BITWU.ETH 🔆
@Bitwux
4XLabs | Coinseek @imcoinseek|https://t.co/5pqnsZftci | #Binance# 近3亿选择:https://t.co/SRRIEND7RA| #OKX# https://t.co/qQLPDPmN6W
2.1K Following    348.5K Followers
什么是低俗,什么是艺术,我已经混淆不清了—— 艺术果真来源于生活,这首歌已经唱到我心里去了,甚至还想来个吉他弹唱!😂 https://t.co/ryPa2VNhds
0
0
0
0
核心:写作是无成本的超级杠杆。 刚看到秋兴写到写作和影响力杠杆!很感慨! 加了好友很久,第一次线下见面, 秋兴 @vikingdao2022 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给人靠谱并且安心的感觉, 聊完后感觉确实很靠谱, 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优势,再配上一些努力和一点点运气,非常无敌,未来肯定越来越好。 所以成功哪有那么难? 挖掘自己的优势很重要,挖掘后就是强化优势以及大胆展现优势,然后就是等风来! 记住:钱会来找你!
Show more
0
42
87
7
⚡️AI新叙事:AI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个个能赚钱的经济体——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AI 不会毁掉人类的工作,它只会代替打工人去工作。 最近看的这个项目 @wardenprotocol ,彻底把这件事落地成现实了。他们不是在很传统地讲“AI 智能体很强”,而是在让这些智能体真正去赚钱,一个完整的体系已经跑起来了: 从用户入口(Warden App)→ 分发与变现层(Agent Hub)→ 零代码开发(Warden Studio)→ 底层链(Warden Chain) 每一个 AI 都能拥有身份、信任、收益渠道,并能像人类一样协作赚钱。举几个正在跑的例子: - Uniswap Agent 会帮你自动做交易兑换; - Base Farmer Agent 会帮你自动撸 Base 上的任务积分; - Messari Deep Research Agent 能帮你研究项目信息。 用户在交互的同时,AI 获得收入,你获得积分,一鱼两吃。 上线不到 4 个月: ✅ 年化收入 170 万美金 ✅ 超 900 万次智能体交易 ✅ 周活破百万 这让我有种奇妙的感觉,AI 不再是工具的尽头,而是经济的起点。 人类在建系统,AI 在做工。当它们开始有身份、有账本、有分润,智能体网络就成了新的互联网劳动力市场。 从这点来看,AI完全代替人类工作这件事,还是蛮有想象空间的!
Show more
0
2
7
0
提个问题:举报Alpha工作室老板真有奖金吗?😳 不是,有人举报成功吗? 为什么我还是抢不到啊! https://t.co/aLWPtWUGa8
0
0
0
0
《论契约精神》致那些把诚信当成筹码的人的吃人一面—— 下面这些话, 是我本人要说的。 关于那些 KOL 轮, 发币之后, 改合同、改解锁、改规则的种种行径, 我有几句要说。 只代表我自己, 不指谁和特指任何项目, 也懒得指谁。 如果有人要非要对号入座, 我便奉陪到底。 我原也不想揭这底裤。 丑恶这种东西, 本想自己承受,忍忍罢了。 奈何恶心至极,不吐不快! 先说明一句: 我这话,不指谁, 指的是一类项目或者一类人, 那些把违约当呼吸的家伙! 上个周期,KOL 轮投了许多。 币价不济,大多亏损。 我们也认。 做了事,担了风险,赔了钱, 咬牙吞下去。 自己约的炮, 含着泪也要打完。 而如今不同了。 行情好,币价涨, 风一顺,他们的本性便露了。 更改解锁、 更改周期、 更改合同、 更改价格。 除了 @Aster_DEX 仍守约外, 大有甚者纷纷翻脸不认账。 一句话:恶劣。 恶劣到我对“契约精神”, 都起了怀疑。 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想: 跌了,是你们的。 涨了,是我们的。 暴跌忍着,暴涨无关。 契约精神?呵。 不存在的。 有的,只是用你的时候笑脸相迎; 不用你的时候转身便弃, 如抹布,如鞋底的泥。 我见过剥削,也被剥削过。 但如此离谱、如此集中地剥削, 倒还真是头一遭。 他们给你定价, 又嫌你不值, 便百般克扣。 不问你当初冒的风险, 不念你做的事, 也不顾你为他们背的锅。 于是我问: 世界怎么会这样? 我看不懂。 我以为“契约”是商业的骨,信任的根。 若连这根都烂了,还谈什么未来? 我这人八年混迹于此,从不毁约。 合同就是是合同,口头也坚定遵守, 我问心无愧,从不让人被我所困。 但如今, 合同可随意撕毁, 文字可随意篡改, 通知一下,就算完事? 那我们要合同何用? 契约何用? 信任何在? 你们可知你们在破坏什么? 若契约是牛市中最先被出卖的东西, 那我不信, 这些人能把项目做好, 能给社区半点利益。 他们想的不是“兑现承诺”, 而是“如何多分一口肉”。 一丁点小事都能违约, 谈何格局? 谈何远方? 谈何伟大与梦想? 理解不是纵容, 沉默不是默认。 一次违约,你也许多赚一点。 百次违约,整个行业就回到丛林。 可悲可叹! 我写这些,不是抱怨。 我只是提醒: 别把合作伙伴当可替换的机器, 别把契约当文字游戏。 币圈聪明人多,讲道理的人少。 把我当傻子,无妨。 侮辱我,也罢。 我走得慢一点没关系, 我只是不想, 和没底线的人同行。 ⸻ 是否希望我帮你出一个更“推特长帖版”鲁迅风格? 就是分段更短、句尾更有“锋芒停顿感”,适合排版成一整条有节奏感的长推,用来最大化共鸣。
Show more
0
14
28
1
龙头不敢买,反而去买低位,这是我不能理解的一个行为。 龙头之所以叫龙头,不只是因为它涨得快,而是因为它具备带动整个板块的情绪和流动性能力,初步带动了财富效应。 当资金进场,它是第一个被点燃的。 当资金撤退,它是第一个被砸的。 再者说,如果一个赛道,龙头都给杀了,后面的678910还能接到流动性溢出价值?不得死得更惨! 别劝我,我宁愿买贵的对,也不去赌便宜的错。
Show more
0
6
9
0
🧐四年周期或许已经死了,但是周期肯定没有死!因为“人性的周期”从未停止。 很多人又开始怀疑熊市来了,1011大爆仓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修复的,是不是从此开始就又要进入漫长的熊市, 当然也有部分人对现在还是牛市信心慢慢,因为按照四年周期,现在并未走完,至少要到2026年才算基本模型。 那么到底哪个观点对? 按下不表! Tom Lee 最近的一句话挺刺耳的: “即使华尔街爱上了比特币,它依然可能暴跌 50%。” 这句话来自他和 Pompliano 的对话。 这里不可避免再次提到 CRYPTO 圈子的四年周期,我保持之前的观点:周期还在,只是不是四年,只是换了形式,因为人性就在我那里,市场再怎么变也是人性驱动! 1️⃣我们曾经的执念—— 过去十年,我们几乎被“四年周期”驯化了。 2013、2017、2021:每一轮都像提前写好的剧本:减半、暴涨、高潮、崩塌。 人们总结出所谓规律: 减半 → 供应收缩; 市场情绪升温 → 新资金进场; 顶部 FOMO → 80% 回撤; 然后等待下一次救赎。 这套逻辑如此完美,以至于它成了信仰,过去我们习惯了:“减半 → 起飞”, 但注意:现在,我说的是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特别是这个周期! 驱动力不再是散户信念,而是 流动性与机构节奏。 但是机构的节奏就不再有周期了吗? 2️⃣这个周期的巨变: 这个周期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 ETF、是机构主导定价、筹码结构重构、日内波动降低,这个判断非常准确,符合现阶段 ETF + MSTR + 宏观资金配置潮的现实。 简单来说 $BTC 已不再是“散户炒作工具”,而是“机构配置资产”:MicroStrategy、ETF、华尔街主导的资金结构,正在压平波动、拉长周期。 ETF、做市商、算法基金,它们的资金周期不是四年,而可能是八年、十年,甚至是宏观利率周期的一部分。 当资本结构变了,周期的呼吸节奏也就变了。 另外个层面,很多人以为“机构化”会让波动消失, 但事实恰好相反—— 波动不会消失,只是被延迟、被放大、被重构。 ETF 并不能抹平贪婪,只是把贪婪包在合规外衣下。 当 BTC 上了华尔街的餐桌,它就不再是“对抗系统的反叛者”,而成了系统本身的一部分。 所以 Lee 说:“我确定未来还会有 50% 的回撤。”我是认可的,不是因为比特币变弱,而是因为它终于成为真正的资产。 真正的资产,都会有回调—— 只是周期不同、代价不同。 有人说,这轮周期最特别的地方在于: “大家都知道它会有周期。” 于是,泡沫更谨慎、贪婪更隐蔽、信仰更理性。 但市场的悖论是—— 当所有人都觉醒,周期反而更难预测。 我们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牛、快速熊”的时代, 一个波动不再是情绪爆发,而是流动性脉冲的时代。 我觉得:“周期不是消失了,而是长大了。” 过去四年一个轮回,现在可能要八年甚至十年; 过去暴涨暴跌,现在可能是长坡厚雪; 过去靠信仰驱动,现在靠资金结构驱动。 但最难改变的从来不是市场结构,而是人心。 我们依然在重复: 涨时高估自己、跌时怀疑世界。 Saylor 说:“冬天不会再来。” 我不确定。 也许冬天真的不会再那么冷, 但人心依旧会在贪婪与恐惧之间结冰。 最后我想说的是—— 四年周期或许已经死了, 但是周期肯定没有死! 因为“人性的周期”从未停止。 市场的每一次暴涨, 都在提醒我们: 看似宏大的周期, 其实只是群体心智的脉搏。 真正的成熟,不是预测下一轮, 而是理解自己身处哪一轮。
Show more
0
68
211
51
⚡️才开始玩Polymarket的,可以看下这个工具看板: https://t.co/5XgUOFt5a3 都是一些大神,可以看下他们的PNL,找胜率高+总收益高的聪明钱跟单,比自己默默彩票流胜率要高很多! 我拿了1000u来跟单,过阵子看看哪个最靠谱!
Show more
0
38
321
83
《偶然》:“机会、混乱、以及为什么我们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1.控制是妄念,你控制不了整个系统,无论结局如何,不由你一个人负责,所以不用焦虑。 2. 世界不可预测,我们在接受不确定的前提下,你总是可以自由选择你的下一步。在这个充满偶然的世界里,我们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3.只有在遇到无法控制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验这个世界。只有这时我们才能感到被触摸、被感动和活着。
Show more
0
30
54
24
103岁的杨振宁逝世,RIP🙏 大师的一生无需评说,那是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仰望的一生: 要做一件事,就要抱着做到世界顶级的态度和目标,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对于真理的渴望。 但俗世总是如此—— 无论对世界做了多么大的贡献,世人津津乐道讨论的依旧是“老夫少妻”,“加入美籍”。 也许,这才是最现实的悖论: 人类总会仰望伟大,却又急于把伟大拉回凡尘。
Show more
0
1
1
0
特朗普版《大作手回忆录》—— 1,趋势是技术分析的核心。市场按照特朗普的言行举动进行演变,这就是趋势。 2,市场是不可战胜的,特朗普TACO交易在本周期内永远是对的。 3,真正打败我的,是我自己的定力不够,不能始终贯彻跟着特朗普走的技术要领。 4,特朗普家族与加密货币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政治权力与金融利益的交织网络已然形成。 5,你必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跟着特朗普会赚到财富。 兄弟们我总结的对不!
Show more
0
1
5
0
沃日,嘴撸已经发展成这样了?一人90wu? @monad ,我现在嘴撸还来得及吗!🥲 https://t.co/HvOxGZGJin
0
1
3
0
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7.8% https://t.co/Z3HiAnLqG1
0
0
1
0
“黑天鹅”之后的修复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短—— 这次不是“外力暴击”,而是“内部修复”! 昨天的下跌看起来尤为猛烈:爆仓194万人200亿美金资金,为史上最大爆仓; 但我今天仔细看了下,这次下跌本质上,它与 312、519 那种“外部恐慌型暴跌”完全不同。 那两次的共性是:系统性风险 + 流动性枯竭。 这次的不同在于——它是内部结构失衡后的主动出清。 就好像一件事情内部出现问题,就一定会有一次由内而外的调整,就好比你感冒就会发烧,发烧是为了消除你体内的细菌,但是发烧结束后,就是另外一个更健康的自己! 1️⃣这不是黑天鹅,是“系统自净” 比特币的历史,每一轮牛市中期都伴随一次剧烈的清洗。 但这类调整往往不是因为外部政策、黑天鹅,而是因为市场内部过热、杠杆堆叠、资金层错配。 这次的暴跌也是如此。 不是外部打击,而是内部资金和叙事需要换气。 这意味着: 恐慌的底部会更快过去; 调整的空间更有限; 修复的速度会比以往更快。 2️⃣技术上:仍在“牛市支撑带”之上 从图上看,比特币依旧在 Bull Market Support Band 附近运行。 历史上,每次牛市中段的回踩,只要守住这个带区,都会开启新一轮上涨: 2023 年初:+58.89% 2023 年底:+197.15% 2024 年中:+121.51% 2025 年:+67.51% 现在的回调,正处于类似阶段性震荡区间内。 每次都在支撑带完成修正后重新起飞。 现在的形态,几乎如出一辙。 所以,与其恐慌,不如静观它完成“技术性洗牌”。 3️⃣情绪面:去杠杆 ≠ 去信仰 这次杀伤的是杠杆,不是共识。 没有出现链上挤兑、没有CEX踩踏、没有稳定币脱锚。 这说明: 市场信任基础仍在; 资金没有“出逃”,只是“换仓”; 底层共识仍然稳固,一旦风险资金被清理,市场恢复理性,价格往往比想象中更快重建趋势。 结语—— 市场总会找理由暴跌:有时是新闻,有时是情绪。 但价格永远是最诚实的: 它只在寻找新的平衡。 真正的熊市崩塌来自外部打击—— 政策、美元流动性、系统性恐慌; 而这次,更多像是牛市的中场休息, 下跌是修复,修复是为了走得更远。 这不是终结,而是“去泡沫的进化”。 这轮调整过后,泡沫被挤掉,市场会更健康; 新资金会趁恐慌入场,旧玩家会重新定价风险; 比特币的多周期上升逻辑,没有被改变半分。 市场短期恐慌,但结构性趋势未改。 别被波动带节奏,真正的风险不是下跌, 而是你在恐慌时失去了判断。
Show more
0
73
215
41
你在投资市场上亏掉 50%,需要再涨 100% 才能回本。 如果你亏掉了 60%,就需要再涨 250% 才能回本。 如果你亏掉了 90%,可能幸运的话能涨个 30% 回来,回本是不可能回本的。 ——说的就是你手上一大堆的山寨。 不同于比特币的韧性,很多山寨只要开始跌下去,就再也不会起来了。 市场有超过16500+种山寨币,99%都会无法控制地走向失败,如果你只有山寨,一次黑天鹅,就足以击穿你的抗风险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 很多人牛市玩到最后,也终究一无所有!
Show more
0
53
186
25
参加了 #OKX# 的 DEX 产品测试昨晚到现在尝试交易了几笔,有点被震撼到: OKX 这几年在产品上的迭代逻辑很清晰:更专业、更方便、更安全。 老徐 @star_okx 说的“让链上更便捷”,确实是他们一直贯彻的核心思路。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 OKX 的原因之一 —— 它不只是一个交易平台,而是在降低 Web3 的使用门槛。 说下 OKX DEX 交易功能已经正式开放公测这件事—— 这意味着你现在可以在 OKX 交易所内,一键完成链上与二级市场的交易。 同一个账号,无需切钱包、无需跨链、无需提币,直接在市场的 DEX 板块用你 CEX 的资产交易链上的品种; 这是我认为 OKX 最近最有潜力改变使用习惯的一次更新。 ✨ 几个核心亮点: 1️⃣ 直接CEX账户余额买链上代币(USDT、USDC 等); 2️⃣ 无需导入助记词或管理私钥; 3️⃣ Gas 自动结算,不用反复充 BNB / ETH; 4️⃣ 资金是「自托管」模式:资产存在你的托管钱包中; 即使极端情况下交易所宕机,资产仍可独立取回; 5️⃣ 后续将支持 Boost 积分体系; 6️⃣ 公测阶段所有交易手续费全免。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让普通人也能“用上 DEX”的方案。 不需要理解复杂的 Web3 操作,却能在底层实现自托管。 这里大家有想要尝试测试的,可以在这条内容下面留言说想要公测,我去给你们要点公测邀请码!
Show more
0
13
28
4
Zcash $ZEC 在 Naval 的加持下直接拉飞—— “Bitcoin is insurance against fiat. ZCash is insurance against Bitcoin.” 老币爆发的时间差和信息差其实足够,需要你有比较好的敏感度和执行力: Zcash 是一个强调 隐私性、匿名性和可替代性 的加密货币,其核心机制是 零知识证明 zk-SNARKs,允许用户在透明和隐私之间自由选择。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为一种支付工具,更在于推动了零知识证明在区块链中的实际应用,为后续的 zk-Rollup、zkEVM 等 Layer2 技术奠定了基础。 时间线回顾: 2016 年上线:ZEC 诞生时就自带光环,因为它引入了前沿的 零知识证明 技术,刚上线一度被疯狂炒作,价格曾冲到过几千美元(流动性很差的情况下)。 2017 牛市:随着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爆发,Zcash 也被资金带动,最高接近 $800。 2018-2019 熊市:价格大幅回落,但项目团队不断迭代,发布了 Sapling 升级,提高了隐私交易效率。 2020-2021 牛市:在 DeFi、ETH、BTC 创新高的同时,ZEC 也迎来一波上涨,价格重回 $300-$400 区间。 2022-2023 熊市:整体加密市场低迷,ZEC 也再次腰斩,但 Halo 2 零知识证明升级 技术落地,保持技术领先。 2024-2025 新周期:隐私与零知识证明再次成为热点,ZEC 价格在 2025 年 9-10 月份暴涨超过 250%(你发的图就是证明)。
Show more
0
13
38
4
今晚十点别忘了这事儿: https://t.co/CsoqM0Z3M0 准备好护照、支付宝账单/信用卡账单按照要求完成即可! 首发项目 YieldBasis @YieldBasis 的发起人,是 Curve 的创始人 Michael Egorov @newmichwill https://t.co/T2Z5VZWzBe
Show more
0
11
14
0
今天看到 @taoshenga19 分享的几点关于能持续保持精神愉悦的一些事,大部分都是比较契合的,总体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我们喜欢的方式去工作; 正好我前几天也提到了每日的一万步徒步行动,也喜欢在徒步的时候一边思考一边听一些东西! 想问下大家在平日里散户或者爬山的时候,比较喜欢听什么什么? Youtube Podcast 其他中文播客 或者 得到APP 的一些不错的栏目,或者其他什么的! 欢迎大家留言区留言推荐,一起交换下建议!
Show more
0
0
1
0
⚡️从 V2 到 Boros 持续热络:所有链上 DeFi 的路,最后都会通向 Pendle! 最近有个很直观的感受: @pendle_fi 在各个DeFi社群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因为近期有很多稳定币PT到期滚仓,当下行情又很适合炒资金费率,存在感一下子拉满了—— 有人晒 PNL,有人来问我 Boros 怎么开单,连我那个大学老师,前几天都开始打听有没有必要配置一点 PT。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的变化:市场已经开始从单纯的价格博弈,转向对利率和收益的关注。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标志着我们的DeFi正在走向成熟。 二十年前,很多人看不懂亚马逊为什么可以从卖书做到卖一切; 今天,也有人看不懂 Pendle,为什么仅凭「把收益拆开」就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收益交易市场。 要知道,在传统金融世界里,利率互换市场(IRS)已经有 350 万亿美元规模,比全球 GDP 还要大几倍,它的本质,就是让利率这门“时间的语言”变得可交易。 Pendle 正在做的,就是把这套统治 TradFi 的利率互换机制引入加密世界,让每个人都能像机构一样交易“收益本身”。 这也恰恰是当下市场最缺、也最能承接大资金的机会—— 1⃣所有市场都离不开「利率」二字 在 TradFi,IRS 之所以能长成最大的超级市场,是因为它解决了金融的最底层问题:所有资产定价,最后都绕不开利率。 有人要确定利率,好锁定成本; 有人要浮动利率,好博取弹性; 银行、基金、企业,都会用它来管理风险。 而 DeFi 正在经历同样的拐点—— 当稳定币的利息、ETH的质押票息、再质押和资金费规模越来越大,市场自然需要一个“利率基准”来承接,才能让资金流真正沉淀。 Pendle 就是那个最自然的承接点: 它把现金流资产标准化、期限化,利率清晰可见,用户在前端就能直接上手;TradFi 的资金进来时,不需要重新学习一套规则,就能直接对接。 而且,Pendle 并不止步于 V2。 最近推出的 @boros_fi ,把 IRS 做得更直白了 —— 把利率互换做成更短频快的资金费交易。这意味着: 📍 CeFi 的资金,可以在 Boros 上对冲和套保; 📍 TradFi 的机构,也能用熟悉的方式在链上管理风险; 📍 DeFi 的玩家,则获得了更多套利与对冲工具。 一句话:如果说 V2 搭好了长期利率的底座,那么 Boros 则打开了短期利率的流转,两者一起把 DeFi 的利率市场推向一个更完整的形态。 2⃣Pendle 的成功,映射了 DeFi 的下一程 Pendle 能跑出来,是因为它做对了四件事—— 📍足够简单:让用户不必理解太多晦涩的术语,直接简化流程,PT 就是定期存款,YT 就是未来收益。 📍选得够准:先做钱最多的地方——ETH、稳定币、再质押(LSD/Restake)。现金流最肥厚的资产,优先被它结构化。 📍流动性:到期收敛,滚动续期,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行业认同:Aave、Morpho 已经把 PT 纳入抵押;市场上 sUSDe、ETH、RWA 的收益都在 Pendle 上定价。 Pendle 的各项数据在这一年内指数级增长,真正的原因是:DeFi 的需求结构变了。 它正在补上 DeFi 5年来最缺的一块基建,「做收益就去 Pendle」 的共识也正在形成。 3⃣Pendle 还有巨大的价值等待被发现! 如果你要评估任何 DeFi 项目,先问三件事: 1)现金流从哪来? 2)时间怎么匹配? 3)我买的是确定性,还是未来的收益? 这三问,最终都会把你带到 Pendle——因为它就是把这些问题标准化、市场化的平台。 孙子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投资亦然:先搭好一个稳定的利率底座,再去追逐未来的弹性。 Pendle 给了 DeFi 这样一个底座。优秀的工具不会改变人性,但会改变结果的分布: 把偶尔赚波动的大钱,拉回到持续赚稳定的钱,再慢慢变大,最终可进可退,立于不败。 而更大的空间,还在未来: 今天 Pendle 已经承接了稳定币、ETH、再质押这些链上现金流,但真正的增量,还在 RWA、国债、机构资金这些更庞大的市场。 当它们开始迁移到链上,Pendle 就是那座最通畅的利率桥梁。 我相信 $PENDLE 还有很大的价值正等待被发现,因为它踩中了一条金融必经的演化路径: 利率是底座 → 标准化是入口 → TradFi 资金会自然流向会说同一种语言的地方。 当一个机制满足了最底层的需求,它的增长曲线就不再取决于想象力,而取决于必然性! #pendle# @tn_pendle
Show more
0
19
4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