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Bruce1_1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602 Following    9.3K Followers
九载光阴,两次起落,三轮周期,无数风波 老吴坦诚地剖析了自己从 ICO 一夜暴富到 2018 年亏损的滑落,从司法风波的惊涛骇浪到追逐热点的冷却,再到最终构建稳态投资结构的转变。这一路走来,本身就是加密世界的一部微观史诗。 老吴的“哑铃”资产配置策略让我联想到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的“杠铃策略”:用 85% 的极端稳健对抗黑天鹅,用 15% 的极端风险捕捉白天鹅。 而老吴的策略甚至比塔勒布更显保守——一位在新兴资本丛林的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的老兵,他的投资模式无疑是最佳范本,无需多言,直接借鉴便是。 “构建稳态结构以穿越周期”,这的确是大多数短视投机者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更残酷的是,这种智慧很难传递,如果你看了深有所悟,那是你本来就懂。 “慢就是快”,“欲速则不达”——这道理如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有志者事竟成”一般真实,却也同样难以参透,更难以践行。 加密行业何曾缺乏机会?风口一个接一个,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每轮热潮都如山顶的旗帜,叠加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诱惑着散户加速冲刺。然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在山腰停下来、调整节奏、修整心态的人。 成功的关键并非追逐每一个热点的“先手”,而是在浪潮退去后依然能“活下来”的能力。这种“活下来”,不仅是资金的存续,更是心态、认知和节奏感的沉淀。 当喧嚣散尽,真正留存下来的,是那些将行业周期转化为认知周期的生存艺术家们。 在算法与噪音共谋的现代市场,真正的阿尔法行为并非捕捉市场的每一丝波动,而是用内心的坚定对抗情绪多巴胺的劫持。然而,散户往往缺乏概率论的常识,对镰刀毫无敬畏之心。 暴富之道,在他们眼中必须迅疾无比,片刻等待都显得多余,恨不得须臾间功成名就。 此前,我曾与 @kuigas 老师和 @gm365 老师探讨链上行为的积淀,我们不约而同地认同:以慢打快,慢即是快。无论是空投耕作的 POW,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终极智慧殊途同归——用时间贴现率对抗市场波动率。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隐喻,恰是加密市场最精妙的注脚。当多数人在市场的“百草园”里焦躁地拉绳时,老吴们早已平心静气地参透了其中的真谛: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Show more
0
0
4
2
ARK Invest 在《ARK’s Price Target For Bitcoin In 2030》报告中更新了2030年比特币价格目标 Ark 预估了3种价格情景: 熊市:约30万美元/枚 基准:约71万美元/枚 牛市:约150万美元/枚 计算公式为: 2030比特币价格目标 = (所有 TAM 总和 × 各自渗透率) ÷ 比特币供应量 这个公式是整篇报告的关键,基本逻辑非常简单:比特币单价等于总市值/流通数量, 其构成要素包括: 1、2030年流通数量约为2050万枚 (目前流通量理论上为19,855,431枚,2030年4月25日,比特币流通量理论上为20,594,181枚。 文中Ark 也提到了数据修正时,应该剔除因私钥丢失等各种原因而沉睡的比特币,得到一个大致的活跃供应量,为总流通量的60%,约为1230万枚,但是 Ark 的3种价格情景依然是依据2050万枚的数量进行计算。) 2、总市值计算 其模型为:TAM 与渗透率的乘积 TAM 即为潜在市场总量,指某个产品或服务在理想条件下(无竞争、无资源限制)可覆盖的整个市场需求规模。渗透率即比特币在该市场中预计的实际占有率,文中的渗透率皆为 Ark 的预估值。 试举一例说明:2030年的机构投资市场上的 TAM 约为200万亿美元,而当时恰逢行情走熊,比特币在熊市渗透率的预估为1%,因此比特币在机构投资市场的市值约为2万亿美元。 下表为 Ark 文中列举的2030比特币在各细分市场的 TAM 和渗透率,表中涵盖六个细分市场,分别计算市值后进行求和。 其中最后一列的价格贡献占比计算模型为: TAM × 渗透率 ÷ 总供应量 ÷ 价格目标 如:(Bear Case):$200万亿 × 1% ÷ 2050万枚供应量,然后除以 $ 30万/枚价格目标 = 32.7% 如果将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修正,按照前文所提及的2030比特币活跃供应量约为总流通量的60%(约为1230万枚)来计算的话: 熊市:约48万美元/枚 基准:约113.6万美元/枚 牛市:约240万美元/枚 大家怎么看? 报告原文链接: https://t.co/qDWaANZj1x
Show more
0
3
2
0
在币圈摸爬滚打的这些年,谁没交过几笔认知税?这里从不缺被割后沉默的大户,缺的是彪悍如老吴,能把伤疤变成警示碑的孤勇者。 持有财富的危险时刻,不是你发现自己是傻X的时候, 而是你坚信自己永远是聪明人的瞬间。 评论区真正该警惕的是这种思维:只有傻子才会被骗。很多人笑话大桃被大妈收割2亿是荒诞剧、嘲讽 M 大师的藏宝阁是低劣戏法,可忘了所有骗局的内核都是同一套算法:(贪欲值+恐惧值)× 认知盲区 = 收割成功率。 财富自由 ≈ 风险自由 高智商 ≠ 高防御值 孤独暴富 ≈ 灾难前兆 “权威崇拜”的本质是弱者对捷径的渴望;所有“稳赚不赔”的故事,都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认知陷阱;在零和博弈的修罗场,能救你的只有自己的清醒与迭代。 当你觉得镰刀变温柔了, 要么是你变强了, 要么是镰刀升级了。 与诸君共勉。
Show more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