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sol
@DtDt666
一生只搞一个币 $SOL 没有收费群,切勿相信。 币安广场创作者!蓝鸟会成员! 陪兄弟们一起穿越牛熊,通过逃顶和抄底赚更多的币。 #OKX# web3入口 一个就够 https://t.co/KejoV0foz5
1.6K Following    133.4K Followers
继续无脑买入SOL,给机会要珍惜,如果怕错过,又怕买到高位,那就定投把! 大道至简,行知合一! https://t.co/WR5QAZDbRX
亏损200万后,悟了!价值投资为什么是反人性的? 这里给兄弟们分享一下《价值》读书笔记 1、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2、高瓴资本实战总结:价值投资的 4 个认知黑洞,多数人栽在第3个 3、当老子遇上巴菲特:如何用东方哲学驾驭西方金融? 金钱永不眠。 “格局” 一词看似宏大,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 投资,要有大格局,洞察真正的机会; 创业,要有大格局,辨明行业的趋势; 工作,要有大格局,抓住问题的本质。 许多人将巴菲特的金句倒背如流,却永远无法像股神一样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巴老的格局观。 而《价值》一书里,张磊以一整章的篇幅讨论 “伟大格局观”。他将这个宏大命题拆解成 4 个要素,很值得反复品味。 1 / 5 深刻的洞察力 伟大格局观的第 1 个要素,是深刻的洞察力。 屠夫愿把洞察力列在第一位,因为…… 它是信息的源头,是形成伟大格局观的基础。 《教父》的这句台词,一针见血:半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刻洞察力的一个体现,在于从大局到细节多加研判,从转瞬看到趋势。 在时代浪潮中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案,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能力。 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这样的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是一名优秀投资者的能力。 深刻的洞察力,还需要辨别 “变化” 与 “不变”。只有看到变化,才能知道哪些东西不变;也只有看到不变,才能意识到哪些东西在变化。这种辩证的思维,也能促成我们养成持续反思的习惯。 2 / 5 超强的同理心 伟大格局观的第 2 个要素,是超强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不等于同情心(sympathy):前者是一种换位能力,后者是一种怜悯情感。 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拥有超强同理心的人。他总能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假设自己处于相同位置和环境下,分析现有企业状况里哪些是管理者造成的、哪些不是。这种能力,有助于辨别出股市中的 “落难王子”,挖掘出具备真正成长潜力的公司。 经常见到不同 “投资流派” 之间相互掐架: 你是 “技术分析”,我是 “基本面分析”,掐! 你是 “价值投资”,我是 “成长型投资”,也掐! 即便吵了千百回,他们也没认真聆听过对方,只是单纯地重复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 缺乏同理心,会让你变得狭隘,难以博采众长。 3 / 5 专注的执行力 伟大格局观的第 3 个要素,是专注的执行力。 这个要素其实包含了两个要点:专注和执行。 专注,是成功投资者和优秀企业家的共同答案。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都表示过:自己的成功要归功于专注。 《巴菲特与盖茨的财富护城河》列举过专注力塑造的三重维度: ① 专注于特定的领域,你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② 专注于有限的技能,你才能习得一技之长 ③ 专注于重要的任务,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光有专注还远远不够,你需要执行力推进到底。看准了一个目标,义无反顾地投入,再小的事也做到极致 —— 这是执行力的体现。 谈到执行力,很多人会联想到职场里的具体工作,其实需要执行力的远远不止这些。 许多人有投资的想法,少数人有投资的方法,只有极少极少数能坚持执行。 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在外部消息纷扰之下,在相互攀比吹嘘之下,在迟迟不见效果之下,没几个人能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的投资策略。 投资,向来知易行难。 4 / 5 长期主义理念 伟大格局观的第 4 个要素,是长期主义理念。 许多人制定了储蓄计划,制定了理财方案,制定了投资策略,最终都落不到实处。为什么?因为 “短期看不到效果”。 想为未来储蓄,为了一件眼前就想要的东西,放弃了…… 想照计划理财,一看收益不如炒鞋的朋友,放弃了…… 想按策略投资,持有一个月就是不见涨,放弃了…… 放弃的人,顺应人性;但是投资,需要反人性。 更准确地说:投资本身是反 “动物性” 的。 什么是动物性?但求眼前享受,不愿延迟满足。追热点,薅羊毛,贪图 “免费”,想赚 “快钱”…… 这些是动物性的行为,不需要任何理性思考。 可是投资需要理性,更需要终胜思维:投资者必须着眼长期,赚 “大钱” 而非 “快钱”。 海外顶级机构的投研报告,能让你赚到快钱吗?不能。 为什么屠夫要对这些报告进行提炼、翻译和解读?因为长期主义的践行者,能通过这些提升认知;通过更高维度的认知,赚到与之匹配的财富。 咱们赚的不是 “快钱”,而是 “大钱”。 正如资产配置研究院所提供的两个独特价值 —— 第一,渠道:跨越语言障碍,掌握全球顶级机构投资观点; 第二,时间:提升学习效率,穿越长篇大论直击精华要领。 拥有长期眼光的投资者,都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懂得这两者的真正价值。 5 / 5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伟大格局观” 的 4 个要素吧。 1、深刻的洞察力,要求我们认清事物本质,洞悉 “变” 与 “不变”。 2、超强的同理心,要求我们做到换位思考,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3、专注的执行力,要求我们聚焦于一点,以强大的执行力做到极致。 4、长期主义理念,要求我们着眼长期,终身学习,不屈从于动物性。 我相信:坚持长期主义,不屈从于动物性,是成功投资者的必备品质。 和屏幕前的兄弟们共勉~
Show more
0
3
10
0
亏损200万后,悟了!价值投资为什么是反人性的? 这里给兄弟们分享一下《价值》读书笔记 1、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2、高瓴资本实战总结:价值投资的 4 个认知黑洞,多数人栽在第3个 3、当老子遇上巴菲特:如何用东方哲学驾驭西方金融? 金钱永不眠。 “格局” 一词看似宏大,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 投资,要有大格局,洞察真正的机会; 创业,要有大格局,辨明行业的趋势; 工作,要有大格局,抓住问题的本质。 许多人将巴菲特的金句倒背如流,却永远无法像股神一样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巴老的格局观。 而《价值》一书里,张磊以一整章的篇幅讨论 “伟大格局观”。他将这个宏大命题拆解成 4 个要素,很值得反复品味。 1 / 5 深刻的洞察力 伟大格局观的第 1 个要素,是深刻的洞察力。 屠夫愿把洞察力列在第一位,因为…… 它是信息的源头,是形成伟大格局观的基础。 《教父》的这句台词,一针见血:半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刻洞察力的一个体现,在于从大局到细节多加研判,从转瞬看到趋势。 在时代浪潮中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案,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能力。 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这样的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是一名优秀投资者的能力。 深刻的洞察力,还需要辨别 “变化” 与 “不变”。只有看到变化,才能知道哪些东西不变;也只有看到不变,才能意识到哪些东西在变化。这种辩证的思维,也能促成我们养成持续反思的习惯。 2 / 5 超强的同理心 伟大格局观的第 2 个要素,是超强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不等于同情心(sympathy):前者是一种换位能力,后者是一种怜悯情感。 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拥有超强同理心的人。他总能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假设自己处于相同位置和环境下,分析现有企业状况里哪些是管理者造成的、哪些不是。这种能力,有助于辨别出股市中的 “落难王子”,挖掘出具备真正成长潜力的公司。 经常见到不同 “投资流派” 之间相互掐架: 你是 “技术分析”,我是 “基本面分析”,掐! 你是 “价值投资”,我是 “成长型投资”,也掐! 即便吵了千百回,他们也没认真聆听过对方,只是单纯地重复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 缺乏同理心,会让你变得狭隘,难以博采众长。 3 / 5 专注的执行力 伟大格局观的第 3 个要素,是专注的执行力。 这个要素其实包含了两个要点:专注和执行。 专注,是成功投资者和优秀企业家的共同答案。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都表示过:自己的成功要归功于专注。 《巴菲特与盖茨的财富护城河》列举过专注力塑造的三重维度: ① 专注于特定的领域,你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② 专注于有限的技能,你才能习得一技之长 ③ 专注于重要的任务,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光有专注还远远不够,你需要执行力推进到底。看准了一个目标,义无反顾地投入,再小的事也做到极致 —— 这是执行力的体现。 谈到执行力,很多人会联想到职场里的具体工作,其实需要执行力的远远不止这些。 许多人有投资的想法,少数人有投资的方法,只有极少极少数能坚持执行。 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在外部消息纷扰之下,在相互攀比吹嘘之下,在迟迟不见效果之下,没几个人能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的投资策略。 投资,向来知易行难。 4 / 5 长期主义理念 伟大格局观的第 4 个要素,是长期主义理念。 许多人制定了储蓄计划,制定了理财方案,制定了投资策略,最终都落不到实处。为什么?因为 “短期看不到效果”。 想为未来储蓄,为了一件眼前就想要的东西,放弃了…… 想照计划理财,一看收益不如炒鞋的朋友,放弃了…… 想按策略投资,持有一个月就是不见涨,放弃了…… 放弃的人,顺应人性;但是投资,需要反人性。 更准确地说:投资本身是反 “动物性” 的。 什么是动物性?但求眼前享受,不愿延迟满足。追热点,薅羊毛,贪图 “免费”,想赚 “快钱”…… 这些是动物性的行为,不需要任何理性思考。 可是投资需要理性,更需要终胜思维:投资者必须着眼长期,赚 “大钱” 而非 “快钱”。 海外顶级机构的投研报告,能让你赚到快钱吗?不能。 为什么屠夫要对这些报告进行提炼、翻译和解读?因为长期主义的践行者,能通过这些提升认知;通过更高维度的认知,赚到与之匹配的财富。 咱们赚的不是 “快钱”,而是 “大钱”。 正如资产配置研究院所提供的两个独特价值 —— 第一,渠道:跨越语言障碍,掌握全球顶级机构投资观点; 第二,时间:提升学习效率,穿越长篇大论直击精华要领。 拥有长期眼光的投资者,都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懂得这两者的真正价值。 5 / 5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伟大格局观” 的 4 个要素吧。 1、深刻的洞察力,要求我们认清事物本质,洞悉 “变” 与 “不变”。 2、超强的同理心,要求我们做到换位思考,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3、专注的执行力,要求我们聚焦于一点,以强大的执行力做到极致。 4、长期主义理念,要求我们着眼长期,终身学习,不屈从于动物性。 我相信:坚持长期主义,不屈从于动物性,是成功投资者的必备品质。 和屏幕前的兄弟们共勉~
Show more
0
7
32
9
亏损200万后,悟了!价值投资为什么是反人性的? 这里给兄弟们分享一下《价值》读书笔记 1、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2、高瓴资本实战总结:价值投资的 4 个认知黑洞,多数人栽在第3个 3、当老子遇上巴菲特:如何用东方哲学驾驭西方金融? 金钱永不眠。 “格局” 一词看似宏大,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 投资,要有大格局,洞察真正的机会; 创业,要有大格局,辨明行业的趋势; 工作,要有大格局,抓住问题的本质。 许多人将巴菲特的金句倒背如流,却永远无法像股神一样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巴老的格局观。 而《价值》一书里,张磊以一整章的篇幅讨论 “伟大格局观”。他将这个宏大命题拆解成 4 个要素,很值得反复品味。 1 / 5 深刻的洞察力 伟大格局观的第 1 个要素,是深刻的洞察力。 屠夫愿把洞察力列在第一位,因为…… 它是信息的源头,是形成伟大格局观的基础。 《教父》的这句台词,一针见血:半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刻洞察力的一个体现,在于从大局到细节多加研判,从转瞬看到趋势。 在时代浪潮中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案,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能力。 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这样的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是一名优秀投资者的能力。 深刻的洞察力,还需要辨别 “变化” 与 “不变”。只有看到变化,才能知道哪些东西不变;也只有看到不变,才能意识到哪些东西在变化。这种辩证的思维,也能促成我们养成持续反思的习惯。 2 / 5 超强的同理心 伟大格局观的第 2 个要素,是超强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不等于同情心(sympathy):前者是一种换位能力,后者是一种怜悯情感。 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拥有超强同理心的人。他总能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假设自己处于相同位置和环境下,分析现有企业状况里哪些是管理者造成的、哪些不是。这种能力,有助于辨别出股市中的 “落难王子”,挖掘出具备真正成长潜力的公司。 经常见到不同 “投资流派” 之间相互掐架: 你是 “技术分析”,我是 “基本面分析”,掐! 你是 “价值投资”,我是 “成长型投资”,也掐! 即便吵了千百回,他们也没认真聆听过对方,只是单纯地重复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 缺乏同理心,会让你变得狭隘,难以博采众长。 3 / 5 专注的执行力 伟大格局观的第 3 个要素,是专注的执行力。 这个要素其实包含了两个要点:专注和执行。 专注,是成功投资者和优秀企业家的共同答案。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都表示过:自己的成功要归功于专注。 《巴菲特与盖茨的财富护城河》列举过专注力塑造的三重维度: ① 专注于特定的领域,你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② 专注于有限的技能,你才能习得一技之长 ③ 专注于重要的任务,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光有专注还远远不够,你需要执行力推进到底。看准了一个目标,义无反顾地投入,再小的事也做到极致 —— 这是执行力的体现。 谈到执行力,很多人会联想到职场里的具体工作,其实需要执行力的远远不止这些。 许多人有投资的想法,少数人有投资的方法,只有极少极少数能坚持执行。 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在外部消息纷扰之下,在相互攀比吹嘘之下,在迟迟不见效果之下,没几个人能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的投资策略。 投资,向来知易行难。 4 / 5 长期主义理念 伟大格局观的第 4 个要素,是长期主义理念。 许多人制定了储蓄计划,制定了理财方案,制定了投资策略,最终都落不到实处。为什么?因为 “短期看不到效果”。 想为未来储蓄,为了一件眼前就想要的东西,放弃了…… 想照计划理财,一看收益不如炒鞋的朋友,放弃了…… 想按策略投资,持有一个月就是不见涨,放弃了…… 放弃的人,顺应人性;但是投资,需要反人性。 更准确地说:投资本身是反 “动物性” 的。 什么是动物性?但求眼前享受,不愿延迟满足。追热点,薅羊毛,贪图 “免费”,想赚 “快钱”…… 这些是动物性的行为,不需要任何理性思考。 可是投资需要理性,更需要终胜思维:投资者必须着眼长期,赚 “大钱” 而非 “快钱”。 海外顶级机构的投研报告,能让你赚到快钱吗?不能。 为什么屠夫要对这些报告进行提炼、翻译和解读?因为长期主义的践行者,能通过这些提升认知;通过更高维度的认知,赚到与之匹配的财富。 咱们赚的不是 “快钱”,而是 “大钱”。 正如资产配置研究院所提供的两个独特价值 —— 第一,渠道:跨越语言障碍,掌握全球顶级机构投资观点; 第二,时间:提升学习效率,穿越长篇大论直击精华要领。 拥有长期眼光的投资者,都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懂得这两者的真正价值。 5 / 5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伟大格局观” 的 4 个要素吧。 1、深刻的洞察力,要求我们认清事物本质,洞悉 “变” 与 “不变”。 2、超强的同理心,要求我们做到换位思考,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3、专注的执行力,要求我们聚焦于一点,以强大的执行力做到极致。 4、长期主义理念,要求我们着眼长期,终身学习,不屈从于动物性。 我相信:坚持长期主义,不屈从于动物性,是成功投资者的必备品质。 和屏幕前的兄弟们共勉~
Show more
问题来了,什么情况下牛市才会出现?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二级交易市场的上涨都有一个共同点:解决套牢盘。 市场要上涨,什么利好其实作用不大。 你得解决市场中持仓的抛压。 利用还想多赚点的贪婪心里让他们持仓。 要么就是增量资金大于原有持仓的抛压,你卖多少都给你买了。 因为要想产品不跌价,买方需求是主导地位。 什么时候卖出的币不会影响币价,而且能持续很久,什么时候就会有牛市。 这方面很简单,你自己想现在市场如果你看好的币种,在出现大量卖出的情况你敢不敢买,你敢买没有持仓的顾虑——那么就是牛市。 还有一个方式解决套牢盘,形成一个短暂周期的牛市,那就是出现黑天鹅事件,大量的持仓夺路而逃,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当这些筹码在股价大跌后交换给新的投资人,那么市场都不需要成交量就会反弹。 形成一个短暂快速向上上涨的短暂牛市周期,当大多数人获利到达极点的时候,市场又会出现阴跌。 所以牛市的出现就一个原因:当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得不到解决,然后问题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就会形成牛市。 无非就是牛的时间长短而已。 牛市,全是情绪,毫无价值。
Show more
0
1
2
0
现在中国经济主要靠什么在支撑? 扎心!一代人的悲歌! 能靠什么 还不是靠短视频、靠手游 、靠老一辈的储蓄托底。 虽看似荒唐,但这就是事实。 一代人的时间,是债务,也是解药! 若剥离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投喂与手游的即时快感,大量青年群体的焦虑与过剩精力恐将无处安放。 城市白领在通勤间隙刷屏消解工作压力,小镇青年在虚拟战场中寻找存在感,失业者通过直播打赏维系微薄收入。 这些数字娱乐就如同一张密网,兜住了社会情绪的失重状态。 而反观印度、印尼等国,虽同样面临青年失业问题,但宗教活动、街头经济等传统方式分散了矛盾,而中国高度互联网化的社会结构,使得虚拟空间成为唯一的 “安全阀”。 家庭储蓄的托底作用则更为隐蔽。老一辈人通过计划经济 时代的节俭惯性,积攒下房产、存款与粮食储备,成为子女失业、创业失败时的最后屏障。 当 “35 岁危机 ” 与 “灵活就业 ” 成为常态,父母辈的存粮实则是社会安全网的替代品。 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其实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因为其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完善,而东亚家庭伦理下一直存在着代际互助,暂时掩盖了社会保障的缺口。但这种模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 当独生子女一代背负六个钱包的压力,储蓄消耗殆尽之日,便是代际矛盾爆发之时。 更深层的风险还在于,这种 “娱乐麻醉 + 家庭输血” 的组合,延缓了结构性改革的阵痛,却加剧了系统性失衡。 短视频与手游的繁荣本质是注意力经济的过剩产能转移,大量资本涌入非生产性领域,进一步挤压实体产业升级空间。父母储蓄的消耗则意味着民间资本从投资与消费中抽离,形成 “越存越穷” 的恶性循环。 这与马克思笔下的产能过剩危机 异曲同工:当工业国的生产力无处释放时,娱乐产业成为新的 “泄洪口”,但虚拟繁荣无法创造真实价值,反而加速真实财富的耗散。 当全球化退潮,这种稳定模式就愈发显得脆弱。TikTok的海外围剿暴露出数字娱乐的地缘政治风险,版号寒冬则让游戏产业周期性震荡。 而随着 60 后父母步入暮年,医疗支出将吞噬家庭储蓄存量。一旦虚拟麻醉失效、代际输血断绝,被暂时压制的失业潮、产能过剩与代际冲突可能就会共振爆发。 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阵痛,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被算法与亲情暂时包裹。 当屏幕熄灭、存粮见底时,我们终须直面那个马克思预警的命题 —— 如何让先进生产力与人的真实需求和解,而非沉溺于数字幻觉与家族余荫的慢性毒药。 中国当前的结构性困境怕是要以一代人为周期消化,本质上是代际成本转移与系统韧性耗散双重作用的结果。工业化与数字化的加速度,已让社会机体在 “超负荷运转” 中积累了大量隐性债务,而偿还这些债务的周期,恰与一代人的生命周期重合。 60 后、70 后群体经历了物质匮乏与高储蓄率的双重塑造,其房产、存款与低消费习惯构成社会稳定的 “蓄水池”。但这一代人的财富本质是时间密集型资产 —— 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攀升与养老金兑付压力将加速储蓄消耗。 独生子女一代 “六个钱包支撑一套房” 的极限杠杆在身,而当父母辈离场时,代际转移支付链条必然要断裂。这一过程约需 20-30 年完成,恰是一代人完成财富积累到消耗殆尽的时间尺度。 短视频与游戏创造的 “奶头乐经济”,实质是对青年群体进行注意力贴现。算法投喂的即时快感虽能暂时压抑失业焦虑,却同步削弱了人力资本积累:青年在虚拟成就中丧失技能提升动力,企业因流量红利放弃产业升级,形成 “娱乐养蛊” 的负向循环。 这种模式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 Z 世代 (00 后、10 后)对同质化内容的审美疲劳阈值(约 10-15 年),二是全球科技迭代对娱乐产业的颠覆速度(如 AI 生成内容对短视频的冲击)。 当新生代对旧娱乐产生群体性免疫时,社会情绪将面临 “戒断反应”。 中国当前的矛盾本质还是工业化身体与后现代神经的撕裂:制造业升级需要高素质技术工人,但教育体系仍在批量生产 “做题家”;城市发展依赖土地财政,但房地产泡沫挤压了居民消费能力。 纠正这种错位需要重构教育、户籍、土地等制度,而任何深层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群体。 参考日本 “失落的二十年” 经验,从泡沫破裂到新产业确立(如精密制造、文化输出),正是通过一代人的试错完成的。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消化过剩产能,又要应对数字革命冲击,双重任务叠加必然延长纠偏周期。 社会韧性的真正来源并非物质储备,而是群体对困难的认知共识。60 后对饥饿的记忆塑造了储蓄本能,90 后对增长的信仰催生了 “躺平” 抗议。 而要消化当前危机,需等待新一代形成新的生存哲学 —— 当 00 后彻底放弃 “买房结婚” 的传统人生脚本,当农村青年不再迷信 “进城翻身” 的叙事时,系统才能在新的价值地基上重建平衡。这种集体认知的更替无法通过政策强制实现,只能伴随代际自然更迭逐步完成。 一代人的时间,是债务也是解药 用一代人消化危机,看似悲观,实则是社会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正如生物体会将毒素暂存脂肪以待缓慢分解,中国也将过剩人口、泡沫资产与认知冲突 “封装” 在一代人的时空胶囊中。 这期间既有阵痛(如低生育率、未富先老),也暗藏转机(如 AI 重塑生产率、县域经济激活)。关键在于,这一代人既是旧模式的最后支付者,也必须是新规则的首批定义者 —— 他们的挣扎与觉醒,将决定消化周期结束时,吐出的是一块伤疤,还是一颗珍珠。
Show more
深度解析!中国的经济到底好不好? 先给兄弟们科普一下:于钱是怎么产生的,前面已经说过,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一是“印”钱,即各国中央银行印钞厂物理意义上“印刷”货币; 二是“借”钱,银行借贷加杠杆创造的“派生货币”; 三是“造”钱,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大放水”产生的货币。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黄金、外汇等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基础货币。 统计局可能是这半年最努力的部门了,半年数据出炉,看上去宏观经济和社融数据都挺不错的,市场基本形成共识,三季度不会有刺激政策。 真的这么好么? 现在我们看下目前整体经济的情况: 01、先看宏观经济数据: GDP: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5.4%,二季度同比增长5.2%,下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6月同比增长6.8%,5月同比增长5.8%,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8%。其中6月当月同比-0.1%,5月同比2.7%,下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其中6月同比增长4.8%,5月同比增长6.4%,下降。 基建投资(不含电力):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6%。其中6月当月同比2.0%,5月同比5.1%,下降。 房地产开发投资:暂无公开的上半年整体同比数据,但从1-6月单月数据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同比下滑,6月同比-12.9%,5月同比-12.0%,下降。 房地产销售面积:暂无公开的上半年整体同比数据,6月同比-5.5%,5月同比-3.3%,下降。 房地产销售金额:暂无公开的上半年整体同比数据,6月同比-10.8%,5月同比-6.0%,下降。 制造业投资: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6月当月同比5.1%,5月同比7.8%,下降。 进出口(以美元计):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增长7.2%,进口下降2.7%。6月出口同比5.8%,5月同比4.8%;6月进口同比1.1%,5月同比-3.4%,增长。 GDP三驾马车,仍靠投资端,也就是供给端撑着,资金来源全靠政府债;出口暂时稳住,主因关税暂缓,抢出口效应填充;内需不足,以旧换新稍微一停社消就咣咣猛跌。 先说供给侧的问题: 疫情之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高增长,但是PPI持续下跌,实际上,PPI已经连续下跌33个月。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涨幅扩大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跌3.6%,跌幅扩大0.3个百分点;二者偏离度进一步扩大到超10个百分点。 PPI的持续下跌,代表中上游的产能过剩。 其次是需求侧的问题: 这里要专门说一下社消的细分数据,非常的反常识,6月,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同比分别为5.3%和0.9%,较上月下降1.2和5.0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零售中,通讯器材、家电音像器材、家具、文化办公同比分别为13.9%、32.4%、28.7%、24.4%,较上月变动-19.1、-20.6、3.1、-6.1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零售中,烟酒和饮料类零售同比分别下降0.7%和4.4%,较上月下降11.9和4.5个百分点。 我是不明白到底是哪个群体,连饭都吃不上了,反而在拼命买家具、家电、手机和平板。 更诡异的是,6月份社会零售同比增长4.8%,但CPI同比增速只有0.1%,通常来说,消费强劲,意味着需求强劲,会导致通胀上升。 但是,从上半年量价背离的表现可以看出,当前市场需求依然低迷,产能依然过剩,仍处于以价换量的艰难的出清周期。 我看不懂,更无法理解。 总结一下:经济总量增长放缓,供给侧产能过剩,内需不足,钱没少印,但物价低迷,说明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内。 02、再看金融数据: M2:暂无公开的上半年整体同比数据,6月同比8.3%,5月同比7.9%,增长。 社融:暂无公开的上半年整体同比数据,6月同比8.9%,5月同比8.7%,增长。 CPI: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其中6月同比0.1%,5月同比-0.1%,增长。 PPI:6月全国PPI同比-3.6%,5月同比-3.3%,下降。 今年整个半年,社融不塌方全都靠政府债撑着。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居民贷款,均没什么提升,1-6月新增居民贷款呈逐年下降之势,居民部门信心缺失。 唯一的亮点是企业短期贷款,原因不明。 最最重要的是,放出来的钱并没有到居民手上,居民贷款余额占社融比例不断下降,已经降至19.52%,连续21个月下滑,并且连续5个月低于20%。 钱去哪里了?其实,社会融资中60%以上都是政府和国有企业融资,然后就是大型制造企业贷款。换言之,每年高增长的货币更多流入政府端和投资领域,更少流入居民端和消费领域。 更少的资本流入居民端,无法提振消费,更多的资本流入政府端和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在缺乏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集中投资,央国企控制的上游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普遍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跌、通缩长期化。 而存款,今年6月当月,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分别新新增2.47万亿和1.78万亿,同比分别多增0.33万亿和0.78万亿。 居民户新增存款2.47亿元是很夸张的,前6月累计新增存款达到10.77万亿元;而新增贷款仅5976亿元。结合过往数据测算,前6月居民存贷比为9.21。 这代表了居民一方面贷不到款,一方面又拼命存款,这是一种典型的收缩表现,当然,更有可能是资金的分配问题,这里不方便展开说了。 总体而言,社融的结构是“政府强、居民弱”“存款强、信贷弱”“短贷强、长贷弱”的结构性特点。 03、最后,看财政数据: 不同于经济和金融数据,财政收入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是负增长,一般来说,GDP与收入大致是同向的,并且长期以来,中国GDP增速与税收收入增速是一致的,从2010年到2018年三季度,二者平均的偏离度只有2个百分点左右。 但是,从2018年四季度开始,二者平均偏离度开始扩大到9个百分点左右。 今年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为5.3%,(1-5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6%,二者偏离度达到夸张的6.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降低,说明一个问题,在经济总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产生的利润变低了,也就是说,经济的效率变差了。 我们分别从宏观经济,金融数据,财政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经济现状,结论是经济总量尚可,但结构问题很大,供给侧钱太多,导致产能过剩,需求侧居民端内需不足,这带来的后果是经济效率的降低。
Show more
0
9
39
9
高端人士必备!给兄弟们安排一波国内顶级信用卡的对比! 之前推荐了不少 U 卡,今天换个更高阶的角度, 给大家整理了国内这些顶级信用卡 —— 权益丰富到超乎想象。 这些卡的办理门槛,基本都瞄准了 A7 及以上的用户。 毕竟我的粉丝里藏着不少 A7 级别的大佬, 还有很多正朝着 A7、A8 目标冲刺的兄弟。 先带兄弟们提前感受下这些顶级卡的魅力, 也祝大家借着这轮牛市实现阶级跨越, 早日把这些卡收入囊中!
Show more
全网最全的U卡对比图,币圈/美股高端人士必备神器! https://t.co/zxkw5MgAsL
0
1
10
0
问题来了,什么情况下牛市才会出现?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二级交易市场的上涨都有一个共同点:解决套牢盘。 市场要上涨,什么利好其实作用不大。 你得解决市场中持仓的抛压。 利用还想多赚点的贪婪心里让他们持仓。 要么就是增量资金大于原有持仓的抛压,你卖多少都给你买了。 因为要想产品不跌价,买方需求是主导地位。 什么时候卖出的币不会影响币价,而且能持续很久,什么时候就会有牛市。 这方面很简单,你自己想现在市场如果你看好的币种,在出现大量卖出的情况你敢不敢买,你敢买没有持仓的顾虑——那么就是牛市。 还有一个方式解决套牢盘,形成一个短暂周期的牛市,那就是出现黑天鹅事件,大量的持仓夺路而逃,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当这些筹码在股价大跌后交换给新的投资人,那么市场都不需要成交量就会反弹。 形成一个短暂快速向上上涨的短暂牛市周期,当大多数人获利到达极点的时候,市场又会出现阴跌。 所以牛市的出现就一个原因:当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得不到解决,然后问题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就会形成牛市。 无非就是牛的时间长短而已。 牛市,全是情绪,毫无价值。
Show more
0
16
91
14
牛市依在,拒绝噪音! 牛市的本质是群体性地制造资本泡沫和短时间内的财富再分配过程。 团队操作的有些精兵强将的大资金(机构 、游资 )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在短时间内获取巨额的收益,趁机高位抛售套现, 疯狂的散户投资者 跑步冲进市场, 想要分一杯羹,有的进来的早, 因为恐高拿不住,看着币价越长越高不敢下手。 有的过于谨慎起涨初期不敢参与,等确认了牛市终于敢买了,离顶部也不远了,所以牛市中,机构和游资还有狗庄们赚大钱,散户投资者运气好的能跟着喝点汤,更多的没有认识的散户赚一点钱,在狂风暴雨般的极速调整中又亏了回去,而调整结束后因为害怕而不敢买,再次创新高时又经不起诱惑冲进去追高接盘,结果就是再次亏损。 尤其是币圈是个大规模的 “投机” 市场,这个市场的运行是反人性的,过不了心理关的普通投资者很难赚到币市里的钱。 所谓牛市只不过是吹大泡沫快速吞噬散户的资金,快速完成收割的过程。 兄弟们,炒币这条路很难,如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能活着走到最后的是凤毛麟角。 悟道很难,知难而退,也是智者。
Show more
0
8
36
1
美元稳定币机制在SOL生态的应用及立法背景下的机会还有那些? 美元稳定币机制与货币乘数效应 稳定币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发行1美元稳定币(如USDC)而不销毁原始1美元,使其继续在特定市场(如美债市场)流动,从而实现货币乘数效应,增加市场流动性而不引发通胀或贬值。 这种机制被应用到Solana生态中的稳定币USV,通过抵押SOL铸造USV,实现“一个SOL变两个SOL”的资本效率提升。 用户可通过质押SOL获得收益,同时利用USV参与DeFi生态,获取额外回报。 《稳定币立法》与Crypto市场影响 美国正在快速推进《稳定币立法》,激活“币权”叙事,旨在通过掌控稳定币发行权,将其打造为加密“平行世界”的美元形式。其核心目的包括: · 掌控加密美元资本:通过立法和合规,掌握稳定币发行权,引导市场资产价格。 · 拓展美元流动性:增强美元全球影响力,防止资本外逃,吸引离岸资本。 · 短期利好:立法推动资金流动和市场活跃,促进行业快速拓展,但需警惕泡沫风险。 稳定币第一股Circle(USDC的发行发) 美股上市三日翻四倍,刷新自2020年以来大型IPO的最高三日涨幅纪录。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分化 稳定币立法将推动市场分化,形成两大阵营: · 中心化稳定币:如USDC,合规、安全、背书强,但与美元利益体系深度绑定,受美国司法监管。 · 去中心化稳定币:如DAI,锚定美元但更灵活,DeFi属性强,不受美国监管约束。 目前,去中心化稳定币(如DAI、LUSD)主要集中于以太坊(ETH)网络,ETH沉淀稳定币总量约700亿美元,而Solana(SOL)仅约40亿美元,且90%以上为USDT、USDC等中心化稳定币。SOL生态去中心化程度较低,但潜力较大。 那么目前在SOL生态上有什么机会呢? 前端时间看到@CryptoPainter_X画师他们分享了一个项目@convergent_so 这个是是一个在Solana生态中发展去中心化稳定币的项目,试图通过与Jito和Pyth的绑定,打造原生去中心化稳定币USV,填补SOL生态的市场空缺。 Convergent机制 · 核心流程: 用户抵押SOL → 质押为JitoSOL → 铸造USV → 用于DeFi场景(如交易、LP)。 USV借贷0利率,用户可同时赚取质押收益、MEV收益及USV的DeFi收益。 · 关键环节: Jito:提供SOL质押,当前质押量1800万SOL(约32亿美元),年化收益最高8%。 Nexus:USV存入Nexus进行套利,作为流动性储备保障系统偿付能力。用户可获得清算收益(JitoSOL形式)及$CVGT代币奖励,且无需提取USV即可领取奖励。 · 优势: 与JTO绑定,利用其LST(流动性质押代币)优势,提升流动性。 结合Pyth预言机支持,确保DeFi稳定运行。 解决SOL持有者复利需求,提升资本效率。 目前这个平台最先发行的就是 Convergent的治理代币$CVGT(CA:B7zNKphr8fjczB71oi9uF9pCd5XSNJvBn78TVF7kpump) · 概述:Convergent的治理代币,市值约250万美元,持币人数2300,尚未上交易所,处于早期阶段、并且经历了挺长一段时间的洗盘、目前的位置可以说还是比较理想。 · 潜力:与JTO强绑定,背靠SOL官方及Jito Labs关注,估值增长空间较大。若能成为SOL去中心化稳定币的领头羊,可能吃下LST市场增量(SOL质押率仅4.5%,相较ETH有10倍差距)。 · 现状:营销力度较低,推特运营较为低调,项目发展略显保守。 ETH与SOL的生态对比 ETH: 稳定币总量:700亿美元。 生态:去中心化程度高,生态完整,主流去中心化稳定币集中。 中心化依赖:中等。 SOL: 稳定币总量:40亿美元。 生态:初级去中心化,高度依赖USDT、USDC。 潜力:高性能、低费用,适合DeFi发展,但需增强去中心化稳定币和LST存量。 SOL若想追赶ETH,需在DeFi领域发力,重点发展去中心化稳定币和LST,摆脱中心化依赖。 机会与挑战 机会 · 立法分化:若中心化稳定币受监管加强,不愿受监管的资金可能流入SOL生态,增加去中心化稳定币需求。 · LST潜力:SOL质押率低,LST市场有较大增长空间,Convergent可借JTO的32亿美元质押量快速扩展。 · DeFi需求:尽管本轮周期DeFi热度较低,但市场需求稳定,SOL高性能特性适合承载DeFi创新。 · Convergent的Alpha潜力:低市值、早期阶段、强背景支持(JTO、Pyth、SOL官方),若发展顺利,可能成为SOL去中心化稳定币的标杆。 挑战 1. 立法风险:若美国推动稳定币绑定美元背书,中心化稳定币(如USDT)可能受冲击,去中心化稳定币需应对监管压力。 2. 协议深度:Convergent的TVL和清算机制是否足以应对“黑天鹅”事件。 3. 激励模型:前期可能面临套利风险,导致被薅羊毛。 4. JTO依赖:过度依赖JTO可能形成单点风险。 5. 竞争压力:ETH稳定币可能通过桥接抢夺SOL市场份额,SOL需把握发展节奏。 总结 《稳定币立法》将重塑Crypto市场格局,短期推动行业扩展,长期则需观察分化影响。SOL生态通过 Convergent等项目,借助Jito、Pyth等基建,发展去中心化稳定币USV和LST,有望填补市场空缺,提升DeFi竞争力。$CVGT作为低市值Alpha项目,具备估值增长潜力,但需应对立法、协议设计及竞争等多重挑战。 未来五年至十年,SOL生态在高性能和低费用的优势下,有望在DeFi领域实现突破,投资者可关注其发展动态,同时保持对风险的警惕。
Show more
0
1
6
0
BTC分位数彩虹周期模型更新! 上次就给兄弟们提过一嘴,市场已经进入投机活跃区, 会有惨烈的多空博弈震荡,但是整体趋势不变,今年依然有希望看到15-17万的BTC https://t.co/pOprWIH40D
Show more
微醺状态!趁着酒意,睡前给兄弟们讲个鬼故事! 模型再次踏稳!7月的分位大数模型显示,BTC已经处于投机活跃区,接下来会有惨烈的多空洗码震荡向上。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几个月会来到高潮,如果有然后的话,BTC大概率将在10月左右突破15W美金向上。 #BTC# https://t.co/LuaL7g2Etl
Show more
0
4
8
0
一图看懂什么是「对冲」交易策略!长期稳定盈利! 对冲策略的“意义”在于去掉某种我们不想承担的风险!从而只保留我们想要的风险。 🚩什么是对冲? 对冲(Hedging)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核心思想是通过采取相反或互补的行动,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损失。 简单来说,就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在追求收益的同时,给自己留条后路。生活中、投资中,对冲思维无处不在,既能让普通人稳住心态,也能让金融大佬睡个好觉。 🚩生活中的对冲智慧 对冲并不只是金融术语,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用它来应对不确定性: 点奶茶怕太甜? 选半糖+微冰,甜腻感被清爽口感对冲,喝起来更舒服。 怕雨天堵车迟到? 提前出门+规划备选路线,天气和交通的不确定性被对冲,准时到达更有保障。 旅行怕行李丢? 贵重物品随身带,分散风险,丢了行李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这些日常小动作,都是对冲思维的体现:通过提前准备或分散风险,让生活更有安全感。 在投资领域,对冲是降低市场波动影响的利器。无论是股票还是加密货币(币圈),对冲策略都能帮助投资者在市场震荡时保护资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冲方式: 1. 股票市场的对冲 股票市场波动大,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让人又爱又怕。通过对冲,可以平衡风险: 资产配置多元化:投资组合中加入不同类型的资产,比如股票搭配债券。股票可能带来高收益,但波动大;债券收益较低但更稳定,两者结合能对冲市场下跌风险。 例:你持有科技股(如苹果、特斯拉),担心市场回调?可以配置一些防御型资产(如公用事业股票或国债),市场跌时它们通常更抗跌。 期权对冲:买入看跌期权(Put Option)来保护股票持仓。如果股价下跌,看跌期权价值上升,帮你抵消部分损失。 例:持有某公司股票,担心短期暴跌?买入该股票的看跌期权,相当于给投资买了个“保险”。 对冲基金策略:一些投资者通过做空(Short Selling)与做多(Long Position)结合,抵消市场方向性风险。 例:你看好某行业,但不确定某只股票表现,可以做多行业ETF,同时做空表现可能较弱的个股。 2. 币圈的对冲 加密货币市场波动更剧烈,24/7交易和缺乏监管让风险更高。对冲在币圈尤为重要: 稳定币对冲:将部分资金配置到稳定币(如USDT、USDC),对冲加密货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例:持有比特币(BTC)但担心暴跌?将部分资金转成USDT,锁定价值,市场下跌时也能保住部分资产。 多空对冲:在加密货币衍生品市场(如期货或永续合约),同时持有看多(Long)和看空(Short)头寸,降低单一方向波动的风险。 例:你在现货市场持有以太坊(ETH),但担心短期回调?可以在期货市场开等量的空头头寸,价格下跌时空头盈利抵消现货损失。 跨平台套利:利用不同交易所的价格差进行套利交易,锁定无风险收益。 例:某交易所BTC价格略低,另一交易所略高,同时低买高卖,市场波动影响被对冲。 多元化投资:除了加密货币,还可以投资传统资产(如黄金、股票),降低币圈系统性风险。 例:币圈暴跌时,黄金往往因避险需求上涨,组合收益更稳定。 🚩那么对冲都有什么的优点与局限性呢? 优点: 降低风险:减少市场波动对资产的冲击,保护本金。 提升安全感:不论是生活还是投资,对冲让你更有底气面对不确定性。 灵活性:可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情况调整对冲策略。 局限: 成本增加:期权、期货等对冲工具可能涉及手续费或溢价。 收益受限:对冲通常会牺牲部分潜在收益,比如多元化配置可能降低整体回报。 复杂性:币圈和股票的对冲策略需要一定专业知识,普通人可能需学习或咨询专业人士。 对冲就像给生活和投资加一层“缓冲垫”,让你在追求目标时不至于摔得太重。无论是点奶茶的半糖微冰,还是币圈的稳定币配置、股票的期权保险,对冲的本质都是通过分散风险、平衡收益,找到安全感与机会的甜蜜点。 🚩兄弟们,学会对冲思维,不仅能让你的投资更稳,还能让生活更从容!
Show more
0
3
13
2
深度分享,其实一年赚500万的秘密就在推特! 🚩第一点,所谓的交易秘密是公开的。 我所悟到的东西,我所用到的操作思路,操作手法,基本上都能从推特上的回答里找到。 曾经我在市场上每找到一些相对确定性的东西,就觉得天下只有少数人发现了, 然而我自以为的秘密,自以为的千金诀 ,实际上在推特上不止看到过一次,不止一个人提到。 这让我审视自己,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保守自己吃饭的东西,自认为是秘密,这是生物本能,但浅意识分析,我所见的,我所悟的,我所用的,不专属我一个人,别人必然也能。 非常具体的操作,几乎等于手把手的操作演示,我没看到过,因为他们也觉得这是个秘密,所以他们不会演示具体,但会只言片语的提到,虽然这些人遮遮掩掩,也和我一样,自以为自己掌握了秘密,但水平认识比他们高的人,可以从这些只言片语里闻出味,基本上也是透明的。 然而认识水平没到的,把这些独家秘密摆在他的面前,他也领会不了,那几个关键词,会像水过鸭背,一眼飘过去,什么印象都没,只有在实战中,有天突然想起,才感觉到自己曾经离秘密这么近。 人的眼里只会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读书只会读符合自己心理思维的句子,人见到的只能是自己认知水平能见到的世界。 所以那些公开的秘密,大多不识货。 🚩第二点,所有公开的秘诀,都是零散的。 你信赖的高手信赖的导师,反复强调,你也明白这是一个交易的秘诀,你依然无法赚钱。 原因在于,交易是一个体系。 单独一个秘诀,无法支撑起整个交易。 幻想一招鲜吃遍天,在目前这种信息化时代里,是做梦 就算一个本书系统的讲,也依然只能讲到交易系统的部分。 你要想办法把所有公开的这些秘诀,进行挑选组合成一套契合自己的交易体系。 真正学习交易的人,肯定不会纠结写这个秘诀的人,到底交易水平怎么样 因为所有的秘诀都是零件,他要的是启发,能给他的系统添砖加瓦,他才不管是哪个老母鸡下的蛋。 其实,就是那些处于半亏不赚状态的人,才喜欢透露些自己发现的秘密,因为他有获得别人肯定需求。以前我没找到路前,我很喜欢这种人写的东西,也喜欢分享自己的发现。等找路之后,公开分享的东西比较务虚,只写宏观方向的问题,不会详细写操作思路。各位应该很久没见过我讲 K 线 讲具体的技术了吧,光悟道不够用,落实道的具体技术才是关键。 很多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喜欢一棒子敲死装逼的,最好揭了他们的伪装,,只留下那些真正的高手,给他们膜拜学习,这样他们觉得自己能免受伤害。 哈。还没修成熟的也特喜欢扒别人的皮,这是竞争的本能,看见漏洞就想攻击。 🚩第三点,交易成体系后,并形成一个自己的操作方式,需要练熟。 你的交易秘诀组合成了体系,你也用上了某个绝招作为自己的操作模式,你需要练熟它,把交易的这些秘诀,变成思维模式。 散户的秘密也就是上面这样。机构或者权力的交易秘密,这个不讨论,我们没那个条件。 最后再说下,你们需要警惕那些把交易讲的神神秘秘,明示暗示自己有独家交易秘密的人,他们是在迎合韭菜们的想象。 虽然我觉得如何组合公开的东西,是个人千辛万苦琢磨出来的独家秘方,但是对大多数散户来说,交易没什么神秘,那点江湖千金诀,点破不值钱。 能赚大钱,能持续赚钱,并不靠什么外在的不传之密。 这是一种通过修炼得来的能力,有技术认知能力的玩波段,有充足本金和宏观认知的玩定投。 共勉!
Show more
0
14
135
16
频繁交易为什么必死?要么赚了亏回去,要么一直亏! 小资金做大不靠频繁交易,靠的是格局和认知。 兄弟们,其实用1万赚到第一个100万时,不是遵循了市面上大多数人迷信和吹嘘的技术,而是掌握了底层逻辑和认知。 在土地肥沃的地方丰收的概率大,还是在干旱的地方播种的丰收概率大? 不知是谁灌输给人们的观念,觉得小资金就要通过每天复利来做大,却没人告诉你这是极其困难的,难度类似于悬崖上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让你坠入深渊。 喜欢频繁交易的人格局和认知一定很低,没办法辨别和耐心等待最优质的机会。大部分人都会频繁交易,这是人的投机本能所致,希望一夜暴富。 可是交易恰恰是反人性的,只有一流的投机者能够胜利。 一流的投机者,一定有一流的认知,只选择一流的机会。 在你没有一流的认知前,你永远都是炮灰,要么赚了亏回去,要么一直亏。
Show more
0
6
40
5
一图看懂!全球持有BTC前10的上市公司一览 目前,特朗普媒体目前是第五大企业比特币持有者,拥有18,430个比特币。 BTC长周期看,除了涨已经没有其他方向了! #BTC#
Show more
0
1
6
0
SOL定投卖出策略同步给兄弟们! 目前定投持有990枚,平均均价150刀 按照预定计划准备在209,225 分别出25%仓位, 剩下的拿到新高,超过200我将停止SOL定投。 很多兄弟会说这波就要突破300了,209走得太早, 就如我在群里所说,也许会到三百,但是在160徘徊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有209-225(收益率也不错),不能到了200又去想300,这样没计划的交易,很容易上头,死亡。 计划已经制定,剩下的交给时间!
Show more
深度!凭什么赚600万U,先搞懂做交易,会死在哪里? 1、死在没有方向, 市场只有三种情况,上涨,下跌,震荡,这三种情况小周期会缠绕在一起,大周期则只有一个大的方向,大周期就是你要参与的方向,哪怕它已经运行很久,到顶部或者底部,大的方向不会轻易拐头。 2、死在随意入场, 市场是理性和情绪的混合体,即基本面和泡沫的结合,你可以赚理性的钱,也可以赚泡沫的钱,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价格高低并不能反应价值,市场有时候会远远高于或者低于所谓的价值,也就是说,市场会疯狂很久,疯的毫无逻辑,一辆急速奔跑的汽车停下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慢慢减速然后停止,另一种是刹车失灵,直接撞树上,很不幸,大多数情况都是后者,执意在上涨中摸顶做空,在下降中做多,螳臂挡车,自不量力。你有自己的逻辑,但市场不认可。 3、死于不合适的频繁交易, 超短线交易有一种魔力,让你始终在场追求最大的利润,让你在亏损和盈利之间来回摇摆,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让人乐此不疲,理论上频繁交易确实是可以实现最大收益,但这个节奏你大概率把握不住,因为总有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或者人机对抗,普通人胜率很低,本金持续磨损,盈利有限,并且只在震荡中时间和盈亏比才能覆盖损失,而震荡,本身就代表交易低迷,最终只能去做波段的震荡,但是却极其容易错过单边行情。 4、死于不合时宜的胆小和胆大。 本质上是自作聪明,不是太蠢就是太聪明,可以明确告诉各位,市场上的散户绝大多数都是蠢货 (包括我),蠢货中极其愚蠢的人很少,他们亏的最多,但是顶级聪明的人同样少,同样亏的不少,反而那些不怎么聪明,也不怎么愚蠢的人可以实现盈亏平衡,那些次顶级的聪明人可以实现最大盈利。为什么?前面说过市场是理性和情绪的结合,纯理性和纯情绪往往陷入自我循环论证的矛盾中,也就是极其拧巴和纠结,纯理性不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抗单抗到爆,纯情绪就喜欢追涨杀跌,永远买在天花,卖在地板。 自作聪明体现在价格已经这么低了,该涨了,在下降趋势中这属于接刀,按照震荡的逻辑去交易趋势,总想用小的风险去赚大的收益,结果可想而知,这属于小愚蠢,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还不至于多惨,市场会给你一个小解套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可能要很久。 纯理性的人是怎么亏的呢?他们坚信价格一定会达到某一目标,总在开仓后等待价格触发止盈,好的情况是,价格确实触发了,他确实盈利了但是,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价格会进一步在情绪助长下向着更大的空间发展,也就是卖飞了,你猜这些顶级的聪明人会怎样做?他们认为价格过冲了需要修正,然后开始接刀,不断亏损加仓,直到死在黎明前的一刻,市场最终验证了他们的逻辑,但那是爆仓后的事了 同样的,基于基本面强利空的因素,做空肯定是没错的,但这个反弹上涨的又太诡异,这些顶级聪明人会不断逢高加仓做空,他们坚信价格不合理,之后确实出现了回归基本面的事,但那也是爆仓之后的事了。 情绪就更简单了,开始涨不敢买,中间等回调,末期了忍不住进场然后被套,稍微不那么蠢的会选择止损,极其愚蠢的会选择扛单,运气好追的是趋势方的,后面还有可能给你解套甚至盈利,追错方向还不止损就等着爆仓吧。 那些次顶级聪明的人深知不要和市场作对,知道什么时候要胆大,什么时候胆小,顺势出现不合理回调时等待不合理走到末期,然后小心开始介入,一旦情绪走完,价格又远远偏离基本面,这就是胆大重仓的时候,这在技术指标上叫多周期共振,很多人只知道这是个好的位置,但是却从来不清楚背后的本质,当这些聪明的家伙开始集体行动起来的时候,就是搭顺风车的绝佳时刻。 5、死在没有耐心, 交易是等待的艺术,一个高胜率的机会都是等出来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入场前整理好自己的逻辑,是想挣理性的钱还是情绪的钱,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理性的钱往往在数据公布的瞬间,机构就已经快你一步将价格顶到他们认为合理的区域了,你能做的就是抓住情绪的余热去做顺势的短线,或者不参与等待深度回调再去考虑做顺势,前者要求你要胆子大,并且果断,相信混沌的力量。后者要求你胆子要足够小,并且有大的耐心,相信理性的力量会战胜情绪。 6、死于不止损,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揭示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稳定亏损的原因,因为人是动物,所以带有动物的本能,即见好就收和损失厌恶,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当所以物种都是按照这一习惯去活动时,体现了不同物种间和同一物种内的一种平衡,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有时候和人和狗之间的更大,因为人极容易上头,你记住一句话,市场的赢家是极少数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能赚钱,这个市场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很快就因为流动性枯竭而消失,所以多数散户能赚钱,这种情况只能说偶然,而不是常态。所以要站在大多数散户的对面,摒弃交易中的人性,这就要求必须要严格止损,赚大亏小,抱紧机构大腿,因为他们是散户的收割机,为什么一定要止损?说白了止损是一种保险,是预备寻激进机会的退路,如果不愿承担耐心的成本,就做好缺乏耐心可能承担的最大损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7、死于无知, 人对于无法理解的东西,往往归纳为玄学,正因为人根本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玄学符合人的心理归属感,认为我做不到一定是运气不好,绝不是操作上的问题,本质上归因于外界,这是人的底层代码,放眼全世界,每天都是各种冲突,日常生活也充满了家长里短,可以这么说,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足够的情绪,在交易中之所以死掉也是因为情绪,当谈起交易的确定性时,如果所谓的大师给你解释不清时,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然后用云里雾里的语言去说一些大道理,说你成功了就是悟道,失败了就是还没悟道,其实废话罢了,因为数学上来看多空方向按朴素的角度看,概率都是 1:1,交易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大多数人都无法获得及时的信息,资金量也不够,注定是劣势一方,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参与的那一刻就输了,但是我们要参与,我们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这种数学已经证明多数人必死的结论在情绪上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究竟该怎么做?背后的本质涉及数学,包括凯利公式的仓位管理,贝叶斯条件概率,马尔可夫链,最大似然,什么是独立事件,什么是依赖事件,还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总结下来就是数学提供仓位管理,耐心等待机会,利用情绪。
Show more
0
2
6
1
深度!凭什么赚600万U,先搞懂做交易,会死在哪里? 1、死在没有方向, 市场只有三种情况,上涨,下跌,震荡,这三种情况小周期会缠绕在一起,大周期则只有一个大的方向,大周期就是你要参与的方向,哪怕它已经运行很久,到顶部或者底部,大的方向不会轻易拐头。 2、死在随意入场, 市场是理性和情绪的混合体,即基本面和泡沫的结合,你可以赚理性的钱,也可以赚泡沫的钱,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价格高低并不能反应价值,市场有时候会远远高于或者低于所谓的价值,也就是说,市场会疯狂很久,疯的毫无逻辑,一辆急速奔跑的汽车停下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慢慢减速然后停止,另一种是刹车失灵,直接撞树上,很不幸,大多数情况都是后者,执意在上涨中摸顶做空,在下降中做多,螳臂挡车,自不量力。你有自己的逻辑,但市场不认可。 3、死于不合适的频繁交易, 超短线交易有一种魔力,让你始终在场追求最大的利润,让你在亏损和盈利之间来回摇摆,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让人乐此不疲,理论上频繁交易确实是可以实现最大收益,但这个节奏你大概率把握不住,因为总有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或者人机对抗,普通人胜率很低,本金持续磨损,盈利有限,并且只在震荡中时间和盈亏比才能覆盖损失,而震荡,本身就代表交易低迷,最终只能去做波段的震荡,但是却极其容易错过单边行情。 4、死于不合时宜的胆小和胆大。 本质上是自作聪明,不是太蠢就是太聪明,可以明确告诉各位,市场上的散户绝大多数都是蠢货 (包括我),蠢货中极其愚蠢的人很少,他们亏的最多,但是顶级聪明的人同样少,同样亏的不少,反而那些不怎么聪明,也不怎么愚蠢的人可以实现盈亏平衡,那些次顶级的聪明人可以实现最大盈利。为什么?前面说过市场是理性和情绪的结合,纯理性和纯情绪往往陷入自我循环论证的矛盾中,也就是极其拧巴和纠结,纯理性不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抗单抗到爆,纯情绪就喜欢追涨杀跌,永远买在天花,卖在地板。 自作聪明体现在价格已经这么低了,该涨了,在下降趋势中这属于接刀,按照震荡的逻辑去交易趋势,总想用小的风险去赚大的收益,结果可想而知,这属于小愚蠢,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还不至于多惨,市场会给你一个小解套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可能要很久。 纯理性的人是怎么亏的呢?他们坚信价格一定会达到某一目标,总在开仓后等待价格触发止盈,好的情况是,价格确实触发了,他确实盈利了但是,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价格会进一步在情绪助长下向着更大的空间发展,也就是卖飞了,你猜这些顶级的聪明人会怎样做?他们认为价格过冲了需要修正,然后开始接刀,不断亏损加仓,直到死在黎明前的一刻,市场最终验证了他们的逻辑,但那是爆仓后的事了 同样的,基于基本面强利空的因素,做空肯定是没错的,但这个反弹上涨的又太诡异,这些顶级聪明人会不断逢高加仓做空,他们坚信价格不合理,之后确实出现了回归基本面的事,但那也是爆仓之后的事了。 情绪就更简单了,开始涨不敢买,中间等回调,末期了忍不住进场然后被套,稍微不那么蠢的会选择止损,极其愚蠢的会选择扛单,运气好追的是趋势方的,后面还有可能给你解套甚至盈利,追错方向还不止损就等着爆仓吧。 那些次顶级聪明的人深知不要和市场作对,知道什么时候要胆大,什么时候胆小,顺势出现不合理回调时等待不合理走到末期,然后小心开始介入,一旦情绪走完,价格又远远偏离基本面,这就是胆大重仓的时候,这在技术指标上叫多周期共振,很多人只知道这是个好的位置,但是却从来不清楚背后的本质,当这些聪明的家伙开始集体行动起来的时候,就是搭顺风车的绝佳时刻。 5、死在没有耐心, 交易是等待的艺术,一个高胜率的机会都是等出来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入场前整理好自己的逻辑,是想挣理性的钱还是情绪的钱,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理性的钱往往在数据公布的瞬间,机构就已经快你一步将价格顶到他们认为合理的区域了,你能做的就是抓住情绪的余热去做顺势的短线,或者不参与等待深度回调再去考虑做顺势,前者要求你要胆子大,并且果断,相信混沌的力量。后者要求你胆子要足够小,并且有大的耐心,相信理性的力量会战胜情绪。 6、死于不止损,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揭示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稳定亏损的原因,因为人是动物,所以带有动物的本能,即见好就收和损失厌恶,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当所以物种都是按照这一习惯去活动时,体现了不同物种间和同一物种内的一种平衡,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有时候和人和狗之间的更大,因为人极容易上头,你记住一句话,市场的赢家是极少数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能赚钱,这个市场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很快就因为流动性枯竭而消失,所以多数散户能赚钱,这种情况只能说偶然,而不是常态。所以要站在大多数散户的对面,摒弃交易中的人性,这就要求必须要严格止损,赚大亏小,抱紧机构大腿,因为他们是散户的收割机,为什么一定要止损?说白了止损是一种保险,是预备寻激进机会的退路,如果不愿承担耐心的成本,就做好缺乏耐心可能承担的最大损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7、死于无知, 人对于无法理解的东西,往往归纳为玄学,正因为人根本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玄学符合人的心理归属感,认为我做不到一定是运气不好,绝不是操作上的问题,本质上归因于外界,这是人的底层代码,放眼全世界,每天都是各种冲突,日常生活也充满了家长里短,可以这么说,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足够的情绪,在交易中之所以死掉也是因为情绪,当谈起交易的确定性时,如果所谓的大师给你解释不清时,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然后用云里雾里的语言去说一些大道理,说你成功了就是悟道,失败了就是还没悟道,其实废话罢了,因为数学上来看多空方向按朴素的角度看,概率都是 1:1,交易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大多数人都无法获得及时的信息,资金量也不够,注定是劣势一方,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参与的那一刻就输了,但是我们要参与,我们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这种数学已经证明多数人必死的结论在情绪上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究竟该怎么做?背后的本质涉及数学,包括凯利公式的仓位管理,贝叶斯条件概率,马尔可夫链,最大似然,什么是独立事件,什么是依赖事件,还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总结下来就是数学提供仓位管理,耐心等待机会,利用情绪。
Show more
0
18
227
62
醍醐灌顶!社会的实际真相告诉我们什么? 社会就好比一台运行复杂的机器,消费循环,债务周期,层级流动等在其中就像一个个零件, 互相咬合,层层嵌套,我们广大人群身处其中,是这些零件中的零件,所以你必须充分了解其构造,才知道它要带你去向何方。 公式:社会的本质 = 层级 + 交换 + 概率 1,教育 表层真相:传道、授业、解惑。 深层真相:灌输、驯化、流程化生产螺丝钉。 2,社会 表层真相: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不仅由各种制度和规则构成,还由人际关系、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公平、公正、公开。 深层真相:弱肉强食的丛林,集权力、资源和认知角逐的游戏场,慕强凌弱,光靠努力和光有能力的人永远排在最后,只有善良和道德的人通常也要提前领盒饭。 3,关系 表层真相:在于真诚、信任、尊重和理解。 深层真相:在于利益、价值互换、互相利用。 4,赚钱 表层真相:创造价值、满足需求和合理分配资源。一个人要想赚到更多的钱,必须学会洞察市场需求,创造独特的价值,同时合理规划自己的资源。 深层真相:底层靠出卖时间和体力赚钱,无法富裕;中下层靠购买他人的时间和体力赚钱,赚剩余价值,越剥削越有钱;中上层靠钱赚钱,赚的是资本倍增 * 的钱。顶层靠社会影响力赚钱。 5,媒体 表层真相:呈现事实,传递信息,塑造价值观。 深层真相:舆论操控,表达立场,商业化工具。 6、贫穷 表层真相:贫穷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一种思想和机会的限制。 深层真相:被海量信息裹挟,陷入信息茧房 ,失去思考和求证能力,盲目跟风,低行动力,越来越穷。 7,成功 表层真相:有钱、有权、有名、有利,世俗的成功像个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让人汲汲于名利成功,卷生卷死。 深层真相: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内心平静,自我满足、心有热爱,不被定义,不被世俗裹挟。 但几乎没有人做到,背后操控者也无法做到。 8,自由 表层真相:随心所欲 深层真相:责任之内、规矩之下,能够遵从内心,看见真实的自己,按喜欢的方式生活。 9,婚姻 表层真相:婚姻在于爱情结果、相濡以沫、相互理解、支持和包容。 深层真相:婚姻在于传宗接代、保护财产、合作共赢。 10,世界 表层真相:世界的真相在于和平、合作与共存。只有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深层真相: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所有一切皆因你而来,你存在这个世界就存在,你消失,世界随之消失。所以,你变,世界就变,你不变,想改变任何人都没用。
Show more
从1月2日开始选择定投,实验算是成功了 目前盈利超30万U,下面我会对“傻子”实验做一个总结,希望帮助更多兄弟。 首先结论:“傻子”是可以在币圈轻松赚钱的 关于这场实验,分享10条大道至简的心得 1. 市场周期永恒,傻瓜只做时间的朋友 牛市赚钱靠运气,熊市赚钱靠纪律。真正的“傻瓜”不预测市场,只尊重周期,用时间换空间。 2. 定投是普通人的最优解 无需精准抄底,无需逃顶神话,定期买入、机械执行,市场最终会奖励耐心的人,切记BTC是你兜底的保障,企其他标的随意配置。 3. 情绪是最大的敌人,规则是最好的武器 “不分析、不看盘、不恐慌、不焦虑”,设定策略后,严格执行,避免人性弱点干扰。 4. 下跌是机会,上涨是收获 市场暴跌时,“傻瓜”只会按计划加仓,而不是恐惧割肉;市场暴涨时,按规则逐步止盈,而不是贪婪追高。 5. 闲钱投资,心态无敌 只有用不影响生活的资金,才能做到“归零也无所谓”,而恰恰是这种心态,反而更容易拿住大行情。 6. 简单策略 > 复杂分析 越是复杂的交易系统,越容易失效;越是简单的规则,越容易长期执行。 7. 市场噪音是毒药,独立思考是解药 大多数人恐慌时,“傻瓜”在买入;大多数人疯狂时,“傻瓜”在卖出。屏蔽噪音,才能守住利润。 8. 赚钱的核心是“拿住” 币圈95%的利润来自5%的时间,但大多数人因为频繁操作、过早止盈而错过主升浪。 9. 暴富是意外,复利才是正道 “傻瓜”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让资金在周期中稳健增长,时间会放大复利的威力。 10. 最终赢家,往往是“懒惰”的人 频繁交易、追逐热点的人,最终被手续费和情绪消耗殆尽;而“懒惰”的定投者,反而躺赢牛市。 币圈的真相是:浮躁的聪明人用复杂的方法亏钱,傻瓜用简单的定投方法赚钱。 这场实验证明,只要做到“低位坚持买入,高位按规则卖出”,市场自然会奖励你。 投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守纪律。 财富,终将流向那些配得上它的人。 引用评论区的一位兄弟的话“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实验”
Show more
0
0
1
0
从1月2日开始选择定投,实验算是成功了 目前盈利超30万U,下面我会对“傻子”实验做一个总结,希望帮助更多兄弟。 首先结论:“傻子”是可以在币圈轻松赚钱的 关于这场实验,分享10条大道至简的心得 1. 市场周期永恒,傻瓜只做时间的朋友 牛市赚钱靠运气,熊市赚钱靠纪律。真正的“傻瓜”不预测市场,只尊重周期,用时间换空间。 2. 定投是普通人的最优解 无需精准抄底,无需逃顶神话,定期买入、机械执行,市场最终会奖励耐心的人,切记BTC是你兜底的保障,企其他标的随意配置。 3. 情绪是最大的敌人,规则是最好的武器 “不分析、不看盘、不恐慌、不焦虑”,设定策略后,严格执行,避免人性弱点干扰。 4. 下跌是机会,上涨是收获 市场暴跌时,“傻瓜”只会按计划加仓,而不是恐惧割肉;市场暴涨时,按规则逐步止盈,而不是贪婪追高。 5. 闲钱投资,心态无敌 只有用不影响生活的资金,才能做到“归零也无所谓”,而恰恰是这种心态,反而更容易拿住大行情。 6. 简单策略 > 复杂分析 越是复杂的交易系统,越容易失效;越是简单的规则,越容易长期执行。 7. 市场噪音是毒药,独立思考是解药 大多数人恐慌时,“傻瓜”在买入;大多数人疯狂时,“傻瓜”在卖出。屏蔽噪音,才能守住利润。 8. 赚钱的核心是“拿住” 币圈95%的利润来自5%的时间,但大多数人因为频繁操作、过早止盈而错过主升浪。 9. 暴富是意外,复利才是正道 “傻瓜”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让资金在周期中稳健增长,时间会放大复利的威力。 10. 最终赢家,往往是“懒惰”的人 频繁交易、追逐热点的人,最终被手续费和情绪消耗殆尽;而“懒惰”的定投者,反而躺赢牛市。 币圈的真相是:浮躁的聪明人用复杂的方法亏钱,傻瓜用简单的定投方法赚钱。 这场实验证明,只要做到“低位坚持买入,高位按规则卖出”,市场自然会奖励你。 投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守纪律。 财富,终将流向那些配得上它的人。 引用评论区的一位兄弟的话“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实验”
Show more
0
44
381
98
一图看懂:币圈轮动周期表 随着BTC突破新高12.3W 市场又一次开启了新的一轮的板块轮动。 ETH也突破了3800,sol也上涨190。 预示币圈的新一轮的轮动周期即将出现。 目前市场已经有将近57个币种的涨幅超过了BTC,并且BTC的占有率也跌到了60%。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呢? 主流山寨币:$ADA、$XRP、$DOT 赛道热点币 Defi赛道热门:$UNI、$AAVE、$CAKE Layer2赛道:$ARB、$OP、$POL Meme赛道:$DOGE、$PEPE、$BONK RWA赛道:$XLM、$LINK、$HBAR AI赛道:$TAO、$NEAR 小盘潜力币:市值小于1亿美金,投机性很强。 兄弟们,觉得下一个启动的是什么代币呢?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Show more
一张图告诉你山寨季何时爆发!散户还有那些交易机会? 什么是山寨季,我的理解很简单 1、先突破去年3月价格高点。 2、再突破21年历史新高。 3、ETH突破4800 4、SOL突破300 不然不会有真正的山寨季。 资金流入BTC➩BTC 主导地位增加➩山寨被抽血➩山寨跌 资金流出 BTC➩BTC 的主导地位下降➩山寨吸储➩暴涨 🤖这也许是机会,如何选择标的? -只要项目还在运营的,代码库、社交媒体更新没断,TG、discord还有管理员、大概率有机构早已介入实现了控盘. -盈亏合适的,时机一到,7天甚至一天就能给你拉出三五倍,不出一个月就能将三四年的震荡蓄势,一次性给你喷发到位。山寨季爆发可以7天走完比特币2年的牛市进程。 🤖从情绪上来看,现在还是熊市的情绪。 现在各每个群友们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本。比特币的价格虽然在持续创下新高,然而群友们钱包里的资产却在不断缩水。 真正处于牛市末尾的时早已失去了理智。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市场,甚至还四处找亲朋好友借钱,贷款梭哈,不顾一切地涌入。买比特币的人会羡慕那些买山寨币的,在那种狂热氛围下,只要一卖出手中的币,就会立刻踏空,再也没有机会以卖出的价格买回来。庄家会利用各种消息、各种拉盘手段营造这种氛围,显然目前不具备牛末的状态。 🤖如何判断山寨季,必须知道的4 个指标 1️⃣山寨指数 追踪市场情绪是指向比特币还是山寨币,如果 top50 山寨币中有 75% 在过去 90 天表现优于比特币,那就是山寨季,否则就是比特季。 🔗https://t.co/axakmnDg77 2️⃣BTC 主导率(市值占比) 资金流入BTC➩BTC 主导地位增加➩山寨被抽血➩山寨跌 资金流出 BTC➩BTC 的主导地位下降➩山寨吸储➩暴涨 🔗https://t.co/H3wM15uakD 3️⃣TOTAL 2 TOTAL2 表示除 BTC 外的 top 125 山寨币的总市值,可以看资金流入山寨的情况。 🔗https://t.co/k1TvvpYNIX 4️⃣ETH/BTC汇率 从市场周期看,资金的流向一般是: BTC—ETH/SOL—主流山寨—次主流山寨—meme 大饼是信仰,以太是领导者,以太坊走强是山寨暴走的前提,当以太坊汇率走强,可以适当关注山寨币 牛市最怕的就是:贪婪、恐惧、盲目、从众 、随波逐流、追涨杀跌,因为是少数人赚钱的地方。 这轮山寨季只属于部分优质代表,不会和21年一样全面爆发了,建议大家挑选市值前50的。 如果你怕错过山寨季,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入场点位,并且设置好止损,至于能否还能能破历史新高,运气很重要。 那我们还有哪些交易机会👇👇 #BTCUSD# #ETH#
Show more
0
3
7
1
定投账户盈利超42%了, 浮盈破30万U了! 过去:SOL真煞笔竟然去定投ETH 现在:求求你SOL哥,别赚了! https://t.co/6RM75SwzMJ
今天有兄弟问我,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深度) 首先从交易的角度而言,“经济学本质是研究人性,并设计规则以提高效率” 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是源于 “人性”(无限欲望和趋利避害的内在驱动)与 “稀缺性 ”(有限资源的外部约束)之间的永恒矛盾。 说的简单点: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这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经济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如果资源取之不尽,或者人类无欲无求,那么选择、成本、效率、贸易、增长…… 所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都将失去意义,甚至这门学科本身也会随之消亡。 “稀缺性” 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而是对我们生存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陈述。你的时间是稀缺的(每天 24 小时),你的精力是稀缺的,地球上的石油、干净的土地、顶尖的医生、甚至你此刻的注意力,都是稀缺的。 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欲望清单却可以无限拉长:我们想要更健康的身体、更愉悦的体验、更广阔的知识、更深的社会联结…… 这 “有限” 与 “无限” 之间永恒的矛盾,就是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我们锁定了 “稀缺性” 这块基石,经济学的整座大厦就可以被逻辑清晰地推导出来。 首先,稀缺性 → 必然产生 “选择”。因为资源有限,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必须做出选择。个人要选择是消费还是储蓄,企业要选择是扩大生产还是投入研发,国家要选择是优先发展教育还是国防。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稀缺性在发挥作用。 然后,选择 → 必然伴随 “机会成本 ”。这是由 “选择” 直接派生的核心概念,也是经济学思维的精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真正成本,不是你为此付出的金钱,而是你因此放弃的那个最有价值的替代选项。你花 3 小时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你用这 3 小时加班能获得的收入和晋升机会。理解了机会成本,才算真正开始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 最后,为了做出最优选择 → 人们会对 “激励 ” 做出反应。既然必须在不同的选项中权衡,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或最小坏处(即最优激励)的选项。价格、利润、工资、税收、罚款、荣誉…… 这些都是激励。经济学家相信,如果你想预测人们的行为,你必须先搞清楚他们面临的激励结构。 这就囊括了经济学的绝大多数研究内容。 ------------------------------------------- 现在,我需要知道:供求关系 在哪里? 供求关系,正是在上述这个逻辑链条的顶端,当无数个 “对激励做出反应” 的个体,在 “稀缺” 的约束下,进入市场进行 “选择” 和交换时,所涌现出的一种宏观现象和分析模型。 需求:本质上是消费者在预算稀缺的约束下,面对价格等激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价格越低,购买此物所需放弃的机会成本就越小,所以他们愿意买得更多。 供给:本质上是生产者在生产要素稀缺的约束下,为了追求利润这个激励,做出的一系列生产选择。价格越高,激励越大,他们愿意生产得更多。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第一性原理,是因为面对现代经济,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稀缺与欲望的原理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音乐、电子书的复制成本近乎为零,它们似乎不再 “稀缺”。供求模型在这里好像失灵了? 如果我们回归第一性原理,就会发现,稀缺性只是转移了阵地。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下降了,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成为了新的、最核心的稀缺资源。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瞬间明白为什么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在拼争夺夺你的屏幕使用时长,为什么 “免费增值”、“流量变现”、“平台生态” 会成为主流商业模式。它们争夺的不是产品售价,而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我们亦可以此洞察政策设计的核心。 无论是碳税、环保政策,还是教育改革,所有公共政策的本质,都是在重新定义和分配稀缺资源,并构建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征收碳税,就是认为 “清洁的空气” 是稀缺的,通过创造一个价格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环境的 “选择”。 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 ,挑战了传统经济学 “理性人” 的假设,指出人的选择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这并没有推翻第一性原理。它只是揭示了,人类在面对 “稀缺” 和 “激励” 时,其大脑这部 “选择处理器” 存在着各种有趣的 “Bug” 和 “快捷方式”。我们依然在做选择,只是选择的方式比想象中更复杂。 “所以,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供求关系”。 更恰当的比喻是:稀缺性”是经济学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所有程序得以运行的底层规则,利润,BTC我也同样可以这样去理解。
Show more
0
5
10
0
今天有兄弟问我,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深度) 首先从交易的角度而言,“经济学本质是研究人性,并设计规则以提高效率” 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是源于 “人性”(无限欲望和趋利避害的内在驱动)与 “稀缺性 ”(有限资源的外部约束)之间的永恒矛盾。 说的简单点: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这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经济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如果资源取之不尽,或者人类无欲无求,那么选择、成本、效率、贸易、增长…… 所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都将失去意义,甚至这门学科本身也会随之消亡。 “稀缺性” 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而是对我们生存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陈述。你的时间是稀缺的(每天 24 小时),你的精力是稀缺的,地球上的石油、干净的土地、顶尖的医生、甚至你此刻的注意力,都是稀缺的。 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欲望清单却可以无限拉长:我们想要更健康的身体、更愉悦的体验、更广阔的知识、更深的社会联结…… 这 “有限” 与 “无限” 之间永恒的矛盾,就是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我们锁定了 “稀缺性” 这块基石,经济学的整座大厦就可以被逻辑清晰地推导出来。 首先,稀缺性 → 必然产生 “选择”。因为资源有限,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必须做出选择。个人要选择是消费还是储蓄,企业要选择是扩大生产还是投入研发,国家要选择是优先发展教育还是国防。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稀缺性在发挥作用。 然后,选择 → 必然伴随 “机会成本 ”。这是由 “选择” 直接派生的核心概念,也是经济学思维的精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真正成本,不是你为此付出的金钱,而是你因此放弃的那个最有价值的替代选项。你花 3 小时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你用这 3 小时加班能获得的收入和晋升机会。理解了机会成本,才算真正开始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 最后,为了做出最优选择 → 人们会对 “激励 ” 做出反应。既然必须在不同的选项中权衡,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或最小坏处(即最优激励)的选项。价格、利润、工资、税收、罚款、荣誉…… 这些都是激励。经济学家相信,如果你想预测人们的行为,你必须先搞清楚他们面临的激励结构。 这就囊括了经济学的绝大多数研究内容。 ------------------------------------------- 现在,我需要知道:供求关系 在哪里? 供求关系,正是在上述这个逻辑链条的顶端,当无数个 “对激励做出反应” 的个体,在 “稀缺” 的约束下,进入市场进行 “选择” 和交换时,所涌现出的一种宏观现象和分析模型。 需求:本质上是消费者在预算稀缺的约束下,面对价格等激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价格越低,购买此物所需放弃的机会成本就越小,所以他们愿意买得更多。 供给:本质上是生产者在生产要素稀缺的约束下,为了追求利润这个激励,做出的一系列生产选择。价格越高,激励越大,他们愿意生产得更多。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第一性原理,是因为面对现代经济,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稀缺与欲望的原理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音乐、电子书的复制成本近乎为零,它们似乎不再 “稀缺”。供求模型在这里好像失灵了? 如果我们回归第一性原理,就会发现,稀缺性只是转移了阵地。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下降了,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成为了新的、最核心的稀缺资源。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瞬间明白为什么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在拼争夺夺你的屏幕使用时长,为什么 “免费增值”、“流量变现”、“平台生态” 会成为主流商业模式。它们争夺的不是产品售价,而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我们亦可以此洞察政策设计的核心。 无论是碳税、环保政策,还是教育改革,所有公共政策的本质,都是在重新定义和分配稀缺资源,并构建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征收碳税,就是认为 “清洁的空气” 是稀缺的,通过创造一个价格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环境的 “选择”。 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 ,挑战了传统经济学 “理性人” 的假设,指出人的选择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这并没有推翻第一性原理。它只是揭示了,人类在面对 “稀缺” 和 “激励” 时,其大脑这部 “选择处理器” 存在着各种有趣的 “Bug” 和 “快捷方式”。我们依然在做选择,只是选择的方式比想象中更复杂。 “所以,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供求关系”。 更恰当的比喻是:稀缺性”是经济学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所有程序得以运行的底层规则,利润,BTC我也同样可以这样去理解。
Show more
0
7
3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