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蛙
@Ice_Frog666666
|🪂Airdrop Analyst |🏁GT&F4业余赛车手|🐸联系:https://t.co/oN9Mrg75Wy |💬Tg社区群:https://t.co/hOnwqc0O4P
2.2K Following    110.4K Followers
Sahara 快新高了。 今天Sahara Ai的数据服务平台(DSP)正式上线对所有人放开,标注、验证和共创数据集都可以。 此前一直被诟病纯标注平台,但是即便项目主网上线和TGE后,路线图推进依然有条不紊,是一个脚踏实地持续build的项目。 https://t.co/eXm9qEDyIV
Show more
Data Services Platform (DSP) is LIVE! 🔆 Now anyone, anywhere in the world, can contribute to AI development and earn real rewards for their work. 🔆 $450K+ in $SAHARA + partner rewards available day one! Get started today → https://t.co/mklUe0bfTF #AIforALL# https://t.co/AFcvu19Zf9
Show more
0
3
3
1
真诚才是项目运营的必杀技! Codatta 昨天对社区疑问的回应,真诚、克制、有逻辑,直接为今天在币安alpha的上线拉了一波好感。 如项目官方说的,作为币安首个 Pre-TGE + Booster 项目,确实还在试水期,能否最终上现货尚未可知。 我比较认可他们对“AI时代数据价值”的理解:简单的标注,才是大模型精度提升的关键基础。 项目目前已与多个web2大厂合作、比如今晚跟阿里的官宣合作,已经实现了持续现金流,这一点在当前很多AI项目普遍讲故事的环境下,还是很难得的。 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思路清晰,有自知之明,也有商业落地。我觉得这种真诚、踏实的项目,是可以走的更远的。
Show more
🎁@codatta_io XNY 代币流通将在 2025 年 7 月 23 日 20:00(UTC+8)开始。 参与了 Codatta 代币预售的用户可以在 Binance Alpha 交易 XNY 代币。 第 1 周和第 2 周 Codatta Booster 活动的获胜者可以在代币流通开始后 8 小时内领取并交易您的 XNY 代币。 请届时前往“发现” > “我的全部奖励” > 点击右上角的“批量领取”,即可一键领取所有奖励。
Show more
0
1
5
0
从撸毛套利的视角,我有个大胆猜测: 1、过去两三天,以太坊出现大规模质押退出新闻。 2、市场上突然冒出一堆“ETH版微策略”公司疯狂抢筹的新闻。 3、同时,又爆出孙哥刚好卖了16万个ETH的新闻,引发“砸盘”联想。 有没有可能: 有人故意放出“质押退出=孙哥砸盘”的信号,借孙哥当烟雾弹掩护自己退出? 实则是机构提前解质押,把ETH场外注入某家上市公司,再放利好拉股价。 币没卖,人先套现,既保留ETH筹码,又通过股价变现—— 完美套利,一箭双雕?
Show more
0
0
3
0
如果Clarity法案通过,撸毛圈可能会有如下结果: 1、以后项目方搞老鼠仓,可以向SEC投诉了,涉嫌证券属性/操纵。 2、为了满足合规,一些项目可能会利用这个规则,用空投的方式绕过SEC。 3、撸毛式空投不仅合规,而且受到监管鼓励。 所以,以后撸毛不仅合规,还要受法律保护,维权还可以找SEC讨要说法?😂
Show more
0
1
3
0
这几乎是99%沉默大多数韭菜的样例,在这个圈子里,赚了,你就是投资高手,破产了,你就是赌徒。 但我觉得,赌性并不是失败者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再怎么克制和理性,你都会有赌一把的时刻和冲动。 这种案例最大的价值,我觉得只是提示自己,你有赌性且真实存在。 关键在于,你要承认它,并且不要挑战它,人性不是你的朋友,不要去测试它。 很多人觉得不就是赌嘛,戒了就好了,但难点就是在这里。 因为所有的赌都会伪装成成功的希望,翻身的机会。 赌输的人,不愿意收手,不是贪婪,而是幻想的赢,比现实的崩溃,更加容易接受 人性,依然遵从最小阻力法则,人会选择情绪上最容易度过的出口。 可惜的是,通向成功的路径上,你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
Show more
刚才偶然刷到了一篇帖子,一位普通全职宝妈讲述自己是如何从炒币到开合约,再到借网贷,一步步陷入深渊,最终卖了房子离了婚,这篇帖子让我最触动的是,我居然在里面每一句话,都能够看到大量群友、推友的影子,仿佛这就是几乎99%的普通韭菜一生的模板与宿命,我强烈建议所有所有所有人都认认真真的看完这篇文章! 这个世界永远是由幸存者偏差主导的,赢家的声音永远是最大的,而所有人又都只想听到自己喜欢听的话,导致在推特上,仿佛最终不论你经历多少坎坷,最终总有一把梭哈翻身A8的机会等着你,可能讲出来这些成功励志故事的都是活下来的1%,那99%呢?默默的退网甚至自杀,你连听到他们失败故事的机会都没有! 前阵子某个交易所不允许用借网贷的资金来炒币,闹的沸沸扬扬,甚至出现大量现身说法,用自己成功经历来证明借网贷与翻身之间的合理性,我并不是为该交易所说话,并且所有交易所成长的路径也必然都是血腥野蛮的,但我当时看着这些讲述自己成功之路的帖子,真的挺后背发凉,到底会有多少人因为这些帖子就相信自己也是那个天命之人?又有多少人像这个帖子里的宝妈那样最终家破人亡。 也许我这条推文发出去又会被不少人喷,说你Jason装什么老好人大善人,对没错,放弃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Show more
0
0
3
0
在赚钱上不要有偏见,该撸的毛还是要撸。 Bybit megadrop出来以后,我看了下,整个模式上相当于空投+收益增强的组合打法。 考虑到目前整个币安alpha带来的巨大引流效应,各个交易所明显都在这块发力。在我看来Bybit Megadrop的这个活动本质上是:交易所在用自己的理财收益,帮项目方撬动用户流量。而用户这一端,又能获得更高确定性、更稳妥的回报。 具体而言: 一方面是通过空投+理财收益增强,能吸引一些寻求高确定性的大资金,同时也能抓住风险偏好比较低的这类用户的核心痛点,项目方给出的空投额度,最大程度激活用户。 另外一个,对交易所而言,把理财收益+空投额度组合起来的打法,能最大程度形成用户的沉淀。你比如像TAC这样的 Megadrop项目,锁定5W U三天,就能拿到接近500 U 收益,年化APR表现很好,确定性强、不内卷、基本不用什么复杂操作。另外第七期的Megadrop USDT池子很快就售停了,说明还是受大户青睐的! 用户收益确定且年化APR高,项目方快速冷启动,有真实新增用户。交易所能形成用户沉淀。基本是三赢。 空投进入交易所时代后,其实都是围绕收益在做文章。在交易所这一端,大概率会有更多多样化收益的叠加,形成各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此吸引用户和流动性。 这种情况,对普通用户可能是最有利的,交易所+项目方之间卷,让更多的利给到用户。那么,只要参与的早,大概率还是能吃上一波的。 可以具体看一下活动的情况,根据资金大小和风险偏好,决定是否参与。 https://t.co/uvvH1Xy9qG
Show more
0
0
0
0
细数Btcfi这个赛道,这一轮多数都是反撸,尤其是融资大、热度超高的,几乎已经成了反面教材。 用户运营上用心,产品推进上务实。结果就是用户预期管理上有的放矢,激励上能形成一波接一波的小热点。 项目应该是吸取了之前大热开局,高开低走种子选手的失败经验,能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推进业务,这可能才是Yala最核心的竞争力。
Show more
USDC is ready. Yala is too. With the Genius Act signed into law we are entering a new era of digital asset adoption. Congratulations to the @circle team for their strong efforts making this a reality.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https://t.co/9BEMIcAf6Q
Show more
0
2
3
0
问个问题:你觉得币安Alpha这么持续半年一年,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给出你的神预判! https://t.co/GBEL0xhldO
0
53
48
5
我把币安Alpha这套打法称之为“成本外包式流量战法”! 平台零成本扩张! 项目高成本变现! 用户高强度打工! 而被逼上绝路的则是竞争对手,以及让收割和内卷自循环: 项目割用户,平台割项目,用户卷用户。 最终,所有被压榨的剩余价值都会朝一个方向汇集! 币安,登基! https://t.co/SOAOEhti6c
Show more
0
7
8
0
大的不就来了吗?前后相差一秒? $sxt https://t.co/yZYjjqvu4X
《通俗解读SXT:让智能合约看懂世界,是不是一个好的叙事?》 前段时间 @SpaceandTimeDB 强势登陆了币安现货,推上很多解读仍偏“工程师视角”,对普通用户来说过于复杂。今天我用最通俗和最少的文字,搞清楚三件事: 1)SXT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2)它是怎么解决的? 3)它在当前 Web3 生态中到底“值不值得关注”? 下边我们来通俗拆解一下。 ~~~~~~~~~ 一、为什么说智能合约是“睁眼瞎”? 过去几年智能合约再牛,也有两个致命弱点: 1、只能看到自己那点数据 比如它只能看到这个地址有没有钱、这个合约有没有交互,但它看不到你过去的行为、就算看,调用起来也超级复杂,更别说链下资产、链下信用了。 2、链下数据=盲信预言机 所有来自外部世界的数据,都要通过预言机(如 Chainlink)“喂”进来。但数据真不真实、有没有篡改?合约本身是验证不了的,全靠信。 结果就是:智能合约的执行,越来越智能,但可信不可信本身就成了问题。 ~~~~~~~~~ 二、SXT 到底干嘛的?代币有什么用? SXT 的终极使命就是:让智能合约“看得见、看得懂、还能验证”。用一句话总结 SXT 做的事:让合约直接读数据库,并能验证数据没作假。 1、技术逻辑的通俗解读 实现这一切的核心机制叫“Proof of SQL”,你可以理解成相当于是给链上合约装了个“ZK认证的数据库。具体实现 1)链下节点跑SQL查询 2)生成 ZK 零知识证明:证明结果是对的、没瞎编 3)智能合约验证这份证明,直接使用结果,而不需要自己跑一遍数据 换句话说,它让合约可以用一种“我不信你,但我能验证你说的是对的”方式来接收外部数据。最重要的是,这个查询过程,在SXT的技术加持下,压缩到亚秒级,不仅快,而且安全。 此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来保证这些SQL数据到底是不是随便写的。于是,项目方搞了一个验证者网络。 跟大多数验证者网络一样,验证者从链上/链下同步数据(ETH、Polygon、BTC、CEX API等,通过通过拜占庭容错协议达成共识,以及需要质押SXT代币,乱签名会被惩罚。以此确保确保数据可信且复用。 2、经济模型解读 项目代币中,社区分配了51.7%份额,非常大头。看得出来项目方代币分配这块还是比较舍得向社区倾斜。除此外,简而言之,代币SXT有两个核心价值。 一方面作为验证者网络的安全保障,如前文,验证者必须质押 SXT,否则不能参与签名验证;作弊就会被惩罚。 另一方面是作为生态驱动的代币,开发者发布高质量数据可以赚SXT、查询者也必须使用SXT以及网络费用。 通过经济模型+技术成功实现了,把Web3的数据变成了商品,有供给、有需求、有验证、有支付。 ~~~~~~~~~ 三、这件事在当前阶段有何意义?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链上越来越复杂,财富效应越来越好,但大家越来越不敢信。 DeFi 不知道你是真用户还是刷号;RWA 想上链,但链下的数据谁来验证没人说得清; AI代理跑进来了,但链上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在瞎编? 说白了,合约根本“看不见”,更别提“信得过”。 SXT 就是在解决这个最核心的问题—让合约不仅能看数据、还能验证真伪,真正建立起“链上可信”的新机制。 ~~~~~~~~~ 四、总结 目前,肉眼可见,至少AI、RWA这些热潮很大概率是下一轮主要热点,AI 需要用数据做判断,但不可信,没法验证;RWA开始卷了,链下资产、合规、真实世界要上链,怎么证明它们是真的? 这就是SXT在叙事上的最大价值,它把这件事做成了一层协议,而不是一个应用或插件。让“数据可信+自动验证”成为可能,让 DeFi、RWA、AI 都能用上可信数据,直接做出更复杂、更精准的响应。甚至你可以说,这就是一整套链上版的“审计系统”。 需求广泛、叙事能打—这才是能够上币安以及受到持续关注的底层原因。 特别申明:以上分析仅基于公开资料的基本面投研分析,非投资建议,DYOR!
Show more
0
2
5
1
《通俗解读SXT:让智能合约看懂世界,是不是一个好的叙事?》 前段时间 @SpaceandTimeDB 强势登陆了币安现货,推上很多解读仍偏“工程师视角”,对普通用户来说过于复杂。今天我用最通俗和最少的文字,搞清楚三件事: 1)SXT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2)它是怎么解决的? 3)它在当前 Web3 生态中到底“值不值得关注”? 下边我们来通俗拆解一下。 ~~~~~~~~~ 一、为什么说智能合约是“睁眼瞎”? 过去几年智能合约再牛,也有两个致命弱点: 1、只能看到自己那点数据 比如它只能看到这个地址有没有钱、这个合约有没有交互,但它看不到你过去的行为、就算看,调用起来也超级复杂,更别说链下资产、链下信用了。 2、链下数据=盲信预言机 所有来自外部世界的数据,都要通过预言机(如 Chainlink)“喂”进来。但数据真不真实、有没有篡改?合约本身是验证不了的,全靠信。 结果就是:智能合约的执行,越来越智能,但可信不可信本身就成了问题。 ~~~~~~~~~ 二、SXT 到底干嘛的?代币有什么用? SXT 的终极使命就是:让智能合约“看得见、看得懂、还能验证”。用一句话总结 SXT 做的事:让合约直接读数据库,并能验证数据没作假。 1、技术逻辑的通俗解读 实现这一切的核心机制叫“Proof of SQL”,你可以理解成相当于是给链上合约装了个“ZK认证的数据库。具体实现 1)链下节点跑SQL查询 2)生成 ZK 零知识证明:证明结果是对的、没瞎编 3)智能合约验证这份证明,直接使用结果,而不需要自己跑一遍数据 换句话说,它让合约可以用一种“我不信你,但我能验证你说的是对的”方式来接收外部数据。最重要的是,这个查询过程,在SXT的技术加持下,压缩到亚秒级,不仅快,而且安全。 此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来保证这些SQL数据到底是不是随便写的。于是,项目方搞了一个验证者网络。 跟大多数验证者网络一样,验证者从链上/链下同步数据(ETH、Polygon、BTC、CEX API等,通过通过拜占庭容错协议达成共识,以及需要质押SXT代币,乱签名会被惩罚。以此确保确保数据可信且复用。 2、经济模型解读 项目代币中,社区分配了51.7%份额,非常大头。看得出来项目方代币分配这块还是比较舍得向社区倾斜。除此外,简而言之,代币SXT有两个核心价值。 一方面作为验证者网络的安全保障,如前文,验证者必须质押 SXT,否则不能参与签名验证;作弊就会被惩罚。 另一方面是作为生态驱动的代币,开发者发布高质量数据可以赚SXT、查询者也必须使用SXT以及网络费用。 通过经济模型+技术成功实现了,把Web3的数据变成了商品,有供给、有需求、有验证、有支付。 ~~~~~~~~~ 三、这件事在当前阶段有何意义?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链上越来越复杂,财富效应越来越好,但大家越来越不敢信。 DeFi 不知道你是真用户还是刷号;RWA 想上链,但链下的数据谁来验证没人说得清; AI代理跑进来了,但链上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在瞎编? 说白了,合约根本“看不见”,更别提“信得过”。 SXT 就是在解决这个最核心的问题—让合约不仅能看数据、还能验证真伪,真正建立起“链上可信”的新机制。 ~~~~~~~~~ 四、总结 目前,肉眼可见,至少AI、RWA这些热潮很大概率是下一轮主要热点,AI 需要用数据做判断,但不可信,没法验证;RWA开始卷了,链下资产、合规、真实世界要上链,怎么证明它们是真的? 这就是SXT在叙事上的最大价值,它把这件事做成了一层协议,而不是一个应用或插件。让“数据可信+自动验证”成为可能,让 DeFi、RWA、AI 都能用上可信数据,直接做出更复杂、更精准的响应。甚至你可以说,这就是一整套链上版的“审计系统”。 需求广泛、叙事能打—这才是能够上币安以及受到持续关注的底层原因。 特别申明:以上分析仅基于公开资料的基本面投研分析,非投资建议,DYOR!
Show more
0
10
9
1
简单给Huma Finance 打个分吧: 玄学取名 -1分 融资4830W +5分 创始团队背景强 +2分 PayFi+RWA赛道 +2分 商业模式、合规性、规模、合作方均属优秀 +5分 空投预期管理 +2分 链下资产信息透明度不足 -2分 文档和信息披露不及时且不充分 -3分 存款额度比较有限 -2分 DC无唱歌跳舞 +1分 联创高强度上推互动 +1分 奖励Kaito用户0.5%代币 +1分 低市值JUP平台发射,但只有JUP上质押的人可参与 +1分 团队成员跟风无向吵架 -3分 道歉并处理好了公关危机 +1分 总分:10分 村里婶子直呼牛逼!元芳,你怎么看?
Show more
0
62
65
6
上周一,Plume 刚上线主网前的 Alpha 阶段,这周一,美国那边就传出稳定币法案要通过的消息,这节奏巧合的,项目方是拿了国会日程表? 这次稳定币法案看起来是最宽松的那个版本,但硬性要求依然是合规的,那么Plume主打“隐私合规”的架构,会不会一下就成了整个 RWAfi 赛道和叙事的超级入口? 提前占坑不一定有优势,但踩中了政策,那就是切实的利好,稳住的话,可能真能走成一个很大的故事。
Show more
Today, we're excited to unveil the first step of our mainnet journey: Plume Alpha. 🪶 We've always said that onchain RWAs shouldn't feel like classic RWAs -they should feel like crypto. On Plume, you'll be able to stake, swap, lend, borrow, and speculate with RWAs as seamlessly as with native crypto assets. This week, we'll begin onboarding deep liquidity, robust infrastructure, and a thriving ecosystem of dApps and partners. Once our ecosystem foundation is secure with proven applications, deep liquidity, and a performant network, we'll advance to Phase 2 – Plume Genesis. This is just the start of us building the future of RWAfi together.
Show more
0
4
8
0
简单给Huma Finance 打个分吧: 玄学取名 -1分 融资4830W +5分 创始团队背景强 +2分 PayFi+RWA赛道 +2分 商业模式、合规性、规模、合作方均属优秀 +5分 空投预期管理 +2分 链下资产信息透明度不足 -2分 文档和信息披露不及时且不充分 -3分 存款额度比较有限 -2分 DC无唱歌跳舞 +1分 联创高强度上推互动 +1分 奖励Kaito用户0.5%代币 +1分 低市值JUP平台发射,但只有JUP上质押的人可参与 +1分 团队成员跟风无向吵架 -3分 道歉并处理好了公关危机 +1分 总分:10分 村里婶子直呼牛逼!元芳,你怎么看?
Show more
0
62
65
6
SOON上币安alpha了,这次我预估单号50U左右。 以下从投研角度谈谈看法。 一句话总结SOON:如果把诸多公链(以太坊、Base、BNB等)当作整个Web3世界的发动机,SOON做的事情就是给它们加一个涡轮增压—不换底盘,直接提速。让原本只能在 Solana 上跑的 SVM 引擎,插上插头,哪条链都能上路。 不止如此,最近还推出了 https://t.co/4xzcvzPOwe,直白的讲就是跟单平台,把交易所的那套跟单逻辑搬到了链上,究竟谁割谁,一目了然。 说到底,目前的区块链并不需要再多几个“Solana”,也不需要动辄就革了以太坊的命,SOON的逻辑就是:我不搞内卷,你们快点就好了。 问题也不是没有,技术是好的,但需要更多人来用;竞争对手也不少,比如 OP、ZK以及各种Stack。 Solana的涡轮增压能不能带Web3起飞?不好说,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先抢一个位置?万一这风真刮起来了? 毕竟,Solana系最擅长的可能就是绝处逢生,一炮而红。 以上,仅供参考。 #soon# #币安Alpha#
Show more
0
4
5
0
我决定,我的TG投研群在继升级为维权群以后,再次升级为——「币安Alpha劳工联盟集结群」。 有感于嗯哼太子亲自下场建微信群指导刷Alpha,帝国太子尚且如此勤奋,我等布衣草民,又怎敢偷懒? 如果你曾被积分PUA、被反撸收割、被规则玩弄,老是被夹,不知道如何低成本刷分,也不知道如何参与15天的动态博弈....... 我将把我工作室刷币安Alpha的策略、技巧和方法完全无偿分享给大家,让信息不再被垄断,让策略不再被少数人藏着掖着。 在这里,你不必感谢任何平台、任何项目,我们不是“感恩型”社群,我们只是清醒的 Alpha 积分打工人。 我们相信:撸毛有理,内卷无罪。 我们不打卡,我们只打工;我们不内斗,我们只发声; 在不违法、不作恶的前提下,为自己争取每一份合理收益,本身就是 Web3 打工人的权利。 欢迎加入:「Alpha劳工联盟集结群」,让我们一起站着把钱挣了,一起走向下一个属于打工人的 Alpha 巅峰。 TG群链接:https://t.co/hOnwqc0O4P #币安Alpha#
Show more
0
28
33
0
@hebi555 昨晚亏完没钱去何币烧烤吃霸王餐,结果真把我打骨折了,现在躺医院,没钱交医药费。
0
3
17
1
@hebi555 昨晚亏完没钱去何币烧烤吃霸王餐,结果真把我打骨折了,现在躺医院,没钱交医药费。
0
3
17
1
决定撸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很多理由,决定不撸的理由往往一两个就够了。
0
43
91
6
《Gaib:错过英伟达股票?这次你可以直接买它的“链上GPU股票”》 一句话总结:极度看好GAIB ,可能是未来的链上“算力淘宝”。(非广)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一句话讲清楚Gaib是做什么的 GAIB(GPU-AI-Blockchain Infrastructure),用项目官方白皮书表达,就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将GPU算力资产转化为可交易金融工具的经济协议,通过区块链释放万亿美元规模的AI计算市场价值。 其核心创新在于构建“AI合成美元AID”,一种由实体GPU资产现金流支撑的收益型稳定币,并围绕AID建立完整的DeFi生态,连接链下算力资源与链上流动性。 用一句话通俗表达其商业模式:用户用USDC铸造AID,然后投资GPU,AI企业用这些GPU干活产生现金流,GAIB定期分红,用户持有sAID即可享受这份收益,还能拿去参与其他DeFi赚钱。 _________________ 二、这个事情为什么可行?能赚钱吗? 在AI时代,GPU无疑是最核心的“硬通货”。据不完全统计,到2025年,全球科技巨头在GPU算力上的总投入将超过3000亿美元。以英伟达H100/GB200为例,单颗芯片价格接近3-5万美元,建设一个具备AI训练能力的数据中心,动辄需要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投入。因此也诞生了以下问题以及Gaib的解法。 1、需求端:AI爆发叠加“供需不对称” 目前的大模型训练市场几乎由少数科技巨头垄断,GPU资源集中在OpenAI、Google、Meta等超大机构手中。但进入2024下半年年以后,我们看到AI应用出现百花齐放的趋势,尤其是在推理端和AI Agent垂直场景。这些创新型项目虽不需要自建数百亿级别的数据中心,但同样需要大量高性能GPU资源。 问题在于:传统数据中心或云服务商无法灵活响应这些中小需求,导致算力市场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错配——资源集中而需求分散,供需极度非对称,需求远大于供给。 2、金融侧:传统融资路径不支持“算力资产” 理论上,这些高价值GPU集群完全可以作为融资资产。但在现实中,GPU并不被传统银行视为“可抵押标准资产”,也难以被切分或标准化,导致传统金融系统几乎无法覆盖算力融资需求。 目前传统市场已有一些算力租赁平台,试图解决这一痛点,但普遍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无法拆分所有权,融资流动性差; 二是无标准化机制,收益结构不透明,参与门槛高。 3、Gaib的解法:链上“算力金融市场 + 算力稳定币” Gaib 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做算力租赁,而是在链上创建一个高效流动的算力金融市场 1)将企业级GPU的未来收益进行代币化,实现拆分交易; 2)构建由真实GPU资产现金流支持的收益型稳定币AID,可用于质押、借贷、组合收益策略; 3)利用DeFi生态,让这些资产在全球范围内高效融资、自由流通。 这一机制的核心价值有三点: 1)对GPU提供方,为GPU持有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资渠道; 2)对参与用户,为DeFi用户提供了安全、真实、收益可见的新型资产; 3)对开发者,为中小开发者打开了公平参与底层基础设施的通道。 换句话说,Gaib 把“算力”变成了可组合、可配置的金融资产,真正实现了算力的资本化。 我们如果说英伟达是AI时代做“卖铲子”的王者,那么Gaib想做的就是在英伟达的铲子帝国上再建一座“铲子银行/铲子交易所”,把实体铲子变成可交易的“算力股票”。 __________________ 三、Gaib具体怎么帮你赚钱?玩法拆解 1、 链下资产端:三类模式下的GPU融资资产包 GAIB通过与全球顶级云/数据中心合作,围绕GPU部署构建三类协议交易结构: 上述所有交易均由实体GPU作为超额抵押,设置破产隔离结构,一旦违约可清算或转由战略合作方继续托管运营。 2、链上架构:AID稳定币体系 GAIB将GPU融资交易组合代币化,发行 AID(AI Dollar),一种由链下收益资产支持的稳定币: 1)AID:并非普通稳定币,它不仅对标美元价值,还代表真实GPU收益权; 2)sAID:用户质押AID获得的收益型凭证,可自动积累收益; 3)底层收益来自:GPU交易包的现金流+国债储备,构成支持系统; 4)机制设计:AID铸造与销毁机制,保证其与真实资产价值锚定; 5)退出机制:白名单用户可1:1赎回,普通用户可通过AMM池换回稳定币。 此外,sAID还可以还可以参与借贷、流动性挖矿、收益衍生品各类Defi玩法(已经与主流的dex - Curve, AEVO, Uniswap; Pendle等打通),相当于直接从GPU底层资产到链上Defi全线打通。 单纯从收益角度,底层收益+Defi收益+积分收益等,即便以最基础的债权模式,最高收益可能也会到40%往上。 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与机会分析?风险在哪里?项目如何规避? 2025年初,项目与去中心化GPU平台Aethir展开试点,10分钟内完成10万美元代币化融资试点,证明市场需求强劲;所募资金用于支持实体GPU集群,投资者已开始获取回报。 这标志着GAIB“GPU资产代币化”的模式已经跑通,具备了复制和规模化的基础。 从项目角度,传统RWA产品多以国债代币化切入,年化收益基本在4%-5%;GAIB项目底层的基础收益高达10%以上,从融资期限覆盖从3个月-3年,但从现实角度说来,由于GPU需求旺盛,一般融资期限会更短,周转速度更快。 从风险角度,主要存在底层资产的信用风险、AID的流动性风险等。最关键的还是底层资产的信用风险。GAIB 及其平台上的其他合作承销商会遵循完善的信用分析要求,并在有需要情况下与第三方审计机构合作。 每笔贷款均由实体GPU及其相关服务合同提供超额抵押。此外,这些GPU数据也会实时在去中心化网络显现。 如果发生违约,承销商有权清算 GPU以保护投资者,或通过战略数据中心合作伙伴继续托管和管理 GPU,确保持续创收。至少从机制上尽量规避最底层资产发生风险。 在具体参与上,如果是白名单用户(通过kyc用户),可以直接可1:1 USDC铸造AID参与项目并叠加Defi收益。 如果是非白名单则可以直接通过流动性池兑换AID。目前也可以加入项目的AID候补名单,正在排队中,对与LP,项目会有Points / Token 来激励,也会联合Dex联合激励。 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和展望:价值远不止一个收益型稳定币 GAIB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益型稳定币”项目,它正在以DeFi的方式重构AI时代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 去年底,GAIB完成由 Hack VC 领投的500万美元 Pre-Seed 融资,参投方还包括 Animoca、Aethir、Near 基金会等知名机构。 从投资方阵容来看,不难发现 GAIB 正站在风口浪尖上。特别是 Hack VC,作为押中多个顶级项目的机构,它的背书本身就是市场趋势的风向标。 值得一提的是,从团队阵容来讲,项目Co-Founder Alex Yeh自身也是Realtek (全球七大芯片公司之一,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以及旗下云公司GMI Cloud更是英伟达的合作伙伴,创始人的这些资源和对产业的理解能力是确保这个项目能够良性运转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GAIB 所推动的并不是某个“高收益产品”或者“稳定币协议”,而是一个全新的范式: 它连接了AI的基础设施和全球资金池,以GPU现金流作为锚定资产,将沉睡在数据中心里的“死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可组合、可流动的金融资产。 它通过AID这种新型“收益型美元”,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AI算力市场——不用懂AI、不用买芯片、也不用部署节点,每天“链上收租”即可。 它正在为AI基础设施提供一个无需许可、全球化、公开透明的融资通道,让投资者与算力供给者直接对接,不再依赖中介或中心化主导的资源分配。 未来,如果AID能够真正成为AI时代的“货币”——像美元之于工业时代那样,承担流通、结算与定价的功能,那它所撬动的就不只是一个DeFi子赛道,而是AI经济的金融中枢。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比喻:GAIB 就像是链上的“算力淘宝”——AI公司来“开店”(抵押显卡融资),投资者来“购物”(买入算力现金流资产),平台负责撮合与交易清算。 这种模式的想象空间,将远远超越一个“收益稳定币”的故事,而是走向AI金融新范式的基础设施级角色。
Show more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