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就像一座隐匿于水下的庞大冰山,储存着个体过往的经历、创伤、被压抑的欲望和情感,尽管个体难以轻易察觉,却在暗中主宰着个体众多行为和决策。
——荣格
Show more
深以为然 https://t.co/WoocAkrBQL
历史真有趣,总能照见现实生活。
民国时,上海有不少报馆。比如《申报》、《新闻报》之类的,常常写一些读者们特别爱看的社会新闻。比如某位富豪与名妓的风流韵事,大小姐与自家司机的恋爱故事。
这类新闻有个特点,就是普通大众感兴趣,但当事人最怕见报。于是呢,记者先写完故事梗概,由某个记者拿去以补充材料的名义,拿去见当事人。当事人当然是不愿见报的,于是请求花钱消灾。
花钱数额,一个是看当事人的经济实力,一个是看大众对此类故事的兴趣程度,价钱从几百到上万不等。光靠收集这样的娱乐八卦,报社都能赚不少钱。
当然,敢在上海滩敲诈有钱人的记者也都不是普通人,要么是杜月笙的弟子,要么是黄金荣的门徒。背后有靠山才不至于被报复。
再回头看看狗仔队偷拍明星那套玩法,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当代娱乐圈的玩法,基本都是民国大佬们玩剩下的。
Show more
在痛苦中成长 https://t.co/yD0HzH4QCU
过了一周断网的生活,看着路边遛娃遛狗的行人,叶子从枝头缓缓飘落,感受时间一点点穿过身体,好像这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我无关又跟我紧密相连,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似乎理解了梭罗远离城市离群索居时的心情。
Show more
情绪价值 https://t.co/j8b5JXn2fE
最后一句说的太棒了,我也是最近在不断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才开始有这个体悟。 https://t.co/BkM4U68M8S
说说好奇心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对各种各样的的事物都很好奇。小时候想知道,就问父母问同学,问村里的长者。他们大都答非所问,却可以讲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后来随着年龄见长,身边人的见识已经满足不了我对更广阔世界探索的需求了,我就在书里寻求答案。还记得初中时,学校晚自习放学后,我一个人躲在床上读我哥在地摊上买的《发现》。上面探寻史前文明、追寻UFO等,都非常有趣。只是杂志都是地摊上买的,有一期没一期的,没法连续探求。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喜欢阅读,其实并不。那时候,我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蜻蜓点水的了解点皮毛,根本不会深究。好像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当有人提起的时候我总是了解那么一点,比其他同学啥都不懂有那么一点优越感。
在生孩子以前的二十几年里,虽然我也勉强研究生毕业了,但我真是不那么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因为总觉得坐下来就辜负了大好时光,会减损我的生命力。不得不说,那时候精力真旺盛啊,不知道什么叫张弛有度,做什么都全凭一腔热血。也因为毫无保留,总是碰的头破血流…我不得不总结经验教训。
等到生了孩子后,随着孩子的降生,个人角色的转换,童年的创伤慢慢被唤醒,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飙升,对任何事都过度紧张,好像要把婴儿期我爸妈没有给足的关注和重视,加倍给予我的孩子。
我的神经质搞得家里鸡飞狗跳,也把自己整得产后抑郁了。但是没有人理解我,我妈说我作,我婆婆说我神经病,我老公也对我很无语,我自己也天天失眠,总在琢磨谁那个地方没做好,憋着劲儿要第二天跟ta吵一架…
我状态好转是从家里装修房子开始的,那个時候孩子八九个月大,我妈不愿过来帮我带,我婆婆也不愿跟我们一起住,就只能把孩子留在我婆婆那,我跟老公一起忙装修。搞装修那段时间,做攻略、请装修公司,搞设计买材料都是我拍板,装修搞完了,我的抑郁症也好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的抑郁症虽然看起来是生孩子引起的,其实是由于新生命的到来让我的生活突然失序了,我对很多事情失去了掌控感,它很快击穿了我的安全防线,让我不知所措。体现在情绪上,就是任何事情没有达到我心里预期,都会让我愤怒。我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没有人可以帮我,我就一天天深陷在情绪深渊里无法自拔,直到新家装修,我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安全防线才得以重铸,人的精神状态才好了起来。
后来就一边带娃一边写公号,当我发现我的很多想法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尤其是不断看到有读友反馈说,TA 觉得我的文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我有了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想要持续输出,就得大量阅读。那时候每天查资料写文章,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搞明白并写成文字,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仅满足了我的价值感和好奇心,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好像一下把我从泥潭送到了云端。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开始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原来不懂的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甚至如饥似渴。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突然就悟了。我如饥似渴的阅读,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好奇心和虚荣心,而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安全感。
小时候我并不是一个敏感的人,但常常会感到不安,对各种事情好奇并寻求答案,能让我在无常的生活中增加确定感,降低我的不安全感。现在也一样。只是到了三十几岁,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无意识行为。
人的意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你能意识到的,更多主宰你行为原则的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意识。荣格说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无意识的强迫症重复。若想改变命运,就要先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无意识。
Show more
今年西安的天气真是太反常了,大半个月的风沙天,把树叶都刮没了,又是断断续续的高温天。要知道,39°的高温,一般只有七月的三伏天才有有,现在五月份已经有了。天气预报天天预警恶劣天气,可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农民除了逆来顺受还能怎么样呢!我跟我爸说,今年果园就别投资了,回报肯定不够投资的。他说该买的年初就买了,退也退不掉。不把精力花在果园,又能花在哪里呢!好像被命运锁定了似的,明知道没收益还不得不继续…哎~~~
Show more
在我的记忆里,西安一直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像湖北,几乎没有春秋,只有冬夏两季。西安的春秋一直比较长,让人能够充分感受季节的变换。但是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最近这三五年,气候变化已经非常无常,才四月份就已经出现了35°的高温天气,而且持续一周。
这种季节的异常,对于居住在商品房里的城市居民而言,可能只是多换几次衣服,多感冒几次,但对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却是要命的。
比如我们周边的果农,本来五一后猕猴桃才会陆陆续续开花,果农们也是这个时候才会摘了雄花给雌花授粉,让每颗树挂果均匀点。结果今年花提前半个月就开了,因为是高温天气,花又集中开放。往年授粉可能会持续七到十天,今年因为高温天,花又集中开放,导致大家必须拼命在三五天之内完成授粉,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干。
然而,也就是花集中开放的前几天,又是大风天,很多花还没来得及开就被吹落了,有些靠路边的果园,连果树都吹倒甚至吹断了。正好我家就有一块地靠路边,地里好几颗树就被吹倒了。刚跟我妈视频,她那边刚早上八点,她跟我爸就已经在地里收拾半天了。
从我很小的时候,为了避免中午的毒日头,他们都是早上五六点就去地里干活了,提前叫我在家做早饭,八点多回来吃个饭再出去干到十点多回来。我小时候就是因为睡冒了忘记起来做饭,没少挨打。
因为不少花骨朵都被吹落了,我爸愁眉苦脸的说,今年产量肯定很低。去年是因为七月份持续多日的高温天,很多眼看就成熟的果子都被晒伤了,今年又因为大风。不得不说,农民的日子真难啊!
城市化高歌猛进的那些年,他们都有享受半点时代红利,还常常是暴力征地的受害者。这两年地产印钞机开不动了,他们又成了过渡开发、气候异常的受害者。我时常感叹,在美国就算做条狗也比在中国做个人舒服啊!
Show more
是这样的。
很多书我读完就忘了,但当我需要的时候,它会快速被提取。更重要的是,它在你读的时候已经一点点的更新了你的一些价值观念,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
当你逐渐理解了这个无常世界的运营逻辑(理解人性),你更加笃定,内心的安全感会慢慢增加,焦虑会一点点消散。你可以跟这个世界好好相处,拥抱甚至享受不确定性。
Show more
看到这段我慢慢理解自己之前的一些情绪。我明明已经逃离了原生家庭,可当我得知父母吵架后还是会忍不住难受。小时候他们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我像个小大人一样把他们拉开。
后来我离家越来越远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觉得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告诉自己不能再背负他们的关系,可是得知他们相处的不好时还是会有一些负罪感。
就像书中说的,因为对最初依恋关系的忠诚,我的身体虽然早已离开,却还是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那里,跟他们在一起。而跟其他人的相处模式,都是跟他们相处模式的延伸。
Show more
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 https://t.co/SCk1rCM0gq
关于个人的主体性,崔老师讲得很精准 https://t.co/Cbr9tLcebP
二三四五六线,大面积断供不收房不法拍,银行得积聚多大的雷啊! https://t.co/vwoRVySwOk
太疯狂了😂
BREAKING: Gold extends rally to over +3.5% on the day as India attacks Pakistan.
Keep watching gold. https://t.co/rBxUe8rzVf
这或许就是古往今来各级官员都喜欢宿娼嫖妓的原因所在吧,也是慰安妇随军的原因吧。 https://t.co/OsP7WWTbI5
有意思 https://t.co/SFmpsvqG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