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charles48011843
14年的E大将-不比价值拼数量 热爱defi挖掘早期项目 抓金🐶认真的 热衷游戏–Dota2 币安一键注册 https://t.co/jx0iJCAlKd 合作联系TG: @charlesv3
Joined April 2021
4.5K Following    132.7K Followers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AI信任问题早有关注,那你应该已经注意到 @Mira_Network 最近动作频频。 在我看来,Mira 并不是在讲什么玄乎的“AI革命”,而是在用极具工程价值的方式,解决一个真正存在、也愈发严重的问题:我们怎么判断 AI 给出的答案是不是真的?这就是我关注 Mira 的原因,也是我认为它接下来会成为基础设施级项目的理由。 先说产品: Mira 最新上线的 Mira Verify 系统可以说是把“AI内容验证”这件事变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通过多个模型对一段 AI 输出进行拆解、评估、打分,再以多模型共识给出最终判断。就像是给一段文字套上多重签名:它不是你一个模型说了算,而是要形成“共识”,这听起来是不是很 Web3?但它做的又非常工程化——他们把这套验证系统做成 API,直接开放给开发者调用,意味着未来任何平台都可以无缝接入,实现自动化内容审核。这种机制对于内容平台来说简直是刚需。 我们每天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是由 AI 生成的,无论是新闻摘要、图片说明还是 Web3 项目的智能合约摘要。以前的解决方案是“人工审核”,现在 Mira 可以替代这一块,让系统自己判断“幻觉”或“胡说八道”的内容,极大降低了信息污染的风险。用官方的话说,它就是“对真相的多重签名钱包”,听起来酷,实际上也真的能用。 而 Mira 的技术不是“闭门造车”。它目前已经和 GaiaNet、Swarm、Lagrange 等多个项目协作,提升共识准确率、加入隐私计算能力,还整合了 Monad 和 Phala Network 的计算环境,性能和可扩展性都得到了加持。 最重要的是,Mira 目前每天已经处理超过 20 亿条验证数据,用户数突破 250 万,这不是 PPT,而是真实数据流动的链上信任。 对我来说,Mira 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把“AI+Crypto”当成卖点,而是回归基础:谁在解决刚需、谁能成为被动使用场景下的标准配置?Mira 在构建的就是这个“被动信任层”,只要你有 AI 内容、你就离不开验证,有验证就可能依赖 Mira。B端有场景,C端有数据,开发者能用,用户愿用,这是一个典型的“工具变入口”模型。 如果你也关心 AI 的未来,不妨试试 Mira Verify,体验一下什么是真正“可信”的 AI 输出。在我看来,Mira 有可能是下一个 Web3 基础设施爆点,不靠炒作,而是靠工具用起来、用户留下来、场景堆出来。 对了我已经在等 Mira 的链上 Token 经济模型上线,到时候看情况参与一点——这种实用性强、周期穿越能力高的项目,值得认真研究。 gmira!!期待tge的到来! #mira# #kaito#
Show more
0
2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