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篇】
1. 用户不是用完就走的旅客,而是共建者
如果你的产品只靠“拉新-转化-留存”这套模型, 那你永远是流量的奴隶。 真正牛的产品,是让用户“有归属感”, 愿意帮你改、帮你吆喝,甚至愿意为你辩护。
2. 别低估用户的创造力
快播最强的不是播放器本身, 是10万个小站长,用它做出了自己的内容宇宙。 一个产品牛不牛,不是你写了多少代码, 而是你放了多少“空间”让用户折腾。
3. 用户教育的成本,比你想象的大
灵鸽做过一次实验:用区块链技术做登录。 结果90%用户不懂、不会、不敢用。 所以技术不是越前沿越好,是用户能“无感接受”才好。
创新不只是功能创新,还要认知门槛的设计。
Show more
想和大家探讨探讨如何做好产品这件事:
1. 做产品,先想清楚一句话的“主张” 做产品不是先搞功能列表,而是先搞清楚:你站在谁那一边?你要替谁说话?
2. 产品是有情绪的,不是工具箱
不是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就叫“产品”, 真正让用户上瘾的,是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脾气的角色。 像快播,用户觉得它“站在我这边”; 像马桶,大家涌进来是因为压抑久了需要发泄。 所以说白了,做产品就是在“扮演一个人”。
3. 技术不是武器,是秩序
很多人以为“我懂技术”,就能降维打击。 但真正的技术优势,是用它构建一种新秩序, 让更多人受益、参与、共享, 而不是你一个人吃肉。 快播当年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4. 别太信“平台逻辑”
做了快三次社交产品,每次都告诉我一个事: 你以为是技术问题, 本质是平台“让不让你活”的问题。 所以后来我开始做“谁也封不掉”的产品。 不是叛逆,是被教训多了,自然就不想被人卡脖子了。
5. 最开始的一群人,比产品本身还重要
很多失败的产品,不是死在功能不好, 是死在没人陪你“扛第一波反馈”。 先搞清楚谁是你的“创始用户”, 不是所有人都能陪你走完从0到1, 但那几个人,能帮你避掉99%的坑。
6. 愿景不够大,就容易被打死
马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匿名社交、玩法有趣,但愿景太小,平台随手一封,你连申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后来我开始做“不能只是一款App”的东西, 背后必须是一种新制度、一种新价值逻辑, 才能走得远、站得住。
7. 失败不是产品的终点,是认知的转折点
快播教我什么叫合规; 马桶教我什么叫平台; 灵鸽教我什么叫教育用户。 说到底,失败本身没啥, 怕的是你每次失败都觉得“我只是运气不好”, 那你就真没救了。
8. 好产品,能帮用户多赚一点,或者少焦虑一点
最简单的两条价值判断: 你让用户的钱包变厚了吗? 你让用户的生活变轻了吗? 快播是帮人省事; 灵鸽是帮人赚钱; 新项目,是想让人拥有长期价值。 所以别从“功能”看产品,要从“结果”看。
Show more
最近外卖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想聊聊。
今年年初,京东正式进军外卖行业,刚开始我还觉得他们能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没想到,还真做了件大事:京东决定给全职外卖骑手交五险一金,而且公司一个人承担所有费用。这事是刘强东亲自拍板的。
你可能不知道这背后的分量有多重。全国130万骑手,如果都交五险一金,京东每个月要多掏16个亿。但他们还是硬扛了下来——为了什么?就一句话:把骑手当人看,不是当“算法的齿轮”用。
这一下把行业搅动了。美团和饿了么也紧张了,纷纷跟进,说也要为骑手买保险。听起来不错对吧?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让人心寒了:
有的平台开始搞“二选一”。
什么意思?就是强迫骑手只能在他们那接单,不能同时在京东接单,否则就封号。这事不少骑手私下都跟我说过,干得越久的兄弟越知道,一旦平台动用算法卡你、限你、封你,你根本没得反抗。
结果呢?很多人每天的收入立马少了两成,甚至更多。
骑手本来就是这个城市最辛苦的一群人,现在还被人为“断收入”来打压别的平台,这不是明抢吗?
我自己这些日子一直在推动 Fair3 这个社区,就是为了改变这些事情。我们说的“技术公平”,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希望未来的每一个个体——不管你是骑手、司机、主播还是程序员——都不再被平台剥削,而是能自己掌控收入和命运。
我们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AI Agent,可以发自己的代币,有自己的平台和粉丝群体。不是被算法打工,而是让算法为你打工。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