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tian | CryptoInsight
@tmel0211
独立研究员| Advisor @ambergroup_io | 特约研究员 @IOSGVC|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 社群只对Substack订阅会员开放
2.6K Following    41.7K Followers
.@aeyakovenko Toly转发了这个帖子,x402的讨论已经在海外社区风靡起来的。只是我觉得,过度专注于讨论x402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和缺陷并不能发挥它的最大“能量”。好在,真的有人从AI+Crypto改变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宏大视角来开始布道了! 我来挑简中区“布道”的大梁: 传统互联网的原罪:广告模式,Visa、Mastercard手握着庞大的终端渠道和手续费结构独霸时,当支付天然存在国境线分割,跨境转账动辄几天且成本高昂时。 这导致,互联网只能选择“免费内容+广告变现”这一条路,因为人人微支付的经济模式根本行不通; 但AI Agent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个逻辑: 你想,当内容的消费者从“人”变成了“AI Agent”,传统互联网那套基于注意力经济的商业模式注定会失效,因为你无法向一个算法推销产品。 而要适配Agent的新支付基建,必须要满足它的高频API 调用、自动化交易、跨平台数据抓取等特性,天然需要一个更“即时、微额、无边界”的支付体系。 (大声喊出一个词:Crypto!) 这也才是Paypal捧出 @GoKiteAI、Stripe布局 @tempo 、Tether拿出 @Plasma@stable 双剑合璧背后的真相,整个支付体系即将风起云涌,天翻地覆! 这才是x402+区块链的杀手级场景的叙事根基: 区块链,尤其是 @solana 实现了超低成本费率和高TPS,让每一次API调用、每一条数据访问都能被精确计价和毫秒级结算; 再结合x402协议则制定一套“AI发送请求—>Facilitator处理支付—>交付内容”的无缝衔接全流程。 这么一来,Crypto已经构建的大基建成互联网世界的刚需,x402则成了连接互联网和Crypto的关键协议,妈妈再也不用嫌我从事的AI+Crypto不入流了。 所以,x402不止是一个支付协议,它是AI时代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基石,是实现Crypto与AI真正融合的第一块拼图。
Show more
0
23
48
7
当190亿美元在24小时内烟消云散,市场却把焦点引向了一场“去中心化vs中心化”的技术撕逼大戏——各位,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阴谋。 @chameleon_jeff 这篇帖子,表面是技术路线的宣战,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公开叫板”。 他不是在炫耀 @HyperliquidX 的透明度有多高,而是在用“全链上可验证”这把刀,逼着 @cz_binance 把真实的清算数据亮出来。 但市场偏偏被带偏了节奏。大家在争论“DEX是否优于CEX”,在讨论“透明度的哲学意义”——这TM不是重点! 重点是:上百亿资产归零,市场呼吁一个真相! 在我看来,这场争论真正应该聚焦的不是技术优劣,而是问责机制的缺失: 若一个CEX可以随意低报清算数据;若极端行情下风控机制不到位;若黑天鹅发生可能来源于系统内部的黑箱Bug;若很多普通用户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不是去不去中心化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能用简单的透明度多少来化解…… Hyperliquid固然在技术透明度上领先其他CEX一些,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我之前大量关于PerpDex的文章都有分析。 Jeff用“透明度”撬动的,就是一个更残酷的拷问:诱发这场金融屠杀风暴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是USDe脱锚吗?真的是吗? 真正的透明不是“我比你好一点”,而是敢不敢把所有牌面都摊开给用户看。 不过,jeff这一招挺狠的,直戳死穴。
Show more
0
18
59
14
说实在的,1011这次黑天鹅事件,让我一个原本乐观的行业观察者,感受到了一丝绝望气息。 原本看明白了,加密行业目前的“三国杀”局面,想着神仙打架,散户跟着吃点肉,但经历这次血洗,抽丝剥茧其底层逻辑,发现并不是这回事。 说白了,原本以为技术派在搞创新,交易所在做流量,华尔街在布局资金,三方各玩各的,我们散户只要看准时机,技术创新的时候跟一波,热点来了蹭一下,资金进场就冲,总能分到点汤喝。 但,经历1011这次血洗,我突然意识到,这三方或许根本不是在有序竞争,而是在最后收割场内的一切流动性? 第一股势力:交易所垄断流,手握流量和流动池的吸血鬼。 说实话,之前一直以为,交易所就是想做大平台,做大流量,做大生态,赚铲子的钱,但USDe做跨保证金被连环清算这事,暴露了散户在交易所平台规则定义下的无力,平台为了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提升的杠杆水平和暗处不明不白的风控能力,对散户而言其实都是坑。 各种返佣活动,Alpha、MEME发射台子、各种理财循环贷、以及高倍杠杆合约玩法层出不穷。看似让散户多了很多赚钱机会,但一旦交易所兜不住链上DeFi连环清算的风险,散户也会被连带着一起遭殃,人生呐。 细思极恐的是,前10家交易所Q2交易量21.6万亿美元,但市场整体流动性还在下降。钱去哪了?除了手续费,还有就是各种清算。流动性到底被谁抽走了? 第二股势力:华尔街资本系,披着合规外衣进场圈地 本来特别期待华尔街能进场,觉得机构资金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稳定性,毕竟机构都是长线玩家,能带来场内注入增量,我们跟着坐享Crypto融合TradFi的行业红利。 但本次暴跌前又看到有巨鲸精准做空获利的消息,暴跌前有多笔疑似华尔街结构的钱包开启巨额空投头寸,获利数亿。类似的消息很多,读起来像内幕,但发生在这种恐慌时刻,让人不得不怀疑,机构为啥总能在黑天鹅发生前获得“前置交易”的优势? 这些TradFi的机构,打着合规、带来资金的旗号进场,实际上在干什么?用稳定币公链捆绑DeFi生态,用ETF通道控制资金流向,用各种金融工具一步步蚕食这个市场的话语权?表面上说是为了行业发展,实际上呢?太多关于川普家族捞金的阴谋论就不多说了。 第三股势力:技术原生派+散户开发者,被夹击的炮灰。 我想这才是大部分场内散户、开发者,所谓的builder真正绝望的地方,从去年以来就说很多山寨币被打趴下了,但这次直接击穿归零,让人不得不看清事实,很多山寨币的流动性几乎枯竭了。 关键是,infra技术债一堆,应用落地不及预期,开发者苦哈哈地Build,结果呢?市场根本不买账。 所以,我看不清接下来山寨市场究竟如何东山再起,看不懂这些山寨项目方要如何从交易所手里抢流动性,要如何和华尔街机构比拼拉盘实力?如果市场不买单讲故事的叙事,如果市场仅剩所谓的MEME赌博,对于山寨币市场就是一次决绝的出清和洗牌,开发者逃离,场内从业者结构化洗牌,市场莫非要一切归于虚无?哎,太难了! 所以..... 说太多,都是泪。如果加密行业三国杀的局面持续下去, 交易所垄断抽血、华尔街精准收割、散户技术派被双杀,这绝对是对过去Crypto周期性的玩法的灭顶之灾。 长此以往,市场只留下短期的少数赢家和长期的全部输家,迷茫啊,兄弟们😕
Show more
0
94
340
62
之前对 @monad 的印象会是,顶级叙事、 顶级资本,好了, 这一波全网刷屏Show之后,又多了一个新标签:顶级营销。限量5,000个CT card的被选定之喜,以及是否有潜在Airdrop的好奇心,加上给好友提名的二次viral传播,都无敌了。
Show more
0
5
6
1
Monero门罗币 $XMR 一家市值6B的隐私币老大哥项目,竟然被一个市值仅有3亿的小项目 @_Qubic_ 给51%算力攻击了?WTF,真不是因为技术多牛逼,而是这事儿太荒诞了。来,我来说说: ——Qubic 何方神圣? 在讲这个魔幻故事之前,得先说说Qubic是什么来头。 Qubic的创始人是Sergey Ivancheglo,圈内人叫他Come-from-Beyond,这人是个技术狂人——创造了第一个PoS区块链NXT,还搞出了第一个DAG架构IOTA。2022年Qubic主网上线,号称要做三件事:建个每秒1550万笔交易的超快链(比Visa快2万倍)、把挖矿算力变成AI训练算力、最终在2027年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连OpenAI都不敢这么喊)。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很离谱。为啥野心如此之大? 都知道传统POW挖矿存在被诟病浪费电的问题,因为大部分挖矿机制都是矿工用耗电的算力做数学题抢占Reward区块,等于把算力浪费掉了去换奖励。 Qubic的新共识是有用工作量证明(UPow),可以让矿工一边给POW链挖矿,在其作为包工头的调度下,矿工们还能训练他们的AI系统AIGarth,相当于一份算力可以赚到两份钱。 这就是为何他们能轻易收买门罗的矿工了,因为给矿工的收益一度达到了直接挖XMR的3倍。想想看,矿工能一鱼多吃,在“利益”面前哪还有什么“忠诚”可言。 好了,读到这门罗币被吸血鬼攻击的底层逻辑就这么一点都没有技术含量的被解释完了。 ——科普一下,为啥是门罗币,而非比特币 答案其实在于挖矿方式的差异。 比特币用的ASIC矿机,就是定制的专门挖BTC的机器,除了算SHA-256的数学题啥也不会了,或者只能挖跟BTC算法差不多的币。但问题是,挖BTC的算力要求有多卷,矿工分身乏术(24小时运转),何况想让ASIC训练AI,根本没有可能。 门罗就不一样了,采用的是RandomX算法,可以用通用CPU挖矿,这意味着它的矿工今天能挖矿,明天就能训练AI,后天还能渲染视频,完全可以身兼数职。 Qubic的聪明之处就在这:它瞄准了CPU矿工,让他们“一机两用”,所以才导致了这次51%算力攻击或控制事件。反倒比特币的护城河很稳啊,矿工们被有局限的ASIC矿机焊死在挖矿这一件事上,只能死守比特币; ——算力成了雇佣兵 那这事的影响有多可怕呢?它撕毁了一些POW链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因为我们总说“算力”是一条链的护城河,算力越大越安全,但Qubic用一次大跌眼镜的实验告诉我们:对于CPU/GPU挖矿的币来说,算力就是雇佣兵,谁给钱多就跟谁走。 更骚的是,Qubic证明自己能干翻Monero之后,又主动撤了。为啥?怕把门罗币彻底搞崩盘影响自己收益。因为3倍收益的其中一大部分还是挖XMR, $QUBIC 只是作为额外的代币奖励,如果门罗崩盘了,Qubic也吃不了兜着走。还不如潇洒撤出,搞一次轰烈的营销事件,羞辱下曾经POW的坚定拥趸,这种“我能杀你但不杀”的感觉,是不是和他们喊出的AGI口号一样透露着放荡不羁? ——AI才是POW真正的掘墓人? 不过,撇开门罗事件的影响,这事对大部分通用硬件POW链来说其实是一次较大的利空,因为这类POW链要完蛋了的话,杀死它的不是POS,而可能是AI。 为什么这么说,以前的算力是“固态”的,大家各自专注于自己的营生,到了AI时代算力被彻底“液态化”了,CPU和GPU算力像水一样,只会流到收益更高的地方,而原先他们赖以生存的“矿工”,搞不好就哪天聚义搞事闹革命了。 虽然Qubic没做哪个恶人,但实验成功了就难免会有一些竞争对手用此方式来搞恶意攻击,比如先做空某个币,然后租用算力51%进行攻击,等币价暴跌后获利了结。摆在这类链面前就两条路,要么像BTC一样把矿工焊死,要么继续用CPU/GPU挖矿,祈祷不要被盯上。 老实说这类币还挺多的,Grin、Beam、Haven Protocol、ETC、RVN、Conflux......所以你看,这不是一两个币的问题,而是整个CPU/GPU挖矿生态都悬在悬崖边上。 要命的是,AI的算力需求是指数级增长的,又出现了那么多AI算力聚合平台,如果都来搅局出天价和平台激励来购买算力,那估计不少POW链的安全防线都会崩溃。 —— 一个讽刺的悖论 这事之所以我说是荒诞,原因还在于Qubic自己就是一条AI链,它所谓攻击门罗的实验即使撤出了也还是免不了要自损八百。道理很简单,任何需要算力的AI链,都不应该用PoW做共识。因为算力用来维护安全,AI就训练不了;算力用来训练AI,链就不安全。 所以,大部分AI项目,Bittensor用PoS,Render用信誉系统,几乎没人敢碰POW,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一点,没想到Qubic直接傻傻地把自己的软肋给表演了一遍。 Qubic这次的骚操作,表面是技术事件,本质是给整个Crypto行业上了一课:在算力自由流动的时代,忠诚是个奢侈品,而大部分PoW链付不起这个价格。 Qubic用这次攻击证明了传统PoW可以被经济激励轻易击溃。虽然它自己号称是“有用PoW”,但本质上也依赖这些随时可能被更高出价者买走的“雇佣兵”算力。 革命者或许也会被下一个革命者革命。 Note:荒诞之外,以及一些POW链瑟瑟发抖的未知恐慌之外,大家倒是可以确定两个事实:1、BTC真牛逼;2、 @VitalikButerin 真有先见之明。 我只是浅浅科普下,更多技术细节坐等 @evilcos 大佬进一步分享。
Show more
0
36
15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