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Web3短剧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Web3短剧
🌊 5月6日,黑琥珀的秘密,等你来打捞! 🔥 金色财经✖️Twinkle @Web3Twinkle 联合出品!首部Web3轻科幻罪案复仇爽剧《币海岸礁黑琥珀》定档! 🕙 上线时间:5月6日16:00 [庆祝]见证真相揭晓! 🔗 预约地址:https://t.co/C7jRSACUZf 💻当代码不再代表公平,当信任被无情背叛… 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即将开始! #币海岸礁黑琥珀# #Web3短剧# #金色财经# #Twinkle#
Show more
0
10
30
21
SYN VISION平台代币 $TWS 将于5月7日正式上线。百万空投豪礼等你来! 🎁SYN VISION 云映矿工白名单抢购活动 5 月 4 日 21:00 开启,共计 1500 份白名单名额在 1 小时 50 分钟内售罄。 📺作为BNB Chain 生态下专注于短剧内容的 Web3 娱乐平台,SYN VISION 致力于将去中心化云算力与内容娱乐深度融合,同时其平台代币 TWS 将于北京时间 5 月 7 日 21:00 正式上线。 🔥规则简单,超低门槛空投千万别错过。关注推特一键三连,留下钱包地址即可。更多细节关注@SYN_VISION_W
Show more
0
0
0
0
兄弟们我试试我的短板,我夸女人这块确实没啥墨水,我觉的我得挑战自己的软肋,跟狼总多学习,优美的语言文字配上好看的美女。 我一直觉的欣赏美女这个板块也可以产生顶流。 在我们直播圈这个叫查房,带着兄弟们看美女主播。 开夸01—web3初见: 这湛蓝的河水也抵不过你背影的轻盈; 这翠绿的新芽也抵不过你线条的优美。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此时此刻,我想到我玩三国杀貂蝉的一句台词: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出自曹植的《洛神赋》 美哉,美哉
Show more
牛来啦牛来啦牛来啦 #BTC# #ETH# #BNB# 如果这次牛真的来了,这将是我此生经历的 #web3# 第一个牛市。以后我也是在履历上自豪的填上经历了2025年牛市 加油冲起来 让关注我粉丝这波先富起来 https://t.co/x630qHbGdm
Show more
0
0
0
0
之前聊过的索尼亲Web3.0亲儿子项目 @AstarNetwork 现在又有新动作了—— 自从开启 $ASTR 回购之后,官方又出最新提案,将把 $ASTR 代币从“动态通胀模型”切换为“固定供应模型”!大的要来了? 仔细看了一下提案内容,本次核心变化主要包括为: • 总供应量锁定为约 105亿枚 ASTR; • 引入 指数衰减函数,每区块自动减排; • 未来两年内将 dApp 质押收益稳定在11–14%; • 设立 AFC 管理的 协议自有流动性池(POL); • 网络交易手续费 50%直接销毁,正式启动通缩逻辑。 有点意思,相比传统通胀模型,新提案更聚焦于“长期价值支撑+持续通缩+机制自洽”,看得出来项目方是真的想搞点事情,这可能是在为未来Astar x Soneium代币整合或置换预留空间,也算提前预热后续的全球品牌升级。 虽然 $ASTR 短期行情未必惊艳,但是至少证明项目方是真的在持续输出,Keep Building,希望 $ASTR 这波会是重回主舞台的起点~!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多多关注一下~ *** 本条推文不构成投资建议,DYOR。
Show more
0
159
217
135
很难想象,在很短的时间内,Binance Alpha 已经迭代成一个能够占据市场主流 mindshare 的产品。 以前的 Binance⬇️ 且不提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资产选择,只说它一直在通过上币要求、Launchpool(主要是想给 $BNB 大户一个继续持有的理由)等方式,赚项目方的钱,吸市场的血。 但随着流动性的持续衰落,以及 Trump 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大额融资项目即使在速通所有 CEX 的情况下,也无法在 TGE 时获得一个较高的估值。 Binance Alpha 的出现以及产品迭代,更多是针对社区呼声和 B 端项目方上币/合作的一次折中尝试。 要点如下: 1、Binance 也不是什么项目都上的,但是那些项目方又愿意让利给钱,那咋办呢?而且上了 Binance,都是那种出货的线,社区又会骂,如何平衡? Binance Wallet IDO 应运而生。 首先,这些项目代币在 TGE 后会速通 Binance Alpha,相当于上币观察区,Binance 的可操作空间大,社区的负反馈也不是很强。毕竟用户可以刷 Alpha Points,每次撸个几十刀一百多刀,也是美滋滋。 其次,之前那些想上 Binance 都可以一股脑丢在这里,项目方好歹看到了上币的希望,社区也不会骂,折中的方案两全其美。 最后,对于项目方而言,代币在观察区,市值还低,可操作空间也大,说不定努力搞搞事儿,Binance 现货就上去了。比如最近价格表现比较好的 $AIOT (也是我的持仓之一),搞了一套低流通高 FDV 的模式,TGE 市值非常低,操盘成本也低,那就狠狠拉盘。市场交易量高,上 Binance 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这里具体可以看 @ai_9684xtpa 的链上分析。 2、通过 Binance Wallet IDO + Binance Alpha + Binance 合约的一套打法,用财富机会和预期管理来为自身的钱包产品捕获用户和保持用户粘性。主要是,Binance 上了合约,手续费也能赚到,岂不美哉。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以前我从来不用 Binance Wallet 产品,现在也开始参加“高考刷分”,力争每次的 IDO 额度。从每次 IDO 消息公布我都要去赶集看看自己 Alpha Points 是否及格这件事来看,毫无疑问我已经变成了巴甫洛夫的狗。 开盘市值低,也给了价值发现的空间,而不是在 Binance Launchpool 后顶峰相见。 3、对于项目方代币而言,每个上了 Binance Wallet IDO + Binance Alpha + Binance 合约的代币都是一个好壳子。毕竟这些代币的市场 mindshare 捕获能力比一般代币要强。 举个例子,我觉得 $BID 就是一个很好的壳子,团队一直在做事儿,和 Bittensor 生态合作紧密。如果有阴毛集团愿意和项目方合作,搞搞事儿,说不定也能拉出一个黎明来。 虽说都是好壳子,但是如何挑选呢?那就只能一个个排查,关注交易量和合约持仓量了。这一点是个苦力活,但是至少是有逻辑可循的,赚钱的概率也更高。 4、用户有了,粘性有了,Binance Alpha 又拓展出另外一条路来,和公链生态合作——其实类似于 OKX Web3 Wallet 和项目合作撸毛。这里说的是和 Sonic $S 的合作。 $S 和 Sonic 生态系统资产空投将面向 Sonic 上的 Binance Alpha 活跃交易者推出。 一是扩充自身 Wallet 产品支持公链的丰富度,二是假他人之激励,为自身产品吸引新的用户。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 dAPP 和公链会加入 Binance 这套模式。 用户体验虽暂时不如竞品,但激励和影响力都搞起来,用户自然会受迫使用。激励上去了,用户也就上去了。产品也就有了迭代用户体验的时间。同时,用户多了,反馈也就多了,用户体验也就更好做了。 以上。我对 Binance Alpha 大致的感受就是如此。
Show more
0
0
0
0
Infini vs OKX:Web3支付赛道的差异化定位与潜在冲击 引言:PayFi 崛起与两种路线 看这么多人在讲PayFi,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讲到点子上 Web3支付(PayFi)正在成为新热潮。Solana 基金会主席 @calilyliu 提出的 “PayFi” 概念已成行业热点,预示整个 Web3 正转向链下真实消费场景​。 简单来说,PayFi 主打让加密货币在日常生活中「能赚能花」,不仅局限于交易投机。 本文聚焦两股不同力量在该赛道的探索:新锐初创 @0xinfini 和头部生态 @okxchinese 。前者被誉为“Web3余额宝”,以 “U卡+余额宝” 的产品策略,外加 @Christianeth 李爹 和 @0xsexybanana 郡主 两位大佬的鬼才营销快速出圈;后者今天正式推出产品,但凭借自身 Web3钱包生态 和 交易所体量,被视作有望打造“链上支付宝”的巨头选手。两者截然不同的定位与策略,将从不同层面冲击加密支付(PayFi)赛道。 Infini:“钱包里的余额宝+消费卡”创新 Infini 定位为下一代稳定币数字银行,瞄准支付+理财的 PayFi 场景​。 简单来说,Infini 想做的就是让用户一边存加密资产赚利息,一边随时用于消费。据其官网介绍,Infini 面向大众提供加密支付方式:用户通过 Infini 可即时使用加密货币付款,同时每天获取利息收益;且没有月费、年费等传统银行卡收费。目前平台已推出虚拟卡,后续还将发行实体卡​。这意味着,在Infini的钱包里,稳定币余额每天生息,用户又能像刷银行卡一样便利地消费——难怪有人把它比作「web3界的余额宝」。 Infini 的产品亮点在于其“U卡”与链上理财的结合创新:一方面,Infini 发行为稳定币准备的Visa卡,用户可将稳定币充值进卡,用于线上线下商户消费;另一方面,存放在Infini钱包内的稳定币会自动参与链上收益策略,产生每日利息,类似余额宝让闲钱增值的模式。这套组合赋予用户极佳的使用体验:开卡零成本、充值便捷、消费顺滑​。 Infini 此前与各大加密社区及华语区KOL合作推出联名卡面、免手续费等活动,凭借精美的卡片设计和友好的使用体验,吸引了众多用户关注和喜爱​。 比如在春节期间,Infini 上线了链上发红包功能,用户可直接通过链接赠送稳定币红包,一度与币安等交易所的红包活动比肩。这些接地气的产品玩法迅速培育了用户用币消费的习惯,也帮助 Infini 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可观的用户基础和资金沉淀:截至被曝安全事件前夕,其官方 X 帐号粉丝数突破1万,平台 TVL(总锁仓量)已超过5000万美元。 在产品哲学上,Infini体现出一种“让钱动起来”的理念,即稳定币不应闲置浪费,而要像法币存银行一样日息增值,同时保持随时可用的流动性。这种创新模式的背后离不开对DeFi收益和传统支付接口的巧妙整合:Infini 将用户的稳定币充值资金分散投入多个合作渠道获取收益,包括链上借贷协议(如 Morpho)提供的利息、以美元国债为基础的RWA收益(如 Usual),以及Delta中性策略的稳定币协议(如 Ethena)等​ 。由此,用户资产每天产生的收益来自多元且专业的策略来源,相当于把银行理财搬到了链上。另外在支付侧,Infini选择与Visa/Master等传统网络对接发行卡片,解决了加密货币直接用于线下支付的最后一环。 这种“前端集中、后端分散”的设计,使用户体验高度友好:前端只需使用Infini钱包App和卡片,背后复杂的链上操作都由团队打理。这也反映了Infini团队的产品哲学:用Web2熟悉的壳,包裹Web3创新的核,降低用户门槛。 Infini 的模式具有相当的创新性,但也引发“可复制性”的讨论。一方面,其“余额宝+信用卡”思路本质上是对传统互联网金融(如支付宝余额宝+借记卡)的加密版复刻,概念上并非不可复制。大型交易所或钱包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组合,将自家稳定币业务与支付卡打通(事实上,https://t.co/XtbRAMHwW9等早有加密Visa卡,只是缺少链上理财部分)。但另一方面,Infini在细节上的领先优势和先发用户基础,仍给予其一定护城河。例如,其团队对DeFi收益渠道的深度对接、对华人市场习惯的拿捏(红包等功能)、以及社区运营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复制。​提到,Infini 创始人 @Christianeth 本身是资深加密玩家和NFT巨鲸,他的人脉和号召力帮助项目早期迅速获取种子用户。这种社区驱动的成长模式使 Infini 积累了一批忠实拥趸,形成初步品牌认同。在目前阶段,竞争者即便仿制功能,要撼动其核心用户群仍需时间。 此外,Infini的尝试也暴露了一些隐忧——例如近期发生的内部工程师监守自盗事件导致近5000万美元资金被卷走。虽然团队承诺由创始人个人垫付全额损失​,及时挽回了用户信心,但也说明快速创新的初创在风控和内控上存在短板。如何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同时确保资金安全,将是Infini模式复制者必须谨慎权衡的问题。 总的来看,Infini 以初创身份跑出了“快、小、灵”的典型打法:通过差异化功能吸引眼球,用优质体验留住用户,在垂直社区形成口碑发酵。在PayFi赛道初期,它扮演了验证概念、教育市场的先锋角色。那么,面对这样一匹PayFi黑马,行业巨头 OKX 的入场又将走怎样不同的路径? OKX:巨头的“链上支付宝”野心 作为头部加密生态,OKX 拥有交易所和 Web3 两大阵营的丰富资源。虽然其专属的PayFi产品尚未正式发布,但从OKX过往布局可以推测出其战略重心:依托自身强大的Web3钱包生态和海量交易所用户,打造一个合规且闭环的链上支付平台,堪称加密世界的“支付宝”。这种定位与Infini的草根创业路线截然不同,更像是巨头以 “生态级产品” 全面进军日常支付领域的雄心。 首先,OKX 拥有业界领先的 Web3钱包基础。早在近年,OKX就在其交易所App内集成了非托管的多链钱包(OKX Web3 Wallet),并一举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大量用户因为NFT铸造、BRC-20等热点而开启了OKX钱包,在多链时代为OKX积累了可观流量。然而正如分析所指出,目前多数Web3钱包缺乏交易闭环和资金留存机制,往往“只有用户、没有商家”,无法像支付宝/微信那样自成支付生态​。用户资产并不真正留存在钱包系统内(非托管的钱包不托管资金),也缺少金融增值服务​。因此,即便OKX钱包用户众多,其钱包尚未独立成为一个高黏性的金融平台。这正是OKX发力PayFi的机遇:通过在钱包中加入支付和理财功能,形成“存、赚、花”一站式闭环,释放钱包流量的价值。这一点上,OKX与Infini的愿景殊途同归——让用户把钱真正放在Web3钱包里,既能生息又能消费​。 其次,OKX 拥有千万级的全球 交易所用户转化 潜力。相比 @0xinfini 从零开始拓展新用户,OKX坐拥现成的大体量C端用户,只要设计好激励机制,就能将相当一部分交易用户引导至其PayFi产品上。例如,OKX可能会在交易所账户与Web3钱包间打造顺畅的资金通道,让用户一键划转资产用于日常支付或参与链上理财。这种无缝衔接将极大降低用户体验门槛:习惯了OKX的平台用户,无需另装App或学习新操作,即可享受类似“余额宝”的收益和支付服务。而OKX在品牌信任度上的优势也不容忽视。作为老牌交易所,OKX经历多轮牛熊考验,建立了较强的用户信赖。在合规性方面,OKX更是早有布局:2024年9月其新加坡子公司已获当地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的大型支付机构牌照,这意味着OKX在数字支付代币服务和跨境汇款等业务上获得了官方认可​。 合规护城河将是OKX推进链上支付的一大优势:有了监管背书,OKX在开拓法币出入金、商户合作等方面将比草根项目更为顺利,也更容易获得主流用户和机构的接受。 再次,从技术和生态角度看,OKX具备全栈式基础设施优势。OKX不仅经营交易平台,还开发了自己的公链(OKX Chain,现在的 X Layer)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这意味着OKX可以在更底层的层面优化支付体验,比如通过自有链提供更快、更低费率的链上交易支持,或通过账户抽象等技术简化支付签名流程等。而其钱包产品本身已支持数十条链、丰富的DApp接入,具备扩展为“链上超级App”的雏形。 如果说Infini是用Web2的皮囊包装Web3内核,那么 @star_okx 很可能选择“从底层链到应用全面打通”的路线,自建一个完整的链上金融体系。这种体系类比支付宝在Web2中的角色——支付宝并非简单的支付工具,而是账号体系、资金账户、支付清算网络和金融服务平台的综合体。OKX有能力也有动机去打造类似的全能型链上钱包应用:用户的稳定币等资产由钱包/链上账户托管,在获得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用于扫码支付、转账,或一键参与各种链上理财产品,所有这些操作都在OKX生态内闭环完成。这将真正实现一个“链上的支付宝”愿景,让加密用户体验到与支付宝近似的便利,但底层运行在去中心化网络上。 当然,OKX 产品尚未完全问世(今日上线的更像是早期测试版本),以上描绘带有推测性质。不过行业已有迹象表明头部玩家对PayFi的浓厚兴趣:例如另一交易所巨头 @cz_binance@binancezh 钱包近期公布了2025年PayFi战略,计划把“赚、花、转”功能整合进钱包生态,推动数千万用户将加密资产转化为日常金融工具​。 可见,交易所系钱包正竞相进军这一蓝海。可以预期,OKX 的方案在形态上或许会与Infini有相似之处(如稳定币利息、生息钱包余额),但在运营策略上会更偏向生态联动与合规拓展:可能通过OKX交易所和公链资源,为其PayFi产品导流,并与线下商户、金融机构合作实现支付落地。这是一场“以慢制快”的战役——初创可以快速试错抢占心智,但巨头拥有更深厚的弹药和更广阔的战场。 差异化比较:初创 VS 巨头,各显其能 两款产品背靠截然不同的背景,走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具体差异可总结如下: 集中化 vs 去中心化:Infini 虽然利用了去中心化协议获取收益,但整体产品架构偏向中心化服务——用户资金实际托管在Infini平台智能合约或账户中,由团队调配到各收益渠道,这从其遭遇内鬼盗币也可见一斑​。 相反,OKX的方案大概率建立在去中心化钱包基础上(非托管),用户自行保管资产私钥。但需要注意,为实现类支付宝的体验,OKX可能会在去中心化钱包外层增加一层托管/风控措施(例如有KYC的子账户、社恢复等),形成一种“去中心化内核+中心化保障”的混合架构。所以严格来说,两者在集中化程度上各有平衡:Infini更像金融服务提供商,用户把钱交给它打理;OKX则更强调提供基础工具,用户资金仍在链上自主控制,只是在合规要求下接入部分中心化元素。 品牌背书 vs 产品玩法:OKX 背靠强大品牌和庞大用户基数,本身自带信任背书和流量,推广一款新产品的难度相对较小。用户倾向相信OKX的安全和稳定,对其推出的支付产品愿意尝试,这种信任尤其在涉及资金安全时十分关键。Infini 则缺乏知名品牌光环,只能凭借新颖产品玩法和社区运营取胜。事实证明Infini通过红包、联名卡等创意活动成功破圈,就是典型的“以趣味带动增长”策略。当巨头可以用品牌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时,初创则用差异化体验提高用户留存。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品牌优势能带来更广泛的普通用户,但也可能因为产品缺乏亮点而降低用户粘性;反之,玩法有趣能吸引发烧友和早期用户,但要走向大众仍需进一步建立信誉。 快节奏初创 vs 战略级生态:Infini 作为初创公司,决策链路短、迭代速度快,能够敏捷地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产品方向(例如迅速上线节日红包功能等)。这种快节奏赋予它在细分市场抢跑的机会,但也埋下潜在隐患(安全事故、合规风险)。OKX 属于生态型企业,其产品推出往往经过深思熟虑,被纳入整体战略版图。OKX 推出PayFi服务,很可能是视作未来几年业务增长的战略级项目,在资源投入、风控合规上都会更充分,节奏上相对稳健。一边是小步快跑、争夺先机;一边是蓄势待发、谋求长远。在PayFi这个新兴赛道,我们将同时见证独角兽创业公司和加密巨头生态的不同创新范式。 对PayFi赛道的潜在冲击:不同层面的共振 无论路径差异如何,Infini 和 OKX 的探索都将为整个加密支付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用户教育:Infini 已经通过实际产品向用户证明了稳定币可以“像现金一样”日常使用并获取收益,降低了普通人对加密支付的陌生感。OKX 若推出类似服务,将借助其庞大用户群,把这一理念普及给更多传统交易用户​。两者都在教育市场:加密货币不止能炒,更能成为日常理财和支付工具。 生态协同:Infini 的模式带动了上下游合作,例如接入 DeFi 协议提供收益、联合社区KOL推广等,促进了多方生态合作。OKX 则有望将交易所、公链、钱包、商户等环节协同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态联动。这将丰富整个行业的协作模式,小团队和大生态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资本和合规加持:Infini 的崛起吸引了风投和社区资金关注,但安全事件也敲响警钟,未来合规和审计将更受重视。OKX 等大型玩家入场,自带雄厚资本投入和合规资源(如支付牌照​),为赛道注入了正规军力量。资本加持意味着更多创新项目将涌现,合规参与则意味着监管层面对PayFi的接受度提升,有利于整个领域长期健康发展。 社区驱动 vs. 主流触达:Infini 的成长依赖于加密社区的口碑相传和用户自发推广,体现了社区驱动的威力。这种草根力量使PayFi概念在圈内迅速发酵。而OKX的加入则标志着PayFi开始触达主流人群——当大型交易平台向其全量用户推出支付功能时,PayFi不再局限于极客圈子,有机会走进更广泛的大众视野。社区和主流的融合,将加速加密支付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进程。 综上所述,Infini 和 OKX 分别代表了 “自下而上” 与 “自上而下” 推动加密支付创新的两种力量:前者灵活多变,以产品创新撬动用户习惯;后者厚积薄发,以生态实力奠定行业标准。两者的差异化竞争不是此消彼长,反而有望形成良性共振——共同拓展市场天花板,在不同人群中培养起使用加密进行日常支付和理财的习惯。当下的PayFi赛道正处起步阶段,Infini这样的初创新星带来激情和创意,OKX这样的巨头玩家带来信心和保障。未来几年,我们或将看到加密版“支付宝”与“余额宝”的百花齐放,其竞争与协作所激发的能量,值得所有关注Web3金融的人拭目以待。 @aixbt_agent @Phyrex_Ni
Show more
0
13
16
2
【4月28日币圈热点速递📈】 1/ BTC短时突破95,000美元,Bitfinex称站稳关键支撑,未来几周决定走势方向 2/ Tether发布XAUT审计报告,7.7吨黄金实物支持,黄金资产代币化加速 3/ SEC意外批准XRP期货ETF,XRP 24小时上涨3.5%,为首个获批山寨ETF 4/ OKX Pay发布,结合自托管、ZK找回,目标打造全球版Web3支付应用 5/ CoinShares数据显示,上周数字资产产品资金流入34亿美元,近半年新高 6/ ETH鲸鱼动向:4000枚空单平仓+新增7289枚现货持仓,做多信号强烈 7/ Circle在Solana链增发2.5亿USDC,链上流动性继续扩张 8/ SUI、OP、ZETA等项目本周将有大额解锁,需警惕短期抛压 9/ Meme币集体爆发:Fartcoin、SHELL、ZEREBRO 24h涨幅超30% 10/ 恐慌与贪婪指数回落至54,中性情绪,市场短期震荡或将继续 🔔整体观点:机构资金入场+ETF推进,宏观流动性复苏,但短线波动加剧,理性布局为主。
Show more
0
51
111
18
🧵1/3 最近传统DePIN叙事突然熄火了,因为在Web3世界里是注意力经济,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模式就会带来疲劳。 @ICN_Protocol 是我近期为数不多的关注到的DePin领域的新项目大部分传统的DePIN最后就是去中心化硬件的堆砌,用户贡献硬件提供算力-获得奖励。 简单来说,ICN的核心就是以“人”为节点,社交即构建,互动即生态,在传统DePIN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交网络模式,融入了社交分享、打卡等行为. 所以,ICN做的事情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去中心化协作实验,也符合他们所强调的愿景:正在重塑互联网的价值。 实际上,传统的DePIN算得上撸毛人友好型赛道(参考Grass,IO)本质上我们可以作为供应侧提供“碎片资源”,获得激励计划的代币奖励。 今天介绍的是融资3100万美元的云服务平台ICN开展空投活动,预计Q2 TGE。连接钱包推特即可0成本瓜分 10,000 枚 $ICNT 推荐理由还是我之前的一直坚持的观点: 好项目+0成本/低成本的就是要上量,除了ICN的融资规模可观,目前在商业价值上取得了很多数据上的成功,且按照公开显示的信息Q2 tge,项目周期很短。已经符合了我心中对于“好项目”的定义标准,所以虽然这次活动奖励总量不多,重点是做完以后建议跟进。
Show more
0
1
2
0
🔔看到阿宝诙谐的观点,让我意识到:Kaito的出现,让项目方和用户彻底断层,web3进入“挖提卖”模式,KOL成为web3最大的散户群 项目方上Kaito找KOL,这就好像:出版社在作家协会找作者,电视台在经济协会找炒股大神、食品企业在糖酒会找消费者…… 最终项目自己都不知道钱花哪里去了,用户也不知道要这项目到底要干什么;肥的Kaito自己,累的是刷分KOL。 ✅Kaito让项目方和用户彻底断层,web3进入“挖提卖”模式 🔸Kaito 使项目方和用户彻底断层 Kaito 用AI算法来打分,这是一个web3叙事,是给资方看的与散户没有半毛钱关系。 Kaito也不知道散户需要什么,当然作为【项目方】和【KOL】的平台,他也不需要知道散户要什么。以前作为Launchpad平台还好,至少用户知道有新项目要发售了,可以短平快变现。但现在的排行榜机制就有很大的问题了,Kaito评分机制很大部分是KOL与AI算法的匹配性,算法匹配上来,yap分数就高。这使得【项目方】与币圈最核心的群体——用户,完全脱节。 这种脱节在以前其实并不明显,之前用户在Kaito质押 $kaito 获得投票权,项目方给投票用户发空投,让散户只是觉得这就是一个“短平快”赚钱的平台,这跟币安alpha差不多,用户刷积分拿空投,拿到空投就卖了。 🔸排行榜算法存在弊端,AI写作能拿高分 现在平台重点推排行榜机制,项目空投多数也是依据排行榜,这种“W2E”模式其实是挺好的,可以激励用户丰富web3内容体系,让用户自主寻找项目优点,逐渐将散户进阶成用户。 但这几天整个中文圈变了,很多人都在冲榜。都在想办法刷积分,更多人在用AI写作。 中文圈很少有人写,关于Kaito奖励站上项目的深度内容。为啥呢? 因为排行榜评分机制算法模式,只要关键词匹配上了,做到的Kaito内容库中没有的“信息增量”,你就能拿高分。所以高频、AI+自风格的博主长期霸榜,你甚至看不到他们有写关于Kaito奖励站上的内容。 🔸项目方需要伴随项目成长的真实用户 像我这样做过大使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项目开发周期长达两三年,这期间会推出好几轮测试网,让用户体验、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这就是之前空投的玩法,做“做任务就有空投”、“积累TX就有空投”。 不管是做任务还是积累TX,用户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与了解项目,看到项目为web3解决的问题,看到项目的未来。项目通过这种“用户教育”的方式,能够积累原始代币持有者的基数(很多项目有几万原始用户,比如grass、Walrus、Hyperliquid),只要项目方真的奉行“代码及法律”,项目在TGE的时候没有抛售。原始用户看到代币价值较低,自然会在低价购买,这就是项目方愿意看到的护盘,grass、Walrus、Hyperliquid这些项目在空投后代币价格依然坚挺的原因(Hyperliquid后来还是出问题了,但相比于空投时的价格,空投用户还是赚的。) 🔸Kaito 抹杀散户,将KOL变成币圈生态最末端用户,是对web3生态的严重破坏 自从“做任务就有空投”、“积累TX就有空投”这种一贯制的【用户教育】【用户培养】体系分崩离析之后,Kaito和币安alpha就火了。币安alpha 至少还有散户有资格参与,每天动动手指还是能达到要求的。 但Kaito的做法就变成了——市场所有财富与散户无关,想赚钱,在Kaito Connect没维护完成前,【都去冲榜吧】。 都去冲榜,是不是意味着收益很高?显然不是,奖励站中Initia给前 4,000 进行空投,,OpenLedger给前200名空投,Sei、Mantle、Sophon、Skate给前50位空投(也不叫空投,叫奖励);就Quai、Lombard给所有yapper奖励。 不知道有多少散户在冲榜,对于散户来说冲榜的成本可不小,目前多数都是KOL冲榜,你可以说Kaito奖励池是给KOL发放的奖励,这些奖励压根到不了币圈最珍贵的资源“用户”手里。 翻阅了奖励池的项目,给的奖励并不是很多,SEI就给26.25K USDC,这还搞个锤子,直接发给上面冲榜KOL就行了,有散户啥事没有? 做过大使的人都清楚,KOL对项目来说是最没有忠实度的,都是哪里有热度哪里跑,能拉来商单就行。 很多冲榜KOL甚至不知道哪一条能吸引散户,也不用考虑写的内容散户能不能看进去,对散户成长有没有意义,散户看了内容会不会动手…… 所以项目方在上Kaito找KOL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也是Agency在24年迅速出圈的原因。 ✅ Agency 是当前项目方高效获取用户,最好的途径 前面已经定义了,web3最珍贵的资源不是项目方、不是机构、也不是交易所,而是用户,真实用户。币安从始至终做的就是【用户增量】。 对于项目方来说,去哪里找到【真实用户】是最头疼的问题。 🔸KOL与用户共生已经7个年头 以往通过VC和媒体平台背书,用户自流入,然后项目方通过初始活动慢慢将“自流入用户”转化为“初级用户”,然后通过各种任务将“初级用户”逐渐转化成“真实用户”,最后通过激励措施完成“用户留存”。这种方式从18年到现在已经走了7个年头,依然受用。 在这几个年头中,用户慢慢成长、KOL慢慢成长,用户逐渐知道那些KOL有能力,KOL也知道自己的用户画像是什么,这种共生的模式促成了web3的发展,很多KOL慢慢的变成项目方的顾问。 🔸Agency 能为项目找到精准用户群 24年随着VC走弱,圈内Agency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有些是KOL转型,有些是媒体平台员工离职创业,还有些是OKX等商务团队离职或者VC商务离职。 这些Agency 很多都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知道不同KOL之间不同的用户画像,他们能为项目方精准匹配到初始用户,还能为提供各种咨询业务,帮助项目方逐渐适合市场需求。这样的Agency,在市场至少有5-10家,比如 @0xEvieYang 。 🔸为什么Kaito无法替代Agency Kaito 并不是做的不好,他已经带火了"W2E",还出现了两个防盘。 说Kaito无法取代Agency的原因,除了上面Kaito算法局限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Kaito由推特数据起家的。 但我们要知道币圈社区是多元的,用户不经经在推特,还有币安广场、tiktok、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有youtube、reddit、substark、medium、github、TG群、Discord群。 后面这些平台的用户粘性更大、专业性更强、忠诚度更高。比如 @BTCdayu@0xSunNFT 他们的群做的让人顶礼膜拜。我有很多粉丝都是在我的Medium找信息赚钱的。 这些多元化平台,Kaito目前是没有办法涉及到的,但在Agency那里,他们是门儿清的,Agency更容易根据这些综合平台给KOL打分,通过综合KOL的这些多元化平台,Agency就能清楚知道手里的项目,要通过哪些渠道找到用户。 所以Kaito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他的出现更多的是给web3做添砖加瓦,并不是革了Agency的命。同时希望Kaito代币分发平台尽快做起来,不然会离散户越来越远,最终自己的用户就只剩下KOL这一小众群体了。
Show more
以前住五星级酒店,我一直不明白——为啥垃圾桶不套袋子?这不怕脏吗?后来一个大哥一语点醒我:“这叫实力感。明明你觉得它应该脏,但每次看都一尘不染,干净到怀疑人生,那一瞬间你就信了——这里确实不一样。” 装修也是,以前觉得顶奢酒店是不是装修预算砍半了?没金边没浮夸,怎么看都简约得像刚毕业。后来才懂,这种“看似没啥,其实每一笔都在烧钱”的风格,叫真正的质感,叫把钱花在你感觉不到的地方,才最贵。 最近看大家在聊 @KaitoAI,说它要革KOL投放和agency的命。讲真,AI现在的上限,也就做个高级版的大众点评,告诉你KOL谁活跃、谁数据好、谁传播广。至于一夜之间扭转叙事、控情绪、润风向?还得靠顶级agency这群社会经验max的老狐狸。 真正的顶配打法是这样的:项目方的内核力压一切 + 顶级agency的智脑操盘 + KOL的外脑扩散 + AI的外挂提效,最后你刷到内容时的第一反应不是“啊这又是投的广告”,而是“卧槽,这项目是真的牛逼。”看不出是被硬推的,只觉得它就该火。 这才叫高段位传播,内容不露痕,种草不带刀,杀你于无形。币圈有这个能力的agency,朋友们帮我评论区@出来呗!
Show more
0
0
0
0
🚀2025 #OKX# 小作文大赛今日启动!最新款外星人电脑、Macbook 等待超会写的你~ 1/围绕【我与 OKX Web3 的故事】进行短文创作 2/发推后点击下方图片,通过表单提交作品链接 3/Top5奖励价值1200~2000U大奖,入围Top100就有100U 4/参与人数每突破500,再加100x100U奖励名额,10万U封顶 详细规则⬇️
Show more
0
459
535
125
真正的投资是看趋势、周期和资产配置,看风控和杠杆。短线很多时候是随机,投机的概率更大。 有人劝我不要创业,事实我十年前,已经帮朋友融资两千万美金创业,公司运动良好,大家都有分红,后来我创业做自己的基金。 有人劝我不要搞投资,后来有自己的小家族基金(学巴菲特)当时只有一两千万美金资金,后来有两个AI Web3 混合基金,第一个基金有当时远东最大的Token Fund等做LP,也跑赢比特币;第二个基金有7家交易所投了我们成为战略LP 包括李林、BingX、Gate、Matrixport/Bit.Com 等,我去年也跑赢了比特币。之前的管理经验、行业资源帮助我应对很多事情。本份,做好自己,平常心,用结果狠狠打这些口无遮拦的狂徒的脸。 真正的投资是看趋势、周期和资产配置,看风控和杠杆。 所有直接对你say no, 他们自己都不了解你,他们的视野有限,但他们“狂语”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动力。要感恩这些人。
Show more
0
29
146
12
🚨NFT持有者残酷一课丨巨头撤退,信仰破碎! RTFKT —— Nike当年高调收购的Web3王牌项目,如今三年未满,一纸关停,NFT资产全部沦为电子废墟。 NFT持有者集体诉讼,索赔超500万美元,诉讼核心指控: 如果早知Nike会抽身,他们绝不会以当时的高价买入这些NFT,甚至根本不会出手。 我只能说,「价值回归」后的NFT市场真的太令人悲伤了! 缺乏增量又流失存量的市场环境下,以往的一切上涨因素都会被削弱,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NFT项目的基本面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品牌NFT这个叙事是不是正在被证伪? 现阶段我们应该学习和认识到什么? 1⃣NFT不是链上护身符,它是品牌信用的延伸 所谓链上确权,只是资产归属的证明,不是价值永存的承诺。 很多人买RTFKT,不是买NFT本身,而是买对Nike未来在Web3投入的信心。一旦Nike这种"母体"抽走了,NFT就像气球放了气,嗖——没了。 这不是个案。很多Web2巨头高调进场搞web3,大多只是副业,想分一杯羹,风向一变,比谁都跑得快,比如Meta、Reddit。 投资品牌NFT/token,未来应该一条铁律:先判断“母公司”对Web3是否真心。 当然这很难辨别,毕竟当初想来挣web3的钱一定是真心的,也许以后我只能信任微策略这样无论牛熊无脑买买买的公司。 2⃣未来“断臂求生”将变成常态,而不是意外 在传统巨头眼里,Web3项目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品牌实验室、一个市场营销选项,不是生死攸关的主航道。就像Nike ,卖鞋卖衣服赚的钱肯定比卖 NFT 多太多了。 随着宏观环境收紧,巨头们会越来越多地“优化资产”,减少“非核心业务暴露”。 NFT项目、元宇宙项目、链游项目,凡是不能快速带来盈利的,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弃子,最先被无情砍掉。 至于这场诉讼? 大概率旷日持久又没有结果。即使能成功,对Nike这种巨头来说,赔500万罢了,像丢了一根鞋带一样无感,比起韭菜遭受的折磨不值一提。 3⃣我们能学到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做投资,已经不能只满足于DYOR(Do Your Own Research)了,可能更要DYOE(Do Your Own Expectations)。 预期要低估,风险要高估; 传统公司、做市商、项目方、交易所、拉盘力量,都不能指望来为资产兜底。 在Web3的世界,唯一恒久不变的价值,从来不是品牌光环,也不是白皮书叙事,而是你对风险和机会的理解深度。 由点及面,NFT只是一个市场的缩影,我们可能都需要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1,凡是价值高度依赖单一企业、单一人物光环的资产,都要特别警惕,认清“品牌挂钩”的本质风险后,再根据自己的风险边际进行操作。 2,关注真正链上原生、去中心化强的项目。无论是蓝筹NFT、DeFi代币,还是链上原生资产,多做抗风险能力强的投资组合。 3,不要轻易“绑死”在任何一个项目上,培养灵活而冷静的退出机制。Web3是动态世界,持仓和预期也要动态调整。遇到信号异动(团队变化、战略动摇、生态流量减弱),要敢于果断减仓。 4,好故事人人会讲,但市场买单的是兑现能力。保持怀疑、独立思考,不被情绪和短期炒作裹挟,是走得远的关键。持续学习,不做Narrative(叙事)的人质!
Show more
0
24
17
3
🔶币安Alpha 又来送钱了,这次186分给 $puffer 空投,分享刷交易量的小窍门💥 兄弟们分够不?刷分就刷8000挡了,不然分不够啊啊啊啊啊啊 刷交易量窍门分享:👇 之前就在刷一鱼两吃交易赛的可以继续盯着 $B2 , $AIOT, $MYX, $ZKJ 刷,博奖池 其他没时间参加交易赛的,或者是比较怕麻烦但是又想短时间突破积分的,可以跟我一起刷 $SKYAI 优点是池子比较牛逼,直接用u就能刷,磨损小,涨价期间交易量起飞,现在交易量第二,有第一的趋势,而且换手比较舒服。 反正bsc上就刷前三的,别刷别的。 交易低磨损刷分步骤如下👇 ①打开币安app,进入资产里的钱包,切换成web3钱包模式 ②选择PCS Hub池子,手动把滑点设为0.1%,用USDT刷8192挡,磨损不到1u,13分一天。 注意:下降期间避免操作 然后还有一个注意的就是5月13日开始就消耗积分了,这次是自动领的最后一趟车了。 @binancezh @BinanceWallet
Show more
币安Alpha空投全家出动,单号月入过万!手把手教你在BNB链上高效赚alpha积分,速存🔶 兄弟们都会有一些“Alpha分数焦虑”,每次都不知道币安开卷时候是多少分,分数越高就能更加放心的参加钱包IDO和免费拿空投 目前大家也都知道只要交易BSC的Alpha代币就有双倍交易量加成,#Binance# 也是大力扶持自己的生态链,那就肯定在这上面开干了! 手把手教你怎么高效赚积分👇 ①选择Pancake上低费率的代币交易,降低损耗 🔸手续费低(0.01-0.05的手续费) 🔸池子厚的(LP越高越好) 不然你交易下来滑点都干死,给大家一张图参考 ②刷bsc生态代币找一鱼两吃的,刷积分+奖池 目前BSC Alpha代币里($B2, $AIOT, $MYX, $ZKJ )交易都可以瓜分350万美金奖池 盯着这几个刷,性价比最高! #Binance# @binancezh @BNBCHAINZH @cz_binance 所以能一鱼多吃的就刷起来,降低损耗,提升分数才是硬道理。
Show more
0
0
1
0
最近仓位确实涨了不少,有人说"赚麻了",但没套现都是纸上富贵。不过可以透露下,4月建仓的 $Kaito 和 $Virtual 现在收益很不错。市场验证的好项目,币价自然有飞轮效应,希望我们团队也能做出这样的产品。 趁母亲节搞个抽奖,5人分100U: 1. 关注 @MeetHubble @KoegenAI 2. 点赞转发 3. 评论你看好的Web3项目及理由,记得@官方号 24小时后开奖。 另外提醒下,真正赚钱的秘诀是拿住好项目,别被短期波动洗下车😏
Show more
0
166
225
168
Doodles TGE 完全符合我的预期,很典,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人会买它的币,所以现在这样的走势,并不奇怪,反而算合理。 借着这个事情想聊一聊我对于应用层项目发币的看法。 很多 Web3 应用项目都有一种幻觉: 「我发个币,只要设计出足够的 utility,整体就能转起来。」 也许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也可能是被交易所、VC 教育出来的。但我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1|没有人会因为 utility 而买你的币 很多项目设计代币的第一步是:我要让它能用。 于是开始设计打赏机制、门票机制、平台费折扣、解锁内容、社区治理、升级道具……看起来丰富得很。 但问题在于:能用 ≠ 想用,更不代表会买。 我认为,一个应用层代币靠功能驱动 demand 的逻辑,从第一天起就站不住脚。为什么? ① 用户压根没使用动机 你给用户设了一条路径:要用功能 → 先买币 → 再消费。但这个「先买币」的动作,用户不会主动做。 - 打折、解锁、权限,这些功能在用户眼里属于「默认应该有」的,不足以驱动购币行为。 - 功能没有排他性,不形成痛点,为什么要用你的?更别说流程繁琐还得承担资产波动。 - 用户是短期使用心理,而 token 是长期交易性资产,二者错位。 ② 功能无法形成主权 Web2 的积分、会员、优惠券体系没问题,但没人把它做成 token。 - Token 是可流通的主权资产,你赋予它的是「持有权利」,不是「一次性功能」。 - 功能性场景(如打赏、投票)是弱关系、临时性、可替代的,天然不适合资产化。 你把咖啡积分卡做成 token,用户反而疑惑:我喝完咖啡就完事了,为什么还要承担价格波动? ③ 消耗型 token 注定面临价值外溢 这其实是底层的结构问题。 用户打赏后,币流向创作者;创作者变现就意味着抛压 没有价值回流机制,token 成为单边流通,从用户 → 创作者 → 市场 没有闭环,只有脱环。 所以根本不是「愿不愿意持有功能性资产」的问题,而是功能 token 在使用后没有任何「价值留存机制」,天然制造了持续抛压。 总结一句: Token 不是工具,而是主权。功能只能制造一次性动机,而资产需要长期信仰,两者天然冲突。 2|产品有生命周期,而资产必须面向长期 这是应用层代币最致命却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生命周期错配。 消费级产品的生命周期天然短暂,特别是 Web3 应用产品: - 用户红利消耗快,留存成本高 - 创作者和用户迁移门槛极低 - 热度是稀缺资源,持续稀释 但 token 是另一种东西: - 它是金融性资产 - 可以被定价、交易、估值、配置 - 存在时间是无上限的 你在用一个 6~8 个月生命周期的产品,去背书一个理论上可以交易 6~8 年的资产。这不是 narrative 问题,是结构性错配。 而一旦你上线 token,市场立刻用资产视角来问你: - 你的收入来自哪?能持续吗? - 收益能不能分?怎么分? - 业务增长是不是能推动 token 升值? 结果你拿出社区活跃度 + 产品 roadmap 来解释 token 价值……这不是估值模型,这是幻想。 所以,token 不该绑定某一个「产品」,而应该绑定一个能够持续创造收入、拥有资产化逻辑的「组织体」。 也就是说: 你发的不是某一款产品的代币,而应该是一个公司、一整套内容体系、乃至文化 IP 的金融代表。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规模能力,那就意味着你在用短命产品的预期,包装一个永续资产的想象。这不是构建生态,是提前掏空未来。 3|大多数 utility 是对分红逻辑的无奈替代 我和很多项目方都聊过,很多项目方其实知道,token 最合理的价值锚,是资产性的激励逻辑:分红、回购、协议收入分享。 但他们为什么不做? 不是不懂,监管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 明确分红,会触发证券属性认定 - 加 protocol fee sharing,要合规披露收入与分配逻辑 - 设计 staking 分润机制,容易被认定为 passive income scheme 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你要面对合规、审计、KYC、财务透明度、跨境法律结构等一连串问题。 所以大多数项目选择「规避」,去设计看起来有用但实际无法估值的「pseudo-utility」,这些机制看起来「合法安全」,但却又没有一个能真正支撑 token 的估值结构。 它们都是在回避资产属性的定价逻辑。然而就算你不把 token 当资产,市场也不会真把它当积分。 投资者、社区、二级市场交易者,他们看到的是:这个币,我持有它,未来能不能带来现金流、网络红利、或资源权限? 你不给答案,他们就给你一个更直接的回应——抛售。 所以你越回避,越包装,越用复杂机制掩盖分红逻辑,市场只会越快地「看穿你没打算分钱」,然后用脚投票。 那有没有办法在不踩红线的前提下,设计出合理的 token 模型?也许有吧,但一定很难。如果你发的是一个长期 token,承担的是资产属性,那你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你可以不做分红,但你必须交代清楚 token 凭什么值钱。 说到底,utility 不是目的,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市场永远是现实的,不会被 narrative 和机制图骗太久。 你可以设计得绕,但最终必须回答那个问题: 「这个币,到底凭什么值得持有?」 4|Web3 不需要这么多币,它需要的是真实的商业闭环 回头看这几年 Web3 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token 越来越不像资产,越来越像 narrative 的钩子 很多项目发币,并不是因为代币在模型中不可或缺,而是因为它太「好用」了: - 拉社群、做空投 - 套 VC、抬估值 - 制造 narrative,冷启动 token 被当成一种市场预期管理工具,而不是资产。 但你用 token 去承载热度和叙事,底层却没价值捕获逻辑,那它永远只是一个 narrative 容器,而不是利润分享的机制。 这种币在上线的那一刻起,就被市场当成期权对待: - 不赚钱时,弃之如敝履 - 涨一点,就兑现套利 - 没有长期持有动机,不具备估值锚 这不是 token 失败了,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它成功——你只是让它完成自己的工具属性,然后放弃它。 真正有生命力的 token,必须满足: ① 代表一个真实、可持续的价值创造系统 ② 有清晰、可验证的价值回流机制 ③ 它的发行不是目的,而是你的商业闭环自然演化出的金融表达。换句话说,发币不是一个 growth hack,而是你商业模型成熟到可以把未来利润 tokenize 的表现形式。 没有价值创造的项目,发币只是提前兑现泡沫; 没有价值回流的项目,发币只是制造二级接力赛; 没有长期主义的团队,发币只是变相退出的路径设计。 Web3 不缺技术,不缺玩家,也不缺钱。它缺的是能把 token 当成一种结构性金融责任来设计的项目。 5|Token 是一种价值契约,不是一个运营手段 发币这件事,说到底不是技术活,也不只是信任活,而是金融结构设计。 你发出一个 token,本质上等于向市场签下一份跨时间的价值承诺: ① 这个系统能创造价值 ② 持有者有权获得部分回报 ③ 发行方会用某种机制兑现这份权利 这是一种准契约关系,它不需要写进白纸黑字,但会被市场记在每一次交易、每一根 K 线里。 所以当你发币的时候,市场默认你已经完成了三件事: - 你理解自己在发行的是一个金融工具,而不是平台积分 - 你接受自己必须以一种理性、透明、持续的方式来分配收益 - 你认同一个事实:Token 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信任资产,不能靠热度支撑,只能靠价值兑现 但现实是大多数项目根本没打算做资产结构: - 用 token 拉人、搞增长、拱预期 - 不建立价值回流,不承担资产责任 这不是在 build Web3,这是在用 Web3 叙事做 Web1 收割。 应用层代币似乎从未以资产视角被设计过。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价值捕获 + 分配的闭环,也没有承担应有的金融责任。 Web3 不缺协议、不缺创意、不缺 narrative。 它缺的,是一种真正把 token 当作长期资产来设计的思维方式, 一种对资本市场的敬畏,一种对持有者的责任感,一种对金融模型的专业认知。
Show more
0
18
84
6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闭关修炼」,OKX DEX 带着满满的诚意与硬实力回来—— 不仅更新AI 分析、智能资金追踪与Meme模式等实用功能,更打造「黑地址」检测系统实时拦截恶意资金流向 让每一笔交易都更安心! 我们始终坚守「去中心化」原则,更主动拓展安全责任边界——用技术构筑链上安全防线! 这次升级是对用户信任的回应,更是对行业安全标准的重塑! 短期暂停换长期安心,这样的DEX 必须冲!想玩转安全又自由的 Web3,速戳链接解锁新姿势~👇 律动链接:https://t.co/2DtASI4T5P
Show more
0
55
124
6
《OKX DEX 重启服务了:本次重启有哪些升级呢?后续市场又会如何变化呢?》 OKX给竞品们留出了一个多月(准确说是49天)的发展窗口期,在这段时间内,竞品们都在疯狂追赶,主要策略就是市场运营手段+产品快速优化。 但是巨大的差距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的。 OKX产品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呢?OKX的强大之处又在哪里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是OKX拥有极其强大的基建,我们在产品中感受到的丝滑体验只是结果,背后是靠很多基建支撑的。 就像我们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海平面下方才是事情的真相,也才能看清楚一个巨无霸的全部。 1、先了解下Web3钱包的整体架构 Web3钱包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1)用户界面层:普通用户日常感知到的产品界面 (2)后端服务层:复杂的业务逻辑 (3)数据层:对链上数据的深入挖掘 (4)链上交互层:数据同步与解析 (5)节点层:获取链上数据的关键设施 (6)公链层:核心在于多链支持 了解这五层之后,我们会发现Web3钱包并不简单,想要做好,想要做到用户体验流畅,需要每一层都做很多事情并且相互配合得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的很多钱包用起来很卡顿,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阻塞感,典型如MetaMask,就是底层基建没有做好。 当OKX在每一层都追求极致优化(如Gas动态调整、节点自建)时,其他产品还停留在“能用”层面,未深挖用户体验。 这么强大的基建也不是在一朝一夕内建成的,OKX的链上基建可以追溯到2017年,即OKXLink的链上数据服务。 可以说,OKX的Web3服务已经做了近8年时间。 这是极其领先的先发优势,这就是OKX最大的护城河。 2、OKX DEX重启后有哪些升级呢? 本次重启服务,OKX DEX主要是面向合规,增强了安全风控系统。 具体看,就是基于现有的数据基建层,增加了多项能力:主动风控、实时检测、屏蔽系统等。 (1)主动风控:系统通过分析链上交易模式、地址关联性和异常行为(如高频大额转账),提前预警并采取防护措施。 (2)实时检测:新增的“黑地址实时检测与阻断系统”,能够即时识别已知黑客地址或涉嫌非法活动的地址,并在交易发生前进行拦截。 (3)屏蔽系统:屏蔽系统通过IP屏蔽、地址黑名单和多重认证机制,限制非法用户或地区的访问,防止DEX聚合器被滥用。 总的来看,普通用户不会感知到这些升级,因此不会对自己的日常使用造成影响。 但是长远看,这对于OKX DEX后续的合规之路奠定的基础,变相成为了首个合规的DEX,为自己建立了“合规护城河”! OKX DEX重启服务后,市场格局会怎样变化呢? 产品为王,产品体验是产品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目前看,虽然之前竞品们在疯狂抢夺市场,但是OKX DEX凭借其流畅的用户体验还是会将用户们重新吸引回来。 这就是为什么说本次OKX DEX暂停服务,归来后地位依旧稳固,可谓是“王者归来”! @star_okx @mia_okx @Haiteng_okx @Cryptosis9_OKX @Mercy_okx @Cayne_okx @OKX_Yuki @okx @okxchinese
Show more
0
20
90
15
5月4日重点综述:BTC主导力爆发,山寨分化加剧 1/ BTC市占率九连升至64.85%,回归1月高位,市场正快速重定估值锚点。 2/ Raydium诞生近3.6万枚代币,毕业率不足1%,投机热烈但成功率低。 3/ Whale抛售42万枚TRUMP亏76万,山寨泡沫被快速刺破,FOMO情绪遭遇“现实闷棍”。 4/ 过去24h爆仓1.6亿,主爆多头,多空转换激烈,短期行情方向尚不明朗。 5/ ASR涨超50%,ZORA协议收入爆表,另类资产与粉丝经济仍有局部机会。 6/ SNS.sol、JAGER空投发酵,Web3流量争夺战进入深水区。 7/ 富达、MicroStrategy、BiyaPay等继续喊单BTC,10万美元仍是下一个心理关口。 🔚 市场在震荡中完成筹码转移,BTC强、ETH弱、山寨极端,控节奏、防追高,是当前主旋律。
Show more
0
1
0
0
浅析下 @believeapp 这个平台的运营模式 Believe 这个发射台官方支持的项目都具备一定的特征,拉了一群 web2 有产品的人,尤其是北美 AI 圈在 crypto 没有太大声量的萌新 founder,给他们提供资源在 web3 发币和做营收 这种打法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如果是去年年末 AI 潮的时候他们就做了这种思路,估计现在都得 fomo 上天。和当时的炒作不同之处在于: 1️⃣ 实名 AI founder 进 Web3 募资的故事 - @pasternak 支持的这些 AI founder 应该是都经过了一定 dd,在产品发布和 token 发射的时候都是真人出镜 + 实名 - 产品形态确定,token 也固定 CA,只是代币经济学并不清晰 - 视频内容的格式都有点像。。 而非当时的匿名蹭盘 + 纯炒作 GitHub 高星项目,从这些 founder 实名 + 固定 CA 的情况来看,这些人的产品大概能确定是和代币强关联的。至少,这次我们买的可能都是真 AI 了 群友 @zk7hao 也说:「Web2 优质 founder 进来发币未必是一件坏事,其实也可以带来一些增量资产和 dev。」 2️⃣ 100 个 1 M 远比 1 个 100M 容易——不需要龙一 我们假设一个新台子起来的 KPI 是 100M 对于发射台,尤其是新台子来说,做出来 100 个历史到过 1M 的币其实远比孵化出一个 100M 的币容易。从 $DUPE $SUPERFRIEND 来看,很明显是创始人的 web2 资源很好,并且有一定对项目的参与辅导 毕竟,不是每个 AI 项目都能成功盈利并上纳斯达克。而在 web2 募资远没有在 web3 募资容易,通过不断引入北美的 AI 项目,这些年轻的 founder 可以轻松募资 那为什么市场会对此买账,上面也说了,代币经济学并不清晰,founder 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这个币能干什么,答案就是——现有的 web3 AI 都太烂了。。。假设市场还愿意为技术买单,那么 Believe 虽然没有操盘,但是他能拉来 100 个背景好、有产品创新、有价值的真 AI 过来,届时可以轻轻松松完成 100 个起码到过 1M 以上的代币发射 KPI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点。思考一下,我们买 letsbonk 和 boop 上的代币,基本上都与「这个和 bonkguy 强关联」「这个和 dingaling 互动」有关,而且中心化程度短时间内很难脱离开,反而会桎梏平台的上限,初始流量是好也是坏 ——但是 $DUPE $SUPERFRIEND 被市场买账与平台之间的独立性很强,可能是因为冷静买了,可能是因为潜水买了,可能是因为 dev 背景好,但大部分不是因为这是出于 @believeapp 才买的,这和目前市面上的新台子的打法截然不同 这种被市场买账的独立性意味着,假如 @pasternak 能拉来一个会操盘的会来事的 AI founder,那他等于是挖掘了新时代 DK (Luna 创始人) 的伯乐,或许也只有这种非中心化流量能打开平台上代币的天花板 「平台币被营收和金狗收入反哺,而非平台币创造了平台上代币的上限。」 3️⃣ 目前该平台币的优势:便宜 不管他能不能做得起来,这个平台币本身事实上是被他上面的金狗反哺的,目前优势有二: - 便宜,这点没的说 - 目前已确定了 CA,但尚未释放任何平台币相关利好,包括回购、分红等等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 - 目前 FDV 仅 6M 的 - 在 crypto 圈内已有声量的 - alliance dao @alliancedao 孵化并支持的 - 创始人能带 AI founder 资源进来的 Launchpad 风险也就是在于平台币回购预期不如人意 综上来说,我认为这种打法在客观上是有更高的上限的,而这种上限距离现在这个价格存在价值低估的可能性,并且也还有后续预期未释放,DYOR
Show more
0
30
104
37
刚看了下 https://t.co/VJ7Xrh2gfR 新出的 gmFLOCK,整体思路还挺有意思的。 简单说下玩法: • 锁FLOCK,产不可交易的gmFLOCK; • 拿gmFLOCK去搞训练、验证、节点,撸FLOCK奖励。 锁得越久(最长一年),产gmFLOCK越多,质押产能模式,节点贡献直接挂钩收益。 亮点也挺明显: • 锁仓出产,短期抛压封死; • gmFLOCK能用起来,不是死资产; • 节点挖矿机制,让持仓的人有事可干。 背景也不小: • 背后是DCG投资的(跟Bittensor一拨); • 这次还拿下了阿里云Qwen,第一次有传统大厂跟Web3 AI项目联动,突破性挺大。 顺便说下,最近FLock和阿里云Qwen搞了合作,这是Web2 AI 和 Web3 AI 的第一次官方合作。 别的Web3 AI项目还在画饼,FLock是真跟主流AI巨头搞实质性技术协作了。 也是第一次有Web3项目打进传统AI圈子,不是自己圈地自嗨。 整体节奏是那种稳扎稳打型,不是单纯拉一波快跑的。 可以盯着看,看后面怎么搞事。
Show more
A new momentum for the FLock ecosystem starts here! 🚀 gmFLOCK is coming – a major upgrade that transforms FLOCK into real productive capital. Together, we’re building a stronger, more sustainable decentralized AI ecosystem. More details 🧵👇 https://t.co/rmGkL8EYxC
Show more
0
17
2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