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無料占い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無料占い
一般59USD的外籍小额压榨我是无感的,但是当ATM434的积少成多和来自首尔的ATM657求我把他发布于X,我认真看了下韩国🇰🇷贡畜在外籍网站会员里面的比例几乎占1/3,好吧,我承认喜欢压榨外籍贡畜,哪怕被paypal吸血… #韩国贡畜# #外籍ATM# #阿联酋ATM# #卡塔尔ATM# https://t.co/Jg7XGikAfn
Show more
0
1
55
4
最近在 Telegram 上刷到一个项目:Memes Lab @memeslabxyz,初看以为又是个无聊 Meme 项目,结果一玩发现是“工具型基建”,而且是真的把 Meme 赛道做出点东西了。 简单说,这是一个集成在 TG 内部的 Meme 发币 & 空投系统,你不需要懂代码,不需要部署智能合约,打开 @MemesLabBot,花个 $1 手续费,3 分钟就能生成一个链上 TON 币种。 我为什么觉得 Memes Lab 值得玩: 1. 极致低门槛的 Meme 工具化 不夸张地说,它把“发币”这件事做成了“开相机滤镜”: 钱包可以一键生成或导入 发币仅需 0.8 TON,几分钟搞定 空投和排行榜系统全自动对接,发币者直接“社交运营一条龙” 2. 社交裂变 + 积分激励打得很满 官方空投了 5000 万枚 $LAB(占总量 5%)用作奖励池,积分机制也设计得挺聪明: 和你互动的人越多、金额越大、交易越频繁,你的积分就越高 邀请用户有二级返佣(有点像早期 https://t.co/dwplj6IBiR 的熟人裂变) 每周排行榜结算奖励 USDT / NFT / 白名单,玩的是“社交高频博弈 + 排名冲刺” 背后机构和交易所资源真不差 Lemniscap、Animoca Brands 都投了,基本是 Web3 工具和内容方向的主流资方,OKX、MEXC 已经接入合作通道 TON 链近期生态热度本来就高,这项目感觉很吃“土狗叙事 + 工具赋能”红利 对我来说,Memes Lab 有点像“TON 上的 https://t.co/jnQh94C3sR + https://t.co/dwplj6IBiR 的结合体”一边可以创建社区代币,把人群和情绪炒热;一边又通过积分 + 裂变 + 空投沉淀社交关系和交易行为。 而且全流程都发生在 Telegram 里,不需要跳转网页、不需要 Dapp 操作,入口压得非常低。 如果你已经在关注 TON、喜欢 Meme 项目,或者本身就有流量/社群资源——Memes Lab 是那种你不做点什么都感觉错过的工具平台。 怎么玩? ① 打开 @MemesLabBot ② 创建或绑定 TON 钱包(准备个 2~5 TON 够用) ③ 买卖社区代币 / 部署个人 Meme 币 / 邀请用户来赚积分 ④ 每周查看排行榜,领取空投 & 奖励 TON 的 Meme 热开始起飞了,Memes Lab 可能是那个帮一大批人“从 0 到 1 发币+运营”的底层引擎。不是炒作型项目,而是自带工具性和裂变潜力的新基建。 更多信息见: X (Twitter): https://t.co/2RsoujIKrB Discord: https://t.co/X84FRBGNa3 Telegram: https://t.co/xk81fDY8hv
Show more
0
62
107
33
美国目前在债务利息上的支出超过万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国防支出(9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债务利息占美联邦预算比例上升,并挤压其他领域的预算。但为保持美元稳定性和防止通胀,又无法随意降息,但过高的债务利息也可能削弱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加密货币尤其是btc/eth会这样的困局中会扮演什么角色?
Show more
0
26
49
3
全球首场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决出冠军,第一名“天工”致敬明朝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也许没有满清入侵明朝真能顺利进入资本主义并开启大航海时代,那么全球就是黄种人而不是白种人的天下,也不会只有新加坡这么个弹丸之地作为华人唯一移民国家,中国人的生存空间会大大扩张,有足够多的人口和地理上战略空间才有容错能力,如果不是国土面积够大上次就差点被日本亡国了。 好在以AI,机器人,新能源等为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概率会在中国爆发。眼前的关税战贸易战不足为惧。这也是因为中国早早经过春秋战国时代洗礼小国家融合成了大国并占据一整块地缘板块才能延续至今。当今世界开启的一轮全球范围的战国大战必定绵延百年旷日持久,先是美洲,亚太,欧洲的天下三分,最终人类必然终归一统。正如《推背图》第五十九象所云, 谶曰: 无城无府,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治臻大化。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东南西北尽和睦。 金圣叹注解:「此乃太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于混噩欤。」 PS:@qinbafrank 捂胸以后可以跟机器人一起跑马拉松了,反正我是跑不动hhhh
Show more
0
10
19
0
【Monad如何在1.3亿地址中跑出深度交互,骄骄的A8之旅3-24】 一、配合社交账号+钱包EVM底金 Discord进官方及相关账号服务器 X关注Monad官方及相关账号,发一些参与过程、与这些账号互动底金门槛是空投项目方常用的筛选方式,Monad领水有底金门槛,未来空投有可能也会有底金要求,建议0.05E+(***多账号底金数额一定要有差异) 二、散点交互:分散时间+分散项目交互 划分时间段,避免同一时间大量交易量后又长时间无交互的情况每个项目每次完成少量交互,层层递进,模拟真实用户。 三、重点交互官方主推项目 官网卡牌游戏、重点NFT Mint、积分领取 这类交互不仅在有链上记录,也比较有可能在其他活动中有权重。 四、多样性交互+完整交互 1. Monad合作项目类型非常多,DeFi/Depin/NFT/GameFi等,(其中DeFi和NFT占份比较大),分不同类型交互 2. 例如DeFi中有Swap、LP、Stake、borrow等等,一定要全部覆盖到,做深层交互。 五、进阶 配备:推荐使用okx钱包,1个钱包配合1个Discord、1个X账号。 周期:前期可以按周活进行,每周5次左右,优先官方项目 链上:官方推荐的NFT优先Mint,DeFi、Depin、NFT、GameFi类型全覆盖。 其他:galxe/zealy任务的参与 小结 模拟真实且对Monad有较高期待值的真实用户,从底金、社交账号、交互类型、侧重程度、跟进偏向完成。
Show more
0
0
2
0
我被问最多的一个问题, “房地产下跌,到底什么时候是底?” “现在房地产跌到底了没有?” 问出这种傻逼问题,就证明了两件事,一个是你还是想抄底,拿房地产当投资,依然幻想意淫着“只要抄了底,就能涨回来,买房就买对了、买值了”, 第二是,你依然不明白,楼房是土地财政的吸血工具,只有消费价值 、割韭菜价值,丝毫没有投资价值——楼房不占用土地、不会拆迁,只能无尽折旧、老化、下跌、变成危房、价值归零。 所有能舔着个大逼脸问我“房地产什么时候是底”的人,有一个算一个,说好听点叫赌狗,说难听点就是认知低下的傻逼。
Show more
0
23
184
23
4.18梭哈晨报: 只能说行情有点意思,有何美股脱离的节奏,然后今天美股还不开盘,只是期指开盘,就看今天怎么表演了。 1. $BTC 比美股强很多这次,好像每次都会有这种机会来表现出强势,看看今天只有期指影响的大饼,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行情; 2. $ETH 看起来似乎没跌,已经表现很好了; 3. $SOL 继续发扬自己的大饼杠杆的作用,展现出了非凡的表现,而且最近链上复苏的很夸张; Coinbase 加强了对 Solana 的支持,以提升交易吞吐量; 4. @binance 以45%的市占率在2025年第一季度持续领跑全球现货市场; 5.美联储主席暗示可能放宽银行加密货币规则; 6.加密货币交易所 eXch 宣布将于 5 月 1 日停止运营; eXch 表示,由于遭遇跨大西洋执法行动针对,决定采取“停止与撤退”的战略,不再继续在敌对环境下运营,但承认曾处理了少量与 2 月 Bybit 黑客事件相关的资金; 专为没有KYC的服务; 7.Kraken 为赴美上市持续裁员; 8. @a16z 再投 @LayerZero_Core 5000 万美元买入 ZRO 并锁仓 3 年; 不确定价格,不知道otc的条件,只知道锁仓3年不知道隐形条件; 9.在市场波动中,Coinbase International 的 BTC 永续合约每周交易量达到 1000 亿美元; 10.美国司法部新备忘录:加密货币政策重大转变; 11.美SEC正式公布加密货币托管圆桌会议议程及参会成员; 12.Telegram 创始人:“因法国拘留事件被迫遵守欧盟法规”的报道不实; 实际上是早已经遵守了,IP已经不匿名; 13. @binance 上线新的launchpool @initia ; 14. Circle 推出 Refund Protocol,提供稳定币支付的非托管退款和链上争议解决方案; 15.英伟达回应黄仁勋到访北京:定期与政府领导人会面,讨论产品和技术; 16.加密货币做市商 CLS Global 涉嫌市场操纵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处罚; ---------- 最近的赚钱难度真的是地狱级别,我最近也不怎么喜欢看东西,基本上都在睡觉,睡觉真的挺好的,这个年纪睡觉也无法长高了,但是睡觉能减少操作了。 而且能写挺多东西的,随便看看就很多故事可以写出来玩,周末搬家,搬家后就开始做新的个人IP了,看看大家能抓出来我吗👀。 #Bitcoin# #Ethereum# #Solana# #Crypto#
Show more
0
13
23
0
2025 AI X Crypto - 契子 - 散户手里资源的去中心化是个伪命题?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0xAlexon上一条讲去中心化云的视频有感而发,里面提到了去中心化算力,包括近两年的Uber和滴滴,都让我深感共鸣 但契子可以从更加久远的年代说起 - 那是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Helium这个项目时的Feel “NGMI - Not gonna make it” 当时的第一感觉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是因为我在进入Crypto之前在一家电信运营商做网络工程师,我的部分工作就牵扯到配置各种各样的Radio,然后我们的安装工程师爬去各个楼顶,塔顶把这些Radio装上 整个流程牵扯到Radio的软件配置,安装时候高度,方向,角度,阻挡物,发射频率等各个参数的调整,后面因为天气,环境,新增加的阻挡物,与其他Radio信道的冲突等等还有无尽的维护要做 当然我们用的Radio比Helium要贵要复杂,但本质上差不多,都是拿Radio来组成一个网络 在我眼里,商业组网是一个专业的设备+专业的团队才能干的专业的事儿,Helium把专业的团队这个要素拿掉了,所以我觉得NGMI。 至于后面Helium凭借叙事+Multicoin一波大奶起飞,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但至少Helium的设备是专业且统一的 然后再来看我们上一波AI的叙事 - 去中心化算力 散户手里用来打游戏的那些个型号与质量参差不齐的显卡时不时贡献出来给正儿八经的商业AI的训练或者推理做算力供应商?共享算力Airbnb? 我只能呵呵…… 因为相对于Helium,这次不仅连专业的团队没了,甚至连专业的设备这个因素都消失了 这你能整出来个啥? 纯叙事呗 我们Tech Lead当时挂了两张卡上去挖,果不其然一天几次的掉线频率 后面大家也都知道了,当时过来挖这些去中心化算力的大头根本也不是散户手里那几张破卡,都是大户租的AWS,阿里云上面的云算力。本质上最终收益的都是这些Web2的云算力厂商,我们二级市场买币接盘相当于给他们付费了 过去两年聊了上百的AI项目,也没见到几个真的用“去中心化算力项目”做自己算力供应商的,Web3的“伪AI”项目都不用Web3的算力供应,你指望Web2的“真AI”项目来用Web3的“去中心化算力”? 还记得我去年底发2025年三大主线 - Payfi,AI Agent,Meme那个帖子里提到过的这段话不? -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聊过一个去中心化算力项目,Founder非常“实诚”的告诉我们,来了比较大的或者商业化的算力需求时候会直接丢给他们的中心化机房去跑,不会交给散户GPU算力的,但可以前台“包装”成散户算力也参与的感觉”。 人家这个Founder起码是真诚,且知道商业可行性的 所以说一千到一万,这种类似的项目要真的有人用,抛开传播这个因素,底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1. Business SLA - 商业级别的可用性 2. 在满足1的同时,找到当时那个时间点,或者说那一段时间线附近成本/效率的最优解 根据这两点来看看目前Web2或者Web3的一些代表项目,你就会豁然开朗 最早的“去中心化下载” Bittorrent - 其实不太符合1,因为经常你想要下个动作片但是找不到人做种,但人家本就是个开放的P2P下载协议,主打一个共享又不收费,所以生命力一直很顽强 BT最终被杀死(拿国内举例),终局当然是网速的提升,4G,5G,短视频,在线观看和手机端的用户习惯直接KO了下载这件事本身。但在终局之前,是迅雷,网盘这些杀死的纯BT。因为人家虽然烧钱,但烧出了1,从此不再担心“谁有种子”这件事儿,大家也就不再使用纯BT下载软件了 上文提到过的Uber/滴滴 - 这几次回国,我基本都是用的都是曹操专车,虽然稍微贵点,但人家统一的枫叶车型体验真的是舒服。就像Alex在视频里所说 - “到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个人车辆还能占到营运车辆行业的多少呢?最后剩下的都是各个有组织的单位去管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辆车,然后去接入这个网络,这才是符合我们社会与商业结构的一种组织形式”。结合我个人的打车体验,这种模式对于1和2都是一个Boost 想通这一点,你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V神几年前就表示,区块生产的中心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利益驱使下的商业模型最终一定会收敛成这个样子,比如你看下个月的布拉格升级里一个重要的EIP-7251:将单个验证者的质押上限从32 ETH提升至2048 ETH,减少验证者数量及网络通信负载,提高质押效率 但只要ETH保证“验证的门槛足够低,足够去中心化”,那么我们依旧可以说ETH是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的项目,这也是ETH技术路线图上不变的宗旨 遥想2年多前聊完@megaeth_labs,我直接拍板梭哈的部分原因,也跟此理念有关 所以回看做了7,8年永远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去中心化存储,这两年看似充满希望的去中心化算力,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反倒是天生注定就是半中心化的@doublezero 这种项目我在去年第一次看到时就无限看好,可惜估值确实贵到有点下不去手 (当然就算下得去手第一轮也挤不进去 - - )…… 未来几篇会围绕去中心化模型/数据/训练/推理/Agent等一一展开,See U Soon~
Show more
0
0
1
0
感谢评论区各位大佬解答! 总结一下: 1. 首先币价下跌的本质供需逻辑始终没有变,现阶段的需求方一般只有散户(以前可能会有VC),而供应方主要还是团队和交易所。 2. 如果项目团队和交易所手里都有可以用于卖出的筹码,那么两者之间会形成类似囚徒困境的局面,大家都不卖,涨,其中一方卖,横… 但这会持续消耗来自散户的需求,尤其是这部分散户的需求不仅小,还有上限。 所以早卖的可以卖在高位,晚卖的就要吃瘪… 那么最佳策略就是上所就卖!尤其是这轮行情新币和meme抽走了太多散户流动性。 3. 关于团队和创始人锁仓的部分,虽然这部分供应无法释放,但是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提前的利润锁定: 第一个就是二级场外交易(OTC),团队签订协议在解锁期到了之后将被锁的筹码转给买方,而买方则可以在项目上所之后利用自己的资金实力进行这部分未解锁筹码的对冲,这是导致期货上所后,资金费率立刻被干到负值,还能长期维持的主要原因; 等到解锁期到了,买方一边平空单,一边卖现货,就完成了这笔OTC交易的全部流程,这期间会有期货市场上的资费损失,但别忘了,这些类似期权的现货可是以打折50%或70%的骨折价买的,这部分才是最大盈利来源; 第二个就是除去OTC市场的环节,项目团队通过自己本身的融资来做对冲交易,毕竟在期货市场上对冲被锁定的筹码需要大量资金,有融资的团队就可以用融资款来实现,或者说,这也可能是投资人的要求,毕竟上所之后,投资人也要退出一部分利润。 4. 来自空投的供应,如果项目方早期进行了较大比例的空投,那么这部分供应也会成为引导价格持续下跌的一部分因素,不过考虑到大部分空投占总供应的比例并不是太高,而且拿到空投的散户也不一定都卖了,所以这部分的影响理论上很小。 总结:只要团队想卖,有一万种方法卖,交易所手里在上币期间拿到的部分筹码是刺激团队不得不变相卖出的主要原因,说来说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散户需求太弱… 一个只有卖方,没有买方的市场,价格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走。 团队奖励锁定期和创始人锁仓这种行为,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吸引散户需求的烟雾弹。 我猜这些东西一般是不会有人放到台面上来讲的,尤其是博主,讲这些很不利于今后的变现,所以如果有项目方找上来让我删帖,我就删了… 得罪不起……😂
Show more
提个问题,为啥有些项目现货上所后,明明创始人和团队的供应都锁仓了,链上也没有明显的动作,但偏偏价格就是在一直跌? 这是怎么操作的?资方冒充大量散户? 还是说虽然现货卖不掉,但用期货提前出货? 求玩盘子🥏的大佬解惑?
Show more
0
7
56
10
终于回到家了累麻了 昨天一到家沾枕头就着了,醒来才看到他妈的OM触发暴跌预期闪崩90% 这轮唯一的50倍币结束了,仿佛这轮牛市没发生过 但是如果你把时间拉回2024年1月1号 以太2200,om0.05 现在以太1600,om0.9 别嘲讽om了,还是e子更惨 刷推看到很多去了巴厘岛的Kol写小作文,我也简单回顾一下 没有什么流水账好写,提一下印象最深的事情 这次跟孤鹤、树姐、短鸟、无颜是一个战队,每个人专业方面都很有能力,就我是混子 跟他们聊了很多,以后一定提升自己的姿势水平(这次活动也看到很多新面孔大美女,现在很多web2的网红进军币圈,光靠颜值我真是要退役 还有@BlockFocus11 的二狗导师,协调员ada @BybitEddie ,我们组氛围超级好 本来以为我们中不了奖的,因为同组的其他作品比我们流量更高,已经在小群里互相安慰了…… 结果没想到不仅拿奖了还拿下了8888u➕8888u的双份大奖 作为队长还有额外888u➕888u的奖金 一共是19552u,14万人民币! Bybit太大气了再次感谢 @Bybit_Official @0xMartin824 为什么我们本来会觉得获不了奖呢 有一条推特写的是巴厘岛女kol视频流出,济州岛视频事件2.0,流量是我们的几倍 但是1个奖也没有 事实证明做大事还是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些梗虽然能给自己涨流量,但是给品牌带来的是负面宣传。潜移默化也会让币圈女性的形势更加难堪。 Bybit花这么多钱带我们去巴厘岛聚会不是为了让人搞淫趴造黄谣的,属于是占用并浪费了公共资源。 铺垫了这么多好像这才是我想说的hhhh 还有最后一个想说的,Ben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有个人人格魅力的交易所老板没有之一!!!!@benbybit 就是除去交易所老板的身份,单看这个人也会觉得很有魅力。看别的大佬采访都感觉没意思都挺装的,但是听他说话感觉特好玩儿。 文末配上巴厘岛最后一天的自拍 笑起来命很苦的样子
Show more
0
91
161
0
我有幸在香港认识不少内地的币圈团队,他们做项目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收割链条,从SATA到OM操作手法是一致的。 收割四部曲 :第一步:概念镀金  以OM为例,其主打RWA概念,宣称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与阿联酋地产巨头MAG合作。 第二步:控盘拉升  项目方通过锁仓质押减少流通量,配合做市商制造“独立行情”。OM在2024年逆势上涨百倍,吸引大量散户上车  第三步:舆论造势 ,暴跌前夕,OM社区仍高喊“突破历史新高”,诱使散户高位接盘。   第四步:政策背刺  选择全球市场流动性紧张时点(如美股暴跌、贸易摩擦升级)集中抛售,将暴跌归咎于“不可抗力”。   怎么去规避这些收割团队呢,有几个比较不错的方法: 1. 代币经济癌症:持币地址高度集中(前10地址占比超40%)、解锁周期与拉盘节奏高度吻合   2. 虚假流动性:日交易量80%集中在2-3个不知名小所,主流平台仅有期货合约  3. 社群PUA话术:频繁使用"格局""洗盘""狗庄成本线"等情感绑架词汇  4. 技术面骗局:长期脱离大盘走"画门行情"RSI指标持续超买却拒绝回调  5. 生态空心化:主网上线两年无实质应用,节点收益率畸高(年化常超150%)
Show more
0
8
110
36
从FTX暴雷到关税战:揭示筹码结构的双锚效应(重要) 想象你突然失足跌落悬崖,本能的抓住了一跟绝璧处的树枝,虽能暂时缓冲了跌势,但下坠的巨大势能仍可能将你连同树枝一起拖向深渊。此时你发现崖璧上还有一块凸起的石块能让你双脚踩稳,是不是倍感安全? 不要以为我在给你讲一个无聊的假设!因为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同样存在类似的力学平衡机制。我们将通过现实案例来揭示筹码结构如何在BTC回调时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在URPD数据中,筹码堆积区反映了大量资金在特定价格区间买入BTC,显示市场对该价格的认可。当价格下跌时,高位筹码的持有者不愿卖出,如同“崖壁树枝”减缓下跌速度;低位筹码的持有者期待反弹,如同“凸起石块”提供支撑。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价格的强力支撑。 (图1) 如图1,2024年6月BTC在$39,000-$43,000区间有一个占总流通8%的筹码密集区(下支撑区),在$60,000-$68,000区间有一个占总流通12%的筹码堆积区(上阻力区)。 这两个由市场共识形成的作用区间,在随后7-8月遭遇德国政府抛售、日元套息平仓等黑天鹅冲击时,成功构建出43k−60k的价格缓冲带 —— 低位筹码惜售形成的"基石支撑",与高位筹码躺平形成的"悬臂阻力",共同遏制了价格破位的风险。 2024.8.5 BTC价格最低到$49,000,落在两个筹码堆积区的中间区。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个巧合,那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图2) 这种“力学平衡机制”在极端压力测试中更具说服力。2022年11月FTX暴雷期间,$6,000-$10,000(总流通的13%)和$18,000-$22,000(总流通的19%)形成的高低2个筹码密集区。 2022.11.9 BTC价格最低到$15,500,也正好落在两个堆积区的中间区,印证了即便在流动性枯竭的极端市场,筹码结构仍展现出惊人的价格锚定效应。 🚩以上是2个正面的案列,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 (图3) 2022年3月BTC从$69,000的高点一路回调,并在$35,000-$45,000之间横盘整理近2个月。此时市场上也有2种意见的分歧,一是认为这只是牛市正常回调,企稳后有望再破新高;另一种认为这里是下跌的中继,市场已进入熊市周期。 如果我们从筹码结构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高位区间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堆积区,筹码在$25,000-$66,000的横坐标轴上几乎是被均匀的分配。这就意味着在下跌时没有“树枝”的缓冲,而此时“石块”的位置在$6,000-$12,000(总流通的16%),距离当前价格还很远。 没有了双作用力,也就没有支撑效应;因此一旦产生恐慌情绪,价格会跌的很快。从体感上就是进入熊市了。 🚩现在你是否有想到了什么?没错,接下来我们要说重点...... (图4) 以上2个案例对当前市场格局同样具有启示性:2025年4月关税危机下的筹码结构显示,在$60,000-$70,000区间(流通量的11%)与$93,000-$100,000(流通量的11%)形成对称支撑结构。 参考历史压力测试数据,即便遭遇重大宏观冲击,这种高低筹码密集区的分布结构在理论上可将价格波动约束在$70,000-$93,00的箱体区间。只要筹码结构未被破坏,新的底部共识会有很大的概率将在上下两个筹码密集区的中间产生。 如果该平衡机制仍然有效,那么$70,000的BTC将是一个不会轻易被触碰的底线。 ------------------------------------------------- 🚩写在最后: URPD 数据提供了筹码成本、市场情绪和投资者行为等关键信息,对分析行情趋势至关重要。每当市场极度悲观时,观察牛市周期中的筹码结构是否被破坏是理性判断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 然而,任何分析都无法保证100%的准确性。我们只能依赖数据变化、逻辑推导以及过往经验,来判断哪种情况的相对概率更高。目前,是“周期性走熊”还是“阶段性调整”的两种可能性中,我认为是后者的概率更大。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宏观上的不确定性对市场产生的严重冲击,或导致BTC脱离当前的作用区间,使双作用力失衡,稳定性被破坏。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市场进入长期熊市的概率将会大增(至少目前没有)。 ‼️ 我的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建议 ‼️ ------------------------------------------------- 本文由 #Bitget# |@Bitget_zh 赞助
Show more
链上视角:BTC三段下跌中的投降行为分析 在行情快速下跌时,投资者通常会将筹码转入交易所卖出。其中部分仍有盈利,属避险心理;而以亏损卖出的,则反映出典型的投降行为——没有投降,就没有底部。因此,跟踪每轮下跌中的投降程度,将有助于我们判断当前市场情绪的导向。 “转入交易所的已实现亏损金额”是衡量市场投降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我主要以Binance、OKX与Coinbase三家头部交易所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因其流动性更好,能承接大额资金的进出,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情绪变化。 从今年2月以来,BTC共经历了三段较为显著的恐慌性下跌,分别为2/25-2/28、3/10-3/13,以及4/7-4/10。以下是我统计的前后几天内的恐慌性抛售数据: (图1) 图1是OKX的数据。可以看到2/25-2/28第一段下跌时恐慌程度最严重;合计亏损3,885万美元。随后在3/10-3/13的二段下跌所产生的已实现亏损开始减弱,合计亏损1,967万美元。虽然二段比一段的跌幅更深,但大多数恐慌情绪已在首次下跌时得到释放,势能逐渐减弱的。 在4/7-4/10的第三段下跌中实现亏损为2,224万美元;三次下跌OKX的亏损金额都相对较小,推断主要是以中小型投资者群体为主。因后两轮实际产生的亏损金额变化并不大,说明该群体的情绪逐渐趋于平稳。虽然止损意愿较强,但并不形成踩踏。 (图2) 图2是Binance的数据。Binance作为全球第一,交易深度最好,也会是众多大资金的首选。从数据上看,在第一段下跌转入Binance的已实现亏损极大,合计为1.39亿美元;随后二段下跌的亏损金额为4,392万美元;三段下跌的亏损金额为5,890万美元。同样也是二段明显小于一段,且后两轮亏损金额变化相对较小。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前述观点:一段下跌势能最强,投降程度最为严重,同时也释放了市场中大部分的恐慌情绪;而三段下跌所引发的恐慌程度介于前两次之间,反映出当前市场情绪依然脆弱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投资者的心理波动。 (图3) 图3是Coinbase的数据。虽然Coinbase的现货体量肯定不如Binance,但我们可以看到在三段下跌中转入Coinbase的实现亏损远超其它两家的总和。 尤其是2/25-2/28那波亏损达到夸张的5.53 亿美元,这很可能是一些机构(或鲸鱼)的资金在止损离场。随后二段下跌的亏损金额是2.57 亿美元,三段是1.66 亿美元,呈现出逐次递减的趋势。 说明2点:1、在本轮回调中恐慌性出逃最为严重的是美国投资者,其中原因小伙伴应该也都知道。2、后两段下跌产生的亏损明显下降,说明“大头”已砍完,抛压逐渐减弱。 ------------------------------------------------- 🚩总结: 1、Binance 和 OKX 的后2段数据略有反弹,但不极端,说明投资者仍有犹豫,但投降没有造成踩踏。 2、美国投资者是这次恐慌性抛售的主角,从规模上看应该有鲸鱼或机构的资金出逃。 3、第1段恐慌最强,属于深度情绪释放期,尤其体现在美国区的机构端。 4、第2段仍偏悲观,但属于恐慌释放的中后期,杀跌势能减弱。 5、第3段市场似乎对下跌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恐慌,短期情绪已部分钝化。 如短期内不再有更严重的利空事件发生,投降性抛压减少,BTC可能会进入横盘/震荡筑底到尝试反弹的节奏。 ------------------------------------------------- ‼️ 我的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建议 ‼️
Show more
0
55
245
38
《 可能是史上收益最低的Pool - $WCT 》 说实话这次WCT能上币安我是有点惊讶的,因为之前判断这就是一个在用户层面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代币,很像一个2B的业务为了发币而发币。 这Walletconnect 是干嘛的呢?就是你非常偶尔的情况下会遇到某些协议默认只能连小狐狸和个别几个默认钱包,但我就喜欢用 @okx 钱包 或者@Rabby_io 连怎么办呢?你会发现有个选项,点进去可以选择五花八门一大堆各种钱包,这个选项端口,就是Walletconnect做的。 不过Anyway,能给我们 $BNB Holders发福利就行。 目前看搞不好用 $FDUSD 打新的人会占到便宜,因为参与的量只有USDC的1/3,也就是说收益会高3倍。 但是,根据目前 $WCT 场外(AEVO )的价格 0.4刀一个算,这期的Pool收益可能会低的超过很多人想象。 目前根据我BNB挖的数据,几乎是1个BNB 2天下来只能挖到1个 $WCT ,按这个进度,4天结束每个 $BNB 能挖到2个,价值0.8刀。 年华收益率 0.8/4*365/590= 12.3% 如果这次不是 @lista_dao 救场外加能存定期撸megadrop,借 $BNB 打新会成为反撸噩梦,只有 Venus是赢家。 $USDC 池子的年化更惨,大概8% , $FDUSD 就是24%左右了。 就这收益,以后Pool应该参与的资金会大幅减少,毕竟8%的收益市面上大把超过的地方。但这或许也会催生出一个现象,那就是Pool项目上市无脑空能赚到的钱也大幅减少,因为项目估值已经提前大幅缩水了,真有心拉盘的项目二级会有更大空间。 不过这个WCT么初始流通16.37%,筹码压力不小,我就不接盘了🤣🤣🤣
Show more
0
27
40
3
有兄弟问,美债的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框架还不明白, 究竟美国欠了多少国家的钱?还是欠了全世界的钱? 美债所产生的利息怎么还? 美国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还债的? 会不会欠钱不还?这谢还搞不懂,希望科普一下。 为此我特意话了3个小时整理此图,方便兄弟们快速了解美国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流程详细概览。 1️⃣问题一:美国究竟欠了多少钱? 根据最新数据: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 所谓美国国债(U.S. National Debt),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累积的债务,与各州政府的债务无关。 美国财政部通过发行“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来筹资,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库券(T-Bills)、国库债券(T-Bonds)和国库票据(T-Notes)等。 2️⃣问题二:美债债主究竟是谁? 很简单,谁借钱给你,谁就是你的债主。同样道理,谁借钱给美国政府,谁就是美债债主,换句话说,持有美国国债的个人、团体、政府、机构就是美国国债的债主,这些债主主要分两大类: 1、国内债主 美国国内债主约持有美债总额的67%,呵呵,欠自己人的钱,占比最大。这些债主包括: 美国政府部门(约25%):例如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联邦退休基金等。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美国没有中央银行,美联储类似于中央银行)(约20%):美联储购买国债来执行货币政策。 美国私人投资者(约22%):包括美国的银行、公司、养老基金、个人等。 2、国外债主 美国国债的外国持有者约占国债总额的33%,这些债主主要是全球许多国家和机构,以国别计,最新的数据显示,排名靠前的几大债主国有: 日本(约1.1万亿美元):当前全球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 中国(约7700亿美元):近几年逐渐减持,曾经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英国(约6500亿美元)。 卢森堡、瑞士、比利时、爱尔兰、沙特、韩国等。 事实上,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和机构或多或少都持有美国国债,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确实是“欠了全世界的钱”,但大部分债务其实是欠美国自己的国民和政府部门的钱。 3️⃣问题三:美国国债的利息付给谁? 美国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国债利息,目前,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已经超过 1万亿美元每年。这笔钱主要支付给: 美国国内的持有者(政府部门、银行、养老基金、个人投资者)。 外国政府与投资者(如日本、中国等国持有的美债也能获得利息收益)。 美国国债的利息支付方式取决于国债的类型: 1. 短期国债(Treasury Bills, T-Bills) 期限:4周、8周、13周、26周、52周 支付方式:这类国债没有定期利息支付,而是以折价方式发行,到期时按面值支付。例如: 你以 980美元 买入一张 面值1000美元 的T-Bill; 到期时政府还你 1000美元; 这 20美元 的价差就是你的利息。 2. 中长期国债(Treasury Notes & Treasury Bonds) 期限: 国库票据(T-Notes):2年、3年、5年、7年、10年 国库长期债券(T-Bonds):20年、30年 支付方式:这些国债每半年(6个月)支付一次利息,直到到期日再偿还本金。例如: 你买了一张”面值1000美元、年息5%“的10年期国库票据; 每半年会收到 $25 的利息($1000 × 5% ÷ 2); 10年后,你已经累计收到 $500 的利息,并在到期时获得本金 $1000。 3. 通膨保值国债(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 TIPS) 期限:5年、10年、30年 支付方式: TIPS 的本金会根据通货膨胀(CPI指数)调整, 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但利息是根据调整后的本金计算,所以会随着通膨变化。 4️⃣问题四:美国如何管理债务? 美国不会一次性还清国债,而是通过以下方式管理债务: 1、发行新债还旧债(滚动借贷):美国不断发行新国债来偿还旧国债,这是一种全球普遍使用的政府财政管理方式; 2、税收收入:政府每年从企业和个人收取的税收(如所得税、企业税)部分用来支付国债利息; 3、通货膨胀: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让旧债变得“更便宜”来减轻实际偿债的压力。 5️⃣问题五:美债的发行方式? 1. 透过拍卖市场发行(主要方式) 美国财政部通过公开竞标拍卖来发行国债,这些拍卖分为两种类型: 竞标拍卖(Competitive Bidding):机构投资者(如银行、基金公司、外国央行)可以提交自己愿意支付的利率和金额,财政部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标价。 非竞标拍卖(Non-Competitive Bidding):小投资者可以按政府设定的收益率购买,不需要竞标,适合个人投资者。 这些国债会被金融机构、退休基金、企业、甚至外国政府购买,然后流通到二级市场。 2. 透过二级市场交易(公开市场) 美国国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交易,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主要交易场所包括: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电子交易平台(如Bloomberg、Tradeweb) 券商和银行间市场 这意味着,任何人(美国公民或外国人)都可以通过券商或银行购买美国国债。 3. 透过美国财政部官网直接购买 美国个人或机构可以直接在财政部的网站购买国债,这是最简单的方式之一,无需透过银行或券商。 4. 透过美联储(央行)购买(特殊情况) 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也会购买美国国债,主要用来执行货币政策,比如: 量化宽松(QE):美联储购买国债来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利率。 缩表(QT):当美联储希望收紧货币供应时,会减少国债购买或卖出持有的国债。 5. 外国政府与央行购买 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央行(如中国、日本、欧洲各国)会购买美国国债,主要出于: 持有美元储备,稳定本国货币价值。 确保资产安全,美国国债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投资之一。 这些国债一般透过拍卖市场或二级市场购买,而不是特别定向发行。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不会一次性还清国债? 因为他们是是通过以下方式管理债务: 1、发行新债还旧债(滚动借贷):美国不断发行新国债来偿还旧国债,这是一种全球普遍使用的政府财政管理方式; 2、税收收入:政府每年从企业和个人收取的税收(如所得税、企业税)部分用来支付国债利息; 3、通货膨胀: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让旧债变得“更便宜”来减轻实际偿债的压力。 5️⃣问题六:美国会不会赖账? 美国国债虽然数字庞大,但是否“大到无法忍受”的地步,这个问题就让美国人关心吧,我们要关心的是,会不会“欠钱不还”,不过,历史上美国还没出现过“欠债不还”或”还不起债“危机,目前,美债的信用依然坚挺,市场购买意愿依然高涨,依然是世界上最稳健的投资理财工具。
Show more
有兄弟问,昨晚美债收益率在大涨,为何说美债遭遇大抛售?美债和美债之间什么关系?这个不懂,希望科普一下。 首先要搞懂:美债价格与收益率呈反比关系 ‌🔸美债‌: 指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本质是借款凭证,票面利率(利率)在发行时固定不变。 ‌‌🔸美债收益率‌: 反映投资者持有债券至到期时的实际年化收益,由债券的‌市场价格‌和‌票面利息‌共同决定,随市场交易实时变动。 通俗易懂举例: 因为美债是到期支付固定的本息的,比如到期支付120,而目前的价格是110,那么以110买入,就可以享受到期10$的收益。 现在如果美债上涨了,涨到115,那以115买入,就只能享受到期5$的收益,那收益率是不是就降低了? 然后美债下跌了,比如跌到105,那你再买入,就可以享受到期15$的收益,是不是收益率就大升了? 所以,美债收益率下降说明美债在涨,美债收益率上升,说明美债在跌。 那为何收益率在上升,还有人要卖呢? 需求增加‌: 如避险情绪升温时,投资者抢购美债推高价格,收益率下降。 ‌供给过剩或预期恶化‌: 如经济复苏预期增强或通胀担忧加剧,投资者抛售美债导致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 因为卖的是投机方,他们关注的不是到期收益,而是眼面前的帐面损失。而债券投机的,大多是带杠杆的,放大的,如果持续下跌就会被平仓,他们等不到拿本息的那一天,所以,越是收益率飚升,他们越是要抛售,要逃。
Show more
0
26
606
206
“超级钱包”必撸大毛!币安最新Launchpool项目—WalletConnect (WCT) #Binance# #WCT# 项目介绍 @WalletConnect是一个开源、去中心化的协议生态系统,通过安全的方式连接加密货币钱包 (如MetaMask、Trust Wallet)与去中心化应用(dApps),支持多条区块链。2018年由Pedro Gomes创立,通过二维码扫描或深度链接实现钱包与dApp的无缝加密通信,无需暴露私钥。目前支持600+钱包、4万+ dApps,为2400万+用户提供了1.5亿次连接,覆盖以太坊、Solana、Cosmos、Polkadot、比特币L2等链  项目亮点 ✅ 连接协议WalletConnect 作为一个开放且去中心化的连接协议,为用户提供了无需暴露私钥即可安全连接手机钱包(如 MetaMask、Trust Wallet)和各类 dApp 的桥梁。通过扫码或者链接方式,两端实现加密通信,保障数据和资金安全。 ✅跨平台互联支持移动端和桌面端,实现钱包与dApp之间的无缝对接;此外,其开放标准也让各大钱包和应用能够统一接入,从而提升整个 Web3 生态的互联性。 ✅安全性与用户体验利用端到端加密和二维码配对技术,使连接过程既安全又便捷,有效降低潜在的攻击风险,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简化的操作体验。 ✅生态数据亮点据统计,目前 WalletConnect 已连接超过 600 个钱包、4 万个 dApp,为 2400 万终端用户提供了累计 1.5 亿次的连接体验,充分证明了其在 Web3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产品核心 1️⃣全生态覆盖:作为一个开放且去中心化的连接协议,用户无需暴露私钥即可安全连接手机钱包,为钱包与dApp提供标准化、跨链连接接口,几乎所有主流钱包(MetaMask、Trust Wallet、Safe)和 dApp(Uniswap、OpenSea)都默认支持 WalletConnect。不仅支持 以太坊 & EVM链,还兼容 Solana、Cosmos、比特币 等非 EVM 生态。 2️⃣极致安全:端到端加密(E2EE)所有连接请求均通过 加密通道传输,私钥永不离开用户钱包。无单点故障的去中心化中继网络,采用分布式节点转发数据,避免中心化服务器被攻击或审查,未来计划完全去中心化(类似 IPFS 或 Tor 网络),多重验证机制支持,二维码扫描、深度链接、NFC 触碰 等多种验证方式,防止中间人攻击(MITM)。  3️⃣生态数据丰富强大:目前 WalletConnect 已连接超过 600 个钱包、4 万个 dApp,为 2400 万终端用户提供了累计 1.5 亿次的连接体验,充分证明了其在 Web3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WCT 代币经济学与应用场景 总量:10 亿枚 $WCT 初始流通量:约 1.86 亿枚(占总供应量的 18.62%)投票与治理 1️⃣投票与治理:持有 $WCT的用户可以参与生态系统治理,对关键决策(如功能升级、网络收费标准)投票表决,使社区发挥更多自主权。2️⃣质押与奖励:用户可以将 $WCT 进行质押,帮助网络稳定运行,同时获得激励奖励。这种机制旨在鼓励节点和开发者长期贡献于生态建设。3️⃣网络手续费支付:在未来网络收费机制下,WCT 也可能作为支付费用的工具,进一步推动代币的使用场景与需求。 4️⃣生态激励:开发者、节点运营者及其他贡献者均可通过参与网络建设获得 WCT 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效应,推动整个生态健康发展。 部分代币通过币安 Launchpool、学习赚币活动及空投方式分配;例如币安 Launchpool 分配比例约 4%,另外还设有空投和长期锁仓激励计划,部分核心团队及先期支持者代币则采取线性释放方式(TGE 一年悬崖期后分 3 年释放)。  币安Launchpool ( $WCT )参与方式👉注册币安返佣链接: https://t.co/SdxIygn3J5挖矿时间:2025年4月11日–14日。 参与方式:在 Launchpool 活动期间,币安用户可以将持有的 $BNB、$FDUSD 和 $USDC 存入指定奖励池,参与挖矿获得 WCT 奖励。活动通常通过币安 APP 主页进行操作即可。参与链接:Binance Launchpad | Binance 奖池分配(尽早参与) BNB池:3400万WCT(85%)。 USDC池:400万WCT(10%)。 FDUSD池:200万WCT(5%)。 总计:4000万WCT(占总量的4%) 总结 WalletConnect作为连接 Web3 钱包与 dApp 的基础设施项目,应用场景多样且刚需。技术能力出众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做到了即安全又丰富的生态。融资背景强大从Coinbase、Circle、Hashkey、ConsenSys等机构融资4850万美元。在币安、OKX、MEXC、Bitget、KuCoin多家交易所都会上线。 优质项目值得参与!
Show more
0
14
8
2
这是牛市,还是熊市? 现在,以及以后,都不会再有明显的四年一次的牛熊周期。 可以说一直都在牛市,也可以说一直都在熊市。 没有牛熊,只有涨跌。 以前的比特币为什么会有四年一次的牛熊周期呢? 因为减半,且只有减半这一个因素在影响市场供给关系。 市场总量本来1000个,一年挖出200个,减半是挖出100个,抛压直接减少总量的10%,所以会走牛。 现在是一年挖出50个。减半是挖出25个,减少的抛压已经对市场总量来说占比太小,几乎没影响了。(1000 200的数字为举例) 而且2020以来随着机构的加入,比特币已经成为美股的一部分,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只受减半影响的比特币了,现在更多的是受宏观金融大环境影响。 这么说,比特币是曾经你心目中校园里单纯的白月光,毕业后进入社会,已经去商K当了公主。 减半的行为已经无法影响市场供给+机构进入让比特币成了宏观金融的一部分= 再无牛熊周期。 别说什么牛市熊市了,以后都不会再有牛熊周期了,现在,以后的比特币就是美股的一个股票。 只有涨跌,再无牛熊。😗😗😗
Show more
0
70
205
22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最近这一年,红林律师和不少做出海、做平台、做区块链技术底层的从业者聊过关于“做不做公链”这件事。发现原本被视作币圈专属的事情,似乎也成了越来越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团队开始研究底层架构,有的人尝试通过链连接支付网络和用户体系,还有的公司干脆直接下场做自己的链。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Web3.0商业项目合规服务的律师,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只是技术选择、融资路径,甚至也不完全是Web3赛道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在全球化、账户体系、支付架构和产业控制力上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和机会。 这篇文章,结合我的观察、理解和业务中接触到的实践,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观点和判断,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参考和探讨。 # 国家层面:为什么中国需要一条自己的“数字出海通道”?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高铁、电网、通信基站这些实体工程上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但在数字世界的底层设施上,我们仍处于结构性依赖状态。 账号体系掌握在Google、Facebook手里,支付路径靠Visa、Mastercard和PayPal,广告流量买量则还得仰赖Google Ads、Meta Ads这些平台。在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上,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控制权。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你出海搞社交App、内容平台、电商商城,但只要海外平台一收政策,你可能连用户都找不到了。身份认证、支付通道、应用分发全是别人的,业务命脉始终系在别人手里。 而公链,提供了一种“底层系统级替代路径”:不依赖银行、信用卡,不需要手机号和Facebook账号,链上钱包即账户,稳定币即货币,链上行为即信用。这是一种全球通用、不受主权国家单一控制的数字底盘。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雏形,比如Telegram + TON 的组合,就已经在中亚、非洲、东南亚形成了一个“聊天+账户+支付”的新体系。用户在Telegram里就能转账USDT、完成购买、接入AI插件、参与游戏。它不靠App Store、不走Visa系统,也不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 这样的模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套“数字世界里的离岸口岸”。 对中国来说,这个意义不在于“现在我们被制裁了”,而是:一旦世界变得更割裂,或者金融制裁成为常态,我们有没有备用的通路。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都在探索稳定币和公链结算系统,这是他们的应急方案,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应该是前置布局。 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要自己下场“发链”,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能力,并且能构建一套“由自己主导”的数字全球化路线。如果有一天,中国团队主导的某条链能在新兴市场成为数字身份入口、支付和资产通道,并与我们本土技术和贸易深度绑定,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项目,而是未来数字版“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商业层面:出海的中国公司,为什么开始“带链”一起走? 今天再谈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经不能只靠一款App、一套本地化方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许多中国互联网项目在全球化中遇到三大典型痛点: 一是支付受限,很多国家银行卡渗透率低、本地支付混乱、国际清算体系门槛高,传统手段成本极高; 二是账号失效,你没法用微信、支付宝、手机号来构建用户体系,只能重新搭账户系统; 三是流量压缩,投放渠道和政策越来越苛刻,甚至面临内容限制和货币收紧。 也就是说,App可以出海,但App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却无法复制出去。而公链,恰恰是一种新的出海操作系统——它提供了全球通用的账户结构、稳定币结算能力和开放式资产激励模型,让你能在“无银行卡、无ID、无广告平台支持”的国家,也能低成本做生意。 比如 Bitget、OKX 这些平台,已经跑出了“链+钱包+支付”的组合拳,用户在非托管钱包中就能完成充值、打赏、积分兑换,背后接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链和稳定币。而更轻量级的出海项目,也开始通过链上系统提供会员激励、NFT打赏、内容存证、积分分发这些“功能模块”,用链做运营的底层支撑。 这类“带链出海”的策略尤其适合金融体系不发达但用户基数庞大的区域,比如拉美、非洲、东南亚。在这些国家你很难拿到完整支付牌照、也很难对接本地清算机构,但你可以直接通过链和钱包完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且避开了传统合规的高门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是“我来做水电煤”,别人可以复用。你从一个App公司变成基础设施提供者,产业话语权也随之发生迁移。 从这个角度说,公链对中国出海企业的价值,不是融资工具,而是让你从App逻辑跃迁到系统逻辑,有机会主导新一代全球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接口”。 # 用户层面:账户、资产与身份的重构正在发生 从用户视角来看,公链最直接的改变,是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账户”和“资产”。 Web2 的账户系统是“平台附属型”的:你有抖音号、微博号、小红书号,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平台,你没有迁移权、也无法独立存在。你在这些平台上积累的关系、内容、甚至收入,一旦账号被封或产品关停,就什么都不剩了。 而Web3钱包提供的是一种“用户主权账户”:地址是你的,资产是你的,内容和行为记录也可以变成资产或信用历史。你用钱包登录,不依赖平台数据库,你的NFT、代币、积分和身份,都可以跨平台使用。平台只是服务提供者,不再是资产的“唯一入口”。 像Farcaster、Lens Protocol这样的Web3社交应用,已经开始把“链上账户”变成你在社交网络中的ID。你的一条帖子,可能是链上的数据,可以变成NFT,可以携带收益权,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用户不再依附平台,而是成为可以自由移动、带资产走的“数字个体”。 这种趋势和年轻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形成了某种对冲。很多人经历过账号被封、资金被冻结、数据丢失、粉丝清零,自然而然开始关注“我能不能自己保留我的数字资产”。钱包的普及,不只是“币圈工具”的扩散,而是用户开始理解:“一个账户可以是身份入口、资产载体、社交容器、信用凭证”的多重结构。 从这个角度看,链上账户体系未来有可能演化为一种“超级账号”,它整合了身份、资产、关系链、使用记录、激励积分……最终成为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自我主权节点”。 # 全球格局:下一轮基础设施竞赛已经打响 过去几年,公链已经从技术实验,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竞争。每一条头部公链,都在争夺未来数字世界的“水、电、网”话语权。而这场竞争不再是技术比拼那么简单,而是: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账户系统、支付网络、数据通道和价值协议。 我们可以把目前全球头部公链的战略模式,拆成三类: 第一类:平台绑定型公链(Platform-native Chains) 代表项目:TON(Telegram)、Base(Coinbase)、BNB Chain(Binance) 这些链的共同特点是,有现成的海量流量平台为依托,链是平台用户资产和账户体系的延伸。 TON 依托 Telegram 的通讯网络与社交关系链,正在构建“链上账户 + 钱包 + 内容 + AI工具”的一体化平台。TON本身不是最强技术栈,但它有Telegram这个触达全球7亿用户的超级入口,并已打通USDT转账、小游戏支付、广告返佣、钱包身份验证等真实场景。在“链上生活基础设施”这块,TON是当前推进速度最快、用户增速最高的项目。 Base 是Coinbase推出的L2链,本质上是Coinbase的链上版本,强调“合规友好、开发者友好”。Base打通了Coinbase钱包、交易所账户、KYC信息,背后是美国合规资金和技术社区的强力支持。Base并不追求技术极致,而是成为美国加密企业和机构合规部署智能合约的首选平台。 BNB Chain 则是币安的全球交易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它更像一个商业闭环系统,凭借币安流量导入,BNB Chain 得以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真实交易数据。币安甚至开始“投资带用户上链”——谁能为链带来百万级活跃用户,币安就给生态激励。 这些“平台绑定型”链不是为了炒作,而是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用户体系、支付系统和资产通路的闭环。它们的竞争优势是用户流量本身,竞争逻辑是“用链锁住平台用户资产”。 第二类:开发者原生型公链(Developer-first Chains) 代表项目:Solana、Polygon、Avalanche、Sui、Aptos 这类链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者准备的“通用操作系统”,目标是争夺最优秀的应用和开发团队。 Solana 是这类中的典型,主打高性能+低费用,在DePIN、链游、NFT、链上AI等新应用层方向非常活跃。虽然2022年曾因FTX事件一度失势,但2023年之后靠着“非EVM生态”和大型项目复兴重新崛起。现在的Solana更像是链上创业者最活跃的社区,拥有从移动钱包(Phantom)、手机终端(Saga)到支付工具(Solana Pay)的一整套工具链。 Polygon 是“以太坊扩容第一梯队”,在Web2对接方面推进极快,合作对象包括Nike、星巴克、Adobe、Stripe、迪士尼、印度政府等,主打“开发友好+企业友好+合规友好”三大标签。Polygon的战略不是抢C端,而是抢企业侧的合作通道。 Sui 与 Aptos 则来自原Meta团队,主打Move语言、模块化架构和金融级别安全性,开发体验和合约逻辑被认为优于Solidity。它们目前在东南亚和韩国开发圈中反响较好,但生态仍在冷启动中。 Avalanche 以“子网架构”为主打,为每个企业、政府、组织定制自己的链,参与了美洲多地政府稳定币、跨境金融项目,形成一种“链上SaaS”模式。 这类链的核心目标是——谁能成为下一代DApp开发的默认平台,谁就有机会像安卓/Windows一样,掌控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逻辑。 第三类:高频金融实用型公链(Payment-driven Chains) 代表项目:Tron、Stellar、Cosmos(部分) 这类链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但非常务实,不讲概念、专攻结算和支付。 Tron 虽然在西方社区名声一般,但在拉美、非洲、南亚却是真正的“链上支付大动脉”。链上USDT流转量长期居高不下,成为很多“不能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的用户的主结算路径。 Stellar 原本是做“跨境结算网络”,目标和SWIFT类似,但更轻量。其重点在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推动“稳定币作为跨国小额清算载体”的项目,合作银行和政府众多。 Cosmos 生态中部分链(比如Kava、Osmosis)也在走向稳定币、跨链支付场景。 这类链的生态未必活跃,但它们占据了现实世界中“金融基础设施未覆盖区域”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中,这类链成为数字现金网络的唯一选项。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在这场基础设施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来看,真正被广泛使用、生态成型、在全球拥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公链中,中国主导的项目非常稀少。大多数链项目在国内定位不清、产品路线含糊、海外合规能力弱、商业化缺失。很多链甚至停留在“白皮书+技术演示+内部测试网”的阶段,离大规模真实使用还远得很。 而与此同时,别人的公链已经在接银行、建支付网络、拉开发者、进App Store、与主权政府对接项目……这不再是一场“看谁技术新”的比赛,而是看谁能把链变成现实世界的金融底盘、应用通路和身份凭证。 如果我们再不入局,不仅会丧失一次系统级的全球竞争窗口,更会让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继续受限于海外技术平台的“数字殖民体系”中——账户不是我们的,支付不是我们的,身份体系不是我们的,资产流转路径也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有没有必要做链”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机会做”的问题。机会窗口已在收缩,全球链上基础设施的秩序正在快速重组。现在不抢,未来就只能继续用别人的路,走自己的路子。 # 写在最后:从使用者到建设者,中国互联网需要自己的底层网络 对中国互联网而言,公链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某一批创业者的专属项目,而是一场全局性的产业升级契机。它不是Web3内部的事,而是决定中国数字经济下一步能否独立成长的关键变量。 做不做链,已经不是Web3创业者要回答的问题了,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用别人搭好的链,继续适配别人的清算系统、登录协议和账户规则,就像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用Android、用Visa、用AWS那样。但问题是,当全球数字秩序开始重构,我们还要不要参与新一代系统级规则的制定?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更能在全球产业协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设施平台? 今天,做公链的人并不多。但趋势已经很清楚:不管是通信平台、金融机构、电商支付、内容平台,全球头部玩家都已经在用“链+账户+资产”的方式重塑自己的底层结构。而我们,正站在能否参与这一轮基础设施重建的临界点上。 我们深知这不是一场一两年能跑出来的快生意,而是一次需要产业共识、技术耐力和政策定力的长期工程。作为Web3.0法律合规服务机构,曼昆律师团队一直在支持华人主导的公链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实践落地,共同推动、见证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公链之路,也欢迎和更多互联网行业的伙伴们的交流与讨论。
Show more
0
8
17
7
今なら【AGA2024C】を入力して6ヶ月分無料クーポンがゲットできる!!!リンク先に急げ! https://t.co/9rJ8RgvrTx https://t.co/bMUTluQfAu
0
2
31
0
今なら【AGA2024C】を入力して6ヶ月分無料クーポンがゲットできる!!!リンク先に急げ! https://t.co/OPdhsShymN https://t.co/rEKSqiuBRS
0
0
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