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iven
@forgivenever
Web3招商主任 香港加密議元 Chief Shilling Officer of Conflux Not Financial Advice! Dyor!
1.4K Following    25.9K Followers
聚焦RWA与AI赋能Web3未来,LEAP NIGHT 2025暨Conflux数字金融之夜圆满落幕 由@Conflux_Network@dForcenet 与 #PANews# 举办的"LEAP NIGHT 2025 – Conflux Digital Finance Night"已于4月7日圆满结束。 活动聚焦RWA、AI、稳定币、支付及DeFi等议题,吸引了来自各地区的Web3行业领袖与开发者参会。 Conflux联合创始人张元杰 @forgivenever 分享了三大战略方向:推进RWA资产上链(如与蚂蚁科技合作的绿电换电项目)、构建人民币稳定币生态(与弘毅资本合作项目已在哈萨克斯坦获牌)以及打通支付网络(联动VISA、银联)并拓展链上理财服务。 dForce创始人杨民道 @mindaoyang 则强调RWA的价值,将实体资产引入DeFi将是未来3-5年最大赛道之一,并透露dForce已在美债代币化领域展开探索。他还提到,AI在DeFi领域的结合初见端倪,未来潜力巨大。 此外,现场还探讨了加密与传统金融、宏观政策的联动,再次感谢组织小伙伴 @tongtongbee @PresleySun @micky94711 @az0078778 @Renee7eth 辛勤付出和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我们明年再见!
Show more
0
12
3
2
陈凤霞真得不是只有主任一个人在战斗,奈何技术极客擂台竞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变成了赌场校园拉新,美女荷官带货,各路KOLAgency叠码仔,一夜成名的赌棍赌横行天下的时代。 这是万马齐喑的年代,是buidler最煎熬的低谷!
Show more
我觉得,目前的主流问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过剩而应用不足”。这个问题不能靠“在没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新建或翻新更多的基础设施”解决。 2020 年市场最好的时候,顶着不兼容的VM、独自一套的RPC、以及违背开发逻辑的反重入机制,依然有生态建设者开发应用,然后提出“你为什么和以太坊不兼容”的抱怨。 发展 eSpace 以来,所有来自应用开发者的反馈,都是和 EVM 兼容性的问题,没有关于性能的抱怨。但是,当我们做得越来越兼容以太坊,发现以太坊生态自己也出现了困局。大的趋势,不是技术上小的改动可以解决的。 这里提到的两点局限性,一个是1/10的处理能力,一个是跨链一样的操作逻辑。这都不是技术上没有能力做得更好,底层系统也没有变得多复杂,而是兼容EVM的妥协。 第一,1/10的处理能力,是因为 EVM 混淆了 CPU 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都以 gas 计价),我们可以应对10倍的计算任务,但无法应对10倍的存储压力,又要兼容 EVM,那只能削减整体的 gas 限额。 第二,跨链一样的跨空间体验。事实上,两个空间底层是一个账本,同一套实现。它本身就是融合的一个,是我们人为地做成了好像两个独立的空间。就像我们修了一套路,然后划了两个车道,且只允许在路口变更车道。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降低认知和适配成本。融合的space设计固然可以避免跨 space 操作的割裂感,但极大地破坏了用户和生态的认知。如果你在 conflux钱包的 cfx: 地址转了一笔账,结果以太坊钱包的 0x 地址的钱却少了,这对用户来说是非常反直觉的。 关于第一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以降低兼容性为代价换取突破1/10的枷锁,不太难。但是目前,我们无法确定是兼容更重要还是性能更重要。因为看起来这两个都还够用。至于说刷一个好看的成绩去和其他链拼“小麦亩产”,Conflux现在应该是没有兴趣干这个事。我只能说,很多大跃进一样的小麦亩产是有水分的。 关于第二点,随着主任@forgivenever 的努力,espace获得了很大的生态接受程度。当币安支持 espace充提以后,海外生态的增量用户就不用管 core space了,把espace当成一条以太坊标准链。core space 未来可能会变成专注于Conflux的治理功能的链,以及与各个space的交互。 关于被 EVM 生态牵着走的问题,这确实是个问题。 2019年的时候,我们没觉得EVM生态也有多了不起。当时的技术路线图上,Conflux甚至是要在主网上线2-4年内,重新设计一套 VM的。不是core space 这个 EVM改版,就是一套新的VM. 2021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一点些微的不兼容可能都是阻止生态发展的巨大阻力。于是开始推进与EVM 兼容。 2025年,当我们与EVM越来越兼容了,EVM生态呢?但另一方面,一些关键生态合作伙伴,又有对EVM 兼容性有很高的要求。又不得不跟着EVM走。 唯一的方法,是开新的 space ,去尝试最新的VM设计。但即使走这条路,应该也是借用别人的生态,不会自己开一条路了。因为Conflux的开发者社区,远没有从零建设一个 VM 生态的功能。 但还是那句话,现在是基础设施过剩而应用不足,在没有应用的基础上虚空打靶建更多的基础设施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真的发现某个技术功能是发展应用的关键,以Conflux 的技术开发能力去拼一个速度,还能拼不过吗?当年我们开发espace的时候,核心的系统开发只用了3天,周边功能完善也就两三周。 (不过,有时候用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去和别人中心化的方案拼手速,确实拼不过。但这也是一个问题,web3行业究竟在关注什么,它的未来价值究竟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还是金融赌场?)
Show more
0
0
0
0
我觉得,目前的主流问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过剩而应用不足”。这个问题不能靠“在没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新建或翻新更多的基础设施”解决。 2020 年市场最好的时候,顶着不兼容的VM、独自一套的RPC、以及违背开发逻辑的反重入机制,依然有生态建设者开发应用,然后提出“你为什么和以太坊不兼容”的抱怨。 发展 eSpace 以来,所有来自应用开发者的反馈,都是和 EVM 兼容性的问题,没有关于性能的抱怨。但是,当我们做得越来越兼容以太坊,发现以太坊生态自己也出现了困局。大的趋势,不是技术上小的改动可以解决的。 这里提到的两点局限性,一个是1/10的处理能力,一个是跨链一样的操作逻辑。这都不是技术上没有能力做得更好,底层系统也没有变得多复杂,而是兼容EVM的妥协。 第一,1/10的处理能力,是因为 EVM 混淆了 CPU 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都以 gas 计价),我们可以应对10倍的计算任务,但无法应对10倍的存储压力,又要兼容 EVM,那只能削减整体的 gas 限额。 第二,跨链一样的跨空间体验。事实上,两个空间底层是一个账本,同一套实现。它本身就是融合的一个,是我们人为地做成了好像两个独立的空间。就像我们修了一套路,然后划了两个车道,且只允许在路口变更车道。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降低认知和适配成本。融合的space设计固然可以避免跨 space 操作的割裂感,但极大地破坏了用户和生态的认知。如果你在 conflux钱包的 cfx: 地址转了一笔账,结果以太坊钱包的 0x 地址的钱却少了,这对用户来说是非常反直觉的。 关于第一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以降低兼容性为代价换取突破1/10的枷锁,不太难。但是目前,我们无法确定是兼容更重要还是性能更重要。因为看起来这两个都还够用。至于说刷一个好看的成绩去和其他链拼“小麦亩产”,Conflux现在应该是没有兴趣干这个事。我只能说,很多大跃进一样的小麦亩产是有水分的。 关于第二点,随着主任@forgivenever 的努力,espace获得了很大的生态接受程度。当币安支持 espace充提以后,海外生态的增量用户就不用管 core space了,把espace当成一条以太坊标准链。core space 未来可能会变成专注于Conflux的治理功能的链,以及与各个space的交互。 关于被 EVM 生态牵着走的问题,这确实是个问题。 2019年的时候,我们没觉得EVM生态也有多了不起。当时的技术路线图上,Conflux甚至是要在主网上线2-4年内,重新设计一套 VM的。不是core space 这个 EVM改版,就是一套新的VM. 2021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一点些微的不兼容可能都是阻止生态发展的巨大阻力。于是开始推进与EVM 兼容。 2025年,当我们与EVM越来越兼容了,EVM生态呢?但另一方面,一些关键生态合作伙伴,又有对EVM 兼容性有很高的要求。又不得不跟着EVM走。 唯一的方法,是开新的 space ,去尝试最新的VM设计。但即使走这条路,应该也是借用别人的生态,不会自己开一条路了。因为Conflux的开发者社区,远没有从零建设一个 VM 生态的功能。 但还是那句话,现在是基础设施过剩而应用不足,在没有应用的基础上虚空打靶建更多的基础设施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真的发现某个技术功能是发展应用的关键,以Conflux 的技术开发能力去拼一个速度,还能拼不过吗?当年我们开发espace的时候,核心的系统开发只用了3天,周边功能完善也就两三周。 (不过,有时候用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去和别人中心化的方案拼手速,确实拼不过。但这也是一个问题,web3行业究竟在关注什么,它的未来价值究竟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还是金融赌场?)
Show more
0
3
5
1
并不完全苟同这个区分,应该要在这个对比上加上穿越周期的维度考察项目方的恒心: 天王项目比如: Chainlink vs EOS. Chainlink 从一个4chan meme发展到被今天广泛使用的预言机,和利用社区Hype疯狂套现永恒躺平的EOS在项目早期看不出太大差异 而资金驱动的强庄项目:从我入圈时的VDS,贝尔链,再到今天的OM无一例外都只是时代的尘埃 只能说没有监管的行业里,绝大部分团队的人性根本无法经受住考验,但哪怕就一点儿人性的光辉,就是Crypto大量土鸡瓦狗中的金凤凰
Show more
一个天王项目,有所谓的技术创新,有顶流背书,有所谓理想,甚至也有利润,但团队疯狂卖币往散户头上倾销,利润自己放口袋 一个垃圾诈骗项目,什么都没有,就会搞传销和庞氏,但老土庄家还会出钱拉拉盘,庞氏链条里早进来的还能赚钱,不像前者任何时候进来都亏钱 究竟哪个更诈骗一些呢?
Show more
0
0
0
0
AI 学习: 现在AI圈子的发展还挺有Crypto Defi浪潮时的味道,各种组合使用. 底层各种大模型协议(逻辑和推理引擎),Agent(应用和交互), MCP协议(通讯协议),MCP server(外部公共知识/数据),RAG(个性化数据检索) 打个Web2的比方说,MCP协议就像AI Agent/模型通讯用的HTTP协议,MCP Server像各种门户/黄叶. 或许再加上Crypto作为结算/价值交换协议,又要重新定义理想国里的Web3了 不得不说硅谷定义协议和叙事的能力还是强,一个MCP协议就撬开了Web2数据孤岛的高墙,谷歌,字节百度等传统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场. 举个例子做行程管理的Agent在接入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的MCP Server后,轻易就能安排好和朋友的约吃饭,既能找到双方距离的中间点,又能推荐符合口味的好评餐厅. 当然也有利用数据壁垒继续搞Web2垄断的比如腾讯封装个Deepseek的底层接上微信公众号里的海量内容就变成了腾讯元宝,而不是把公众号的内容做成MCP Server来供开发者和用户调用,反应出完全不同的哲学站位. Web2和Web3的战争也许在AI加入战局之后才真正拉开帷幕,创新的浪潮之巅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Show more
0
0
1
0
Crypto向撸毛社区妥协,为了刷数据上交易所炒高FDV,错误传递/诱导技术/产品定位的初衷,最终被社区反噬,只能说团队自食其果,也可以说行业的内在逻辑受到空投/撸毛/积分范式的绑架,被严重扭曲。 是时候认真反思撸毛/积分和空投给Crypto行业带来扭曲的反馈Loop。在这种环境下,无法形成打磨产品/技术的正确反馈路径,动作很容易变形,导致行业发展停滞的灾难
Show more
Babylon 的错,要从地主老财的金丝雀开始说起 没收钱,也没洗,谁收钱、洗,一辈子撸的项目都是zks。 今天只谈技术,以及技术可能犯的错。 让我们潜入! ⬇️ 对 @babylonlabs_io 的口诛笔伐随着补贴和 TGE 后的拉盘渐渐消弱,那我就可以放心来续写这篇耽搁 1 个多月的文章了。本来是技术视角,一路看着他们各种骚操作,捶胸顿足谈不上,至少也是错愕的,随后就差国骂了。 Babylon到底犯了什么错?骂什么的都有,技术视角来看只有一条: 错配了 团队其他骚操作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我想仅从技术视角来聊聊,这一刀,到底是怎么砍的,是他们脑残吗?还是没的选?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 1818 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科学怪人》,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的故事。维克托本着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创造出了一个异常强大的新人类,但因为外形丑陋通常被称为怪人。 怪人被创造后没有天生的敌意,甚至孤独而纯真、善良,由于外形丑陋饱受人类排斥、攻击,最终它走向了复仇之路,开启了杀戮。维克托的“失误”是创造了怪物后抛弃它,也没有承担起责任,最终却酿成了个人和家庭的悲剧,甚至波及无辜者的生命。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在本文的结尾,会回来呼应。 … #BTCFi# 这个词自从被提出来,争议就没有断过。支持的人觉得只有让 BTC 和 Defi、智能合约关联产生收益才能放大 BTC 的价值,而反对者则认为 BTC 就是储值资产,不需要掺乎你们的旁氏。 在 Babylon 之前,限制 BTCFi 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简单来说,所有的质押,都需要把我的比特币拿走,not my key,not my coin,这对于比特币持有者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单从质押生息的角度来说,主流有几种方案: ▰ CeFi:这个最简单,把 BTC 质押在中心化交易所,比如质押在 OKX; ▰ wBTC:类似于 MerlinChain 等 Layer2,映射 BTC 后发行 mBTC 在二层套娃 ▰ LST:类似于 @Lombard_Finance@swellnetworkio 等,用户锁定BTC后获得流动性质押代币,继续套娃。 当然还有 @CKB_CN 团队做的基于 RGB++ 的同构绑定、 @Stacks 做的比特币二层等等,也许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搞来搞去,还是要把我的 BTC 先拿走啊!我只想要利息,看来你是想要搞我的本金……号称亿万美元的市场竟然就卡在了一个自托管功能上。 直到有一天,Babylon的团队拜访了地主老财。 … 地主老财富甲一方,但没有子嗣,养着一只颜值逆天的金丝雀为伴,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每个月十五,地主老财会带着他的金丝雀到市集逛逛,每次出行都引发大规模拥堵、踩踏事件,人们蜂拥而至,挤破头只为看一眼价值连城的金丝雀。 有好事之徒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如若可以借出金丝雀,拿到市集,收个门票岂不可以发财?于是商人踏破老财门槛、苦口婆心、连哄带骗,奈何地主根本不为所动。是他不差钱吗?是,也不全是,主要是他担心,一旦金丝雀离开了府宅,便成了他人鱼肉,这后果,想都不敢想。 办法总比问题多,精明的商人找到了镇上的小 F,就这么叫吧,长得有点像路飞那个。小 F 是镇上唯一的秀才,精通工艺,商人带着小 F 来到地主老财家几次访谈、勘探,拜托他想一套万全之策,能让大家都发财。 小 F 召集四海团队,日夜攻坚,苦干大半年,没有丝毫进展。商人急得团团转,眼看给的经费也快用完了,绝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一边安抚小F团队继续研发,一边转手支持其他团队,准备玩个暗渡陈仓。 怎么个玩法?商人找到了隔壁镇上的另外一位天才,就是 J。J 擅长说服,有着无尽的精力和超强的感染力。双方一勾兑,J 马上给出了一个方案:高仿。 J 让商人带着他去地主老财家里,让团队依葫芦画瓢,选拔、美容、包装和这只相似的金丝雀,拿到隔壁镇上去收门票,岂不美哉?宣传?当然要说是地主老财家的!群众不傻啊,这消息也不可能包得住,于是商人一番密谋,又想出来一个妙招:让地主老财把金丝雀先藏起来,最好是藏在J家里,地主老财可以随时来看,保证1:1挂钩,大家赚钱一起分。 方案倒是不错,但是地主老财试了几天,夜不能寐。一来担心自己的金丝雀受委屈,二来想着已经赚到到手的钱,赶紧给砸了把金丝雀赎回来。于是所有人虽然心照不宣,但各怀鬼胎。 商人也不傻,早看出来门道,于是自己先砸盘跑了,剩下一地鸡毛,地主老财趁机拿回金丝雀,只剩下买了年票的观众还在傻傻看着复刻品。 商人也很郁闷,自己前前后后为了金丝雀收门票事业投入巨大,目前看,有全盘皆输的感觉了。就在这个时候,小 F 团队传来了天大的好消息——研发成功了。 … 小 F 团队天才般构思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既不需要把金丝雀从地主老财家拿走,又能在外面展览收门票!怎么做到的? 他们给金丝雀打造了一个高科技鸟笼,钥匙依然由地主老财自己拿着,但这个笼子有个巧妙设计——它内置了一套自动契约:只要锁上,地主老财可以安心在家,鸟儿的影像就能通过特殊的“光信号”同步到各地收门票;如果有人想偷鸟或搞乱展览,这笼子还能自动销毁里面的“门票凭证”,让破坏者无利可图。 更妙的是,这契约有个魔法封印,定了个 15 个月的超长周期——大约是 64,000 次“光信号”闪动的时间。 这是为什么?因为小 F 得保证这信号能稳稳传到远方的村镇,还要防着有人半路砸笼子跑路,15 个月是他们算出来的“安全底线”,够长才能让展览村安心办大事。 天才啊! 商人兴奋极了,这次真的要发财了。有了这个技术,先拿下地主老财的金丝雀,听说南方还有神奇的孔雀,北方还有骇人的黑熊,西方还有蠢萌的骆驼,如果用上这个技术,那这个事业可庞大了。 商人还是留个心眼,问小 F,这个鸟笼是锁上了,但钥匙还在地主老财手里,要是那个老东西开了笼子,把金丝雀拿走了,可怎么办? 小 F 毕竟是技术出身,这点逻辑肯定是设计了,他慢悠悠对商人说:“老板您放心,钥匙虽然在他那边,但我们有契约,封印定的是 15 个月,满了就能随便开锁。 要是等不及想提前跑,也行,但得请镇上的送信人(邮差)跑一趟,帮着把开锁消息传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撤展的消息才可以完成解锁。这送信费得花 0.00032 个金丝雀——这钱可不是我们拿,是送信人自己收的辛苦费。15 个月是咱算好的,既稳当又能干大事,您说是不是?” 商人点头,果然是天才,没看错人!那地主老财同意吗?当然同意,他的金丝雀价值连城,门票收入可以轻松盖过开锁费,就这点钱,锁,等于形同虚设。 于是商人发力,很快,江南一带大街小巷都开满了了直播间,引得一时风潮,好不热闹。 … 江南一带自古以来擅长贸易,话说有一村农民看了直播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自己家的土鸡也弄来直播收门票,是不是也能赚钱呢?于是他把这个大胆的发财之路告诉了全村的人,他们委托了村长来找商人,想复用这套技术。 商人当然是看不起的,只有金丝雀才有收门票的意义,谁要看你们的土鸡啊?走走走,恕不招待。还得是村长,村长说:“老板,我们土鸡虽然不值钱,也收不到多少门票钱,但我们鸡多啊!你金丝雀就一只,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隔壁隔壁隔壁……” “好好说话,别骂人” 商人一下子就听懂了,做土鸡的生意才是大生意,只有上量才能搞大,而且他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打包上市。如果只有金丝雀,模型很好看,也有收益,但缺乏了广泛的用户,既然这些土鳖送上门来,那可真是太好了,等我圈住130万只土鸡,这个数据,去拉个大市值,百亿美金不是梦啊! 说干就干,于是让小F团队连夜赶工,把金丝雀标准的鸟笼下调到土鸡笼子的标准,经过准确测算,大概只需要0.005个金丝雀就可以了。 干是可以干,小F多少还是有担忧的,他对商人说:“老板,虽然鸟笼标准能降低,但我们合约改不了,都是一样的,也是15个月周期,提前开锁得找开锁匠,开锁一次要0.00032个金丝雀,这个钱都是开锁的收走了,我们一毛也拿不到的。” 商人当然是懂的,他跟小F说:”没事,你就按计划做,他们签约的时候,告诉他们规则,我们不能骗人,但是你可以把字写小一点。当然啦,只要蛋糕做大了,土鸡也能赚到钱,这个账很容易算的。退一步说,土鸡们也是来薅羊毛的,哪里有包赚不赔的生意,你说是吧。” 小 F 似乎也明白了,于是照着商人的要求,做了改良。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上百万的土鸡参与,甚至有一些颜值没有那么高的金丝雀,主动先去换50只土鸡,然后分别来签约,因为都在流传,只要签约就有一个低保收益。 雪球越滚越大,危机,似乎也越来越大。 如果故事到此,大部份人都是有的赚,但这个时候商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经过两轮限量合作,的确是吸引了很多土鸡、金丝雀,但土鸡的价值太低了导致整个盘子里的锁定价值太低,这个时候去上市,市场只认锁定价值,那么很吃亏啊。商人找小 F 商量,怎么解决这个头大的问题。 现在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服务土鸡,就用当前土鸡们打包上市,每个人大概都是可以赚点小钱,要么开放第三期但不限量,更重要是去全国各地拜访、邀请其他名贵品种价值,大家一起做大锁定价值,干票大的。 小 F 皱紧了眉头,似乎有点不太同意。他对商人说:”老板,我觉得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可以把整个流程和工艺再打磨下,比如在通信方面,我们也搞一个流水线,就用 Cosmos SDK 就行。因为土鸡也好、金丝雀也好,其实都是他们自己保管,我们没必要去冲什么锁定价值的,我们就是做技术服务,以后让更多人来直播,这不更好吗?“ 商人陷入了沉思,也不是没有道理,于是他们进入了一个小房间秘密协商,这部分,我也没听到。 结果就是第三期还是开了,不限量,尤其是其中一个叫 @Lombard_Finance 的机构,带来了很多俏孔雀、大黑熊、蠢骆驼,总价值据说超过了14亿美金。 … 后面的故事就和技术没有关系了。如果你看懂了,我很欣慰,如果没看懂,我再啰嗦一下。 Babylon 为了解决 BTC 自托管难题,开创了一套解决方案。这个方案通过在比特币主网构造复杂 UTXO 脚本契约,让 BTC 可以安全、免托管的方式实现资产锁仓。 锁仓是完成了,如何在其他 PoS 链上传递呢?这就是 Babylon 的第二招——基于 Cosmos SDK 打造了一条中转站链,名叫 Babylon 链。这条链像个大管家,把地主老财鸟笼里的锁仓信号整理好,再通过“时间戳灯塔”广播出去。 那些远方的村镇(BSN 网络)收到信号后,就能放心办展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被刻在了永远不会倒塌的“石碑”(比特币区块链)上,安全又可编程,其他人也能接着玩出新花样。 所以其实他们是做了三层结构,第一层比特币层,提供基础安全性和时间戳;第二层Babylon链,协调与PoS链的交互;第三层是BSN,利用第一层、第二层获得比特币安全性的PoS网络,也就是提供展览的村镇放映室,他们是可以产生收益(门票)的。 典型应用就是 Lombard,基于 BSN 做了 $LBTC,现在锁定量已经达到了比特币总量的 0.1%。 那最令人费解的就是解押,到底是怎么实现的?0.00032个BTC被谁收走了? 传统的 PoS 为了防御长程攻击(Long-Range Attack)通常会设定比较长的解锁时间,比如 Cosmos 生态需要 21天。Babylon 其实是优化了这个过程,缩短到了1天。 Babylon 链通过 Cosmos IBC(跨链通信协议)聚合 BSN 的状态,并将其关键数据(如区块哈希)发送至比特币网络,形成时间戳。 质押交易中的时间锁条件可根据比特币时间戳动态调整,如果 BSN 通过检查点确认无作恶行为,Babylon 链通知比特币脚本提前释放 UTXO。BSN 的验证者监控质押状态,若无违规,签署解锁交易,触发 UTXO 的提前花费。 用户发起解质押时,需要生成一笔解绑交易(unbonding transaction),这笔交易会覆盖原先质押 UTXO 的时间锁条件。交易中内置的 0.00032 BTC 是支付给比特币网络的矿工,用于处理这笔解绑交易。 该费用的大小(0.00032 BTC)是在 Babylon Phase-1 和后续阶段(如 Cap-3)中明确规定的,目的是在网络拥堵时仍能保证交易被及时打包,同时避免过低导致交易长时间未确认。 现在搞懂了吧,为了提前解锁,势必是要付出代价,这就是软件的安全性保障。脚本契约定义的质押、解绑、提现等要通过BSN上的验证节点严格按照脚本定义的规则(比如:EOTS签名方案、最终轮次多签共识等)进行验证、惩罚等控制台操作。( @tmel0211 ) 也就是说如果违约,需要被惩罚,惩罚需要矿工协助处理,这部分的 Gas 归矿工,Babylon 一毛钱也拿不到。 如果还有点迷糊,那么请允许做个对齐: ▰ 金丝雀 = BTC 或 BTC大户 ▰ 农民/土鸡 = 散户 或 小额质押 ▰ 商人 = 市场需求 ▰ 鸟笼 = UTXO 脚本契约 ▰ 村镇放映室 = BSN网络 ▰ 送信人 = BSN验证节点 如此一来,让土鸡使用高科技金丝雀鸟笼,这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么完成 15 个月合约周期,要么提前结束,接受惩罚付费找送信人广而告之提前解锁,这就是开头说的: 错配了 如果 Babylon 团队是维克托,Babylon 的产品是就是怪人,那么这个剧情也许是相似的。预期是美好的,但结局的确是用了最痛的方式给所有的参与的人上了一课:《百万农民巨亏之我是如何做到自托管还能BTCFi的》。 这也许是一次 Geek 的探险,但是分配方式、市场环境、团队综合能力构建了一出闹剧,让本来的全村的希望,变成了数典忘祖。 Babylon团队是故意的吗?我绝不做任何揣测,在他们拿出 300 万美元来补贴 Gas 的时候,我在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也许真的有商人的角色存在,也许他们也有小房间里的难言之隐,但潮起潮落,似乎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当然,也无所鸟谓,太阳照常升起,金丝雀,还是那个金丝雀。 <全文完> @anymose96 注:虚构剧情,如有雷同,实属雷同,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剧情设定仅为技术理解所用,亦不构成任何技术之外的阴谋论推测。
Show more
0
0
0
0
“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 唉,但中国就是很难形成合力, 大家都想搞自己的链, 生态应用呢都去扒车海外的公链, 还是那句老话 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几只虫 水友锐评更可悲的是很多名为外国的链技术团队就在中国,比如Move,Zksync. 是啊,深圳就是海外公链的技术发源地 主任这次去香港 hashkeychain Pharos,Morph,DDC基本都是全华班. 如今行业都不剩啥了,还需要这么多基础设施嘛? 君不见这个周期的各路华人的ETHL2, 上个周期的交易所链,上上个周期的各种高性能公链,同样老套的故事还在大量的投入人力物力.. 人性如此, 明知道最后一地鸡毛,但只要有利益的地方,江湖就会风起云涌 苟住活下去,熬死一切不坚定的..就只有这一种方式
Show more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最近这一年,红林律师和不少做出海、做平台、做区块链技术底层的从业者聊过关于“做不做公链”这件事。发现原本被视作币圈专属的事情,似乎也成了越来越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团队开始研究底层架构,有的人尝试通过链连接支付网络和用户体系,还有的公司干脆直接下场做自己的链。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Web3.0商业项目合规服务的律师,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只是技术选择、融资路径,甚至也不完全是Web3赛道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在全球化、账户体系、支付架构和产业控制力上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和机会。 这篇文章,结合我的观察、理解和业务中接触到的实践,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观点和判断,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参考和探讨。 # 国家层面:为什么中国需要一条自己的“数字出海通道”?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高铁、电网、通信基站这些实体工程上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但在数字世界的底层设施上,我们仍处于结构性依赖状态。 账号体系掌握在Google、Facebook手里,支付路径靠Visa、Mastercard和PayPal,广告流量买量则还得仰赖Google Ads、Meta Ads这些平台。在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上,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控制权。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你出海搞社交App、内容平台、电商商城,但只要海外平台一收政策,你可能连用户都找不到了。身份认证、支付通道、应用分发全是别人的,业务命脉始终系在别人手里。 而公链,提供了一种“底层系统级替代路径”:不依赖银行、信用卡,不需要手机号和Facebook账号,链上钱包即账户,稳定币即货币,链上行为即信用。这是一种全球通用、不受主权国家单一控制的数字底盘。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雏形,比如Telegram + TON 的组合,就已经在中亚、非洲、东南亚形成了一个“聊天+账户+支付”的新体系。用户在Telegram里就能转账USDT、完成购买、接入AI插件、参与游戏。它不靠App Store、不走Visa系统,也不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 这样的模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套“数字世界里的离岸口岸”。 对中国来说,这个意义不在于“现在我们被制裁了”,而是:一旦世界变得更割裂,或者金融制裁成为常态,我们有没有备用的通路。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都在探索稳定币和公链结算系统,这是他们的应急方案,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应该是前置布局。 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要自己下场“发链”,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能力,并且能构建一套“由自己主导”的数字全球化路线。如果有一天,中国团队主导的某条链能在新兴市场成为数字身份入口、支付和资产通道,并与我们本土技术和贸易深度绑定,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项目,而是未来数字版“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商业层面:出海的中国公司,为什么开始“带链”一起走? 今天再谈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经不能只靠一款App、一套本地化方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许多中国互联网项目在全球化中遇到三大典型痛点: 一是支付受限,很多国家银行卡渗透率低、本地支付混乱、国际清算体系门槛高,传统手段成本极高; 二是账号失效,你没法用微信、支付宝、手机号来构建用户体系,只能重新搭账户系统; 三是流量压缩,投放渠道和政策越来越苛刻,甚至面临内容限制和货币收紧。 也就是说,App可以出海,但App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却无法复制出去。而公链,恰恰是一种新的出海操作系统——它提供了全球通用的账户结构、稳定币结算能力和开放式资产激励模型,让你能在“无银行卡、无ID、无广告平台支持”的国家,也能低成本做生意。 比如 Bitget、OKX 这些平台,已经跑出了“链+钱包+支付”的组合拳,用户在非托管钱包中就能完成充值、打赏、积分兑换,背后接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链和稳定币。而更轻量级的出海项目,也开始通过链上系统提供会员激励、NFT打赏、内容存证、积分分发这些“功能模块”,用链做运营的底层支撑。 这类“带链出海”的策略尤其适合金融体系不发达但用户基数庞大的区域,比如拉美、非洲、东南亚。在这些国家你很难拿到完整支付牌照、也很难对接本地清算机构,但你可以直接通过链和钱包完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且避开了传统合规的高门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是“我来做水电煤”,别人可以复用。你从一个App公司变成基础设施提供者,产业话语权也随之发生迁移。 从这个角度说,公链对中国出海企业的价值,不是融资工具,而是让你从App逻辑跃迁到系统逻辑,有机会主导新一代全球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接口”。 # 用户层面:账户、资产与身份的重构正在发生 从用户视角来看,公链最直接的改变,是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账户”和“资产”。 Web2 的账户系统是“平台附属型”的:你有抖音号、微博号、小红书号,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平台,你没有迁移权、也无法独立存在。你在这些平台上积累的关系、内容、甚至收入,一旦账号被封或产品关停,就什么都不剩了。 而Web3钱包提供的是一种“用户主权账户”:地址是你的,资产是你的,内容和行为记录也可以变成资产或信用历史。你用钱包登录,不依赖平台数据库,你的NFT、代币、积分和身份,都可以跨平台使用。平台只是服务提供者,不再是资产的“唯一入口”。 像Farcaster、Lens Protocol这样的Web3社交应用,已经开始把“链上账户”变成你在社交网络中的ID。你的一条帖子,可能是链上的数据,可以变成NFT,可以携带收益权,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用户不再依附平台,而是成为可以自由移动、带资产走的“数字个体”。 这种趋势和年轻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形成了某种对冲。很多人经历过账号被封、资金被冻结、数据丢失、粉丝清零,自然而然开始关注“我能不能自己保留我的数字资产”。钱包的普及,不只是“币圈工具”的扩散,而是用户开始理解:“一个账户可以是身份入口、资产载体、社交容器、信用凭证”的多重结构。 从这个角度看,链上账户体系未来有可能演化为一种“超级账号”,它整合了身份、资产、关系链、使用记录、激励积分……最终成为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自我主权节点”。 # 全球格局:下一轮基础设施竞赛已经打响 过去几年,公链已经从技术实验,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竞争。每一条头部公链,都在争夺未来数字世界的“水、电、网”话语权。而这场竞争不再是技术比拼那么简单,而是: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账户系统、支付网络、数据通道和价值协议。 我们可以把目前全球头部公链的战略模式,拆成三类: 第一类:平台绑定型公链(Platform-native Chains) 代表项目:TON(Telegram)、Base(Coinbase)、BNB Chain(Binance) 这些链的共同特点是,有现成的海量流量平台为依托,链是平台用户资产和账户体系的延伸。 TON 依托 Telegram 的通讯网络与社交关系链,正在构建“链上账户 + 钱包 + 内容 + AI工具”的一体化平台。TON本身不是最强技术栈,但它有Telegram这个触达全球7亿用户的超级入口,并已打通USDT转账、小游戏支付、广告返佣、钱包身份验证等真实场景。在“链上生活基础设施”这块,TON是当前推进速度最快、用户增速最高的项目。 Base 是Coinbase推出的L2链,本质上是Coinbase的链上版本,强调“合规友好、开发者友好”。Base打通了Coinbase钱包、交易所账户、KYC信息,背后是美国合规资金和技术社区的强力支持。Base并不追求技术极致,而是成为美国加密企业和机构合规部署智能合约的首选平台。 BNB Chain 则是币安的全球交易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它更像一个商业闭环系统,凭借币安流量导入,BNB Chain 得以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真实交易数据。币安甚至开始“投资带用户上链”——谁能为链带来百万级活跃用户,币安就给生态激励。 这些“平台绑定型”链不是为了炒作,而是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用户体系、支付系统和资产通路的闭环。它们的竞争优势是用户流量本身,竞争逻辑是“用链锁住平台用户资产”。 第二类:开发者原生型公链(Developer-first Chains) 代表项目:Solana、Polygon、Avalanche、Sui、Aptos 这类链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者准备的“通用操作系统”,目标是争夺最优秀的应用和开发团队。 Solana 是这类中的典型,主打高性能+低费用,在DePIN、链游、NFT、链上AI等新应用层方向非常活跃。虽然2022年曾因FTX事件一度失势,但2023年之后靠着“非EVM生态”和大型项目复兴重新崛起。现在的Solana更像是链上创业者最活跃的社区,拥有从移动钱包(Phantom)、手机终端(Saga)到支付工具(Solana Pay)的一整套工具链。 Polygon 是“以太坊扩容第一梯队”,在Web2对接方面推进极快,合作对象包括Nike、星巴克、Adobe、Stripe、迪士尼、印度政府等,主打“开发友好+企业友好+合规友好”三大标签。Polygon的战略不是抢C端,而是抢企业侧的合作通道。 Sui 与 Aptos 则来自原Meta团队,主打Move语言、模块化架构和金融级别安全性,开发体验和合约逻辑被认为优于Solidity。它们目前在东南亚和韩国开发圈中反响较好,但生态仍在冷启动中。 Avalanche 以“子网架构”为主打,为每个企业、政府、组织定制自己的链,参与了美洲多地政府稳定币、跨境金融项目,形成一种“链上SaaS”模式。 这类链的核心目标是——谁能成为下一代DApp开发的默认平台,谁就有机会像安卓/Windows一样,掌控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逻辑。 第三类:高频金融实用型公链(Payment-driven Chains) 代表项目:Tron、Stellar、Cosmos(部分) 这类链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但非常务实,不讲概念、专攻结算和支付。 Tron 虽然在西方社区名声一般,但在拉美、非洲、南亚却是真正的“链上支付大动脉”。链上USDT流转量长期居高不下,成为很多“不能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的用户的主结算路径。 Stellar 原本是做“跨境结算网络”,目标和SWIFT类似,但更轻量。其重点在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推动“稳定币作为跨国小额清算载体”的项目,合作银行和政府众多。 Cosmos 生态中部分链(比如Kava、Osmosis)也在走向稳定币、跨链支付场景。 这类链的生态未必活跃,但它们占据了现实世界中“金融基础设施未覆盖区域”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中,这类链成为数字现金网络的唯一选项。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在这场基础设施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来看,真正被广泛使用、生态成型、在全球拥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公链中,中国主导的项目非常稀少。大多数链项目在国内定位不清、产品路线含糊、海外合规能力弱、商业化缺失。很多链甚至停留在“白皮书+技术演示+内部测试网”的阶段,离大规模真实使用还远得很。 而与此同时,别人的公链已经在接银行、建支付网络、拉开发者、进App Store、与主权政府对接项目……这不再是一场“看谁技术新”的比赛,而是看谁能把链变成现实世界的金融底盘、应用通路和身份凭证。 如果我们再不入局,不仅会丧失一次系统级的全球竞争窗口,更会让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继续受限于海外技术平台的“数字殖民体系”中——账户不是我们的,支付不是我们的,身份体系不是我们的,资产流转路径也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有没有必要做链”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机会做”的问题。机会窗口已在收缩,全球链上基础设施的秩序正在快速重组。现在不抢,未来就只能继续用别人的路,走自己的路子。 # 写在最后:从使用者到建设者,中国互联网需要自己的底层网络 对中国互联网而言,公链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某一批创业者的专属项目,而是一场全局性的产业升级契机。它不是Web3内部的事,而是决定中国数字经济下一步能否独立成长的关键变量。 做不做链,已经不是Web3创业者要回答的问题了,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用别人搭好的链,继续适配别人的清算系统、登录协议和账户规则,就像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用Android、用Visa、用AWS那样。但问题是,当全球数字秩序开始重构,我们还要不要参与新一代系统级规则的制定?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更能在全球产业协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设施平台? 今天,做公链的人并不多。但趋势已经很清楚:不管是通信平台、金融机构、电商支付、内容平台,全球头部玩家都已经在用“链+账户+资产”的方式重塑自己的底层结构。而我们,正站在能否参与这一轮基础设施重建的临界点上。 我们深知这不是一场一两年能跑出来的快生意,而是一次需要产业共识、技术耐力和政策定力的长期工程。作为Web3.0法律合规服务机构,曼昆律师团队一直在支持华人主导的公链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实践落地,共同推动、见证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公链之路,也欢迎和更多互联网行业的伙伴们的交流与讨论。
Show more
0
25
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