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鱼
@yuexiaoyu111
Web3 产品经理 | 项目投研 | 经验分享 🧐 前阿里巴巴产品经理,从互联网大厂到Web3创业公司🚀 微信公众号【岳小鱼】主理人,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累计100万字 💪
703 Following    20.2K Followers
U卡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从最开始的 Onekey Card,到 Infini Card,再到现在 Morph Card,不断有知名U卡关停,但是依旧还有很多项目持续不断进来做U卡,可以说是前扑后继。 U卡从逻辑上确实说得通,价值也非常显著:用户向U卡中充值稳定币,就可以直接用U卡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解决了加密货币小额出金的痛点。 但是,在实际运作U卡过程中,就会发现U卡其实存在诸多问题。 这里详细剖析一下。 1、先从商业模式上看,只算成本和收益: 1️⃣ U卡的利润微薄 U 卡本身并非高利润业务,其商业模式是两块:充值提现费用和赚取消费抽佣,收入大概在1%-2%左右。 总的来看,属于薄利多销的业务。 不过Infini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将用户资沉进行投资理财,赚取资金管理收益。 但这也伴随着新的风险敞口,会遇到资金管理风险,包括外部链上协议被盗风险,以及内部的作恶风险。 结果就是:Infini确实遭遇了被盗事件,因此U卡业务运作不下去了,专心做资管业务。 2️⃣U卡的维护成本很高 U 卡业务的成本包括技术维护成本、用户支持成本、合规成本等。 当用户量级变大之后,需要养一只客服团队,支持应对退款和咨询需求。 要知道,大部分使用U卡的其实是散户,U卡中长期存放几百刀占大多数,但是持卡消费过程中却产生了海量问题。 Infini 联创郡主 Christine 曾公开说过,U 卡业务占用了公司 99% 的时间和成本,却几乎没有带来任何收入贡献。 2、再看U卡存在的潜在问题: 1️⃣ 首先就是合规风险 U 卡业务需要遵循严格的 KYC 和 AML(反洗钱)要求。 U 卡容易被用于洗钱、电诈等非法活动,一旦出现问题,卡组织与上游银行通常会将所有 AML 罚金转嫁给项目方,轻则扣除保证金,重则直接中止合作。 2️⃣ 业务模式依赖传统金融中介 U 卡的运营模式高度依赖传统金融中介,比如 Visa、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以及发卡机构。 很多项目的U卡其实都不是直接和发卡机构对接的,而是有二级代理商在中间提供发卡服务。 项目方处于生态链的最末端,缺乏对卡组织与发卡商的议价能力。 一旦上游环节出现问题,比如支付网络和银行基于 “风险审慎原则” 断卡、封户,项目方要应对大量客诉。 3️⃣ 长期看,稳定币支付会压缩U卡空间 U卡还是属于Web2.5的产品,整体非常中心化。 用户把稳定币打给了平台,平台给你卡额度,当平台沉淀的资金足够大时,平台会有很大的动力直接卷款跑路或者被黑客盯上。 随着一些平台直接接受稳定币支付的趋势逐渐显现,U 卡的使用场景会直接受到冲击。 3、总结一下 从商业模式上看,U卡属于薄利多销的业务,利润低成本高,需要拼流量; 从潜在风险上,存在合规风险、强依赖供应商、稳定币普及后会压缩U卡空间等问题。 如果定义“好生意”为可持续、高回报、低风险,那么U卡显然不符合。 U卡业务更适合自带用户流量和充足资源的大型玩家,但对大多数创业项目而言,回报不成正比。 但是Binance、Bitget、CryptoCom等交易所发的卡,运作得还是不错的,它们会直接和发卡商合作,甚至直接收购上游的银行,从而解决了上游卡脖子问题。 这些大交易所有主营业务支持,U卡业务能与主营业务协同起来,给主营业务提供拉新用户或解决部分出金需求。 虽然现在稳定币支付很火,但是这个新业务能不能做,还是要看最基础的商业模式,也还要看自身的主营业务能不能结合起来,产生1+1>2效果。 当然,业务多元化之后,经常出现的结果其实是,1+1<2。 保持谨慎但乐观。
Show more
0
24
140
22
《五大交易所平台币大战:这一轮到底谁是黑马?》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交易所动作频频,前有OKX强势爆拉$OKB,后有Bitget将$BGB作为Morph公链代币。 为什么交易所在最近都在交易所平台币上搞动作呢? 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监管层的放松,使得大家要抓住现在的窗口期,抓紧赋能平台币,为未来铺路;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币股融合趋势,交易所的平台币可以说是币圈少有的真正有价值的资产,有实体业务支撑,平台币价值正在被市场重新定价。 我们就来具体看下这场交易所平台币大战的前5大玩家,从而对整体战局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1️⃣ Binance的$BNB Binance很早就开始赋能BNB了,BNB的应用场景也是在所有交易所中最广的。 从交易所的Launchpad/Launchpool的打新,到钱包的Alpha打新,再到BSC链上Gas费,BNB承载了币安生态多条业务线的价值沉淀和流动。 这也是为什么BNB早已突破千亿市值,是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市值前三代币。 币安未来会继续一步步深入到链上最前沿、资产发行的最前沿,BNB则是极其重要的前锋和价值连接工具。 @binance 2️⃣ OKX的$OKB OKX的交易所业务和钱包业务要分开看。 OKX的交易所业务是根基,但是一直被Binance压着打,不但没能突破,而且在上币方面问题颇多,也被社区诟病。 但是OKX另辟蹊径,早早布局链上业务,其Web3钱包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已经占据了Web3世界的流量入口。 不过遗憾的是,OKX的公链生态一直有所缺失,远不如BSC生态。 这就进而导致$OKB的赋能上有短板,不如$BNB有财富效应。 OKX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开始强势拉升$OKB,通过币价激活X Layer公链生态。 所以也能看到,X Layer公链生态上已经有很多项目借助热度跑出来了。 长期看,$OKB对OKX战略定位非常重要,不会轻易被放弃,绝对还有机会。 @okxchinese @okx @star_okx @mia_okx 3️⃣ Bitget的$BGB Bitget一直在整合自己的生态,先是将Bitget Wallet的钱包币$BWB合并到$BGB,现在又将$BGB作为Morph公链代币。 Bitget和OKX其实有点类似,:钱包业务上也是非常强,之前通过收购Bitkeep实现了钱包业务的弯道超车;但是公链业务上则有短板。 之前Bitget扶持了自己生态的公链Morph,奈何一直存在问题,现在亲自下场了,直接通过$BGB连接了交易所业务、钱包业务和公链业务。 总的来看,Bitget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交易所,前段时间$BGB已经被爆拉过了,现在也在不断释放利好,绝对是这场交易所平台币大战的有力竞争者。 @Bitget_zh @BitgetWalletCN @xiejiayinBitget @MorphLayer 4️⃣ Bybit的$MNT Bybit其实并没有官方平台币,$MNT是Bybit扶持公链Mantle的公链币。 但是Bybit和Mantle的渊源很深: 在2021年,Bybit趁着DAO的热度也成立了自己的DAO,叫做BitDAO。这个DAO的定位是构建一个加密财库,Bybit注入了数亿美元。 BitDAO的原生代币是BIT,Bybit持有大量BIT代币。 为什么搞DAO呢? 其实还是合规问题,通过DAO形式吸引社区参与,避免中心化平台币的潜在法律问题。 但是解决了合规问题,其实引发了很多问题:Bybit无法直接通过BIT代币整合自己的业务,无法直接赋能,少了一个与其他交易所竞争的利器。 因此,到了2023年,BitDAO又转型为Mantle Network,并将BIT代币以1:1比例转换为MNT代币。 如今,Mantle这条链更加沉寂了,MNT代币的币价也是一言难尽。 总之,在一众头部交易所中,Bybit的平台币是最弱的,但未来Bybit可能也会有动作,也算是一个价值洼地。 @Bybit_Official @Mantle_Official 5️⃣ Gate的$GT 首先,Gate算是前五的交易所吗? 这一点上还是有争议的,众所周知,一般号称前五的交易所其实有十家。 不过,Gate在这一轮周期中也非常强势,社区中声量很大,合约交易量确实也排到了前五。 相对于OKX和Bitget,Gate的链上业务没有那么亮眼,但是实力也很强:有自己的公链GateChain,Gate Wallet业务也在持续发展。 @Gate @Gate_zh 总结一下 从平台币的使用场景上看,头部交易所们的方向是相同的:整合多条业务线,赋能平台币,并通过销毁等方式实现人为通缩,从而拉升币价,更进一步激活自己的公链生态。 除了Binance之外,其他几个头部交易所的公链生态其实都不太行,但是大家也都在发力: 最强势的是OKX,正在赋能X Layer; 其次是Bitget,换将换帅,整合Morph; 再后边是Bybit,虽然有Mantle,但是不温不火; 最后则是Gate,公链业务和钱包业务没有亮眼成绩。 从平台币的市值上看,Binance的BNB是唯一超过千亿市值的,其他交易所的平台币都在50亿美元上下,空间还是很大的。 谁会在这一轮中成为下一个百亿市值的平台币呢? 我们就拭目以待。
Show more
0
16
65
24
V神的 ZK 梦,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一直都是ZK(零知识证明)技术的最大支持者。 V神从2022年开始,一直都在推动ZK的发展,向社区表达对ZK的看好,这里细数一下V神的金句: 2022年:“短期看OP,长期看ZK” 2023年:“ZK Rollup是以太坊的终局游戏” 2024年:“预测 ZK Rollup 将在 5-10 年内主导 L2 市场” ZK既然这么有前景,但是到了2025年,几年过去了,为什么ZK迟迟不能落地和普及呢? 最核心问题就是ZK证明生成太消耗资源了,还依赖硬件加速,因此开发复杂性和技术门槛太高。 针对这个问题,Boundless的解决方案还是挺有意思的:构建ZK证明共享经济市场。 @boundless_xyz 一方面,技术层面在不断优化,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经济模型来解决成本问题。 将 ZK 计算转化为可共享的公共资源之后,这不仅仅是技术优化,更是经济模型的变革,让证明生成从个体负担转向全球协作。 ZK证明共享经济市场中有4个关键角色: 1️⃣ 开发者:构建 dApp(如 DeFi、跨链桥、AI 应用)的开发者,需 ZK 证明来确保计算正确性或隐私,属于需求方; 2️⃣证明者:使用 GPU 等硬件生成证明,通过拍卖竞标任务,获 $ZKC 奖励,是服务提供方; 3️⃣ 验证者:获取网络安全奖励; 4️⃣ 终端用户:受益于 ZK 应用(如跨链 DeFi); Boundless 要做的事情则是通过激励和简化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推动 ZK 普及。 市场中产生的问题,还是要在市场的发展中解决。
Show more
0
3
15
3
1、大家都知道,越早买入一个优质资产,就会有更大的盈利空间。 固然美股资产已经很优质了,但是已经上市的公司,股票盈利空间非常有限,比如苹果、英伟达这些明星股票还能涨几倍? 要知道,还有很多尚未上市的优质公司,比如商业航天火箭公司SpaceX、人工智能公司龙头xAI、人形机器人Apptronik、Claude母公司Anthropic、加密社区平台Discord、美国合规交易所Kraken等等。 然而,我们普通散户有机会买到这些未上市优质公司的股权吗? 在传统私募股权市场,我们普通散户其实很难买到这些优质资产,可以说是机构和高净值圈子的专属。 比如在美国,私募股权的投资门槛非常高,需高净值(年收入>20万美元或净资产>100万美元),单笔投资25万美元起。 关键是这些私募股权的流动性也很差,锁定期5-10年,退出依赖IPO/并购,交易周期长。 要知道,一个公司上市太难了,哪怕这是一个很优质公司,也要经历千难万险,集齐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上市。 同时,公司上市之前已经经过了ABCD多轮的融资,估值不断抬升,最终公开发行股票,获得市场的定价。 一旦上市,这个公司的发展空间就很有限了,那么公众投资者能获取的盈利也非常有限。 私募股权流动性差门槛高,上市后盈利空间反而有限,这就是传统私募股权市场的困局。 2、前有股票上链,现在更进一步,直接股权上链! 私募股权上链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打破传统私募市场的壁垒,包括高门槛、低流动性、信息封闭。 通过将私募股权代币化,从而可以实现在全球流动,随时能交易,起投门槛也会低很多。 散户可以低成本参与,同时又有高回报机会。 其实对标币圈,可以更好理解这件事: 上市公司就是上了头部交易所的项目,比如Solana、Cosmos这些成熟项目,成长空间有限; 上市公司龙头就是BTC、ETH,可以说是大盘股,波动更加有限; 而未上市公司就是各种金狗,一旦抓住,就是几十倍几百倍的收益。 3、目前已经看到了一个热度非常高的股权代币化交易平台,叫做Jarsy。 Jarsy 是一个非常有开创性的交易平台:以 1:1 真实股权代币化的方式,把 SpaceX、Anthropic 等顶级未上市公司的股份搬上区块链。 @JarsyInc @JarsyMandarin 这就让普通投资者只需 10 美元就能分享曾被华尔街垄断的成长红利。 问题来了,这个平台靠谱吗?真的有底层资产支持吗? 首先,Jarsy在美国注册,严格遵守美国Regulation D 和 Regulation S的规定,受SEC监管。 因此,在合规性上没有问题。 其次,Jarsy 由前 Facebook、Uber及 Afterpay(后被 Square 收购)的核心骨干于 2024 年创立,有非常丰富的金融科技经验。 同时,Jarsy 近期刚完成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著名风投 Breyer Capital 领投,这个风投曾早期投资 Facebook 与 Circle。 4、我们再具体研究下 Jarsy 的运作逻辑 Jarsy 平台上支持的投资标的非常广泛,包括SpaceX、xAI、Databricks、Apptronik(人形机器人Apollo制造商)、Anthropic(Claude母公司)、Discord、Kraken、Perplexity、Ripple、Stripe等。 可以看到其品类非常丰富,覆盖了AI、机器人、航空航天以及金融科技等行业的明星独角兽公司,让散户有机会抢先布局前沿产业。 从更底层上看,Jarsy 平台的每一枚代币都由一个专门设立用于托管的 SPV 公司持有的股票按 1:1 比例支持。 标的公司股权完全由Jarsy的SPV持有,与Jarsy运营主体分离,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所以在安全性上,这个平台目前看起来没有问题。 5、一定要抓住币股融合的大趋势,找到早期的优质资产,吃到行业红利! 不要排斥新事物,大家可以尝试体验一下股权代币化交易平台:https://t.co/EfnyB3MYjd 之前我一直在关注币股融合的大趋势,但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主要还是因为股票资产太成熟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股票市场和加密市场进行套利。 现在股权上链后,就给了我们更多挖掘优质资产的机会,这才是我们普通散户的机会!
Show more
币圈逐渐在美股化,现在玩币圈也需要懂美股了。 由于比特币有ETF,原来只有比特币和美股非常接近,但是现在加密货币行业的人都开始去美股搞事情。 我们就来看下目前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币股”? 整个币股市场,主要分为4类: 第一类稳定币概念股,标杆就是Circle。 但是Circle目前溢价非常高了,总市值达到了580亿美元,币圈的人都看不懂了,但是传统金融的人都还在猛猛冲。 @circle 除了Circle之外,还值得关注的公司有Tether(非上市公司,但USDT主导市场)、Paxos(发行Pax Dollar、PayPal USD)。 第二类是交易平台,标杆是Coinbase。 Coinbase资产已经定价太高了,估值稳定,增长空间有限。 @coinbase 除了Coinbase之外, 还值得关注的有Robinhood、Kraken。 Robinhood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股票交易平台,但是正在积极向加密货币扩展,刚收购了Bitstamp。 Kraken是排名第二的美国合规交易所,还没有上市,正计划IPO,如果IPO成功,也值得期待。 第三类是矿股,搞比特币挖矿产业的。 典型的代表是Riot Platforms(RIOT)、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MARA)、CleanSpark(CLSK)。 矿股是周期股,加密货币熊市亏损大、牛市收益高。 由于依赖算力和能源成本,会受到环保政策压力。 长远看,比特币储备资产地位提升还是利好矿股的。 第四类是加密货币金库,以MicroStrategy(微策略)为代表。 微策略开创了“融资-购币-拉盘”模式,向市场募资,加杠杆买BTC。 @Strategy 目前还有以太坊微策略、Solana微策略、TRON微策略等等。 很多龙头加密货币公司正在买一些美股的壳公司,然后从美股市场融资,反向购买加密货币。 这非常考验加密货币公司的融资能力,需要本身就有钱,比如微策略。 比如以太坊核心圈买的SharpLink、波场孙宇晨买的SRM Entertainment。 但是这两个还不一样,前者是从市场募资买以太坊,后者是把他手上的稳定币跟 TRX 注入到这家美股公司里面来,然后出金成美元。 所以SRM这种资产类型可能会存在潜在的合规风险。 总结一下 稳定币和交易平台代表“基础设施”投资,矿股和加密货币金库则更像“高风险高回报”的投机资产。 这4类币股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1)稳定币概念风险最低,但增长天花板有限,适合追求稳健收益的机构投资者。 (2)交易平台估值高,需关注生态扩张能力,适合看好加密市场长期增长的投资者。 (3)矿股周期性强,需关注能源和监管压力,适合周期性交易者,但是要结合比特币价格和能源成本动态调整仓位。 (4)加密货币金库爆发力最强,但杠杆和监管风险也最高,适合高风险偏好的投机者,需要深入研究公司的融资能力。 币股正在融合,一面是股票资产上链,一面是币圈资产上市,两个市场的流动性正在双向打通。 我们普通散户也要调整思路,美股知识学习起来!
Show more
0
6
15
1
有时候,我真的庆幸自己能来到区块链行业,能吃到的行业红利真的太多了。 选择大于努力,今天看到一个视频,博主聊了国内的各种行业,这里汇总梳理下,大家可以看下国内各类行业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1、成人体验馆可以做吗? 不可以,这个是灰产,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抓人了,由于有实体店,所以想跑都跑不掉。 2、二手房还可以买吗? 不能买,房价还会更低,参考日本楼市的历史,下跌趋势可能持续十年。 3、家政保姆可以做吗? 这个赛道确实会越来越好,值得看一下。 4、跨境电商可以做吗? 跨境电商会越来越好,国内太卷了,还是要向外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各种大企业也开始纷纷出海。 5、宠物行业可以做吗? 可以做,会越来越好。大家都不生孩子了,养宠物的反而越来越多。 6、咖啡店可以做吗? 绝对不能做,创业四大坑:奶茶店、花店、咖啡店、民宿。 7、成人用品赛道可以做吗? 可以做,未来会越来越好。 8、口腔行业还能做吗? 不能做,最大的问题在于集采,口腔赚的是原材料的钱,集采之后原材料变便宜了,利润空间就低了。 9、跨境电商中,新马泰哪一个国家更好? 毫无疑问是泰国。人口多、市场增长潜力大。 10、轻食店可以做吗? 不可以做,开店做的是有限范围内有限人群的有限生意,目标客户不够多,就养不活这家店。 11、服装店可以做吗? 会越来越差,大家要知道,线下服装店还能存在,卖的不是产品,卖的其实是帮客户提供穿搭建议的服务。服务做好了,才能赚钱。 12、少儿培训机构可以做吗? 和学校分数相关的越来越好,和学校分数无关的会越来越差。应试教育会长期存在,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13、早餐店可以做吗? 这个是苦力活行业,能吃苦可以做,不能吃苦就不要做。 14、家具行业还能做吗? 家具行业不要碰。 15、小酒馆可以做吗? 可以做,但是小酒馆卖的不是酒,而是第三空间。 16、餐饮行业可以做吗? 慎重,一定要慎重。目前是严重的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很多店铺正在被淘汰。 17、鲜食行业可以做吗? 鲜食对新手非常不友好,因为卖的就是新鲜,新鲜了生意就好,不新鲜了生意就不好,然后就会越不新鲜,生意也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18、红白喜事行业可以做吗? 白可以,喜慎重。大家都不结婚了,喜事行业自然不行。但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所以白事行业还可以。 19、拍摄类店铺可以做吗? 会越来越难做,相机拍摄这种老业态会越来越差,AI会越来越成熟,逐渐取代老设备业态。 20、心理咨询行业可以做吗? 不太行,和国人的特点有关:在国内,有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但是大家都不觉得自己需要做心理咨询,宁愿去求香拜佛。 21、做自媒体还有机会吗? 有,做自媒体核心是两个字:真实。 列举完国内各个行业的现状,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下,其实就能发现,国内没有确定性的行业也没有确定性的资产。 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没有一个好做的,而且都非常卷。 再看看我们币圈,正是因为国内一刀切的政策,使得传统行业的巨头公司们进不了,很多普通人也不了解这个行业,使得我们吃到了信息差。 可以说,国内高压监管,也成为了币圈现有公司们的壁垒。 总之,币圈整体都非常早期、主要做海外市场、轻量投入甚至一个人就能做,可以说把优点占全了,当然,唯一的缺点就是资产安全性。 一个人的一生遇不到几次大趋势,目前看,区块链绝对算一个,所以一定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Show more
《Web3链上玩家入门指南:我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币圈小白到链上玩家的?》 比起很多老OG,我入圈其实比较晚了,2022年的牛末熊初才进入这个行业。 到现在也不过3年时间,还未经历一轮完整的牛熊。 但是我在入圈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我要成为一名链上玩家,而不是仅仅在交易所炒币的韭菜。 因为只有成为使用区块链的真实用户,获取到一手的体验和信息,我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业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这可能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我常常对二手信息表示怀疑,更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知。 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这里就回顾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币圈小白到链上玩家的,希望给刚入门的行业新人们带来一点帮助。 1、前往链上的第一步 进入链上的第一步,自然是先拥有一个钱包。 毕竟钱包是Web3世界的入口,这是每个普通用户使用的第一个区块链应用。 在上一轮周期中,MetaMask可谓是链上玩家必备的钱包了,大家亲切的叫做小狐狸钱包。 我的第一个钱包也是小狐狸钱包。 时也运也,上一轮的DeFi Summer和NFT热潮奠定了以太坊的公链地位,同样也将小狐狸钱包这样的早期应用推向了龙头。 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基建的成熟,行业的主题已经从“能用”转向了“易用”。 小狐狸钱包仅仅是“能用”,过于简易的功能、经常出现的卡顿,离“易用”差得很远。 小狐狸钱包显然跟不上时代了。 这也正是其他竞品的机会。 Web3钱包的绝对龙头OKX Wallet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交易所的海量资源投入,大力出奇迹的打法,使得OKX Wallet迅速脱颖而出,并成为了行业标杆。 这也是为什么,我体验了很多钱包之后,最终全面转向了OKX Wallet,成为了我的主力钱包。 可以说,OKX Wallet是最适合行业新人的钱包。 之前我对几个头部钱包进行了系统测评,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交易所Web3钱包调研报告》 https://t.co/JSwjx0LVpP 2、先成为空投玩家 学习是需要正反馈的。 撸空投是Web3行业新人最好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赚。 当我在体验不同的项目时,我发现我还可以获得空投奖励,这就打开了我的新世界。 我就是通过撸空投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去把玩不同的产品,从而获取到了一手的信息和最直观的认知。 也正因撸空投,我成为了OKX钱包的深度用户。 可以说,OKX是最适合撸空投的钱包。 非工作室且非全职的普通用户,极限是差不多做50个精品号。 OKX钱包支持批量创建地址,可以非常便捷地批量建新号。 再加上和交易所账户的多地址配合,从而很容易实现地址之间的资产隔离。 而且交易所与钱包之间能够丝滑转账,每个地址上都可以很容易保留一定资产进行养号。 除了批量上号,OKX钱包还提供了领水中心、空投中心等一系列服务空投玩家的功能。 那么,对于空投玩家,OKX钱包也是绝对的利器。 关于空投赛道到底怎么入门,大家可以看下之前的这篇文章: 《Web3 空投入门指南:每个行业新人都建议从撸空投开始,边学边赚!》 https://t.co/vKtzuh6G4D 3、继续成为DeFi玩家 撸空投到最后其实是精撸。 很多项目的本质都是DeFi,比如SocialFi、GameFi等,因此需要投入资金去质押或者挖矿。 对于有一定资金体量的空投玩家,此时就自然进化为DeFi玩家了。 对于DeFi玩家来说,最大的痛点怎么统一管理散落在各个链、各个协议的资产。 这么多链、做么多DeFi应用、这么多代币,到底有没有一款钱包能让我统一管理所有资产? 对于钱包来说,资产覆盖度非常重要,需要尽可能覆盖市面上的主流资产,这样用户才能进行一站式的资产管理。 影响资产覆盖度的一方面是对各种公链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对各类DeFi协议的解析。 而这两者背后代表了钱包项目团队的资源投入情况、产品迭代能力以及市场响应速度,这些要素又进一步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此时做得最好的依旧是OKX Wallet,无论是公链的支持数、DeFi协议的解析数,还是新公链新协议的响应速度,都是绝对的龙头。 关于DeFi的入门,可以看下之前的两篇文章: 《DeFi入门指南:浅析去中心化金融生态》 https://t.co/dZZHMD9PWN 《DeFi项目分析报告:TOP30头部项目概览》 https://t.co/lRV3IdmMLj 4、最新身份:链上交易玩家 这一轮周期中,Meme币是核心叙事之一,无论怎么不看好,也都要参与一下,躬身入局。 不要对任何可以赚钱的事存在偏见。 毕竟,VC币一跌再跌,而Meme币即使是PVP,还有赚钱的机会,甚至有很多暴富小故事。 因此,我开始尝试链上打狗,成为了一个Meme币新玩家,此时我要精进的是交易能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怎么玩Meme币,我将自己的学习路径总结了一下,核心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扫链,发现潜力新币; 第二步是跟单,学习聪明钱操作; 第三部才是交易,建立自己的交易策略。 而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最好用的钱包依旧是OKX Wallet,内置DEX,聚合流动性,支持移动端操作,整个交易过程非常丝滑。 关于meme币交易的入门,可以看下之前的两篇文章: 《Meme币新手玩家入门指南:参与Meme币之前,请先看下这份个人实操总结》 https://t.co/01uD8qO3l6 《Meme币扫链操作指南:如何扫链找到百倍机会?一文了解扫链技巧》 https://t.co/P9HiMh4Cxn 5、总结一下 回顾我的成长之路,可以发现我的身份发生了多次转变: 从最开始的空投玩家,体验产品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顺便获取收益; 到后来的DeFi玩家,进一步深入了解协议以及链上操作,各处挖矿赚取收益; 再到如今的链上交易玩家,追上热门叙事,在链上寻找财富密码。 这就是我整个成长路径,而OKX钱包这款好用的工具使得我事半功倍。 这是我来时的路,也是我与OKX的故事。 @mia_okx @Mercy_okx @Cayne_okx @OKX_Yuki @Cryptosis9_OKX @Lanng_okx @Haiteng_okx @star_okx @sisterinweb3 @okxchinese #OKX小作文大赛#
Show more
0
4
7
1
稳定币热度降温,香港的稳定币法案也收紧了? 我们到底怎么看待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监管态度的差异性呢? 1、首先,从宏观层面看,稳定币“军备竞赛”其实已经正式开始了。 AI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Crypto是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影响更深远。 尤其是,随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对抗的加剧,Crypto的作用进一步被放大了,被当作了对抗的工具。 Crypto背后代表的是铸币权,美元借助美元稳定币渗透到更多的国家地区,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其他法币,比如人民币,也需要借助Crypto来实现离岸稳定币的全球化。 2、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不同国家的站位不一样:美国的监管政策有示范效应,香港更多是如何应对。 拜登政府排斥加密货币,当时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也被影响采取类似的政策;但是川普上台后,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加速推动加密货币的相关法案。 在这种背景下,其实很多国家的政策是来不及快速调整的,所以只能被迫应对。 但是在这种应对中,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港对稳定币的监管反而比美国严格。 所以总的来说,美国是主动布局,而其他国家更多是被动应对。 但是大势不可逆,稳定币的采用正在加速,美元稳定币开始渗透到各个国家地区。 美元算是全球最坚挺的法币,但是美元太难获取了,而作为数字美元的美元稳定币则非常容易获得。 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球流动,只要有网络,就能获得到,因此是在自发增长。 3、从微观层面看,支付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军备竞赛也已经开始了。 传统支付机构们有业务场景、有商家网络,而稳定币支付能切实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时效,两者可以说是天然契合,那么传统支付机构们怎么会不心动呢? 稳定币就是跨境支付的大杀器! 既然稳定币支付迟早会变革传统支付体系,那就尽快加入进来,不说先发优势,至少不能被竞争对手们占先。 这就是你不做,竞争对手可能就会先做,最后陷入被动,那么大家不得不进行稳定币支付的“战备竞赛”。 由此,稳定币支付赛道被传统支付机构们卷起来了,并在实际推动与落地。 4、总结一下 稳定币以及稳定币支付是不可逆的趋势,稳定币军备竞赛已经开始了。 只是不同国家的站位不同,美国在主推稳定币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地区是被动守势,这就导致了最终法案松紧程度的差异性。 从微观层面看,稳定币支付的优势已经被传统支付机构们看到,正在跑步进入稳定币赛道。 所以,即使稳定币热度短暂熄火,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能看到这个趋势还在延续。
Show more
0
12
32
2
1、比特币Layer2到底还行不行? 大家现在买来比特币,只能囤币,不能使用,很多圈外人就会质疑比特币:比特币叫“数字黄金”,但是为什么没有实用性? 这就是比特币生态的价值,比特币Layer2的价值。 从技术角度看,比特币生态可以给比特币矿工带来更多收入,从而保证比特币的安全; 从市场角度看,比特币生态能给比特币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获得更大规模的普及以及共识。 所以比特币生态是必走的路,而比特币Layer2是比特币生态的关键。 从2023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持续关注比特币生态。 虽然比特币之前已经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最近已经能感受到比特币生态有复兴的苗头了。
Show more
0
38
60
8
稳定币热度降温,香港的稳定币法案也收紧了? 我们到底怎么看待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监管态度的差异性呢? 1、首先,从宏观层面看,稳定币“军备竞赛”其实已经正式开始了。 AI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Crypto是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影响更深远。 尤其是,随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对抗的加剧,Crypto的作用进一步被放大了,被当作了对抗的工具。 Crypto背后代表的是铸币权,美元借助美元稳定币渗透到更多的国家地区,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其他法币,比如人民币,也需要借助Crypto来实现离岸稳定币的全球化。 2、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不同国家的站位不一样:美国的监管政策有示范效应,香港更多是如何应对。 拜登政府排斥加密货币,当时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也被影响采取类似的政策;但是川普上台后,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加速推动加密货币的相关法案。 在这种背景下,其实很多国家的政策是来不及快速调整的,所以只能被迫应对。 但是在这种应对中,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港对稳定币的监管反而比美国严格。 所以总的来说,美国是主动布局,而其他国家更多是被动应对。 但是大势不可逆,稳定币的采用正在加速,美元稳定币开始渗透到各个国家地区。 美元算是全球最坚挺的法币,但是美元太难获取了,而作为数字美元的美元稳定币则非常容易获得。 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球流动,只要有网络,就能获得到,因此是在自发增长。 3、从微观层面看,支付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军备竞赛也已经开始了。 传统支付机构们有业务场景、有商家网络,而稳定币支付能切实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时效,两者可以说是天然契合,那么传统支付机构们怎么会不心动呢? 稳定币就是跨境支付的大杀器! 既然稳定币支付迟早会变革传统支付体系,那就尽快加入进来,不说先发优势,至少不能被竞争对手们占先。 这就是你不做,竞争对手可能就会先做,最后陷入被动,那么大家不得不进行稳定币支付的“战备竞赛”。 由此,稳定币支付赛道被传统支付机构们卷起来了,并在实际推动与落地。 4、总结一下 稳定币以及稳定币支付是不可逆的趋势,稳定币军备竞赛已经开始了。 只是不同国家的站位不同,美国在主推稳定币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地区是被动守势,这就导致了最终法案松紧程度的差异性。 从微观层面看,稳定币支付的优势已经被传统支付机构们看到,正在跑步进入稳定币赛道。 所以,即使稳定币热度短暂熄火,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能看到这个趋势还在延续。
Show more
0
12
32
2
稳定币热度降温,香港的稳定币法案也收紧了? 我们到底怎么看待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监管态度的差异性呢? 1、首先,从宏观层面看,稳定币“军备竞赛”其实已经正式开始了。 AI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Crypto是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影响更深远。 尤其是,随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对抗的加剧,Crypto的作用进一步被放大了,被当作了对抗的工具。 Crypto背后代表的是铸币权,美元借助美元稳定币渗透到更多的国家地区,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其他法币,比如人民币,也需要借助Crypto来实现离岸稳定币的全球化。 2、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不同国家的站位不一样:美国的监管政策有示范效应,香港更多是如何应对。 拜登政府排斥加密货币,当时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也被影响采取类似的政策;但是川普上台后,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加速推动加密货币的相关法案。 在这种背景下,其实很多国家的政策是来不及快速调整的,所以只能被迫应对。 但是在这种应对中,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港对稳定币的监管反而比美国严格。 所以总的来说,美国是主动布局,而其他国家更多是被动应对。 但是大势不可逆,稳定币的采用正在加速,美元稳定币开始渗透到各个国家地区。 美元算是全球最坚挺的法币,但是美元太难获取了,而作为数字美元的美元稳定币则非常容易获得。 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球流动,只要有网络,就能获得到,因此是在自发增长。 3、从微观层面看,支付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军备竞赛也已经开始了。 传统支付机构们有业务场景、有商家网络,而稳定币支付能切实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时效,两者可以说是天然契合,那么传统支付机构们怎么会不心动呢? 稳定币就是跨境支付的大杀器! 既然稳定币支付迟早会变革传统支付体系,那就尽快加入进来,不说先发优势,至少不能被竞争对手们占先。 这就是你不做,竞争对手可能就会先做,最后陷入被动,那么大家不得不进行稳定币支付的“战备竞赛”。 由此,稳定币支付赛道被传统支付机构们卷起来了,并在实际推动与落地。 4、总结一下 稳定币以及稳定币支付是不可逆的趋势,稳定币军备竞赛已经开始了。 只是不同国家的站位不同,美国在主推稳定币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地区是被动守势,这就导致了最终法案松紧程度的差异性。 从微观层面看,稳定币支付的优势已经被传统支付机构们看到,正在跑步进入稳定币赛道。 所以,即使稳定币热度短暂熄火,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能看到这个趋势还在延续。
Show more
0
12
32
2
行情变好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找我咨询Web3了,想知道到底怎么进入币圈。 当我想和圈外小白去解释一些基础概念时,发现我们行业的学习门槛还是太高了。 1、到底该怎么降低新人进入Web3的门槛呢? 一方面,自然是需要行业基建完善后,不断优化应用层,这是行业的自身努力; 另一方面,其实是需要结合新的技术来变革现有的交互方式,目前看,毫无疑问就是AI。 AI 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应用的交互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DeFi已经成为了我们行业的金融基础设施,玩链上,是绕不过去。 现在 DeFi 的操作门槛实在太高了,需要懂钱包管理、跨链桥接、风险评估、智能合约等专业知识。 这就导致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只能眼睁睁看着高阶玩家,比如链上大户或专业交易者独享收益。 但通过 AI 的介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无感体验的曙光: 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 Agent就能自动分析、优化并执行策略,让 DeFi 像使用手机 App 一样简单,最终实现大众化参与和收益共享。 2、要先了解DeFi的痛点,才能看到AI的潜力。 DeFi 的核心问题是碎片化和复杂性: 用户需要手动切换多个协议,比如 Uniswap 换币、Aave 借贷、Pendle 收益循环,还要实时监控市场波动、gas 费用和风险(比如无常损失或清算)。 这不只考验技术技能,还需要金融知识积淀,导致 70% 以上的潜在用户被排除在外。 AI 的介入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点肯定是自然语言的交互方式,用户不再点击按钮或写代码,用户只需说“我想用 100 USDC 赚取稳定收益”,AI 就能理解意图、生成策略并执行。 接下来,执行非常关键,AI Agent能实时扫描链上数据、预测机会(如高 APY 机会或套利),自动再平衡资产,减少人为错误。 当然,在现在的多链世界,还需要无缝跨链,AI 处理桥接和多链交互,用户无需担心兼容性。 3、以 INFINIT 为例:AI 如何让普通人无感玩转 DeFi INFINIT 正是这样一个典型项目。 @Infinit_Labs 这个项目通过 AI 驱动的 DeFi Agent和Agent群(Agent Swarm),将复杂策略简化为一键执行。 用户输入钱包持有、风险偏好和目标,比如“低风险稳定收益”,AI 就会执行以下操作: 整合 100+ 链上/链下数据源,生成个性化推荐。 自动执行多步骤操作(如换币、桥接、质押),无需用户手动批准。 支持 10+ 网络(如 Ethereum、Solana),并通过 V2 的 Agentic 经济体,让 KOL 创建可分叉策略,普通用户一键跟进。 举个例子,在 INFINIT 上,你可以说“我想用 USDC 赚取 10%+ 年化收益”,AI 代理会扫描 Pendle 或 Aave 等协议,构建循环策略,并实时监控调整。 这样,用户无需懂 Solidity 或监控市场,就能获取收益。 INFINIT已吸引 17 万+ 用户,执行 45 万+ 交易,这些数据证明了 AI 能大幅降低门槛。 4、总结一下 AI 会深刻地改变DeFi的交互方式,AI 也是 DeFi 主流化的关键。 AI不只是工具,而是桥梁,让普通人无感接入高收益世界。 像 INFINIT 这样的项目已在路上,不要排斥新事物,可以亲身感受下这种新的交互方式。 也许现在还不成熟,但是AI的进化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这将帮助越来越多的圈外小白进入这个行业。
Show more
0
6
16
3
行情变好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找我咨询Web3了,想知道到底怎么进入币圈。 当我想和圈外小白去解释一些基础概念时,发现我们行业的学习门槛还是太高了。 1、到底该怎么降低新人进入Web3的门槛呢? 一方面,自然是需要行业基建完善后,不断优化应用层,这是行业的自身努力; 另一方面,其实是需要结合新的技术来变革现有的交互方式,目前看,毫无疑问就是AI。 AI 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应用的交互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DeFi已经成为了我们行业的金融基础设施,玩链上,是绕不过去。 现在 DeFi 的操作门槛实在太高了,需要懂钱包管理、跨链桥接、风险评估、智能合约等专业知识。 这就导致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只能眼睁睁看着高阶玩家,比如链上大户或专业交易者独享收益。 但通过 AI 的介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无感体验的曙光: 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 Agent就能自动分析、优化并执行策略,让 DeFi 像使用手机 App 一样简单,最终实现大众化参与和收益共享。 2、要先了解DeFi的痛点,才能看到AI的潜力。 DeFi 的核心问题是碎片化和复杂性: 用户需要手动切换多个协议,比如 Uniswap 换币、Aave 借贷、Pendle 收益循环,还要实时监控市场波动、gas 费用和风险(比如无常损失或清算)。 这不只考验技术技能,还需要金融知识积淀,导致 70% 以上的潜在用户被排除在外。 AI 的介入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点肯定是自然语言的交互方式,用户不再点击按钮或写代码,用户只需说“我想用 100 USDC 赚取稳定收益”,AI 就能理解意图、生成策略并执行。 接下来,执行非常关键,AI Agent能实时扫描链上数据、预测机会(如高 APY 机会或套利),自动再平衡资产,减少人为错误。 当然,在现在的多链世界,还需要无缝跨链,AI 处理桥接和多链交互,用户无需担心兼容性。 3、以 INFINIT 为例:AI 如何让普通人无感玩转 DeFi INFINIT 正是这样一个典型项目。 @Infinit_Labs 这个项目通过 AI 驱动的 DeFi Agent和Agent群(Agent Swarm),将复杂策略简化为一键执行。 用户输入钱包持有、风险偏好和目标,比如“低风险稳定收益”,AI 就会执行以下操作: 整合 100+ 链上/链下数据源,生成个性化推荐。 自动执行多步骤操作(如换币、桥接、质押),无需用户手动批准。 支持 10+ 网络(如 Ethereum、Solana),并通过 V2 的 Agentic 经济体,让 KOL 创建可分叉策略,普通用户一键跟进。 举个例子,在 INFINIT 上,你可以说“我想用 USDC 赚取 10%+ 年化收益”,AI 代理会扫描 Pendle 或 Aave 等协议,构建循环策略,并实时监控调整。 这样,用户无需懂 Solidity 或监控市场,就能获取收益。 INFINIT已吸引 17 万+ 用户,执行 45 万+ 交易,这些数据证明了 AI 能大幅降低门槛。 4、总结一下 AI 会深刻地改变DeFi的交互方式,AI 也是 DeFi 主流化的关键。 AI不只是工具,而是桥梁,让普通人无感接入高收益世界。 像 INFINIT 这样的项目已在路上,不要排斥新事物,可以亲身感受下这种新的交互方式。 也许现在还不成熟,但是AI的进化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这将帮助越来越多的圈外小白进入这个行业。
Show more
0
6
16
3
1、网络国家的出现到底还要多远? 最早,知名投资者 Balaji 写了一本书叫做《The Network State》,提出了网络国家的概念。 网络国家指的是一个高度一致的在线社区,该社区具备集体行动能力,能够通过众筹在全球购买土地,并最终获得现有主权国家的外交承认。 这个概念中,网络国家是从数字社区起步,逐步转向物理存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治理和资源分配,而不依赖传统机构。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也就是大家说的V神,也多次提到并讨论这个概念。 他认为区块链和网络国家的精神非常契合,而且是网络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 V神甚至通过实际行动探索这个概念,最著名的是2023年在黑山共和国发起的Zuzalu实验: 这是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临时“popup city”,聚集200多名以太坊社区成员、加密高管、生物科技企业家和研究者,焦点包括长寿科学、公有物品和网络国家讨论。 但V神承认后续步骤不明朗,尤其是在治理方面存在问题,比如中心化、精英化问题。 2、随着基建的成熟,如今,以太坊Layer2龙头Arbitrum提出了其愿景正是构建一个数字主权国家(Digital Sovereign Nation)。 这个数字主权国家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 一是需要有多元化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最终呈现方式是DAO,ArbitrumDAO 对协议升级和资金持有拥有完全的链上控制权。 这种控制权是其实现数字主权国度愿景的基础。 二是需要有价值的数字资源。 在这里,这些资源指的是 Arbitrum 的区块空间和执行环境,它们其实是高利润的数字商品。 Layer2 的经济性使其能够保留大量的网络收入,Arbitrum One 交易的平均毛利率超过95%。 Arbitrum 链上活动产生的价值可以直接累积到 ArbitrumDAO 财政中。 三是需要通过财政部署产生经济试验区。 创造和保留收入的能力使 ArbitrumDAO 能够将资产再投资于新的项目。 这些项目反过来又会推动对 Arbitrum 区块空间和活动的需求,这就变成了一个增长飞轮。 3、如果把Arbitrum看作一个国家,我们可以看下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 (1)首先,这个国家是联邦制的。 最大的中央区是Arbitrum One,还有48个Arbitrum Chains。 但是这个国家不是松散的联盟,而是有强绑定和关联关系,其共同的技术底座决定了能实现高度的互操作性。 这些联邦也有非常高的自主权:能自定义Gas代币、可以选择自己的DA(数据可用性方案)、结算到 (2)这个国家的GDP达到2亿美元 链上GDP ,也就是网络上产生的应用总收入。 其中,Uniswap、GMX 和 Aave 三大巨头应用已占 Arbitrum One 链上 GDP 的 40.5%。 (3)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DeFi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对于Arbitrum来说,支柱产业就是DeFi。 不过只有一个核心产业还是太单一,所以Arbitrum正在积极扩展其他产业,比如RWA、游戏、社交。 当然,Arbitrum期望自己的各个联邦去探索,也就是在不同的子链上实现不同类型的生态。 4、总结一下 区块链行业总是不断在诞生一些极具创新性的新东西。 究其根本,区块链是一项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目标是重构当前的组织形态。 那么,网络国家可以说是终极目标,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愿景。 Arbitrum明确将数字主权国家作为自己的愿景,可以说是一次极大胆的尝试。 @arbitrum @arbitrum_cn 这些区域性、阶段性的实验,终究会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Show more
0
2
18
4
1、网络国家的出现到底还要多远? 最早,知名投资者 Balaji 写了一本书叫做《The Network State》,提出了网络国家的概念。 网络国家指的是一个高度一致的在线社区,该社区具备集体行动能力,能够通过众筹在全球购买土地,并最终获得现有主权国家的外交承认。 这个概念中,网络国家是从数字社区起步,逐步转向物理存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治理和资源分配,而不依赖传统机构。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也就是大家说的V神,也多次提到并讨论这个概念。 他认为区块链和网络国家的精神非常契合,而且是网络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 V神甚至通过实际行动探索这个概念,最著名的是2023年在黑山共和国发起的Zuzalu实验: 这是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临时“popup city”,聚集200多名以太坊社区成员、加密高管、生物科技企业家和研究者,焦点包括长寿科学、公有物品和网络国家讨论。 但V神承认后续步骤不明朗,尤其是在治理方面存在问题,比如中心化、精英化问题。 2、随着基建的成熟,如今,以太坊Layer2龙头Arbitrum提出了其愿景正是构建一个数字主权国家(Digital Sovereign Nation)。 这个数字主权国家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 一是需要有多元化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最终呈现方式是DAO,ArbitrumDAO 对协议升级和资金持有拥有完全的链上控制权。 这种控制权是其实现数字主权国度愿景的基础。 二是需要有价值的数字资源。 在这里,这些资源指的是 Arbitrum 的区块空间和执行环境,它们其实是高利润的数字商品。 Layer2 的经济性使其能够保留大量的网络收入,Arbitrum One 交易的平均毛利率超过95%。 Arbitrum 链上活动产生的价值可以直接累积到 ArbitrumDAO 财政中。 三是需要通过财政部署产生经济试验区。 创造和保留收入的能力使 ArbitrumDAO 能够将资产再投资于新的项目。 这些项目反过来又会推动对 Arbitrum 区块空间和活动的需求,这就变成了一个增长飞轮。 3、如果把Arbitrum看作一个国家,我们可以看下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 (1)首先,这个国家是联邦制的。 最大的中央区是Arbitrum One,还有48个Arbitrum Chains。 但是这个国家不是松散的联盟,而是有强绑定和关联关系,其共同的技术底座决定了能实现高度的互操作性。 这些联邦也有非常高的自主权:能自定义Gas代币、可以选择自己的DA(数据可用性方案)、结算到 (2)这个国家的GDP达到2亿美元 链上GDP ,也就是网络上产生的应用总收入。 其中,Uniswap、GMX 和 Aave 三大巨头应用已占 Arbitrum One 链上 GDP 的 40.5%。 (3)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DeFi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对于Arbitrum来说,支柱产业就是DeFi。 不过只有一个核心产业还是太单一,所以Arbitrum正在积极扩展其他产业,比如RWA、游戏、社交。 当然,Arbitrum期望自己的各个联邦去探索,也就是在不同的子链上实现不同类型的生态。 4、总结一下 区块链行业总是不断在诞生一些极具创新性的新东西。 究其根本,区块链是一项变革生产关系的技术,目标是重构当前的组织形态。 那么,网络国家可以说是终极目标,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愿景。 Arbitrum明确将数字主权国家作为自己的愿景,可以说是一次极大胆的尝试。 @arbitrum @arbitrum_cn 这些区域性、阶段性的实验,终究会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Show more
0
2
18
4
Web3直播平台 Sidekick 作为一个我跟了4个月的项目,不管结果如何,还是要做一个复盘。 1、先说直接收益部分 直接收益部分是:初始签约费+直播空投+Kaito空投,共计1万刀以上收入。 对这个结果,其实自己并不满意。 我一直在说要深入参与项目,和早期潜力项目一起成长。 但是知易行难,懒惰是原罪。 我是Sidekick第一批主播,三月份就开始与Sidekick合作,但是后续的直播总是拖延,直播得也不高频。 看到几位头部大主播都是几万个、几十万代币空投,折合几万刀,比得上普通人打工一年的工资,此时才觉得我们币圈真的是充满了机会。 而自己则没有竭尽全力,总是浅尝辄止。 2、再说潜在收益部分 除了直接的收益部分,其实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则是构建了一批视频课程。 最开始时,我决定和Sidekick合作,初心还是想借助直播扩展到视频领域。 @Sidekick_Labs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知识博主,因此每次直播前我都会准备好一个聚焦的主题和内容提纲。 每次直播我基本会不间断讲解一两个小时,完全是以在线授课的节奏输出。 这主要是因为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希望大家来听我的直播都能获得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收获; 另一方面,我也不像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些直播都是视频素材,我是在变相制作自己的Web3知识课程。 最后,确实输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视频内容。 3、总结一下 复盘之后,我觉得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都是值得记录和反思的。 好的地方:在很早期就关注到了这个潜力项目,并很早参与了进来,因此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好的地方:面对潜力项目,没有深度参与,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也没有拿到超额收益。 因此,以后遇到自己认为潜力的项目,一定要充分投入,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 好机会并不多,不但要有看到好机会的投研能力,也要有敢于投入、敢于梭哈的勇气。
Show more
0
14
31
1
Web3直播平台 Sidekick 作为一个我跟了4个月的项目,不管结果如何,还是要做一个复盘。 1、先说直接收益部分 直接收益部分是:初始签约费+直播空投+Kaito空投,共计1万刀以上收入。 对这个结果,其实自己并不满意。 我一直在说要深入参与项目,和早期潜力项目一起成长。 但是知易行难,懒惰是原罪。 我是Sidekick第一批主播,三月份就开始与Sidekick合作,但是后续的直播总是拖延,直播得也不高频。 看到几位头部大主播都是几万个、几十万代币空投,折合几万刀,比得上普通人打工一年的工资,此时才觉得我们币圈真的是充满了机会。 而自己则没有竭尽全力,总是浅尝辄止。 2、再说潜在收益部分 除了直接的收益部分,其实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则是构建了一批视频课程。 最开始时,我决定和Sidekick合作,初心还是想借助直播扩展到视频领域。 @Sidekick_Labs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知识博主,因此每次直播前我都会准备好一个聚焦的主题和内容提纲。 每次直播我基本会不间断讲解一两个小时,完全是以在线授课的节奏输出。 这主要是因为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希望大家来听我的直播都能获得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收获; 另一方面,我也不像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些直播都是视频素材,我是在变相制作自己的Web3知识课程。 最后,确实输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视频内容。 3、总结一下 复盘之后,我觉得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都是值得记录和反思的。 好的地方:在很早期就关注到了这个潜力项目,并很早参与了进来,因此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好的地方:面对潜力项目,没有深度参与,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也没有拿到超额收益。 因此,以后遇到自己认为潜力的项目,一定要充分投入,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 好机会并不多,不但要有看到好机会的投研能力,也要有敢于投入、敢于梭哈的勇气。
Show more
0
14
31
1
Web3直播平台 Sidekick 作为一个我跟了4个月的项目,不管结果如何,还是要做一个复盘。 1、先说直接收益部分 直接收益部分是:初始签约费+直播空投+Kaito空投,共计1万刀以上收入。 对这个结果,其实自己并不满意。 我一直在说要深入参与项目,和早期潜力项目一起成长。 但是知易行难,懒惰是原罪。 我是Sidekick第一批主播,三月份就开始与Sidekick合作,但是后续的直播总是拖延,直播得也不高频。 看到几位头部大主播都是几万个、几十万代币空投,折合几万刀,比得上普通人打工一年的工资,此时才觉得我们币圈真的是充满了机会。 而自己则没有竭尽全力,总是浅尝辄止。 2、再说潜在收益部分 除了直接的收益部分,其实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则是构建了一批视频课程。 最开始时,我决定和Sidekick合作,初心还是想借助直播扩展到视频领域。 @Sidekick_Labs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知识博主,因此每次直播前我都会准备好一个聚焦的主题和内容提纲。 每次直播我基本会不间断讲解一两个小时,完全是以在线授课的节奏输出。 这主要是因为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希望大家来听我的直播都能获得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收获; 另一方面,我也不像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些直播都是视频素材,我是在变相制作自己的Web3知识课程。 最后,确实输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视频内容。 3、总结一下 复盘之后,我觉得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都是值得记录和反思的。 好的地方:在很早期就关注到了这个潜力项目,并很早参与了进来,因此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好的地方:面对潜力项目,没有深度参与,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也没有拿到超额收益。 因此,以后遇到自己认为潜力的项目,一定要充分投入,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 好机会并不多,不但要有看到好机会的投研能力,也要有敢于投入、敢于梭哈的勇气。
Show more
0
14
31
1
AI大语言模型越来越强了,但是大家知道训练成本到底有多高吗? 我们可以看一个对比数据: 看完这个表格对比,可以发现,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成本确实居高不下。 大模型训练通常需要海量计算资源、数据获取和能源消耗。 这使得只有资源雄厚的大公司或机构(如OpenAI、Google、Meta等)才能从零开始构建前沿模型。 这两年,训练一个顶级LLM的成本高达50亿至100亿美元,主要就是用于GPU/TPU集群和电力支出。 所以,大模型训练目前仍是大公司的专利,对于初创企业或者落后国家,基本没有竞争力。 但是,此时去中心化AI出现了。 AI区块链项目0G Labs 和中国移动开发了 DiLoCoX,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框架,可使用低带宽网络以 10 倍的效率和 300 倍的速度进行 107B 参数模型训练。 1、DiLoCoX具体是怎么做到能够降低95%成本的呢? 这里给一个简单的类比: 传统训练像全班学生围着一个黑板写作业,必须实时同步;DiLoCoX像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先独立做,然后每隔一段时间汇总一次,效率更高,不用等慢的同学。 当然,DiLoCoX不是从零发明,而是基于Google DeepMind的DiLoCo(Distributed Low-Communication)框架扩展而来。 DiLoCo原本用于小规模模型(最多4亿参数),而DiLoCoX通过创新组合,将其推到100B+级别。 所以不得不佩服国人的工程能力之强。 2、DiLoCoX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DiLoCoX的突破将引发AI生态的多维度变革,短期内挑战现有模式,长期推动行业向去中心化转型。 首先,直接的影响是,AI生态可以更加多样化。 初创和中小企业将更容易进入市场,推动 niche 应用创新,如医疗AI(医院利用本地数据训练模型)或边缘计算(低带宽环境下的实时AI)。 这可以催生更多开源工具和Web3集成(如区块链验证训练过程),增强AI的互操作性和抗脆弱性。 长远看,AI将从中心化巨兽转向模块化、可定制。 企业软件厂商需适应分布式训练,开放源代码影响力增强。 全球范围内,这将缩小数字鸿沟,例如非洲或亚洲的机构能独立开发AI,推动本地经济和技术自主。 所以,0G Labs的这项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去中心化AI浪潮的一部分。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不再受限于数据中心的规模,而是取决于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程度。 3、为什么0G Labs能主导开发出该模型? 首先,自然是资金支持,0G Labs在早期就获得了巨额融资,这直接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基础。 其次,是合作伙伴的选择,与中国移动的深度合作是DiLoCoX开发的催化剂。 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电信运营商,提供海量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经验和数据资源,支持低带宽环境下的分布式训练。 更关键的是,0G Labs从成立起就定位为“世界首个去中心化AI操作系统”,这与当前AI去中心化趋势完美契合。 @0G_labs 尤其是这两年,AI计算需求爆炸,这为他们提供了机遇,团队的敏锐洞察让他们优先投资低通信框架。 可以说,0G Labs是去中心化AI先锋,我之前也系统聊过这个项目,大家可以看下之前的一篇文章⬇️
Show more
《聊聊去中心化AI明星项目0G Labs的隐形战略与发展暗线》 一直都在说AI是未来的主叙事,AI与Crypto到底怎么结合呢? Crypto要结合自身特性解决Web2中AI发展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在AI叙事中占据一席之地。 那当前AI有哪些问题呢? 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痛点:中心化垄断、缺乏透明度和成本高昂。 今天的 AI 大模型(如 ChatGPT)大多由大公司控制,数据和算力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现在有很多Crypto项目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了,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逻辑,把 AI 的门槛拉低,让普通人也能分一杯羹,这就是DeAI赛道(去中心化AI)。 这不仅是技术创新,其实更是对中心化垄断的一种反思:如果未来是AI的,那AI该是属于谁的? 不是区块链需要AI,而是AI需要区块链。 训练一个模型动辄几千万美元,普通人只能望洋兴叹。 现在很多区块链项目用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把 AI 的核心资源,即数据、算力和模型,进行拆分和分发。 其实,本质上是在重构 AI 的生产关系。 其中最近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项目叫做0G Labs,正在搭建首个去中心化 AI 操作系统(deAIOS),因此非常值得进行研究。 @0G_labs 1、0G的野心 0G 的核心是个模块化的 Layer 1 区块链,专为 AI 场景设计。 0G Labs 被定位为去中心化 AI 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但是看0G的实际市场动作,其实可以发现它的真正目标可能不仅是做“管道工”,而是想悄悄控制整个生态的“流量入口”。 50GB/秒的 DA 吞吐量和 100 倍成本优势确实亮眼,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与 300 多个项目的合作。 这让我想到以太坊早期的打法:先铺底层,再通过生态绑定把开发者锁在自己体系里。 如果 0G 能把 AI 应用的底层资源(数据、算力)变成标配,它很可能成为去中心化 AI 的“事实标准”。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竞争,而是一种生态系统的隐形布局。 2、Conflux 的影子 0G团队背景中,CTO 吴鸣和 Conflux 的渊源是个公开的线索。 那么,自然,0G 在技术栈和人脉上会深度复用Conflux 的经验。 Conflux 的树图结构(Tree-Graph)擅长高吞吐量交易,这跟 0G 的 DA 层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上商务负责人 Thomas Yao 也是 Conflux 的早期投资人,这种“老战友”组合让 0G 在技术和融资上少走很多弯路。 这就是明星团队带来的潜在优势:0G 能够继承 Conflux 在亚洲市场的关系网,尤其是在华人区块链圈的影响力。 市面上很少有人提这一点,如果 0G 能把亚洲的 AI 开发者拉进来,它的生态扩张速度那么将非常有优势,甚至会远超外界预期。 3、对比下其他竞争对手 (1)Bittensor Bittensor 的去中心化神经网络很酷,但它的 $TAO 激励机制有个隐忧:过于依赖社区贡献,可能导致算力质量参差不齐。 0G 团队在设计时可能也会观察到这一点,所以选择了共享质押(Shared Staking)这种更中心化的共识方式,确保节点稳定性和性能。 这是个取舍——牺牲了点去中心化理想,但换来了更可靠的 AI 基础设施。 (2)Akash Akash 的去中心化算力市场很实用,但它只解决“算力供给”这一环,缺少数据和存储的整合。 0G 同样看准了这一点,刻意把 DA 和存储做成闭环。 如果 AI 应用的瓶颈从算力转向数据可用性(这在大数据时代很常见),Akash 就会被 0G 甩开。 0G 的全栈布局像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3)Gensyn Gensyn 的分布式训练很吸引人,但用区块链验证结果带来高昂的计算开销。 0G 的模块化设计有意避开了这个坑:它的 DA 层和存储层分开优化,在验证效率上有天然优势。 如果 Gensyn 的验证成本失控,0G 的低成本叙事会更有说服力。 4、看下0G的代币模型 0G 基金会 2024 年 11 月拿到的 2.5 亿美元代币购买承诺是个大数字,但细节没公开。 大胆猜测一下,这很可能不是一次性现金注入,而是跟早期投资人签了对赌协议:比如承诺在 TGE(代币生成事件)后分批买入 $0G,换取更低的私募价格。 这种操作在 Web3 项目里不罕见,既能锁住资金,又能拉高市场预期。 这背后的逻辑是:0G 想通过代币流动性制造“繁荣”,吸引散户和中小机构入场。 如果推测没错,它的主网上线前可能会有一波密集的社区营销,把测试网数据和 NFT 炒热。 5、关于生态建设 0G 已跟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项目合作,这其实也是它的一个杀手锏。 DePIN 的硬件节点(如 IoT 设备、GPU)天然适合 AI 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 如果 0G 能把这些节点接入自己的 DA 和存储层,将能够打造出一个“现实世界+区块链”的 AI 生态 这比单纯的链上计算更有想象空间,也能跟 Akash、Gensyn 拉开差异。 还有就是限量 1888 个的“One Gravity” NFT ,官方说是社区门票,实际上这不仅是身份象征,还是未来治理权的预留。 0G 如果想走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路线,这些 NFT 持有者在代币分配或节点收益上有优先权。 这种设计在 Web3 里不算新鲜,但结合 AI 场景,能不能玩出新花样值得观察。 6、总结一下 0G Labs 在去中心化 AI 赛道里不是最显眼的,但它还藏着最深的“暗线”。 从技术上看,它的全栈模块化设计有碾压对手的潜力; 从战略上看,它在生态控制和亚洲布局上有未露的底牌。 如果它能把技术落地,把生态炒热,甚至把亚洲市场抓在手里,0G 就不只是个基础设施玩家,而是去中心化 AI 的“新王”。 我们可以持续关注这个项目。
Show more
0
0
0
0
《合规稳定币龙头 Circle 的三大致命问题》 Circle的上市引爆了市场对稳定币的关注度,Circle也成了合规稳定币的第一股,但是光鲜背后也潜藏着危机。 看完Circle的上市招股书,其实可以发现 Circle 有三大致命问题: 一是收入单一,99% 来自储备资金的收入,只有1%的其他收入; 二是成本高企,60%的收入给了Coinbase,净利润率只有9%; 三是盈利波动,盈利不稳定,2022 年净亏损 7.7 亿美元,2023 年盈利 2.7 亿美元,2024 年又回落至 1.6 亿美元。 我们就来看下这三大问题背后的成因,以及Circle正在作出哪些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1、收入单一 99% 来自储备资金的收入,这就意味着Circle没有其他盈利点,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估值天花板”。 我们先看下这个核心业务模式: Circle发行的USDC 是一种与美元 1:1 锚定的稳定币,背后由美元、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支持。 用户持有 USDC 时,Circle 将这些资金投资于美债等资产,赚取利息收入,而 USDC 持有者不会获得利息。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无息融资”,Circle 用用户资金投资,却无需支付成本,类似于银行吸收存款后放贷的模式,但风险更低(因投资于国债而非贷款)。 Circle的商业模式可以看成数字美元的债券套利。 那么,Circle的盈利能力依赖两个变量: 一是USDC的流通量,流通量越大,储备资产规模越大,利息收入越高; 二是利率环境,美债收益率直接决定储备收入,高利率环境对 Circle 极为有利。 虽然Circle已经占据了“合规稳定币龙头”这样的生态位,可以随着赛道的变大而吃到更多的蛋糕,但是现在美联储已经进入了降息周期,美债收益率可能降至 2% 或者更低,Circle 利润直接就腰斩了。 此外,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在入场,再加上竞争对手(一些新兴稳定币)开始支付利息给持有者,Circle 的“无息融资”模式将面临挑战,可能会进一步损失掉合规稳定币的市场份额。 此时,Circle又仅有储备资金收入这一种盈利点,那么Circle就无法撑起更高的市值。 Circle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1)加速 Circle Payments Network 推广:Circle在2025 年 5 月推出了 Circle Payments Network ,想要用 USD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服务,连接银行、数字钱包和支付服务商。 (2)开发增值服务:开发 USDC 托管和资产管理工具,针对机构客户(如加密基金、银行),收取管理费。 (3)探索非美元稳定币和新兴市场:Circle 已发行 EURC(欧元锚定稳定币),并计划在亚洲和拉美推广 USDC 和 EURC,这些新市场的增长还是非常有成效的。 2、成本高企 Circle 收入的60%都给了Coinbase,主要是作为分销费用和推广费用。 其中,这种分成比例对Circle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拖累。 为什么 Circle 会将 60% 收入给 Coinbase? 这就和USDC的发展历史有关系,Circle 和 Coinbase 是 USDC 的联合创始人。 Circle 负责 USDC 的发行和储备资产管理,而 Coinbase 提供分发渠道、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双方基于协议分享 USDC 储备收入(主要为美债利息)。 2018年 USDC 刚推出时,Circle 的品牌和分发能力较弱,依赖 Coinbase 的交易所地位和用户网络快速扩大 USDC 市场份额,因此Coinbase 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Coinbase 是美国合规交易所龙头,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USDC 的流通量和交易量高度依赖 Coinbase 的基础设施,Circle 短期内难以脱离。 比如2024 年,基于 320 亿总流通量来计算,Coinbase 贡献了 USDC 约 50%-60% 的流通量,大概是 160-192 亿美元,。 Circle和Coinbase的合作协议中,其实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条款: 如果Circle在某一些情况下,不能把这个红利分给Coinbase,或者是有一些监管上的 一些问题的话,Coinbase是有权利 自己成为USDC的发行方,所以它其实可以把USDC给拿过来,然后让Coinbase自己成为发行人。 虽然现在USDC是被Circle全权发行和负责它的运营了,但是Coinbase仍然是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的。 Circle 也意识到了高分成的长期风险,所以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重新谈判分成协议以及自建分发渠道。 前者,重新谈判分成协议还是有难度了,毕竟有法律协议约束,Circle难以摆脱这部分的限制; 而后者,自建分发渠道还是可以有效缓解高分成的利润压力。 3、盈利波动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稳定币市值规模还是和加密货币行业的周期变动强相关的。 加密货币市场的牛熊交替,直接影响着整体稳定币市场的规模。 Circle在 2022 年净亏损 7.688 亿美元,就是因为加密熊市的原因; 而在 2023 年盈利 2.676 亿美元,则在于成本控制和利率上升; 到了2024 年回落至 1.557 亿美元,则是因为分销成本激增。 我们可以再回顾下,USDC的发行量的变化大概有几个关键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就是2020年的DeFi summer,USDC的发行量达到550亿美元; 第二个节点是2022年的UST暴雷,大量资金涌入USDC,使得其在加密行业熊市,市值在高点也维持了很久; 第三个节点是2023年初Solana的强势崛起,使得USDC相比USDT也有很好的增长; 第四个节点是2023年3月硅谷银行暴雷,加上美国的SEC不利好的监管政策,USDC的发行量跌下去个30%左右,到了2023年年底,跌了50%左右。 第五个节点是Trump赢得选举,稳定币又开始起量了,USDC增长到现在六百多亿美元的规模,整体增长了80%。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加密货币市场的牛熊对稳定币的增长是极其重要的,另外一个是政策对以合规为主要卖点的稳定币的影响极其重要,特别是USDC这样的合规稳定币。 为了减缓盈利的波动,Circle要做的其实和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相关,一方面是收入多元化以降低利率依赖,另一方面是成本优化以稳定利润率。 更关键的是,Circle 可以利用合规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应对加密市场波动。 总结一下 稳定币可以说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一次变革。 稳定币是取代 SWIFT和银行的清结算、以及外汇体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 而Circle 的愿景远不止于发行稳定币,Circle想要构建的是一个新的金融系统,而USDC则是这个新金融系统的核心。 但是,Circle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上述提到了三大致命问题,这些都是需要Circle去解决的。 无论结果如何,Circle 的上市都为加密行业树立了标杆,正在激励更多的人关注稳定币,我们可以对这场金融体系的变革持续关注。 @circle @Tether_to @coinbase @humafinance
Show more
0
17
82
11
说一个暴论:未来AI Agent会构建出自己的社会形态,这个组织中会出现自己的货币、语言和通信方式。 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是AI进化得非常快。 AI Agent之间可以相互协作,从而完成更大的目标、更复杂的工程。 此时,AI Agent可以分为战术级Agent和战略级Agent。 现在都是偏向于战术级Agent,在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工程能力。 但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 战术级Agent要足够多,就能慢慢进化出战略级Agent。 我们可以发现,AI Agent Social Network(AI Agent社交网络)会成为AI Agent进化的重要催化剂。 目前,我已经看到了一个项目叫ChainOpera,就正在构建Agent Social。 @ChainOpera_AI 这个项目背景还是挺强的,不但有学术能力,还有工程能力,更关键已经有了落地产品,自然也不缺融资。 1、 Agent Social Network到底是什么? ChainOpera给出了很好的范式。 ChainOpera 借鉴了像WeChat这样的IM(即时消息)架构,建了一个多代理社交网络。 用户能把AI Agent加为“联系人”,支持群聊、协作,甚至让代理间DM(私聊)来分工。 比如,一个代理负责扫描股票,另一个管转账,还有一个自动止盈止损——它们像团队一样配合,而不是单打独斗。 通过社交网络,代理能形成“小队”(squad),人类指导下动态适应。 2、质变路径是什么? 首先是需要大规模协作。 ChainOpera有一个PoI(Proof of Intelligence)机制,这个不是挖矿那种老套路,而是根据你实际帮忙多少来分钱。 比如,你提供GPU计算、分享数据,或者优化模型,就能拿积分或代币。 ChainOpera用联邦学习和链上协调,确保代理间经济对齐:贡献数据或计算,就能赚积分/代币。 这就鼓励了大规模协作。 再通过社交网络加持,代理能“谈判、适应和共建”。 它像“多人游戏”,代理组队攻克难题。 如果代理数达百万级,战略级Agent会浮现,能处理跨领域工程如智能城市管理。 3、ChainOpera是AI Agent进化的土壤 ChainOpera是理想平台,因为它非常全栈:从App到区块链,支持人类-代理协作(H2A网络)。 ChainOpera自己扛了一切,它拉了Bittensor的GPU农场、DeepSeek的开源模型,还有Render Network的渲染支持。 最近还搞了个CO-AI联盟,帮大家一起调模型。 用户数破80万就靠DeepSeek集成,用户能免费用社区托管的模型。 跟Virtuals Protocol比,Virtuals走的还是meme币路线,ChainOpera是全套方案,从手机App到链上合约。 此时,ChainOpera 定位就是 DeAI 基础设施枢纽。 4、总结一下 战术级Agent到底怎么变成战略级Agent? 不断吸收市面上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其实非常像人类组织中领袖的涌现过程: 所谓领袖,就是在于其更擅长战略判断,有全局思维,能被其他成员所信服,因此可以发出指令由其他成员执行。 Agent之间同样可以相互协作。 战略级Agent为了完成更大的目标时,会寻求战术级Agent的协作。 而ChainOpera的Agent Social正铺路,让战术Agent“社交”起来,催生战略级变革。 这将是一个深刻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变革,甚至说进化。
Show more
0
3
10
0
说一个暴论:未来AI Agent会构建出自己的社会形态,这个组织中会出现自己的货币、语言和通信方式。 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是AI进化得非常快。 AI Agent之间可以相互协作,从而完成更大的目标、更复杂的工程。 此时,AI Agent可以分为战术级Agent和战略级Agent。 现在都是偏向于战术级Agent,在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工程能力。 但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 战术级Agent要足够多,就能慢慢进化出战略级Agent。 我们可以发现,AI Agent Social Network(AI Agent社交网络)会成为AI Agent进化的重要催化剂。 目前,我已经看到了一个项目叫ChainOpera,就正在构建Agent Social。 @ChainOpera_AI 这个项目背景还是挺强的,不但有学术能力,还有工程能力,更关键已经有了落地产品,自然也不缺融资。 1、 Agent Social Network到底是什么? ChainOpera给出了很好的范式。 ChainOpera 借鉴了像WeChat这样的IM(即时消息)架构,建了一个多代理社交网络。 用户能把AI Agent加为“联系人”,支持群聊、协作,甚至让代理间DM(私聊)来分工。 比如,一个代理负责扫描股票,另一个管转账,还有一个自动止盈止损——它们像团队一样配合,而不是单打独斗。 通过社交网络,代理能形成“小队”(squad),人类指导下动态适应。 2、质变路径是什么? 首先是需要大规模协作。 ChainOpera有一个PoI(Proof of Intelligence)机制,这个不是挖矿那种老套路,而是根据你实际帮忙多少来分钱。 比如,你提供GPU计算、分享数据,或者优化模型,就能拿积分或代币。 ChainOpera用联邦学习和链上协调,确保代理间经济对齐:贡献数据或计算,就能赚积分/代币。 这就鼓励了大规模协作。 再通过社交网络加持,代理能“谈判、适应和共建”。 它像“多人游戏”,代理组队攻克难题。 如果代理数达百万级,战略级Agent会浮现,能处理跨领域工程如智能城市管理。 3、ChainOpera是AI Agent进化的土壤 ChainOpera是理想平台,因为它非常全栈:从App到区块链,支持人类-代理协作(H2A网络)。 ChainOpera自己扛了一切,它拉了Bittensor的GPU农场、DeepSeek的开源模型,还有Render Network的渲染支持。 最近还搞了个CO-AI联盟,帮大家一起调模型。 用户数破80万就靠DeepSeek集成,用户能免费用社区托管的模型。 跟Virtuals Protocol比,Virtuals走的还是meme币路线,ChainOpera是全套方案,从手机App到链上合约。 此时,ChainOpera 定位就是 DeAI 基础设施枢纽。 4、总结一下 战术级Agent到底怎么变成战略级Agent? 不断吸收市面上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其实非常像人类组织中领袖的涌现过程: 所谓领袖,就是在于其更擅长战略判断,有全局思维,能被其他成员所信服,因此可以发出指令由其他成员执行。 Agent之间同样可以相互协作。 战略级Agent为了完成更大的目标时,会寻求战术级Agent的协作。 而ChainOpera的Agent Social正铺路,让战术Agent“社交”起来,催生战略级变革。 这将是一个深刻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变革,甚至说进化。
Show more
0
3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