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广东美食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广东美食
藏不住了,广东美食冬瓜船的特色吃法,一口下去,鲜美无比~ https://t.co/AcxQlx3J0x
0
2
22
1
来个广东人解释一下 这是什么吃法??广东冬瓜船太鲜美了!! #广东美食# https://t.co/nEpLAvEVnN
0
22
276
53
江门台山的海鲜🦞太赞了!有空一起去尝尝吧~🍤记得带个大的胃去享受这场味蕾盛宴哟!🍢✨ #广东美食# https://t.co/ZCdh73Ri2a
0
3
19
2
广东冬瓜船美食,饱满料足,口感鲜甜浓郁,不信你来试试~ https://t.co/2NYmKXVZ5h
0
1
12
1
Hey guys!跟着菜名认城市,解锁广东的独家美食地图。 #广东# #China# https://t.co/YHpg2wMORP
0
6
81
3
你知道为什么广东人吃鹅要分左右腿吗? #China# #美食# https://t.co/ZOJdwd25z7
0
3
53
0
五月里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跟我一起去探索岭南的古韵与诗意,在这美丽的省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当地的文化底蕴怎么样?#五月旅行计划##🏞# #广东美景# #广东人文# https://t.co/YVW1IuCMDL
Show more
0
10
18
2
🌟🏖️在美丽的广东茂名,阳光照耀着金色的沙滩💫,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广东茂名# #广东人文# https://t.co/g4yl3HUM5Y
0
3
25
3
广东漆黑的小巷子里发现极品。美女身材真好,200一发,大腿有纹身,一掐就出水,非常过瘾。#扫街# https://t.co/jIvDfGoTJf
0
4
209
4
炒港美股赚的钱到底怎么交税?哪些人会被盯上?如何避免被罚? 多地税务局同步启动审查,近期应该有不少人收到申报通知,补税金额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这次并非空穴来风——CRS全球税务信息交换机制数据很早就已互通,税务局通过金融机构掌握你的境外账户(银行卡、券商、保险等)详情,传了这么久,如今正式收网。 从2025年3月起,包括福建、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地税务局都已开始同步启动境外收入核查,曝光案例中补税金额10 万到上百万不等。 ❚ 核查流程 提示提醒 → 督促整改 → 约谈警示 → 立案稽查 → 公开曝光 ➤炒港美股赚的钱到底怎么交税? 1. ​​股息红利税​​ ​​- 美股股息​​:美国预扣10%税款,回国后需补缴10%(合计20%)。需提供完税证明申请抵扣,但流程复杂。 ​​- 港股股息​​:香港已扣10%,根据内地与香港税收协定,无需补缴。 2. ​​资本利得税​​/财产转让税 ​​- 税率​​:20%(按单笔盈利计算,亏损不可抵扣) ​​- 计算方式​​:盈利 = 卖出价 - 买入价 - 交易费用。 - ​​关键区别​​:A股暂免资本利得税,但港美股需缴纳。 多年未申报,可能叠加滞纳金和罚款。 - 亏损抵免:投资亏损可抵减同年度其他资本利得,需保留完整交易记录备查 前几天的大冤种就是按照这么被收税的,不仅亏损还得交税,不过收税也是需要核查所有的记录,实际未必按这个算,这种明显不合理的算法,也是不知道哪个大聪明拍脑袋想出来的。 ➤哪些人会被盯上? - 覆盖范围:包括香港、新加坡、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除外,但通过FATCA单独交换) - 上报内容:身份信息、账户余额、交易记录、股息红利、资本利得等 - 豁免条件:香港2019年前开立的账户若余额≤25万美元可暂免,但超限后仍需补报 - 特别注意:金融机构可自主决定是否上报小账户,因此即使金额较低,也可能被抽查! ➤如何避免被罚? - 长期持有:按照股息分红缴纳 - 海外身份:避免双重税务居民身份,利用税收协定避免重复征税 - 美国券商:盈透证券、第一证券,数据互通协议不同 - 滞纳金:若收到税务局信息,多年未申报,可能叠加滞纳金和罚款 - 注销账户?估计没用,为符合监管一般都会保留几年数据被查 - 加密资产盈利没有被要求征税,本身就处于边缘地带,首先得承认加密资产是合法资产,但后续如合规可能也会倒查几年盈利数据
Show more
0
0
0
0
照片里这货叫Alex Wong,他的父母从广东移民,他出生于美国,是懂王的副国家安全顾问,遗憾的是被解雇了。 划重点:虽然他是华裔,但是他却极端反华! https://t.co/s5NOm4V0Ed
Show more
0
0
0
0
嘿!我是来自美丽珠江三角洲的一座城市的代表——江门市!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哦,期待与您共同探索这里的美景和文化✌︎ #广东岭南文化# https://t.co/lsReR43PAd
Show more
0
6
16
3
打个“空中的士”上班去!别光看美女,你知道这是中国广东哪家公司的飞行汽车? https://t.co/F6xN4ped1n
0
102
277
26
茂名之地,位于岭南之东,沃野千里间,风物独特别。海韵沙声共谱成诗行,期待与您共赏此美景。#广东文旅# https://t.co/gXW9K9E3YN
0
1
16
1
放在过去,这种Info玩法仅仅是社交平台激励创作者的手段,但放在Web3,就是标准的产业了! 现在还仅仅是开始,想象一下这个模式逐渐扩展到各个行业? 宠物博主卷新品测试、数码博主卷新机测评、美食博主卷探店品尝... Infofi的意义绝不止帮助Web3项目方做做推广那么简单! @KaitoAI@Punk9277 的野心也绝不止有这么一点点。 同样的思路再套到 @ethos_network 上,依旧是一样的,之前Ethos创始人 @0x5f_eth 还问过中国的大众点评是什么样子的? 我给他发了一张大众点评的截图,这背后有多大的市场,对ETH未来的真正现实层面落地,都是想象空间极高的存在! 我是经历过Defi-Summer的人,如果说当时的浪潮是VC们推起来的,那么现在的浪潮就是广大KOL们在推动的! 上海刚下了一场雨,气温没有转凉,反而更加燥热,我想这应该就是夏天快要来了的感觉吧...
Show more
InFoFi叙事再次袭来,浅谈一下个人观点! 在聊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来币圈是干啥的?我觉得每个人应该答案都是统一的——赚钱!其实无论是什么赛道,什么项目,大家参与都是为了赚钱! 弄清楚来币圈的目的就很简单了,不管是撸空投、做交易也好还是搞项目、发盘子也罢,其核心都是为了赚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也因此产生了各种赛道各类项目,大家参与/不参与都不重要,毕竟没有项目是十全十美的,要记得:存在即合理! 希望大家能听得懂我什么意思,说回InFoFi叙事,其实很久以前就有项目通过发帖、带标签这种形式去给予贡献者奖励,当时部分人因为偏见错过了一些大毛收益,也因为过激疯狂参与这类项目而又毫无收益,所以这一叙事渐渐的就被大家遗忘了! 而在Kaito、ethos等产品出现之前,有部分项目(eigen、cloud、jup等)发放贡献者奖励再次点燃创作热潮,但大多数人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奖励,Kaito的出现会让很多人反感,但同时也一部分人从藉藉无名走到台前,不过有一点确实值得吐槽,但这也是大多数项目的通病:只能夸不能踩!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没有项目会让所有人满意,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包括抖音、微信、支付宝。Kaito类也仅是作为一个辅助平台去帮助项目方通过多维度数据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估贡献模型,而所有参与Kaito、ethos、wallchain、GiveRep等平台的用户也不过是为了赚钱! 大家活跃于社交平台,尽可能的展示自身价值,最大努力限度的去发帖贡献,这些是不得不认可的,所以最后分享几个InFoFi叙事的平台/项目,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参与! 1、Kaito @KaitoAI 基于加密货币的信息、注意力和资本分发中心,正在建设可互操作的 InfoFi 层,以全新的方式连接创作者、用户和品牌 https://t.co/ZlJ2NuFUCj 2、Ethos @ethos_network 提供具有支持资料的信誉评分,类似于信用报告,但具有开放协议和链上记录 https://t.co/ksyE2OTJK2 3、Wallchain @wallchain_xyz是一个创新的框架,用于评估用户在 X(原 Twitter)上的内容覆盖面和质量以及参与度,注重真正的联系以及对社区的有意义的贡献,旨在衡量和奖励加密社区中的真实影响力 https://t.co/RMDSuXcqr1 4、GiveRep @GiveRep 为加密用户提供社交声誉层,通过追踪用户推文的浏览量、点赞量、转发量和评论量来增加参与度分数进而发放项目奖励 https://t.co/vI6v88jvT7 5、Mirra @MirraTerminal是第一个在社区精选数据上训练的去中心化 AI 模型。与依赖静态、封闭数据集的传统 AI 系统不同,Mirra 从 Web3 用户的实时贡献中学习 https://t.co/fbkIDaAkZN 6、Soon @soon_svm 是有药丸活动发推带上标签 #SOONISTHEREDPILL# 并艾特官方 https://t.co/7527qADbDw
Show more
0
32
34
0
男子爱吃鱼生肚子里长满了虫子 近日,广州市海珠区55岁的冯叔(化名)因持续腹痛、发热、浓茶色尿液被送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医,经检查,他的胆管内竟长满虫子。 广医二院肝胆外科医生黄思敏博士详细询问了冯叔平时的饮食情况,发现冯叔有鱼生食用史,初步怀疑冯叔可能是因为进食鱼生感染了肝吸虫,而肝吸虫堵住了胆管引起胆道梗阻并发胆管炎才出现了上述的症状。 经积极护肝、降酶、退黄、驱虫等治疗,现冯叔病情已逐渐好转。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系统所引起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人们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感染肝吸虫后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病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可出现如冯叔一样的持续腹痛、胆管炎、黄疸等症状,后期更有可能诱发胆管癌和肝癌。 广医二院肝胆外科曹良启主任医师提醒:大家享受美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这背后隐形的杀手。 以往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约85%的病例在中国,而广东省是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感染率高达17.48%,估计感染人数超过500多万,约占全国的50%。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鱼生消费高发区,公众需提高警惕。
Show more
0
0
0
0
工作以来像这样独自一人漫步过多个国家或城市,比如凌晨4点我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走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村庄,在站台等车来,周围不见一人,那一晚真的有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路灯都没有,除了站台一点灯光,我就一个人站在那里等了40几分钟,没有害怕; 也曾在晚上8-9点,走在巴黎的小巷里去体验土耳其的街边美食,那个时候的巴黎是安全的,我也没担心过; 在德国柏林,为了省钱,那时也没经验,定了一个不知道是哪个荒郊野外的旅馆,被那时的老板一顿批评,说我不能光为公司省钱就不顾安全,一车三人凌晨三点抹黑敲人家门结果没人开门,只能重新找酒店,我说怕啥,我们有三个人呢,我一个人来也不怕,从此以后老板没把我当女人看,说我太勇🤦‍♀️ 在越南,我没有朋友,也不好麻烦别人,下班后晚上一个人走路去逛街,不懂越南话,人家也不懂英语,偶尔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友善的陌生男人吹着口哨轻浮的跟我打招呼,不过大部分安全没有问题; 在芝加哥,我一个人多次半夜12点1点从展馆下班或者从机场过来,走在中国城附近,这个地方有一个桥底下是非常让人害怕的,住了很多流浪汉,我无知无畏经过几次,从没怕过,但自从被黑人袭击过一次后,我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走这个路段了. 在深圳经常一个人走夜路,也从没怕过,安全问题我从没有一点担心,深圳于我很是心安,我在刚去深圳没找到工作时,跟着大家一起睡过工地,睡过草坪,甚至睡过废弃的地下管道. 但是正所谓夜路走多了总会碰上鬼,所以有一次我被人盯上了,晚上8点多下班,离开公司没多远,在南山西丽的茶光工业园车站附近被突然窜出来的三个男人把我按在地上,捂住我嘴巴无法呼救(呼救也没用,旁边就多个行人经过也无人帮我),被抢走了钱包手机和护照还有500块; 在香港,展会结束后,晚上和张同志漫步湾仔紫金广场看灯光秀觉的有点浪漫,只是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他喜欢用脚走路到处看看,他希望去看各种夜市,而我太累想睡觉,在香港街头跟他吵架,后面我俩谁也不服谁,于是他去他的夜市我回酒店睡觉😂 美国也走了40多个城市了,以前真的去哪里都没有害怕过,夜晚都是敢一个人走,比如第一次来美国,第一站拉斯维加斯,我就是为了省5块钱公交车费,一个人从展馆走路到Downtown 的酒店(因为这个酒店便宜),那一条长路几乎都是能碰到流浪汉,我都没怕过,但是现在,越在美国住久了就越不敢一个人大晚上的独自走在市中心路上. 如果抛开安全问题,我真的还蛮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在夜晚行走,好像能沉淀一些内心的浮躁😂
Show more
0
19
70
6
工作以来像这样独自一人漫步过多个国家或城市,比如凌晨4点我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走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村庄,在站台等车来,周围不见一人,那一晚真的有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路灯都没有,除了站台一点灯光,我就一个人站在那里等了40几分钟,没有害怕; 也曾在晚上8-9点,走在巴黎的小巷里去体验土耳其的街边美食,那个时候的巴黎是安全的,我也没担心过; 在德国柏林,为了省钱,那时也没经验,定了一个不知道是哪个荒郊野外的旅馆,被那时的老板一顿批评,说我不能光为公司省钱就不顾安全,一车三人凌晨三点抹黑敲人家门结果没人开门,只能重新找酒店,我说怕啥,我们有三个人呢,我一个人来也不怕,从此以后老板没把我当女人看,说我太勇🤦‍♀️ 在越南,我没有朋友,也不好麻烦别人,下班后晚上一个人走路去逛街,不懂越南话,人家也不懂英语,偶尔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友善的陌生男人吹着口哨轻浮的跟我打招呼,不过大部分安全没有问题; 在芝加哥,我一个人多次半夜12点1点从展馆下班或者从机场过来,走在中国城附近,这个地方有一个桥底下是非常让人害怕的,住了很多流浪汉,我无知无畏经过几次,从没怕过,但自从被黑人袭击过一次后,我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走这个路段了. 在深圳经常一个人走夜路,也从没怕过,安全问题我从没有一点担心,深圳于我很是心安,我在刚去深圳没找到工作时,跟着大家一起睡过工地,睡过草坪,甚至睡过废弃的地下管道. 但是正所谓夜路走多了总会碰上鬼,所以有一次我被人盯上了,晚上8点多下班,离开公司没多远,在南山西丽的茶光工业园车站附近被突然窜出来的三个男人把我按在地上,捂住我嘴巴无法呼救(呼救也没用,旁边就多个行人经过也无人帮我),被抢走了钱包手机和护照还要500块; 在香港,展会结束后,晚上和张同志漫步湾仔紫金广场看灯光秀觉的有点浪漫,只是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他喜欢用脚走路到处看看,他希望去看各种夜市,而我太累想睡觉,在香港街头跟他吵架,后面我俩谁也不服谁,于是他去他的夜市我回酒店睡觉😂 美国也走了40多个城市了,以前真的去哪里都没有害怕过,夜晚都是敢一个人走,比如第一次来美国,第一站拉斯维加斯,我就是为了省5块钱公交车费,一个人从展馆走路到Downtown 的酒店(因为这个酒店便宜),那一条长路几乎都是能碰到流浪汉,我都没怕过,但是现在,越在美国住久了就越不敢一个人大晚上的独自走在市中心路上. 如果抛开安全问题,我真的还蛮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在夜晚行走,好像能沉淀一些内心的浮躁😂
Show more
0
1
6
0
是的。其实中国完全没有ready。 从上到下,从实力到意识形态现在都没有ready。 说中国搭便车,确实没说错。 中国从上到下都没有ready自己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如何去吸引其他国家的人。 比如,广泛传播那个装印度人嘲笑印度掉飞机的视频,将来可能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印度人对中国人的恶感。 在国内,很多人是毫不掩饰地种族主义,社达,纳粹主义,各种你们想到的极端主义都能看到。 菲律宾是菲猴,非洲是黑鬼,白人是白皮,棒子,鬼子等等等等。而本身一被说眯眯眼就暴走。非常childish、遍地巨婴满地走。其实需要更多需要平等地看待这个世界。 意识形态方面,中国自己知道靠共产主义,吸引其他国家是不现实的。他们自己都不信。但是也没啥输出的。就搞出一个所谓 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提法。完全不知所谓。 但是实际上,中国完全可以提出更加打动人心的意识形态,比如生存权啊,技术平权啊。 举个例子来讲,现在欧美说大陆产能严重过剩,如果只看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中国的产能是绝对过剩的。但是如果放在全球人口来看,这个产能可能不是过剩的。 比如广东,河北的抽水马桶产业是“严重产能过剩”的。美国1/3以上的马桶是性河北进口的。 然而放到更高的一个纬度去看,印度人还有大量人口还没有用上抽水马桶,非洲人绝大多数都没有用上。事实上全球有40多亿人是没有用上抽水马桶的。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就是human being,无论是什么肤色,是不是都deserve 一个抽水马桶或者其他类似的清洁环保的马桶? 从这个角度看,过剩就不再是过剩了。 这种让所有国家,包括几十亿贫困,落后地区的人类,过上基本体面生活的,让所有人有权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最朴素的,才是最有战斗力的。 可惜中国上上下下都没有ready,无论是意识形态的表述,军事实力,人才培养等等。 如果没有ready,那就只能继续交点钱搭便车。如果美国还允许你搭便车的话。
Show more
0
10
60
13
这几天刷推很明显的感觉到英文技术社区对中国AI产业的进步速度处于一种半震动半懵逼的状态,应激来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宇树(Unitree)的轮足式机器狗B2-W,另一个是开源MoE模型DeepSeek-V3。 宇树在早年基本上属于是波士顿动力的跟班,产品形态完全照猫画虎,商业上瞄准的也是低配平替生态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从B系列型号开始,宇树的机器狗就在灵活性上可以和波士顿动力平起平坐了。 B2-W的意外在于切换了技术线,用运动性更高但平衡性同时也更难的动轮方案取代了B2还在沿用四足方案,然后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能在户外环境里跋山涉水的训练,很多美国人在视频底下说这一定是CGI的画面,不知道是真串还是心态炸了。 波士顿在机器狗身上也曾短暂用过动轮方案,或者说它测过的方案远比宇树要多——公司成立时长摆在那里——但是作为行业先驱,它连保持一家美国公司的实体都办不到了。 现代汽车2020年以打折价从软银手里买了波士顿动力,正值软银账面巨亏需要回血,而软银当初又是在2017年从Google那里买到手的,Google为什么卖呢,因为觉得太烧钱了,亏不起。 这理由就很离谱,美国的风险资本系统对于亏损的容忍度本来就是全球最高的,没有之一,对于前沿性的研究,砸钱画饼是再寻常不过了的——看这两年硅谷在AI上的投入产出比就知道了——但波士顿动力何以在独一档的地位上被当成不良资产卖来卖去? 那头房间里的大象,美国的科技行业普遍都装作看不到:美国人,如今的美国人,从投行到企业,从CEO到程序员,从纽约到湾区,对制造业的厌弃已经成为本能了。 A16Z的合伙人马克·安德森2011年在「华尔街日报」写了那篇流传甚广的代表作「软件吞噬世界」,大概意思是,边际成本极低的软件公司注定接管一切水草繁盛之地,和这种可以提供指数级增长的生意比起来,其他的行业都不够看。 并不是说马克·安德森的表达有问题,后面这十几年来的现实走向,也确实在证明这条攫取规模化利润的回报是最高的,但美国人的路径依赖到最后必然带来一整代人丧失制造能力的结果。 这里说的丧失制造能力,并不是说丧失制造兴趣或是热情,我前段时间拜访了深圳一家逆向海淘公司,业务就是把华强北的电子配件做成可索引的结构化目录,然后提供从采购到验货再到发包的全流程服务,最大的买方就是美国的DIY市场和高校学生,他们之所以要不远万里的等上几个星期委托中国人来买东西,就是因为在诺大的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供应链。 然后那些学生也只有在读书时才有真正尝试制造某些东西的机会,到了要去大公司里上班领薪后,再也没人愿意把手弄脏了。 但软件终究不能脱离硬件运行,哪怕硬件生产的附加值再不够看,基于采集一手物理数据的入口,制造商腰板硬起来后去做全套解决方案,只取决于能不能组建好的工程师团队,反过来却不一样,制造订单长期外包出去,它就变成产业链配套回不来了。 所以像是多旋翼无人机和四足机器狗这类新兴科技萌芽的原型机一般都还是产自有着试错资本的欧美,也就是所谓「从零到一」的过程,而在「从一到十」的落地阶段,中国的追赶成果就会开始密集呈现,进入「从十到百」的量产之后,中国的供应链成本直接杀死比赛。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最早在网上爆火的时候,Google X的负责人在内部备忘录里说他已经和媒体沟通了,希望不要让视频和Google扯上太大关系,是不是很迷惑,这么牛逼的事情,你作为母公司非但不高兴,还想躲起来,现在你们懂得这种顾虑从何而来了,就是觉得贵为软件巨头的Google去卷袖子干制造的活儿太卑贱了呗。 当然美国也还有马斯克这样的建设者(Builder),但你要知道马斯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这样的人现在是极度稀缺的,而且长期以来不受主流科技业界待见,完全是靠逆常识的成就——造汽车,造火箭,造隧道,这都是硅谷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去一步步打脸打出来的名声。 如果说宇树是在硬件上引起了一波怀疑现实的热度,那么DeepSeek则在软件的原生地盘,把大模型厂商都给硬控住了。 在微软、Meta、Google都在奔着10万卡集群去做大模型训练时,DeepSeek在2000个GPU上,花了不到600万美金和2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对齐GPT-4o和Claude 3.5 Sonnet的测试结果。 DeepSeek-V2在半年前就火过一波,但那会儿的叙事还相对符合旧版本的预期:中国AI公司推出了低成本的开源模型,想要成为行业里的价格屠夫,中国人就擅长做这种便宜耐用的东西,只要不去和顶级产品比较,能用是肯定的。 但V3则完全不同了,它把成本降了10倍以上,同时质量却能比肩t1阵营,关键还是开源的,相关推文的评论区全是「中国人咋做到的?」 虽然但是,后发的大模型可以通过知识蒸馏等手段实现性价比更高的训练——类似你学习牛顿三定律的速度降低的斜率也在有利于追赶者,肯定比牛顿本人琢磨出定律的速度要快——成本,但匪夷所思的效率提升,是很难用已知训练方法来归纳的,它一定是是在底层架构上做了不同于其他巨头的创新。 另一个角度更有意思,如果针对中国的AI芯片禁售政策最后产生的后果,是让中国的大模型公司不得不在算力受限的约束下实现了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这种适得其反的剧情就太讽刺了。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之前也说过,公司差的从来都不是钱,而是高端芯片被禁运。 所以中国的大模型公司,像是字节和阿里这样的大厂,卡能管够,把年收入的1/10拿出来卷AI,问题不大,但初创公司没这么多弹药,保持不下牌桌的唯一方法就是玩命创新。 李开复今年也一直在表达一个观点,中国做AI的优势从来不是在不设预算上限的情况下去做突破性研究,而是在好、快、便宜和可靠性之间找出最优解。 零一和DeepSeek用的都是MoE(混合专家)模式,相当于是在事先准备的高质量数据集上去做特定训练,不能说在跑分上完全没有水分,但市场并不关心原理,只要质价比够看,就一定会有竞争力。 当然DeepSeek不太一样的是,它不太缺卡,2021年就囤了1万张英伟达A100,那会儿ChatGPT还没影呢,和Meta为了元宇宙囤卡却阴差阳错的赶上AI浪潮很像,DeepSeek买那么多卡,是为了做量化交易⋯⋯ 我最早对梁文锋有印象,是「西蒙斯传」里有他写的序,西蒙斯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用算法模型去做自动化投资的开创者,梁文锋当时管着600亿人民币的量化私募,写序属于顺理成章的给行业祖师爷致敬。 交待这个背景,是想说,梁文锋的几家公司,从量化交易做到大模型开发,并不是一个金融转为科技的过程,而是数学技能在两个应用场景之间的切换,投资的目的是预测市场,大模型的原理也是预测Token。 后来看过几次梁文锋的采访,对他的印象很好,非常清醒和聪明的一个人,我贴几段你们感受一下: 「暗涌」:大部分中国公司都选择既要模型又要应用,为什么DeepSeek目前选择只做研究探索? 梁文锋: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趁机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暗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大部分人的惯性认知是,美国擅长搞技术创新,中国更擅长做应用。 梁文锋: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过去三十多年IT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18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Scaling Law也在被如此对待。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 「暗涌」:但这种选择放在中国语境里,也过于奢侈。大模型是一个重投入游戏,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本只去研究创新,而不是先考虑商业化。 梁文锋:创新的成本肯定不低,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暗涌」:但做大模型,单纯的技术领先也很难形成绝对优势,你们赌的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梁文锋:我们看到的是中国AI不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gap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社区和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能看到下一代的技术趋势,手里有路线图。中国AI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很多国产芯片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只有第二手消息,所以中国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术的前沿。 「暗涌」:很多大模型公司都执着地去海外挖人,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前50名的顶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国的公司,你们的人都来自哪里? 梁文锋:V2模型没有海外回来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顶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暗涌」:所以你对这件事也是乐观的? 梁文锋:我是八十年代在广东一个五线城市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九十年代,广东赚钱机会很多,当时有不少家长到我家里来,基本就是家长觉得读书没用。但现在回去看,观念都变了。因为钱不好赚了,连开出租车的机会可能都没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变了。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事实教育。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 是不是很牛逼?反正我是被圈粉了,做最难的事情,还要站着把钱赚了,一切信念都基于对真正价值的尊重和判断,这样的80后、90后越来越多的站上了主流舞台,让人非常宽慰,你可以说他们在过去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做题怎么了,参与世界未来的塑造,就是最有挑战性的题,喜欢解这样的题,才有乐趣啊。
Show more
0
191
2.6K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