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AIInfra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AIInfra
China has launched the world's first commercial underwater AI data center off the coast of Hainan. This facility houses over 400 high-performance servers, delivering computing power equivalent to 30,000 high-end gaming PCs. It can process up to 7,000 DeepSeek AI queries per second, handling tasks like model training, simulations, and marine research. Utilizing seawater for cooling, it significantly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setting a new standard for sustainable computing. For more content like this, please visit: https://t.co/rNCZHa0kFy #UnderwaterDataCenter# #AIInfrastructure# #SustainableTech# #DeepSeekAI#
Show more
0
0
0
1
Muxy 上线 Bitget:一场关于“AI 结算”的关键拼图 最近,一个叫 Muxy @Muxy_AI 的新项目上线了 Bitget @bitgetglobal ,还带来了自己的代币 $MAI 。对于不太熟悉这个圈子的朋友来说,看到又一个带着“AI”标签的项目,很容易觉得是老调重弹。但这次,Muxy 其实踩在了一个很实际、但之前一直没人认真解决的问题上:AI 工具怎么在区块链世界里被“用起来”和“付起来”。 用工具很简单,付钱最难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开发者,做了一个可以写代码、画图或回答问题的 AI 工具。有人在 Web3 里调用了这个工具,获得了服务——那接下来问题来了:你怎么收费?怎么结算?怎么激励别人继续用?传统互联网里有 Stripe、支付宝这类支付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 Web3,工具调用和结算之间其实是“断链”的。 Muxy 就是专门来补上这块断链的。它不是在卷模型,也不是在比谁的 AI 更聪明,而是认认真真地在搭一条 “AI 工具使用→自动付费→持续激励” 的通路。说白了,它关心的不是你工具多厉害,而是“用你的人愿不愿意付费、付了谁来记账、记了账你能不能拿到钱”。 Web3 不是工具箱,是一个“市场” Muxy 做的事其实很“土”:让各种 AI 工具变成可以组合、可以收费的服务单元,让愿意付费的用户(不管是人还是别的 AI)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调用这些工具——这就像你在淘宝上下单,只不过买的是“服务”而不是“商品”。 这种方式其实是在推动 Web3 的 AI 工具从“展示品”走向“商品化”,也就是从“我能做什么”变成“你要不要买”。而一旦这个市场起来了,不管是做工具的,还是需要服务的,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流动方向。 $MAI 不是一个单纯的“币” 再说说 $MAI 这个代币。很多人一听“新币上线”,第一反应是投不投、涨不涨。但 $MAI 更像是一种协议内部的“血液”——它不是在炒情绪,而是拿来结算和激励的。如果 Muxy 把这套 AI 工具结算系统跑通了, $MAI 的使用需求可能会变得非常实际,甚至“无感使用”。 你用 AI 工具,背后就会有人用 MAI 给开发者付钱。你作为开发者,被调用越多,就越能靠 MAI 获得收入。一个合理的价值闭环,可能比什么“变革世界的模型”都更扎实。 Muxy 为什么选在 Morph 上跑?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是:Muxy 是跑在 Morph 上的。这个 L2 项目,主打的是高性能、低成本。对于频繁调用、微支付、实时反馈的 AI 工具来说,这种底层架构是刚需。 AI 工具不是你点一次就完事,它是成百上千次的小请求。如果每一次都要等主网确认、付高 gas,那体验就毁了。Muxy 把自己建在 Morph 上,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省事、省钱、跑得快。 如果 AI 真要成为 Web3 的一部分,它就不能只是噱头和白皮书,而要有实打实的使用、调用和结算——而这些,正是 Muxy 想解决的。 官方网站:https://t.co/N9qK0xYwsh X (Twitter): https://t.co/gdKj8O2bH1 Telegram: https://t.co/8ZPOfjZ4iw 白皮书: https://t.co/KnSGxLaseE Gitbook: https://t.co/2X1IE5n88b Github:https://t.co/jZ4IsHfWCc CA: 0xe4635e9cd1f719c37523a80c0fb0b95a445a788a 也许它不会一夜爆红,但这类“基础设施”项目,往往是下一轮爆发前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Muxy# #MAI# #Bitget# #AIInfra#
Show more
Market attention for @Muxy_AI has been skyrocketing ever since leading exchange @bitgetglobal announced the news of the upcoming $MAI listing! 🔥 Latest data shows $MAI has surged over +30%! 📈 This reflects the growing market recognition of @Muxy_AI 's vision to build the essential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for the future of AI Agents on @MorphLayer . Real value discovery is happening! Still on the sidelines? 🚀 ➡️ $MAI: 0xe4635e9cd1f719c37523a80c0fb0b95a445a788a ➡️ TG:https://t.co/jo0DOzhIHK Follow @Muxy_AI for the latest! #MuxyAI# #Bitget# #PriceAlert# #Crypto# #AI# #Web3# #FOMO# $MAI #Morph# #Trending#
Show more
0
1
0
0
AI赛道龙二?我为什么盯上了 Codatta 最近在关注 AI 叙事的项目中,Codatta @codatta_io 让我眼前一亮。说实话,在 $TAO / $GROK 这些顶流项目背后,我越来越觉得“龙二”项目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性价比洼地。而 Codatta,就是这样一个在AI + 数据赛道上具有极强执行力、真实收入和落地应用的潜力股。 1. 🐉 AI赛道龙二:不是喊AI,而是真搞AI 很多 AI 项目喊得震天响,结果要么是“GPT包皮”,要么是圈钱再议。而 Codatta 不仅在做,而且已经在用。5.6 亿次数据标注 + 支持 35 条链 + 4600 万高风险地址识别,这不是实验室里的PPT,而是实打实的链上交付。 他们搞的是“协作式知识网络”——由人类专家 + AI agent 共同构建数据,这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 OpenAI、Bittensor 等团队也在探索的方向。唯一不同的是,Codatta 把这件事真正落地了,还能通过贡献获得版权收入,这是很 Web3 的设计。 所以在我眼里,它很有机会成为 AI infra 领域的“数据 layer”龙二,比起大热的计算、推理方向,这类“干实事”的项目更容易在二级市场体现价值。 2. 📊 被忽视的金矿 我们都知道 AI 模型离不开数据,但有个事实是:90% 训练数据都需要标注和清洗,而这个过程往往占据整个模型成本的 50%。Web2 的数据标注基本被大厂垄断,质量不透明,参与者也赚不到钱。 而 Codatta 推出了“版税化数据贡献”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数据贡献者,参与标签、清洗、校验过程,且可获得持续收入。这个逻辑和 Story Protocol、Arkham 等项目有点类似——知识和情报本身就是资产,未来一定可以流通。 从赛道视角看,这几乎是信息资产化的基础设施级别项目,当 AI 进一步普及,谁掌握了高质量、权限清晰的数据资产,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3. 🧠 BN Alpha:这个真的可以薅 如果你是撸毛党,或者有参与 BN/Alpha 任务 的经验,Codatta 值得盯一下。 它已经获得 OKX Ventures 领投、Avalanche 和 EigenLayer 官方资助,Token 预期强烈。再加上目前正处于早期生态建设期,很可能会围绕: 数据贡献、标注交互任务 钱包验证、地址标签贡献 参与测试网 + 知识验证任务 加入 Telegram / Discord 做社群活动 他们在构建的是一个 多边激励型的数据生态,未来不仅仅是标注,还会发展到信息分类、AI 模型训练协作等方向。也就是说,做早期交互=先发数据资产+空投可能性+测试员积分,性价比很高。 4. 🛠 项目交互:靠谱、有实操路径 Codatta 的实操门槛并不高,目前来看交互路径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注册账户 / 绑定钱包(或KYC入口) ✅ 执行标签任务 / 数据标注(可能是简易选择或AI辅助操作) ✅ 投票/验证别人标注的质量 ✅ 上传自定义数据集(进阶玩法) ✅ 加入 Telegram 群参与反馈(有可能送NFT或OG) 对比市面上一些“只有官网、没得点”的空气项目,Codatta 的产品已经有实际入口,并有与 CipherOwl、Coinbase 安全部门、CDA 等实打实的合作伙伴,这说明它已经不是概念阶段,而是向大规模数据协作网络进发。 Codatta 在我眼里是一个稳中带爆点的 AI x 数据项目: ✅ 实打实数据量级和业务落地 ✅ 顶级投资机构背书 + 正在盈利 ✅ 打造 AI 数据协作的新模式,长期护城河极强 ✅ 空投预期明确,早期参与性价比高 我个人开几个钱包撸交互、做标注任务了。如果你在找 AI 领域的性价比项目,或者想布局数据层的新Narrative,Codatta 是值得你盯紧的标的之一。
Show more
0
2
2
0
AI公链的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0G 这半年来的更新,不得不他们的速度!@0G_labs 它正在把去中心化 AI 的底层设施这件事,一步步真正落到实处。 1⃣ 生态落地:开始承接项目 根据他们这次公布的数据,现在已经有 236 个项目确认接入,累计发生了 350+ 次集成。 这说明大家是实打实地在用。尤其是在 AI相关的场景中,很多新项目已经默认把 0G 当作数据存储与数据可用性层来使用。 —————— 2⃣生态势能:开发者和资源在绑定 0G 在生态层也下了不少功夫包括 Hackathon、还有持续举办 Hackathon、开发者激励计划,用资源扶持的方式,把一批 AI infra 项目和开发者提前绑定进来。这意味着从现在就开始做深度合作,为主网上线后的爆发提前铺路。 —————— 3⃣技术演进:持续扩展能力边界 Modular DA(数据可用性层):为 AI 提供高速、可验证的数据读写,解决模型推理、索引和存证等核心问题 0G Stack 标准化:把接入流程标准化,支持多种开发环境(Wasm、ZK、L2等),让项目方更容易上手 跟 EigenLayer 深度集成:未来可能成为 EigenDA 的补充甚至是替代选项,这在再质押生态里占据着重要位置。 —————— 这半年时间,0G 已经成长为 AI+链上赛道里体系最完整的基础设施。更关键的是,现在正是 AI 技术加速内卷的阶段,像 0G 这样既懂 AI 又懂链的项目,格外稀缺。 如果你还在犹豫AI叙事到底能不能跑,0G 已经用实打实的进展交出了一份明确的答案。 @michaelh_0g @JakeSalerno @Weisiyuen @mdressler24 @udhaykumar_bala @ghcryptoguy @spark_ren @officialyonwell @Jtsong2 @vargs_g @gathin0x @vanessaaal7 @Ada_0g @0G_Foundation @0x0g4i @0g_CN
Show more
0
2
4
0
老查说研报🌟🌟🌟🌟🌟!! Mira Network @Mira_Network : 内容验证新基建,值得提前埋伏的链上“真相层” Web3 走到今天,大多数人都明白了一件事:Infra 永远是王道。别看叙事天天换,什么AI、RWA、DePIN、Restaking说到底,谁能真正在底层提供基础能力、构建标准,谁就能穿越周期。而 @Mira_Network,就是我最近盯得最紧的“AI Infra”之一。 🚀 核心定位:AI 内容的可信验证协议,做链上的“真相层” 你以为 AI 只是生成图、写文章?那你就太浅了。 AI 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是:成为 Agent,为我们执行任务,甚至替我们判断事情是否正确。 问题是,现在的 AI 经常“张口就来”,说得一套一套的,实则漏洞百出,甚至会编造事实 —— 这就是所谓的 AI 幻觉(hallucination)。那怎么办?怎么验证 AI 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正是 Mira Network 的切入点: 把 AI 内容拆解为结构化事实 → 在去中心化网络中验证 → 共识达成后生成可信证明。 它不是让某一个模型说了算,而是让多个模型“共识”,再链上记录这个验证结果,并可以跨应用复用。这套机制,对未来的 Agent 协议来说是基础设施级别的刚需。 🔧 产品矩阵:开发者 API、验证器网络、声明凭证系统 目前 Mira 的产品已经从“原型”进化到“可用”阶段: Mira Verify:测试网已上线,可验证文本和 AI 输出的真实性,支持上传内容 → 拆解 → 验证 → 输出凭证; 多模型验证网络:多模型验证节点并行投票,不依赖单一大模型或团队; 声明系统(Assertion Protocol):支持引用声明、原文对比、时间戳等内容,构建可引用的“AI内容证据链”; 开发者 API:可以集成进 Telegram Bot、浏览器插件、DApp 等任意应用场景; 合作生态:已与 GaiaNet、https://t.co/LyUCjytuo3、Swarm、Think Agent、KGEN 等 AI infra 项目完成对接。 📊 数据亮点 生态情况 日均验证 Token 数已超 3B+; 用户数超 400万+,链上验证累计超 3000万+; 支持多链部署(BSC、Base、Solana 等),多模型接入; 已成为 GaiaNet、Phala、Creato 等头部 AI Agent 项目的验证组件; 与 https://t.co/LyUCjytuo3(GPU网络)、Swarm(去中心化存储)、Lagrange(zk计算)、KernelDAO(AI研究DAO)等建立深度合作; 被 Messari、CoinLaunch、ChainCatcher 等专业机构重点报道。 🎯 Token 展望 & 潜在机会 虽然目前 Mira Network 还未进行 TGE,但相关迹象表明,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进“激励机制”: 1有专属域名入口 https://t.co/Paao7rSiei; 2官方已多次提及「贡献数据与验证行为将获得激励」; 3MiraLabs 团队成员曾参与 EigenLayer、Cosmos、Lagrange 等核心模块建设; 4有 Retrodrop 和节点计划预热,KOL 参与密集。 从逻辑上讲,Mira 作为基础验证网络,其原生 Token 可能承担以下角色: 1⃣️节点质押与激励; 2⃣️内容验证费用结算; 3⃣️链上声明构建与消费; 4⃣️激励验证参与者与 AI 模型质押。 这类具有“使用即激励”+“验证即挖矿”的双重结构,很容易形成早期社区红利。 💡 为什么我认为它是“潜在 100x Infra” 需求真实:AI 输出不可信已经成为行业核心问题,Mira 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 定位清晰:专注在“链上验证层”,而不是又做 LLM 又做 Agent 的大锅饭; 产品可用,数据真实:不是PPT项目,链上数据与使用情况已经开始走量; 合作广泛:已经打入多个 AI 生态(GaiaNet、Phala、https://t.co/LyUCjytuo3 等); Token 潜力大:未发币,激励明确,测试网可玩性高,参与成本低。 🧠 老查个人建议: 马上参与测试网(https://t.co/CW2rgwyArp); 多用,多验证,多提意见,提前留下链上交互; 关注 X(@Mira_Network),提前做好快照和激励跟进准备; 如果你在搞 AI 项目,建议直接集成 Mira 的验证组件,未来链上信任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你是投资者,建议列入“下一批AI Infra”种子清单中,观察其 TGE 结构和释放节奏。 Mira 不生产 AI 内容,它只是让内容“变得可信”。 Web3 不缺输出工具,缺的是一个判断输出真假的机制。而 Mira,很有可能就是 AI 内容验证领域的“Chainlink”。 从 Infra 视角看,它不是炒作而是认真的构建基础标准;从价值捕获视角看,Token 与行为、流量直接绑定;从用户角度看,确实有用、有交互、有未来。
Show more
0
24
21
0
Bybit CCCC 巴厘岛现场记录|Card3 项目方视角 1. Card3 项目参与 我代表 @card3_ai 以项目方身份,第一次参加 @Bybit_Official 在巴厘岛举办的 #CCCC2025Bali# 内容创作者大会。我们为现场 200 多位 KOL、项目方和 Bybit 内部同事定制了 NFC 社交卡,并上线了「Tap 2 Connect」现场积分排行榜——最终为最活跃的前 20 位社交高手送出了 @MemeCore_ORG $M Token + @iSafePal 硬件钱包,算是用最 builder 的方式向内容圈交了个朋友。 2. 🌿 @benbybit 花园 AMA,高光回放 在花园的圆桌 AMA,Ben 状态极好,面对几十位华语 KOL,两小时无保留开聊,从黑客事件、业务战略,到交易所之战、钱包产品、乃至中美市场博弈。 这些话很难在公开渠道听到,但都是真东西: - 黑客事件后的“收购邀约”某头部交易所发出投资收购邀约,剧本几乎照抄 FTX。Ben 没说狠话,但说得很重:“拒绝了,幸亏我们 solvent,能撑住。” - 除了币安和 OKX,Ben跟其他华人交易所老板之间其实关系都很熟,圈子还是那个圈子。 - CEX vs DEX: 主战场永远是 CEX。DEX 是“无 KYC 的刚需补充”,但成交量、深度、用户结构完全不同。 - CEX的Web3 钱包不是好生意, 认为OKX 投入 500+ 人做钱包,Ben 评价“不划算”。Bybit 决定未来关掉钱包业务,并暗示会有全新产品推出(还笑称因为 Bybit的黑客 被盗后,OKX 把钱包从主 App 拆出来了)。 - 美国市场计划 - Trump 回归,美国迎来 4 年加密监管友好的机会窗口期。Bybit 会进入美国市场,方式是与本地巨头(如贝莱德类型)合作,对方主导合规和关系, 拿60+%大头,Bybit 输出产品与交易能力。 - 警惕Coinbase的全球扩张: 合规交易所也开始下场做offshore业务, 他比较警惕Coinbase, Coinbase在收购Deribit (衍生品交易所Top3), Bybit其实本来也想投Deribit,但15亿美金黑客事件之后,只能暂时放弃。。 3. 🌏 中国市场的现实 - 去年中Bybit重新开放中国用户 KYC 注册,内部争议激烈,Ben 表示当时主要是为了对冲美国对离岸交易所的围堵策略。 - Bybit 从未做过中国 C2C出入金 通道,未来也不会。做了意味着要承担团队安全风险。 - 对香港用户审查更严格,因为 Bybit 正在重新申请香港持牌交易所。 - 场下有位大哥提到,香港持牌的 OSL 所其实内地流量不小,有内地“帽子叔叔”通过 OSL 卖币。目前OSL 甚至在协助地方政府推动监管框架,好为地方财政“卖币收入”铺路 . 4. Mantle($MNT)与交易所平台币之辨 Ben 再次强调:$MNT 不是 Bybit 平台币。 好的 CEX 不一定要发币。BNB 是历史产物。 Mantle 当前作为 L2 发展受限,未来将战略转型为「链上银行」,并与某家瑞士银行合作,Mantle用户可获得加密友好型银行账户。 5. 上币策略 & 团队文化:全面透明、深度联动 这次 CCCC 来了 30 多位 Bybit 华人同事,从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飞来,涵盖产品、市场、现货、衍生品, 支付等核心板块。他们不是“主办方观众”,而是实打实的“全场 builder”,与项目方和 KOL 打成一片。 第一天早上的上币环节由现货负责人亲自讲解——从机制、流程到资源联动,内容透明、毫不遮掩。 Bybit 的上币打法非常结构化: 多元上币方式:Launchpool、Launchpad、Byvote、HODLverse 等模块组合出击,社区+生态+游戏化并重; 严选机制:只看“真实需求+产品力”,不卷叙事、不蹭热点、不搞“上所即巅峰”; 市场活动联动:如 Puzzle Hunt、Token Splash 等,强化用户参与度; Meme 市场反思:Trump 类 Meme 币虽爆,但流动性易枯竭,缺乏叙事支撑; 新叙事聚焦:RWA、AI Infra、链上数据(如 SoSoValue、RedStone、Hyperliquid)是 Bybit 重点关注方向。 6. 华语 KOL 生态印象小记 这次来了 150 多位内容创作者,大多数是天赋与努力兼备的 KOLs。随手记几位聊过的新老朋友: @Paris13Jeanne K线教主, 出众美貌+才华明明就是人生赢家,居然还是位卷王。大中午在沙滩拍完比基尼艳照,1小时内出片、剪辑、发推,推文质量不输品牌号。 @Goupenguin 挖矿小企鹅:传统金融出身,表达密度高,语速惊人(估计是我一天说话的 10 倍),难怪微博直播打狗每晚四位数在线。 @Mumu_yay Mumu 老师:谦虚“野生交易员”,实则全能选手, 晚宴“高抛低吸”小组战, 一秒抓住交易本质,带领小组在人数劣势下双料夺冠,Leader气场拉满。 @btc_jx 大名鼎鼎的静香小姐:KOL里社牛的社牛 (Card3线下社交挑战赛亚军),居然原来还是 #atomicals# 的家人, 给我看了她钱包里23年铭文大热时打的阿童木 $ATOM (ARC20), 一直没有卖, 抱团痛哭。 @jianguotz 建国同志:深藏不露的 OG 创业老兵,跨行业认知跨度惊人,听他讲话像加密行业口述史。 7. 市场周期这件事 与几位 Whale 级别的大户、VC 朋友与投研类 KOL 交流后发现: 观点分歧极大,乐观者与悲观者对半开。 但大家有一个共识: 逻辑自洽,仓位真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钱,为自己的判断下注。 8. 最后一点个人反思: 23 年曾做过播客,但没坚持下来。 这次回来最大的触动是——不做 KOL 也要做表达者。 观点、调研、交锋、记录、思考,是每一轮周期里真正留下来的“链上痕迹”。 再次感谢 @CCCCampus 主办方, 年底里斯本再见!
Show more
0
9
23
3
所有质押或者再质押逻辑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收益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BTC的再质押也不例外。Satlayer的推进思路,是我目前看到少数在收益的持续性和拓展性上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项目。 一、核心产品的亮点:用BTC跑保险生意 Satlayer是BTC的再质押协议,主要是开发基于比特币验证服务(BVS)的真实收益场景。以项目核心产品—收益型BTC保险基金为例。 熟悉传统金融的大概清楚,衡量保险公司能力的无非三点:资本金、风险能力、现金流运营能力。SatLayer 的做法,是把BTC变成保险公司的“链上准备金”: BTC再质押 = 保险资金池 罚没机制 = 自动理赔系统 再质押收益 = 模拟保费分红 再保险机制 = 控制敞口、分散黑天鹅风险 这种逻辑不是简单把保险 DeFi 化,而是用比特币构建新的金融结构,并参与传统保险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保险的魅力就是,只要资产有损失风险,它的需求就一直刚性。 因此,在这种机制下,产品不仅可以作为链上Babylon/EigenLayer 项目的清算保护,也可以满足借贷协议的尾部风险。甚至可以真实承保链下现实世界保险(巨灾、劳工赔偿等);更长的视角上还可以拓展主经纪业务、AI Infra 验证、稳定币支持等。 二、为什么Satlayer的收益具有可持续性 这里的收益可持续,有三大原因: 1\保费来自真实风险转移需求,不是靠激励堆起来的旁氏。 2\BTC自持不离链,只有触发赔付条件才动用,资金稳定。 3\真实场景拓展 + 风险可管理,可大规模复用。 我看中 SatLayer,不是因为它现在和多少顶级保险公司合作,也不是因为背后站着 Hack VC、富兰克林邓普顿这些VC大佬。而是在整个行业与真实世界资产RWA、稳定币等,进行快速融合的大趋势下。 项目为BTC赋予了全新的角色:从“价值存储”跃迁为“风险保障能力”。尤其是像BTC 这样最被信任、最透明、最难篡改的资产,一旦能承担现实世界的风险兜底责任,BTC的避险属性就真的做实了。 那时,SatLayer 的意义就远不止“和几家保险公司合作”,而是比特币经济层的核心枢纽。
Show more
0
0
1
0
昨天头疼早睡,还好没错过什么 看到bsc那个预售真的血亏…… 我一共冲了13 BNB 还有12 个号临睡前没收到 以后没强背书的项目,真不能上 当时和朋友分析的是不至于跑路 可能就混个鸡腿饭 结果格局比想象中还低 说点开心的 半夜群里在聊 @shoutdotfun 上周的呐喊奖励已经发了 直接打 SOL到绑定钱包 奖励每周一发,不用领 我拿了 $338 然后 $ENERGY 也猛涨了一波 市值回到 $2M 底部上来也有点麻了 还没参与的可以试试, 记得走我邀请链接🔗https://t.co/1lJ1OJgOFZ 然后更新几个最近跟的项目: 先是@Mira_Network 应该快 TGE 了,官推也发文暗示了。新产品 Verify 正在逐步开放测试,初期是 Beta 阶段,想参与可以上 https://t.co/7X73jBU1o4 报名 还有就是@Sidekick_Labs 最近在搞中韩 KOL 英雄联盟线下赛,比赛时间7 月 26 日下午 1 点开赛,观众资格限量报名。所有参加者还能拿 Sidekick独家奖品!感兴趣的记得报名🔗 https://t.co/mErKf90K6F 在一个就是@anoma ,内测资格现在基本抢不到了,昨天替@metaio102 从朋友那要了一个,后面看官方说正式邀请机制出来前不会再发邀请码。不过看昨天放了个宣传视频,估计离公测也不远了 最后就是@0G_labs 在 ETHGlobal Cannes 上直接整了个 AI 基建大爆发。官推有完整回顾,强烈建议去翻翻,能感受到 0G 在 AI infra 上的狠劲
Show more
0
15
15
0
如果这场意外是命运的邀约,那 Galileo 就是技术的回信 早上 6 点半,我还顶着宿醉的残余,拖着懵懵的脑袋去楼下拿电脑。 天色微亮,整个小区静悄悄的,连鸟都还没醒。 我刚打开车门,一阵风掀起了前挡的落叶,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见“咣当”一声,我的后视镜轻轻亲上了一辆白色小 SUV 的车尾。 我愣住了——这车我认得,是邻居小姐姐的。 她穿着宽松卫衣、踩着拖鞋,从旁边转角缓缓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杯咖啡。 她看着我,眼神没太多惊讶,反倒像是早就预料到。 “撞得不重。”她说,语气像是在安慰我,又像在调侃,“不过,下次想找我聊天,不用用这么戏剧化的方式。” 我红着脸点点头,竟有点不舍得离开她的视线。 我回到车里,盯着方向盘发呆。人总在想走得更快一点,却忘了有些“碰撞”,会让你突然慢下来,重新审视路径。 而就在几个小时前,我通宵测试的 Galileo V3,也经历了一场“重启”。 🛰️ Galileo Testnet V3 回归,是一次深度意义上的再生。 这不是普通的“测试网更新”,而是一场针对 去中心化智能网络如何承载 AI 原生计算任务 的系统性重构。 0G Labs 将这个版本命名为 Galileo,不只是致敬探索精神,更是在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底层框架:支持高吞吐、Agent 运行、多链协同、模块化计算、并与 DA(数据可用性层)深度结合 的 AI infra。 🧬 更新亮点如下: ✅ 全面功能恢复 采用全新 Chain ID(16601)重启,网络结构更具拓展弹性。 支持 RPC、faucet、水龙头、存储、计算、DA 层、链浏览器 等模块,皆通过新一轮高强度压力测试。 ⚙️ 技术侧核心进化 专属高性能 RPC 节点:显著提升并发处理能力,解决调用堵塞。 安全架构重组:针对节点通信、任务调度做了隔离级别增强,避免系统性溢出。 Agent 运行优化:为 AI Agent 提供链上稳定可验证的运行环境(任务执行→结果写链)。 DA 整合度提高:与数据可用性层的交互性能增强,提升存证效率和成本控制。 🔭 开发者生态进一步开放 📘 节点配置文档 https://t.co/iNiNLr1fTR 🪙 测试币 Faucet 入口 https://t.co/HOt6nhoeta 💻 合约部署脚本 https://t.co/WdGdfpmT8Y 🌌 如果说前两个版本的 Galileo 只是为 AI 铺设跑道,那么 V3,开始让它们“起飞”。 而未来,每一个跑在 0G 网络上的智能体,都将在这个框架中完成生命周期闭环:调用 → 执行 → 存证 → 交互 → 升级,像一群“自我进化的数字生命”。 再回到现实世界。 我那天没叫保险,也没用修理费换小姐姐的联系方式。 但我心里明白,有些相遇,不需要太用力,也能刻在记忆深处。 而有些基础设施,也只有慢下来、看清楚,再重新启动,才能真的跑得更远。 向 @anymose96 我最喜欢的风格致敬! @0G_labs @Jtsong2 @KaitoAI @anymose96
Show more
0g近期的一些重要进展以及大家可以参与的方向🔭🐼(后面有Alpha): - 测试网V3现已重新上线,带来关键升级,网络以新链ID 16601重启,适配更大规模扩展; - RPC、水龙头、存储、计算、DA层等全生态功能通过压力测试,已全面上线🌟 核心优势:专用RPC节点消除瓶颈,确保大规模下高效运行; 安全性升级,网络全天候稳定; 🔜 下一步: 请更新V3配置(https://t.co/WCljYazQAn) 领取测试代币(https://t.co/Ke8WyTF1kT)并查看示例脚本重新部署合约(https://t.co/wzapq6Sqbs)。 如果你拥有@OneGravityNFT 和对齐节点,记得加入0g Discord并验证身份。很快可以限时参加@zoolininfts 的白单抽奖。(抽中大概率赚钱) 还有@SentientAGI 测试码可以哦 让我们一起挑战重力。
Show more
0
42
4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