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Bittensor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Bittensor
Bittensor 生态公司 xTAO 宣布将于 7 月 23 日在加拿大 TSX Venture 交易所(TSXV)上市,股票代码为 XTAO.U。该公司此前已完成 2280 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 Digital Currency Group、Animoca Brands、Arca、Borderless Capital 和 FalconX。(TheBlock)https://t.co/Idt3RrazxI
Show more
0
0
0
0
Bittensor ( $TAO ) 过去被成为是加密AI的比特币,现在被称作是加密AI领域的以太坊 这个代币的飞轮效应是什么? -总量2100 万 $TAO 的硬性供应上限,和BTC相同,也有减半计划 -质押 $TAO 即可参与子网的交互,当然最简单直接的交互还是赚取利息 -在Dynamic TAO(dTAO)升级后,到目前已经突破了100个子网。dTAO 有了 dTAO后,每个子网现在都有自己的 alpha 代币。 $TAO 持有者可以通过购买并持有该 alpha 代币,质押到子网的流动性池中。 另外,分配给每个子网的发行量现在与其 alpha 代币的市场价格挂钩。 价格越高,子网获得的发行量份额就越大。 简单来说,这个飞轮效应的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将 $TAO 的发行与子网的实际价值(通过其 Alpha 代币价格反映)挂钩,从而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潜力和最能创造价值的 AI 应用。 但是说实话,这个飞轮崩盘的速度也可能会很快: -如果大量子网只是为了投机而创建,缺乏真实的 AI 应用价值或创新,无法吸引真实用户,那么其 Alpha 代币的价格泡沫会迅速破裂。一旦 Alpha 代币价格暴跌,该子网获得的 $TAO 发行量会锐减,导致参与者(验证者、矿工)离场,子网迅速衰败。 - Alpha 代币本身可能成为高度投机的对象。如果某个或某些关键 Alpha 代币价格因投机泡沫破裂而崩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打击市场对其他 Alpha 代币乃至 $TAO 本身的信心。由于子网发行量与 Alpha 代币价格挂钩,一个大子网的失败可能显著影响整体 $TAO 的分配和感知价值。 - 飞轮效应是双向的。如果 $TAO 价格下跌,或者市场对 Bittensor 生态失去信心,那么: 质押 $TAO 的吸引力下降,导致解锁和抛售。 子网获得的 $TAO 奖励价值降低,减少了对高质量 AI 模型和验证者的激励。 接着,子网质量下降,Alpha 代币价格下跌,进一步减少 $TAO 发行量流入,形成恶性循环。
Show more
0
0
0
0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Tao Synergies 宣布以约 1000 万美元购入 29,899 枚 TAO 代币,平均买入价为每枚 334 美元,目前总价值约为 1200 万美元。该公司已将全部 TAO 用于质押,以获取 Bittensor 去中心化 AI 网络的奖励,旨在将代币收益转化为股东价值。(TheBlock)https://t.co/exAnML9BQY
Show more
0
0
3
0
这几天一个流行的叙事就是给 AI 提示词生成美女照片,以假乱真。 我突然想到,Bittensor 子网 @BitMindAI 做的不就是识别是否是 AI 生成内容。而且使用起来也很简单,装个 Google 浏览器插件即可。 加上考虑到其 v3 更新:1)推理涉及的吞吐量提高 33%+;2)90%矿工排放销毁,我就买了点 SN34。
Show more
0
0
1
0
I believe $TATSU is holding at support, poised for an uptrend after a brief consolidation. @TatsuEcosystem secures Subnet 84 on #Bittensor#, With the 4th-largest validator and a fully functional platform, this is a major power move in AI🔥 A low-cap gem that can hit a new ATH in the coming months NFA-DYOR
Show more
0
41
327
33
AI赛道龙二?我为什么盯上了 Codatta 最近在关注 AI 叙事的项目中,Codatta @codatta_io 让我眼前一亮。说实话,在 $TAO / $GROK 这些顶流项目背后,我越来越觉得“龙二”项目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性价比洼地。而 Codatta,就是这样一个在AI + 数据赛道上具有极强执行力、真实收入和落地应用的潜力股。 1. 🐉 AI赛道龙二:不是喊AI,而是真搞AI 很多 AI 项目喊得震天响,结果要么是“GPT包皮”,要么是圈钱再议。而 Codatta 不仅在做,而且已经在用。5.6 亿次数据标注 + 支持 35 条链 + 4600 万高风险地址识别,这不是实验室里的PPT,而是实打实的链上交付。 他们搞的是“协作式知识网络”——由人类专家 + AI agent 共同构建数据,这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 OpenAI、Bittensor 等团队也在探索的方向。唯一不同的是,Codatta 把这件事真正落地了,还能通过贡献获得版权收入,这是很 Web3 的设计。 所以在我眼里,它很有机会成为 AI infra 领域的“数据 layer”龙二,比起大热的计算、推理方向,这类“干实事”的项目更容易在二级市场体现价值。 2. 📊 被忽视的金矿 我们都知道 AI 模型离不开数据,但有个事实是:90% 训练数据都需要标注和清洗,而这个过程往往占据整个模型成本的 50%。Web2 的数据标注基本被大厂垄断,质量不透明,参与者也赚不到钱。 而 Codatta 推出了“版税化数据贡献”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数据贡献者,参与标签、清洗、校验过程,且可获得持续收入。这个逻辑和 Story Protocol、Arkham 等项目有点类似——知识和情报本身就是资产,未来一定可以流通。 从赛道视角看,这几乎是信息资产化的基础设施级别项目,当 AI 进一步普及,谁掌握了高质量、权限清晰的数据资产,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3. 🧠 BN Alpha:这个真的可以薅 如果你是撸毛党,或者有参与 BN/Alpha 任务 的经验,Codatta 值得盯一下。 它已经获得 OKX Ventures 领投、Avalanche 和 EigenLayer 官方资助,Token 预期强烈。再加上目前正处于早期生态建设期,很可能会围绕: 数据贡献、标注交互任务 钱包验证、地址标签贡献 参与测试网 + 知识验证任务 加入 Telegram / Discord 做社群活动 他们在构建的是一个 多边激励型的数据生态,未来不仅仅是标注,还会发展到信息分类、AI 模型训练协作等方向。也就是说,做早期交互=先发数据资产+空投可能性+测试员积分,性价比很高。 4. 🛠 项目交互:靠谱、有实操路径 Codatta 的实操门槛并不高,目前来看交互路径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注册账户 / 绑定钱包(或KYC入口) ✅ 执行标签任务 / 数据标注(可能是简易选择或AI辅助操作) ✅ 投票/验证别人标注的质量 ✅ 上传自定义数据集(进阶玩法) ✅ 加入 Telegram 群参与反馈(有可能送NFT或OG) 对比市面上一些“只有官网、没得点”的空气项目,Codatta 的产品已经有实际入口,并有与 CipherOwl、Coinbase 安全部门、CDA 等实打实的合作伙伴,这说明它已经不是概念阶段,而是向大规模数据协作网络进发。 Codatta 在我眼里是一个稳中带爆点的 AI x 数据项目: ✅ 实打实数据量级和业务落地 ✅ 顶级投资机构背书 + 正在盈利 ✅ 打造 AI 数据协作的新模式,长期护城河极强 ✅ 空投预期明确,早期参与性价比高 我个人开几个钱包撸交互、做标注任务了。如果你在找 AI 领域的性价比项目,或者想布局数据层的新Narrative,Codatta 是值得你盯紧的标的之一。
Show more
0
2
2
0
刚看了下 https://t.co/VJ7Xrh2gfR 新出的 gmFLOCK,整体思路还挺有意思的。 简单说下玩法: • 锁FLOCK,产不可交易的gmFLOCK; • 拿gmFLOCK去搞训练、验证、节点,撸FLOCK奖励。 锁得越久(最长一年),产gmFLOCK越多,质押产能模式,节点贡献直接挂钩收益。 亮点也挺明显: • 锁仓出产,短期抛压封死; • gmFLOCK能用起来,不是死资产; • 节点挖矿机制,让持仓的人有事可干。 背景也不小: • 背后是DCG投资的(跟Bittensor一拨); • 这次还拿下了阿里云Qwen,第一次有传统大厂跟Web3 AI项目联动,突破性挺大。 顺便说下,最近FLock和阿里云Qwen搞了合作,这是Web2 AI 和 Web3 AI 的第一次官方合作。 别的Web3 AI项目还在画饼,FLock是真跟主流AI巨头搞实质性技术协作了。 也是第一次有Web3项目打进传统AI圈子,不是自己圈地自嗨。 整体节奏是那种稳扎稳打型,不是单纯拉一波快跑的。 可以盯着看,看后面怎么搞事。
Show more
A new momentum for the FLock ecosystem starts here! 🚀 gmFLOCK is coming – a major upgrade that transforms FLOCK into real productive capital. Together, we’re building a stronger, more sustainable decentralized AI ecosystem. More details 🧵👇 https://t.co/rmGkL8EYxC
Show more
0
17
20
3
$THQ 真要起飞了:快照来了,代币经济学也来了! Theoriq 卷下1000名吧!我也不要求进前10了!哈哈哈!之前@TheoriqAI他们找我当大使我没乐意,给的钱太少了!要求还很多!不喜欢被束缚!随缘写吧,今天被朋友fomo来给你输出一篇吧!混口汤可以吧! 消息面: ✅ Kaito @KaitoAI 快照时间官宣 ✅ $THQ 代币经济学全公开 这节奏是真的快,一整套 AI Agent infra 背后的经济系统,终于要亮相主场了。 🕰快照时间 & Capital Launchpad 信息速览 📍Kaito 快照时间 时间: 美东时间 7 月 25 日 周五 晚上 8 点(UTC:7 月 26 日 00:00) 要求: 快照时持有 sKAITO 或 YT-sKAITO,就有机会瓜分 100 万枚 $THQ 专属奖励 📍Launchpad 信息 估值:$75M FDV 首次释放:25% 上线目标市值:$300M 模式:超额后按估值回水 + 线性释放 = 类似“打工领工资”结构 但说实话,这轮 Launchpad 国人参与确实有点艰难。KYC 这关卡得死死的,帕劳路线也基本没戏,想上的可能还得转战二级市场。 🤖Theoriq 到底在搞什么?为什么我关注它? Theoriq 并不是做“AI 模型”那么简单,它在构建的是一套“AI Agent 协调层”。用最通俗的话讲,它希望未来的用户不再是自己操作 DeFi,而是通过选择 Agent(智能代理人),来完成: 策略执行(比如流动性挖矿、质押、清算套利) 资产调度(跨链、兑换、再授权) 风险管理(自动套保、止损、结构组合) 关键是,这些 Agent 不是靠 LLM 胡乱生成策略,而是通过一整套有监督、有验证、有责任机制的系统来控制。 🔥 $THQ :Agent Economy 的通证燃料 Theoriq 的代币设计可以说是把最近几年 DeFi 的精华都整合进来了,拆解下来看: 1. $THQ → sTHQ:Staking 赚基础收益 你可以质押 $THQ,获得 sTHQ,用于分红和参与治理。 2. sTHQ → αTHQ:锁仓得权力,绑定 Agent 进一步锁仓可以获得 αTHQ,这个就是整个协议的“权力单位”: 可以委托给 Agent,作为它的执行背书 Agent 越多 αTHQ,权限越高、调用频率越高、奖励越高 委托出去能获取收益,但如果 Agent 出错,委托人也承担惩罚(slashing) 🔁 这个机制让我想到了几件事: EigenLayer 的模块化安全 / Restaking 结构 Curve 的 ve 模型:时间加权 + 权力代表性 https://t.co/dwplj6IBiR 用户即资本逻辑 总之,Theoriq 不是靠讲一个“大模型故事”,而是真的在构建一个 “可信的智能代理市场”,通证就是参与协调的入场券。 现在一堆 AI x Web3 项目都在讲“Agent”,但能真的落地出一个 有激励、有验证、有经济模型的 Agent 网络,目前只有 Theoriq 是让我觉得靠谱的。 它没有靠 LLM 自说自话,而是强调“确定性策略 + 验证机制 + 激励协调” 它没有直接发币,而是先通过 Kaito、积分、任务一层层吸收早期用户 它的设计不是拍脑袋,而是融合了过去几年的核心模型设计理念 再配合上这次 Kaito 的资源、快照和专属奖励,节奏很整、生态起飞前的那种“厚积”感非常强。 短期看,7 月 25 日的快照别错过,Kaito 的 sKAITO/YT-sKAITO 还来得及搞 中期看,$THQ 是 Agent 层的燃料和治理权,αTHQ 更像是操作杠杆 长期看,Theoriq 是有潜力定义“Agent 协调市场标准”的那一批 Infra 如果说 Bittensor 是 AI 模型市场的爆发点,那 Theoriq 就可能是 AI Agent Coordination Layer 的起点。 我就喝口汤!简单关注下。随缘嘴撸!
Show more
0
55
53
36
持续加仓了挺多 #Sahara,数据📊来看从昨晚到今天,一波空投和机构解锁,砸盘基本接近尾声了,从合约的成交量来看,也极具萎缩到了极点,俗话说地量见地价,但我们很少碰合约,买的基本都是现货。另外公募成本在0#.06,FDV为6亿美金,公募市值也是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目前8亿FDV也仅仅比6亿多了33%,而且机构还有锁仓。又是大满贯CEX选手,基本主流交易所都上了。也属于我们长期关注的 #AI# 赛道的掌上明珠——#AI# 公链。所以这个位置,赔率还算不错! 说句大实话,最近 #AI# 和区块链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讲概念”的阶段。真正能落地的,没几个。而我看完 #Sahara# 的产品更新和进展之后,真觉得它可能是为数不多能跑出来的那个顶流。 它作为一个做“#AI# 公链”的平台,就像以太坊让你发币、发NFT,#Sahara# 是让你部署、拥有、变现你的 AI Agent。像我们早期玩 #AI# meme,#AI16Z# 巅峰期都有接近25亿美金,而作为一个完整的 AI on-chain 基础设施,目前8亿估值来说,还是挺香。尤其是最近出来的两大王牌产品,将真正打开 #AI# 平权化时代,让 #AI# 实现人人可用,人人可受益。 1️⃣Agent Builder —— 无代码AI代理构建器 人人可使用的一个超简洁的网页工具,你点几下、选个模型、上传数据,几分钟就能搭一个智能体,马上就能上线用。 2️⃣AI Marketplace —— 开源模型 + 数据集的商店 你不用再翻GitHub、Hugging Face,从 Marketplace 直接拉你想要的模型、数据,一键集成进Agent里。 以后你可以用 #Sahara# 来做: •客服机器人 •法律助理 •私人智能秘书 •企业内训助手 等等等等…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只要你想到,有点数据,你就可以搭建自己的专属 #AI# Agent,而且你不需要会编程,也不需要部署服务器,它帮你全包了,当场生成能跑的 API 接口,真的很丝滑,还能上架获得收益。 🪙 代币 $SAHARA 不是花瓶,拥有完善的价值捕获机制 我们都害怕“空气币”,但 #Sahara# 这点我觉得设计得挺实在的。 他们的代币不是拿来摆设的,而是整个平台运作的核心: •你要上传数据、调用模型 → 用 $SAHARA 支付 •模型作者、数据标注员、Agent开发者 → 都可以赚 $SAHARA •后面支持 License 授权和链上分成 → 你上架的 Agent 被别人用也能自动收钱 这就像你发了一个音乐作品,有人二创、商用,平台直接分成给你,不用你盯着。我觉得这是最可能把开源 #AI# 和商业结合起来的一套方案。 🔥 跟 #Bittensor# 对比一下,你就知道它潜力多大 很多人知道 #Bittensor(# $TAO ),也是 AI × Layer1 的代表,现在估值已经 $67亿 美金了。 • Sahara 路线很像:都是做 #AI# 基础设施 • 但 Sahara 的方向更贴近实际开发,门槛更低 • #Sahara# 还拿到了 Upbit(韩元最大交易所)的支持,这一点 #Bittensor# 都没做到。 而现在 Sahara 的市值才刚启动阶段,从估值角度看,我们认为空间还是挺大的。 最后,我们研究 #AI# 比较长时间,从23年年初 ChatGPT诞生,就一直至今。很多 #AI# 项目讲故事讲概念的居多,但真正能带来落地场景,真正价值用途的很少,而且闭环能跑通的那更是凤毛麟角。而 #Sahara# 是一个例外。它不只是在讲愿景,而是已经有工具、有用户、有流程能跑通了。开发者可以来构建,普通人可以来用,代币有用、有销、有分成。假如您跟我一样认可#AI# 赛道的长远价值,不妨先去试试 #Sahara# Agent Builder功能,先去体验一下他们的产品,然后再综合做判断它的投资潜力,或许您更有信心。🧐
Show more
0
37
68
1
市场展望 5.12 不说太多废话,说说我最近的操作和未来的展望。 1、看好 RWA 叙事 RWA 叙事是美国政策叙事,我记得我之前提到过,不用想太复杂的事情,就是利好政策推进吸引市场 mindshare(从炒作的角度来讲)。 买了 $PLUME $SYRUP (Maple Finance)。Plume 是 RWA Layer1,主做 RWAFi,背景也挺好的,有很多和机构的合作,且强庄。SYRUP 是以太坊 RWA DeFi 产品,关注好久了,我之前有经常提它换币的事情,现在上了 Binance 合约。Ondo 于我而言性价比不高。 另外需要关注的就是 Solana RWA。会考虑建仓。 2、AI AI 目前的问题还是大叙事下的小叙事单薄,以及 Web2 没有那种很大的事件出来。不过,市场依然会把 AI 叙事列为最高级别的叙事。代币反弹也很强力,但缺乏主升浪的契机。 我目前就是参与 @virtuals_io 的打新,买买新盘子,没有什么特别吸睛的(就初看到 Aixbt 的那种感觉)。买了 $GLORIA $WHIM ,都是彩票仓。然后关注一下合约数据和流入流出,买买之前 AI Agent 时代的老币。DeFAI 和 GamFAI 没有太多亮眼的, $PROMPT 0.28买了点,0.35全卖了。 未来看好啥我之前也说过了,就是那些能够解锁新数据的东西,对应到币圈就是 DePAI,通过传感器来捕获物理世界的数据。但也要关注新的小叙事的出现,也会有机会,比如 MCP 对应的就是 $DARK 。 $TAO 我还持有,仓位不大,就是去做做 dTAO 相关的交易。现在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就是,dTAO 通胀太快了,只能做事件交易,且要及时止盈,而不是格局。抛压其实很大的。如果这么做的话,会更好一些。跌了就及时撤离。这是我之前没做太好的地方。以及,可以关注一下 $BID ,他们和 Bittensor 生态绑定比较深。 3、Layer1 $AVAX 冒险岛(上了 Binance Alpha 和 Bithumb 韩元现货),热度很高。这游戏上了,对 $AVAX 是利好。然后我又买了 $AVAX 上的另外一个游戏相关的概念 $GUN 。 $INIT 减仓ing,0.77买的,就边涨边减仓吧。 $BERA 就是走弱就卖,3.5的成本。 4、其他 $SIGN ,要上 App 的预期+表哥喊单。 最后⬇️ 1、快速进入,随着上涨减仓。 2、某所持仓高的币,会上更小的仓位。 3、主线做5个以内的币,其他看好的都以彩票仓思维来做(现在我的主线就是 $AVAX $PLUME $SYRUP $SIGN )。
Show more
0
0
0
0
很难想象,在很短的时间内,Binance Alpha 已经迭代成一个能够占据市场主流 mindshare 的产品。 以前的 Binance⬇️ 且不提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资产选择,只说它一直在通过上币要求、Launchpool(主要是想给 $BNB 大户一个继续持有的理由)等方式,赚项目方的钱,吸市场的血。 但随着流动性的持续衰落,以及 Trump 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大额融资项目即使在速通所有 CEX 的情况下,也无法在 TGE 时获得一个较高的估值。 Binance Alpha 的出现以及产品迭代,更多是针对社区呼声和 B 端项目方上币/合作的一次折中尝试。 要点如下: 1、Binance 也不是什么项目都上的,但是那些项目方又愿意让利给钱,那咋办呢?而且上了 Binance,都是那种出货的线,社区又会骂,如何平衡? Binance Wallet IDO 应运而生。 首先,这些项目代币在 TGE 后会速通 Binance Alpha,相当于上币观察区,Binance 的可操作空间大,社区的负反馈也不是很强。毕竟用户可以刷 Alpha Points,每次撸个几十刀一百多刀,也是美滋滋。 其次,之前那些想上 Binance 都可以一股脑丢在这里,项目方好歹看到了上币的希望,社区也不会骂,折中的方案两全其美。 最后,对于项目方而言,代币在观察区,市值还低,可操作空间也大,说不定努力搞搞事儿,Binance 现货就上去了。比如最近价格表现比较好的 $AIOT (也是我的持仓之一),搞了一套低流通高 FDV 的模式,TGE 市值非常低,操盘成本也低,那就狠狠拉盘。市场交易量高,上 Binance 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这里具体可以看 @ai_9684xtpa 的链上分析。 2、通过 Binance Wallet IDO + Binance Alpha + Binance 合约的一套打法,用财富机会和预期管理来为自身的钱包产品捕获用户和保持用户粘性。主要是,Binance 上了合约,手续费也能赚到,岂不美哉。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以前我从来不用 Binance Wallet 产品,现在也开始参加“高考刷分”,力争每次的 IDO 额度。从每次 IDO 消息公布我都要去赶集看看自己 Alpha Points 是否及格这件事来看,毫无疑问我已经变成了巴甫洛夫的狗。 开盘市值低,也给了价值发现的空间,而不是在 Binance Launchpool 后顶峰相见。 3、对于项目方代币而言,每个上了 Binance Wallet IDO + Binance Alpha + Binance 合约的代币都是一个好壳子。毕竟这些代币的市场 mindshare 捕获能力比一般代币要强。 举个例子,我觉得 $BID 就是一个很好的壳子,团队一直在做事儿,和 Bittensor 生态合作紧密。如果有阴毛集团愿意和项目方合作,搞搞事儿,说不定也能拉出一个黎明来。 虽说都是好壳子,但是如何挑选呢?那就只能一个个排查,关注交易量和合约持仓量了。这一点是个苦力活,但是至少是有逻辑可循的,赚钱的概率也更高。 4、用户有了,粘性有了,Binance Alpha 又拓展出另外一条路来,和公链生态合作——其实类似于 OKX Web3 Wallet 和项目合作撸毛。这里说的是和 Sonic $S 的合作。 $S 和 Sonic 生态系统资产空投将面向 Sonic 上的 Binance Alpha 活跃交易者推出。 一是扩充自身 Wallet 产品支持公链的丰富度,二是假他人之激励,为自身产品吸引新的用户。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 dAPP 和公链会加入 Binance 这套模式。 用户体验虽暂时不如竞品,但激励和影响力都搞起来,用户自然会受迫使用。激励上去了,用户也就上去了。产品也就有了迭代用户体验的时间。同时,用户多了,反馈也就多了,用户体验也就更好做了。 以上。我对 Binance Alpha 大致的感受就是如此。
Show more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