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记录成长📝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记录成长📝
7.26 先知日常记录 📝 本⽂由 #BCGAME# 赞助|@bcgame 1.以太坊硬邦邦,看这走势要奔着4000去了,我的山寨季快点来吧!!! 2.@zora 没少拉,老账号看看自己能领多少大概能领个几十几百刀 https://t.co/BxrlBaDZtq 3.@anoma 场外激活码60刀一个,有价无市都没码子了,也不懂在fomo个啥 4.话说我怎么被识别为成人内容了,我是干货博主啊,平常安分守己的很少擦边是吧 5.@FogoChain 测试网说没奖励,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做,现在水都领不到卷的没边儿 6.@SunriseLayer yapper快照了,发过的可以看下是否在名单里 7.晚上去吃砂锅粥!这次我就不相信了我还能中毒🤢
Show more
0
0
1
0
7.23 先知日常记录 📝 本⽂由 #BCGAME# 赞助|@bcgame 1.开始接活儿了,不能总亏钱,这周接了两个pr的活儿,给项目方做好服务给兄弟们找钱 2.@MemeX_MRC20 听人劝,吃饱饭,那个pos证明是在是太恶心了,被社区讨伐后宣布取消,还有20个小时开奖,持续了一个月的创作者活动占据了推特的时间线 3.小狐狸奥德赛大家都在观望,真的是pua成习惯了,兄弟们也都聪明了不爱搞这种了 4.@SonicLabs 真的是无语,做了一年多,空投0,交互还那么贵,亏一裤兜子 5.@wardenprotocol 的新积分模式记得做,整体项目都不错,团队也能搞事 6.新的嘴撸台子@shoutdotfun又是一轮卷,现在就是每周叭叭攒积分拿下周的项目参与额度,百倍币的诱惑就是这样让人无法抗拒 7. 今日健身打卡,胸卡🏋️
Show more
0
1
3
0
目前 #Web3# 里面增长最快的两个部分,一个走合规化做 #RWA,一个是# #Payfi# ,正好这两个方向,我们都有投资,所以研究和关注的比较多。今天看到 #OKX# 也发布了自己的 #Payfi# 产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以前文章论述过,提出过一个大胆猜想,‘3年后,只有两类加密交易所:一类依旧是现在传统的单一加密资产交易所;一类是拥有美股+美债+传统金融衍生品+加密资产的新型交易所。’ 也论述过布局 #Payfi# 的核心,是激发Web3信贷市场的天量潜在资金,近现代Web2金融快速发展的本质是由信贷繁荣发展而来,而Web3最缺的便是链上征信系统,#Payfi# 是这一环的关键,而这套链上征信系统和 #RWA# 发展又息息相关。谁能成为Web3领域的中国的征信中心、美国的 FICO、Equifax、Experian、TransUnion,将一统未来Web3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天下。 #OKX# 最近在合规的路径发力迅猛,尤其是前不久优先在美国发布产品,意味深长,而这次 #Payfi# 是加密交易平台的护城河进一步外延。 从 CEX 到链(OKX = OKX + X Layer),再到支付,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的闭环: • 用户用 #OKX# 买币; • 币进入钱包(非托管); • 通过 X Layer 实现低成本支付; • 支付记录写在链上,创造更多原生链上行为,实现Web3链上征信数据; • Web3链上征信未来可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比如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 • 上述金融闭环反哺 #OKX# 的生态。 这是很多其他交易所想做但还没完全做成的闭环,现在 #OKX# 正在大步向前,值得期待一下。 📝总结一下为什么 #OKX# 这步意义重大: • 真正开始做用户端产品; • 把支付变成“今天就能用”的现实; • 赋能自己的链,创造原生活跃度和链上征信系统; • 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增长飞轮(支付 –> 钱包 –> 链上行为 –> OKX 生态) 👇图为目前 #Payfi# 生态图。
Show more
0
19
58
12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怎样的一个投资策略,来迎接即将到来的2025年,2025年我们知道,川普之年,是一个完全右倾化的不确定之年,我写这篇投资随笔的时候,他还没有登基,已经在打量着格陵兰岛,巴拿马运河和加拿大主意了。并且加密市场大概率会在2025年Q2左右迎来牛转熊市周期。随着2025年川普关税+移民政策,通胀和降息将成为矛盾点,大概率高利率时代会延续(虽然登基后口喊降息,但一切还是要实际经济数据说话)。那如何在这样的动荡之年,做好资产投资和管理,尤其是我们旗下的基金,如何保障LP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稳定增值,是我们思考的关键。 在我们重新研究桥水基金策略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全球最知名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成立于1975年,50年屹立不倒,美国金融史中也十分罕见。它有两个最知名投资策略,一个是‘全天候策略’,一个是‘纯alpha策略’。 这个在2023-2025年基钦扩张周期中,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俗称牛市,我们的策略参考就是‘纯alpha策略’,也成功抓住了0.5美金左右的 #RNDR,0#.002美金左右的 #KAS,40美金的# #SOL# ,还有0.5美金左右的 #SUI# 等等,但这套策略,在熊市当时,将会一无是处,失去效用。那如何熊市中保持稳健增值的策略,那就必须好好参考学习一下‘全天候策略’。 全天候策略,是桥水最引以为傲的牛熊穿越的策略,足足研发了25年。这套策略学会,如同武林高手一般,寒暑不竭,刀枪不入。当时桥水基金的思考很简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组合,才能在各种环境下都表现良好,无论是货币贬值还是全球政治局势动荡等完全不确定的情况下,依旧稳定增长?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金融投资产品的ROI回报是由以下因子的函数决定:1️⃣现金回报2️⃣资产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或风险水平(贝塔 beta)3️⃣超出市场基准预期收益的部分(阿尔法 alpha)。简而言之:ROI回报=现金+贝塔+ 阿尔法。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关键是确定其贝塔资产配置,而不是在市场中进行出色的交易。诀窍在于确定持有股票、债券和商品的比例,这里可以添加进入加密资产,毕竟桥水研究的年代还没有,最终使得静态投资组合具有可靠性。 1990年,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在备忘录中这样写道:在通缩衰退时期,债券表现最佳;在经济增长时期,股票表现最佳;在货币紧缩时期,现金最具吸引力(这就是04年提出的美林时钟)。这意味着:所有资产类别都存在环境偏差。它们在某些环境中表现良好,在其他环境中表现不佳。因此,持有传统的、以股票为主的投资组合就像是对股票进行了巨额押注,从更根本的层面来说,是押注经济增长将高于预期。 由于持有股票,就面临经济增长低于市场预期的风险。为了“对冲”这种风险,股票需要与另一种资产类别配对,这种资产类别也具有正的预期回报(即beta),并且在股票下跌时会上涨,上涨幅度与股票下跌幅度大致相当。桥水基金的备忘录记录应该用与股票风险大致相同的长期债券来对冲这种风险。写道:“低风险低回报资产可以转化为高风险/高回报资产。”这意味着:从单位风险回报的角度来看,所有资产大致相同。 于是在达里奥的‘全天候策略’中,他绘制了四象限图,以此描述投资者过去或未来可能面临的经济环境范围。关键是要在每种情况下承担相同的风险以实现平衡。投资者总是在对未来情况进行贴现,而且他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正确的概率都是相等的。 通过风险配置的方式做替代,债券的风险贡献将上升至与股票一样,这样组合所承受股票与债券的风险暴露将趋于均衡。对于全天候策略而言,是针对每种经济环境所承担的风险保持均衡。并且在每一种经济环境中所持有的的大类资产,也保持基本一致的风险贡献。 根据经济增长(Growth)和通胀水平(Inflation)实际值和市场预期值(Market Expectation)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种宏观状态: 📝经济上行、经济下行、通胀上行、通胀下行。 不同宏观经济状态下的适配资产: 经济上行期:股票、商品、公司信用债,新兴市场债。 经济下行期:名义债券、通胀挂钩债、政府债券等 通胀上行期:通胀挂钩债券、商品、新兴市场债。 通胀下行期:股票、名义债券。 针对达里奥的‘全天候投资’策略,我们在2025年做了一个通用版本的配置方案(100万美金举例),实际情况,需要根据您的风险偏好和资金体量做更细致的优化方案,需要的伙伴,可以推特私信我交流。 100万美金方案: · 长期国债:32% · 美股资产:18% · 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短期国债):18% · 加密资产:12% · 大宗商品:12% · 黄金:8% 通过Python数据+AI的回测,这套策略相对比较均衡: 1️⃣基准情境(大概率):温和复苏、利率下降 假设:全球经济逐渐从高通胀环境中恢复,利率逐步下降,市场风险偏好增加。 收益预期: 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约 4%-6%。 美股:增长稳健,收益约 8%-12%。 加密资产:流动性改善,可能反弹,收益约 20%-40%。 大宗商品:需求稳定,收益约 5%-8%。 黄金:避险需求下降,收益约 3%-5%。 整体年化收益:约 7%-10%。 2️⃣悲观情境:经济衰退、流动性危机 假设:经济衰退,企业盈利下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收益预期: 国债:避险资产表现良好,收益约 5%-7%。 美股:下跌,收益约 -10%。 加密资产:高波动,可能下跌,收益约 -20%-40%。 大宗商品:需求下降,收益约 -5%。 黄金:避险需求增加,收益约 10%-20%。 整体年化收益:约 3%-4%。 3️⃣乐观情境:技术驱动牛市、全球经济强劲增长 假设:经济稳定增长,科技创新驱动市场,通胀可控。 收益预期: 国债:表现平平,收益约 3%。 美股:强劲表现,收益约 15%-30%。 加密资产:牛市爆发,收益约 40%-60%。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收益约 15%。 黄金:表现平稳,收益约 4%。 整体年化收益:约 20%-30%。 总结来看:无论是基准情况,还是最悲观情况,此套投资策略,都将会在2025年,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并且有效避免不可控风险。美股资产和加密资产可能会提供较高的增长潜力,而长期国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及黄金则可能提供稳定性和对冲通胀的能力。大宗商品将会在经济复苏和通胀压力下表现良好。虽然具体2025年宏观环境不可预测,但从整体经济的延续性和经济周期的钟摆来看,2025年大概率是一个大周期嵌套小周期的巅峰拐点。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希望所有的粉丝伙伴们,在2025年能牢牢守住自己2023-2025年牛市的丰硕果实!🧐
Show more
0
66
862
322
虎皮鹦鹉从出壳第 1 天到第 30天的成长记录。 视频:evkuslari https://t.co/tgf05FDUBF
0
2
5
0
普天同庆 今天早上入金3300U 到现在一天时间打到了54116U 刷新了我的成长记录 大家可以去看我的实盘仓位 后面我会教大家怎么滚仓 这一波没有给牙家军丢脸 评论区抽红包 🧧2*50U 点赞➕转发➕关注 https://t.co/akW0cXHEdw
Show more
0
389
414
239
之前我问过 JY @JYdmnLFG 为什么她在镜头前能表现这么生动,她说早年做过记者。 之后,她用自媒体记录并分享成长,如今全身心投入 Web3 内容创作。 我因为参与过《加密姐妹说》的制作,所以深刻了解要输出长视频作品有多么的不容易,能看出来JY的每篇作品都在用心打磨。 最近和许多女性朋友聊天,发现大家都以不同方式在闪闪发光。 在任何行业,女性前行时难免会有质疑,但这些声音并不能掩盖她们的光芒。 之前 Yaoyao @ynonestop 也说,要想长久发展,最好忘掉性别的标签,专注自己。 所以人生和投资我都一样,相信长期主义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复利最终会回馈每一份坚持。 巴菲特不也说了:“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雪和长长的坡。” 希望我们一路向前,在长坡上不断积累。每一次用心创作,都将成为滚雪球的湿雪。认真做事的人,总会被看见。
Show more
也许你之前认为的PayFi只是它的冰山一角? 前两天发推说2024-2026年有望成为PayFi全面爆发的转折点,视频快速做出来了!加密链上支付正在挑战传统支付体系?今天JY的这条视频给大家详细解剖这个赛道: 00:00 开场 01:25 传统支付体系的演变 03:27 PayFi到底是什么? 04:30 PayFi在真实世界的应用有哪些? 07:52 PayFi生态目前面临的挑战 09:59 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不要忘记订阅叽歪的Youtube频道喔!https://t.co/68NzzMA65c #PayFi# #Web3#
Show more
0
8
6
0
这次马代三人旅行发生了许多有趣又奇妙的事,是特别值得记录的体验。我知道所有朋友都对性更感兴趣,但对我来说,性是更简单,更游刃有余的事,因此,我更想忠实记录情感方面的体验。 有一晚,在漫天星空下,我们躺在水屋露台上看星星聊天,聊每个人的烦恼,恋爱与失恋,聊到人们对情感与关系的懈怠,成长的代价与 becky 迷人的性格特质,啵啵教我如何面对大海冥想,如何用感受代替思考,我们吐槽,争论,互相模仿彼此,每个人都对彼此有所不理解,每个人看待彼此的视角都有所不同。 我们之中,最奇妙的转变是 becky 的绝大部分嫉妒心消失了,在感知到某些情绪时,她终于愿意去面对和主动感受,最终,这些情感成为她的一部分人生体验,无论好坏,这些体验毫无疑问都是珍贵的。 我也在她身上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一开始,我模仿她乐天的性格,将所有不开心的事情和微小的压力即刻释放,开始主动学习吵架,这对逃避型人格来说真是件难以学会的事。 慢慢的,我意识到这的确有用,我感受到我和世界所有东西都连接都更紧密了:我更容易变得开心,有时候,甚至能做到像她一样,体验到孩童般纯粹的快乐,同时,我也更容易生气,因为「不吵架」不再是我的相处红线。有趣的是,我越容易将自己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我就越擅长更快地将自己调整回开心的状态,这真是件奇妙的事儿。 啵啵说,becky 的性格也许正是她的生存优势。所有成长都会付出代价,我们将世界上的事情理解地越深刻,越难以体会到纯粹的快乐。世俗成功的代价是平静,我曾经追求平静,觉得平静是万事万物最终的答案,是我最想要的心理状态。但现在,我的想法变得更加复杂。 以往的恋爱中,我对伴侣说,只要不与我吵架,我们怎样都能相处好,我曾经要求所有人遵守我的吵架红线,理解我的所有偏好,然后责备对方「连这点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反过来,如果惹得对方不开心,我又会无尽地责备自己「为何没有尽量做到最好」。 现在,我想要成为一个宽容度极大的人,我要付出所有的爱,也想感受世界上所有的爱,我想体验好的,也不拒绝坏的,我不再责备对方与自己是否做的不够好,不再因为对方和自己的不开心而感到烦恼。我想做一个贪婪的人,去体验、感受、接纳、对抗一切情绪,而不是一个蜷缩在舒适区,躲在从儿时构筑起的层层堡垒中的人。 因为世间不再有对错与善恶,在我三十四年的人生里,我终于放弃追求平静和完美。 那一晚的最后,我们并排躺下,仰望着同一片星空,听海浪由远至近,心潮像波涛般汹涌。我们各自漂浮在情绪的大海,偶尔沉入海中,在对视的沉默里,在你眼中,我仿佛看到了永恒的爱恋…
Show more
0
24
677
29
这两天又涨了不少粉丝,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会持续在推特上记录自己储备知识的过程,也会不定期分享我在 Build BNBChain 的日常。不管是入手了一些 meme、还是买了点山寨,我都会发出来当作日常分享,也算是一种陪伴式成长吧 为了回馈大家,我也经常会搞一些抽奖、铁粉福利、白名单空投之类的。这次我准备送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奖励 Chillonic NFT free mint 白名单 x 5 推特互动 1个名额 铁粉群 2 个名额 交流群 2个名额 参与方式: 留下你的 SOL 地址,并记得关注官方账号 @chillonicNFT@CryptoBigHand 就可以参与啦! Chillonic 是什么?它是在 Sonic SVM 上的首个NFT 可拆分成代币的新资产协议,把 NFT 的稀有性和代币的流动性结合,想象力拉满
Show more
0
20
23
15
还记得也是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写了一个关于自己于 2023 年底,从国内、全家一起、日语零基础的情况下,移居日本的过程记录,发布到了 X 上,也是这个号的起始 一年来,交到了不少新的朋友,开公司风风火火忙活了一年,做项目、学 AI、搞自媒体,感觉自己也有了很多收获与成长 之前我写了长篇教程,并且也用早期的 AI TTS 合成语音制作了视频,可是这两种方式都有缺陷,长文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过于难以消化,以至于很多关注了我很久的朋友,到了具体问题的时候依然还是要通过问我才能知道我写过的事情,而 AI 合成语音并且也没有真人出镜的视频,感觉还是不够真诚,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还不如文章 于是就一直琢磨着真人露脸把这些教程回炉再造一遍,所以就在今年三月,密集的更新了一波,到了现在,已经覆盖了之前所写到的几乎所有教程内容,并且,视频版本就像是一个新的分支,应该会一直周更发布下去,未来应该会涵盖更多维度的话题 我把内容发到了一些专门的视频平台,只是把链接放在了个人网站,可是从传播来讲,这样的话,X 上的朋友们应该就很难看到这些内容了,所以打算还是在 X 也开贴同步这些内容 这个 Thread 会把截止目前已经完成的内容一次上传,后续新增时再累加
Show more
0
11
170
18
从技术研究员到基金会联合执行董事,她如何见证并推动 The Merge?Pectra 升级和 EIP-7702 将如何塑造以太坊的未来?亚洲开发者在全球生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EF 的“卖币”行为背后又有哪些误解?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以太坊基金会新任联合执行董事 @hwwonx,这是她上任后首次线下接受采访,分享她对技术路线图、社区生态和基金会运营的深入思考。不容错过! ETHPanda Talk 是一档专访优秀以太坊建设者的播客栏目,记录传播他们的故事、思考与理念,激发更多人使用以太坊建设更美好的数字未来。欢迎关注 @ethpanda_org 获取最新内容! 嘉宾:@hwwonx(以太坊基金会联合执行董事) 主持人:@brucexu_eth 👇 你将听到: 成长之路与加入基金会 1:25 最初是通过什么契机了解并决定加入以太坊? 3:36 回顾研究员生涯,有哪些时刻让你感觉“升级”了? 4:33 The Merge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7:36 在以太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是什么让你坚持下去? 以太坊技术路线图与升级 9:46 以太坊路线图如何定?网络升级流程怎样? 14:41 Pectra 升级会带来哪些变化?你最看好哪个 EIP? 16:55 分片 + ZK-Rollup 的扩容方案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 以太坊的应用、生态和社区观察 19:08 哪些应用领域可能会迎来爆发,哪些方向则还在探索中? 20:37 你见过哪些以太坊社区从资金和人员上做得好的案例? 22:16 亚洲的开发者和社区在以太坊生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23:17 你认为哪些生态和社区工作缺少推动? 以太坊基金会的运营计划 24:30 从研究员到执行董事,你的工作有何变化? 29:46 EF 的预算分配有哪些新变化?ESP 资助重点是什么? 31:55 EF 有什么新机制听取社区声音? 33:37 你怎么看 EF 的资金运营模式和新的收入渠道? 34:55 EF 为什么时不时卖 100 ETH? 36:40 如果 EF 淡出或解散,你理想中的以太坊社区是什么样子? 轻松聊聊 Chill Talk 38:50 给刚入行的朋友的一些建议? 39:46 对建设 Web3 和个人成长最有启发的学习资料推荐? 40:23 喜欢的运动或其他休闲方式? 41:22 彩蛋
Show more
0
12
80
28
本X号的所有粉丝看过来! 很多X号的关注数量到达一定量级以后,就会渐渐失真,从最初的价值输送变成迎合型输出,有些号甚至从开始时的目的就是完全为了迎合取悦用户,最终达到获利的目的。 这并不是说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市场百态各有所需,也各有所求。 只是每个X号的作者出发点和后续的内容有所不同,有的是纯粹分享记录。有的是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与市场用户互动,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目的。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市场或用户的正反馈那便更是锦上添花。有的从开始时就是奔着盈利变现而去,但无可厚非的是踏踏实实为用户提供价值也是相当可取的,可是有些则完全变味了,只是单纯的为了收割以及榨取利益。 本X号的所有关注者,如果你真的想获取,实实在在有思考有深度有帮助的内容,我目前比较推荐几个互关很久的号是: @TingHu888 @BroLeonAus @jiujinshan2022 @Murphychen888 @market_beggar @qinbafrank @Phyrex_Ni @ZTZZBTC @btcpiggy @kiki520_eth @web3foxcn @roger9949 @die4freiheit @YSI_crypto @CryptoPainter_X @AprilCumberland @BTCKiK @Frank_ACF @Crypto_Chanshi @Crypto_He @jaysonhu2018 @hongshen6666btc @TokenMore @TeddyAC01 等等等吧! 以及一个非常低调,关注数量不多,但我们始终保持对行情深度研讨的X号@_D_Y_A_N 很多时候宏观方面的分析我一直采纳的都是 @_D_Y_A_N 给我提供的结论。 再有就是两个社区小兄弟,一直始终勤勤恳恳的初心不变的内容输出,虽然用户体量成长缓慢,在贵在真诚能够一直保持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分享 @CryptoKimpika @Wa1tsm 继续加油! 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全部列举,以上X号至少都是互关或者我关注一年以上的X号,基本上都是值得本X号粉丝去关注的对象。
Show more
0
23
124
20
✍️深扒Monsters:Abstract生态确定性机会 作为本年度最被期待的L2,@AbstractChain 自主网上线以来热度不减,不费吹灰之力便持续霸榜Kaito。 前段时间,胖企鹅CEO @LucaNetz 在接受采访时透露,Abstract计划今年Q4发币,预期FDV 50-100亿美金。 这一次,我选择继续相信。 你可以嘲笑Luca天方夜谭,也可以抱怨Abstract费时费钱,但无法否认几个事实: ✅Abstract是用户粘性最强的L2,不追求虚假TVL,主打玩得快乐 ✅部分玩家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玩边赚,提前斩获Abstract空投 ✅Abstract资产不受大盘影响,NFT、Meme按照自己的节奏爆发 未来1个月,Abstract将迎来几个非常优质的NFT资产,其中就有我非常期待的 @monstersdotfun :一个由AI Agents驱动的游戏平台,5月21日与 @opensea 合作发行创世NFT“Monster Capsules”,售价0.125 ETH,总量仅750。 参考官方介绍,“Monster Capsules”属于核心资产,持有者可以获得Monsters生态系统最高奖励,包括但不限于Season 1 Monster代币白名单、生态空投、游戏内专属皮肤/加速器。 Monsters主力玩家是老外,中文区只有极个别Abstract玩家在关注。由于创世NFT总量稀缺,金铲子属性拉满,场外白单已被炒到 600 U。 这个项目究竟是干啥的?为啥这么牛逼?接下来,我把跟踪几个月收集到的一手信息分享出来,希望你能搭上末班车。 1. 核心玩法:AI创造—战斗—成长 Monsters通过AI驱动的怪兽战斗、NFT代币经济和PvP游戏机制,打造一个兼具娱乐性与投资潜力的游戏项目,核心亮点在于AI代理的自主进化、结合曲线经济模型的市场联动。 它支持用户通过AI创建独一无二的Monster并参与PVP战斗游戏。在此过程中,AI Agents会记录和分析你的所有对战数据,帮你不断训练和成长,享受打怪升级的满足感(也可能是屡战屡败的挫折感)。 2. 专业团队+豪华顾问阵容 创始人 @moodsMoodi 致力于构建创新产品,曾与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和Avalanche合作开展多项业务。 市场负责人 @kickzeth 是Web3营销机构 @apcollectiveio 的首席增长官(CGO),该机构从测试网阶段便全力支持Abstract生态。 顾问阵容堪称豪华,包括Abstract核心贡献者 @0xCygaar 和一众行业大咖: @BCheque1 @SanjayWeb3 @Rahim_mahtab @legendarygainz_ @S4mmyEth @eeelistar @Defi0xJeff 3. Abstract官方扶持 去年10月,Abstract官方发起Builder-in-Residence计划,组建最饥渴、最勇敢、最精英的建设者团队,只有极少数团队才能通过考核。 经过长达3个月的选拔,Monsters、Onchain Heroes等5个项目顺利晋级,成为首批Builder-in-Residence成员,获得官方提供的各项扶持,比如每月资助、营销支持、开发者辅助、导师指导等。 简单理解,Builder-in-Residence是Abstract生态的精英扶持计划,能够入选的项目属于尖子生,赢在起跑线,有望成为整个生态的门面担当。 4. 社区超级活跃 Monsters的社媒渠道主要包括推特和DC,每一个都有亮点。 官推创建于去年11月,12月28日首次发推,abs官方人员、资深玩家均有互动;至今发布82条推文,每条推文的互动量都非常高。 参考Xhunt数据,该账号的关注者包括349位全球KOL、106位中文KOL、1位Top 100 KOL,这些数据对于运营几个月的新号来说堪称惊艳。 值得一提的是,我关注的220人都是Monsters粉丝,这里面有很多 @pudgypenguins 和Abstract成员,也有很多知名项目、行业OG。 DC于今年五一开放,现有成员2.4万+,公共频道累计发布消息数量超过33万,平均每天2万条,恐怖如斯。 结合我过去几个月的观察,DC成员以老外为主,非常热情且健谈,半夜在线人数接近4000,占总人数的比例非常高。 5. 创世NFT一白难求 Monster Capsules是官方即将在Opensea推出的创世NFT,总量仅750,金铲子预期拉满。 1⃣持有者权益 ✅第1季白名单:访问即将发布的Monsters代币 ✅训练道场中必不可少的游戏内性能倍增器 ✅提升生态系统空投以获得更多奖励 ✅独家游戏内皮肤 2⃣发售信息 ✅白单轮:5月21日,售价0.125 E ✅公开轮:开放少量,时间、价格待定 3⃣拿白方式 ✅邀请竞赛:已结束,白单用户需尽快提交地址 ✅内容创作:不确定来不来得及,不写肯定没有 ✅参与合伙伙伴抽奖 重要提醒:Abstract中文社区 @AbstractChainCN 将于下周一联合Monsters发起Space,据说会抽取稀缺白单,如果中奖记得来感谢我。
Show more
0
43
53
3
《蓝鸟会群聊曝光:X平台KOL18个魔鬼细节,素人3个月速成万粉玩家》 蓝鸟会 是鸟哥 @NFTCPS 发起的公益性互助组织, 第一期专属Space栏目《鸟人鸟语》,@0x99DaDa 老师主持, 指导老师@DtDt666 看不懂的SOL、(猴哥)@Web3WKong ,等等一百多人参与Space。一整个晚上到今天群里还在讨论热烈,一百多人的智慧和热情真实没的说: 特别是懂哥@DtDt666 发话啦:我得为大家干点正事,蓝鸟会成员内容和我的相关我将转发并评论,再次感谢懂的带领。 还几个蓝羽,鸟太多都不记得是哪个鸟了:说5月份向蓝鸟会塞广子,为大家谋福利。 接下来总结一些SPECE后停不下来的一些内容。。。 "昨天群里@Zenmuskx 问为啥自己每天发3条推文,粉丝还卡在5000不动。我截图最近一周内容——好家伙,全是转发的行业新闻!"群里兄弟就开喷,"你这是给平台当免费搬运工呢?" 一、日常维系的生死线:别让算法觉得你在偷懒 "一个兄弟试过断更两天,结果曝光量直接腰斩。"兄弟们直接给出答案,用Hootsuite提前排好7天'早安X元宇宙'系列,第三天流量就回暖了。" -断更不能超过48小时 新手必踩的坑: 以为转发算日更 → 实际触发"内容农场"标记 错别字连篇 → "农民 把'质押'写成'质压',当天掉粉23人" 排版乱如麻 → "萌新 的推文挤成一坨,点击率比分段排版低61%" 蓝鸟会急救方案: 用Flomo随时记录灵感:"蹲厕所想到的梗都可能成爆款" 建立内容弹药库:"我手机备忘录存着300+条待发内容"大师 晒出截图 防沉迷闹钟:"定个番茄钟,每天集中创作2小时" 二、粉丝关系的魔鬼细节:从舔狗到男神的蜕变 "有人问为啥 5k粉时就接到交易所广告?看他这条推文——'刚发现个羊毛,前100位私信的送操作指南',这就是发糖艺术!" 段位对比: 青铜:求关注求转发 王者:"昨天用ChatGPT写了份《空投防坑指南》,想要的扣1" @合规怪人 用这招单日引流400+精准粉,评论区变成大型舔狗现场。 复仇者联盟实战: 群里五人战队自曝操作: 互赞到地老天荒:"我们约定10分钟内必互转推文" 热评闪电战:"大V刚发帖就冲进去抢沙发,模板都准备好了" 杠精处理术:"遇到喷子就回'感恩建议❤️',然后拉黑不留痕" 三、内容升级的核按钮:从尖叫鸡到行业教父 "萌新 前三个月专注#新手村话题,现在接广告报价比乱蹭热点的高3倍。#"猴哥展示的成长曲线惊呆众人:专注细分领域时粉丝增速达8.7%/天。 阶段作战地图: 1k粉前:当话题下的尖叫鸡(案例:每天在5个新手帖下抢热评) 5k粉时:扩大鱼塘不越界(案例:合约赌徒 从"合约入门"拓展到"交易心理学") 1w粉后:核爆式破圈(案例:策划"交易所老板VS散户"Space辩论,在线人数破3000) 人设甜度测试: 群里做过AB测试: 毒舌人设:"你这操作迟早归零" → 掉粉率2.3% 暖心人设:"我当年也犯过这个错" → 涨粉率4.1% 现在全员改用"老司机带路"话术 四、变现时机的死亡红线:早一步万劫不复 "5k粉就接NFT广告?@合规怪人 的血泪教训:掉粉23%,还被平台限流一周。"蓝鸟会最新数据显示: 1w粉前:纯干货喂养 1-3w粉:软植入测评 3w粉+:硬广+知识付费 "农民 等到2w粉才开付费社群,首月收入破万刀" 高危雷区: 在Space直接甩链接 → 触发"营销号"标记 高频发广告 → "财经刺客 连发3条交易所广告,曝光量暴跌70%" 人设突变 → "突然从技术宅变成功学大师,取关率飙升" 五、蓝鸟会的核武器库:你的全天候作战参谋部 "上周 链上侦探 凌晨三点发现账号异常,群里秒发《限流急救手册》:"一位兄弟调出聊天记录: 立即删除最近三条推文 发布带地理标记的生活照 用网页版随机浏览他人主页 三小时解除限流 终局之战:算法不是敌人而是僚机 "记住,你在和500万内容生产者抢食。"一个兄弟最后甩出王炸数据: 有参与沟通交流的推特K,成员平均避坑效率提升168% 参与"复仇者联盟"计划的账号,涨粉速度是孤狼的3.2倍 定期参加Space直播的KOL,广告报价比沉默者高40% "真正的高手都在蓝鸟会文档库偷师。"猴哥最后甩出王炸:上一篇自己看,想要成长加入进来共创。 下次解密,蓝V互关的内容。还在讨论呢。。。 特别感谢蓝鸟会栏目组: 蓝鸟会发起人: @NFTCPS 鸟哥 蓝鸟会Space栏目发起人,主持人:@0x99DaDa DaDa 蓝鸟会导师:@DtDt666 看不懂的SOL、@0xlxlmeme 林小撸 蓝鸟会V群主: @TigerLab_OG 虎哥 蓝鸟会审核发布员:@SunnyMQ1 Sunny 蓝鸟会首席开发者:@okocsan67 甜不辣 蓝鸟会首席设计师:@honghong520521 加密作图猫 还有表格中146位成员(不完全统计): https://t.co/VZUxXauO0P 如何加入蓝鸟会: https://t.co/k3S0xgs5we 蓝鸟会公开互动群: https://t.co/ooMahqX5vg
Show more
0
4
8
2
GM!~~昨天有人整理了一份博主名单!~说我是好项目都是第一个发~那我就讲讲如何在项目爆火前提前发现机会? ~~推特已经被蓝v互关占领了!~严重影响了我的时间线,看不见一点有营养的内容了 只能用自己的英文号刷推了!~给大家整理下如何在项目爆火前提前发现机会 很多人喜欢跟着大V买币,结果发现一进场就接盘了。其实真正能赚钱的机会,往往在项目还没火起来、甚至还没融到资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今天分享几个我自己在用的方法,帮你比别人更早发现潜力项目。 第一步:学会跟风投机构(VC)走 风投机构比普通人更早接触优质项目,他们投的钱多,调研也更深。所以,关注他们的动向,能帮你提前发现机会。 具体怎么做? 整理一份VC名单 顶级机构:a16z、Paradigm、红杉资本 二线机构:Multicoin、Jump Crypto、Dragonfly 可以在 CryptoRank、Crunchbase 上查他们的投资记录 找到VC团队成员的Twitter 比如去 CryptoRank 搜某个VC,看他们的团队成员 关注他们的投资经理、合伙人,尤其是经常发Crypto内容的 观察他们的社交动态 他们突然关注某个新项目?可能正在调研 点赞某个项目的推文?可能已经投资 转发某个创始人的动态?可能已经谈妥融资 案例: Paradigm 早期点赞过 Optimism 的推文,后来OP涨了100倍 a16z 关注 Uniswap 创始人时,UNI还没发币 第二步:追踪“早期猎手” 市场上有一批人,专门在项目还没火的时候就埋伏进去。他们比VC还敏锐,找到这些人,能帮你发现更早期的机会。 怎么找这些人? 选几个成功案例(比如Celestia、Jupiter、Arbitrum) 用 TweetScout、Followerwonk 分析这些项目的早期关注者 看看哪些人同时关注了多个潜力项目,这些人可能就是“早期猎手” 关注他们,并设置动态提醒 第三步:用工具提高效率 手动跟踪太累,可以用一些工具自动化: 查VC投资记录:CryptoRank、Crunchbase 分析Twitter关系:TweetScout、Followerwonk 监控动态:Telegram机器人(比如TweetShift)、IFTTT 整理信息:Notion、Google Sheets 最后的心得 别盲目跟风大V,他们推的时候往往已经涨过了 养成每天花10分钟刷VC动态的习惯,比看100个KOL有用 耐心等待,好项目需要时间成长,别急着追高 赚钱的机会,永远在大多数人还没发现的时候。
Show more
首个Eclipse生态的ePOW商品代币挖矿!~~ $Bitz 挖矿简易指南💻 零门槛参与Eclipse首款可挖矿代币 🔧 挖矿准备: 任何配置的电脑/VPS都能挖 一键脚本教程:https://t.co/eGCuqXWC0k 按照教程部署节点(约10分钟搞定) 💰 代币详情: • 总量500万枚(永不增发) • 完全公平启动(团队零预留) • 首个Eclipse生态的ePOW商品代币 💡 新手须知: 和 $ES 空投无关(快照已结束) 真·去中心化挖矿(没有预挖) 收益取决于算力贡献(早挖早赚)
Show more
0
33
59
7
关于最近股票投资的一些思考(万字长文) 本文思路: 1、剖析巴菲特投资 IBM 的经典案例,汲取投资智慧。 2、重新审视洋河股份的投资逻辑,洞察其中奥秘。 3、深度总结茅台与腾讯的竞争优势,明晰其坚固护城河所在。 4、分享近期我对投资比较有感触的点。 第一部分:巴菲特投资IBM案例学习 投资企业,就是寻找盈利的确定性,理解背后的逻辑。当确定性不再时,马上撤离。 1. 巴菲特购买IBM的逻辑: ①强大的「护城河」(基于「不敢换」的客户粘性) 从“主动选择IBM产品”到“无法解绑IBM产品” —— 默认的安全感,客户前期主动信任,后期高昂切换成本。 ②股东友好的资本策略(清晰的盈利路线图及回购分红承诺) ③优秀的管理层(有目标达成的成功记录且利益绑定) ④估值合理 这四大支柱,共同构成了巴神投资IBM的核心理由。 能力圈考量:易于理解的「灰色地带」 巴神不否认IBM 是科技股,他只是觉得,这家公司没那么「难懂」。 他说IBM 「easier to understand」,自己「probably less」 likely to be wrong」。这话听着保守,其实是把「理解程度」和「出错风险」一并考虑进来了。 他觉得理解IBM 并不需要掌握每一项技术细节。他真正在意的,是能不能看懂这家公司的「关键经济特征」 (key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 钱从哪里来、客户稳不稳、盈利有没有持续性。 所以,将IBM更多地当成一家具有强大客户粘性和服务收入,可预测的「类消费品」公司,而非单纯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才是理解巴神打破惯例的关键。 相比之下,巴神当时明确表示不会投苹果、谷歌,虽然这两家公司都是「extraordinary companies」,但他坦言不知道该如何估值,也无法预测其长期未来。 IBM 对他来说,不在核心圈,但也不算越界。更准确地说——它处在那个「灰色地带」,靠近能力圈的边缘,但还在他认知的舒适范围内。 2.巴菲特的持股历程 7年里巴神的操作轨迹:从大手笔建仓、逆势加码,到信心动摇,最终挥刀止损。 云计算 云计算出现以前,一个企业要用电脑「算东西」、「存数据」、「跑软件」,都得自己买一堆服务器、一堆软件授权、还得建个专门的机房伺候。这就像自己家取水要「打井」、用电要买「发电机」一样,又贵又麻烦。 云计算呢,就是把这些东西都挪到「云」里—— 所谓「云」,其实就是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公司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 企业需要计算力?需要存东西?需要用某个软件?在云计算出现之后,都可以不用自己买了——直接通过互联网,找那些云服务商“「租」就行。 像「水龙头」用水、按「开关」用电一样,用多少付多少,灵活方便,还省了一大笔前期投入。 为什么这对IBM 影响巨大? IBM 过去躺赚的诀窍,就是把三件东西一次打包卖给客户: 高价大型机硬件 配套软件授权 多年期IT 运维外包(机房托管+维护) 硬件先落地、软件持续收费,再用「外包合同」锁住现金流,形成一条从卖设备到长期服务的「组合现金牛」。 但云计算一来,客户突然发现:嘿!我干嘛非得在你IBM这一棵树上吊死? 亚马逊、微软那边租服务器便宜得很,软件也能按月租,我干嘛还要一次性花大价钱买你那套东西? 所以,云计算的出现,是要直接「革了IBM核心业务的命」。 这一年,IBM 的营收多年来「头一回」出现了下滑,比2011年少了2%,掉到了1045亿美元。 主要是硬件、服务这些「现金牛」业务开始有点卖不动了,增速明显放缓。 不过,IBM 的「老道」或者说「财技」也就体现在这: 营收虽然滑了点,但人家愣是靠着削减成本、优化产品组合这些手段,把运营利润率又往上顶了顶,做到了22.2%。 更绝的是,靠着持续大笔回购自家股票(110亿美元),硬是把运营EPS给推高了13.5%,达到15.25美元,成就了「连续十年 EPS 双位数增长」的神话。 自由现金流更是争气,不仅没降,还逆势创新高,达到182亿美元。 单看这几项核心指标,确实没得说,甚至比巅峰的2011年还「好看」。 那巴神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站在他的角度,2012 年这点营收小波动,可能很容易被归结为「宏观经济因素」或者「正常的业务起伏」,不算大事。 他更看重的,大概率是IBM持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运营EPS、「创纪录」的自由现金流、以及毫不手软的「大额」回购 —— 这些才是他对一家优秀公司应该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核心判断。 【个人总结:企业竞争优势是否依然存在,有没有被颠覆,这才是核心应该关注的。不要被盈利欺骗,看利润增长是站在1层;看收入增长站在2层;看收入增长的来源,是站在3 层。什么都要看来源,看驱动因素。并对驱动因素做分析、预测,以此来对企业估值】 【个人总结:回购股票,一开始是“自信”,手里有钱而且有赚钱能力,后来变为“寅吃卯粮”维持,最后是“打肿脸充胖子”。虽然都是“回购”,但背后的境界截然不同。】 种种迹象都在指向一个结论: IBM 那条被巴神视为「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可能正在被「云计算」这种新技术快速侵蚀;而公司的未来,也远不像最初设想的那么清晰、那么可预测了。 【个人总结:看似牢固的护城河,不是牢不可破的。尤其是科技行业,很容易被降维打击地颠覆--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别人的做法对客户更有利】 回到巴神。他为什么敢在IBM 公开承认「路线图失败」、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反而「加注」呢? 不管原因是什么,事后看,巴神这次「贪婪」的操作(逆势加仓),可能还是低估了IBM旧业务「下滑的速度」 &  新业务面临的「竞争的残酷性」。 【个人感想:想想当时购入的初心,还在吗?如果(优势)不在,及时止损】 【此案例可以用来看“洋河”——洋河基本盘“海之蓝”需要维持销量不下滑,需要巩固基本功;高端酒“手工班”想卖出去,没那么容易(基于白酒的消费场景属性---社交属性)】 当初买入的核心理由—— 「可预测性」和清晰的财务「路线图」—— 此时已被彻底证伪; 他极为看重的回购,也难以为继; IBM新业务面临的竞争环境极其惨烈,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2015 年,是巴神对IBM的「信念」与IBM的「经营现实」脱节最严重的一年。 他把最多的筹码,押在了那个与最初买入理由已大相径庭的「转型故事」上。 【个人感想:投资不要带感情,发现不行,立马撤退!不要指望着它能变好。核心变了,一切都不再为继。这同时也变相说明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巴神的2次刹车(暂停购入) ①2013年,巴神也许是想:基本盘还没破,只是速度太快、路面有水,刹车是为了「要观察」。 ②2016年,巴神的刹车是为了「靠边停车」,准备撤。 有意思的是,2016年,IBM 这边,看起来似乎有点「稳住」的意思了。但是,但是!咱们得扒开表面看里子。这所谓的「稳住」,成色到底怎么样? 所谓的营收稳住,更多是靠新业务(CAMSS)的增长,去抵消老业务更快的衰退。 看到这里,其实就好明白巴神为啥不买了。 就算IBM的管理层把转型故事讲得天花乱坠(CAMSS 占比 41%),就算营收数字看起来不再自由落体; 但巴神看重的核心—— 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运营EPS)、强大的现金流、以及最重要的—— 业务的「可预测性」 —— 全都没有了! 【个人感想:时刻关注估值的3个前提:利润为真;利润可持续;维持利润不需要大的现金投入(赚的现金能属于股东)。不是简单背口诀,是要切实结合企业实际来看,企业有没有变化,尤其是“营收”方面】 IBM 已经陷入了一场它「无法主导」、「胜负难料」的高科技战争。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巴神这种「厌恶风险」、「追求确定性」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2016年巴神的「按兵不动」,实际上是他内心对这笔投资的「死刑判决」的前兆。他最初买入的那个「可预测」的IBM,已经彻底消失了。 前一年(2016)巴神按下暂停键,已经预示了结局,但这一年( 2017 )他离场的「速度」和「决绝」,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老爷子不拖泥带水,直接动手「清仓大甩卖」: 从第一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大笔减持,抛掉了持股总量的54%; 到第四季度,更是近乎以「不计成本、尽快脱手」的姿态,一口气甩掉了手里剩余股份的94%。 到年底,账上只剩下不到200 万股的零头,在2018年Q1也彻底清掉了。 整个撤退过程,前后不到5个季度,这对于以「永远」作为理想持有期限、对「大型头寸调整极为审慎」的巴神而言,极为罕见。 而且,就在巴神甩卖的这一年(2017),IBM 的账面数字「更好看了」: 全年营收791 亿美元,同比只跌了 1%,而且在第四季度还实现了小幅增长,结束了那个尴尬的「连续 22 个季度营收下滑」 运营EPS回升到了13.80美元; 自由现金流也反弹到了130亿美元; 战略转型业务(CAMSS)更是高歌猛进,全年收入达到 365 亿,占总营收的比重已经高达 46%。 云业务收入也涨到了170 亿。 单看这些数据,似乎IBM 苦熬多年,有点「熬出头」的意思了? 甚至有分析师开始喊:拐点来了!。 但是,巴神显然不这么看。他不仅没被这些「好转」的数据迷惑,反而跑得更快了。 【个人感想:虽然“你”变好了,但不是我的“菜”,这超出了我的能力圈】 为啥?说到底,核心还是那个词—— 可预测性。 它未来的盈利能力,已经不再被那个曾经稳固的、基于客户锁定的护城河所「保证」,而是取决于它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能否「持续投入」、「持续创新」、并最终打败那些「强大的对手」。 这样的IBM,对巴神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吸引他的那种「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它的未来,太难预测了。 而当一家公司的未来「模糊」到连巴神都无法预测时,持有本身就变成了「投机」。 于是,哪怕他声誉卓著如「奥马哈先知」,也必须以最坚定的姿态止损离场,不幻想,不留恋,不拖泥带水。 总结:从2011 年的信心满满、重仓杀入,觉得找到了一个「永恒护城河 + 清晰路线图 + 靠谱管理层 + 合理估值」的完美标的; 到中间经历IBM业绩变脸、承诺落空,他一度选择「逆势加仓」,试图抓住「别人恐惧」的机会; 再到后来,面对「越来越难以预测」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他最终在2017 年「幡然醒悟」,快刀抽身,并坦然承认「我错了」。 第二部分:洋河购买逻辑及竞争力分析 ①白酒行业的发展 赌中高端大发展,洋河属于中端。 ——实际上白酒行业是高端大发展(X) 【对我自己的启发:提醒自己关注行业状况,分析客户群体消费情况】。 ②洋河三三制股权结构 “国有资本+管理层和主要经销商+公众股东,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的股权结构。 一方面,催生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使管理层和股东利益相关、能够着眼长远而不是关注任期内的短期增长,也使三方之间构成一种相互需要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三三制”股权架构,已经名存实亡(第一代管理层退休但手持大量股份),现在管理层持少量股且被套(历史行权价大于目前市场价),且存在企业主控权及管理人问题(优秀管理人是极为稀缺的)。(X) ③品牌优势 白酒行业对投资者是友好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差异化竞争,尤其是高端白酒。 高端白酒并非标准化产品,各家产品从品牌定位和口味香型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价格竞争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个特色决定了整个行业里,大家都过的挺滋润,顶多是非常滋润和一般滋润的差异。与其他行业里动辄老二非死不可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语。 洋河是特定时期发展起来的全国化品牌。 ——品牌属性还在,但高端酒“手工班”的发展还挺难。 一是产量有限,二是酒是一种社交产品,圈层是否认可,也很重要。 酒的品质好只是基础条件。这需要洋河人的市场耕作及圈层营销,徐徐图之。(观察之,属于“待定项”) ④洋河的渠道与营销优势 一是,源于洋河的渠道布局,早年抓住了黄金十年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深度分销在全国构建起精细的渠道网络,积累大量分销商与终端网点资源,目前在全国拥有八千余家经销商,200余万家经销网点,覆盖全国333个地级市和2862个县区。 二是,源于洋河的分配体系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洋河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努力,洋河的销售能力,销售团队都是行业首屈一指。 ——洋河的渠道及营销优势,在销售大单品海之蓝(基本盘)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管理层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渠道销售,还待观察——重点观察海之蓝历年的销售情况。 ⑤洋河的产能优势 在基酒生产方面,洋河拥有7万多条窖池,基酒年产能16万吨,位列白酒上市公司第一。 洋河持续扩大的产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产能优势会转化为「白酒品质」优势;随着白酒品质的提高,品牌定位也会随之逐步拉高。 ——目前是存量竞争时代,生产出去的酒不一定卖得掉。白酒品质的提高,只是维护品牌属性的基础条件,毕竟白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品。 白酒更看中的是消费场景属性。这需要企业发大力去维护品牌形象,讲好故事,形成品牌心智。 所以“产能优势形成的白酒品质优势”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不显著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护城河,他离竞争优势还差一截,少的那一截,就是讲好品牌故事。(X) 借用DS的总结: 1. 护城河需聚焦用户黏性与品牌心智,而非表面数据(产能、股权结构)。 2. 估值需警惕线性外推,应结合行业趋势(存量竞争)和管理层能力动态调整。 3. 跟踪需系统化,覆盖核心指标(复购率、市场份额)、竞品动态及宏观环境。 4. 管理层能力是护城河的放大器,需长期验证其战略执行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持有洋河的成本,并不是历史成本(买入价),而是不能持有其他企业,比如茅台的成本。 投资,在于比较,选择盈利性更高、确定性更强、买入价格合适的。 第三部分:茅台、腾讯的竞争优势、护城河梳理 我国白酒行业状况 2022年高端酒占比4成,而2019年占比为3成。 2019-2022数据显示,高端酒年复合增长率15%~20%,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主因是提价及产品结构优化。驱动因素:商务宴请、礼品刚性需求。 中端酒,营收年复合增长率20%~25%,净利润增速与营收相同。驱动因素:受益于区域市场扩大及大众消费升级。 低端酒,营收表现: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2年占比25%-30%(2019年约35%),净利润率普遍低于10%(注意,高端酒净利润率超过50%),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 呈现总体趋势:结构升级加速——高端化主导行业增长,600元以上价格带扩容,中端酒向次高端升级,低端市场持续收缩。 【可见,低端酒就是“该死的零售生意”——辛苦且利润微薄】 这是来自DS 2019~2022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对高端酒影响几何? 实际上,高端酒受影响较小,因为其消费群体对价格不敏感,而中低端可能受更大影响。 利润方面,高端酒的净利润率通常较高,比如茅台的净利润率超过50%,低端酒可能只有个位数。中端酒则介于两者之间。随着高端酒占比提升,整体行业的利润可能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1.茅台的竞争优势: 以一件商品来说,生产了不愁卖,客户觉得买得值了,那就是这件商品的竞争优势——相比客户付出的价格,客户得到的更多。 飞天茅台(普茅,也称“53度飞天茅台”)就是这样一种商品。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商品(消费品),它具有社交属性。政务、商务中消费,选择茅台,代表了对这件事的重视度,从办成事的重要度来看,茅台,无论价格多少,都是值得买来,在这种场合消费的。 其次,还可以买来送礼,比如送老丈人,送领导,体现的效果非金钱可衡量,所以再贵也是值得买的。 这一切,源于解释成本。茅台酒酒代表着对这件事的重视度,大家公认,无须解释。有的酒,酒质虽好,但上不了台面,因为解释成本太高。 其次,它具有收藏属性和金融属性。 茅台即使不买来在重要场合喝、不送礼,也可以自己存着。 首先,茅台酒越放越好喝;其次,需要茅台在某些场合用时,随时能拿得出来,算是以备不时之需。再次,就涉及到金融属性了——茅台价格会涨,能赚钱。 茅台的金融属性,除了价格会涨,能赚钱之外,还体现在通过商超/电商抢到即赚到,转手卖给黄牛赚取千元差价。 茅台酒这种现象(物品本身带来的价值超过产品的购买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首当其中,茅台的品牌力在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爱喝(之所以爱喝,要起源到二万五千里长征。茅台作为一种高度酒,喝下去,不上头,能缓解疲劳、治疗感冒。还可以用来揉腿、泡脚,以解乏、治疗伤痛。长征中留存下来的人,成为之后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且用于招待外宾(重要场合),上行下效,大家在重要场合,也就自然而然,想起了喝茅台酒。而喝完茅台,也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对身体还好。 这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品牌力,不可复制,珍贵无比。今天,无论你想花多少钱,都很难获得同样的竞争力。 另一个是茅台的品质保障,最开始,茅台是专供于政务,后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才逐渐走向市场。但茅台以质量为魂的企业文化,一直没有变。 茅台的品牌力、质量保障,在茅台的消费属性、社交属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让大家觉得,就算价格再高,也要搞来一瓶,在这种场合中用。 而对茅台的收藏属性、金融属性起作用的,除了茅台的社交属性、茅台酒质的特点,还有就是茅台酒的指导零售价了。 茅台的社交属性,让大家囤酒以备不时之需;茅台越放越好喝的特点,也让大家愿意买来在家里放着。 为什么说茅台酒的指导零售价跟茅台的金融属性有很大关系? 茅台销售渠道有“直销”跟“代销”,茅台公司代销出厂价1169元/瓶,而大经销商卖给小经销商的一批价,以及终端的零售价都是在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需求旺盛的时候,终端供不应求,零售价就会上升;而大经销商也会随即上调一批价,从中分一杯羹。反之亦然。 而实际上这令茅台酒的市场价长年维持在2000~3000元的区间。 而茅台的零售指导价,自2018年公司将官方市场指导价从1299元/瓶上调至1499元/瓶后,至今没有变过。 虽然茅台直销渠道中的自营店以1499元/瓶价格卖53度飞天茅台,以2023年为例,销量8618吨,占传统经销商配额1.7万吨的一半。 但终归,是供不应求,中国富人那么多,8618吨,怎么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相比于市场2000+市场价,1499零售价,只是多了一个让中产或大众“了解并参与购买”它的机会。 当然,任何需求来源于“了解”,对刺激大众对茅台的需求,也有一定作用。 所以,仍然没能改变53度飞天茅台市场价远高于指导价的情况。 只要抢到了1499元的茅台酒,转手即可卖给黄牛,轻易获得千元左右的利润。 不想卖的话也可以暂时存放在家里,送礼或者隆重宴请的时候都用得上。 即使短期内没用上,也可以存放上几年,存放久了它就成了年份酒,更好喝,也更值钱。 无论怎样都不亏,抢到就是赚到。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去京东、天猫等电商抢茅台,去山姆、Costco抢茅台,甚至专门下载i茅台App抢茅台。 渐渐地,人们普遍印下了这样一种心智——不管茅台酒的一批价、市场价是多少,反正1499元/瓶的官方指导价肯定是超值的。那么,当1499元/瓶的飞天茅台摆在眼前时,买! 大量增加的需求超过了产能扩建增加的供给,茅台仍然是供不应求,市场价仍然高企。 1499元的抢购现象,为企业做了广泛的宣传;抢到酒的人获利颇丰,提高了对茅台的认可度;而这种供不应求的长期存在,也不断地强化着人们对茅台品牌的认知。 综上所述,茅台的品牌力、质量保障、指导零售价,让茅台的四个属性(消费属性、社交属性、收藏属性、金融属性)呈现出的性价比消费达到极致。 但任何一种东西,多了都不是好事,以供需关系来说,多了就廉价了。但偏偏茅台,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离开了赤水河就产不出茅台酒。 为啥?生产茅台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微生物菌群发酵。 赤水河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它是合适的,整个流域的气候、植被、微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对酿酒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只有核心区域-茅台镇才能生产出茅台酒。 而老酒也是一道重要的门槛。 这两者,注定了茅台的生产量有限,茅台酒是稀缺的。 2.腾讯的竞争优势: 微信、QQ像一个免费大花园(代替电话、短信功能),吸引人来参观(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在此基础上,腾讯提供各种服务,满足来逛花园的人! 只要人们的社交需求存在,客户仍在这个花园消费,那么腾讯的竞争优势就一直存在。 以功能角度来说,微信、QQ就是一个流量入口,吸引着用户。用户需求被挖掘和满足的时候,腾讯伴随着服务或产品提供方一起成长,使得平台上的用户满意度更高。用户满意度提升,就是平台的价值增加。 现阶段具体情况 首先,腾讯生长的土壤:通讯工具(微信、QQ)很肥沃! 从月活跃账户数来看,虽然QQ手机端月活跃账户数持续下跌,但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仍能保持低位增长——增长率3%。2024年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3.85亿。 2024年首次披露“收费增值服务付费会员数”,比之前披露的指标“收费增值服务注册账户数”更接近业务,说明收费增值服务业务开展顺利。“收费增值服务付费会员数”同比2023年,增长7%。 从微信用户群来看,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很长,打开应用的频率也很高,这是一大优势。其次,微信内的用户活动非常多样化,不仅包括娱乐、交易、社交和数字内容等,人们还在微信上工作、学习。 这一切活动,让腾讯公司的3大业务板块“增值服务、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营销服务”拥有勃勃生机。 其次,AI助力让现有业务倍增,成为未来增长新引擎! 尤其对于旗下的三大业务,云服务、广告、游戏,可谓是全面提升! 第四部分:近期我对投资比较有感触的点 ①投资赚的2部分钱:一是earning上涨,二是p/e。 ②赚能力范围内的钱,所谓“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也是基于对企业未来盈利的判断,以好的价格买入并持有,等待它价值回归到高估的那一刻卖出。 不留恋、不贪心、不临时改买卖点。分批次的“更低买入”或“更高卖出”,是运气,非能力,得之我幸,失之无憾。 ③面对新变化,是否对企业造成影响的观察角度 新发生了什么,当下企业提供的服务,站在客户角度,对客户是否是最有利的。毕竟,最广泛的需求存在于广大客户手中。如果不是最有利的,是否对企业以后的收入造成影响,影响多大,企业收入模式有没有可能被颠覆。 ④面对“破坏式创新”,一个企业过去太成功,从创新者困境角度来说,因为旧有惯性太大,这些过去成功的企业注定失败(如果企业没有壮志扼腕的决心)。 简言之,关键局限条件变化,优势变劣势。 ⑤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忽略历史成本(买入成本),看机会成本。始终以企业最新的盈利能力与目前价格相比较,做买卖决策。 ——中年成长 共勉!
Show more
0
0
1
0
eth十周年okx助力,老查来诉自己与eth的故事! 来吧,eth周年了! 看到okx @okxchinese @okx 举办了活动,我很欣慰,我也是okx的老朋友了,看到有okx为eth发声做活动,我很感动!!!okx 此处100个点赞!!! 可能是我是大家公认的e家军。刚在微信群里被群友@了,😂我也写一个自己的eth囤币经历吧,可能有点长我尽可能的缩短写一写。一字字打,走心篇录屏为证! eth认识它的时候,我还是那个年轻的少年,现在快要奔4处理器了,14入圈到现在有11年之久。 当初刚进圈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别人说什么中心化,去中心化,我一脸懵逼,还说什么虚拟货币,我以为是传销,哈哈! 不过好在带我入圈的哥们很耐心,和我说了什么是区块链技术,深度的解释了什么中心化,去中心化,他就是虎总,一个改变我生命转折点的兄弟,至今为止我还是感恩遇见。 当初刚玩这个,只知道买卖币,那时候还没有大家现在的很多dapp,okxapp,okx钱包,各类工具。我是在cex网站上购买,我记得我投了36800元rmb,那时候买卖都不会,是找虎总搞定的,我第一次买了写btc,eth,doge。(这里认识我的人知道我当年9000w个doge已经没有了,记录我私钥的本子搬家搬没了,人生一个重要的教训。) 那时候主流币相比于现在价格,那真就是捡钱,只是当时的认知太差了,真的没有好好了解,不然买个10多w,现在怎么都舒服上天。 虎总说过,买币要有信仰要和时间做朋友,他信仰btc,我后面认为btc是价值储存黄金有自己的稀有性,但是在web3中的应用环境和生态确实不如eth,所以选择了eth为自己的信仰标地 我喜欢玩钱喜欢赚钱,第一桶金算是eth给的。赚到钱了当然会深入的去了解eth,去玩它生态里面的项目,时间长了觉得生态和应用场景决定着一个链的长期发展和流动性。 在后面的10年中,我在不停的囤积自己的eth,经常在群里和大家说:未来我们可能不比价值,但是我们可以比数量,具体多少我就不说了,我只知道我比之前的我过的好就行了。当初一起建设的小伙伴也有很多都不玩了,因为年纪都大了有的都50多岁了。 我还在坚持,因为我要与时俱进也喜欢链上的朋友们,眼下公链也多了,各种玩法创新,nft,gamefi,铭文,ai,社交,太多项目值得去学习了。 我一是囤e者,二是defi各类项目交互者,因为eth生态我有机会见识到空投带来的魅力,uniswap,dydx,是给我结果最大的两个项目,不过空投的token也都被我换成了eth,也让我在囤积eth的路上又添加一大笔! 在到后面eth主网开启了二层,大家觉得主网gas贵么,二层的出现给了我很大一笔空投。因为之前交互是22个地址,所以这22个地址一直有大毛。当然大毛到口袋直接就变eth啦哈哈。感谢二层arb,op,zks还有些小的跨桥项目也给到了不错的空投收益。 有人会问我,eth为啥你能拿的住。我个人看法 1,生态最强也最饱满,不是其他公链能打的。因为这个当时我记得在香港开会的时候,和sol基金成员还探讨过,互相争论。最后也是互相站自己的立场。 2,eth应用场景会不会得到延伸。未来一定会!不过需要和时间做朋友。国家政策决定传统与eth如何相结合。 3,未来defi质押借贷,主网是最强没有任何可以吊打它。 仅仅是个人观点。 我最难受的是我当初的lp,当年组lp,我仅仅靠wbtc+eth我就可以每月收获满满,眼下我的e子和大饼不平衡好久了超区间😭,要等eth这波去到7000-8000才有可能再次有手续费产生。如果去年全仓换btc,眼下过的不要太舒服了。 不过不后悔,因为我是e大将,坚持自己的信仰也是一门学问,说简单点就是老查头铁,必须追随eth,让我们和时间继续做朋友。见证eth的成长!未来会有更多应用环境来加持eth的赋能! 最后也希望e家军,e卫兵,e大将们继续保持精气神,未来也许改变你们命运的就是eth。 不不不,不对。改变命运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信仰。加油!geth!!😂😂😂 最后大家可以参与下okx老朋友的活动: #5折买ETH上OKX# https://t.co/EF2fVgbXzF
Show more
(1/3)以太坊的十年也是每个加密参与者的十年,十年中你见证了哪些ETH大事件,ETH是否影响了你的人生?分享你的故事,赢取 $ETH 奖金! 1/围绕 我和以太坊的故事 创作文章 2/RT+发推,带上以下信息: -tag #5折买ETH上OKX# -你的5折买币专属链接(获取方法见子推) 3/提交作品:https://t.co/LG2pfobLdv
Show more
0
1
3
0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最近这一年,红林律师和不少做出海、做平台、做区块链技术底层的从业者聊过关于“做不做公链”这件事。发现原本被视作币圈专属的事情,似乎也成了越来越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团队开始研究底层架构,有的人尝试通过链连接支付网络和用户体系,还有的公司干脆直接下场做自己的链。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Web3.0商业项目合规服务的律师,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只是技术选择、融资路径,甚至也不完全是Web3赛道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在全球化、账户体系、支付架构和产业控制力上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和机会。 这篇文章,结合我的观察、理解和业务中接触到的实践,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观点和判断,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参考和探讨。 # 国家层面:为什么中国需要一条自己的“数字出海通道”?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高铁、电网、通信基站这些实体工程上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但在数字世界的底层设施上,我们仍处于结构性依赖状态。 账号体系掌握在Google、Facebook手里,支付路径靠Visa、Mastercard和PayPal,广告流量买量则还得仰赖Google Ads、Meta Ads这些平台。在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上,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控制权。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你出海搞社交App、内容平台、电商商城,但只要海外平台一收政策,你可能连用户都找不到了。身份认证、支付通道、应用分发全是别人的,业务命脉始终系在别人手里。 而公链,提供了一种“底层系统级替代路径”:不依赖银行、信用卡,不需要手机号和Facebook账号,链上钱包即账户,稳定币即货币,链上行为即信用。这是一种全球通用、不受主权国家单一控制的数字底盘。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雏形,比如Telegram + TON 的组合,就已经在中亚、非洲、东南亚形成了一个“聊天+账户+支付”的新体系。用户在Telegram里就能转账USDT、完成购买、接入AI插件、参与游戏。它不靠App Store、不走Visa系统,也不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 这样的模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套“数字世界里的离岸口岸”。 对中国来说,这个意义不在于“现在我们被制裁了”,而是:一旦世界变得更割裂,或者金融制裁成为常态,我们有没有备用的通路。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都在探索稳定币和公链结算系统,这是他们的应急方案,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应该是前置布局。 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要自己下场“发链”,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能力,并且能构建一套“由自己主导”的数字全球化路线。如果有一天,中国团队主导的某条链能在新兴市场成为数字身份入口、支付和资产通道,并与我们本土技术和贸易深度绑定,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项目,而是未来数字版“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商业层面:出海的中国公司,为什么开始“带链”一起走? 今天再谈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经不能只靠一款App、一套本地化方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许多中国互联网项目在全球化中遇到三大典型痛点: 一是支付受限,很多国家银行卡渗透率低、本地支付混乱、国际清算体系门槛高,传统手段成本极高; 二是账号失效,你没法用微信、支付宝、手机号来构建用户体系,只能重新搭账户系统; 三是流量压缩,投放渠道和政策越来越苛刻,甚至面临内容限制和货币收紧。 也就是说,App可以出海,但App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却无法复制出去。而公链,恰恰是一种新的出海操作系统——它提供了全球通用的账户结构、稳定币结算能力和开放式资产激励模型,让你能在“无银行卡、无ID、无广告平台支持”的国家,也能低成本做生意。 比如 Bitget、OKX 这些平台,已经跑出了“链+钱包+支付”的组合拳,用户在非托管钱包中就能完成充值、打赏、积分兑换,背后接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链和稳定币。而更轻量级的出海项目,也开始通过链上系统提供会员激励、NFT打赏、内容存证、积分分发这些“功能模块”,用链做运营的底层支撑。 这类“带链出海”的策略尤其适合金融体系不发达但用户基数庞大的区域,比如拉美、非洲、东南亚。在这些国家你很难拿到完整支付牌照、也很难对接本地清算机构,但你可以直接通过链和钱包完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且避开了传统合规的高门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是“我来做水电煤”,别人可以复用。你从一个App公司变成基础设施提供者,产业话语权也随之发生迁移。 从这个角度说,公链对中国出海企业的价值,不是融资工具,而是让你从App逻辑跃迁到系统逻辑,有机会主导新一代全球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接口”。 # 用户层面:账户、资产与身份的重构正在发生 从用户视角来看,公链最直接的改变,是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账户”和“资产”。 Web2 的账户系统是“平台附属型”的:你有抖音号、微博号、小红书号,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平台,你没有迁移权、也无法独立存在。你在这些平台上积累的关系、内容、甚至收入,一旦账号被封或产品关停,就什么都不剩了。 而Web3钱包提供的是一种“用户主权账户”:地址是你的,资产是你的,内容和行为记录也可以变成资产或信用历史。你用钱包登录,不依赖平台数据库,你的NFT、代币、积分和身份,都可以跨平台使用。平台只是服务提供者,不再是资产的“唯一入口”。 像Farcaster、Lens Protocol这样的Web3社交应用,已经开始把“链上账户”变成你在社交网络中的ID。你的一条帖子,可能是链上的数据,可以变成NFT,可以携带收益权,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用户不再依附平台,而是成为可以自由移动、带资产走的“数字个体”。 这种趋势和年轻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形成了某种对冲。很多人经历过账号被封、资金被冻结、数据丢失、粉丝清零,自然而然开始关注“我能不能自己保留我的数字资产”。钱包的普及,不只是“币圈工具”的扩散,而是用户开始理解:“一个账户可以是身份入口、资产载体、社交容器、信用凭证”的多重结构。 从这个角度看,链上账户体系未来有可能演化为一种“超级账号”,它整合了身份、资产、关系链、使用记录、激励积分……最终成为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自我主权节点”。 # 全球格局:下一轮基础设施竞赛已经打响 过去几年,公链已经从技术实验,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竞争。每一条头部公链,都在争夺未来数字世界的“水、电、网”话语权。而这场竞争不再是技术比拼那么简单,而是: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账户系统、支付网络、数据通道和价值协议。 我们可以把目前全球头部公链的战略模式,拆成三类: 第一类:平台绑定型公链(Platform-native Chains) 代表项目:TON(Telegram)、Base(Coinbase)、BNB Chain(Binance) 这些链的共同特点是,有现成的海量流量平台为依托,链是平台用户资产和账户体系的延伸。 TON 依托 Telegram 的通讯网络与社交关系链,正在构建“链上账户 + 钱包 + 内容 + AI工具”的一体化平台。TON本身不是最强技术栈,但它有Telegram这个触达全球7亿用户的超级入口,并已打通USDT转账、小游戏支付、广告返佣、钱包身份验证等真实场景。在“链上生活基础设施”这块,TON是当前推进速度最快、用户增速最高的项目。 Base 是Coinbase推出的L2链,本质上是Coinbase的链上版本,强调“合规友好、开发者友好”。Base打通了Coinbase钱包、交易所账户、KYC信息,背后是美国合规资金和技术社区的强力支持。Base并不追求技术极致,而是成为美国加密企业和机构合规部署智能合约的首选平台。 BNB Chain 则是币安的全球交易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它更像一个商业闭环系统,凭借币安流量导入,BNB Chain 得以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真实交易数据。币安甚至开始“投资带用户上链”——谁能为链带来百万级活跃用户,币安就给生态激励。 这些“平台绑定型”链不是为了炒作,而是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用户体系、支付系统和资产通路的闭环。它们的竞争优势是用户流量本身,竞争逻辑是“用链锁住平台用户资产”。 第二类:开发者原生型公链(Developer-first Chains) 代表项目:Solana、Polygon、Avalanche、Sui、Aptos 这类链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者准备的“通用操作系统”,目标是争夺最优秀的应用和开发团队。 Solana 是这类中的典型,主打高性能+低费用,在DePIN、链游、NFT、链上AI等新应用层方向非常活跃。虽然2022年曾因FTX事件一度失势,但2023年之后靠着“非EVM生态”和大型项目复兴重新崛起。现在的Solana更像是链上创业者最活跃的社区,拥有从移动钱包(Phantom)、手机终端(Saga)到支付工具(Solana Pay)的一整套工具链。 Polygon 是“以太坊扩容第一梯队”,在Web2对接方面推进极快,合作对象包括Nike、星巴克、Adobe、Stripe、迪士尼、印度政府等,主打“开发友好+企业友好+合规友好”三大标签。Polygon的战略不是抢C端,而是抢企业侧的合作通道。 Sui 与 Aptos 则来自原Meta团队,主打Move语言、模块化架构和金融级别安全性,开发体验和合约逻辑被认为优于Solidity。它们目前在东南亚和韩国开发圈中反响较好,但生态仍在冷启动中。 Avalanche 以“子网架构”为主打,为每个企业、政府、组织定制自己的链,参与了美洲多地政府稳定币、跨境金融项目,形成一种“链上SaaS”模式。 这类链的核心目标是——谁能成为下一代DApp开发的默认平台,谁就有机会像安卓/Windows一样,掌控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逻辑。 第三类:高频金融实用型公链(Payment-driven Chains) 代表项目:Tron、Stellar、Cosmos(部分) 这类链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但非常务实,不讲概念、专攻结算和支付。 Tron 虽然在西方社区名声一般,但在拉美、非洲、南亚却是真正的“链上支付大动脉”。链上USDT流转量长期居高不下,成为很多“不能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的用户的主结算路径。 Stellar 原本是做“跨境结算网络”,目标和SWIFT类似,但更轻量。其重点在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推动“稳定币作为跨国小额清算载体”的项目,合作银行和政府众多。 Cosmos 生态中部分链(比如Kava、Osmosis)也在走向稳定币、跨链支付场景。 这类链的生态未必活跃,但它们占据了现实世界中“金融基础设施未覆盖区域”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中,这类链成为数字现金网络的唯一选项。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在这场基础设施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来看,真正被广泛使用、生态成型、在全球拥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公链中,中国主导的项目非常稀少。大多数链项目在国内定位不清、产品路线含糊、海外合规能力弱、商业化缺失。很多链甚至停留在“白皮书+技术演示+内部测试网”的阶段,离大规模真实使用还远得很。 而与此同时,别人的公链已经在接银行、建支付网络、拉开发者、进App Store、与主权政府对接项目……这不再是一场“看谁技术新”的比赛,而是看谁能把链变成现实世界的金融底盘、应用通路和身份凭证。 如果我们再不入局,不仅会丧失一次系统级的全球竞争窗口,更会让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继续受限于海外技术平台的“数字殖民体系”中——账户不是我们的,支付不是我们的,身份体系不是我们的,资产流转路径也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有没有必要做链”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机会做”的问题。机会窗口已在收缩,全球链上基础设施的秩序正在快速重组。现在不抢,未来就只能继续用别人的路,走自己的路子。 # 写在最后:从使用者到建设者,中国互联网需要自己的底层网络 对中国互联网而言,公链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某一批创业者的专属项目,而是一场全局性的产业升级契机。它不是Web3内部的事,而是决定中国数字经济下一步能否独立成长的关键变量。 做不做链,已经不是Web3创业者要回答的问题了,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用别人搭好的链,继续适配别人的清算系统、登录协议和账户规则,就像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用Android、用Visa、用AWS那样。但问题是,当全球数字秩序开始重构,我们还要不要参与新一代系统级规则的制定?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更能在全球产业协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设施平台? 今天,做公链的人并不多。但趋势已经很清楚:不管是通信平台、金融机构、电商支付、内容平台,全球头部玩家都已经在用“链+账户+资产”的方式重塑自己的底层结构。而我们,正站在能否参与这一轮基础设施重建的临界点上。 我们深知这不是一场一两年能跑出来的快生意,而是一次需要产业共识、技术耐力和政策定力的长期工程。作为Web3.0法律合规服务机构,曼昆律师团队一直在支持华人主导的公链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实践落地,共同推动、见证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公链之路,也欢迎和更多互联网行业的伙伴们的交流与讨论。
Show more
0
8
17
7
你好,我是菠菜,感谢你们见证我在 Web3 行业三年的成长,今天我将正式官宣我的新身份:Pharos @pharos_network 的 RWA 亚太战略负责人🐙(刚刚上线测试网,欢迎大家体验!) 近期,23岁这个话题非常火,回顾过去三年: 23岁,我成为了一名 Web3 领域的内容创作者,成功积累了我的一万名粉丝,开启了我在 Web3 领域的旅程。 24岁,我亲身参与了三国央行的 RWA 试点项目,深度与央行政府、传统金融以及国际组织接触,看到了两个世界融合的可能。 25岁,我很荣幸地加入了 Pharos,成为了公链 RWA 负责人,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探索之旅。 他们说,Web3 已死,炒作一片。 我的直觉恰恰相反。 - "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一场金融革命" 近期肖风博士的演讲《从原点出发》引发了行业热议,回望历史长河,这一规律清晰可见: 从最早的城邦文明 - 到远洋贸易与文艺复兴 - 到蒸汽机时代以及电气化时代 - 再到如今的互联网革命,记账方式的每一次跃迁,都深刻改变着经济规模与组织形态。 而如今,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正在重构全球资本流动方式,资产通证化(Tokenization)成为一种全新的资产形态,通证化经济(Token Economy)也将催生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人类协作方式。 - 未来的金融体系,将是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体,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谁先建立桥梁。 RWA 不是一条捷径,但我坚信这是正确的方向。就像长江黄河,不是一夜暴涨,而是日夜不息地奔流,最终改变地貌。 当我们看到各大传统金融积极拥抱 RWA,央行将区块链和 Tokenization 视为下一代金融体系,美国 SEC 新主席将 RWA 视为是音频录制从模拟黑胶唱片到磁带再到数字软件的转变。 我就知道,风来了🌬️ RWA 的时代即将到来! 为什么是 Pharos? 选择加入一个项目,就像选择一艘船。船的性能决定了你能航行多远,船长的视野决定了你会驶向何方,船员的配置决定了航行的稳定性。 团队核心成员来自蚂蚁集团,在区块链技术领域有着极其丰厚的积累,是目前性能最高可比肩 Solana 的并行 EVM 区块链,也是少有的有能力在区块链底层做技术创新的团队。 在商业布局上,蚂蚁集团作为 RWA 领域的先行者,其香港 RWA 项目已成为业内标杆案例,被广泛研究与讨论,得益于 Pharos 深厚的蚂蚁背景。 这种独特的背景优势使 Pharos 能够直接对接传统金融机构,在海量 RWA 资产的通证化过程中占据先发优势,打造出独特的产业协同价值护城河。 Pharos 的差异化战略:不盲目参与公链赛道的"军备竞赛",而是借助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大厂背景,聚焦RWAFi、支付以及 AI 三大领域。 让 Pharos 能够跳出同质化竞争,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无缝迁移到链上。 而最打动我的是 Pharos 团队的踏实态度。他们不谈"革命",不讲"颠覆",而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一个充斥着浮夸的行业里,这种务实精神尤为珍贵。 Pharos,古希腊亚历山大港的灯塔,为迷雾中的航海者指引方向。在这片区块链的海域,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座灯塔,照亮航道。 而我,很荣幸能成为这座灯塔的守护者之一。 Web3 世界需要更多"双语者"——既懂 Web3 和区块链技术的前沿思维,又深谙传统金融体系以及监管框架的运行逻辑。 在这两个看似平行却又必将交融的世界之间,能够自如穿梭、精准翻译,这或许就是我能带来的价值。 之后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Show more
0
204
295
15
散户养家15年总结,这七条给我记好了❗❗ 化繁为简,用心去理解。 没有高手点拨,不花个三五年时间很难有所成长,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https://t.co/MEATjlYdjj
Show more
0
3
125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