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金蝉生态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金蝉生态
金蝉快报 @goldencicadaPOW OG卡挖矿功能正式上线,交易火爆,热度空前!本轮更新引入全新“变压器机制”,支持算力超频,提升产出效率,加速收益。 与此同时,蝉甲系列 NFT 交易量再创新高,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频繁换手彰显其强劲流动性与关注度。生态热力持续升温,金蝉正进入高燃状态,OG们请系好 https://t.co/Trqp8q2zXP
Show more
0
0
9
5
BOB结合了比特币的安全性与以太坊创新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
0
2
14
0
BOB结合了比特币的安全性与以太坊创新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
0
33
219
24
Web3世界的“蚂蚁金服”可能快出来 Ethena Labs与TON的合作很多人没注意到,意义极其重要,想象一下,一个稳定币方案,一个背靠10亿用户社交软件,两者融合会是什么场景,让我想到了曾经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出现,直接重构国内支付行业 Web3世界“蚂蚁金服”时刻,随着Ethena Labs与TON合作也可能快到来 金融基建与用户入口的融合可能是目前Web3最可能破圈的路径 先说下Ethena Labs的稳定币USDe机制 Ethena Labs的稳定币USDe与过去稳定币设计机制不同,依赖于“delta-neutral”对冲策略,通过平衡现货资产和衍生品市场的头寸来实现稳定性,同时又能产生收益,比如协议持有的stETH收益和衍生品市场的资金费率 这套设计确实让USDe在稳定币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但稳定币有一个质点问题,就是规模化,这是所有新型稳定币方案最难逾越的鸿沟,只有突破了规模化质点,稳定币的飞轮就能实现 比如现有的市场环境,大家说白了还是在持有的usdt、usdc,并不是大家觉得usdt、usdc更好,而是不得不用它,比如cex里的核心交易对是usdt,链上大量交易对也是usdc,这两家把应用场景和流动性锁死了,其他方案很难在插一脚,哪怕新稳定币给各种补贴,也只能暂时吸引一些理财需求高的用户 所以USDe想要去瓜分更多领土,只能去寻找新的应用场景,这个场景就是Telegram背后超过10亿活跃用户 包括Telegram因为加密社交软件本身问题也需要通过Web3的技术来构建最重要的金融版图,这也是TON(The Open Network)出现的意义 Telegram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这些地区相对金融支付体系比较落后,是最适合加密金融的推进和落地 USDe和其质押版本tsUSDe的集成,使Telegram用户能够在日常通讯工具中直接进行美元资产的发送、存储和支付操作。这种无缝的用户体验将USDe从一个单纯的加密资产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可用的“互联网货币”,以及通过质押USDe可获得高达10%的年化收益(APY) 一个路径一旦跑通,对于传统金融体系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可以直接跳级通过Telegram使用电子支付、存储理财这些功能。尤其tsUSDe是收益型的美元资产,在通胀率超过4%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抗通胀的美元储蓄工具 我们在进一步设想下,随着基础金融功能的满足,那么DeFi的需求是不是又打开了,Ethena计划在TON生态内支持更多DeFi用例,例如借贷和交易,想一想国内的支付宝,正是因为支付宝的出现,才让更多人接触到了基金、债券这些金融产品,支付宝和微信的数字货币市场基金已在中国吸引了高达2650亿美元的存款,对应到Web3世界这就是DeFi 这将是Web3世界的下一个爆发点所在 所以Ethena Labs与TON区块链的合作在我眼里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很有可能为整个Web3带来新的天量增长,对Ethena而言,这是触达10亿用户、实现稳定币规模化增长的绝佳机会;对TON而言,USDe的加入增强了其生态的金融实用性,推动了DeFi和用户粘性的增长,完成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版图 我最看重的是,这次合作在新兴市场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的意义,因为这里更需要一个普惠、高效的金融生态,这也是Web3本身最重要的意义
Show more
Introducing the product for a billion people: Today we announce our partnership with @ton_blockchain to power finance's most powerful use case: To send, save and pay with a globally accessible dollar Internet money, now available for @Telegram's billion users Details below: https://t.co/oFjUvVX1CN
Show more
0
0
6
0
首先火币HTX每个季度的收入都会拿出很大一部分来销毁 $HTX 销货数量以及金额大家可以看下方图片 我其实想给大家科普下孙哥教我的自由金融港的概念 @justinsuntron 🧭 背景资料:什么是“自由金融港”? 自由金融港,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受传统金融规则束缚、由用户共同治理、以加密资产为基础的新型金融生态。它融合了DeFi的自由度、CEX的效率与流动性,以及DAO的共识机制,目标是打造一个: 🌐无国界的资产自由流通平台 💰用户拥有实质治理权与收益权的金融空间 🧠由全球社区共同塑造和演进的开放式金融系统 HTX DAO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出发, 要构建一个“去中心化治理 + 流动性强 + 用户驱动”的自由金融网络, 让用户不仅是交易者,更是参与者、共建者、受益者。 作为HTX DAO的上币观察员, 我们也有坚定不移的履行自己的责任 帮助HTX寻找最优质的项目推荐上币 这是成为人民交易所的重要的一步 期待下半年能有更多更民主的功能 能让持有HTX的会员都加入到治理当中 HTX的每一步都很坚定而有力!未来可期! #HTXNOVA#
Show more
0
13
9
0
之前也聊过PayFi这个概念,今天聊一下最近爆火的天王级PayFi项目 @humafinance https://t.co/2EqS5a7TNK 所谓PayFi指的是Payment Finance或支付金融,旨在将区块链技术、加密支付以及Defi融合,打造一个高效低成本的金融生态系统,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 ①稳定币存入defi协议获取收益,再利用这些收益进行消费 ②企业将应收款代币化,作为抵押品在链上进行融资 ③通过稳定币和区块链技术,实现高效,快速,安全的低成本跨境支付 了解了什么是Payfi以及Payfi可以做什么之后 再看看看今天的主角 @humafinance 1⃣融资情况 目前huma总融资达到了4600万美金,妥妥的天王级项目 其中包括distributed global ,parafi ,hashkey等顶级VC 主要团队成员也是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领域有很多相关经验: Erbil Karaman:CEO 曾在Fackbook担任关键职位 Richard Liu:CEO 曾在Google担任工程主管 Jacy S.:曾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担任政策规划和战略职位 为什么这里我单独会提团队成员背景?因为Payfi是一个很吃资源的赛道,单纯有技术没用,得有各种背景,比如传统金融背景,互联网背景,政治背景等 huma的团队背景在我看来也是一等一的标配 2⃣项目进展和交互 目前huma 是2.0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存钱或者拿到积分,存钱有classic和maxi两种模式: https://t.co/2EqS5a7TNK 这是邀请链接 classic可以拿10.5% APY + 1x / 3x / 5x 羽毛 Maxi可以拿5x / 10.5x / 17.5x 羽毛(放弃利息只拿羽毛) 单号存款的上限:10万USDC 目前池子是满的,说明大家对huma的预期很高,下次开放的时间记得第一时间冲进去! huma的业务介绍:https://t.co/X7XO2m9tex 这篇文章讲得非常清楚,Huma 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是怎样的?为什么huma会有这么高的apy?arf(huma的子公司)和huma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huma存钱到底会不会有风险?等等 这是huma的具体流程运行图: 总的来说huma的apy来源是清晰的,风险可控,存钱交互的赔率非常高,高融资带来的高回报率,强烈建议交互!
Show more
0
42
46
4
🔥【Scuba Panda DAO 重磅福利来袭】🔥 —— 🅶🅇.➐ 将NFT转化为真实金融资产!我们通过启动实体业务,将利润回馈持有者,打造可持续的社区驱动金融增长模式。 🎁 现在参与,即有机会获得 GTD白名单(WL)资格! ✅ 参与方式: 1️⃣ 关注@ScubaPandaDAO + @kyou198611 + 转发此推文 2️⃣ 标记3位Web3好友 ⏰ 活动截止时间:48H 加入我们,共同拥有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金融生态系统! #ScubaPandaDAO# #GTD# #Web3金融革命#
Show more
0
0
3
2
Nano Labs 任命杨灿女士为子公司 Nano bit 高级副总裁,主管数字货币战略储备执行并强化 BNB 储备能力 @NanoLabsLtd (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A),今日宣布任命杨灿女士为其全资子公司 Nano bit HK Limited(「Nano bit」)的高级副总裁。杨女士将负责领导 Nano bit 的数字货币战略储备相关工作,并支持公司在全球加密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杨灿女士在金融与投资领域拥有逾 15 年的丰富经验,横跨传统 Web2 行业及加密资产领域。自 2018 年以来,杨女士担任 Aquarius Capital 的创始合伙人,管理超过 6 亿美元规模的比特币流动性基金。任职期间,她主导了多个 Layer1 生态系统(包括但不限于 Sui、Sei、Base 及 Babylon)里的项目投资和流动性提供。 在进入加密行业之前,杨女士曾在传统金融领域担任多项高级职务。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她任职于汉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总监,曾参与蔚来汽车 B 轮融资,并在其 IPO 后成功退出。2012 年至 2016 年,她在一家领先的航空航天投资公司担任高级投资经理,参与多个十亿级募资项目及管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基金。职业生涯早期(2008 年至 2010 年),她曾就职于德勤,为包括基础设施、综合企业与航空行业在内的客户提供项目咨询,并参与多家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与内控审计。 Nano Labs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孔剑平 @punk8185 博士表示:「我们相信,杨女士的加盟将为公司在财务管理、国际合规与资产配置等方面带来更高的专业性与前瞻性。她的领导力将有助于优化我们的资产负债结构,提升资本效率,并进一步增强我们的 BNB 储备能力。同时,她也将推动公司深入参与全球加密金融市场,助力实现长期稳定的价值创造。」 杨灿女士表示:「非常荣幸加入 Nano Labs 这个具有远大愿景与卓越执行力的团队。我期待为公司的资本运营与加密资产战略发展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持有约 120,000 枚 BNB。
Show more
0
0
1
0
讨论下: $TAKER 会不会是下一个 $UXLINK ? 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很多细节上高度相似: ① 币价的低开。 $UXLINK 典型的低开高走,从 $0.15 一路拉到最高 $2 左右; $TAKER 昨天上了币安 alpha,目前流通市值仅 700 万美元。 ② 韩国社区强大。和 $UXLINK 一样, $TAKER 的韩国社区也很强大,Taker 韩国 TG 群总人数达 15万(如果官方没买bot,这个数据确实很强了)。 还有一点是,Taker 和 UXLINK 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铁到开个社区 ama 都要双方 CEO 一起出面的地步。相信 Taker 有从 UXLINK 身上取经。 说回项目本身,Taker 自我定位为“比特币生态的流动性层”,试图以流动性为核心,构建一个连接比特币原生资产与衍生品的金融生态,最大创新是其 NPOL 共识机制。 NPOL 共识机制的特性是: 流动性即算力:用户通过质押比特币及其衍生资产(如 BRC20 等) 成为验证者,通过提供流动性获得交易手续费与区块奖励 去中心化清算:通过拍卖机制以去中心化方式收回坏账,避免连锁清算风险 此外,Taker 的核心产品线可以总结为: Taker chain:EVM 兼容的 L1 Taker Sowing:激励与任务系统,引导用户进入 Taker 生态 Taker Swap:为BTC LSD 资产打造的低滑点 DEX Taker Lend:为比特币 LSD 资产打造的去中心化借贷平台 如果说以往的 BTCFi 平台,其建设思路是“建好即来”,认为把舞台搭建好了,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用户,那么 Taker 的思路是“建造-激励/吸引-留存”,从产品哲学层面又进化了一步,具体实现路径为:通过 NPOL 共识与任务激励吸引用户,通过 Swap 和 Lend 提供刚性需求。 最大难点在于, Taker chain 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与机会,才能将用户流量转化为链上价值,让资金与用户长期停留、沉淀,这是光靠目前的 DEX 与借贷玩法无法解决的。 从币价层面看,现在的低开可能是个不错的机会,而且 Taker 韩国社区庞大,却一个韩所都没上。这些都是潜在币价增长点。
Show more
0
3
1
0
最近以 Huma finance 为代表 PayFi 赛道大热,PayFi 赛道的其他项目也蠢蠢欲动。老项目@veloprotocol 近期也宣布与 Paxos International 达成战略合作,将 Paxos 发行的 USDL 整合到 Velo 生态系统中。USDL 将作为 Velo 的 USDV 稳定币框架的储备抵押品和结算资产,提升 USDV 的稳定性并支持 Velo 在 PayFi 和RWA领域的战略目标。 很多人对USDT、USDC熟悉,USDL、USDV是什么浑然不知,下面简单梳理下: USDL 是 Paxos International 发行的稳定币,受阿布扎比 FSRA 监管,储备资产为美元存款、短期美国国债和现金等价物。1:1 由短期美国国债和现金等价物支持。目前已在 Arbitrum 网络上推出。 Velo 的稳定币 USDV由法币和加密资产双重支持,非算法稳定币,类似 DAI,通过数字储备系统确保完全抵押。 USDL 在 Velo 生态中的作用: 🔸储备抵押品和结算资产: USDL 将作为 Velo 的 USDV 稳定币框架的储备抵押品和结算资产。 🔸提升 USDV 稳定性: 通过引入 USDL,增强 USDV 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和现实世界的价值。 🔸支持 Velo 战略: 支持 Velo 在 PayFi领域的领先地位。 帮助 Velo 成为重要的 RWA聚合器。 通过整合 USDL,Velo Labs 将其作为 USDV 稳定币框架的储备抵押品和结算资产。这一步骤显著提升了 USDV 的底层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为生态系统成员提供了稳定的收益型资产选择。持有 USDV 的用户可以通过 USDL 每日获取美国国债收益,优化现金头寸,彻底改变企业流动性管理和运营资金的运作模式。Velo Labs 的副主席 Tridbodi Arunanondchai 表示:“通过利用 USDL 独特的生息能力,我们不仅增强了 USDV 的抵押基础,还为我们的生态系统成员,尤其是企业,提供了优化流动性和财务策略的强大工具。” Velo Labs 作为东南亚 PayFi 和 RWA 领域的龙头项目,被誉为亚洲的“XRP”。其目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高效的去中心化清算网络和跨境稳定币系统,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包容性。Velo 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服务于商户、零售商及生态系统成员,专注于跨境支付、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以及稳定币 USDV 的零售交易应用。凭借强大的投资者支持和安全、可扩展的生态系统,Velo Labs 已成为东南亚地区 PayFi 领域的标杆项目。 Velo Labs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去中心化清算网络+跨境稳定币系统”。其中,USDV 作为 Velo 的核心稳定币产品,是一种超额抵押的稳定币,旨在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价值储存和交易媒介。与传统的 DeFi 原生奖励不同,USDV 强调资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数字储备系统确保其完全抵押,为用户提供可靠的金融工具。Velo 的生态系统通过这一机制,不仅实现了高效的跨境支付,还为企业提供了优化流动性和财务策略的新选择。 此次合作不仅对 Velo Labs 的生态系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 Paxos International 的全球战略布局提供了助力。作为合作的一部分,Velo Labs 将成为 Paxos International 在东南亚扩展 USDL 的桥头堡。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在数字资产和 Web3 技术采用上呈现显著增长,Velo Labs 凭借其广泛的网络和市场影响力,成为将机构级金融产品引入该地区的理想合作伙伴。 Paxos 产品负责人 Ronak Daya 表示:“Lift Dollar 是一款革命性产品,旨在将其储备金产生的安全收益分配给代币持有者和分发合作伙伴。我们与 Velo Labs 的定向合作确保东南亚数百万用户不仅能安全可靠地获取美元,还能获得相应收益。”这一合作进一步强化了 Velo Labs 的使命——为 Web3 领域提供机构级金融产品,让广大用户都能平等获取全球金融机遇。 Velo Labs 与 Paxos International 的合作是 PayFi 和 RWA 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通过将 USDL 整合进 USDV 生态,Velo Labs 不仅提升了自身稳定币体系的资产质量和稳定性,还为用户提供了收益型资产的创新选择。同时,作为 Paxos International 在东南亚的战略伙伴,Velo Labs 将进一步推动机构级金融产品在该地区的普及,助力东南亚数字金融生态的发展。 这次合作不仅体现了 Velo Labs 在 PayFi 和 RWA 领域的龙头地位,也展现了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金融民主化的雄心。未来,随着 USDL 在东南亚市场的扩展以及 Velo 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Velo Labs 有望成为全球 Web3 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创造更大的价值。
Show more
0
7
10
5
《Dex赛道黑马:Aster凭什么吸引币安独家投资,币安版Hyperliquid究竟强在哪里?》 一、什么是 Aster?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传统金融领域,我们早已习惯了银行App的一站式服务,能一口气完成转账、投资理财、杠杆交易和支付等需求。然而,当我们进入DeFi世界时,却发现了明显的割裂现象: 想做普通交易—去 Uniswap 或中心化交易所 想玩杠杆做多做空—去 GMX、dYdX 或 CEX 想实现资产生息—要去 Lido、Aave 或交易所理财产品 想稳定收益——需要选择靠谱的稳定币,但大部分稳定币收益机制单一或缺乏收益能力 这种割裂导致三大痛点: 1⃣资金效率低下(跨平台转账频繁,损耗巨大) 2⃣用户门槛过高(用户必须掌握多个协议的使用方式) 3⃣收益机会流失(资金闲置难以被充分复用) 为解决以上痛点,Aster 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将永续合约交易、生息资产、收益型稳定币深度整合成链上的“一站式金融操作系统”,类似于苹果生态的 iOS,将原本割裂的各模块底层打通,实现资产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 项目背景也相当扎实——Aster由两家老牌 DeFi 项目于2024年12月合并而来: Astherus:擅长于资产生息产品(如质押、流动性质押) APX Finance:链上永续合约交易领域的老玩家,基础设施成熟稳固 合并后,Aster不仅保留了原有优势,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架构优化和功能整合,形成了涵盖以下三大核心产品的统一生态: 1⃣高杠杆链上永续合约交易(AsterEX) 2⃣自动化资产收益产品(asToken) 3⃣可生息的稳定币体系(USDF) 简而言之,用户不管想交易还是“资产躺赚”,都能一站式在Aster上完成。Aster也因此可以被视为DeFi世界里最接近“链上Binance”这一称号的项目。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Aster是Binance Labs第七季孵化计划中首批获得支持的项目之一,由币安旗下投资部门YZi Labs(原 Binance Labs)独家投资支持,团队背景和资源支持强大,但整体运营风格较为低调稳健。 _________ 二、产品剖析:交易、收益、稳定币三角飞轮如何驱动资金循环? 1、链上永续合约交易平台:AsterEX Aster 提供了两种交易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1⃣简单模式:一键高杠杆交易(适合小白用户) 主要特点: 无需复杂界面,一键即可完成交易 杠杆最高可达 1000倍,迎合高风险偏好用户 基于ALP 流动性池,用户既可成为交易者,也可作为流动性提供方赚取交易费用和资金费率收益 2⃣专业模式:订单簿模式(适合专业用户和高频交易者) 主要特点: 完善的专业交易界面(包括K线图、订单簿、市场深度图等) 手续费甚至低于中心化交易所,Maker仅0.01%、Taker仅0.035% 支持多链生态(如 BNB、Ethereum、Solana)和多资产抵押交易(BTC、ETH等) 除此之外,Aster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一种“哑模式(Dumb Mode)”: 用户仅需预测BTC、ETH等主流资产的短时价格涨跌方向; 猜对即按赔率获得收益,猜错则本金归零; 时间周期极短(5分钟、15分钟、30分钟、1小时),即时结算; 入场价以链上预言机的实时价格为准,保证公平性、透明性。 这种设计类似于链上的“赌场”(类似Polymarket)或“策略实验室”,不仅能吸引投机性用户流量,还为量化策略提供了高频测试场景。 整体而言,交易模块已初步实现了用户类型的全面覆盖,目前已锁定价值超2.6亿美元,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中。 2、收益功能:AsterEarn(用资产赚钱) AsterEarn 是 Aster 的“理财银行”,用户可以把手上的 BTC、BNB、CAKE 等资产质押,获得对应的“收益代币”(asToken),并获得收益+空投积分。 asToken可以类比为“活期存单”+“储值积分卡”,边存钱边拿积分,最后还能兑钱(AST 空投)。此外,AsterEarn背后的资产主要托管于Ceffu(币安旗下的专业托管机构),提供CeFi级别的资金安全和DeFi级别的链上透明性。 3、稳定币系统:USDF 和 asUSDF Aster 推出自己的稳定币USDF,也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稀缺的“能产收益的稳定币”。其主要逻辑跟ENA旗下的USDe比较类似,利用中性策略赚取资金费率作为收益来源,其主要逻辑是: 用户用 USDT 1:1兑换 USDF 平台把 USDT 存入托管机构 Ceffu(币安子公司) 在币安用这些资金进行 Delta 中性策略,也就是“做多现货 + 做空永续”,从而锁住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每周将盈利分配给质押 USDF 的用户(asUSDF) 如果USDT 是“普通现金”,USDF 是“有利息的现金账户”,收益稳健、风险可控。 _________ 三、优势和潜在空间:全能型选手,到底能走多远? DEX赛道模式并不复杂,各家的竞争优势无非是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合并后,Aster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层面: 生态闭环:将交易、生息和稳定币整合为一体,提升资金效率与用户体验; 精准市场定位:瞄准链上永续合约交易赛道(市场月交易量超数千亿美元),直击用户痛点; 资产效率高:asToken 模型释放链上闲置资产,提升资金利用率,构建生态飞轮; 机构友好性:CeDeFi架构(中心化托管+链上透明)吸引机构资金入场。 从增长的上限来看,Aster 是 DeFi 领域一个高整合度、收益驱动型、长期激励清晰的平台:从结构来看,它具备多元产品融合的能力;从架构来看,它兼顾链上透明性与中心化托管的效率从激励来看,它构建了长期空投驱动下的用户留存机制。 其增长上限一方面来自对其它Dex平台的份额抢占,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收益型资产的叙事空间;此外,如果能够继续推动 USDF 稳定币进入更多流动性池,成为“可生息的稳定币”标准之一,那么其上限将会比Dydx等Dex平台更高。 _________ 四、展望:领跑下一代 DEX 市场,潜力可期 Aster的核心战略十分清晰:以永续合约交易+资产收益+稳定币闭环,打造链上的综合金融生态系统,形成“交易者+理财用户+机构用户”三大群体的自我强化循环,其真正的价值不只是在交易端和收益端,而是在形成自我强化的生态飞轮: 收益—TVL 增长—提供流动性—提升交易体验—交易者更多—收益更高 从创新角度,本质上是重新定义金融协议的产品边界——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通过模块化组合形成生态内循环。作为一个仍处于早期阶段、产品已落地、叙事逻辑清晰、代币尚未完全释放的项目,Aster 有可能成为链上衍生品领域下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过去几年,DEX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最早的Uniswap,到如今以GMX、dYdX为代表的链上衍生品平台,去中心化交易形态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永续合约交易增速其实远超于传统Dex,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未来DEX的发展必然是多链并行的。用户的资产将自由流动于不同链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多链资产交易。 交易平台若想持续保持竞争力,必须具备跨链互操作能力,并持续优化跨链流动性。Aster 的产品架构已经提前布局多链(BNB Chain、以太坊、Arbitrum等),这种跨链架构设计为未来用户资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DEX与链上永续合约领域在未来几年内必然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市场规模与用户渗透率将显著扩大,竞争焦点将转向资金效率、跨链生态、资产循环利用和机构资金入场能力。而Aster所布局的“三位一体”模式(交易+生息+稳定币)恰恰精准地踩在了未来DEX发展的关键赛道上。 这些布局,都给Aster的起飞和成长奠定了基础,潜力空间非常值得期待。 最后:具体的参与教程参考我董哥 @crypto_laodong 的硬核文章:(https://t.co/SAKcXGx8cG)
Show more
0
45
124
29
Yala主网终于上线了,这个项目致力于释放比特币在DeFi和现实世界资产(RWA)领域尚未开发的收益潜力。只需要存入btc就可以获取跨链跨协议的流动性机会,让比特币在完全保持其主权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蜕变为高效能的生产性资产。 在测试网阶段,Yala已创下惊人的数据:158万+测试网BTC质押、617.6亿美元YU稳定币铸造、368万+活跃用户参与。如今,历经V1、V2至V3测试网的锤炼,主网终于携完整生态登场,代币生成事件(TGE)定于2025年第二季度,也就是说,现在参与主网,很大可能会有tge的份额,而且DeFi+RWA网络一般份额大头在主网,可以体验一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Yala团队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来自Alchemy Pay、Circle等行业领袖的核心成员,将他们多年的实战经验都倾注在这个项目中。每一个交互细节,每一处功能设计,都能感受到开发者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Yala主网为用户提供: MetaMint:一键铸造BTC背书的稳定币,释放流动性 一键零滑点兑换:跨链、跨协议资产转换瞬间完成 真实收益:通过耕种(Farming)和稳定池(Stability Pool)赚取可持续回报 自动化清算引擎:保障系统安全无忧 双重奖励:Berries与Ice Berries激励体系叠加收益 Yala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比特币金融生态系统,感兴趣的可以体验一下。
Show more
The next phase of Bitcoin liquidity is here. Yala Mainnet is live. https://t.co/6IPr8reZc3 https://t.co/fdgLIY845P
0
2
3
0
《Morph:打响消费级公链第一枪,为什么有机会成为超级入口?》 一、从行业周期看,为什么消费级公链是这轮周期的刚需? 过去几轮加密周期,从DeFi Summer 到 NFT 狂潮,再到基础设施大跃进和MEME叙事爆发,行业始终在不断自我创新。 但如今,越来越丰富的基础设施,正在与日益收缩的流动性和用户增长放缓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当前行业最大的困境。 尤其是在公链赛道,曾经主导的叙事逻辑是:“更快的TPS + 更低的Gas费 + 更多的DeFi应用”。但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创新趋同,单纯靠“炒作新公链”的模式,正在加速失效,投机动能下降叠加真实需求转向。 更通俗的说,就是:大家不再想要“更快的赌场”,而是想要“用得起来的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Morph 这类以消费场景为核心的新一代公链,正在成为行业周期演进下的必然产物。 这里有两重深层次的推动逻辑: 宏观结构变化,Web3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基建,必须从单纯金融属性过渡到承接真实消费、社交、内容等更广泛需求。 微观演变趋势上,行业流量逻辑必须重建,未来的增长引擎,必须是体验驱动的自然流量,也就是日常高频、用户愿意停留和消费的场景。 要承载这样的转型,传统金融型公链(如过于偏DeFi的链)天然不适配,消费级公链将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和体验基座。Morph可能正踩在了这个周期拐点的正确位置上。 _________ 二、Morph:消费级公链的技术与战略破局 1、核心技术优势:从性能到安全的兼顾 整个架构上,不多过赘述,简而言之,和其它公链差不多,主要是用于共识和执行的排序器用于状态验证的证明机制,以及数据可用性。在此之上,项目有自己的一些创新和优化。 1⃣混合型 Rollup创新(Optimistic + ZK),Morph独创了Optimistic zkEVM + 响应式有效性证明(RVP)的机制,结合了Optimistic Rollup的低成本、ZK Rollup的高安全性,极大地压缩了挑战窗口,提高了提现速度,降低了整体费用。 2⃣去中心化排序器,整体上都不再依赖单点排序中心,彻底缓解了传统Layer2最大痛点之,MEV垄断和交易审查,保障了交易处理的公平性与高可用性。 3⃣模块化架构:支持不同模块独立升级和演进,未来可以灵活适配更多新的扩展需求,比如EIP-4844、SP1 zkVM等,保证了Morph长期的技术演化能力。 从技术角度,Morph的整体建构逻辑并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性的融合创新,确保了性能、安全、体验三者兼得。 2、战略定位优势:从交易到生活的延展 1⃣以“消费场景”为核心,Morph不是单纯讲”TPS”或者”DeFi”的链,而是明确定位为服务”链上消费应用”(娱乐、社交、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Morph聚焦的方向——链上内容、链上社交、链上娱乐、链上支付等,这些都是能真正激活数亿级用户日常需求的场景,不是单纯的金融投机循环。 2⃣结合强势资源与流量与Bitget等平台形成潜在协同效应,共享用户、品牌和渠道,加速了真实用户的引入和生态冷启动。其实,对此类项目而言,在早期阶段,流量壁垒极其重要,拥有稳定、高效导流入口的公链将更容易构建早期生态势能 3、不止于U卡,打造Web3的支付宝,产品+品牌力持续UP 在 Bitget 与新加坡一级发卡机构 DCS 的强力背书下,Morph 黑卡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行业热议,在 Web3 内部掀起广泛讨论的同时,也实现了与 Web2 消费金融体系的成功破圈。 尽管在运营细节层面仍存在一定争议,但有一点几乎已达成共识:Morph 黑卡作为“链上+链下融合”的消费级产品,初步验证了链上金融服务与现实生活的高频连接存在广阔的真实需求。 而这背后体现的,是 Morph 对于长期战略的深入思考与合规布局。尽管其表面形态上与传统“U卡”类似,但本质上,它已超越了工具属性,更像是一个连接链上金融账户体系、链下消费权益、合规清算网络的 Web3 入口级基础设施。 Morph 黑卡是由新加坡本地持牌银行 DCS发行,并在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监管下完成全流程的卡组织集成、产品结构审查、KYC、AML 认证及风控审核。 此外,Morph 并未将黑卡仅作为一个“刷卡工具”来定位,而是引入了 Web2 世界中高端信用卡才能享有的完整权益体系,这种权益叠加不仅让黑卡本身具备稀缺性,也体现了 Morph 对“消费级入口”的深度思考:让链上身份成为现实世界中享有尊贵体验的凭证,让加密资产真正成为日常可用的“信用资产”。 Morph煞费苦心的采取这种策略,反映出,项目整体上对长远发展的核心诉求,并非是趁着一阵热风赚一波块钱,而更多是考虑从整个底层策略上构建起合规、安全、便利、全球可用的体系。 4、底层账户体系支撑生态闭环,发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Morph黑卡并不是孤立的金融产品,更深层次上是整个Morph账户系统的一部分。这个账户体系不仅支撑发卡和支付功能,还将成为未来构建 Web3 理财、身份、积分、会员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不仅支持链上账户绑定链下身份;更支持加密资产存储、兑换、理财等功能,类似 Web3 版“支付宝”;此外也可嵌入更多 Web3 应用和第三方金融工具,实现开放式金融生态 在此基础上,Morph 正在构建一个“账户即金融入口”的系统:每一张卡、每一个账户,不只是支付工具,更是链接各类 Web3 服务(消费、交易、理财、社交)的核心身份枢纽。 _________ 三、Morph的潜在挑战和长期价值 尽管,消费及应用是行业公认的下一个增长曲线,但是冷启动难度和运营的要求都远远超过Defi等协议。 首先从风险角度去看,从落地周期、行业竞争等方面都存在未来需要持续去建设突破的难点。 挑战1:消费场景的落地需要持续且扎实的强运营 之前Morph黑卡和白金卡的权益争议其实就是运营难题的一个缩影,不仅考验项目对“卡”本身的理解,还考验的是用户的体验感的有效设计。产品本质依然属于“消费级金融服务”的范畴,用户不仅关注权益、体验感,还会基于服务持续性、安全合规等因素做中长期选择。尽管黑卡打开了一定的空间,项目还需要在体验上,真正让用户日常愿意自然使用;而且需要持续进行用户教育。 挑战2:竞争加剧,品牌建设和生态搭建需要更加快速有效 随着Morph开创了“消费级公链”的叙事窗口,很快可以预见,会有更多L2、甚至部分新型L1也会快速跟进,布局链上消费市场,甚至一些高TPS为卖点的公链已经开始倾向“内容生态”布局,以太坊Rollup系也可能在未来加入消费叙事的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叙事尚未全面内卷前完成品牌确立和初步生态搭建,将直接决定Morph在行业竞争中的位置。这就要求不仅要讲得清“是什么”,更要让用户“用得爽”。 尽管消费级公链的冷启动周期漫长、运营要求极高,但从Morph当前的技术架构、战略布局到资源协同能力来看,它具备了穿越早期阵痛、迈向下一个成长曲线的多重潜力: 价值1:消费应用链上化是长期趋势,Morph的定位具备极高的稀缺性 在行业逐步走向存量竞争的背景下,能够真正打通链上应用与用户日常消费场景的公链,极为稀缺。从需求端看,Web3用户不再满足于DeFi投机,而是期待链上能承载真实、连续、高频的生活体验,如支付、社交、娱乐内容消费等。 从供给端看,目前大部分L1、L2仍停留在金融原生应用(DEX、借贷)和短周期叙事(如MEME)中,真正聚焦链上消费体验、且拥有落地能力的项目极少。 Morph作为消费级公链第一梯队的布局者,有望在未来2-3年中,抢占用户心智,建立起“链上日常消费入口”的稀缺定位。 价值2:Morph技术可扩展性极强,未来能适配更多叙事变化 得益于其模块化设计、混合Rollup架构,Morph未来可以非常灵活地适配行业演变,比如,随着分片技术推进,Morph可快速降低数据可用性成本;通过Sequencer去中心化推进,构建更高安全性、抗审查性的底层基础;未来还可以兼容更多链上消费新应用,如链上广告、链上订阅服务等新领域。总的来说,Morph并不是一个单一技术框架绑定的公链,而是一个可以动态进化、与行业同步演进的开放性平台,具备长期技术生命力。 价值3:资源与资本优势明显,具备长期资源协同潜力 抛开近期的所有舆论影响,中长期看,Morph背后拥有Bitget等强势平台的流量、渠道与品牌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链上消费生态注入用户和资金;未来有望打通链上线下的消费闭环,形成独特的用户壁垒;在资本层面,Morph获得了多家一线基金的战略投资,为后续生态扶持、应用孵化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价值4:账户体系是超级入口的基础,体系护城河坚固 Morph的核心并不在于“发了多少卡”,而在于通过卡背后的账户系统,构建一个能够承载资产管理、身份绑定、链上支付、积分乃至Web3社交的超级入口。 未来,所有用户的链上行为,均可以在账户体系中扩展出理财、借贷、支付、会员等多元场景。这一点,将是所有消费级应用想要做大的基础设施门槛。 正因如此,Morph的黑卡并不是孤立产品,而是其构建“账户即金融枢纽”的重要一环,长远来看,这一体系才是它与其他Layer2项目真正拉开差距的底层护城河。 _________ 四、总结:Morph,有望成为链上生活基础设施的超级入口 从当前的行业趋势判断,我们需要承认的是,Web3正在经历一次底层逻辑的深刻切换,行业从资产投机向真实消费迁移;从金融杠杆向生活体验进化;从纯粹链上叠加到链上+链下融合转型。 在这个趋势下,Morph给出了技术、战略、资源协同的全套体系化答案,尽管它近期的舆论并不是很有利,但更长去看,如果它能稳步推进应用落地、快速完成冷启动、逐步扩大真实用户规模,那么Morph的长期价值,将不仅仅是一条公链,而是下一代链上生活基础设施,甚至可能成为Web3世界的支付宝、微信乃至超级入口。 综合来看,Morph作为一条定位清晰、技术扎实、战略前瞻的消费级公链,确实踩准了行业叙事转型的重要节点。 未来,Morph是否能够真正兑现这一潜力,关键取决于其运营能力、以及对用户心智的占领能力和持续的构建生态护城河。 从一个投研的角度,如果说上一轮周期的关键词是“协议深度”,那么下一轮周期的关键词就是“体验广度”,而Morph试图打通的,正是“资产-身份-消费-信用”这一整套用户全生命周期路径。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一个告别粗放增长、转向精细运营的新周期里Morph正在尝试给出一个更接近未来真实图景的答案,链上生活,而不仅仅是链上投机。 而这条路,或许才是Web3真正走向主流、真正改变世界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相信Web3的未来是生活化的、普及化的,那么Morph,值得持续关注。
Show more
0
3
7
2
《Morph:一场精心设计的加密狂欢秀,或一场使用“消费级”包装的幻梦?》 一、引言:Layer 2当下困境 众所周知,Layer 2 是一个自诞生以来就炙手可热的赛道,Layer 2 作为承载以太坊价值外溢的首要受益方,很多币圈从业者急哄哄地冲向这个赛道,生怕在睡梦中错过财富。 然而,由于大多数 Layer 2 项目缺乏落地应用场景,Layer 2 赛道陷入怪圈——TGE 前,多数公链只能吸引到科学家和工作室通过项目大薅羊毛,项目TVL虚假繁荣;TGE后,网络立刻人去楼空,变成鬼蜮,代币价格也一落千丈。 在牛熊转换的时机下,市场上究竟还有哪些 Layer 2 的后起之秀能够将这场幻梦延续?在白热化的 Layer 2 战争之中,我们想知道以“消费级公链”为口号的 @MorphLayer 能否突出重围?本文将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发,探讨 @MorphLayer 究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加密狂欢秀,还是一场使用“消费级”包装的幻梦。 二、项目概况:Morph,Bitget妈妈生下的小考拉~ 在加密世界,“消费”两个字如同魔法师的咒语,总能让币圈人联想到杠杆拉满、一波暴富、香车美女的好梦,毕竟韭菜们的格言就是“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杠杆踏山巅”;而在现实历史中,Morph 一词来自于希腊神话人物莫耳甫斯(Morpheus),即睡梦之神。 2024 年 3 月 20 日—— @MorphLayer 公链宣布圆满完成19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Dragonfly Capital 领投,Pantera Capital、Foresight Ventures、The Spartan Group、MEXC Ventures、Symbolic Capital、Public Works、MH Ventures 和 Everyrealm 共同参投。 此外,@MorphLayer 还获得 10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来自 Polygon、Manta、Galxe、Sei、Nansen、Story Protocol 等项目的创始人,以及 Icebergy、MoonOverlord、NaniXBT、Dingaling 等KOL。 在此之前的 2013 年 12 月,@MorphLayer 已获得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itget的数百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2024 年 10 月 30 日,Morph 正式上线主网。在主网上线后,Morph 活跃用户节节攀升,TVL 也是一路走高,根据 DeFiLlama 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 12 日,Morph公链的TVL 已达 94M 美元。 根据 Rootdata 数据显示,这只作为 Bitget 争夺公链市场的桥头堡、吉祥物是一只略带抽象的考拉、结合了optimistic 和zk rollup 技术、完全无需许可的 EVM Layer 2 热度持续攀升,其官推Morph(@Morphlayer)当下已获得 86.7 万关注者。 三、深陷指责:卖一万张不可转让的NFT?项目方想钱想疯了! 2025 年 4 月 11 日晚八时,@MorphLayer 因推出 Platinum Soul bound NFT 受到社区和市场的极大争议。 @MorphLayer Platinum Soul bound NFT 是一款不可转让的 NFT,Mint 价为 0.3 $ETH 。该 NFT 涵盖 Morph Platinum Card (Morph铂金卡) 权益、 $Morph 代币(估值5亿美金FDV、TGE 解锁 50%)空投和专属实体卡:一年黑卡服务、VIP 休息室、五星酒店等尊享服务,NFT总量为10000 张,单地址最多购买 100 张NFT。 同一时刻, @Bitget 钱包推出 Morph Platinum NFT 活动并声称这是熊市最后一个参与顶级 IEO 的机会,在 Bitget Wallet APP 赚币中心铸造 Morph Platinum NFT 即可解锁最高 100,000 $BGB 。 然而,尽管宣发力度不弱,X 和 Morph 自身社区中对于Morph 这一举动均有不满声音,有人直呼:卖一万张不可转让的 NFT?空手套走三千万,项目方想钱想疯了!部分Kol(如:@0xBeliever@maid_crypto等)带头对 Morph 痛批:“黑卡打的钱用完了吗,你把接盘的当什么了,狗吗。” 受此类情绪影响,截至 2025 年 4 月 12 日晚八时,该 NFT 自发行起 24 小时仅 Mint 415 张,占总量的 4.15%,情况暂时不太乐观。 那么,为什么 Morph 这一步战略引起了如此之多的不满?项目方在深陷指责时又做了什么事?笔者接下来将带大家回顾一下时间线,使大家对 Morph 有更清晰的了解。 四、Morph 之思:身为 Layer 2,该如何脱颖而出? 2024 年的以太坊 Layer 2 已然极致内卷,新的 Layer 2 怎样才能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呢?有人认为,一条好的Layer 2 必须要做到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吸引用户就必须要找准定位,做出差异化,告诉用户我们和别的 Layer 2 不一样;留住用户就需要真正落地应用、赋能生态收益,让公链上有项目供用户体验。 @MorphLayer 围绕这两点进行思考,最终选择了聚焦用户,打出了消费级 Layer 2 旗号。 @MorphLayer 提出“消费级Layer 2”从某些角度来说是相当取巧的:一方面,主打“消费”使得 Morph 可以涉足的地方很多,从 Web 2 的衣食住行到 Web 3 的链上资产管理,Morph 都可以通过不断建设来逐步覆盖,这使得Morph能够获得很高的估值,同时,只要项目方持续建设,进行拓展,就能够不断地吸引新的用户并留住老用户; 另一方面,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消费需求,这使 @MorphLayer 的用户市场足够多、足够广,在区块链市场变成存量竞争、恶行循环的当下,通过提供较低门槛和优良无缝的体验,Morph 或许能成为 Web 2 用户进入 Web 3世界的关口。 五、勇闯Payfi:Morph Pay所谓“无缝衔接Web2与Web3” 2025 年 2 月 5 日,@MorphLayer 宣布推出 Morph Pay,这是一个融合 Web 2 银行基础设施与 Web 3 去中心化金融收益能力的综合性金融生态系统。 @MorphLayer 宣称 Morph Pay 将为用户打造一站式 DeFi收益聚合方案,支持加密资产存款年化收益率最高达 30%,用户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操作将 DeFi 收益直接用于日常支付,实现资产增值与支付场景的无缝衔接。同时Morph Pay 将依托于平台层优势,支持多币种支付功能以及谷歌支付和苹果支付。 很显然,两个月前的 @MorphLayer 对未来的期望很好,他们有在真切地希望构建一个用户可以将 defi 收益用于日常消费、在对资产实现完全自主掌控的同时可以达成资产的最大化利用的生态系统。 @MorphLayer 对 Morph Pay 的落地时间期望是本年度第三季度,如果 Morph Pay 真能如 @MorphLayer 所描绘的那般落地,则其未来可期;如若不然,Morph 必将承受生态参与者的怒火,Morph 的推广者 Bitget 也将遭到信任危机。 六、白名单轮:三千张Morph Black NFT的破圈营销,买到即是赚到! 2025 年 3 月 27 日,Morph 推出 Morph Black Card,这张 Morph Black Card (Morph黑金卡) 及其权益可通过限量Morph Black NFT 获得,限量 NFT 铸造于北京时间当晚八时开始,限时 24 小时,限量 3000张,Mint价格为0.2 $ETH 。 需要注意的是,Mint Morph Black NFT 需要白名单方可Mint,对于散户,白名单可通过参与 Morph 相关生态及活动获得;对于 Kol,白名单可以通过和 Morph 联系,帮助Morph 宣传获得。 Morph 宣称 Morph Black Card 提供一系列远超传统金融产品或普通加密卡的权益,包括: 1.30% 黑卡专属 Defi 收益 2.Web2 现实世界高端权益 1)0.3%的最低加密-法币兑换费率,最高支持1M USDT提现,实现加密到法币无缝转换 2)22g黑金铁卡(此处注意是“黑金铁”卡,并非“金”卡),彰显尊贵身份,每笔消费实现 1%现金返还 3)终身免年费,并提供Aspire私人礼宾服务 该NFT为用户带来的额外价值包括: 1.Morph生态系统专属特权 1)优先分配:持卡用户将获得 Morph 及合作伙伴未来代币、NFT 及其他资产的特别配额 2)生态空投:持 NFT 者将享受最高级别生态项目空投,如BulbaSwap、Momodrome等 2.Web3行业峰会免费门票和VIP体验 1)Morph Black NFT持有者可获得 Morph、Foresight News、Foresight Ventures、The Block 峰会活动门票(Morph号称其价值 $5,000+) 2)Morph Black NFT 持有者可免费参与行业领袖的独家社交活动及VIP派对等 Morph 于 2025 年 3 月 27 日晚八时开始的限量 3000 张Morph Black NFT 铸造活动于 3 月 28 日晚八时全部完成。Morph 表示此次铸造是获得 Morph Black 黑卡特权和Morph Pay 生态系统权益的唯一途径(注:这后续成为黑卡社区质疑之点)。 Morph Black NFT 3 月 28 日在 OpenSea 上地板价最高超1.4 $ETH ,24 小时成交量超越 BAYC 和 Crypto Punks 等项目。2025 年 4 月 13 日,该 NFT 总交易量 974.45 $ETH ,最佳报价 0.97 $ETH ,地板价 1.04 $ETH ,相较 mint 价格涨幅 520%。持有者若选即时转售,当下即可实现单张 0.8 左右 $ETH 的利润。 3 月 29 日,BulbaSwap 向 Morph Black 持有者空投16666.66 枚 $bAI 代币(当下已上架Bitget交易所), $bAI 在空投时价值约合 400 人民币,上所后最高价为0.0075 USDT,单次空投理论最高价值 125 USDT。 无论如何,可以明确的是,参与本轮mint的Morph社区成员都获得了不菲的利润。可以明确的是,项目方有在做事,也有在做市。 七、隐忧:三千张卡,项目方如何护盘?Payfi又是否真能改变NFT颓势?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在 Morph 社区为 Morph Black NFT 价格上涨欢喜的同时,X用户Lucky(X:@qndy01)对Morph Black 的后续发展提出担忧:“之前的黑卡如果不是项目方拖底估计早就破发了,说什么销售一空,有经验的去看看榜一持有地址0xbb5b742156df1fd58b87d15701a7096a008e8cb9项目方的。” 笔者在 @opensea 上调研发现,Morph Black 持有量排行榜第一名地址的确如其所言,为0xbb5b742156df1fd58b87d15701a7096a008e8cb9,该地址当前拥有 1035 张 Morph Black NFT,占 Morph Black 总量的 34.5%,预估值 1003.95 WETH,超排行榜第二名地址 1025 张,该地址为项目方所有无疑。 项目方毫不掩饰地使用单一地址回收市场上三分之一抛售的NFT说明了很多事情: 1⃣如果你不看好 Morph 后续发展,那么你可以说:限量发行制造稀缺幻觉,空投承诺刺激接盘冲动,而所谓“特权”不过是薛定谔的猫——既看不见又必须信其存在。Morph把很多白名单都给了 Kol 而非真实用户,Kol 在帮 Morph 打完广告后即进行抛售,项目方面对如此大的抛压只能自讨苦吃进行回购。月底一结算,这波 Kol 得了MVP,Morph 连躺赢狗都算不上。 2⃣如果你看好 Morph 后续发展,那么你可以说:虽然Morph Black NFT 一经 mint 就遭遇极大抛压,但是 Morph 项目方一直在用真金白银托底,把价格护住了。Morph 极其坦荡地使用单一地址向社区告知:用户们放心好了,我们一直有在做事!我们非常有实力!我们不怕抛售!Morph Black 的价格不会崩!Morph 这个项目也不会崩! 一个只有项目方护盘的项目注定走不远,Morph 的黑卡还是需要交到真实用户的手中。Morph 为了让当下的用户留住黑卡、潜在的用户拥抱黑卡,想出了如下方法: 1.空投:从 3 月 28 日晚八时至 4 月 13 日晚八时,半月之内,Morph Black NFT 持有者收到 Morph 空投共一轮,空投为 16666.66 枚 $bAI 代币。Morph 承诺 NFT 持有者未来还会有多种代币空投,但具体空投时间和价值 Morph 暂均未对外公布。 2.质押:4月10日,Morph Black NFT 开始质押。Morph Black NFT 质押时长为三个月,期间无法取消质押和卖出。Morph 对外宣称:现在开始质押,坐享奖励,无需操作,收益自动到账!同日,Morph 生态去中心化交易聚合器 BulbaSwap 的代币经济模型中代币总供应量的 5% 将空投给 Morph Pay 生态用户。该空投计划分两部分构成,首批空投 2.4% 给 Morph 黑卡 NFT 的锁仓用户(注:未质押用户不能得到此轮空投)。 尽管因为众多消息未曾对外公开、不质押无法获得空投、质押后锁定期过长而遭到少部分人“问候”,大多黑卡用户在 4 月 11 日前依旧对 Morph 呈包容态度——在这样的一个熊市里遇见一个有在护盘、有在拉盘的项目方,我还要什么自行车? 八、铂金惨案:当Soulbound NFT变成Morph自身的“灵魂镣铐” 在 Morph 中文发布 Morph Black 质押消息后仅一天, Morph 中文于 4 月 11 日高调推出 Platinum NFT,却遭遇史诗级翻车和公关危机。 这款 Soulbound(不可转让)NFT 打着“提前锁定Morph代币分配,铸造Platinum SBT享空投配额”、“估值$5亿FDV、TGE 解锁 50%”、“全面接入Morph Pay生态”等旗号,Morph 本以为能够通过系列福利点燃市场,却反被用户痛批,项目负责人之一更是直接在 X Space 上失声痛哭。 与黑卡相比,铂金卡的两大“骚操作”或是点燃民愤的导火索: 1. 灵魂绑定: 不可转让的设计让NFT彻底丧失流动性,部分用户认为,他们一旦购买此类 NFT 便将沦为永久性接盘侠。 Soul bound(绑定灵魂)还是 Soul trapped(束缚灵魂)?这在 Morph 生态没有跑出什么真正出彩的东西之前当真难以确认。 2. 价格和权益: 对于没有拿到 Morph 黑卡的人来说,在 mint Morph 铂金卡之前,他们会有以下困惑: 1⃣为什么面向高净值用户的黑卡的 mint 价格是 0.2ETH,作为大众化产品的铂金卡的 mint 价格却是 0.3ETH?为什么项目方觉得估值有五亿美元? 2⃣为什么黑卡可以进行交易和转让,花了更多钱的铂金卡却不可以? 3⃣为什么 defi 收益、出金限额、年费、转换费、消费返点等内容项目方至今尚未公布? 对于已经获得 Morph黑卡的人,他们会有以下烦恼: 1⃣Morph 在 Morph Black NFT 铸造时承诺,此次铸造是获得 Morph Black 黑卡特权和 Morph Pay 生态系统权益的唯一途径,那现在不通知社区就发行一万张能享受权益的铂金卡又是怎么回事?之后会不会又不告诉我们就发行白金卡、紫金卡、锡金卡? 2⃣黑卡都还没有落地就立刻发新卡,项目方是不是发 NFT尝到甜头了? 九、生死时速:Morph面对危机选择优先维护社区 内忧外患之际,Morph 打出的牌叫攘外必先安内。面对社区躁动不安的情绪,4 月 12 日,Morph 为感谢早期支持者,推出 Morph Black NFT 质押专属福利,只要在 4 月 21日前完成质押,即可免费铸造 Morph Platinum SBT 并获得 TGE 空投资格。这其实相当于 Morph 为了抚慰社区情绪,给所有 Morph Black 质押者一张免费铂金卡。 Morph 此举快速使社区平静下来。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作为原先并没有参与 Morph 生态的新成员,我为什么要用超过 mint 黑卡的价格来 mint 一张对黑卡用户免费投放的卡?对于在出台后续方案之前因为信任 Morph 而购买白金卡的用户,就会明显感觉被摆了一道。 因此,Morph Platinum SBT 在 4 月 13 日 24 时前 mint 总量仍不足 500 张,不到总数的 5%。 局面有点尴尬,Morph 的“安内”政策确实取得了成效,社区对 Morph 的行动表示了认可,坚定了“hodl”的决心。但是如此一搞,大众对 Morph Platinum SBT 失去了信心——而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信心恰恰是比比特币还要珍贵的财富。 十、闹剧收场:听听从业者的声音 4 月,加密世界的聚光灯再次聚焦消费级公链Morph——只不过这一次,灯光中混杂着刺耳的嘘声。从黑卡 NFT 的涨幅神话到铂金卡的史诗级翻车,舆论场上的 Morph 仿佛坐上了过山车:前一秒还是“消费级公链之光”,下一秒已成“镰刀美学集大成者”——很明显,作为 Layer 2 里的新生儿,Morph 危机公关的方式暂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他们的确有在通过补救来做到差强人意。 如何让这场闹剧收场,笔者认为,Morph 可以听听 Crypto从业者的声音。 在 Kol 对 Morph 生态商务拓展、Head of APAC EudemoniaCC🐨(X:@EudemoniaCC)质疑时,子敬(X:@zijingNFT)等 Crypto 从业者站出帮EudemoniaCC 说话,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目前可以想到的关于 Morph 的解决方案有: 1⃣白金卡价格调低,降低外面用户参与生态的准入门槛,缩量,制造稀缺属性,毕竟如果按照ieo来算,如果是个人就能投进来,用户预期自然不高,黑卡质押给白金sbt权益不变,按照黑卡 mint 价格给 ieo 份额,相当于让黑卡freemint ,让利早期生态支持者,同时对在方案之前已经以 0.3e 买了白金卡的用户予以补偿,按照调价后的白金卡金额退还部分已收款项(要考虑到给黑卡质押用户空投的折价)或给其他等值权益(最好是web3的非web2); 2⃣彻底取消白金卡,黑卡权益不变,按照之前预期的黑卡获得空投份额,已经买了白金卡的用户,全额退款且给到 mint 地址少量空投份额予以补偿,至于 ieo 的部分再想别的方法吧,公关危机方案建议学学@sign是怎么处理的,或者直接请教行业专家@dov_wo@0xsexybanana。 除子敬外,其他 Crypto 从业者、Morph 社区成员也对Morph 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大家此时达成了共识:闹剧已经产生,现在必须思考的是:如何让这场闹剧收场。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的“三T原则”(Tell it fast, Tell it all, Tell your own tale)此刻成为 Morph 的生死符。好消息是——Morph 的反应很迅速,Morph 在积极听取建议。 结语 Morph 的危机揭示了一条铁律:在区块链世界,技术可以暂时裸奔,但信任赤字必然致命。当黑卡时代的荣耀之盾被铂金卡的危机之剑刺破时,唯有真诚到血肉模糊的公关自救,才能让这只“加密考拉”从枯树跃向新枝。 此刻,Morph 这位 Layer 2 新贵正站在泰坦尼克号的船头——是紧急转向避开冰山,还是伴着弦乐队的演奏沉入深渊? Morph究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加密狂欢秀还是一场使用“消费级”包装的幻梦?2025 年的夏天,答案即将揭晓。 #Crypto# #Morph# $bAI #Layer2# #NFT#
Show more
0
9
43
7
如何参与Virtuals Protocol 的 AI 代理打新活动? 研究了一下最近比较火的打新项目Virtuals Protocol,它的玩法与币安Alpha积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潜在收益和想象空间会更大,如果你觉得做P小将心太累,玩币安积分收益差点意思,那么你可以研究这个项目 先看数据:Virtuals Protocol @virtuals_io 截止到2025 年 5 月 13 日 - 生态系统AI 代理总市值超过 6.8亿美元 (不包含平台本身$$VIRTUAL) - 协议累计收入超过5200万美元 - 持有者地址超过 22 万(排除持仓低于 10 美元的用户) 由此可见Virtuals Protocol 项目本身是有创收的能力,从创新性和平台机制来讲,在 AI 和区块链领域有领先优势。我们要做就是攒够积分,参与平台Genesis Launches的打新。 简单来说,Virtuals Protocol 就是一个专注于通过 AI 和元宇宙技术革新虚拟交互方式的平台,开发者可以创建虚拟的 AI 助手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产生收益,并发行自己的AI代币,用户可以通过来购买持有这些代币来获取收益。 平台也有自己的代币 $VIRTUAL,主要用来运营、交易和投票决定平台的发展。 共发行10亿枚 - 公开供应:6亿枚代币(60%) - 生态系统金库:3.5亿枚代币(35%) - 流动池:5000 万枚代币(5%) 平台上跑出来市值较前的有: - AIXBT 市值$219.5M - GAME 市值 $51.1M - TIBBIR 市值 $49.4M - VADER 市值 $45.7M - SAM 市值 $36.7M - LUNA 市值 $23.9M 目前在Virtuals Protocol上创建的AI代理总数约为17700个,跑出千万市值的就有10个+,相比在PUMP或者GMGN上枯坐扫链从每天成千上万土狗挑选标的,它的确定性显得更高。 先搞懂 @virtuals_io是用什么机制做活这个平台的,基本可以总结为六大机制: 1 .代币化与共同所有权: - 每个 AI 代理都有自己代币(供应量为固定为10 亿枚),买入就享受分红。 - 平台代币 $VIRTUAL作为核心代币,支付代理运行费用,部分收入用来回购和销毁代币,增加稀缺性,可以推高价值。 2.Genesis 公平发射机制 - 打新机制,确保普通用户有机会参与早期投资,而不被大户垄断。 - 开发者钱包有锁定期,防止投机者快速抛售,保护散户利益 3.DAO治理 - 持有 $VIRTUAL 即拥有投票权,参与平台战略决策。 - 每年释放不超过 10% 的代币,须通过社区投票批准。 4.开发者激励 - 无需技术背景,平台提供 G.A.M.E 框架,支持开发者快速构建复杂的 AI 代理,并补贴 SDK 成本,提供免费 API、推理服务和专用 DevRel 支持。 5.社区参与 - 通过贡献记录上链(ICV),记录用户对 AI 代理的贡献,确保公平分配收益 - 以通过在 X 上发帖并提及 @virtuals_io,赚取 Virgen Points,用于参与打新(IDO) 6.初始代理发行(IAO) - 用户需要锁定一定数量的 $VIRTUAL 代币,以启动新 AI 代理的创建过程 - 锁定后,会生成一个新的代理代币,该 AI 代理有部分所有权 -当新代理代币的市场资本化达到 $420,000 时,协议会自动创建一个流动性池并被锁定 10 年,来促进币价稳定,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总结:代币激励 → 社区驱动→ 开发者支持→ 持续吸引用户、开发者、投资者形成长期可持续的 AI 生态系统。 获取积分方式: 1. 持有$VIRTUAL:平台的原生代币,用于支付、质押、治理和创建 AI 代理。持有 $VIRTUAL 可以参与生态系统,支持平台发展。 - 购买/兑换$VIRTUAL 代币,考虑氪金成本问题,可以先持有少量,例如10刀~50刀 可以: - 交易 Genesis 的代币 - 持有 Genesis 的代币 - 交易 Virtuals Agent 代币 - 质押 $VADER - 质押平台认可的代币 - 持续持有代币 2. Yap for Points:也是最具性价的拿分方式,在推特上 上发布与 Virtuals Protocol 相关的推文并提交到平台,通过平台审核选中则可拿到积分。 - 平台账户绑定推特账号。 - 在推特上发布相关推文,提及 @virtuals_io - 将推文链接/账户提交到平台。 策略可以总结为 使用积分,加支付少量$VIRTUAL,参与AI的代币预售,拿高倍收益。 对于不同方式获取的积分支持力度不同,不同阶段分配机制也不一样,可以在平台积分页面查看最新。 最后就是参与Genesis Launches 固定的FDV - 每个新 AI 代理代币都有 固定的总估值(FDV),对应 112,000 $VIRTUAL,按当前$1.99价约等于 222,880 美元, - 这个估值下认购,防止项目方随意抬价,确保公平 通过积分参与 - 每轮 Launch 开启后,有 24 小时的竞标窗口, - 用户用积分 + $VIRTUAL 出价,后根据出价比例分配代币, - 如果项目 24 小时内筹资不达标,Launch 就会 被取消,有 $VIRTUAL 和积分也会全额退还。 结合上述的六大机制,Virtuals Protocol 是算是一个有潜力的 AI平台项目,Genesis Launches的发射机制能够让散户能公平参与新 AI 代理代币发行,相对来说能用低门槛博得一个高收益。 纯分享,不做投资建议,DYOR。
Show more
0
2
10
3
如何分析AI生物制药领域公司的竞争优势?这里是我研究的核心要点总结: 1. 核心驱动力:“闭环”飞轮效应是真正的护城河 在AI驱动的生物制药赛道中,真正的护城河并非仅仅拥有先进的AI算法,而是建立一个高效、快速迭代的“闭环”飞轮。这个飞轮的具体运作模式是:AI模型(干实验室/Dry Lab)进行预测,例如识别新的药物靶点或设计新的分子;然后,自动化机器人(湿实验室/Wet Lab)快速进行生物实验以验证这些预测;实验产生的高质量、独家的(Proprietary)数据被立即反馈给AI模型,用于下一轮的训练和优化。这个“设计-制造-测试-学习”(DMTA)的循环速度和规模,决定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像Recursion每周能进行超过200万次自动化实验,其数据飞轮转速极快,使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绘制“生物学地图”。这种模式下,数据优势增强了模型能力,而更强的模型能指导公司进行更精准的实验,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数据,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壁垒。 2. AI原生生物科技(AI-Native Biotech):“速度与平台”的双重革命 以Recursion、Exscientia和Insilico Medicine为代表的AI原生公司是这场革命的先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零开始就将AI和自动化实验深度整合,构建了端到端的药物发现平台。Recursion的“Recursion OS”通过对细胞进行大规模扰动和表型成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可用于导航的生物学地图,其核心是规模化的数据生成能力。Exscientia则强调“以患者为先”,利用源于真实患者组织的多组学数据来指导AI模型,使其预测更具临床相关性,并已成功将多个AI设计的候选药物推入临床。Insilico Medicine则以其Pharma. AI平台闻名,该平台包括用于靶点发现的PandaOmics和用于分子设计的Chemistry42,并以惊人的速度将其首个AI发现和设计的药物从概念阶段推进到临床II期。这些公司不仅通过技术平台吸引了与大型药企数十亿美元的合作,也同时在建立自己的内部药物管线,展示了“平台即产品”的强大商业模式。 3. 传统大型药企(Big Pharma)的觉醒:“数据金矿”与“生态系统”的构建 传统大型药企如赛诺菲(Sanofi)已经意识到,它们最大的资产之一是沉睡了几十年的海量专有临床前和临床数据。它们的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大规模投资内部AI平台,如赛诺菲的plai,旨在打通从研发到生产、商业化的所有数据孤岛,赋能内部科学家;另一方面,它们不再仅仅是技术购买方,而是与顶尖AI公司(如与Exscientia合作)甚至科技巨头(如与OpenAI合作)建立深度战略合作,用自己高质量的专有数据来“精调”(Fine-tune)最前沿的AI大模型。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它们拥有验证AI预测结果的完整后端能力——从临床前开发到全球临床试验再到市场准入。大型药企的飞轮在于其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将AI模型洞见转化为上市药物的强大能力,这是初创公司在短期内无法比拟的。 4. 技术平台公司(Tech Platform)的降维打击:从“卖铲子”到“共同掘金” 这一类别的公司以薛定谔(Schrödinger)和Isomorphic Labs (Google DeepMind)为代表。薛定谔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基于物理学的计算平台与机器学习的深度融合。它开创了一种混合商业模式:既通过向全球药企销售其业界领先的模拟软件来获得稳定、高利润的现金流(“卖铲子”),又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内部药物研发和与大药企(如BMS)的高价值合作(“共同掘金”),分享后期收益。这种模式风险较低,且能通过广泛的客户使用和合作项目不断验证和改进其平台。而Isomorphic Labs则代表了另一种力量,它继承了Google DeepMind在AlphaFold上的突破性成就,试图用最纯粹的“AI优先”或“数字生物学”方法重新定义整个药物发现过程。它不依赖于自己的湿实验室,而是相信其强大的预测和生成模型本身就构成了核心价值,通过与大型药企(如礼来、诺华)建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里程碑式合作,来验证其“数字孪生”驱动的研发模式。 5. 数据护城河的两种主要形态:规模化工业数据 vs. 精准化人类数据 在AI制药领域,数据是核心资产,但其形态和获取方式决定了护城河的类型。第一种是“规模化工业数据”,以Recursion为典范。通过在实验室中对标准化细胞模型进行数百万次可控的实验扰动(如基因编辑、化合物处理),生成海量、统一、高质量的图像和组学数据。这种数据的优势在于其规模和一致性,适合训练能够理解复杂生物学通路的底层模型。第二种是“精准化人类数据”,以Exscientia和Verge Genomics等公司为代表。它们专注于获取与特定疾病直接相关的真实人类生物样本(如肿瘤活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脑组织),并进行深度多组学分析。这种数据的优势在于其极高的临床相关性,能够帮助AI模型更准确地识别与人类疾病真正相关的靶点和生物标志物。这两种数据策略各有千秋,未来最强大的公司可能会是能将两者有效结合的企业。 6. 商业模式的演进:从单一服务到“合作+自有管线”的双轮驱动 早期AI制药公司多以提供技术服务或点状合作为主,但现在赛道领先者已经普遍进化为“合作+自有管线”的双轮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与大型药企的高价值合作,不仅可以获得大量非稀释性的资金来支持平台发展,还能借助合作伙伴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来验证其平台的技术价值和商业潜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背书。其次,建立内部药物管线,尤其是将候选药物推进到临床阶段,是证明其平台能够独立创造最终产品(药物)的终极证据。这不仅能带来未来更高的潜在回报(如果药物成功上市),也极大提升了公司在合作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和整体估值。Insilico Medicine拥有超过30个内部管线项目,其中多个已进入临床,充分展示了这种策略的执行力。 7. 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从数据孤岛到“可解释性AI” 尽管前景光明,但整个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数据挑战”,包括数据孤岛(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格式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公开数据与能用于训练强大模型的专有数据之间的巨大鸿沟。其次是“模型挑战”,特别是“黑箱问题”。AI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其决策过程往往不透明,这在受到严格监管、人命关天的制药行业中是重大障碍。因此,“可解释性AI”(XAI)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家和监管机构需要理解模型做出某个预测的生物学依据,才能真正信任并采纳其结果。最后是“验证挑战”,一个AI预测出的新靶点或新分子,最终仍需通过耗时且昂贵的真实世界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个“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化瓶颈依然存在,是衡量一个AI制药公司成熟度的关键指标。 8. 未来趋势展望:生成式AI与多模态数据的融合 展望未来,两个关键趋势将主导AI制药的发展。第一是“生成式AI的深化应用”。继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取得突破后,生成式AI正被广泛用于从头设计全新的蛋白质、抗体和具有理想特性的小分子药物,这远比在现有化学库中进行筛选更具想象空间。这意味着AI的角色正在从“发现者”转变为“创造者”。第二是“多模态数据的融合”。未来的AI模型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基因组或蛋白质组数据,而是能够同时理解和整合来自不同维度的数据类型,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成像数据、电子病历(EHR)和数字病理学图像等。通过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疾病数字孪生模型,AI将能更精准地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预测药物反应和临床试验结果,真正将精准医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Show more
0
0
1
1
给散户发律师函了,这是认真的吗?大陆法律支持吗?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两张图是不是真的,有没有相关人士给点确切的信息! 如果是真的,我感觉这么玩会把自己玩坏!😳 这事得从几个细节看全局—— 1⃣责任归属问题:平台还是用户? $VOXEL 异常波动的本质,是Bitget系统漏洞导致的连环爆仓和异常成交。 按理说,平台作为系统提供者,对系统稳定性负绝对责任。Bug本身,是原罪。 Bug漏洞被利用,除了怪套利者,是不是还存在两个问题—— 是谁让套利空间存在? 是谁把散户暴露在风险之中? 2⃣选择性执法真的没问题吗? 事情出了之后,我觉得Bitget的公关做的并不算好,安抚措施不到位,直接一刀切,导致质疑声音放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讨伐檄文。 这一波,也许确实是伤到了Bitget的某条动脉吧。如果说冻结账户,回滚交易,站在CEX角度可以理解, 那现在再发个律师函,相当于告诉市场—— 系统出错时,赢了我们不认,输了你自己扛。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打击的是平台的长期信用,而不仅仅只是单笔套利。 因为这仿佛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把“系统脆弱+信用受损”双重曝光了。 CeFi平台本来就面临流动性争夺战,这样感觉是在割掉自己的未来。 VOXEL事件之后,更多用户只会加速迁移到透明度更高、治理更规范的平台,或者转向DEX。 3⃣这个律师函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 回归到这个律师函本身,我们假设它是真的,可能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中国大陆对“加密货币交易纠纷”的法律定位很尴尬。 根据2021年中国官方定性,加密货币在大陆是非法金融活动,不受法律保护。 这意味着,一旦涉及加密货币纠纷,在大陆法院体系下,买卖行为本身就不受认可。 简单说:币圈的对赌,本质上是非法行为,谁也告不了谁。 2,律师函≠起诉。更多是施压,不具备强制力。 律师函只是民事施压的一种手段,不是法院立案通知。 在大陆环境下,尤其是涉及币圈资产的律师函,更多是威慑心理,不是真能动用公权力制裁。 3,实际执行难度极高。 涉及币圈套利,资金通常流转到境外交易所/链上地址,缺乏有效的司法执行路径。 Bitget要想真正追责套利用户,必须证明: ① 系统漏洞确实导致“非法获利” ② 获利行为触犯刑法或民法条款 ③ 且行为发生在大陆司法可管辖范围内 ➡️ 现实是,Bitget能做到这三点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所以,他们想要的路径只是,我要报案,如果你怕真有点事被查出来,那就乖乖还钱。 4⃣我的观点—— 这张律师函真实性存疑,如果是真的我认为更多是公关动作,不是真正要打一场跨境、跨法域的诉讼战。 在币圈,技术是信仰,信用是命门。系统崩了可以修,钱没了可以赚,信用塌了,基本就是死刑。 真正能震慑散户的,不是律师函,而是: 平台的系统安全 平台的信用修复能力 平台对用户权益的真实保护态度 如果一个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只靠发函来堵漏洞,那么最终失去的,绝不是一次套利的金额, 是整个生态的未来用户信任。 参考当年FTX的崩塌速度, 这是非常可怕的!
Show more
0
67
92
16
✍️Abstract生态密码 x 3,别等空投又没你 $PENGU 的每一次上涨都利好 @AbstractChain ,猛肝Abstract=少走3年弯路。 胖企鹅CEO @LucaNetz 在最新采访中透露,Abstract正在融资。个人推测,融资大概率已经敲定,金额也不小,一旦官宣,市场会加倍FOMO。 分享几个近期值得关注和参与的生态密码,坐等Q4吃肉: 1⃣Amigo @TryAmigoApp 是一个创作者经济平台,胖企鹅和Abstract团队均已关注+注册,互动也比较多,期待带来一些新玩法。 官方将于下周一公布预告片,上线时间估计也快了,没注册的抓紧。没有乱七八糟的邀请机制和PUA任务,点击链接绑定推特即可:https://t.co/5L3EOlxpCt 2⃣AstroVerse @astroversewtf 是一个以社区驱动IP和全球活动为核心的项目,通过 NFT 提供独家体验和文化参与机会,获得Abstract团队关注。 官方将于7月24日发射NFT,总量5555,单价0.03 E。如果你持有胖企鹅等NFT,自动获得WL资格。 整体感觉市场热度一般,叙事和画风也不够亮眼。之前打的好多NFT破发,这个到时看看要不要防身。 3⃣Monsters @monstersdotfun 是老生常谈的项目,也是我在猛肝的项目之一,持有多个创世NFT “Monster Capsules” 且全网积分排名第1。 他们正在构建一个由AI Agents驱动的游戏平台,获得Abstract官方扶持,顾问团队非常豪华,预计Q3发射。 Monsters积分活动还在进行,完全0撸,未来可兑换WL和代币空投,现在参与完全来得及: ✅官方每周公布外部社区奖励名单,如果你持有相应资产,可白嫖积分 ✅不管你是不是蓝V,也不管你有多少粉丝,均可持续发推赚取积分(Battle Points),散户友好 0撸入口:https://t.co/3VdvVSVWQW 保姆教程:https://t.co/AeloeTKopA @pudgypenguins @AbstractChainCN
Show more
🪂3种姿势掘金XION:人少不卷,明牌空投 作为一条融资3600万的L1, @burnt_xion 虽然已经TGE,但大概率还有二次空投,生态也有一些不错的参与机会,卷的人非常少,有精力的搞搞,比扎堆FOMO那些大热门靠谱。 1⃣嘴撸10万 $XION 7月16日起,XION联合Kaito启动为期3个月的嘴撸活动,奖池10万 $XION ,价值超过10万U,中文区没啥人卷。 ✅月榜TOP 50 瓜分23,000 $XION ✅中韩创作者每月独享2,000 $XION 奖励池 ✅每周精选8条优质内容,额外分享2,000 $XION ✅质押2,000 $XION ,排名前50额外获得100 $XION 除此之外,7月25日前QT官方推文且参与度最高的三条推文,分别可以获得3000、2000、1000枚 $XION 。 相比于Kaito上的其他项目,XION这边非常安逸,不用怎么卷就有机会中奖。 2⃣0撸亲儿子EarnOS 帮你们研究过了,XION生态Pre-TGE项目龙一是 @EarnOS_io :种子轮融资500万美金,XION和Sui均参与投资。 这个项目做的是数字广告平台,跟Uber、宝马、Amazon等大品牌都有合作,支持用户看广告To Earn,每天点点鼠标0撸积分+奖金,坐等未来空投, 我断断续续撸了3.3万积分,全网排名1K。 传送门:https://t.co/jnMyV0UPWg 3⃣参与XION主网 XION主网活动仍在继续,参与者大概率可以获得二期空投:https://t.co/Mgo8RzjxSk 如果你想白嫖,可以每日签到,无需Gas;如果你长期持有XION,可以通过跨链/质押、创建链上身份等赚取Karma积分,多多益善。 我从第1天就在多号参与,质押100 $XION 全网排名1.4K。
Show more
0
4
4
0
法国金融科技公司 Next Generation 宣布完成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计划打造基于区块链的 B2B 支付生态系统。该公司将重启欧元稳定币 EURT,并收购法国 Lugh Financial Services,以符合欧盟 MiCAR 监管框架。(Ffnews)https://t.co/PYXVNoO39T
Show more
0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