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yi 加一 🔆
@mscryptojiayi
Cooking @geek_cartel | Strategist, Investor | Leader in storytelling, impactful marketing & growth hacking | prev @binance 2018-2021 Always hiring
1.1K Following    16.3K Followers
Hiring the best community manager Looking for Community Lead for @plumenetwork — the leading modular RWAFi blockchain for all RWA !!! We’re looking for someone who doesn’t just run chats. Someone who can turn rooms into tribes and followers into believers. If you: • Are fluent in English, and crypto degen • Know how to design community programs that actually drive engagement • Can plan and execute AMAs, airdrops, events, and campaigns • Track community health, analyze behavior, and turn insights into action We don’t care about titles or degrees — we care if you can make a community people want to be part of. DM me if interested.🥳
Show more
0
2
3
0
最近没什么表达欲,专门在吃瓜 https://t.co/KD03Y7Ei63
0
0
1
0
South Korea’s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ssion (FSC) has ordered local crypto exchanges to suspend lending services effective immediately until official guidelines are introduced. The FSC said such services exist in a legal gray area and have already forced 13% of borrowers into liquidation. Existing contracts can be extended or repaid, and non-compliant exchanges will face on-site inspections. https://t.co/zAYTCcqxg7
Show more
0
21
39
9
你来创新我来用你的供应链来干你 每次特斯拉的创新都是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利多。不知道小米什么时候可以抄
好久没聊特斯拉了,这是我曾经最喜欢的公司,也是我美股持仓量头寸最多的公司! 在Cybertruck折戟沉沙以后,这次Model YL 6座加长版,是我最看好的一款车型,有可能在中国成为强势爆款! 而有望带领 #TSLA# 股价冲击新高的一款车型,虽然短期内属于中国特供,但一旦卖爆,有望将成为全球车款!🧐 https://t.co/VrAXdprKJO
Show more
0
2
5
0
刚刚看到 $Plume 上币安的消息。恭喜 @plumenetwork 同时也恭喜 @binance。 监管和生态的长跑才刚开跑,作为RWA届的领头羊,期待 @plumenetwork 后续更大的发展。
Show more
我眼中严重被低估的项目=PLUME 所有人都知道RWA是美政策推动作物的核心潜力赛道。而潜力的RWA项目在于,谁有机会抢美国资源前提下,抢先跑通监管、资产端和用户端的闭环。 我个人认为加密市场在这一轮变化中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我之前的推文中也都有提到比如币股双动、ETF、401k养老账户允许投资加密资产,在美国政策推动下,链上-链下联动会变成常态。 在这些政策之前,币圈的投资逻辑和传统市场不一样,基本上就是一个投机市场。而随着更多的传统资产和金融机构进场,市场会慢慢回归到“价值投机”。MM之类的一些做市商当然依旧重要,但能穿越周期的,会回归到那些有基本面、有资源、有护城河的项目。 我会愿意在目前这个行情去寻找一些被低估的项目和赛道。在 RWA 赛道里,我认为Plume就是被严重低估的哪一个。 想在 RWA 赛道跑出来,我认为这三个指标最重要: 第一,你的美国资源或者传统资源要够硬。 RWA 的最大增量来自美国政策推动下的资产数字化,谁能率先拿到美国资源或者传统机构资源,就能第一时间接入最优质的资产端和监管通道。这靠吹牛逼行不通,而是需要实打实的关系网、合作背书和落地案例。 第二,你的产品必须能接住资源和用户。 很多 RWA 项目在机构端有资源,却没法把这些资源落到能让普通用户参与的产品上。真正有潜力的项目,是能把合规资产嫁接到链上收益场景,让机构和用户两端都能顺畅参与。 第三,你的可扩展性要足够强。 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资产品类,必须有能力从单点突破延伸到更多现实资产。而这个过程需要合规、技术、市场三方面的配合。 那就这三个点我们反过来看Plume 第一:资源扎实,且布局已经落地在关键节点 1.它与 WLFI(川普家族)合作,成为 USD1 稳定币的唯一 RWA 公链(目前 USD1 只支持 BNB Chain 和 Plume),把“政治资本+合规稳定币”绑定进自家生态。 2.Plume 最新又和招商银行资管子公司 CMBI AM 合作,把全球首支同时获香港 SFC 与新加坡 MAS 监管认可的美元货币基金搬上链,为合规 RWA 产品开了先河。 3.Plume 在美的落地动作十分密集:不仅在纽约帝国大厦设立总部,与 SEC 的 Crypto Task Force 和美国财政部高层对话、参与 RWA 监管框架制定;还与 TRON 合作,让全球最大链上稳定币生态之一直接接入 Plume 的债券、国债、企业债等利息策略,不断扩展美国链上资产清算通道。 第二:产品模型上打通机构与用户两端 Plume 的 RWA-Fi 模型打通了机构与用户两端,机构可以在合规框架内将资产映射到链上,并直接接入 DeFi 收益策略;普通用户则可以通过链上入口购买、持有这些资产份额并获得收益。这是大部分 RWA 项目做不到的。 第三:可扩展性路径清晰且递进 Plume 的策略是先从监管最容易接受的安全资产切入,建立起制度级信任,然后逐步向更多现实资产延伸。 这样的路径既降低了早期合规风险,又在每一个新资产类别的引入中积累可复制的监管与技术模型。 一旦模型被市场和监管同时验证,Plume 面对的将是一个10 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资产数字化缺口,并且极大可能成为其中的核心基础设施。 从这些方面来看,Plume是一个我认为具备很大潜力的RWA项目。 最后我们再看它的二级情况 它的大所上线数量有限,流动性还没完全打开,这在短期内不免会限制它的价格表现。这种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币价方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它的价格表现依然坚挺;然而现在市场回暖,却没能跑出一个亮眼的涨幅,我个人觉得这是有点遗憾的。不过对一些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反而可能是一个上车的机会。 对我来说,这类项目值得长期关注。至于什么时候进、怎么布局,答案不在我,而在你自己的判断里。 (本文仅为jiayi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Show more
0
16
37
1
最近看币安广场的开单大赏 且这样开单策略的人不少 有任何人能帮助我解释一下吗? Tell me why https://t.co/4AP1XKeDoB
0
5
5
0
之前文章我提到了现在是一个政策导向的加密市场,实际上昨天 $OKB 的暴涨,其实也侧面印证了这个结论。 那么这波政策红利,究竟会砸到哪些赛道头上,我们来慢慢分析(友情提示:本文含有财富密码) 给一个我个人的判断:稳定币、链上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合规驱动下的 ZK 赛道会率先吃到红利,其他板块节奏各有不同。 ---------------🤔🤔🤔---------------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昨天的市场爆点 $OKB 昨天OKB 的暴涨引爆了推特以及各类的社群。它的币价从46一度涨到了近120,几乎近三倍。 这波拉升不仅在于OKX一次性销毁 6525 万枚历史回购和预留 OKB,把一些过去的潜在抛压清零。而 X Layer 升级也叠加了供需两端的结构性变化, OKB 成为 X Layer 的唯一 Gas Token,钱包、交易所、支付场景全面导流。 另一个交易变量是合规预期。市场一直关注着“OKX 正准备赴美上市”的动态,因此对其打开美国市场抱有想象空间,当然能否落地还取决于美国的监管政策。 供给收缩 + 需求集中,让市场瞬间意识到 OKB 的稀缺性和使用价值被同时放大,于是出现了资金抢跑、情绪共振的短期暴击。 我对这个板块的态度很明确:不Fomo,保持观察。ZK 很可能会在合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复活机会,也可能只是短暂翻身。但无论如何,它的动向值得盯一盯。 美国最新的数字资产报告已经写明,个人应该被允许在公共区块链上进行私密交易,还鼓励用自托管和隐私增强技术来减少链上数据外泄风险。白宫 2025 年的数字资产政策报告也有提到ZK 是平衡隐私和合规的关键路径。 这个态度的转变很有意思,以前,隐私币、混币器是监管眼中的“黑名单”,现在决策层反而承认:想要更多传统资金上链,就必须补齐“链上隐私”这个短板,而 ZK 是现成的解法。 在企业级应用端。Google Wallet 已经上线了一个基于 Succinct Labs 的 ZK 年龄验证:你可以证明自己年满 18 岁,但不需要暴露任何身份证细节。听起来很 Web2,既 KYC 合规,又保护隐私,但这次是跑在链上的。 背后的 @Succinctlabs 也因此被推到了台前,代币 $PROVE 上线后表现也还算不错,行情好的情况下基本跑赢了大部分的山寨币。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件事:当顶尖科技公司和真实业务场景开始用 ZK,市场的耐心也会因此回归。 我理解 ZK 的复兴,不只是情绪反弹,更是合规时代的必然需求。资产和交易搬上链后,企业不可能接受所有商业细节被公开给竞争对手,个人也不愿自己的财务轨迹变成透明流水。 而监管的要求又很明确。该审计的要能审,该追溯的要能查。这种看似矛盾的需求,恰好是 ZK 的舞台:“先证明合法,再隐藏细节”。比如银行间的大额结算,可以用 ZK 验证交易符合反洗钱规范,但不公开客户是谁。 上个周期,ZK 顶级团队融资不断,但很多二级表现却是“从天王到天亡”,把 ZK 赛道热度打到冰点。现在这一轮,是否有机会反转这种“ZK 二级必亡”的印象? 我觉得可以关注两类标的,一类是还没发币、技术储备和落地能力都在线的团队;另一类是已经发币但筹码结构健康、业务实打实推进的项目。 对我来说,这个板块短期值得观察,尽管现在还没到可以无脑重仓的程度,但不排除出现几个顺势走出来的赢家。 ---------------🤔🤔🤔--------------- 我们再来看这波政策红利的直接获得者:稳定币 稳定币是这波美国监管红利里,最直接的赢家。GENIUS 法案等于是给美元稳定币发了本护照:发行合法、身份正名,终于能名正言顺地走进美国金融体系的主干道。所以我们也看到,川普家族的两个儿子在政策落地前就先行入场,通过 @worldlibertyfi 推出 $USD1,在合规时代开启时占据先发位置。 政策落地的当天,摩根大通就官宣在 @coinbase 的 Base 链试点发行 JPMD 存款代币(本质上就是部分准备金的银行存款稳定币)。 Coinbase 自家的稳定币 USDC 也在合规利好的带动下快速增长,在最近一周新增了8亿美金的流通量,还趁热推出了由美国运通背书的加密信用卡,联合 Shopify、Stripe 把 USDC 支付直接送进电商收银台。 规模的爆发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变化是:使用范围的拓宽。 Visa、万事达等结算网络已经把稳定币纳入全球网络,把它用到高频支付上,绕开传统卡片网络那层又慢又贵的收费。跨境汇款、电商、游戏内交易,合规稳定币一旦进去,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同时“正规军”的进场,也意味着门槛的陡升。法规规定发行人必须是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子公司、持牌信托公司等,还要经过金融监管委员会的安全评估。 这几乎直接把小型创新者挡在门外,稳定币市场会更快走向寡头化,Circle、Coinbase、传统银行系三大阵营的对抗局面会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监管禁止给持币者支付利息,稳定币的定位会回归到支付和价值存储本身,不再有算法币那种年化超高的幻象。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要怎么参与这波红利? 其实也有路径。比如多个合规平台已在 USDC 上提供合理收益,路径更安全、流动性强,也更适合稳健资金:@Coinbase 提供约 4.1% APY 的 USDC 持有奖励。@Binance 最近也推出了 USDC 灵活存款产品。在本期推广中,每账户可享 100,000 USDC 最高 12% 的APR,且资金随存随取。 用投资角度来说,这些收益也并不算低了,而且具有稳健、安全与流动性,远比放交易所里也不上车更实在。特别作为跨境用户,存稳定币不仅赚得利率,还能规避汇率波动和传统渠道的繁琐。 总结我的判断:这轮政策是为稳健合规稳定币扫清跑道。短期内,美元稳定币及其支付应用将迎来资金入场;长期看,它们会成为链上金融的压舱石,成为法币数字化的核心桥梁。 ---------------📈📈📈--------------- 美国监管的明朗化,其实是在为整条本土化的金融经济铺路。 所谓“本土化”,根本是指,合规公链、协议会承载更多美国机构的业务,传统金融也会更主动地融进这些链上底层,把它当作新的基础设施来用。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 Base,依托 Coinbase 的合规优势和交易所无缝衔接,成功承载了越来越多美国机构与企业的上链业务,打通了支付、应用、资产流通等多条赛道。 在这个趋势下,我看好 Base 系的生态延展力。除了自己推代币化证券,它还用合作伙伴在往里填应用,比如和 Stripe 一起做链上稳定币支付,让 Base 成为支付创新的中枢;它也为 PayPal、摩根大通等提供底层结算设施。 未来,美国的支付公司、银行、券商,比起去用一个海外匿名链,显然会更愿意选择这种本土、可沟通、出问题能第一时间对接的网络。本土化,其实就是一条合规护城河。 Base 本身不发币,它的流量、价值与想象力,都在 B3 这条唯一的血脉通道上兑现。B3 构建在 Base 之上,创始团队们皆来自 @coinbase 继承了 Base 的合规体系同频与用户经济入口优势,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美元稳定币支付、机构结算,还是进入北美市场的合规叙事,B3 都拥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 这一类链上金融的底层基础设施,在打通场景化和个性化的闭环之后,会对想要上链以及想在链上长期高效运营的优质资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 Base 迎来大规模应用爆发时,B3 将成为这些应用直接落地与规模化运营的首选,真正的超级应用承接层与链上经济入口。 另外,我对 B3 团队算是比较了解的,做事很稳健,除了打磨产品,也在持续对外拓展,这里我先卖一个关子。可以确定的是,在后面重量级的合作公布后,B3 在行业里的位置会更明确。 往后看,我不觉得这只是个孤例。随着法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传统巨头走上摩根大通和 Coinbase 这条路,也许未来能够看到许多大行去发行链上债券、保险公司用链上管理保单、科技巨头发企业稳定币做内部结算……毕竟每一个大客户,都是链上基础设施的稳定现金流来源。 当然,这也会抬高要求:性能得顶住海量交易,隐私要保护企业数据,合规上更要把审计、风控内置到系统里。 简单说,美国的这波政策,正在把链上基础设施从过去的“国际化野蛮生长”,推向“本土化精细耕耘”。这轮升级,本土合规链和模块化创新网络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 作为一个长期看赛道的投资人,我很清楚:监管的靴子一旦落地,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就开始重排。美国这轮政策的明晰,是实打实地在改变资金的流向和行业的秩序。 短线上,合规利好带来的资金流入和做多情绪已经让一些板块跑赢大盘,稳定币发行方、市值代币化,价格和交易量都给了市场很直观的反馈。这只是资金的第一波试探。 更重要的,是长线格局的重塑。当规则清晰、门槛明确之后,真正有价值的赛道才会沉淀下来。反过来,那些脱离实体需求、只靠投机博弈堆起来的伪概念,在强监管的环境下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行业的资源会往更有意义的方向流。 我个人坚定的认为:真正的机会,是顺应结构变化:短期看政策和资金流向,找到顺势的点切入;长期看哪些赛道能和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同频。 我把这一轮看成是加密行业的“互联网的第四阶段时刻”,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过的web3行业发展之路的文章:当年互联网有着规则确立、技术变革,短期有阵痛,但最后迎来的是更大、更健康的生态。 现在的加密产业,正在告别无序生长的野蛮时代,走向有规可循的成熟期。谁能在这个窗口期抓住政策红利去布局,谁就更有机会在下一个阶段的版图中站稳位置。 新航道已经铺开,顺风而行的人,会更快抵达未来。
Show more
我坚定地认为,这一轮的加密周期,是美国政府用政策来推动的。 今天凌晨,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关于401(k)退休金投资的行政令,允许把部分退休金资金投入私募股权、房地产、甚至是数字资产。 这个消息之后市场直接迎来一波暴拉,ETH突破了3900,BTC也涨到了117000多,各色山寨币迎来了一波普涨。 而我们把时间线往前拉:前几周,GENIUS法案正式通过,稳定币监管路线打通;这个月 SEC 也转变态度,高调喊出要做“Crypto Everything”。 从稳定币到DeFi,从链上身份到tokenized资产,几乎每一块都在被重新纳入美国监管体系。 这并不是小修小补,而是资本结构的重新定向。美国在做一件事:把Crypto纳入美元体系,作为下一个阶段的金融增长引擎。 我们今天就先展开聊一下美国政府要干什么?下一条tweet再聊一下我们crypto的爱好者可以从哪里搞钱。 ---------------🤔🤔🤔--------------- 美国政府到底要玩啥? 不是“放开交易”,不是“允许投机”,而是要系统性地让加密资产融入美国主导的金融结构里。听上去抽象,但我们可以看几个实际动作。 比较关键的一步,是 GENIUS 法案的通过,既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支付型稳定币”立联邦法。 美国政府亲手定义了“合规美元稳定币”的模型,并为它打开了金融体系的大门。 这意味着稳定币不再是链上的灰色补丁,而是可以被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金融工具。稳定币背后有国债,用户用它做跨境支付,银行拿它做流动性调配,甚至企业能用它记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的制度授权。 与此同时,SEC 也悄悄完成了态度转向。他们启动了“Project Crypto”,目标不是清退行业,而是用现有法律框架去“纳管”它。 他们现在愿意承认:不是所有 token 都是证券,并准备出台统一标准。 他们还在推进一件大事:把链上的交易平台、稳定币、DeFi、RWA 发行,全部拉入注册框架。 这场 Crypto Everything 计划,核心是三件事:1.统一监管口径,2.接住合规资金,3.给链上世界一个“可控的角色”。 也意味着未来你可能会看到:可以合法持牌的 DeFi 协议、可以公开募资的 RWA 发行平台、可以对接 TradFi 的交易所钱包组合。 所以美国政府真正想要的,不是币价飞,而是让这套链上系统成为它能驾驭的生产力工具。 让美元能在链上流转,让证券能在链上发行,让美式金融能重构新一轮的全球秩序。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这一轮周期的主线,不是 Crypto 自我进化,而是美国联邦政府亲自设计的“数字资产吸纳计划”。 ---------------📈📈📈--------------- 政策一落地,市场就开始动了。 从GENIUS 法案通过,到今天 401(k) 行政令签署,这几周里 BTC 一度冲上 12.3 万美元,ETH 整月涨幅高达 54%,高点逼近 4000 美元。 我们再来看宏观层面。7 月份,美国的加密现货 ETF 总共吸进了 128 亿美元,直接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比特币相关产品吃掉了将近一半,约 60 亿美元;ETH 的ETF产品也很猛,单月流入了 54亿 美元资金。 而BlackRock 的比特币信托 IBIT 一路涨到 860 亿美元的管理规模,甚至超过了部分标普500成分ETF。 传统金融机构这边,也在疯狂“链上接盘”。贝莱德发的链上国债基金 BUIDL,不仅管理规模涨到至 29 亿美元。https://t.co/WwXpgYOJll 和 Deribit 这种主流交易所也开始接受它作为抵押物,说明它已经可以跑进加密金融系统里当流动性了。 摩根大通也把自己的支付链 Onyx 升级成了一个全新的链上结算系统 Kinexys,找来清算巨头 Marex 一起做了第一次“7×24 实时链上清算”。 说人话就是,把传统金融系统里原本几天到账、周末不能动的东西,彻底打通进了链上。 机构并不是在“探索”,他们是真的把链上当成正事儿在干。 你可以继续看 KOL 发言,也可以看看钱已经到了哪。这轮行情,不是靠叙事拉动,而是政策定调之后,资金主动找到了流动方向。 资本已经开始下注,标的就是“接得住政策”的。 ---------------⏰⏰--------------- 最后我想说的是: 这轮周期的真正主线,不在链上,而在政策层。 美国开始接管之后,整个游戏的参数都变了:Token 要能入表,项目要能审计清算,投资人只投制度能接住的标的。 这个周期,更像是资本框架的重排,而不是叙事轮换、代币复苏。 所以你得想清楚,你投的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被美国体系“接住”。 如果不能,那很可能只是周期里的泡沫一跳;但如果能,它就可能是下一个美联储账本上的那一行数据。
Show more
0
3
12
2
插针了 开个多
我眼中严重被低估的项目=PLUME 所有人都知道RWA是美政策推动作物的核心潜力赛道。而潜力的RWA项目在于,谁有机会抢美国资源前提下,抢先跑通监管、资产端和用户端的闭环。 我个人认为加密市场在这一轮变化中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我之前的推文中也都有提到比如币股双动、ETF、401k养老账户允许投资加密资产,在美国政策推动下,链上-链下联动会变成常态。 在这些政策之前,币圈的投资逻辑和传统市场不一样,基本上就是一个投机市场。而随着更多的传统资产和金融机构进场,市场会慢慢回归到“价值投机”。MM之类的一些做市商当然依旧重要,但能穿越周期的,会回归到那些有基本面、有资源、有护城河的项目。 我会愿意在目前这个行情去寻找一些被低估的项目和赛道。在 RWA 赛道里,我认为Plume就是被严重低估的哪一个。 想在 RWA 赛道跑出来,我认为这三个指标最重要: 第一,你的美国资源或者传统资源要够硬。 RWA 的最大增量来自美国政策推动下的资产数字化,谁能率先拿到美国资源或者传统机构资源,就能第一时间接入最优质的资产端和监管通道。这靠吹牛逼行不通,而是需要实打实的关系网、合作背书和落地案例。 第二,你的产品必须能接住资源和用户。 很多 RWA 项目在机构端有资源,却没法把这些资源落到能让普通用户参与的产品上。真正有潜力的项目,是能把合规资产嫁接到链上收益场景,让机构和用户两端都能顺畅参与。 第三,你的可扩展性要足够强。 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资产品类,必须有能力从单点突破延伸到更多现实资产。而这个过程需要合规、技术、市场三方面的配合。 那就这三个点我们反过来看Plume 第一:资源扎实,且布局已经落地在关键节点 1.它与 WLFI(川普家族)合作,成为 USD1 稳定币的唯一 RWA 公链(目前 USD1 只支持 BNB Chain 和 Plume),把“政治资本+合规稳定币”绑定进自家生态。 2.Plume 最新又和招商银行资管子公司 CMBI AM 合作,把全球首支同时获香港 SFC 与新加坡 MAS 监管认可的美元货币基金搬上链,为合规 RWA 产品开了先河。 3.Plume 在美的落地动作十分密集:不仅在纽约帝国大厦设立总部,与 SEC 的 Crypto Task Force 和美国财政部高层对话、参与 RWA 监管框架制定;还与 TRON 合作,让全球最大链上稳定币生态之一直接接入 Plume 的债券、国债、企业债等利息策略,不断扩展美国链上资产清算通道。 第二:产品模型上打通机构与用户两端 Plume 的 RWA-Fi 模型打通了机构与用户两端,机构可以在合规框架内将资产映射到链上,并直接接入 DeFi 收益策略;普通用户则可以通过链上入口购买、持有这些资产份额并获得收益。这是大部分 RWA 项目做不到的。 第三:可扩展性路径清晰且递进 Plume 的策略是先从监管最容易接受的安全资产切入,建立起制度级信任,然后逐步向更多现实资产延伸。 这样的路径既降低了早期合规风险,又在每一个新资产类别的引入中积累可复制的监管与技术模型。 一旦模型被市场和监管同时验证,Plume 面对的将是一个10 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资产数字化缺口,并且极大可能成为其中的核心基础设施。 从这些方面来看,Plume是一个我认为具备很大潜力的RWA项目。 最后我们再看它的二级情况 它的大所上线数量有限,流动性还没完全打开,这在短期内不免会限制它的价格表现。这种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币价方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它的价格表现依然坚挺;然而现在市场回暖,却没能跑出一个亮眼的涨幅,我个人觉得这是有点遗憾的。不过对一些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反而可能是一个上车的机会。 对我来说,这类项目值得长期关注。至于什么时候进、怎么布局,答案不在我,而在你自己的判断里。 (本文仅为jiayi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Show more
0
5
9
0
我眼中严重被低估的项目=PLUME 所有人都知道RWA是美政策推动作物的核心潜力赛道。而潜力的RWA项目在于,谁有机会抢美国资源前提下,抢先跑通监管、资产端和用户端的闭环。 我个人认为加密市场在这一轮变化中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我之前的推文中也都有提到比如币股双动、ETF、401k养老账户允许投资加密资产,在美国政策推动下,链上-链下联动会变成常态。 在这些政策之前,币圈的投资逻辑和传统市场不一样,基本上就是一个投机市场。而随着更多的传统资产和金融机构进场,市场会慢慢回归到“价值投机”。MM之类的一些做市商当然依旧重要,但能穿越周期的,会回归到那些有基本面、有资源、有护城河的项目。 我会愿意在目前这个行情去寻找一些被低估的项目和赛道。在 RWA 赛道里,我认为Plume就是被严重低估的哪一个。 想在 RWA 赛道跑出来,我认为这三个指标最重要: 第一,你的美国资源或者传统资源要够硬。 RWA 的最大增量来自美国政策推动下的资产数字化,谁能率先拿到美国资源或者传统机构资源,就能第一时间接入最优质的资产端和监管通道。这靠吹牛逼行不通,而是需要实打实的关系网、合作背书和落地案例。 第二,你的产品必须能接住资源和用户。 很多 RWA 项目在机构端有资源,却没法把这些资源落到能让普通用户参与的产品上。真正有潜力的项目,是能把合规资产嫁接到链上收益场景,让机构和用户两端都能顺畅参与。 第三,你的可扩展性要足够强。 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资产品类,必须有能力从单点突破延伸到更多现实资产。而这个过程需要合规、技术、市场三方面的配合。 那就这三个点我们反过来看Plume 第一:资源扎实,且布局已经落地在关键节点 1.它与 WLFI(川普家族)合作,成为 USD1 稳定币的唯一 RWA 公链(目前 USD1 只支持 BNB Chain 和 Plume),把“政治资本+合规稳定币”绑定进自家生态。 2.Plume 最新又和招商银行资管子公司 CMBI AM 合作,把全球首支同时获香港 SFC 与新加坡 MAS 监管认可的美元货币基金搬上链,为合规 RWA 产品开了先河。 3.Plume 在美的落地动作十分密集:不仅在纽约帝国大厦设立总部,与 SEC 的 Crypto Task Force 和美国财政部高层对话、参与 RWA 监管框架制定;还与 TRON 合作,让全球最大链上稳定币生态之一直接接入 Plume 的债券、国债、企业债等利息策略,不断扩展美国链上资产清算通道。 第二:产品模型上打通机构与用户两端 Plume 的 RWA-Fi 模型打通了机构与用户两端,机构可以在合规框架内将资产映射到链上,并直接接入 DeFi 收益策略;普通用户则可以通过链上入口购买、持有这些资产份额并获得收益。这是大部分 RWA 项目做不到的。 第三:可扩展性路径清晰且递进 Plume 的策略是先从监管最容易接受的安全资产切入,建立起制度级信任,然后逐步向更多现实资产延伸。 这样的路径既降低了早期合规风险,又在每一个新资产类别的引入中积累可复制的监管与技术模型。 一旦模型被市场和监管同时验证,Plume 面对的将是一个10 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资产数字化缺口,并且极大可能成为其中的核心基础设施。 从这些方面来看,Plume是一个我认为具备很大潜力的RWA项目。 最后我们再看它的二级情况 它的大所上线数量有限,流动性还没完全打开,这在短期内不免会限制它的价格表现。这种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币价方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它的价格表现依然坚挺;然而现在市场回暖,却没能跑出一个亮眼的涨幅,我个人觉得这是有点遗憾的。不过对一些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反而可能是一个上车的机会。 对我来说,这类项目值得长期关注。至于什么时候进、怎么布局,答案不在我,而在你自己的判断里。 (本文仅为jiayi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Show more
0
30
135
6
今日教训 管住手,一定要知行合一 切记不要妄图单边行情下吃波段 及时止损,做错就是错了马上修正 https://t.co/18s2yle4yj
0
0
1
0
万物上链的趋势下,链与链之间的价值流动会比今天频繁可能十倍不止,桥接安全会从‘补短板’变成‘核心基建’。这个赛道不会是赢家通吃,但会是赢家生存更久。 然而跨链桥存在的安全问题,不是“修个 bug”就能解决的。过去 3 年被盗 27 亿美金, Ronin 到 Wormhole 再到 Nomad都没有逃过,主要是整套架构层面的硬伤。 Solayer 走了另一条路,从底层调整安全模型,用多方签名机制和纯链上逻辑,尽量去掉中心化依赖。至于能否顶住长期的流量和攻击,就交给时间验证了。
Show more
1/ Cross-chain bridges have been crypto's weakest link - over $2.7B stolen since 2021. From Ronin ($625M) to Wormhole ($320M) to Nomad ($190M), we've seen it all. We're proud to safeguard @solayer_lab's new SVM-native cross-chain bridge from day one, and here is what makes it different:
Show more
0
0
0
0
我坚定地认为,这一轮的加密周期,是美国政府用政策来推动的。 今天凌晨,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关于401(k)退休金投资的行政令,允许把部分退休金资金投入私募股权、房地产、甚至是数字资产。 这个消息之后市场直接迎来一波暴拉,ETH突破了3900,BTC也涨到了117000多,各色山寨币迎来了一波普涨。 而我们把时间线往前拉:前几周,GENIUS法案正式通过,稳定币监管路线打通;这个月 SEC 也转变态度,高调喊出要做“Crypto Everything”。 从稳定币到DeFi,从链上身份到tokenized资产,几乎每一块都在被重新纳入美国监管体系。 这并不是小修小补,而是资本结构的重新定向。美国在做一件事:把Crypto纳入美元体系,作为下一个阶段的金融增长引擎。 我们今天就先展开聊一下美国政府要干什么?下一条tweet再聊一下我们crypto的爱好者可以从哪里搞钱。 ---------------🤔🤔🤔--------------- 美国政府到底要玩啥? 不是“放开交易”,不是“允许投机”,而是要系统性地让加密资产融入美国主导的金融结构里。听上去抽象,但我们可以看几个实际动作。 比较关键的一步,是 GENIUS 法案的通过,既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支付型稳定币”立联邦法。 美国政府亲手定义了“合规美元稳定币”的模型,并为它打开了金融体系的大门。 这意味着稳定币不再是链上的灰色补丁,而是可以被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金融工具。稳定币背后有国债,用户用它做跨境支付,银行拿它做流动性调配,甚至企业能用它记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的制度授权。 与此同时,SEC 也悄悄完成了态度转向。他们启动了“Project Crypto”,目标不是清退行业,而是用现有法律框架去“纳管”它。 他们现在愿意承认:不是所有 token 都是证券,并准备出台统一标准。 他们还在推进一件大事:把链上的交易平台、稳定币、DeFi、RWA 发行,全部拉入注册框架。 这场 Crypto Everything 计划,核心是三件事:1.统一监管口径,2.接住合规资金,3.给链上世界一个“可控的角色”。 也意味着未来你可能会看到:可以合法持牌的 DeFi 协议、可以公开募资的 RWA 发行平台、可以对接 TradFi 的交易所钱包组合。 所以美国政府真正想要的,不是币价飞,而是让这套链上系统成为它能驾驭的生产力工具。 让美元能在链上流转,让证券能在链上发行,让美式金融能重构新一轮的全球秩序。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这一轮周期的主线,不是 Crypto 自我进化,而是美国联邦政府亲自设计的“数字资产吸纳计划”。 ---------------📈📈📈--------------- 政策一落地,市场就开始动了。 从GENIUS 法案通过,到今天 401(k) 行政令签署,这几周里 BTC 一度冲上 12.3 万美元,ETH 整月涨幅高达 54%,高点逼近 4000 美元。 我们再来看宏观层面。7 月份,美国的加密现货 ETF 总共吸进了 128 亿美元,直接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比特币相关产品吃掉了将近一半,约 60 亿美元;ETH 的ETF产品也很猛,单月流入了 54亿 美元资金。 而BlackRock 的比特币信托 IBIT 一路涨到 860 亿美元的管理规模,甚至超过了部分标普500成分ETF。 传统金融机构这边,也在疯狂“链上接盘”。贝莱德发的链上国债基金 BUIDL,不仅管理规模涨到至 29 亿美元。https://t.co/WwXpgYOJll 和 Deribit 这种主流交易所也开始接受它作为抵押物,说明它已经可以跑进加密金融系统里当流动性了。 摩根大通也把自己的支付链 Onyx 升级成了一个全新的链上结算系统 Kinexys,找来清算巨头 Marex 一起做了第一次“7×24 实时链上清算”。 说人话就是,把传统金融系统里原本几天到账、周末不能动的东西,彻底打通进了链上。 机构并不是在“探索”,他们是真的把链上当成正事儿在干。 你可以继续看 KOL 发言,也可以看看钱已经到了哪。这轮行情,不是靠叙事拉动,而是政策定调之后,资金主动找到了流动方向。 资本已经开始下注,标的就是“接得住政策”的。 ---------------⏰⏰--------------- 最后我想说的是: 这轮周期的真正主线,不在链上,而在政策层。 美国开始接管之后,整个游戏的参数都变了:Token 要能入表,项目要能审计清算,投资人只投制度能接住的标的。 这个周期,更像是资本框架的重排,而不是叙事轮换、代币复苏。 所以你得想清楚,你投的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被美国体系“接住”。 如果不能,那很可能只是周期里的泡沫一跳;但如果能,它就可能是下一个美联储账本上的那一行数据。
Show more
0
54
336
51
⚠️⚠️⚠️ 项目方必看系列之——跟着释永信学如何通过群体心智做市场 1981 年,释永信 16 岁进少林寺时,寺里只有 9 个和尚,靠种地和香火勉强维持生计。1982 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电影爆火,才让外界第一次重新注意到这座快被遗忘的古寺。 释永信的敏锐让他接住了这破天的富贵🌟,他没有发明功夫,也不是最能打的那一个,但他完成了一个历史级的心智绑定:在全球用户的脑海里,让“中国功夫 = 少林” 🧠从没有到有,他开始系统整理武术典籍,创办拳法研究院,推动表演出海、影视授权、文化外宣,逐步把少林寺从宗教场所变成全球传播的文化符号。 而这个心智定位,最后也变成了真金白银💰:寺庙门票分成、文化产业公司、无形资产管理、IP 授权、地产开发……释永信不仅占住了认知,还拿到了生意。他用 40 年时间,把一个破庙,做成了全球功夫的“定价入口”。 🧠这是群体心智的力量,占住用户脑子,就有资格讲故事、定价格、被记住。 ---------------📈📈📈--------------- 你可能会问:这和 Web3 有什么关系? 我之所以让你看释永信,不是因为他搞直播、讲 IP,而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一件事:在全世界的心智里占住了一个关键词的定义权。 这是 Web3 项目最容易忽略、但最该学的一点。 📈Web2 做的是业务,当然看市占率。即你的垂直赛道你的用户占比体量。因为传统商业无论是估值还是生意本身都离不开产品落地后在市场的直接竞争力。 而Web3项目我跟人认为:项目的“群体心智占有”作用大大超过“实战占有率”。📊 但“关注群体心智”不是一句空话,它贯穿了项目从 0 到 1 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 TGE 这个关键节点。🧱 还是我一直强调的那样,TGE 前和 TGE 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TGE 之后有了流动性,项目的运行逻辑会彻底改变。你不再只是讲故事、拉关注,而是开始面对真实市场的定价、套利和博弈。这种转变非常剧烈,一旦准备不足,前期所有的热度和期待都可能在几天内迅速瓦解。💥 所以项目方必须提前思考:在 TGE 之前,你到底该抢占什么样的用户心智?该讲怎样的叙事?该把自己摆在用户脑海中的哪个位置? 接下来,我们分开细谈👇 ---------------💡💡💡--------------- 🚦TGE 群体心智应该怎么打?项目方自查 TGE 之前,一定是项目宣传的最佳窗口。TGE就是围绕基于用户群体下打造对于项目的认知度,来换取TGE前的注意力和用户的参与度,也是为产品打下漏斗池的好机会。 TGE 前我认为的三要素“信任打牢、把定位讲清、把预期托住”。如果这三件事没做扎实,那 TGE 通常不是起点,而是终点。 那TGE 前到底要占住什么样的心智?我建议你自查三件事: 1.用户心中你项目的 Tier? 你在用户心中你所处赛道的Tier = TGE期待值 =用户愿意花多少时间精力在你项目身上=你真实的数据表现等等 2.用户到底记住了你是什么? 我遇到太多创始团队像我介绍了20分钟的亮点,我最后摇摇头说:“用户不在乎”。大家来Crypto就是来赚钱的,所以逻辑非常简单。你要不然产品服务给用户提供赚钱机会,要不你项目性感让用户认为有潜力赚钱。 在这个聚焦力无比碎片化的市场,每天都有无数项目在宣传。不要指望用户真正的读懂你。请将你的项目最后就提炼出用户能记得住,简单理解的,并且为联想你未来的爆发潜力相关的不超过3个亮点。 说人话,是80%项目做不到的事情。 ✍️ 3.群体信任是一切的基础? 如何打造一个受信于用户的项目?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击穿的一层。 哪怕你技术强、叙事牛,一旦用户对你的人设、团队、行为模式产生质疑,信任一旦塌方,心智就会自动脱锚。 信任崩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大事,而是一些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比如本来说好什么时候发奖励,拖了又拖,连个解释都没有;社区里有人质疑,团队却集体装死,或者冷冷一句“我们会内部讨论”等等⚠️ 这些事每件看起来都不大,但就是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感觉,会一点点击穿用户最初的信任感,尤其是那批最早的支持者。他们原本是你最宝贵的资产,是真心相信你故事的人,但一旦信任裂缝出现,他们离场最快,也最不会回头。 总结一下,如果你项目还没有TGE,你可以根据上面引导自查,最后总结一下你在用户或者市场(也就是群体)的心智到底是什么? 少即是多,就好像,中国最正统功夫全世界想到的是有少林寺。不是咏春拳不厉害,而且咏春拳没有迎来它的释永信。 ---------------💡💡💡--------------- TGE 后,项目正式进入“有价格、有流动性、有二级交易”的状态。 这时候最大的变化是:项目不再只是一个产品或愿景,而是一个金融标的。 首先,你的用户构成进行了改变。早期的精神或者产品支持者,身份变成了 使用者+交易者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其他交易者开始涌入。他们并不关心你未来能做什么,也不care你的路线图,他们只关心一个问题:这个币,有没有赚钱的机会? 现实很残酷。Web3 很少有谁是“产品无可替代”的。你哪怕做得比竞品好 20%、30%,如果币价没弹性、二级没人动,市场很快就会抛弃你,转而追逐那个看起来“更能涨”的故事。 因此项目方必须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要买你的币? 🌞低阶玩家:我产品好。 用户:好不好不重要,反正我不是不敢买。 这类项目方的二级群体心智为:“产品和金融价值割裂” 这是 Web3 和传统创业最大的不一样。行业内没有什么天花板,也没有等你成长的耐心。你产品再好,没有金融属性的配合,就打不穿市场的认知壁垒。 在这个行业里,产品体验不是稀缺品,注意力才是。如果币价不动,他们甚至不知道你是谁,更不会用你的产品。 你觉得自己在埋头做事,是 builder;但在用户眼里,你只是一个“没有预期差”的资产。对不起,不参与。 🌞中阶级玩家:我有利好,我拉盘 用户:短期投机一下,获利我赶紧跑。 行业大多数用户,本质上就是短平快的投机者。你如果没让他们信任你,但至少给了市场一个能炒作的理由,那他们还是会进来参与的。但参与 ≠ 认同,他们买完就跑,不会留下来陪你建设。 这不是坏事。相反,这说明你至少有动静,你的币是“能交易”的。哪怕用户不打算长期持有,但他们知道你有行情、有波段,愿意进来做一把。 做到一两次有效拉盘后,价格弹性慢慢就起来了。到那时,用户可能还不信任你,但已经开始关注你,会把你放进 watchlist,蹲你下一次出手。 🌞高阶玩家:让用户觉得“这个币值得留着,卖飞就上不去车了” 最高阶的心智占领,是当用户整理钱包、准备减仓时,会把你的代币留在“下一轮”里。🚀 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四个核心反馈环节: ·项目长期方向清晰,叙事不会反复横跳; ·产品进展有节奏,用户看得见希望; ·项目方有利好,币价不疲软 ·币价有韧性,能形成“上去了还有得讲、跌下去也能再拉”的情绪弹性; 这种代币不一定天天暴涨,但用户心里知道,“你是值得长期参与的资产”,自然会留仓、传播、维护。 ---------------🌰🌰🌰--------------- 拿一个最近我把它放到了长期标的的币:$SUI,来拆解一下。 @Suinetwork坐拥豪华的团队(这次facebook的meta项目的产研团队),几十亿美金的一级市场估值也不乏成为了各大投资机构的为之FOMO对象。 实话说,TGE初期我认为SUI的表现并不好,社区整体感受是,项目方高傲自大不贴近社区。直到一年半以前,SUI突然意识到了社区的重要性,一手继续推生态一手抓社区。二级层面因为法规问题就不多说。 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突然间,SUI在市场心智层面成为了“小SOL”。挤入了,用户愿意长期持有资产名单。 其实Sui 在今年夏天已经经历了两件对市场信心构成考验的事件:一是5月底生态项目 Cetus 遭遇安全事故,导致约 2.23 亿美元的流动性池被耗尽;二是 7 月初迎来 4400 万枚、价值近 2 亿美元的大额代币解锁,是整个季度最大的释放之一。 按照常规节奏,这种连环负面本应带来价格崩盘和社区情绪崩溃。但结果却相反:SUI 不仅没有被市场抛弃,反而在前天涨到了 $4.39,创下了今年2月以来的新高,成为板块内最具交易热度的项目之一。🔥 为什么它扛住了?其实关键不只在于 Sui 团队对黑客事件等负面情况没有回避、而是迅速承担责任。真正重要的是,Sui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用行动慢慢改变了用户对它的认知,把原本被吐槽“高傲冷漠”的形象,一点点拉回成了一个“值得信任、能长期押注”的项目。💪 以生态项目 Cetus 被攻击为例,虽然这是由第三方智能合约引发的风险,Sui 并非直接责任方。但团队并没有甩锅,不仅立即暂停相关合约、冻结两笔涉事钱包、合作 Sui 验证节点发起投票,还联合 Sui 基金会安排贷款,筹集补偿资金来承诺“全额赔付”受害者。最终 90.9% 验证人投票支持释放 1.62 亿美元冻结资产,赔偿方案顺利通过。 整个过程透明、迅速、带有极强执行力,也让外界不仅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个团队在关键时刻,是扛得住、愿意兜底的。 它给大家示范的是:只要你前期建立了清晰的心智锚点,并在 TGE 后持续兑现,市场是会给你时间和空间的。 ---------------🤔🤔🤔--------------- 很多项目会来找我做市场,但我合作的项目一直很少。不是我眼光多高,而是我只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信用投入到值得信任的团队里。 在我决定是否协助之前,我都会做完整的项目 DD,核心判断标准只有两个:这个团队是否值得我信任?它的社区是否相信他们? 如果有一点不成立,那无论 narrative 多漂亮,我都会选择不合作。我不认为我能靠一场营销帮项目变好,更不会把信任交给一个不负责任的团队。 💬 因为说到底最终Web3 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壁垒,也不是融资额。而是你能不能在一群人心中,留下一个清晰、可信、值得被转述的位置。 这就是群体心智,也是 Web3 真正的胜负手。
Show more
0
47
115
18
37岁币圈女,高强度作业的养生:躺平大法: -只做自己喜欢和认可的事情 -只和自己喜欢人的工作 -远离激起我负面情绪的人 -无欲则刚,勿对比他人 人生苦短,工作占据我绝大数时间。 我很庆幸我一直在做我所长做我所爱。我也相信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创造最大价值。 和自己喜欢和信任的项目团队合作,建立一个每个小伙伴我都爱的团队。🫶 每天起床后都是幸福
Show more
0
79
243
4
牛市来了,pump空单止盈不玩了 合约千万不要拧着大市场走,ROI太低
三个让我最有信心做合约的代币 1, BTC 逢跌补仓 2,PAXG(黄金的一比一) 8倍现在被我调整到15倍 逢跌补仓 3 , PUMP 逢高补仓中 😂 https://t.co/nkOqU9okkf
0
0
3
0
三个让我最有信心做合约的代币 1, BTC 逢跌补仓 2,PAXG(黄金的一比一) 8倍现在被我调整到15倍 逢跌补仓 3 , PUMP 逢高补仓中 😂 https://t.co/nkOqU9okkf
0
12
21
1
韩国牛呀!占了Sahara 50%交易量 大家众所周之,韩国现在做市商都没有账户。纯纯韭菜买起来的 @SaharaLabsAI 什么时候破0.2 https://t.co/B5yrqjQjK7
0
0
0
0
Go Plume!
Stablecoins are about to change everything. On @CNBC, our CEO @chriseyin explains how the GENIUS Act could unlock a DeFi boom, and why clear legal protections for users will be crucial. 📺 Watch here: https://t.co/swslySrECs
Show more
0
1
2
0
之前写过“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今天 Sahara DSP 就是一个落地的现实例子。首批任务由 @campnetworkxyz @ionet @SoloAI_Agent @xFractalDotFun项目发起,$SAHARA 今天也最高涨到 0.105,日内涨幅超 28%。证明了这是一个被市场验证的方向。 它把 AI 项目方的真实需求:高质量数据,变成了一个三方共赢的系统: ·Sahara的核心竞争力是擅长标注,机制成熟,已被 20 万+用户验证; ·用户通过完成任务赚取 $SAHARA 和合作项目代币,同时贡献真实数据; ·项目方则获得更优更好的数据集,产品因此跑得更准更稳。 同时我也想说:投资这件事,真的需要点耐心。 判断“值不值得到那个价格”,远比猜“什么时候会到”更重要。 看清方向,做好决策,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Show more
⚠️⚠️⚠️ 项目方必看系列⚠️⚠️注意 透支未来空投来让用户撸一波,换个上所后就完全交给二级?项目痛苦,用户痛苦。项目未来出路到底在哪里?🎯 今天分享欲爆棚💥,想聊聊我思考下项目未来的商业发展活路。 💡还是先说结论:必须成为“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的项目” ---------------📈📈📈--------------- 🌊过去几年中,基本上所有 Crypto 项目在 TGE 前夕都会大撒空投,用免费代币来吸引流量。然而,常见的情况是:TGE 后用户大批流失,拿到空投的用户多数立即抛售代币,项目热度和代币价格随之跳水。 📦像极了互联网的前团大战,剩下一地鸡毛和靠资本支撑下来的浑身是血的极少胜利者。 不少空投代币都是“上线即巅峰,随后一路狂跌”,无数撸空投的“羊毛党”最终甚至亏本离场。 📛我不是在否定空投这件事,我们行业就是金融科技,利用crypto来进行用户激励策是聪明的行为,在早期也依然是有效的引流方式。 在当前这个阶段,如果用户在项目中无利可投,他们也基本不会去主动参与。但是“用户有利可图”的结构,必须被认真设计。 🕳️然而很多项目只在 TGE 前给了羊毛,背后没有真正的商业机制。TGE 后想留住用户,只能继续靠自己发 token 来维持活跃,这种方式最终会走向透支,跑不出正向循环,最终项目只会慢慢走向死亡。 项目需要一直给用户激励才能更好的拥有市场占有率和群体心智。 🧩那么问题来了,TGE 之后,项目怎么留住用户?怎么让他们继续有利可图? 我的答案是:别再靠自己的 token 激励,而是引入别人的 token或其他奖励来更好的鼓励你的目标用户。 换句话说,是要建立一种结构,让别人出币、你出自己的你提供能兑现激励价值的场景或机制,双方合作形成闭环。而不是无限透支自己代币。自己代币。这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核心逻辑。 ---------------⏰⏰⏰--------------- 💬“羊毛出在猪身上”原本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商业模式概念,意思是通过免费模式获取大量用户黏性,然后让其他愿意付费的第三方来买单。 🐑用户(羊群)享受好处是免费的,真正掏钱的是另一个“冤大头”(这里我称之为猪)。它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跨领域补贴:你把用户规模或数据变现给第三方,用第三方的钱来反哺用户。来实现三赢。 在 Web3,这种模式意味着:项目方不直接从用户身上赚钱,反而先给用户好处,由别的利益相关方出钱买单。 👣如果你是一位项目方,听到这里可能会想:“我也想让别人给我的用户买单,我该怎么做?”。我的建议是,从以下两步思考入手: 1.清晰化项目当下阶段最重要的用户对象。不要跟我说所有Crypto用户。你应该更具象的描绘出,是让你平台交易的?或是使用你们产品的?再或是买你们代币的? 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如何定义成功?” 那么你的目标用户就应该是,核心给你可以带来成功的产生行为结果的群体。 2.明确你的项目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就是你的护城河,你能提供的、别人很难提供的价值。这个可以是技术实力(比如超强的基础设施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独特的数据资源,等等。问问自己:“我有什么独门绝技,是别的项目非常需要但自己没有的?” 3.找到最需要你这项竞争力的合作方是谁。谁缺你这个东西,谁就是那个愿意出钱的“猪”。例如,如果你的项目是交易平台/公链,核心竞争力是流动性和生态,那么许多新项目就需要你的场子来获取流动性,这些项目方可能愿意拿代币/资金来换取上你平台的机会; 📱再比如你是一款DApp拥有大量活跃用户,那些想要用户的其它项目就可能愿意付费向你的用户做空投或优惠活动。确定了谁最需要你,你就找到了潜在的合作伙伴。 ---------------💃💃💃--------------- 为了方便理解,先举个最出色的例子 🔥Binance(BNB) ·核心优势:宇宙最强流动性 ·核心价值用户:Binance作为交易所,有BNB代币。所以核心用户画像为交易者,以及BNB的持有者。 ·意向合作伙伴:一切愿意用空投换取流动性的项目方 ·行为结果:通过Alpha,BNB holder drop等机制,利用其他项目方放血来滋养自己用户。 ·提问:为什么不给主站现货交易者空投?Jiayi解读:因为CEX交易量更多来自稳定的MM,而留住MM是靠流动性等MM获利。所以空投Alpha是既可以撬动wallet市场,又尽可能的奖励散给普通用户的手段 📣再来看Kaito:Kaito 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贡献内容和数据(羊毛),而项目方掏钱购买这些情报(猪出钱)。 ·核心优势:Twitter言论流量 ·核心价值用户:Yapper(KOL &嘴撸群体) 优势也是劣势,因为嘴撸群体价值非常有限或这种虚假繁荣反而除了项目方老板自爽外无其他意义 ·意向合作伙伴:没有更佳渠道获得Twitter关注的项目,以及TGE前造势 ·行为结果:项目方出USDT或Token来为Yapper们进行行为奖励 ·提问:这种商业模式的天花板周期多久?Jiayi解读:和项目获取社交媒体流量的整体能力成反比。举例子:倘若项目方有更好的获客手段,则Kaito是一个增加成本且对外导流的累赘。 ---------------🧠🧠🧠--------------- 📌如果你是项目方,到这里你应该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商业模式了。 ♻️本质上就是合作共赢:你用自己的核心资源去帮伙伴实现目标,伙伴出资出力来为你的用户提供好处。这样你的用户舒服了,你也巩固了自己的生态黏性,而伙伴也达成了他们的KPI。 但这种模式也有个前提:永远不要丢掉你的核心竞争力。一旦有一天你不再具备那个让伙伴愿意付出的独特价值,这条路子就走不通了。“羊毛”最终还是建立在“羊身上”能产生价值的基础。 如果你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核心竞争力诶? Jiayi建议:你要不然换个方向做做?😅 ---------------👧👧👧--------------- 最后说一点jiayi自己的感想: 🧊现在加密市场炒作降温、投资人变理性,这是行业成熟的表现。作为一个见证行业发展的人,我其实是很欣慰的。 🏗️我相信未来能活下来的项目,要么在硬核技术和应用上有突破,要么就在商业模式上玩出“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可持续的创新。前者提供长期价值,后者提供良性循环的生态动力,两者兼具那就更棒了。 对项目方来说,与其一味砸钱拉盘,不如多想想有什么资源可以与别人交换合作,“羊毛出在猪身上”说白了就是找对合作伙伴,巧用外力来壮大自己。 对投资者来说,下次再看到项目吹牛逼,先看一下它有没有第三方买单的造血能力,毕竟只有能一直飞的猪和养不死的羊,才能在这个市场笑到最后。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觉得符合这种商业模式的有趣项目!你们每个留言的项目,我都会去DD的。 如果有成功投资或者合作的,钱上见哦!💸🤝
Show more
0
0
2
0
麻绳专挑细的断 不会让你有事情的,手术费我包了 ❤️
啊,我说命运啊,生存啊 这次把全部allin 了@aspecta_intern Asp明日上线,目前钥匙来到了8.55u一把,做为每次都高强度参与的选手,这次一定会赢,我也一定要赢,我得活下来。 前上个月的一次意外@Ryu25573472 赚哥让我去检查一下,确定了是黑色素瘤,我起初没有在意,只是觉得偶尔会疼一下没有什么大问题,在赚哥的建议下,我去检查了一下,虽然还是前期,医生建议我尽快切除,考虑到各方面,我还是觉得再等等吧。 前几天疼痛感开始加重,看了一下又变大了一圈,虽然我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步,这次盈利后,我要去做手术了,不能再拖了。
Show more
0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