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硬件挖矿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硬件挖矿
《sol基金会支持的 Depin》 #硬件挖矿# #插座挖矿# 😂 https://t.co/A5jSVaKmUS
0
0
1
0
Web3,名字叫“第三代互联网”,实际跟互联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说早期显卡硬件挖矿那会还有不少技术派极客参与其中成为中坚力量 那在18年资产发行成为行业主流之后,包括近两年华尔街开始介入,就是纯纯的金融玩法了,没点基础的经济学知识挺难跟上趟 当然了今天这一轮在meme狂潮又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下,感觉又跟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等扯上了一些关系,核心点还是在于流量,这就是你看到现在行业越来越像娱乐圈的原因…… 每一轮都有每一轮的红利,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就好
Show more
就是这样,身边还真不少web2学历履历都相当漂亮的朋友找我咨询过web3求职,不少投了简历也石沉大海,因为web3岗位基本都在行业内部消化。相当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本质上就是信息不对称。我觉得web3需要一个真正的垂直招聘平台来解决问题
Show more
0
0
2
0
这两天在律动上看完了这篇 @okzoo_app 的长文研报,信息量挺大,有点意思。别的先不说,就 OKZOO 自己有工厂、能造 P-mini 硬件这点,在现在 AI 和 DePIN 赛道里,我就觉得挺牛逼的 圈子里都知道搞硬件DePIN有多难,产能、品控、供应链全是坑,OKZOO能自己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这执行力和确定性就比别人高了一截,护城河挖得够深。我看文章里分析他们未来甚至可能给其他项目提供硬件支持(B2B),这想象空间就打开了 再看了下他们 $AIOT 代币的玩法设计,不只是挖矿,还有节点质押、数据质押、治理投票、宠物应用消耗、API 付费等等一堆用途,想把生态内部的价值循环给做起来 总的来说,看完这篇深度分析,感觉 OKZOO 不止是讲故事,是有点真东西在里面的。可以花点时间看看原文,挖挖细节。 https://t.co/ghJuHN7WiG
Show more
0
42
178
7
AIoT(AI+去中心化物联网)项目公布其代币经济学与激励机制,OKZOO 网络由其原生代币 AIOT 驱动,其效用为:核心激励与挖矿、网络角色质押、生态系统内交互与消耗、治理权、平台赋能与扩展、lP-NFTs(实体 NFT)与硬件访问权。OKZOO 的生态系统包括 P-mini 设备和 OKZOO V2 虚拟 AI 宠物应用。https://t.co/Mjp0cVqXBs
Show more
0
31
339
5
这周新闻刷到最近 Worldcoin 刚被欧洲法院敲了警钟,当时正好去日本 WebX 活动还顺便录了自己的瞳孔= = 刷到新闻说 $WLD 犯法吓我一跳,说是成为验证节点,结果是上交了自己的瞳孔数据和隐私权限,让可以引起一个反思:我们到底在构建怎样的“去中心化”? 与此同时,也有其他的产品想通过用户的数据整点大活 —— @ICN_Protocol 提出的 WebFi = 主打「人即是互联网本身」每一个人类行为都是编织互联网的一部分。每一次打卡、每一笔交互,都是你的节点证明。除了这个黑镜一样略微有点超前的故事本身,ICN 已经用超 500 万美元 ARR 和 25 万+ 全球社区交出了答卷,证明这不是空想,而是真正在发生的新新互联网。 🔍 ICN:什么是 WebFi? WebFi,可以理解为 Web2 + Web3 的融合体,但它不仅仅是硬件层的去中心化——纯硬件 DePIN 的叙事已经不够性感了,ICN 想做的是超越 DePIN,真正重塑互联网本质:社交即构建,互动即生态,价值即数据。 不是把服务器一台台搬出去就下班 🙅 而是让你的互动动作:发帖、打卡、参与任务都变成链上数据 可以理解 ICN 的目标,就是打造一张由人类节点自发连接、共建的互联网,真正实现“人民编织网络”,让互动 = 资产,参与 = 权益。特别适合目前社交平台那一套,但也引发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互动开始带来收益,逐利行为会不会逐渐压过兴趣本身?如果所有点赞、评论都和挖矿挂钩,那社交也不再纯粹。还是更适合目前 Crypto 场景 网络搭建必须由数据说话,ICN 过去一年成绩单: 年化收入 ARR:超 500 万美元 企业客户:1000+ 家,覆盖欧美主流市场 存储上线:50+ PB 存储容量 储备管道:250+ PB 等待接入 节点资产:销售额超 1300 万美元 融资背景:累计 3100 万美元,投资方包括 1kx、HV Capital、Protocol Labs 社区规模:25 万+,测试网用户超 22 万 🛠 技术亮点:From DePIN, Beyond DePIN. 1️⃣硬件提供方 硬件提供方是 ICN 网络稳健性与可扩展性的关键。他们参与一个透明的市场体系,凭借其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可靠的报酬与激励。 2️⃣ICN 协议 / 超级节点(Hypernodes) ICN 协议(ICNP)将异构硬件资源汇聚进网络,确保高性能、高可靠性与具竞争力的定价,并为新一代云计算原语的引入提供基础。 3️⃣构建者层(Builders Layer) 应用层开发者利用 ICN 去中心化架构,设计并交付创新的云端产品。基于 ICN 平台打造尖端服务,精准满足客户需求。 ICNP 智能合约:链上 / 链下桥梁,强化 SLA 验证 卫星机制:全球首创,HyperNodes 数据实时上链 + 上传卫星网络,透明到极致,打破“中心化黑箱”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套从任务调度到链上验证再到全球实时监控的全链路 DePIN 操作系统 ——而 WebFi 的出现,让它不仅仅是硬件网络,更是一次“互联网形态”的重构。 🗺️ 一分钟点亮 ICN 世界地图 可以参考视频快速参加全球节点共建行动,没有费用,只需要像平常走路点亮高德地图那样,选择自己的国家,点一下打卡就会点亮属于你个人的行为节点了。这个是一次性的,如果还感兴趣后续的代币奖励,可以分享到 X,带上 #ICNTWorldDomination。越多动作、互动,你的节点越亮,未来Top# 100 活跃者可瓜分 10,000 枚 $ICNT 额外奖励 参与 Todo: 1️⃣ 访问 https://t.co/PfiBb6sK5r 2️⃣ 选择国家、连接钱包 3️⃣ 打卡地图,点亮属于你的节点 4️⃣ 分享至 X 并带上 #ICNTWorldDomination# 邀请更多人参与 *但 Gitcoin Passport 分数不能为零,不然参与不了这个,以及推特要的权限有点高,参与之后可以先 Revoke 下⚠️ ✍TL;DR 总结 传统 #DePIN# 不够性感,ICN 想用 WebFi 这个新物种,重构互联网协作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点本电。你的位置、参与打卡的每一个任务每一个点赞都能点亮地图。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互动——这些活跃数据也可以是你的链上声誉变成资产,参与治理、解锁奖励,甚至影响挖矿权重。 本身 ICN 主网预计是 6 月上线,ICNT 代币也将随之解锁,现在这个节点关注参与起来刚好!可以顺手先参与下。接下来,就看这张网到底能织到多大了👀
Show more
0
38
54
5
Bybit CCCC 巴厘岛现场记录|Card3 项目方视角 1. Card3 项目参与 我代表 @card3_ai 以项目方身份,第一次参加 @Bybit_Official 在巴厘岛举办的 #CCCC2025Bali# 内容创作者大会。我们为现场 200 多位 KOL、项目方和 Bybit 内部同事定制了 NFC 社交卡,并上线了「Tap 2 Connect」现场积分排行榜——最终为最活跃的前 20 位社交高手送出了 @MemeCore_ORG $M Token + @iSafePal 硬件钱包,算是用最 builder 的方式向内容圈交了个朋友。 2. 🌿 @benbybit 花园 AMA,高光回放 在花园的圆桌 AMA,Ben 状态极好,面对几十位华语 KOL,两小时无保留开聊,从黑客事件、业务战略,到交易所之战、钱包产品、乃至中美市场博弈。 这些话很难在公开渠道听到,但都是真东西: - 黑客事件后的“收购邀约”某头部交易所发出投资收购邀约,剧本几乎照抄 FTX。Ben 没说狠话,但说得很重:“拒绝了,幸亏我们 solvent,能撑住。” - 除了币安和 OKX,Ben跟其他华人交易所老板之间其实关系都很熟,圈子还是那个圈子。 - CEX vs DEX: 主战场永远是 CEX。DEX 是“无 KYC 的刚需补充”,但成交量、深度、用户结构完全不同。 - CEX的Web3 钱包不是好生意, 认为OKX 投入 500+ 人做钱包,Ben 评价“不划算”。Bybit 决定未来关掉钱包业务,并暗示会有全新产品推出(还笑称因为 Bybit的黑客 被盗后,OKX 把钱包从主 App 拆出来了)。 - 美国市场计划 - Trump 回归,美国迎来 4 年加密监管友好的机会窗口期。Bybit 会进入美国市场,方式是与本地巨头(如贝莱德类型)合作,对方主导合规和关系, 拿60+%大头,Bybit 输出产品与交易能力。 - 警惕Coinbase的全球扩张: 合规交易所也开始下场做offshore业务, 他比较警惕Coinbase, Coinbase在收购Deribit (衍生品交易所Top3), Bybit其实本来也想投Deribit,但15亿美金黑客事件之后,只能暂时放弃。。 3. 🌏 中国市场的现实 - 去年中Bybit重新开放中国用户 KYC 注册,内部争议激烈,Ben 表示当时主要是为了对冲美国对离岸交易所的围堵策略。 - Bybit 从未做过中国 C2C出入金 通道,未来也不会。做了意味着要承担团队安全风险。 - 对香港用户审查更严格,因为 Bybit 正在重新申请香港持牌交易所。 - 场下有位大哥提到,香港持牌的 OSL 所其实内地流量不小,有内地“帽子叔叔”通过 OSL 卖币。目前OSL 甚至在协助地方政府推动监管框架,好为地方财政“卖币收入”铺路 . 4. Mantle($MNT)与交易所平台币之辨 Ben 再次强调:$MNT 不是 Bybit 平台币。 好的 CEX 不一定要发币。BNB 是历史产物。 Mantle 当前作为 L2 发展受限,未来将战略转型为「链上银行」,并与某家瑞士银行合作,Mantle用户可获得加密友好型银行账户。 5. 上币策略 & 团队文化:全面透明、深度联动 这次 CCCC 来了 30 多位 Bybit 华人同事,从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飞来,涵盖产品、市场、现货、衍生品, 支付等核心板块。他们不是“主办方观众”,而是实打实的“全场 builder”,与项目方和 KOL 打成一片。 第一天早上的上币环节由现货负责人亲自讲解——从机制、流程到资源联动,内容透明、毫不遮掩。 Bybit 的上币打法非常结构化: 多元上币方式:Launchpool、Launchpad、Byvote、HODLverse 等模块组合出击,社区+生态+游戏化并重; 严选机制:只看“真实需求+产品力”,不卷叙事、不蹭热点、不搞“上所即巅峰”; 市场活动联动:如 Puzzle Hunt、Token Splash 等,强化用户参与度; Meme 市场反思:Trump 类 Meme 币虽爆,但流动性易枯竭,缺乏叙事支撑; 新叙事聚焦:RWA、AI Infra、链上数据(如 SoSoValue、RedStone、Hyperliquid)是 Bybit 重点关注方向。 6. 华语 KOL 生态印象小记 这次来了 150 多位内容创作者,大多数是天赋与努力兼备的 KOLs。随手记几位聊过的新老朋友: @Paris13Jeanne K线教主, 出众美貌+才华明明就是人生赢家,居然还是位卷王。大中午在沙滩拍完比基尼艳照,1小时内出片、剪辑、发推,推文质量不输品牌号。 @Goupenguin 挖矿小企鹅:传统金融出身,表达密度高,语速惊人(估计是我一天说话的 10 倍),难怪微博直播打狗每晚四位数在线。 @Mumu_yay Mumu 老师:谦虚“野生交易员”,实则全能选手, 晚宴“高抛低吸”小组战, 一秒抓住交易本质,带领小组在人数劣势下双料夺冠,Leader气场拉满。 @btc_jx 大名鼎鼎的静香小姐:KOL里社牛的社牛 (Card3线下社交挑战赛亚军),居然原来还是 #atomicals# 的家人, 给我看了她钱包里23年铭文大热时打的阿童木 $ATOM (ARC20), 一直没有卖, 抱团痛哭。 @jianguotz 建国同志:深藏不露的 OG 创业老兵,跨行业认知跨度惊人,听他讲话像加密行业口述史。 7. 市场周期这件事 与几位 Whale 级别的大户、VC 朋友与投研类 KOL 交流后发现: 观点分歧极大,乐观者与悲观者对半开。 但大家有一个共识: 逻辑自洽,仓位真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钱,为自己的判断下注。 8. 最后一点个人反思: 23 年曾做过播客,但没坚持下来。 这次回来最大的触动是——不做 KOL 也要做表达者。 观点、调研、交锋、记录、思考,是每一轮周期里真正留下来的“链上痕迹”。 再次感谢 @CCCCampus 主办方, 年底里斯本再见!
Show more
0
9
23
3
Filcoin 的基本面分析,Fil值不值得买,什么价格值得买。 今天邻居也是大家知道的 FIL大矿工 给我发了他们自己总结的FIL数据(图三)我突然有了多了解一下现在 $FIL 的想法,也就有了这篇推文,同时感谢 华澳 团队提供的数据,感谢 @tktang88 (邻居 侃哥 本人) @Deshen888 @Cryptoxx 在文章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的支持。 1. FIL的价格区间 先从最根本的价格来看,4月7日 FIL 创下了历史最低的价格 2.112 美元,然后随着大盘的上涨反弹到了 2.5 美元,从成交量来看高于均值,而且是买入量为主,然后我又拉了一下周线数据,发现在周线中从2022年开始有五次拉盘的动作,每次都是买入先开始放量。 而在没有买入放量的时候 FIL 的价格在将近三年的时间中始终维持在 3 美元到 6 美元之间,只有在市场出现大幅利空的时候,FIL才会跌破 3 美元,这也说明经过三年的洗盘,投资者对于 FIL 的基础价格预期低位就是在 3 美元上下,这不是说 FIL 不会跌破 3 美元,而是说 3 美元附近有较强的共识和吸引力。 这次 FIL 下跌到历史新低主要也是因为川普的关税政策,而在这个阶段别说 FIL 了,就是 $BTC 也在下跌,但不同的是从 BTC , $ETH 和 FIL 的价格走势来看,FIL 和 ETH 的走势会更相似一些,也就是相比 BTC 下跌更狠,而反弹更薄弱。 这就代表在宏观领域上,虽然 FIL 是矿币,但共识并不仅仅通过“算力”来决定的,也受到了流动性很大的制约,说人话就是 FIL 更多的还是山寨币的一个组成,即便它是类似于 POW 的挖矿机制。 (FIL 并不是 POW 而是时空证明+POS,只是因为需要电力和算力我自己把它算到了POW,实际上并不是)。 2. FIL的挖矿成本 当然这也不是拍脑子说的,从 Filcoin 的算力数据中可以看到,有效算力开始下降,活跃储存下降,有效利用率下降,这就说明有矿工开始离场了,而离场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 FIL 的价格跌破了 3 美元。而 FIL 挖矿的成本是多少钱呢,我问了一下邻居,大体上如果不算质押的话,按照 机房(电费+网费)+硬件(540天折旧完)+封装来说,每 FIL 挖矿的成本在 1.6 美元附近。 目前每新增 1 TB的算力就需要质押大概 4个 FIL,而 1TB 目前的产出是 0.0036 枚 FIL,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借贷周期(540天)中 1TB 的实际收益是 1.944 枚FIL,甚至还不到2枚,最少要挖两个半周期才能挖回质押的收益,所以借 FIL 挖矿肯定是最划算的。 目前 Glif 上的借币利率是 15%(前提是要先有节点,可以借贷的最大数量是节点价值的75%) ,1TB就需要借4个 FIL,成本是 0.9 个FIL(按照 540 天计算),FIL的价格按照现在 2.5 美元的计算就是 2.25 美元,按照 1TB 产生2枚 FIL 的收益来看那么1枚FIL的总成本就是: 1.6 + 2.5*0.9/2 = 2.725 美元左右 如果按照之前 FIL 低价是 3 美元的话,总成本就是: 1.6 + 3*0.9/2 = 2.95美元 这个价格区间正好是 FIL 的底部,符合我们前边说的在 3 美元附近有较强的共识和吸引力。 甚至是即便在 FIL 的价格跌到 2.5 美元的时候,FIL 的挖矿成本还是在 2.7 美元左右,那么挖 FIL 就非常的划不来了,但真的就是这样嘛? 3. FIL矿工和持币者的抱团取暖 其实并不是的,前边我们也说了,FIL的硬件成本每 TB 是1.6美元左右,那么如果能降低质押 FIL 的成本就可以降低挖矿的成本,通过 Glif 的接待协议肯定是不行的,那就有了中心化的借贷方法。 目前常见的分成方案是 50:50,也就是挖出来的 FIL 一半是矿场获得,一般是提供质押的借贷者获得,如果我们按照每 TB 实际收益是 2 枚 FIL 来算,矿场获得 1 枚,借贷者获得 1 枚,这样来看 FIL 的成本就降低到了 1.6 美元(矿场)或 1.5 美元(质押者),成本和风险是均摊的,所以即便是 2.5 美元的 FIL 也有了利润。 4. FIL 的价格还有下跌空间?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目前对于山寨币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整体的流动性仍然不足,主力资金即便是下场也会买入“避险类资产”比如 BTC ,而即便是 BTC 现在也有下跌的可能,毕竟目前的叙事还是以关税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主,而本质还是货币政策影响的流动性。 所以在没有发生从“反弹”到“反转”的变化前风险市场都有下跌的可能,更别提现在还没有度过经济衰退产生的“最后一跌”,所以如果情绪不好或者是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那么 FIL 的下跌仍然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从整体价格的变化空间来看,FIL很长时间都是处于低波动反复筑底的趋势,尤其是这次跌破了借币的利润空间,开始驱赶小矿工后,剩下的基本都不会用协议借币的方式,而更多的用中心化的借币方式来降低成本,这部分的矿工周期都是在 540 天,目前 GLIF 的矿池利用率也就是 77.75% ,如果利用率进一步下跌,反而是会让 $FIL 的价格更加稳定。 至于能跌多少,很难去测算,但可以知道目前从 3 美元的底部跌到 2.1 美元左右,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买入趋势,所以我反而觉得 2 美元上下是一个不错的筑底点。而价格的反弹要么就是有 FIL 本身的叙事升级,比如上次登录了 UpBit 就把 FIL 阶段性的拉上了 3.5 美元附近,但因为抛压实在是太大,所以迅速就被压回来了。 5. 总结 整体来看,FIL的叙事前景还是要看 存贮赛道 本身的发展,目前 FIL 的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少,但确实 IPFS 的分布式存储可以给未来的“头号玩家”世界提供基础的数据储备,而且现在这个赛道的头部仍然是 FIL ,并不代表未来就没有起来的机会,但对于现在来说,仍然要考虑叙事是不是能升级,宏观是否发生了转向,如果没有,FIL对我来说可能就是换仓的选择(博下跌更低,反弹更高),而未必是抄底的选择。
Show more
0
36
75
13
大学的时候,我在寝室里沉迷单片机。写C语言,连接USB,烧录,实现矩阵跑马灯。成就感拉满。我开始研究如何让灯珠在风扇上转,期间展示一幅画,这里面有频率、傅立叶变换和其他一些数学。那时候,没有GPT,一搞就是一下午。2013年的热天午后,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在学校里开小型沙龙,说要做一款App,可以让人们看到附近的陌生人。沙龙有聚餐,免费吃饭,我就去了。他说要找大学生合作,还说,北京有个姓唐的,“抄袭了我的创意”,已经开干了,起名叫陌陌。“陌陌太难听了,附近恋,多好听,多直接呀?”他说。我那时候心想,软件有什么意思,软件不能抵达计算机的核心,只是一些花拳绣腿。那天吃完饭,回到寝室,看到论坛里有人在分发比特币客户端的安装包。我下载下来,启动,下载区块链账单,足足同步了半小时,然后点击了一个锤子一样的按钮,开始挖矿。电脑风扇疯狂地转起来,严重过热。我突然感到,软件竟然能让硬件这样发烧、发热、发狂,软件也挺有魅力的。那天晚上,同学喊着上网吧,女朋友喊着去外面玩,50块的小酒店,干了三四回,凌晨时,还有精力上网吧,两头不耽误。破晓,学生们上学去,我们从网吧里放学。我去找女朋友,又来了一炮。那是一个蓬勃时代的前夜,无知的少年在食堂里抢着他的煎蛋挂面,做什么事都猴急,生怕有什么没有体验到,没有玩过。却错过了身边一场又一场奇迹。
Show more
0
91
1.6K
124
挖矿是重工业,币圈是金融游戏。 重资产投入:矿机、电费、场地、运维,每一环都在烧钱,一台矿机动辄上万,散户根本玩不起。 时间锁死:从建矿场到回本,周期按月计算,币价跌了也得硬扛,资金链随时绷紧,想跑都跑不掉,灵活性极低,不像币圈玩家随时可以一键清仓。 币圈门槛极低,一部手机24小时随买随卖,资金流动性高,叙事玩法丰富。 追求灵活的适合在币圈,耐得住长周期适合挖矿,所以不存在谁鄙视谁,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玩法,靠挖矿财富自由的不比炒币的少!
Show more
币圈对比特币挖矿是个什么认知?鄙视链底层 ?土老帽?几个月才勉强回本狗都不玩? https://t.co/gNVK1fKEKA
0
0
1
0
DePIN赛道自Grass之后很久没出现大毛项目。最近挖到一个纯欧美背景、国内圈子还少有人关注的冷门潜力股 —— @ICN_Protocol,据说TGE临近,且已经完成了3100万美金融资。现在看看怎么能最后参与下空投可能。 1)快速参加全球节点共建行动,只需要像平常走路点亮地图,选择自己的国家,点一下打卡就会点亮属于你个人的行为节点了。如果感兴趣后续的代币奖励,可分享到推上,带上 #ICNTWorldDomination。越多动作、互动,你的节点越亮,未来Top100活跃者可瓜分# 10,000枚 $ICNT 额外奖励 参与步骤: (1)认证https://t.co/Ma0xjeuCMn( Gitcoin Passport分数不能为零) (2)访问 https://t.co/cyUUGMXK7I (3)选择国家、连接钱包 (4) 打卡地图,点亮属于你的节点 (5) 分享至推上并带上#ICNTWorldDomination邀请更多人参与# 2)银河忠诚度积分,5.19截止 Galxe任务:https://t.co/P7Q2YNYx0t 下面简单介绍下Impossible Cloud Network以及分析一下为什么值得参与 总的来说,ICN是一个去中心化云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平台来管理全球分布的硬件与云资源。通过去中心化技术,ICN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弹性,同时打破供应商锁定,构建去中心化的云操作系统,实现真正可控、开放的云服务。 ICN正在构建一个无许可、可组合、集存储、计算与网络于一体的基础设施层,服务于去中心化互联网。它具备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目标是成为Web3世界中性能媲美Web2的云服务替代方案,也就是去中心化版本的AWS。 不同于那些只停留在PPT阶段的传统DePIN项目,ICN是一个真正跑在链上的Web3基础设施。目前,ICN已落地于欧洲多个数据中心,为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平台每日处理2,000至5,000万个文件,实时运行的去中心化存储容量已超过50PB,储备订单高达250PB。项目年收入已突破500万美元,年增长率超过 2000%。ICN用实际营收和客户验证,证明了去中心化云平台的商业可行性。 技术亮点和创新优势:从碎片化到一体化 当前DePIN赛道的多数项目功能相对单一,彼此之间缺乏协同。像Filecoin专注于存储,Akash和https://t.co/bGUIbG2Lih提供算力支持,而Aethir则侧重GPU资源。这种“模块化但不互通”的架构,意味着开发者在构建 Web3 应用时不得不跨多个协议对接,适配不同的接口和规则,增加了开发复杂度、性能摩擦和整体成本。 ICN的架构从源头上区别于传统DePIN项目。它提供的是一整套可组合的协议栈,统一打通存储、计算与网络三大核心能力。与其说其他项目在造“零件”,不如说ICN在打造完整的“系统”。无论是处理超大规模文件、执行复杂计算任务,还是优化网络传输,ICN都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发者无需再为一个应用对接五个协议,ICN带来的是统一的协议接口、统一的开发体验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技术、商业与社区的全面驱动 欧洲增长最快的云服务商背书,团队具备一线创业与技术实力 🔸联合创始人Kai Wawrzinek博士曾创立Goodgame Studios,并成功带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CTO拥有20+项存储相关专利,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商业化落地成果显著,技术与营收齐头并进 🔸年收入超500万美元,年增长率超过2000% 🔸节点销售累计收入突破1200万美元 🔸实时部署存储容量超过50PB,储备订单达250PB 🔸已获顶级VC投资,融资总额超3100万美元 🔸产品亮相PBW、Token2049、Consensus、ethCC等国际大会 社区生态快速增长 🔸拥有25万+ 社区成员与22万+测试网用户 🔸通过节点销售与 $ICNT 驱动B2C增长 🔸创新的“HyperNode + SLA Oracle”双层架构 🔸奖励机制前高后低,首月释放18.4%,有效激励早期参与者 DePIN的下一阶段:从拼凑到重构 DePIN是Web3的重要赛道,但当前的解决方案仍停留在“拼凑”阶段。功能单一的项目无法满足Web3应用的复杂需求,也无法与Web2巨头如AWS、Google Cloud、阿里云和Microsoft Azure正面竞争。这些中心化平台虽拥有万亿级年营收,却将大部分价值掌握在少数机构手中,用户既无法分享收益,也难以规避审查与黑箱控制的风险。 ICN 的出现,标志着 DePIN 叙事的全面升级。它不仅是Web3原生项目的整合者,更是去中心化云基础设施的系统级构建者。ICN的愿景是打造一个统一的平台,融合存储、计算与网络三大核心能力,让开发者、企业与用户都能在一个抗审查、可扩展的环境中自由创造。 ICN不是来卷Filecoin,也不是和Akash打擂台的,它换了个思路,直接从底层把DePIN重新做了一遍。接下来,ICN会继续拓展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底层,让Web3也能享受到Web2那种又快又顺的云体验。 一句话总结:别再拼拼凑凑了,ICN就是你要找的全套云服务,值得盯一盯。
Show more
0
1
2
0
🧐Web3生态的「连接层之王」丨 #Binance# Launchpool第67期项目 @WalletConnect 全解析与价格预测—— 作为Web3生态中用户基数最大、应用场景最广的连接协议,WalletConnect此次登陆币安,不仅是其代币化进程的里程碑,更标志着区块链基础设施从“功能完善”向“用户体验革命”的跃迁。 这也是连接协议赛道首个上币安打新的项目; 在meme币泡沫与虚假叙事充斥市场的当下,WalletConnect以4500万真实用户、61000个DApp接入、600+钱包覆盖的硬核数据,展现出Web3七年基建大佬的终极底气。 手握BNB、FDUSD和USDC的朋友们,别忘了存入Launchpool,挖矿还剩2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解析—— 1)WalletConnect如何重塑Web3连接体验? 2)为什么说WalletConnect难以被替代? 3)WalletConnect的经济代币模型 4)上线价格预估 1⃣WalletConnect——Web3生态的“连接革命者” WalletConnect是去中心化应用与加密钱包的标准化连接协议,通过QR二维码扫描或深度链接,实现跨链、跨设备的无缝安全交互,这一创新现已成为行业标准。其核心叙事—— 1)Web3的“连接层基础设施”:如同互联网的TCP/IP协议,WalletConnect构建了钱包与DApp间的通用语言,解决了区块链长期存在的“碎片化连接”痛点。 2)去中心化治理转型:2024年成立WalletConnect基金会,推动协议从“中心化中继”向“无许可节点网络”升级,WCT代币成为治理与激励的核心工具。 3)捕获Web3用户增长红利:作为DApp流量入口,WalletConnect协议内嵌于MetaMask、Trust Wallet等头部钱包,间接触达数亿用户,具备“协议即服务”(Protocol-as-a-Service)的潜在估值逻辑。 作为一个开源协议,自2018年诞生以来,WalletConnect已促成超 2.75 亿次连接,服务3000万用户,覆盖600多个钱包和4万+dApps,日均处理2000万次连接请求,远超同类项目,成为去中心化生态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正因如此也受到了资本青睐,A轮1100万美元(USV、1kx领投),B轮1300万美元(Shopify、Kraken参投),总融资额达2400万美元。 2⃣技术护城河:为什么WalletConnect难以被替代? 真实需求铸就价值护城河,WalletConnect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四大维度—— 1、端到端加密与抗审查架构 2024年推出WalletConnect Network,由第三方节点运营商分布式部署,摆脱单一故障点。所有通信均通过对称加密通道传输,私钥仅存于用户本地设备,彻底杜绝中间人攻击风险。目前历史攻击事故率为0。 2、跨链互操作性引擎 WCT支持多链生态,实现“一次连接,全链通用”的体验,支持EVM、Cosmos、UTXO等不同账户模型,无缝衔接比特币Ordinals、Solana NFT等新兴资产,大幅降低用户在多链环境下的操作门槛。 3、模块化架构 WCT采用模块化设计,将连接、签名和数据传输功能解耦,开发者仅需集成一次SDK,即可支持所有兼容WalletConnect的钱包,适配成本能降低至竞品的1/20 。 4、用户体验极致优化 相比传统钱包安装、导入平均需要15秒配置,WalletConnect将DApp使用门槛降至“小白级”,1秒扫码连接,支持断线自动重连、多设备同步,避免重复授权困扰。 3⃣WCT代币经济模型——链上交互的「空气与水」 $WCT 是WalletConnect 网络的原生代币,其主要用途包括: ①网络GAS:WCT用于支付中继服务费等,部分费用将用于代币销毁以控制通胀。 ②质押收益:用户质押WCT可获得网络手续费分成与通胀奖励,当前1.06亿WCT已质押,年化收益8%-15%。 ③治理代币:WCT持有者可提案并投票决定协议升级、费用模型、节点激励规则等。 ④节点激励:运营商需质押WCT以参与中继服务,奖励基于在线时长与数据处理量。 代币名称:WalletConnect (WCT) 代币总量:1,000,000,000 WCT 初始流通量:186,200,000 WCT(代币最大供应量的18.62%) 币安 Launchpool 分配:40,000,000 WCT(代币总量的4%) 4⃣上线价格预测 WalletConnect作为Web3核心中间件,在上市前的四轮融资中展现出惊人热度,成为当时罕见的「机构抢筹标的」—— CoinList社区轮:18000人参与,1550万美元存入(目标400万,超募4倍) Bitget LaunchX:3.26亿美元申购额涌入,67000人争夺400万配额 Echo私募轮:50万美元额度11秒售罄 当时打新是按FDV 2亿打的,认购价0.2 USDT,当前多个交易所盘前价格都在0.4u,按这个数据FDV 4亿,流通市值7500w左右,符合近期币安新币区间。 不过鉴于官方的“已为全球超过 4500 万用户实现了超 2.75 亿次连接”这个数据,社区普遍调高了共识价格,区间0.5-1u,博弈空投抛压与多个一线大所流动性注入。 综上,WCT合理的开盘价格应该就在0.4-0.8u了。 WalletConnect是少数兼具“高频刚需”与“垄断性生态位”的Web3协议,后续得看中期发展,如果去中心化节点网络如期落地且质押APY超预期,也许价格能站稳1-2u。 现货交易时间:2025年4月15日19:00
Show more
0
15
23
6
《Succinct:融资5500万美元的潜在大毛?究竟强在哪里,值得参与吗?》 Succinct最近社区热度很高,做游戏赚星星也十分魔性,作为融资5500万美元的VC项目,究竟是不是一个潜在大毛?ZK技术不是早就炒过了吗?那它核心价值在哪里?为什么一众顶级机构和创始人愿意给这个项目给出如此高的溢价? 带着这些疑问,接下来,给出我的分析和看法。 _________ 一、为什么区块链世界急需将 ZK 技术通用化? 过去两年,无论是V神的极力推崇,还是各种ZK概念轮番刷屏,对行业来说,ZK这个技术概念并不新鲜。问题在于:ZK技术过于“玄学”和“硬核”,技术门槛和壁垒十分之高,构建一套ZK证明系统,技术门槛高、成本大、效率还低,而且只能服务特定场景。 客观说,如果ZK不能普适化、工程化,技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对一个技术而言,只有大规模上链可用才具有真正的长期挖掘价值。 与此同时,需要承认的是,区块链世界,天生对“可验证性”有强烈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ZK技术是唯一兼顾安全性和隐私性的证明技术。 但问题是,当前ZK开发依旧贵、慢、开发壁垒太高。这就是 Succinct 以及其SP1技术框架要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 二、Succinct 如何把 ZK 技术“搬下神坛”,价值究竟在哪里? Succinct本质上做了三件事,形成闭环: 1⃣SP1 zkVM:目前最快的,且可编程、可维护、通用化的ZK虚拟机 用 Rust 写代码,直接生成ZK证明,开发壁垒大幅下降(通过RISC-V指令集兼容的zkVM架构,来将Zk转为普通Rust代码的执行验证) 无需电路构建经验,大幅减少 ZK 项目开发时间与审计复杂度(ZK需要把逻辑写入电路,多数团队缺少此类技术人员) 和以太坊生态兼容(支持 revm、reth 等模块),目前已经支持包括OP Stack、Celestia、Avail等在内的多个核心协议。 通用性强,可服务 AI、Rollup、桥、预言机、DAO 等各类场景。 从开发角度,实际上是将ZK的开发效率从“造芯片”变成“用电脑”;从行业需求角度,它真正解决的则是“ZK能做什么”,提升到“ZK谁能用”的维度。 2⃣Succinct Network:ZK 版本的“去中心化算力集群” 类似挖矿,全球证明者竞争生产ZK证明; 拍卖机制确保最优价格、最优速度; 激励层、数据可用层、验证层配套完善; 基于以太坊主网智能合约治理、支付。 通俗来说,不管是什么项目,都可以上传一个程序,发出一个“我要ZK证明”的请求,网络来帮你完成。 3⃣ZK-as-a-Service:Web3 世界的“证明即服务” 开发者不再需要理解复杂加密理论,而只需调用Succinct,就像调用AWS API一样轻松。这也让ZK有了成为Web3基础设施的潜力——和存储、计算、共识一样,证明本身成为网络的一层。 目前市场已经有诸多项目证明了ZK可以做,但Succinct则证明了“ZK 能大规模做、能通用做” 的团队。或者,通俗来讲,项目是把“ZK证明”当成一个跨链通用能力,以中间件的形式成为行业的“验证层”。 随着区块链世界多链并存、AI gent普及等趋势加速,整个区块链系统会越来越依赖“验证能力”,Succinct有望成为区块链世界的验证接口,一次完成整个区块链可验证、可信任的闭环。 _________ 三、是否值得参与?有哪些参与逻辑? 从当前结构看,Succinct无疑已经具备了“大毛项目”的基础特征。 1⃣高门槛技术,护城河极强 真正能做通用 zkVM 的团队屈指可数,SP1的Rust生态适配和性能领先本身就是绝对技术壁垒,重要的是能够将ZK工程化实现的能力,路线图清晰,在短期比较难复制。 2⃣极强机构背景 ,团队技术实力很强 Paradigm连续领投两轮融资等机构长期重仓,Robot Ventures、Standard Crypto、Gnosis VC参投。团队两个联创分别都是技术出身的大拿,分别毕业于MIT和斯坦福大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Polygon、EigenLayer、Celestia等一众项目的联创也均参与了投资,侧面验证了技术实力。当然,这可能也跟这些项目也采用了Succinct的技术有关。 3⃣场景大且刚需,接口级的基础设施 ZK Rollup、桥、轻客户端、AI、预言机等新皆需“ZK计算可验证性”。Layer2 需要 ZK 来压缩数据、提供安全退出;跨链桥需要 ZK 来免信任转账;AI/链下计算需要 ZK 来保证数据结果可靠;未来的 Web3 社交、内容、支付等,更需要 ZK 来保护隐私、防止造假。目前生态合作也遍布上述领域。 4⃣参与逻辑 目前第二期任务,有邀请码可以继续积累星星,也可以参与优质内容提供。由于参与上还是有一定的稀缺度,包括不活跃的用户,也可能失去资格。 事实上,Succinct的价值,他在技术层面,给所有链提供了一个随时可用的“验证引擎”,一旦跑通,就是 Web3 世界的证明层、信任层一样的基础底座。 所以个人看法是,它值得深入参与,值得关注,但更值得深刻理解是其技术应用逻辑,更为本质的角度,它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了不同链之间信息如何“可信任”的传递。另外一个看不见的效率提升则在于,它把验证这件事做的比执行更加便宜。 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项目,那就是: Succinct 不是帮你建链,也不是发币、搞 DEX,而是帮所有链“说真话”。 注意:以上分析,仅仅是基于技术、投融资、目前的交互方向给出的看法,不代表没有风险,需要大家自己根据自身的策略评判。 @KaitoAI @SuccinctLabs
Show more
0
0
1
0
最近发现个项目,可以在 Telegram 上发币撸空投? ·@memeslabxyz,打开 Telegram 小程序,几步操作就能撸 $LAB,还能一键创建属于你的 Meme 币。 不需要 App、不用写代码、全程在 TG 里搞定,任务、发币、拉人、炒币,边玩边赚,谁玩谁知道! TON 加持,SocialFi + Meme 文化无缝融合,体验完全不输专业平台。 #MemesLabAirdrop# 📌 那它到底是啥? Memes Lab = 发币神器 + 社区系统 + 空投农场 + SocialFi 打开一个 Telegram Bot,就能一键发币。 操作傻瓜级,连钱包都能一键生成。 背后投资方也很硬核:Lemniscap、Animoca、OKX、MEXC、Gate 等全都在,实力不容小觑。 💰 空投怎么玩? 这是 TON 上最大规模空投?起步就是 5000 万枚 $LAB,而且池子还会不断增长! 空投靠积分,不拼运气,你越活跃,拿得越多! 🚀 如何参与 $LAB 空投? 6 步开启旅程: 1️⃣ 打开小程序 👉 https://t.co/bFgrWuPVsa 2️⃣ 连接 TON 钱包(也可以直接新建) 3️⃣ 给钱包充值一点 TON(用于交易) 4️⃣ 买入/卖出 memecoin,赚取积分 5️⃣ 创建你的 Meme 币,体验一把当“币王”的感觉 6️⃣ 邀请朋友、参与互动,冲击排行榜赢奖励! 🏆 排行榜机制 & 奖励: 每周结算,积分高的用户可获得: 更多 $LAB 空投份额 独家 NFT 通行证 白名单名额 USDT 奖励 这是挖矿 + 社交 + 竞技的 Web3 新体验! Memes Lab 就像一个 Web3 创意乐园。 每个人都能发币、组社群、玩创意,还能边玩边赚。 它完美踩在 TON、Telegram 小程序、SocialFi 三大风口上,是我们期待的 Meme 新范式。 与其 FOMO 别人的 Meme,不如自己动手玩一个! 💬 加入社区一起玩:https://t.co/anZyYDMD9M
Show more
0
2
2
0
我在1800做空了ETH 这一波明显是共济会那群老狐狸在拉盘,他们以为我看不出来? 笑死,不出三天绝对画门暴跌,到时候韭菜们又要哭爹喊娘了,别怪我没提醒你们这群小白,聪明人早就跟着我一起做空了,懂? ETH一定会800-1200 为什么? 让我们看下去 🧵 ETH的问题从来都是ETH结构/叙事的战略性决策问题,从最早的pow转pos开始到后面的L2 rollup抢夺战,在接近10年的过程中 ETH的叙事一直在变一直在内敛,从eth最早的sharding计划到后面的zk rollup计划,技术面的叙事驱动造就了无数个空城 L2,我们熟知四大天王 ☀️starknet zksync arbtrium 和OP 结果是starknet毫无起色,zksync暗自从国库里取钱,op在打造L3,arb反而是生态里干的“最好”的那一个 在早之前呢? ETH的雷其实从pow - pos就埋下来了 🌱「第一轮:ETH分红盘转型」 分红盘的核心前提是什么?我以前一直在找一个很好的词语去形容,不论是[实体锚定链] 还是 [实物矿机锚点] 其实 盘主的 @thecryptoskanda {金本位} 这个词形容的很好 现实世界的电力/矿机折旧的沉没成本是成本线, 不同国家不同政策不同企业scale的成本线各不相同,一个pow的token从制造商→分销商→物流→矿场→矿池→交易所,上下游非常多。还不包括电网公司,能源中间商,矿场托管,水冷设备,散热配件 不同时间进入成本价是不同的,而且挖矿的前置成本和每日报金币的奖励感(其实也是传播链条了)是巨大的 ,早期的ETH都是以中国矿工为主的 其实更容易塑造更紧密的社区 通过金本位的沉没成本 -> 打造ETH的价值支撑线 = 所以才有所谓的关机价格 - > 市场心理暗示 POS时代后,验证者仅需质押ETH(无硬性成本),且可“无限挖卖提” 利益链条断裂,金本位的沉没成本转化为0成本的质押,质押的ETH只能提供3-4%的收益,那么远远不如solan的5-6%币本位 总结一下: 分红盘失效 = 金本位的成本线变成了pos的0成本 🌱【第二轮:拆分盘为何失效?】 技术架构绝对决定了经济模型的拆分机制失效 +从L1到L2 失去了有效的上供模式 其实归宗下来有几个原因 /多链流动性分散 /L2技术限制了某一些比如OP有挑战期 /Gas成本转嫁 /全部数据公开无法黑箱操作 /eth的社区过于fancy不够落地 /restking的尾巴不去掉,水也不留 无论是什么盘子,想要长久的做下去一定要符合三点(信息黑箱/可操作的人工干预/动态平衡) -> 盘要做的就很简单,1)如何有持续的增量 2)如何有更多的信息背书 => 先说第一点关于restaking的 restking的问题是 通过“计息资产”化后的ETH并不是直接invest back to ecosystem 也就是说 “计息资产”化后的ETH不再是ETH了,而是变成了USDT去不同的链上投机,释放的流动性不能回补到ETH生态 可以算笔账,质押32个ETH可以获得年华3%的回报,这3%的回报如果可以在别的链上每个月给你带来6-10%的回报,那么实际你的年华就不值3%,沉淀资金实际上就不是在ETH链上,一个没有限制的流出的盘子是危险的 所以在盘学上,花椒会强一直强调 “掐头去尾,中间留水” 尾巴不去掉,持续流出就是危险的 => Layer2技术限制与资金流动性矛盾 先说四大天王 :starknet zksync arbtrium 和OP 用户资金分散到多条Layer2链(如Base、zkSync),主链TVL占比从2021年的80%降至2024年的40%,造成了严重的流动性割裂,其次,Optimism、Arbitrum等将手续费分配给自身代币持有者,而非上供ETH,这就造成了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当老子的管不了儿子,那么就是当老子的问题 其次,拆分盘试图通过多链部署,但Layer1与Layer2的互操作性不足资金调度效率低下,无法从流动性的角度去均匀提高平衡各条子链的流动性,最后就是一条链的流动性都做不起来,大家一起死 維持高水平的L1gas 反而更有利於L2粉拆分盤建設,這裡又得折回來,L1自己本身的gas使用因為沒有過多的use case無法提升,那麼你L2就更別指望能提高gas(use case比如defi的无法长时间左脚踩右脚等等) 日子久了,再甜美的瓜果也會腐壞......不管是它自然而然的腐壞,還是有人催使它腐壞,總是壞了,壞了就不能吃,不能要,就要拋棄它,这就是拆分盘的失败 =>精致的社区和不接地气的开发者路径依赖 过度追求“技术正统性”(如ZK证明、去中心化),导致应用场景脱离真实需求,技术从来都不是高屋建瓴,而是脚踏实地,天天技术革命的,全部都在做中间件生意,而不是to C的生意,社区还是社区,人早就变了 VC主导的“清真项目”估值虚高,横跨几年,puA几年,真实用户非常少,这个圈子都是聪明人,没有傻子了 ETH盘子失败的三大死穴🟰 金本位的价格锚定被POS取代 + L2和Restkeing的“去尾不流水” + 过度清真的社区价值 所以,你还在做空ETH吗?
Show more
0
56
62
3
DefiApp昨天更新了链上永续合约,空投据说要来了!看看有哪些还能做的⚡️ DefiApp(@defidotapp)最近放了个大招——(PERPS)功能正式上线 这波更新不仅让链上交易变得更丝滑,还跟Hyperliquid强强联手,带来超低手续费和极速体验。 @yueya_eth 老师在推文也中说了,DefiApp这次没自己造轮子,直接接入Hyperliquid的PERPS引擎,这个可是要需质押100万 $HYPE 的,还是有钱任性,接入了牛逼的引擎,让它在链上合约领域站稳了脚跟,交易速度、费用和体验都直逼CEX。 更火爆的是,社区里关于DefiApp可能空投代币的传闻已经炸开了锅,现在能做的就是多多体验项目咯 体验网址:https://t.co/CWrRc7Ga6V 先知扒一扒DefiApp链上合约功能👇 DefiApp的永续合约功能是啥?简单说,就是让你在区块链上像玩期货一样做多或做空,赚价格波动的钱,但比传统交易所更省钱、更快!这次更新由@HyperliquidX提供技术支持,背靠$2T+的撮合引擎,性能直接拉满。 几个硬核亮点 1️⃣零Gas费,任意链入金:不用跨链转来转去,任何链的代币都能一键入金,交易全程零Gas费,省到家了! 2️⃣超低手续费:每笔交易只收0.01%的手续费,比中心化交易所(CEX)低好几倍,简直是“良心价”。 3️⃣最高25倍杠杆:主流币种(如BTC最高40倍,ETH等25倍)都能高倍杠杆操作,小资金也能玩大行情。 4️⃣交易赚双倍积分:每笔交易不仅能拿DefiApp的XP积分,还能攒Hyperliquid积分,相当于“边玩边挖矿”。 5️⃣清算奖励:参与清算(帮平台处理爆仓订单)还能额外赚奖励,链上“打工”也能致富!
Show more
0
43
46
2
🤣刚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博主的分类 @KaitoAI 平台项目分级!在我看来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对于市场各类项目还是依附于项目本身是否有造血能力,和未来tge给到市场的预期。下面集合了很多项目上线,同时也给平台yapper们增加了一系列的空投预期。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赛道去专项跟踪那么几个,全部想吃到肉是比较困难的。(随缘玩就行,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更别想着做几个项目就能自由,也许辛苦很久都不如别人冲一个土狗的利润多🤣) 另外也看到市场上有很多博主对@KaitoAI进行反对的声音🧐,怎么说呢:我感觉看到只有外在的一些信息,内部的信息有些博主是没有看到的,有的人在卷积分或者说是一些项目活动给出的奖励! ⚠️⚠️BUT有的人已经借助@KaitoAI 平台与各类项目建立了深度合作 1⃣️有可能是谈到了大额的 $usdt 2⃣️有可能定向的额度分配 3⃣️有可能直接进入了团队工作,混成了大使,顾问,bd,mod等等 🈲❌⛔️但是相信很多人谁也不会大范围的去说这件事情,毕竟只有小部分群体才有到这样的待遇!! 老查也收到几个项目的深度合作,有大额usdt也有大的额度,哈哈明牌不装了,接了项目也不影响我去卷yap!! 满手e的人眼下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有更多的eth,e卫兵时刻在奋斗,未来也许不拼价格,但是可以拼数量! 之前就有说过,很多项目都在将去中心化流量归集中心化流量体在集中扩散到各类web3项目,将web3人群定位精准,vc+项目+博主+名流, @Punk9277 他做到了永不停止的流量体集中分裂!相信大家也都是来web3来努力挖金的,可以用平台来做更深度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卷积分混那么三瓜二枣,想要获取更多机会和利润还是得靠自己的修行。 眼下很多产品也在不停的借鉴,最近玩信誉价值的社交 @ethos_network 项目其实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本质是一样的去中心转中心化流量体,后续估计也会围绕着博主,项目方,vc等等web3个体来做流量体归集! 好了下面就是kaito的很多项目,自己挑自己喜欢喜欢玩! @SuccinctLabs Succinct Labs 专注于零知识证明(ZK)技术,旨在简化高级加密技术在区块链应用中的使用。他们的开源工具 SP1 使开发者能够使用熟悉的编程语言构建应用,同时自动处理加密细节。 @MagicNewton Magic Newton 是由 Magic Labs 推出的平台,旨在通过自动化加密操作,实现用户的财务自由。用户可以设置 Newton 执行他们选择的策略,实现全天候的自动化操作。 魔法牛顿 @infinex_app Infinex 是一个多链加密应用,支持在 12 个 EVM 和 Solana 网络上存储、交换、发送和接收数千种代币。它提供了一个无需交易签名、助记词或担心 Gas 费用的用户友好界面。 @Calderaxyz Caldera 是一个由高性能以太坊 Rollup 组成的网络,统一于 Metalayer。它允许开发者启动高性能、可定制的特定应用 Rollup,提供快速、低延迟的交易体验。 @hyperbolic_labs Hyperbolic Labs 正在构建一个开放访问的 AI 开发平台,通过聚合闲置的计算资源,使 AI 模型的训练和托管变得简单。他们与 NYU、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顶级机构合作,提供经济实惠的 AI 计算服务。 HyperbolicHyperbolic @MitosisOrg Mitosis 是一个可编程流动性网络,通过将流动性头寸代币化,确保其在 Mitosis 生态系统中的无缝集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拥有的流动性(EOL)Layer1 区块链,促进新创建的模块化区块链捕获 TVL 并吸引用户。 @0G_labs 0G Labs 是第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操作系统,提供无限可扩展性和高性能,支持 AI 应用的开发。其模块化架构将数据存储与数据发布分离,实现每秒 50GB 的数据吞吐量,远超竞争对手。 @monad_xyz Monad 是一个高性能、完全兼容 EVM 的 Layer1 区块链,提供每秒 10,000 笔交易、1 秒区块时间和单槽最终性。它通过并行执行和低硬件要求,实现极高的可扩展性和用户体验。 @defidotapp DefiDot 是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的超级应用,结合了 CeFi 和 DeFi 的优势,提供简单易用的界面,适合所有用户使用。 @union_build Union 是一个模块化的零知识互操作性层,旨在连接不同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促进以太坊和 Cosmos 之间的通信。他们最近完成了由 Gumi Cryptos Capital 和 Longhash Ventures 领投的 12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humafinance Huma Finance 是一个跨境支付融资平台,允许企业和平台将未来应收的现金流通过 Huma 进行贴现融资,实现即时结算,消除延迟和资本锁定。 @megaeth_labs MegaETH 是第一个实时区块链,利用极端的节点专业化,消除区块 Gas 限制,为开发者解锁连续计算能力,支持每秒超过 100,000 笔交易。 @Lombard_Finance Lombard Finance 提供比特币的流动质押服务,允许用户将 BTC 质押以铸造流动质押代币 LBTC,并自动存入 Lombard 的 DeFi 金库,当前年收益率为 3%。 @EclipseFND Eclipse 是一个以太坊 SVM Layer2,结合了以太坊的安全性和 Solana 的高性能,提供每秒超过 8,600 笔交易的执行环境,适合构建高性能的去中心化应用。 @multiplifi Multipli 是一个跨链安全收益农业平台,提供高达 35% 的年化收益率,支持 BTC、ETH、USDT、USDC 等多种资产的可持续收益。 @FogoChain FogoChain 是一个专注于高性能和可扩展性的区块链平台,旨在支持下一代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 @Somnia_Network Somnia Network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平台,结合了区块链技术和社交媒体的优势,提供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所有权。 @sophon Sophon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知识共享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内容创作者的激励和内容的不可篡改性。 @soon_svm Soon SVM 是一个基于 Solana 虚拟机的区块链平台,提供高性能和低延迟的交易体验,适合构建高频交易应用。 @skate_chain Skate Chain 是一个专注于游戏和娱乐应用的区块链平台,提供快速、低成本的交易解决方案。 @thriveprotocol Thrive Protocol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广告和内容分发平台,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改善数字广告生态系统。 @TheoriqAI Theoriq AI 是一个结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平台,提供智能合约审计和安全分析服务。 @symphonyio Symphony IO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音乐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音乐版权保护和艺术家激励。 @tradeparadex TradeParadex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提供多种加密资产的交易和投资工具。
Show more
0
45
37
0
整理了一下RWA板块所有代币列表(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1. $LINK 简介:去中心化的预言机网络,为智能合约提供链下真实数据 2. $AVAX 简介:高性能Layer1区块链,主打低费用、高吞吐量,兼容EVM。 3. $ONDO 简介:将美国国债等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提供稳定收益产品 4. $ZKJ 简介: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多链交易基础设施,聚合流动性并提升隐私性。 5. $HBAR 简介:企业级公链,,主打高效合规。 6. $OM 简介:聚焦合规RWA和DeFi的Layer1区块链,侧重亚洲和中东市场。 7. $INJ 简介:专为金融应用设计的Layer1链,支持衍生品、期货等去中心化交易。 8. $MKR 简介:通过抵押RWA发行稳定币DAI,DeFi核心协议。 9. $VET 简介:企业级供应链管理公链,通过物联网+区块链追踪商品全生命周期。 10. $ALGO 简介:主打即时交易终结性的Layer1链,采用纯权益证明. 11. $PENDLE 简介:DeFi收益协议,允许用户交易未来收益权。 12. $RSR 简介:稳定币协议Reserve的治理代币,支持抵押多样化资产发行稳定币。 13. $HIFI 简介:DeFi借贷协议,专注固定利率市场,支持RWA抵押借贷。 14. $TOKEN 简介:由Floki团队推出的RWA代币化平台,旨在简化资产上链流程。 15. $SNX 简介:去中心化合成资产协议,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易追踪现实资产价格的合成资产。 16. $PLUME 简介:专注于房地产和私募股权投资的RWA代币化平台,提供合规的资产上链解决方案。 17. $AXL 简介:跨链互操作协议,通过去中心化网络连接不同区块链,支持资产和数据跨链转移。 18. $QNT 简介:企业级区块链互操作性协议,通过Overledger技术实现多链和传统系统的数据互通。 19. $RVN 简介:专注于资产发行和转移的PoW区块链,支持用户自定义代币化资产(如证券、商品)。 20. $TRU 简介:无抵押借贷协议,通过信用评估为机构提供链上贷款,部分贷款锚定RWA资产。 21. $PRCL 简介:PIRCL 是一个专注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能源和碳信用市场的数字化。 22. $CTC 简介:基于区块链的信用协议,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记录贷款历史并建立信用评分。 23. $POLYX 简介:专为证券型代币设计的合规区块链,支持股票、债券等RWA资产发行。 24. $DIA 简介:开源预言机平台,提供定制化金融数据喂价服务。 25. $CHR 简介:关系型区块链平台,支持复杂DApp开发。 26. $LUMIA 简介:高性能Layer1链,聚焦NFT和元宇宙经济基础设施。 27. $XCH 简介:环保型PoST(时空证明)区块链,主打绿色挖矿。 28. $LSK 简介:JavaScript友好的区块链平台,降低开发者门槛。 29. $XVS 简介:Binance生态借贷协议,支持超额抵押稳定币铸造。 30. $ZBCN 简介:实时流支付协议,支持工资、订阅等连续资金流。 31. $CPOOL 简介:机构级无抵押借贷市场,企业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32. $BABYDOGE 简介:Memecoin项目,结合慈善和通缩代币经济。 我将上述代币进行了一个分类: 当然,以上代币肯定包含硬蹭RWA赛道的,这两天会整理一些比较有RWA代表性的项目分享!
Show more
0
52
84
36
读《费曼的彩虹》 费曼是我非常尊敬的科学家, 下面是我读取《费曼的彩虹》的精彩片段记录: 保持玩心, 找到乐趣, 保持年轻的心态。 我很清楚, 对于费曼来说, 始终接纳自然或者生命中的一切可能, 正是他拥有创造力和幸福的关键。 费曼擅长于不依赖强大的数学计算, 而是结合物理的理解, 发挥巨大的想象力。 费曼说, 其实, 我们所做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只不过次数比普通人要多得多! 人们确实有想象力, 可是他们不会长久地施展它们。 每个人都能表现出创造力, 只是科学家表现的机会更多。 不同寻常的是, 科学家们会集中发挥创造力, 将所有这些年的经验都集中在同一个有限的主题上。 科学家的工作与人们的正常活动一样, 只不过是以一种过度而又夸张的形式来展开的。 普通人往往不会这么做, 至少不会像我一样, 每天都思考同样的问题。 只有像我这样的傻瓜, 还有达尔文以及为同样问题操心的人才会这样。“动物是从哪儿来的?”“物种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科学家们研究的是这样的问题, 并且会几十年如一日地思考! 我所做的, 就是普通人经常做的事情, 只不过很多看起来十分疯狂! 但这就是在努力挖掘人类的潜能。 科学家的思考方式的确具有建设性。 你向科学家提出一些问题, 他就会感到焦虑。 这并不是普通人有时候会出现的那种焦虑, 例如“我不知道那个病人会不会好起来”。 这不是思考, 只是纯粹的担忧。 科学家会尝试建立某种东西。 他们并不仅仅担心某件事, 还要将它彻底想明白。 科学家就像侦探一样, 要进行分析推理, 像侦探一样试图找出他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寻觅迹象。 我们试图从实验的蛛丝马迹中找到自然的真相。 我们掌握了线索, 并尝试将它们搞清楚。 科研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更接近于侦探的工作。 不要以为成为科学家就有什么不同。 普通人与科学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他可能很难成为艺术家、 诗人或者其他什么人, 不过对此我也深表怀疑。 在我看来, 对于日常生活的一般常识, 许多人的思维方式都与科学家没什么两样。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都会将一些事情归纳起来, 得出他们对于世界的结论。 他们创造出了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比如绘画, 比如写作, 比如科学理论。  费曼过去常说世上有两种物理学家, 巴比伦人和希腊人。 他所指的是这两大古老文明中相互对立的哲学观念。 巴比伦人对于数字、 方程式和几何学方面的理解, 让西方文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我们却认为, 真正发明数学的是后来的希腊人——尤其是泰勒斯(Thales)、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欧几里得(Euclid)。 这是因为巴比伦人只关心计算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是充分描述真实物理情景的能力——而不是它的准确与否, 或者是否适用于任何更大的逻辑体系。 另一方面, 泰勒斯和他的希腊拥护者们提出了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并且要求, 只有当命题是一个明确陈述的公理或者假设的确切逻辑结果时, 才能被认为是真的。 简单说起来, 巴比伦人注重的是现象, 而希腊人注重潜在的规则。 这两种方法都是非常强大的。 希腊式的方法具有数学逻辑机制的全部力量, 这种类型的物理学家经常将他们理论中的数学之美作为依据。 这便促成了许多数学方面的美学应用——例如, 默里对粒子的分类。 巴比伦式的方法则给予想象一定的自由度, 并且允许人们跟随自己的本能或直觉, 以及对自然的“第六感”, 而不是拘泥于想法的严谨性和正确性。 这种审美观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直觉加上“物理推导”的成就, 也就是说, 主要基于对物理过程的观察和解释进行推理, 而不是用数学推导出结果。 事实上, 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物理学家有时会打破数学的规则, 甚至会根据他们对实验数据的理解, 创造出奇特的(而且未经证实的)数学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 这就使得数学家们成了殿后的一方——要么证明物理学家自创方法的正确性, 要么搞清楚为什么他们“毫无根据”的方法却得出了相当准确的答案。 费曼认为自己属于巴比伦人。 他凭借对自然的理解前往它所引导的地方。 而默里则更倾向于希腊风格——渴望对特性进行分类, 将有效的数学规律强加给数据。 尽管费曼将这两种方法界定为巴比伦式和希腊式, 但是纵观整个历史, 其他许多人物和运动也曾表现出类似的理念矛盾, 例如, 希腊人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柏拉图认为, 在真实世界各种现象的背后存在永恒不变的规律。 换作数学术语的话, 这就是默里这类物理学家所追求的描述方式。 亚里士多德觉得柏拉图根本是在背道而驰。 在他看来, 对自然进行不切实际(也就是抽象)的描述是荒诞的, 或者说就是与己方便而已, 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感官所感知到的现象。 跟费曼一样, 他崇尚的是自然本身, 而不是(可能)潜在的抽象概念。 在我看来, 费曼的这一特质也反映了斯佩里的两个大脑半球理论。 左半球, 寻求秩序和条理, 也就是默里、 希腊人和柏拉图; 而右半球, 感知模式并强调直觉, 也就是费曼、 巴比伦人和亚里士多德。 考虑到大脑本身的生理差异, 也就难怪他们态度上的差异超越了物理学范畴, 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当中。 当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 很快我也将面临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费曼的方法中, 为了获得给定初始状态的电子最终实现某特定终态的概率, 你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则, 将电子由始态到终态所有可能的路径或者变化历程叠加起来。 对于费曼来说, 这就是量子世界与现实, 或者说与经典世界的区别。 在经典理论中, 粒子遵循的是确定的路径, 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样。 之所以会出现神奇的量子世界, 就是因为你必须将额外的路径考虑进去。 对于大型物体来说, 叠加所有路径只会得到其中一条重要路径, 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典路径, 所以你不会注意到任何量子效应。 但是对于亚原子粒子(例如电子), 你既不能忽视它向宇宙遥远区域传播的路径, 也不能忘记它在时间上的往复曲折。 量子理论下的电子跳着宇宙之舞向太空四处发射, 从现在到未来再到过去, 从这里到宇宙中的任意角落, 再返回来。 在循着这些路径游走时, 它无视正统的运动规则, 就好像万事万物全都失去了控制一般。 正如费曼所说, 甚至就连“事件的时间顺序……都变得无关紧要”。 然而不知为何, 就像乐器和声演奏出的音乐一样, 所有叠加在一起的路径就构成了实验者观察到的最终量子状态。 费曼的方法属于另辟蹊径, 乍一看不太合理。 我们以科学为主导的文化期待看到的是秩序和规则。 我们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时间只能从过去流向现在, 再流向未来。 但是根据费曼的说法, 深藏在这一秩序之下的是不遵守这些规则的过程。 和往常一样, 费曼从不讨论自己理论形而上学的一面。 后来, 当我逐渐了解他以后, 便发现自己能够理解他想出这一理论的原因: 他自己的行事风格就跟电子一样。 当他在 1948 年某次会议上提出这一方法时, 遭到了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和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等多位著名物理学家的围攻。 他们所寻求的是希腊式的方法, 而他却是巴比伦式。 不过, 到头来他们依旧不能无视他: 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完成耗费他们几个月的理论计算。 当你第一次询问我如何处理问题时, 我感到十分惊慌。 因为我真的不知道。 我觉得这就好比在问一条蜈蚣, 它走路的时候先迈哪条腿。 我需要好好想一想, 回忆一下过去, 举例说明一些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 找到研究的问题可能源自你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解决问题的技能或许不尽相同。 不过, 数学和物理中有些问题的情况是相反的。 问题明摆在那里, 解决起来却很困难。 人们难免不会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奈何当时已知的技术和方法以及所掌握的信息量都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解决方法就会颇具独创性。 我的做法就是, 我绝不会和别人完全一样。 我总认为自己拥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总是在尝试其他方法。 我想, 正是因为我不停地尝试其他方法, 所以别人没有机会。 这么说太夸张了。 而我也只得好好努力来让自己配得上这种夸张的说法。 我总将这想成是外出战斗的非洲人击打战鼓为自己打气。 我和自己交流, 并且说服自己相信这个问题可以用我的方法来解决, 而别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他们得不到结果就是因为做得不对。 我要用另一种方式来做。 我以此来说服自己, 让自己充满热情。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遇到难题时, 我们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钻研, 必须持之以恒。 为了坚持下去, 你必须相信, 努力研究就会有所回报, 你终将获得成就。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自欺欺人。 在最后这个问题上, 我确实自欺欺人了。 我一无所获。 我不能说自己的方法非常好。 我的想象力令我失望。 我已经定性地搞清楚了它的工作原理, 但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计算出来。 即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那也要全凭想象力。 到那时, 做成这件事的方法将会具有重大意义。 但它其实很简单——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1865 年, 苏格兰一位身高只有 1.62 米的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利用这些大杂烩般的法则推导出了一组了不起的方程式。 短短几行就向全世界展示了电力和磁力如何从电荷和电流中产生, 以及最重要的, 如何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产生。 因此, 麦克斯韦将三种古老之力中的两种(电和磁)统一了起来, 创造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电磁学理论。 历史也表明, 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学不仅体现了理论之美, 而且对其实质的研究还显示出划时代的新效应。 例如, 他的方程表明, 加速的电荷可以产生电磁波。 这些波总是以相同的速度(他所计算出的光速)运动。 这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灵感。 在麦克斯韦发现光是一种电磁现象后, 其他种类电磁波存在的可能性就变得格外明显。 这也为德国实验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发现无线电波铺平了道路, 进而由此诞生出广播、 电视、 雷达、 卫星通信、 X 光机和微波炉等技术。 在《费曼物理学讲义》中他写道:“……毫无疑问, 19 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麦克斯韦发现了电动力学定律。” “我能问您件事吗,”我终于开口,“您觉得研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很荒谬的理论算得上明智吗?”“只在一种情况下算。”他说。“什么情况?”“你自己认为它不荒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它的了解并不充分, 不敢轻易下结论。”他轻声地笑了起来。“说不定等你充分了解之后, 就不会去研究它了。”“您是说, 可能我太笨, 根本无法深入了解它。”“那倒未必。 可能只是你了解得不够多, 也可能是了解的时间还不够长, 于是就被已知的内容破坏了兴趣。 过度的教育反而会引起麻烦。” 事实上, 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发现都是由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做出来的。 像我这么大的时候,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 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 费曼也开发了他的图解技术, 虽然很多研究进展也是由年长的物理学家所贡献的, 然而最具革命性的成果似乎全都是由年轻人创造出来的。 我们研究生都知道, 就数学和理论物理所需要的思维能力而言, 我们的大脑正处于巅峰时期。 但是, 费曼的看法似乎有所不同, 就好像我们走下坡路不是因为智力衰退, 而是被强制灌输了某种思想。 或许这就是他避免从书本或者研究论文中学习新知识的原因; 他向来以坚持亲自推导新结果, 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它们而出名。 对他来说, 保持年轻意味着保留初学者的眼界。 很显然, 他是成功的。  创造性思维拥有一间宽敞的阁楼。 你在大学里完成的作业, 念博士后时花一周才搞懂的有趣但貌似毫无意义的论文, 某个同事不假思索的言论, 这一切都被储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大脑某处的宝箱中, 常常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 被潜意识搜寻到并拿来使用。 它是超越物理的创造性过程的一部分。 例如, 柴可夫斯基(Tschaikovsky)写道:“只要土壤适宜, 未来的作品便会出乎意料地突然冒出萌芽……”玛丽·雪莱(Mary Shelley)说:“发明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乱中生有。”史蒂芬·斯宾德(Stephen Spender)说:“没有什么我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我们还不知道的。 所谓想象力, 就是记住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并将其应用于不同情况的能力。” 你所看到的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而你又想让自己从这一命题中解脱出来, 那么就需要发挥想象力。 通过想象你便可以假设电荷可能并不总像你所看到的那样。 因循守旧的习惯在我们大脑中根深蒂固。 我们已经证实, 一切带电体的电量总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不管在哪。 不管在哪! 于是, 你就认为一切带电体的电量都是由整数倍的元电荷构成的。 这似乎是合情合理, 而且没有人会考虑其他可能, 因为这看起来没有必要, 也没有证据能够证实。 当你最终发现了一些自己不曾预料的事情时——你偶然碰到的——乍看起来就像魔法一样! 有意思! 非常有意思。  “这就类似于夏洛克·福尔摩斯或者洛克福德, 当然, 视你个人的风格而定。 首先, 你得选择一个问题。”“就像选择要解决的犯罪案件。”“没错。 区别在于, 侦探面对的案子是由客户指定的。 而物理学家必须得自己去找。”“是不是就像联邦调查局十大通缉犯的名单那样?”“没错, 有些问题大家都认为非常重要。 这你就得小心了, 因为研究它们的人很多。 最好是找一个只有你发现的重要问题, 而且它必须真的重要才行。”“然后, 你就要找线索了。”“是啊, 只不过是在大脑里寻找。 要仔细考虑各种可能性, 提出一些想法——也就是线索。 然后, 不停地运用数学方法来追寻线索。 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往往并不容易, 因为你不知道如何进行计算。 我说明白了吗?” “我不是叫他不要研究新理论。”费曼说。 然后他看着我, 说道:“我只是说, 无论选择研究什么, 都要成为对自己最苛刻的评判者。 而且, 不要为了错误的目的去这么做。 除非你真的相信它, 否则不要做。 因为, 一旦你无法解决它, 可能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 正如后来我所了解到的, 费曼并不反对默里对弦理论的看法, 即认为像弦理论这样的理论已经“存在”, 并等待人们的发现。 只不过费曼认为, 只有坚持法则或者观察自然, 才能引导我们找到正确的理论, 而不能仅凭科学家对统一理论的一厢情愿。 这就是他巴比伦式的态度——尊重现象, 而不是辩解。 这并不是说我的想象力不行。 事实上我认为, 科学家计算或者想象已存在的事物要比构思小说这类想象原本没有的东西困难得多。 想要真正理解事物在微观或者宏观上是如何运作的, 结果发现它与你所期望的大相径庭, 这需要超级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办到! 我们需要大量的想象力来描绘原子, 想象它们的存在以及运作方式。 或者制作元素周期表。 但是, 科学家的想象力与作家的不同, 因为它是经过检验的。 科学家设想出一些情况, 然后上帝给出“不正确”或者“迄今为止还行”的结论。 当然, 这里的上帝就是实验, 它可能会说:“哦, 不, 这不一致。”你说:“我认为它是这样工作的。 如果确实如此, 你就应该看到这个。”然后, 其他人并没有看到这个结果。 那太糟糕了。 你猜错了。 但是写作就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作家或者艺术家可以想象一些东西, 当然可以从艺术或者美学的角度觉得它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这与科学家所面对的清晰性和绝对性的程度不同。 对于科学家, 实验之神可能会说:“它很美, 我的朋友, 但它不是真的。”这简直是巨大的差别。 假设存在伟大的美学之神。  生活中什么才是重要的? 这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个答案在学校是学不到的, 它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因为肤浅的答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 你就必须了解自己。 然后, 你必须对自己诚实。 你必须尊重和接纳自己。 对于我来说, 这些都是艰巨的任务。 我念完大学, 匆匆步入学术界, 想要迫不及待地投身于研究, 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 证明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这关注的是外在的生活。 那是默里的方式。 有所成就, 让人铭记。 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 一位领袖。 这是经典方式, 传统做法。 这个目标看上去显而易见而且值得实现。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但是对于我来说, 它就像是追逐彩虹, 甚至可能更糟, 就像在追逐别人的彩虹, 那些我实际上并没有发现其美丽之处的彩虹。 从费曼那里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正如量子理论的发现促使物理学家改进他们所有的理论一样, 见识到费曼这样的榜样, 也使得我重新审视自己。 他并不想充当领袖。 他没有受到“统一”理论的诱惑。 对他来说, 即使你的发现早已为他人所知, 发现所带来的满足感依然存在。 即使你所做的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得到别人的结果, 也依然会获得满足感。 即使你发挥创造性仅仅是为了陪孩子玩耍, 它也依然存在。 这是自我满足。 费曼关注的是内在, 而这种内在的关注给予了他自由。 根据费曼的说法, 我们的文化是希腊式的。 这种文化包含逻辑与证明、 规则与秩序。 在我们的文化中, 费曼这类人往往会被当作异类, 因为他们是巴比伦式的。 很多年前, 我在以色列基布兹读到过《费曼物理学讲义》, 费曼在结束语中阐述了自己在写这本书的目标。 费曼写道:“我最想做的就是带你们领略这个神奇的世界, 并且以物理学家的方式来看待它。”他的说法太过谦虚, 因为他在书中传达的世界观并不仅仅是物理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是他自己独有的方式。 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这本书能进一步实现的目标。 理查德·费曼总是清楚如何充分利用这个世界所提供的一切, 并且充分发挥上帝(或者单纯的基因)所赋予他的天赋。 这一切也是我们可以期盼在人生中做到的, 在他去世后的这些年里, 我发现这是他教给我非常宝贵的一课。 专为开发者设计的私有云硬件,自带内网穿透, 上1000款私有云应用,贼好玩!
Show more
0
0
0
0
这几天刷推很明显的感觉到英文技术社区对中国AI产业的进步速度处于一种半震动半懵逼的状态,应激来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宇树(Unitree)的轮足式机器狗B2-W,另一个是开源MoE模型DeepSeek-V3。 宇树在早年基本上属于是波士顿动力的跟班,产品形态完全照猫画虎,商业上瞄准的也是低配平替生态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从B系列型号开始,宇树的机器狗就在灵活性上可以和波士顿动力平起平坐了。 B2-W的意外在于切换了技术线,用运动性更高但平衡性同时也更难的动轮方案取代了B2还在沿用四足方案,然后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能在户外环境里跋山涉水的训练,很多美国人在视频底下说这一定是CGI的画面,不知道是真串还是心态炸了。 波士顿在机器狗身上也曾短暂用过动轮方案,或者说它测过的方案远比宇树要多——公司成立时长摆在那里——但是作为行业先驱,它连保持一家美国公司的实体都办不到了。 现代汽车2020年以打折价从软银手里买了波士顿动力,正值软银账面巨亏需要回血,而软银当初又是在2017年从Google那里买到手的,Google为什么卖呢,因为觉得太烧钱了,亏不起。 这理由就很离谱,美国的风险资本系统对于亏损的容忍度本来就是全球最高的,没有之一,对于前沿性的研究,砸钱画饼是再寻常不过了的——看这两年硅谷在AI上的投入产出比就知道了——但波士顿动力何以在独一档的地位上被当成不良资产卖来卖去? 那头房间里的大象,美国的科技行业普遍都装作看不到:美国人,如今的美国人,从投行到企业,从CEO到程序员,从纽约到湾区,对制造业的厌弃已经成为本能了。 A16Z的合伙人马克·安德森2011年在「华尔街日报」写了那篇流传甚广的代表作「软件吞噬世界」,大概意思是,边际成本极低的软件公司注定接管一切水草繁盛之地,和这种可以提供指数级增长的生意比起来,其他的行业都不够看。 并不是说马克·安德森的表达有问题,后面这十几年来的现实走向,也确实在证明这条攫取规模化利润的回报是最高的,但美国人的路径依赖到最后必然带来一整代人丧失制造能力的结果。 这里说的丧失制造能力,并不是说丧失制造兴趣或是热情,我前段时间拜访了深圳一家逆向海淘公司,业务就是把华强北的电子配件做成可索引的结构化目录,然后提供从采购到验货再到发包的全流程服务,最大的买方就是美国的DIY市场和高校学生,他们之所以要不远万里的等上几个星期委托中国人来买东西,就是因为在诺大的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供应链。 然后那些学生也只有在读书时才有真正尝试制造某些东西的机会,到了要去大公司里上班领薪后,再也没人愿意把手弄脏了。 但软件终究不能脱离硬件运行,哪怕硬件生产的附加值再不够看,基于采集一手物理数据的入口,制造商腰板硬起来后去做全套解决方案,只取决于能不能组建好的工程师团队,反过来却不一样,制造订单长期外包出去,它就变成产业链配套回不来了。 所以像是多旋翼无人机和四足机器狗这类新兴科技萌芽的原型机一般都还是产自有着试错资本的欧美,也就是所谓「从零到一」的过程,而在「从一到十」的落地阶段,中国的追赶成果就会开始密集呈现,进入「从十到百」的量产之后,中国的供应链成本直接杀死比赛。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最早在网上爆火的时候,Google X的负责人在内部备忘录里说他已经和媒体沟通了,希望不要让视频和Google扯上太大关系,是不是很迷惑,这么牛逼的事情,你作为母公司非但不高兴,还想躲起来,现在你们懂得这种顾虑从何而来了,就是觉得贵为软件巨头的Google去卷袖子干制造的活儿太卑贱了呗。 当然美国也还有马斯克这样的建设者(Builder),但你要知道马斯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这样的人现在是极度稀缺的,而且长期以来不受主流科技业界待见,完全是靠逆常识的成就——造汽车,造火箭,造隧道,这都是硅谷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去一步步打脸打出来的名声。 如果说宇树是在硬件上引起了一波怀疑现实的热度,那么DeepSeek则在软件的原生地盘,把大模型厂商都给硬控住了。 在微软、Meta、Google都在奔着10万卡集群去做大模型训练时,DeepSeek在2000个GPU上,花了不到600万美金和2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对齐GPT-4o和Claude 3.5 Sonnet的测试结果。 DeepSeek-V2在半年前就火过一波,但那会儿的叙事还相对符合旧版本的预期:中国AI公司推出了低成本的开源模型,想要成为行业里的价格屠夫,中国人就擅长做这种便宜耐用的东西,只要不去和顶级产品比较,能用是肯定的。 但V3则完全不同了,它把成本降了10倍以上,同时质量却能比肩t1阵营,关键还是开源的,相关推文的评论区全是「中国人咋做到的?」 虽然但是,后发的大模型可以通过知识蒸馏等手段实现性价比更高的训练——类似你学习牛顿三定律的速度降低的斜率也在有利于追赶者,肯定比牛顿本人琢磨出定律的速度要快——成本,但匪夷所思的效率提升,是很难用已知训练方法来归纳的,它一定是是在底层架构上做了不同于其他巨头的创新。 另一个角度更有意思,如果针对中国的AI芯片禁售政策最后产生的后果,是让中国的大模型公司不得不在算力受限的约束下实现了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这种适得其反的剧情就太讽刺了。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之前也说过,公司差的从来都不是钱,而是高端芯片被禁运。 所以中国的大模型公司,像是字节和阿里这样的大厂,卡能管够,把年收入的1/10拿出来卷AI,问题不大,但初创公司没这么多弹药,保持不下牌桌的唯一方法就是玩命创新。 李开复今年也一直在表达一个观点,中国做AI的优势从来不是在不设预算上限的情况下去做突破性研究,而是在好、快、便宜和可靠性之间找出最优解。 零一和DeepSeek用的都是MoE(混合专家)模式,相当于是在事先准备的高质量数据集上去做特定训练,不能说在跑分上完全没有水分,但市场并不关心原理,只要质价比够看,就一定会有竞争力。 当然DeepSeek不太一样的是,它不太缺卡,2021年就囤了1万张英伟达A100,那会儿ChatGPT还没影呢,和Meta为了元宇宙囤卡却阴差阳错的赶上AI浪潮很像,DeepSeek买那么多卡,是为了做量化交易⋯⋯ 我最早对梁文锋有印象,是「西蒙斯传」里有他写的序,西蒙斯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用算法模型去做自动化投资的开创者,梁文锋当时管着600亿人民币的量化私募,写序属于顺理成章的给行业祖师爷致敬。 交待这个背景,是想说,梁文锋的几家公司,从量化交易做到大模型开发,并不是一个金融转为科技的过程,而是数学技能在两个应用场景之间的切换,投资的目的是预测市场,大模型的原理也是预测Token。 后来看过几次梁文锋的采访,对他的印象很好,非常清醒和聪明的一个人,我贴几段你们感受一下: 「暗涌」:大部分中国公司都选择既要模型又要应用,为什么DeepSeek目前选择只做研究探索? 梁文锋: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趁机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暗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大部分人的惯性认知是,美国擅长搞技术创新,中国更擅长做应用。 梁文锋: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过去三十多年IT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18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Scaling Law也在被如此对待。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 「暗涌」:但这种选择放在中国语境里,也过于奢侈。大模型是一个重投入游戏,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本只去研究创新,而不是先考虑商业化。 梁文锋:创新的成本肯定不低,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暗涌」:但做大模型,单纯的技术领先也很难形成绝对优势,你们赌的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梁文锋:我们看到的是中国AI不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gap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社区和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能看到下一代的技术趋势,手里有路线图。中国AI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很多国产芯片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只有第二手消息,所以中国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术的前沿。 「暗涌」:很多大模型公司都执着地去海外挖人,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前50名的顶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国的公司,你们的人都来自哪里? 梁文锋:V2模型没有海外回来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顶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暗涌」:所以你对这件事也是乐观的? 梁文锋:我是八十年代在广东一个五线城市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九十年代,广东赚钱机会很多,当时有不少家长到我家里来,基本就是家长觉得读书没用。但现在回去看,观念都变了。因为钱不好赚了,连开出租车的机会可能都没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变了。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事实教育。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 是不是很牛逼?反正我是被圈粉了,做最难的事情,还要站着把钱赚了,一切信念都基于对真正价值的尊重和判断,这样的80后、90后越来越多的站上了主流舞台,让人非常宽慰,你可以说他们在过去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做题怎么了,参与世界未来的塑造,就是最有挑战性的题,喜欢解这样的题,才有乐趣啊。
Show more
0
191
2.6K
564
挖到寶啦! @MegaBNB_Labs 即將席捲 @BNBCHAIN! 這項目專攻 DeFi 與 NFT,背靠硬核 Coreon 團隊與 @baosonbnb 生態,社群熱度爆棚!繼 baosonbnb 後,MegaBNB 很可能是下一個引爆的項目。baosonbnb 底板穩在 2.7B(1600u),MegaBNB 表現值得期待!😎 🔥 項目亮點 - 極速體驗:10萬 TPS,DApp 跑得飛快,Solana 都得靠邊! - 超低成本:基於 BNB Chain,DeFi 與 NFT 交易不傷錢包。 - DeFi 全能:挖礦、借貸、跨鏈市場,玩法多樣! - NFT 創新:不只炒圖,涵蓋遊戲、元宇宙與 staking。 - AI 賦能:Web3+AI 融合,開啟無限可能! 🎯 如何參與? - 測試網已上線:前往 https://t.co/AVS5Ecx1nl 體驗,說不定有驚喜! - 關注 @MegaBNB_Labs@motokoisme,積極互動,爭取被翻牌! #MegaBNB# #DeFi# #NFT# #Web3# #Crypto#
Show more
0
34
4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