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華爾街日報》爆料,白宮可能要削減對中國的關稅,以緩和貿易戰這股緊張氣氛!🤔 如果真落實,全球經濟會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
貿易戰# #
中美關係#
Show more
哇擦!大餅都快 94000 了
這是真牛還是虛晃一槍準備騙我上車?
中美两国,就这个消费数据。
经济能好起来?股市能好起来?
最有钱,最一线的城市,都如此了,减少折腾,就是最好的投资理财🧐
还打着贸易战,继续折腾,都得经济硬着陆! https://t.co/ZTCfk6jCPh
Show more
铜金比率创下40年左右的新低,这是典型的全球衰退信号,不要误把熊市陷阱当作牛市信号,下行周期中,稳健驶得万年船,追高不可取,逢低DCA策略,是最佳方案!
当前无论宏观还是地缘政治,都不太乐观:
• 美联储利率维持高位,企业贷款投资难
• 全球制造业仍处在低迷区间(PMI多在50以下)
• 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
• 美国股市估值回调后,依旧处于历史高位
• 印巴冲突加剧,断水,断航,断贸易(万斯前脚到访印度,后脚起冲突,想想都知道缘由)
• 伊朗最大港口沙希德拉贾伊港被炸,处于瘫痪状态,这个港口占伊朗85%集装箱吞吐量。
巴菲特持有那么多西方石油股票,包括这次川川背后的资助集团,也主要是能源巨头为主。中东局势,只会越来越复杂,石油这个价格,未来大概率要冲突不断,引发原油价格上涨,带来更大的利益。
目前这个铜金比率破底,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领先衰退信号!拭目以待🧐
Show more
中美之间的关系好像并没有非常的乐观
Hopes that a deal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on tariffs will arrive quickly seem like wishful thinking. And the longer a deal remains undone, the more likely we are to see the consequences feeding into corporate earnings and the US economy. https://t.co/uIH1whBQE0
Show more
中美并未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 https://t.co/7dLMXD6rwy
看朝鲜战争史:前四次战役,中美都已知晓了彼此的战力底线,尤其是第四次志愿军打得很艰苦,暴露了后勤和补给短板,双方进入拉锯战。从政治上,美国也offer了deal,为了赢得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又打了第五次战役。整个朝鲜战争打了一年多,谈判谈了两年多。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Show more
中美贸易战的三种可能结果
一、双输的纳什均衡
当两国采取"纳什关税对策"时(即根据对方关税水平制定己方最优关税)
会形成互相征收高关税的贸易战。这种博弈将导致:
1. 贸易利益被关税政策消耗殆尽
2. 实际收入差距扩大
3. 国际贸易效率低于国内贸易。典型案例即"囚徒困境",双方因互不信任导致共同利益受损。
二、通过谈判实现双赢
当贸易战威胁到根本利益时,双方将被迫转向贸易谈判。谈判可能达成:1. 关税互减协议;2. 深化国际分工协作;3. 建立规则导向的贸易体系。这种均衡下,贸易蛋糕得以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增长红利。典型案例是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机制。
三、最坏倒退结果
若对抗升级且缺乏有效谈判,可能出现:1. 国际贸易规模持续萎缩;2. 产业分工链条断裂;3. 经济体系退向自给自足状态。杨小凯特别警告,发展中国家若坚持"损人利己"策略(如隐性补贴、产业保护),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崩溃,重现前现代经济形态。
核心逻辑链条:
分工差异(发达国家完全分工vs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 关税博弈动机(争夺贸易利益分配权)→ 纳什均衡下的贸易战→ 倒逼谈判或走向崩溃。
自由贸易无法自然实现,必须通过危机倒逼的机制设计(贸易战压力下的谈判)才能达成,这颠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乐观假设。
Show more
中美决战在即,人财物全部选边站,二选一,全体都有。
中美这两个好面子的自负的老头的策略都有问题:川普不应该同时对全世界宣战,应该区分对象、分步骤得推进,并按照需求弹性对生活必须品进行豁免或找好备选国;中国不应该在第一时间反制,应该先观察下其他国家的策略再决定自身策略。
Show more
突发:中美关税战突然再次升级。AI芯片巨头英伟达(NVDA)宣布,美国政府无限期禁止其向中国销售H20芯片,将导致其第一季度盈利损失55亿美元。受此消息影响,股价盘后下跌逾-5%。前些天,英伟达CEO黄仁勋,花费100万美元买门票,到海湖庄园与特朗普晚宴。后来,特朗普放弃将对H20实施限制。现在变卦了?
BREAKING: The U.S.-China tariff war escalates. Nvidia $NVDA says the U.S. government has banned it from selling its H20 chips to China “for the indefinite future.” The company expects a $5.5 billion charge to Q1 earnings as a result. The stock is down over 5% on the news.
Just days ago, Nvidia CEO Jensen Huang reportedly spent $1 million to attend a dinner with Donald Trump at Mar-a-Lago. Not long after, Trump appeared to ease restrictions on the H20 chips. Is he now reversing course?
Show more
这其实是中美谈判的差异:东大喜欢从下往上谈,大领导出面的时候基本上都谈的差不多已经到了签署协议的阶段;以前美国也是这样,现在川普喜欢最开始就参与其中,甚至找对方大领导直接谈,一个循序渐进一个简单直接,差异尽显。例如本周日本财政大臣和贸易大臣到美国谈判,其实直接跟美国贸易代表、财政部长、商务部长谈就好,但川普还是直接参与其中,这时石破茂还计划月底去美国访问呢
Show more
可视化解释:中美俄“不可能三角”,类似地缘政治版“三元悖论”,由金融世界(FinWorldAI)首先提出。核心涵义:中美俄之间,不会三对都好,也不会三对都差,总有一对是平衡或合作的。三国存在战略联动效应:中美关系紧张→中俄更亲近→美俄更敌对→又反过来牵动中美。像地缘政治钟摆,也隐含金融投资周期。 https://t.co/lFBeLIiA9M
Show more
🔶川普挑起中美贸易战,目的是要让制造业回归?
显然你想多了。Ai+机器人才是美国制造业的未来。
中美对抗表演,是为了转移焦点掩盖不公维护权利建立2030科技极权新秩序。
时间紧迫,以此宏伟目标,对抗表演很快会大幅升级。
谁有节目单? https://t.co/f9T4prAfPU
Show more
现在到了中美比拼耐力的时候了。美国短期内压力比较大,因为通胀预期传导得很快而关税带来的制造业转移会进行得很慢或效果一般,美国很容易走向滞涨;中国短期内受影响更多的是出口企业的老板们,向其他部门的传导有个过程,长期内经济的压力更大,甚至会进入死亡螺旋。看看谁能撑到最后吧。
Show more
看朝鲜战争史:前四次战役,中美都已知晓了彼此的战力底线,尤其是第四次志愿军打得很艰苦,暴露了后勤和补给短板,双方进入拉锯战。从政治上,美国也offer了deal,为了赢得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又打了第五次战役。整个朝鲜战争打了一年多,谈判谈了两年多。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Show more
很有意思哈~
有人中美关税战后坚定看多,现在却亏钱...就是大方向暂时看多,却来回做多空合约波段,又看不准短线波动,这波持续上涨又没跳脱合约波段思维,做空导致亏更多钱...
有人明明坚定看熊,尤其跌的时候...可能讲的话太多了,忘了自己讲过的,现在又说没看过熊...嘴上来回波段...
Show more
我认为,川普的这个举动,反应出,中美关税战,川普是打算是要打持久战了。
卡车司机要通过英语考试,其实就是涨价,去库存,缓解失业造成的动荡。
恰恰,中国也打算持久对抗。
这事,看来至少得对抗个一年半载,然后慢慢谈,慢慢降下来… https://t.co/d0ApgG4pQe
Show more
昨晚的美股虽然是涨了,但从整个走势看有点摇摇欲坠
集中买盘都在开盘1个小时流入,标普500、纳指在这1个小时迅速拉升
周三川普的缓和信号是在盘后时间,当时市场中很多机构资金并没有进场
昨晚1个小时放量上涨应该有这部分因素在,随后盘中开始缩量,
在叠加华尔街日报对中美关税细节消息的披露,里面有一条:
对美国利益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征收至少100%的关税,在五年内分阶段实施这些关税
美股应声回吐涨幅,还是印证了没有反转,只是消息面的反弹。
昨晚卖了一些持仓,卖了MSTR,对TEM做的比较满意,盘中建仓的TSLQ浮亏了。
市场现在完全是在围绕消息去交易,防不胜防呀
Show more
川普说可能要所有国家在中美之间选一边。
评:冷战开启?
BREAKING: Donald Trump says we may want countries to 'choose between us or China'
不必等待炬火,到边疆去
因为我们长期预期中美之间会冷战,会脱钩,所以中国供应链的产品只占我们5%的比例。
但是当中美脱钩真的带来之际,也认真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中美关系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很难好起来。
如果继续维持对美贸易
1. 继续留在本土,让客户自己消化关税的影响。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技术壁垒,专利壁垒。比如大疆的产品,爱买买,不买滚。这就是楷模。那么就往这些方向去卷,把专利,把技术做到极致。偏执狂才能生存。
2. 去美国。
这个很产品非常相关,反而很多低技术,低门槛的产品,很容易转移到美国。
比如一台注塑机,就可以做很多东西。
沙发厂在美国已经有落脚成功的例子。
什么五金加工什么的,也可以落地。
甚至大包拆小包的很多业务都可以落地。
从劳动力成本角度,可能可以落地红州。
但是从靠近市场,以及政策友好性,等等最好还是落地蓝州。
我曾经考虑在TN建新的库房,但是最后没有去。那边地便宜,人力也便宜,供应链近,但是我朋友忠告我,那边是深红州,很难接受一个asian的boss。
所以,即便在美国建立工厂,去蓝州的内部区域都要比红州要强很多。
其次,到边疆区,去当开拓者
虽然美国市场是全球贸易的核心,最肥的一块,是一线城市。有很多朋友只做美国市场,甚至加墨都没有认真去做。
但是现在的环境变了,必须要去各个小市场去做。去深耕。
个人是不建议转口贸易,洗产地。
因为后续的对美贸易体系更多是类似配额的体制。转口贸易会引起中转国的反感和抵制。
但可以针对目标国家本土市场,通过并购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共生,立足本地市场。
然后再考虑出口出去。
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部分人所污蔑的低人权优势,而是超级完备的产业链,全球罕见的工作态度,work ethics,以及几千万高素质的工程师。中国出口的产品也已经是机电产品为主了。
疫情前期,有浙江的朋友,带着一些简单的注塑设备,去了非洲。真made in Africa。然后赶上疫情,供应链混乱,他们迅速成长为当地大型的塑料制品厂。
这些技术,这些产品,在大陆根本不够看的,但是在很多地方这就是高科技。
其实美国也没啥模具师傅。
所以,世界很大,年轻人,就该去到边疆去。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国家去看看。
我有朋友早几年前就去了中美洲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国设了厂,专门去做南美市场。
新兴国家跟美国比就是荒原,是边疆,没必要区分线上线下。凭借国内领先版本的商业嗅觉和商业思维,以及强悍的执行力,到哪都是有竞争力的。
当然中国人最大的几个弊病是,内卷,以及不守规矩。在都市里,不守规矩,大不了被赶走。但是在边疆,如果不守规矩会被吃掉。毕竟边疆都是妖魔鬼怪。
中国人之间,没必要相互内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发展下去。在海外的华人,就该成立独立的商会,就该抱团。
还有,不要拘泥于中国供应链,大家一起共赢
作为华人,很多人惯性所有的都是华人供应链。这个思维定势是不对的。
在欧洲,在日韩,有大量的非常优秀的企业,它们非常擅长于传统的销售渠道,但是他们的线上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的水平是非常低的。那么国内的团队,完全可以去当雇佣军,和国外的供应链一起打市场。
别的不说,如何投站外广告,如何优化广告,就是一种竞争力。
这是一种服贸的思路。
有公司在这个领域里做的非常非常大。
所以, 朋友们,加油吧!
good luck!
Show more
美债相关问题总汇!为什么都在抛售美债?
美债到期后的连锁反应,会引发什么后果?
Q:当债券收益率走高的时候,政府会因此多还钱吗?
A:政府在一级市场发行债券,一经发行要还多少钱就是固定的,所谓收益率是指二级市场的收益率。
因为二级市场成交价格不固定,收益率也不同。比如政府在发债的时候,一张 100 的债券,折价 95 买给你,到期还你 100,多的 5 块就算是利息。
二级市场这张债券有可能 96 成交,也有可能 94 成交,成交价格越高,收益率越低,反之亦然。债券的成交价格跟收益率是反向关系。长期债固定周期付息,到期还本,但道理是一样的。
Q:这么说,债券收益率并不影响政府的偿债能力?
A:本来是不影响的,但是美债规模太庞大了,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 36 万亿。如此规模的债务绝无可能还清,只能借新还旧。借新你就要发行新债,发行新债你的利息就不能低于二级市场的收益率,不然别人为啥不在二级市场买呢对吧?因此政府发债最好有一个低息环境
Q:债券市场有几个?
A:债券市场分一级和二级,一级市场是政府直接发债,面向社会融资,二级市场 是债券持有人相互交易债券形成的市场
Q: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使美债收益率走低?
A:你要简单粗暴的答案,那美联储降息就走低了。但美债收益率其实不是看的加息降息,看的是通胀预期。如果通胀预期高,往往收益率也会走高。
你收益率才 2%,通胀到了 3%,那到时候扣掉通胀不是还亏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抛售债券,抛售 = 价格走低 = 收益率走高。
只不过,美联储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控制通胀,通胀预期高的时候,往往他会加息,所以给一般人的认识就是加息 = 收益率走高。
不能算错,但这是个间接的逻辑。如果市场认为通胀已经控制住了,很快会迎来反转,那么即使还在加息周期,收益率也可能走低(抄底的逻辑)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避险需求 压过了通胀。比如全球其他国家环境不好,资本就会涌入美债市场进行避险(传统观念,美债是 0 风险债券),从而压低收益率。
Q:这两个条件,川子现在具备吗?
A:很遗憾,一个都不具备。关税战带来了非常高的通胀预期,而且在中美产业脱钩的环境下,美国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风险源。因此你要美债收益率自然走低是绝无可能的。
Q:这就是川子喊话鲍师傅降息的原因吗?要压低收益率,方便他发债?
A:他可能确实是这么想的,但即使降息了,到底有多少效果也很难说。刚才我说了国债收益率根本上看的是通胀预期和避险需求,降息会带来更大的通胀预期,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多半不会留在美国。最近美国股债汇三杀,就是说明资本用脚投票在逃离美国市场
Q:那么川子直接顶着高息发债怎么样呢?反正都是借的钱,大不了到时候再借
A:如果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这当然就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了。但这不是毫无代价的。前面说过,短期债券是到期后连本带息一起付,中长期债券是定期付息,到期归本。发行高息债券,会增加政府利息支出。政府收入是有限的,你利息支出多了,别的支出就少了,没钱你做得成什么事?而且你现在支付的利息越来越多,下一次发债额度也就越来越大,外部对美债的接受度终归是有极限的。到时候没人接盘,那就只有违约一条路了
Q:美联储接盘啊,美联储自己就会印钱,还怕他接不了盘?
A:话是这么说,但美联储是不能直接接盘的。美国有一部联邦储备法 ,里面限制了美联储直接参与一级市场,只能去二级市场接盘。就是说,美联储不能直接在政府手上接盘,这是有法律限制的。因此终归是要找到一级市场的接盘侠。现在离 6 月美债到期的时间已经很近了,川子要修改立法已无可能,时间上就来不及。他会怎么操作,我也很想知道
我设想了一些路径,比如通过政府的白手套,在一级市场接盘了,再转手卖给美联储,或者美联储直接给现成的一级市场买家(高盛,摩根大通等)提供贷款,自己在二级市场接盘。这部联邦储备法我只知道有这么回事,具体的细则我也没看过,不知道这些操作能不能绕过去。只能到时候看情况
Q:那这么说,终归是有办法接盘的。那就是没事了?反正以后按这个操作就是,36 万亿的债务也不是一蹴而就,肯定以前就操作过很多次了
A:只能说不会出现债务违约,但长期来看货币超发是肯定的。货币超发,你美元还能坚挺吗?美债问题本质上是特里芬难题 *的具象化,既要美元霸权,又要支撑无限扩张的债务,两者根本上是矛盾的。
所以美债在发行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外部买家(外国央行,国内机构也算),而不是直接让美联储来进行兜底。这样用的是市场上已有的美元,暂缓了货币超发的风险。但外部买家能接得了多大的盘子呢?所以这就是一根筋两头堵,美联储不兜底,债务违约,美债暴死,美联储兜底,货币超发,美元慢死。当然非要选一个的话,慢死还是比暴死好,对大家都好。
此前就聊过,美股/币圈如今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赚钱机会,而是没有可以安心持有的确定性资产。因为川普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等一切慢慢平静下来,牛市可能就悄然而至。往往不确定越强,市场越乱,越恐慌,机会越大!
Show more
深度!美债要违约了?6月就要炸了?真可笑...
最近整个内媒,都充斥着美国国债违约的声音,
实际上如果没点经济学常识,
确实是要被自家人给忽悠瘸了,
甚至很多大V说6月大概率黑天鹅,市场可能暴跌,
真是可笑,又离谱!为了兄弟们搞清楚真实情况我特意制作此图,覆盖了大量数据验证。👇👇
1️⃣首先美国国债违约,分为两种:
🔺1、第一种技术性违约
说白了就是因为债务上限没通过审批,或者财政预算卡壳,导致美国财政部暂时还不上钱。
但这不是政府没钱还,而是华盛顿内部吵翻了天,属于政治僵局。就像你手机银行被冻结,只能申请信用卡延期,其实账户里有钱。
债务上限就像家族理财规则:三兄弟轮流当家管账,但印钞和刷卡权力分开。
当家的能用信用卡买东西,但要加额度得另外两人同意。要是有人乱花钱,另外两个就卡审批。
比如 2011 年奥巴马和共和党因为医改、财政刺激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把债务上限拖到违约,最后才达成妥协。
这种违约本质是政治内耗,不是真还不起钱。历史上,美、日、德这些民主国家很少真赖账,反而是权力集中的国家容易通胀失控。
🔺2、第二种实质性违约
这才是真正的 "还不起钱",类似阿根廷、斯里兰卡的情况。但美国几乎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原因很简单:美元是美国自己印的,真要违约,直接开足马力印钞就行。
希腊、阿根廷违约是因为欠的是欧元、美元外债,自己印不了。
不过疯狂印钞也有代价 —— 通货膨胀。比如疫情期间大放水,美元就偷偷 "贬值违约" 了。
其实从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对黄金就一路贬值。但全球货币都在贬值竞赛,谁贬得少、经济强,谁就能当 "世界货币"。
所以与其死守汇率,不如跟着贬值赚贸易差价,这就是美元霸权的底层逻辑。
2️⃣美债的风险问答
近期,“美债 6 月将迎 6 万亿到期高峰,存在巨大滚动再融资风险” 的说法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拜登给特朗普政府设下的 “陷阱” 。
还有观点担心,债务上限问题解决后美债大量增发,会引发 “流动性危机” 黑天鹅事件,市场会暴跌或推高美债利率。这些说法靠谱吗?
🔺1、关注美债,别抓错重点
很多人紧盯美债单月到期量,其实这不是关键。真正值得关注的,是 1 年期以上美债(notes and bonds)的发行量。
美债发行遵循 “长债按计划,短债来应急”。每年 1、4、7、11 月,财政部会提前规划长债未来一个季度的发行量,不会轻易改动。
一旦临时出现赤字激增,就增发短期国债(Tbills)填补缺口。因为 Tbills 期限短,需求灵活,就算发行 1 天期的现金管理债券,只要利率比市场略高,海量资金就会涌入。这就像多印 50 元纸币,它的面值也不会跌到 49.5 元。
正因如此,美债到期量大时,财政部可以增发 Tbills 应对,对市场影响较小。但这种短期手段也有隐患:如果赤字持续增加,Tbills 占比会越来越高,未来利息支出将高度依赖美联储政策利率,无法像长债那样提前锁定利率。而一旦大量增发长债,又会推高美债利率,比如 2023 年 10 月,10 年期美债利率因长债增发突破 5%。
🔺2、6 月到期高峰?没那么夸张
美国财政部月度报告显示,4 - 6 月美债到期量分别为 2.36 万亿、1.64 万亿、1.20 万亿,远达不到 6 万亿。
由于部分短期国债还未发行,且其发行无固定计划,所以无法精准预估,但实际到期量不会太离谱。
即便把 4 - 5 月新发行的美债都算上,6 月理论到期极限约为 5.3 万亿,实际可能在 2 万亿左右。
🔺3、债限解决后,会引发流动性危机吗?
可能性不大,有三大原因:
准备金充足:美国银行体系准备金余额距离触发 “钱荒” 还有数千亿美元。以 “有效超额准备金” 指标来看,目前约 7000 亿,财政部至少能回补 7000 亿资金而不引发危机。
灵活调节:如果市场对短债需求下降,财政部可放慢发债速度,温和回补资金。
美联储兜底:美联储已放缓缩表,还推出常备回购便利(SRF),一级交易商缺钱时能轻松从美联储获得融资。
🔺4、个人的一些思考
实际上美元债依旧是全球违约率最低的债券,甚至没有之一,
因为虽然美国债务水平逼近历史新高,但新高才是正常的,因为债务等于货币,经济增长,必然伴随债务和货币增长。
只要债务以美元计价且市场保持信心,美国就完全可通过美联储购债、海外资本流入等方式自我循环。
什么情况美元会持续贬值甚至丧失信用呢?
汇率的本质是一国的经济表现,美国之所以能维持强势,核心是美国的科技全球领先,政治体系稳定,
未来如果发生什么事件打破了这种稳定态,导致美国的经济出现奔溃,这时美元才会被迫需要宽松,从而贬值,
最简单的比如08年次贷危机,通过大规模印钞,导致欧元兑美元升值了25%,
其次是信用评级的下降,美国虽然长期标普信用评级AAA,2011年美债债务上限问题,最近的关税问题等,就导致降级到了AA+,
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虽低于德国的AAA,但高于日本A+、东大评级为A+,
最近美元指数下跌,则是川普增加了美国这些年来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才导致美元指数下滑,
但根据这些说美国政府债务会违约,那是有点天方夜谭了。
诚然,川普想降低债务偿付压力,向鲍威尔施压是真,这也是三权分立的特点,但只要机制依然稳固,独C并没有发生,那么美国可能在肉眼可见的几十年内都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债务违约。
故此,有波动是正常的,但周期超级牛市依然存在。
Show more
今日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来美方不断有消息称中美之间正在谈判,甚至将会达成协议。请问,您能否证实双方有没有开始谈判?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这些都是假消息。据我了解,中美双方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这场关税战是由美方发起的,中方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对话谈判必须是平等、尊重、互惠的。
外交部是不是也跟特朗普学会开单子了?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