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大产品小细节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大产品小细节
这个小红书怎么看? by @哥飞 #大产品小细节# https://t.co/D9ntBMnDK5
0
0
0
1
新的游戏来啦! 此前在Ton链上月活超3万名用户,游戏团队成员曾参与制作《阴阳师》《炼金术士系列》等热门IP,由Spartan Group和Merit Circle领投,Galaxy Interactive、Animoca Brands参投的二次元风格开放世界RPG游戏-@PlayAriaGame ⭐️亮点: 1⃣产品之前上线在Ton生态上,跑过闭环,数据还是不错的: 在TON生态上的电报小程序游戏平台已经吸引了超过30000人的每月用户参与 2⃣买断制,NFT参与资格,后续游戏排行榜只靠技巧和运气不需要继续氪金,通过排名瓜分TGE时的Token 3⃣游戏制作精美,剧本由操刀了《阴阳师》剧本的下村健老师负责。音乐由来自《炼金术士系列》的阿知波大辅、柳川和树以及矢野达也。角色由新锐插画师maki担纲设计 游戏介绍 Aria是一款二次元风格开放世界RPG游戏,玩家可以在开放世界环境中自由探索,体验史诗般的故事线和华丽的战斗。Inutan Studios作为Aria的开发商,曾获得包括腾讯、网易和 Riot Games 等知名游戏公司的投资。核心研发团队主打的就是二次元风格手游,从演示视频可以看到游戏质量还是相当上乘的。 Aria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主打买断制,无后续消费。购买NFT之后,在官网登记注册获得账号,下载到手机里登录就可以免费开始游玩。每个NFT每日可以获得30抽的等值钻石发放,玩家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抽卡池进行卡牌的抽取提升游戏内的战力和推关。玩家收集的卡牌将会根据稀有度在官网排名。游戏内也会开启赛季制的公会战,通过对于世界boss的伤害也会有排行榜。TGE的空投的token将会在每个排行榜中按照排名进行投放。 融资情况 Aria于2024年5月底完成了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Folius Ventures、Spartan Group和Merit Circle领投,Galaxy Interactive、Animoca Brands、Formless Capital、Big Brain Holdings、Selini Capital、Bitscale Capital、LiquidX、32-Bit Ventures等机构,以及Miles Deutscher等天使投资人参投。 如何参与 创世NFT:Aria Genesis NFT即将在BSC上发售,具体Mint细节和形式可以持续关注官推动态。 这里要小插播一下哦,跟团队要了白名单抽奖福利,在这条推特下留言优质评论的小伙伴们优先内幕!!! Aria在TON生态上的电报小程序游戏平台已经吸引了超过30000人的每月用户参与。玩家可以通过游玩平台上的TG小游戏和参与限时活动获得排名获取NFT奖励。TON链上目前共生成了9800+的记忆结晶NFT,计划总量为10000个,其中1600个为SSR稀有度,8400个为SR稀有度。目前三期Top Card活动和Compass活动都已经结束,Aria即将进入到主线游戏发布的新阶段。 总的来说Aria是一款质地不错的链游,路线规划上先用TON生态电报小游戏拓展生态,稳扎稳打地获得了相当一部分忠实用户,为之后的主线游戏发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会有很不错的表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一下NFT发售。
Show more
0
1
1
0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怎样的一个投资策略,来迎接即将到来的2025年,2025年我们知道,川普之年,是一个完全右倾化的不确定之年,我写这篇投资随笔的时候,他还没有登基,已经在打量着格陵兰岛,巴拿马运河和加拿大主意了。并且加密市场大概率会在2025年Q2左右迎来牛转熊市周期。随着2025年川普关税+移民政策,通胀和降息将成为矛盾点,大概率高利率时代会延续(虽然登基后口喊降息,但一切还是要实际经济数据说话)。那如何在这样的动荡之年,做好资产投资和管理,尤其是我们旗下的基金,如何保障LP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稳定增值,是我们思考的关键。 在我们重新研究桥水基金策略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全球最知名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成立于1975年,50年屹立不倒,美国金融史中也十分罕见。它有两个最知名投资策略,一个是‘全天候策略’,一个是‘纯alpha策略’。 这个在2023-2025年基钦扩张周期中,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俗称牛市,我们的策略参考就是‘纯alpha策略’,也成功抓住了0.5美金左右的 #RNDR,0#.002美金左右的 #KAS,40美金的# #SOL# ,还有0.5美金左右的 #SUI# 等等,但这套策略,在熊市当时,将会一无是处,失去效用。那如何熊市中保持稳健增值的策略,那就必须好好参考学习一下‘全天候策略’。 全天候策略,是桥水最引以为傲的牛熊穿越的策略,足足研发了25年。这套策略学会,如同武林高手一般,寒暑不竭,刀枪不入。当时桥水基金的思考很简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组合,才能在各种环境下都表现良好,无论是货币贬值还是全球政治局势动荡等完全不确定的情况下,依旧稳定增长?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金融投资产品的ROI回报是由以下因子的函数决定:1️⃣现金回报2️⃣资产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或风险水平(贝塔 beta)3️⃣超出市场基准预期收益的部分(阿尔法 alpha)。简而言之:ROI回报=现金+贝塔+ 阿尔法。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关键是确定其贝塔资产配置,而不是在市场中进行出色的交易。诀窍在于确定持有股票、债券和商品的比例,这里可以添加进入加密资产,毕竟桥水研究的年代还没有,最终使得静态投资组合具有可靠性。 1990年,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在备忘录中这样写道:在通缩衰退时期,债券表现最佳;在经济增长时期,股票表现最佳;在货币紧缩时期,现金最具吸引力(这就是04年提出的美林时钟)。这意味着:所有资产类别都存在环境偏差。它们在某些环境中表现良好,在其他环境中表现不佳。因此,持有传统的、以股票为主的投资组合就像是对股票进行了巨额押注,从更根本的层面来说,是押注经济增长将高于预期。 由于持有股票,就面临经济增长低于市场预期的风险。为了“对冲”这种风险,股票需要与另一种资产类别配对,这种资产类别也具有正的预期回报(即beta),并且在股票下跌时会上涨,上涨幅度与股票下跌幅度大致相当。桥水基金的备忘录记录应该用与股票风险大致相同的长期债券来对冲这种风险。写道:“低风险低回报资产可以转化为高风险/高回报资产。”这意味着:从单位风险回报的角度来看,所有资产大致相同。 于是在达里奥的‘全天候策略’中,他绘制了四象限图,以此描述投资者过去或未来可能面临的经济环境范围。关键是要在每种情况下承担相同的风险以实现平衡。投资者总是在对未来情况进行贴现,而且他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正确的概率都是相等的。 通过风险配置的方式做替代,债券的风险贡献将上升至与股票一样,这样组合所承受股票与债券的风险暴露将趋于均衡。对于全天候策略而言,是针对每种经济环境所承担的风险保持均衡。并且在每一种经济环境中所持有的的大类资产,也保持基本一致的风险贡献。 根据经济增长(Growth)和通胀水平(Inflation)实际值和市场预期值(Market Expectation)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种宏观状态: 📝经济上行、经济下行、通胀上行、通胀下行。 不同宏观经济状态下的适配资产: 经济上行期:股票、商品、公司信用债,新兴市场债。 经济下行期:名义债券、通胀挂钩债、政府债券等 通胀上行期:通胀挂钩债券、商品、新兴市场债。 通胀下行期:股票、名义债券。 针对达里奥的‘全天候投资’策略,我们在2025年做了一个通用版本的配置方案(100万美金举例),实际情况,需要根据您的风险偏好和资金体量做更细致的优化方案,需要的伙伴,可以推特私信我交流。 100万美金方案: · 长期国债:32% · 美股资产:18% · 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短期国债):18% · 加密资产:12% · 大宗商品:12% · 黄金:8% 通过Python数据+AI的回测,这套策略相对比较均衡: 1️⃣基准情境(大概率):温和复苏、利率下降 假设:全球经济逐渐从高通胀环境中恢复,利率逐步下降,市场风险偏好增加。 收益预期: 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约 4%-6%。 美股:增长稳健,收益约 8%-12%。 加密资产:流动性改善,可能反弹,收益约 20%-40%。 大宗商品:需求稳定,收益约 5%-8%。 黄金:避险需求下降,收益约 3%-5%。 整体年化收益:约 7%-10%。 2️⃣悲观情境:经济衰退、流动性危机 假设:经济衰退,企业盈利下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收益预期: 国债:避险资产表现良好,收益约 5%-7%。 美股:下跌,收益约 -10%。 加密资产:高波动,可能下跌,收益约 -20%-40%。 大宗商品:需求下降,收益约 -5%。 黄金:避险需求增加,收益约 10%-20%。 整体年化收益:约 3%-4%。 3️⃣乐观情境:技术驱动牛市、全球经济强劲增长 假设:经济稳定增长,科技创新驱动市场,通胀可控。 收益预期: 国债:表现平平,收益约 3%。 美股:强劲表现,收益约 15%-30%。 加密资产:牛市爆发,收益约 40%-60%。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收益约 15%。 黄金:表现平稳,收益约 4%。 整体年化收益:约 20%-30%。 总结来看:无论是基准情况,还是最悲观情况,此套投资策略,都将会在2025年,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并且有效避免不可控风险。美股资产和加密资产可能会提供较高的增长潜力,而长期国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及黄金则可能提供稳定性和对冲通胀的能力。大宗商品将会在经济复苏和通胀压力下表现良好。虽然具体2025年宏观环境不可预测,但从整体经济的延续性和经济周期的钟摆来看,2025年大概率是一个大周期嵌套小周期的巅峰拐点。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希望所有的粉丝伙伴们,在2025年能牢牢守住自己2023-2025年牛市的丰硕果实!🧐
Show more
0
66
861
319
《Dex赛道黑马:Aster凭什么吸引币安独家投资,币安版Hyperliquid究竟强在哪里?》 一、什么是 Aster?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传统金融领域,我们早已习惯了银行App的一站式服务,能一口气完成转账、投资理财、杠杆交易和支付等需求。然而,当我们进入DeFi世界时,却发现了明显的割裂现象: 想做普通交易—去 Uniswap 或中心化交易所 想玩杠杆做多做空—去 GMX、dYdX 或 CEX 想实现资产生息—要去 Lido、Aave 或交易所理财产品 想稳定收益——需要选择靠谱的稳定币,但大部分稳定币收益机制单一或缺乏收益能力 这种割裂导致三大痛点: 1⃣资金效率低下(跨平台转账频繁,损耗巨大) 2⃣用户门槛过高(用户必须掌握多个协议的使用方式) 3⃣收益机会流失(资金闲置难以被充分复用) 为解决以上痛点,Aster 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将永续合约交易、生息资产、收益型稳定币深度整合成链上的“一站式金融操作系统”,类似于苹果生态的 iOS,将原本割裂的各模块底层打通,实现资产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 项目背景也相当扎实——Aster由两家老牌 DeFi 项目于2024年12月合并而来: Astherus:擅长于资产生息产品(如质押、流动性质押) APX Finance:链上永续合约交易领域的老玩家,基础设施成熟稳固 合并后,Aster不仅保留了原有优势,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架构优化和功能整合,形成了涵盖以下三大核心产品的统一生态: 1⃣高杠杆链上永续合约交易(AsterEX) 2⃣自动化资产收益产品(asToken) 3⃣可生息的稳定币体系(USDF) 简而言之,用户不管想交易还是“资产躺赚”,都能一站式在Aster上完成。Aster也因此可以被视为DeFi世界里最接近“链上Binance”这一称号的项目。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Aster是Binance Labs第七季孵化计划中首批获得支持的项目之一,由币安旗下投资部门YZi Labs(原 Binance Labs)独家投资支持,团队背景和资源支持强大,但整体运营风格较为低调稳健。 _________ 二、产品剖析:交易、收益、稳定币三角飞轮如何驱动资金循环? 1、链上永续合约交易平台:AsterEX Aster 提供了两种交易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1⃣简单模式:一键高杠杆交易(适合小白用户) 主要特点: 无需复杂界面,一键即可完成交易 杠杆最高可达 1000倍,迎合高风险偏好用户 基于ALP 流动性池,用户既可成为交易者,也可作为流动性提供方赚取交易费用和资金费率收益 2⃣专业模式:订单簿模式(适合专业用户和高频交易者) 主要特点: 完善的专业交易界面(包括K线图、订单簿、市场深度图等) 手续费甚至低于中心化交易所,Maker仅0.01%、Taker仅0.035% 支持多链生态(如 BNB、Ethereum、Solana)和多资产抵押交易(BTC、ETH等) 除此之外,Aster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一种“哑模式(Dumb Mode)”: 用户仅需预测BTC、ETH等主流资产的短时价格涨跌方向; 猜对即按赔率获得收益,猜错则本金归零; 时间周期极短(5分钟、15分钟、30分钟、1小时),即时结算; 入场价以链上预言机的实时价格为准,保证公平性、透明性。 这种设计类似于链上的“赌场”(类似Polymarket)或“策略实验室”,不仅能吸引投机性用户流量,还为量化策略提供了高频测试场景。 整体而言,交易模块已初步实现了用户类型的全面覆盖,目前已锁定价值超2.6亿美元,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中。 2、收益功能:AsterEarn(用资产赚钱) AsterEarn 是 Aster 的“理财银行”,用户可以把手上的 BTC、BNB、CAKE 等资产质押,获得对应的“收益代币”(asToken),并获得收益+空投积分。 asToken可以类比为“活期存单”+“储值积分卡”,边存钱边拿积分,最后还能兑钱(AST 空投)。此外,AsterEarn背后的资产主要托管于Ceffu(币安旗下的专业托管机构),提供CeFi级别的资金安全和DeFi级别的链上透明性。 3、稳定币系统:USDF 和 asUSDF Aster 推出自己的稳定币USDF,也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稀缺的“能产收益的稳定币”。其主要逻辑跟ENA旗下的USDe比较类似,利用中性策略赚取资金费率作为收益来源,其主要逻辑是: 用户用 USDT 1:1兑换 USDF 平台把 USDT 存入托管机构 Ceffu(币安子公司) 在币安用这些资金进行 Delta 中性策略,也就是“做多现货 + 做空永续”,从而锁住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每周将盈利分配给质押 USDF 的用户(asUSDF) 如果USDT 是“普通现金”,USDF 是“有利息的现金账户”,收益稳健、风险可控。 _________ 三、优势和潜在空间:全能型选手,到底能走多远? DEX赛道模式并不复杂,各家的竞争优势无非是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合并后,Aster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层面: 生态闭环:将交易、生息和稳定币整合为一体,提升资金效率与用户体验; 精准市场定位:瞄准链上永续合约交易赛道(市场月交易量超数千亿美元),直击用户痛点; 资产效率高:asToken 模型释放链上闲置资产,提升资金利用率,构建生态飞轮; 机构友好性:CeDeFi架构(中心化托管+链上透明)吸引机构资金入场。 从增长的上限来看,Aster 是 DeFi 领域一个高整合度、收益驱动型、长期激励清晰的平台:从结构来看,它具备多元产品融合的能力;从架构来看,它兼顾链上透明性与中心化托管的效率从激励来看,它构建了长期空投驱动下的用户留存机制。 其增长上限一方面来自对其它Dex平台的份额抢占,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收益型资产的叙事空间;此外,如果能够继续推动 USDF 稳定币进入更多流动性池,成为“可生息的稳定币”标准之一,那么其上限将会比Dydx等Dex平台更高。 _________ 四、展望:领跑下一代 DEX 市场,潜力可期 Aster的核心战略十分清晰:以永续合约交易+资产收益+稳定币闭环,打造链上的综合金融生态系统,形成“交易者+理财用户+机构用户”三大群体的自我强化循环,其真正的价值不只是在交易端和收益端,而是在形成自我强化的生态飞轮: 收益—TVL 增长—提供流动性—提升交易体验—交易者更多—收益更高 从创新角度,本质上是重新定义金融协议的产品边界——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通过模块化组合形成生态内循环。作为一个仍处于早期阶段、产品已落地、叙事逻辑清晰、代币尚未完全释放的项目,Aster 有可能成为链上衍生品领域下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过去几年,DEX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最早的Uniswap,到如今以GMX、dYdX为代表的链上衍生品平台,去中心化交易形态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永续合约交易增速其实远超于传统Dex,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未来DEX的发展必然是多链并行的。用户的资产将自由流动于不同链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多链资产交易。 交易平台若想持续保持竞争力,必须具备跨链互操作能力,并持续优化跨链流动性。Aster 的产品架构已经提前布局多链(BNB Chain、以太坊、Arbitrum等),这种跨链架构设计为未来用户资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DEX与链上永续合约领域在未来几年内必然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市场规模与用户渗透率将显著扩大,竞争焦点将转向资金效率、跨链生态、资产循环利用和机构资金入场能力。而Aster所布局的“三位一体”模式(交易+生息+稳定币)恰恰精准地踩在了未来DEX发展的关键赛道上。 这些布局,都给Aster的起飞和成长奠定了基础,潜力空间非常值得期待。 最后:具体的参与教程参考我董哥 @crypto_laodong 的硬核文章:(https://t.co/SAKcXGx8cG)
Show more
0
45
124
29
不必等待炬火,到边疆去 因为我们长期预期中美之间会冷战,会脱钩,所以中国供应链的产品只占我们5%的比例。 但是当中美脱钩真的带来之际,也认真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中美关系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很难好起来。 如果继续维持对美贸易 1. 继续留在本土,让客户自己消化关税的影响。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技术壁垒,专利壁垒。比如大疆的产品,爱买买,不买滚。这就是楷模。那么就往这些方向去卷,把专利,把技术做到极致。偏执狂才能生存。 2. 去美国。 这个很产品非常相关,反而很多低技术,低门槛的产品,很容易转移到美国。 比如一台注塑机,就可以做很多东西。 沙发厂在美国已经有落脚成功的例子。 什么五金加工什么的,也可以落地。 甚至大包拆小包的很多业务都可以落地。 从劳动力成本角度,可能可以落地红州。 但是从靠近市场,以及政策友好性,等等最好还是落地蓝州。 我曾经考虑在TN建新的库房,但是最后没有去。那边地便宜,人力也便宜,供应链近,但是我朋友忠告我,那边是深红州,很难接受一个asian的boss。 所以,即便在美国建立工厂,去蓝州的内部区域都要比红州要强很多。 其次,到边疆区,去当开拓者 虽然美国市场是全球贸易的核心,最肥的一块,是一线城市。有很多朋友只做美国市场,甚至加墨都没有认真去做。 但是现在的环境变了,必须要去各个小市场去做。去深耕。 个人是不建议转口贸易,洗产地。 因为后续的对美贸易体系更多是类似配额的体制。转口贸易会引起中转国的反感和抵制。 但可以针对目标国家本土市场,通过并购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共生,立足本地市场。 然后再考虑出口出去。 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部分人所污蔑的低人权优势,而是超级完备的产业链,全球罕见的工作态度,work ethics,以及几千万高素质的工程师。中国出口的产品也已经是机电产品为主了。 疫情前期,有浙江的朋友,带着一些简单的注塑设备,去了非洲。真made in Africa。然后赶上疫情,供应链混乱,他们迅速成长为当地大型的塑料制品厂。 这些技术,这些产品,在大陆根本不够看的,但是在很多地方这就是高科技。 其实美国也没啥模具师傅。 所以,世界很大,年轻人,就该去到边疆去。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国家去看看。 我有朋友早几年前就去了中美洲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国设了厂,专门去做南美市场。 新兴国家跟美国比就是荒原,是边疆,没必要区分线上线下。凭借国内领先版本的商业嗅觉和商业思维,以及强悍的执行力,到哪都是有竞争力的。 当然中国人最大的几个弊病是,内卷,以及不守规矩。在都市里,不守规矩,大不了被赶走。但是在边疆,如果不守规矩会被吃掉。毕竟边疆都是妖魔鬼怪。 中国人之间,没必要相互内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发展下去。在海外的华人,就该成立独立的商会,就该抱团。 还有,不要拘泥于中国供应链,大家一起共赢 作为华人,很多人惯性所有的都是华人供应链。这个思维定势是不对的。 在欧洲,在日韩,有大量的非常优秀的企业,它们非常擅长于传统的销售渠道,但是他们的线上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的水平是非常低的。那么国内的团队,完全可以去当雇佣军,和国外的供应链一起打市场。 别的不说,如何投站外广告,如何优化广告,就是一种竞争力。 这是一种服贸的思路。 有公司在这个领域里做的非常非常大。 所以, 朋友们,加油吧! good luck!
Show more
0
52
726
121
Aspecta做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和价值的,但很难用现有的产品去定义它,如果单纯从业务覆盖范围来看包括了TGE前的盘前交易、TGE时的IDO、TGE后的OTC,可以总结为是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的资产全生命周期价格发现平台,其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凭什么”,即凭什么一个没有人用的鬼链经几个VC的手就可以开盘干到几十亿美金,凭什么大量普通的用户从0开始做贡献但是却没办法从0开始享受项目成长的红利,凭什么项目方和VC手里没解锁的Token宁愿打骨折卖给其他机构也不愿给散户。 归根到底问题就是出现在资产真正爆发增长的早期阶段,其定价权被私下和封闭的形式垄断在小范围协商交易,导致真正流通到二级市场后不论合不合理都已经完成了定价,就像是你去餐厅吃饭,根本没有点菜的权利,厨师把菜端出来后就算是给你拉了一坨屎你也没办法。 其实这也是币圈在17年ICO时最让人兴奋的故事,所有人都可以看似公平的参与每一个资产的发行,当然ICO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Aspecta想做的就是让资产的价格从0开始保持一个平滑的、尽可能公开的方式完成定价,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让更多人公平的参与进来,拥有购买合理价格资产的权力,以及享受资产上涨过程中的福利。 目前Aspecta已经上线了20多个项目,其中不乏有GAIB、SIGN等这些明星项目,基本上都是币安、HackVC等投的“大VC币”,这也是Aspecta想解决的资产价格发现不透明的重灾区。 Aspecta采用的是一个叫BuildKey的模式,每个上线Aspecta的项目方都会发行一定数量的BuildKey,而BuildKey则可以兑换项目对应比例的Token,以及其他项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福利,BuildKey本身又是可以进行定价和交易的,所以BuildKey就相当于是资产价格变动过程重的润滑剂。 在项目上线Aspecta发行BuildKey时采用认购抽奖的方式,用户可以存入一定资金下单参与抽奖,为防止机器人每个地址最多只能获得一定数量BuildKey,如果没有抽到则会退还本金,抽奖结束之后BuildKey的价格采用bonding curve。 BuildKey的持有者可以获得BuildKey本身价格上涨的收益,或者可以在TGE兑换为Token,以及获得项目方空投的BuildKey持有者福利,比如积分、白名单、NFT、额外Token等。 现在BuildKey的基本面更大了,比如最近要上线的$LAYER的BuildKey,意味着不仅仅是未发币项目方的份额,发了币的项目方,未解锁的份额也能够从极低的价格开始被公开交易,自由定价 往外衍生,所有没有流动性的资产都能通过Aspecta/BuildKey来公开交易和自由定价,比如Web2的股权,RWA和其他各种各样的OTC资产等
Show more
🔑 The @solayer_labs BuildKey goes live on Apr 17th! 🔥 In collaboration with $LAYER stakeholders & @SolayerFdn, we take 333,333 unvested $LAYER for public fair launch. Get $LAYER from $0.5, trade BuildKey on bonding curve to drive the price discovery. Alpha opportunities shouldn't be exclusive; they should be open to everyone: https://t.co/r6VgNueKQi
Show more
0
11
4
1
最近很火的 Bugs Coin( $BGSC )你关注了吗? 由韩国63万粉丝交易YTer INBUM发起,项目正加速全球扩张,还带来了几个大动作: •已上线 https://t.co/FMshShxOa2、Bitget、MEXC、BitMart、HashKey •刚刚完成500亿枚代币销毁,流通量直接砍半 •BugsCoin 完成 12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打造融合模拟交易与教育激励的 Web3 金融学习平台,日活超 12 万人。 核心产品 AntTalk 主打“模拟交易挖矿”,边学边赚,还有每周 Swap、社区奖励机制。新手友好,全球铺开。 此外,与 https://t.co/FMshShxOa2 合作的 BugsFunded 实盘操盘计划也即将上线,专为小资金用户设计,帮助他们通过交易能力撬动更大的资金杠杆。参与者只需支付 100 美元评估费,通过测试后即可获得平台提供的 5,000 美元实盘账户,盈利部分按 80/20(操盘手/平台)比例分成,低门槛开启“以技换金”的操盘之路。 了解更多: https://t.co/fb5P06Qzfj https://t.co/6nfgIVmWO8
Show more
📊 Bugscoin Ecosystem Referral Revenue Report (04/01 ~ 04/12) ✅ Bitget • Trading Volume: $7.71B • Generated Fees: $2,756,287 Distribution: • User Payback 50% → $1,378,143 • Bitget Share 40% → $1,102,514 • Bugscoin Ecosystem 10% → $275,628 ✅ Gate io • Trading Volume: $13.68B • Generated Fees: $4,267,861 Distribution: • User Payback 80% → $3,414,288 • Gate io Share 15% → $640,179 • Bugscoin Ecosystem 5% → $213,393 📈 Total Ecosystem Revenue (04/01 ~ 04/12) → $275,628 + $213,393 = $489,021 (12 days) → Daily Avg.: $40,751 → Monthly Projection: $1,222,530 → Annual Projection: $14,670,360 📅 As of 2024.04.13 • Bugscoin Market Cap: $98,441,881 • Annual Operating Profit: $14,670,360 → PER (Price-to-Earnings Ratio): 6.71x 🧾 What is PER? PER measures how expensive or undervalued an asset is based on its earnings. PER = Market Cap ÷ Annual Profit ⚖️ PER Comparison (Market Avg. vs. Bugscoin) 🇰🇷 KOSDAQ (South Korea): 109x 🇺🇸 NASDAQ (USA): 30x 🇨🇳 SZSE (China): 40x 🇯🇵 Nikkei (Japan): 20x 😊 Bugscoin: 6.7x ✅ Unlike most crypto projects with no real revenue, Bugscoin generates actual income, allowing valuation via PER — and at 6.7x, it's significantly undervalued. 📌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trading volumes, the fundamental strength of the Bugscoin ecosystem continues to grow. 🪙 $BGSC is one of the few crypto projects with real, recurring revenue. All referral profits are 100% reinvested into operations, buybacks, token burns, and staking rewards within the ecosystem. 😊 Track live Bugscoin market cap & circulating supply: https://t.co/fQlQqd26Vf #BGSC# #Bugscoin#
Show more
0
33
41
1
今天聊一个最近很火的Web3游戏项目——GUNZ。这玩意儿是Gunzilla Games搞出来的Layer-1区块链,专为3A大作游戏打造,目标是让玩家真正“拥有”游戏里的装备,还能交易赚钱。 最近GUN代币上了币安Launchpool,热度爆棚。 Gunzilla Games并不是小厂,2020年在德国成立,团队里有育碧、EA、暴雪出来的大牛,创始人还做过《Warface》,全球玩家超1.5亿,连吉尼斯纪录都拿过。 GUNZ是他们专为游戏打造的区块链,基于Avalanche技术,第一款落地游戏叫《Off The Grid》(简称OTG),是个赛博朋克风的大逃杀射击游戏。2024年10月上线Early Access后,直接冲上Epic Games免费榜第一,Twitch直播一度15万人围观,支持PC、PS5和Xbox,玩家基础很扎实。更牛的是,GUNZ不只给自己用,还想做成开放平台,让其他开发者也能来搭车。 这个项目融了很多钱,2022年融了4600万美元,2024年又拿3000万,总计超1亿美刀,Animoca Brands、Jump Crypto这些大佬都投了,实力不愁。 GUN是GUNZ链的代币名称,总量100亿枚,币 安Launchpool给了4亿枚GUN做质押奖励,初始流通仅6%左右,只是现在市场大环境不好,上市后表现不佳。 不过对于币 安 BNB holder来说,hodler空投是平台的保本赚币产品,成本是0的,长期以来,给 BNB 持有者带来了大量收益。 所以,如果想参与这类无风险收益产品的,要多关注 币安平台#Binance的# Launchpool,BNB hodler空投,和megadrop。 参与方式#Binance# https://t.co/DVfIUaUjPB
Show more
0
15
12
0
【深夜研究笔记】在BNB链上发现一个可能被严重低估的AI协议Botzilla,亲自测试后彻底颠覆我对发币项目的认知(附完整交互实录+估值逻辑) ——以下是48小时深度体验报告—— 1/ 极简发币实验 昨晚亲自测试了Botzilla的发币功能,整个过程简单得不可思议: 官网点击"Launch"按钮 输入代币名称/总量/描述 系统自动生成智能合约 冷启动阶段需社区用400万平台币BTZ填满内盘池 达标后自动在Pancake创建流动性池 全程无需任何代码知识,甚至不需要准备LP资金。最震撼的是,系统会自动生成代币图标和宣传文案(测试时故意输错参数,AI竟然会提醒格式错误) 2/ 隐藏的推特魔法 更疯狂的是通过X平台发币: @BotzillaAI_发送推文:"Create token ABC, supply 100M, 描述:BNB链最强AI币" 2分钟内收到官方机器人回复确认 5分钟后代币合约地址出现在评论区 代币图表直接嵌入推文卡片 这种丝滑程度让我想起巅峰期的ChatGPT,但这次是直接在区块链上造币。测试时发现如果推文格式错误,AI会引导你修改,像极了产品经理在教用户写需求文档... 3/ 机制设计的精妙之处 仔细研究经济模型后发现三大核心优势: 内盘博弈机制:必须用BTZ兑换新币,且需打满400万BTZ才能上市(变相锁仓) 价格保护算法:外盘开盘价=内盘最终价×动态系数(目前是1.2x) 做市商AI实时监控链上数据,自动平衡流动性池 简单来说,早期参与者用平台币押注新项目,后期玩家在交易所接盘。这种模式在Virtual上已验证过可行性,但Botzilla把门槛从专业团队降到了小白用户。 4/ 估值测算框架 横向对比主流AI协议: Base链Virtual:FDV $2.3B Solana ai16z:FDV $1.8B BNB链尚无对标项目 考虑到: ① Botzilla是首个AI Agent+发币协议的结合体 ② BNB链近期全力推AI生态(参见何一最新AMA) ③ 平台经济模型具备反身性(BTZ消耗场景明确) 保守预估FDV有机会冲击500M(现价500M(现价0.02存在25倍空间),若捕获BNB链AI流量则可能复制Pancake的崛起路径。 ⚠ 风险提示 项目仍处早期(官网需要梯子访问) 中文社区刚起步(@BotzillaAI_CN) 上交易所存在不确定性 官网:https://t.co/NDXZJ0jd2E 官推:https://t.co/UpqC38Pkjr 中文推:https://t.co/PAJfgQf7Zf 中文tg:https://t.co/ICdmJc6ux0 如果三年前错过CAKE,两年前错过GMT,这次BNB链的AI基础设施机会值得保持追踪。凌晨三点写到这里,感觉又回到了发现Uniswap V1的那个夏天...
Show more
0
95
111
11
Bybit CCCC 巴厘岛现场记录|Card3 项目方视角 1. Card3 项目参与 我代表 @card3_ai 以项目方身份,第一次参加 @Bybit_Official 在巴厘岛举办的 #CCCC2025Bali# 内容创作者大会。我们为现场 200 多位 KOL、项目方和 Bybit 内部同事定制了 NFC 社交卡,并上线了「Tap 2 Connect」现场积分排行榜——最终为最活跃的前 20 位社交高手送出了 @MemeCore_ORG $M Token + @iSafePal 硬件钱包,算是用最 builder 的方式向内容圈交了个朋友。 2. 🌿 @benbybit 花园 AMA,高光回放 在花园的圆桌 AMA,Ben 状态极好,面对几十位华语 KOL,两小时无保留开聊,从黑客事件、业务战略,到交易所之战、钱包产品、乃至中美市场博弈。 这些话很难在公开渠道听到,但都是真东西: - 黑客事件后的“收购邀约”某头部交易所发出投资收购邀约,剧本几乎照抄 FTX。Ben 没说狠话,但说得很重:“拒绝了,幸亏我们 solvent,能撑住。” - 除了币安和 OKX,Ben跟其他华人交易所老板之间其实关系都很熟,圈子还是那个圈子。 - CEX vs DEX: 主战场永远是 CEX。DEX 是“无 KYC 的刚需补充”,但成交量、深度、用户结构完全不同。 - CEX的Web3 钱包不是好生意, 认为OKX 投入 500+ 人做钱包,Ben 评价“不划算”。Bybit 决定未来关掉钱包业务,并暗示会有全新产品推出(还笑称因为 Bybit的黑客 被盗后,OKX 把钱包从主 App 拆出来了)。 - 美国市场计划 - Trump 回归,美国迎来 4 年加密监管友好的机会窗口期。Bybit 会进入美国市场,方式是与本地巨头(如贝莱德类型)合作,对方主导合规和关系, 拿60+%大头,Bybit 输出产品与交易能力。 - 警惕Coinbase的全球扩张: 合规交易所也开始下场做offshore业务, 他比较警惕Coinbase, Coinbase在收购Deribit (衍生品交易所Top3), Bybit其实本来也想投Deribit,但15亿美金黑客事件之后,只能暂时放弃。。 3. 🌏 中国市场的现实 - 去年中Bybit重新开放中国用户 KYC 注册,内部争议激烈,Ben 表示当时主要是为了对冲美国对离岸交易所的围堵策略。 - Bybit 从未做过中国 C2C出入金 通道,未来也不会。做了意味着要承担团队安全风险。 - 对香港用户审查更严格,因为 Bybit 正在重新申请香港持牌交易所。 - 场下有位大哥提到,香港持牌的 OSL 所其实内地流量不小,有内地“帽子叔叔”通过 OSL 卖币。目前OSL 甚至在协助地方政府推动监管框架,好为地方财政“卖币收入”铺路 . 4. Mantle($MNT)与交易所平台币之辨 Ben 再次强调:$MNT 不是 Bybit 平台币。 好的 CEX 不一定要发币。BNB 是历史产物。 Mantle 当前作为 L2 发展受限,未来将战略转型为「链上银行」,并与某家瑞士银行合作,Mantle用户可获得加密友好型银行账户。 5. 上币策略 & 团队文化:全面透明、深度联动 这次 CCCC 来了 30 多位 Bybit 华人同事,从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飞来,涵盖产品、市场、现货、衍生品, 支付等核心板块。他们不是“主办方观众”,而是实打实的“全场 builder”,与项目方和 KOL 打成一片。 第一天早上的上币环节由现货负责人亲自讲解——从机制、流程到资源联动,内容透明、毫不遮掩。 Bybit 的上币打法非常结构化: 多元上币方式:Launchpool、Launchpad、Byvote、HODLverse 等模块组合出击,社区+生态+游戏化并重; 严选机制:只看“真实需求+产品力”,不卷叙事、不蹭热点、不搞“上所即巅峰”; 市场活动联动:如 Puzzle Hunt、Token Splash 等,强化用户参与度; Meme 市场反思:Trump 类 Meme 币虽爆,但流动性易枯竭,缺乏叙事支撑; 新叙事聚焦:RWA、AI Infra、链上数据(如 SoSoValue、RedStone、Hyperliquid)是 Bybit 重点关注方向。 6. 华语 KOL 生态印象小记 这次来了 150 多位内容创作者,大多数是天赋与努力兼备的 KOLs。随手记几位聊过的新老朋友: @Paris13Jeanne K线教主, 出众美貌+才华明明就是人生赢家,居然还是位卷王。大中午在沙滩拍完比基尼艳照,1小时内出片、剪辑、发推,推文质量不输品牌号。 @Goupenguin 挖矿小企鹅:传统金融出身,表达密度高,语速惊人(估计是我一天说话的 10 倍),难怪微博直播打狗每晚四位数在线。 @Mumu_yay Mumu 老师:谦虚“野生交易员”,实则全能选手, 晚宴“高抛低吸”小组战, 一秒抓住交易本质,带领小组在人数劣势下双料夺冠,Leader气场拉满。 @btc_jx 大名鼎鼎的静香小姐:KOL里社牛的社牛 (Card3线下社交挑战赛亚军),居然原来还是 #atomicals# 的家人, 给我看了她钱包里23年铭文大热时打的阿童木 $ATOM (ARC20), 一直没有卖, 抱团痛哭。 @jianguotz 建国同志:深藏不露的 OG 创业老兵,跨行业认知跨度惊人,听他讲话像加密行业口述史。 7. 市场周期这件事 与几位 Whale 级别的大户、VC 朋友与投研类 KOL 交流后发现: 观点分歧极大,乐观者与悲观者对半开。 但大家有一个共识: 逻辑自洽,仓位真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钱,为自己的判断下注。 8. 最后一点个人反思: 23 年曾做过播客,但没坚持下来。 这次回来最大的触动是——不做 KOL 也要做表达者。 观点、调研、交锋、记录、思考,是每一轮周期里真正留下来的“链上痕迹”。 再次感谢 @CCCCampus 主办方, 年底里斯本再见!
Show more
0
9
23
3
Babylon 的错,要从地主老财的金丝雀开始说起 没收钱,也没洗,谁收钱、洗,一辈子撸的项目都是zks。 今天只谈技术,以及技术可能犯的错。 让我们潜入! ⬇️ 对 @babylonlabs_io 的口诛笔伐随着补贴和 TGE 后的拉盘渐渐消弱,那我就可以放心来续写这篇耽搁 1 个多月的文章了。本来是技术视角,一路看着他们各种骚操作,捶胸顿足谈不上,至少也是错愕的,随后就差国骂了。 Babylon到底犯了什么错?骂什么的都有,技术视角来看只有一条: 错配了 团队其他骚操作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我想仅从技术视角来聊聊,这一刀,到底是怎么砍的,是他们脑残吗?还是没的选?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 1818 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科学怪人》,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的故事。维克托本着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创造出了一个异常强大的新人类,但因为外形丑陋通常被称为怪人。 怪人被创造后没有天生的敌意,甚至孤独而纯真、善良,由于外形丑陋饱受人类排斥、攻击,最终它走向了复仇之路,开启了杀戮。维克托的“失误”是创造了怪物后抛弃它,也没有承担起责任,最终却酿成了个人和家庭的悲剧,甚至波及无辜者的生命。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在本文的结尾,会回来呼应。 … #BTCFi# 这个词自从被提出来,争议就没有断过。支持的人觉得只有让 BTC 和 Defi、智能合约关联产生收益才能放大 BTC 的价值,而反对者则认为 BTC 就是储值资产,不需要掺乎你们的旁氏。 在 Babylon 之前,限制 BTCFi 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简单来说,所有的质押,都需要把我的比特币拿走,not my key,not my coin,这对于比特币持有者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单从质押生息的角度来说,主流有几种方案: ▰ CeFi:这个最简单,把 BTC 质押在中心化交易所,比如质押在 OKX; ▰ wBTC:类似于 MerlinChain 等 Layer2,映射 BTC 后发行 mBTC 在二层套娃 ▰ LST:类似于 @Lombard_Finance@swellnetworkio 等,用户锁定BTC后获得流动性质押代币,继续套娃。 当然还有 @CKB_CN 团队做的基于 RGB++ 的同构绑定、 @Stacks 做的比特币二层等等,也许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搞来搞去,还是要把我的 BTC 先拿走啊!我只想要利息,看来你是想要搞我的本金……号称亿万美元的市场竟然就卡在了一个自托管功能上。 直到有一天,Babylon的团队拜访了地主老财。 … 地主老财富甲一方,但没有子嗣,养着一只颜值逆天的金丝雀为伴,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每个月十五,地主老财会带着他的金丝雀到市集逛逛,每次出行都引发大规模拥堵、踩踏事件,人们蜂拥而至,挤破头只为看一眼价值连城的金丝雀。 有好事之徒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如若可以借出金丝雀,拿到市集,收个门票岂不可以发财?于是商人踏破老财门槛、苦口婆心、连哄带骗,奈何地主根本不为所动。是他不差钱吗?是,也不全是,主要是他担心,一旦金丝雀离开了府宅,便成了他人鱼肉,这后果,想都不敢想。 办法总比问题多,精明的商人找到了镇上的小 F,就这么叫吧,长得有点像路飞那个。小 F 是镇上唯一的秀才,精通工艺,商人带着小 F 来到地主老财家几次访谈、勘探,拜托他想一套万全之策,能让大家都发财。 小 F 召集四海团队,日夜攻坚,苦干大半年,没有丝毫进展。商人急得团团转,眼看给的经费也快用完了,绝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一边安抚小F团队继续研发,一边转手支持其他团队,准备玩个暗渡陈仓。 怎么个玩法?商人找到了隔壁镇上的另外一位天才,就是 J。J 擅长说服,有着无尽的精力和超强的感染力。双方一勾兑,J 马上给出了一个方案:高仿。 J 让商人带着他去地主老财家里,让团队依葫芦画瓢,选拔、美容、包装和这只相似的金丝雀,拿到隔壁镇上去收门票,岂不美哉?宣传?当然要说是地主老财家的!群众不傻啊,这消息也不可能包得住,于是商人一番密谋,又想出来一个妙招:让地主老财把金丝雀先藏起来,最好是藏在J家里,地主老财可以随时来看,保证1:1挂钩,大家赚钱一起分。 方案倒是不错,但是地主老财试了几天,夜不能寐。一来担心自己的金丝雀受委屈,二来想着已经赚到到手的钱,赶紧给砸了把金丝雀赎回来。于是所有人虽然心照不宣,但各怀鬼胎。 商人也不傻,早看出来门道,于是自己先砸盘跑了,剩下一地鸡毛,地主老财趁机拿回金丝雀,只剩下买了年票的观众还在傻傻看着复刻品。 商人也很郁闷,自己前前后后为了金丝雀收门票事业投入巨大,目前看,有全盘皆输的感觉了。就在这个时候,小 F 团队传来了天大的好消息——研发成功了。 … 小 F 团队天才般构思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既不需要把金丝雀从地主老财家拿走,又能在外面展览收门票!怎么做到的? 他们给金丝雀打造了一个高科技鸟笼,钥匙依然由地主老财自己拿着,但这个笼子有个巧妙设计——它内置了一套自动契约:只要锁上,地主老财可以安心在家,鸟儿的影像就能通过特殊的“光信号”同步到各地收门票;如果有人想偷鸟或搞乱展览,这笼子还能自动销毁里面的“门票凭证”,让破坏者无利可图。 更妙的是,这契约有个魔法封印,定了个 15 个月的超长周期——大约是 64,000 次“光信号”闪动的时间。 这是为什么?因为小 F 得保证这信号能稳稳传到远方的村镇,还要防着有人半路砸笼子跑路,15 个月是他们算出来的“安全底线”,够长才能让展览村安心办大事。 天才啊! 商人兴奋极了,这次真的要发财了。有了这个技术,先拿下地主老财的金丝雀,听说南方还有神奇的孔雀,北方还有骇人的黑熊,西方还有蠢萌的骆驼,如果用上这个技术,那这个事业可庞大了。 商人还是留个心眼,问小 F,这个鸟笼是锁上了,但钥匙还在地主老财手里,要是那个老东西开了笼子,把金丝雀拿走了,可怎么办? 小 F 毕竟是技术出身,这点逻辑肯定是设计了,他慢悠悠对商人说:“老板您放心,钥匙虽然在他那边,但我们有契约,封印定的是 15 个月,满了就能随便开锁。 要是等不及想提前跑,也行,但得请镇上的送信人(邮差)跑一趟,帮着把开锁消息传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撤展的消息才可以完成解锁。这送信费得花 0.00032 个金丝雀——这钱可不是我们拿,是送信人自己收的辛苦费。15 个月是咱算好的,既稳当又能干大事,您说是不是?” 商人点头,果然是天才,没看错人!那地主老财同意吗?当然同意,他的金丝雀价值连城,门票收入可以轻松盖过开锁费,就这点钱,锁,等于形同虚设。 于是商人发力,很快,江南一带大街小巷都开满了了直播间,引得一时风潮,好不热闹。 … 江南一带自古以来擅长贸易,话说有一村农民看了直播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自己家的土鸡也弄来直播收门票,是不是也能赚钱呢?于是他把这个大胆的发财之路告诉了全村的人,他们委托了村长来找商人,想复用这套技术。 商人当然是看不起的,只有金丝雀才有收门票的意义,谁要看你们的土鸡啊?走走走,恕不招待。还得是村长,村长说:“老板,我们土鸡虽然不值钱,也收不到多少门票钱,但我们鸡多啊!你金丝雀就一只,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隔壁隔壁隔壁……” “好好说话,别骂人” 商人一下子就听懂了,做土鸡的生意才是大生意,只有上量才能搞大,而且他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打包上市。如果只有金丝雀,模型很好看,也有收益,但缺乏了广泛的用户,既然这些土鳖送上门来,那可真是太好了,等我圈住130万只土鸡,这个数据,去拉个大市值,百亿美金不是梦啊! 说干就干,于是让小F团队连夜赶工,把金丝雀标准的鸟笼下调到土鸡笼子的标准,经过准确测算,大概只需要0.005个金丝雀就可以了。 干是可以干,小F多少还是有担忧的,他对商人说:“老板,虽然鸟笼标准能降低,但我们合约改不了,都是一样的,也是15个月周期,提前开锁得找开锁匠,开锁一次要0.00032个金丝雀,这个钱都是开锁的收走了,我们一毛也拿不到的。” 商人当然是懂的,他跟小F说:”没事,你就按计划做,他们签约的时候,告诉他们规则,我们不能骗人,但是你可以把字写小一点。当然啦,只要蛋糕做大了,土鸡也能赚到钱,这个账很容易算的。退一步说,土鸡们也是来薅羊毛的,哪里有包赚不赔的生意,你说是吧。” 小 F 似乎也明白了,于是照着商人的要求,做了改良。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上百万的土鸡参与,甚至有一些颜值没有那么高的金丝雀,主动先去换50只土鸡,然后分别来签约,因为都在流传,只要签约就有一个低保收益。 雪球越滚越大,危机,似乎也越来越大。 如果故事到此,大部份人都是有的赚,但这个时候商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经过两轮限量合作,的确是吸引了很多土鸡、金丝雀,但土鸡的价值太低了导致整个盘子里的锁定价值太低,这个时候去上市,市场只认锁定价值,那么很吃亏啊。商人找小 F 商量,怎么解决这个头大的问题。 现在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服务土鸡,就用当前土鸡们打包上市,每个人大概都是可以赚点小钱,要么开放第三期但不限量,更重要是去全国各地拜访、邀请其他名贵品种价值,大家一起做大锁定价值,干票大的。 小 F 皱紧了眉头,似乎有点不太同意。他对商人说:”老板,我觉得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可以把整个流程和工艺再打磨下,比如在通信方面,我们也搞一个流水线,就用 Cosmos SDK 就行。因为土鸡也好、金丝雀也好,其实都是他们自己保管,我们没必要去冲什么锁定价值的,我们就是做技术服务,以后让更多人来直播,这不更好吗?“ 商人陷入了沉思,也不是没有道理,于是他们进入了一个小房间秘密协商,这部分,我也没听到。 结果就是第三期还是开了,不限量,尤其是其中一个叫 @Lombard_Finance 的机构,带来了很多俏孔雀、大黑熊、蠢骆驼,总价值据说超过了14亿美金。 … 后面的故事就和技术没有关系了。如果你看懂了,我很欣慰,如果没看懂,我再啰嗦一下。 Babylon 为了解决 BTC 自托管难题,开创了一套解决方案。这个方案通过在比特币主网构造复杂 UTXO 脚本契约,让 BTC 可以安全、免托管的方式实现资产锁仓。 锁仓是完成了,如何在其他 PoS 链上传递呢?这就是 Babylon 的第二招——基于 Cosmos SDK 打造了一条中转站链,名叫 Babylon 链。这条链像个大管家,把地主老财鸟笼里的锁仓信号整理好,再通过“时间戳灯塔”广播出去。 那些远方的村镇(BSN 网络)收到信号后,就能放心办展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被刻在了永远不会倒塌的“石碑”(比特币区块链)上,安全又可编程,其他人也能接着玩出新花样。 所以其实他们是做了三层结构,第一层比特币层,提供基础安全性和时间戳;第二层Babylon链,协调与PoS链的交互;第三层是BSN,利用第一层、第二层获得比特币安全性的PoS网络,也就是提供展览的村镇放映室,他们是可以产生收益(门票)的。 典型应用就是 Lombard,基于 BSN 做了 $LBTC,现在锁定量已经达到了比特币总量的 0.1%。 那最令人费解的就是解押,到底是怎么实现的?0.00032个BTC被谁收走了? 传统的 PoS 为了防御长程攻击(Long-Range Attack)通常会设定比较长的解锁时间,比如 Cosmos 生态需要 21天。Babylon 其实是优化了这个过程,缩短到了1天。 Babylon 链通过 Cosmos IBC(跨链通信协议)聚合 BSN 的状态,并将其关键数据(如区块哈希)发送至比特币网络,形成时间戳。 质押交易中的时间锁条件可根据比特币时间戳动态调整,如果 BSN 通过检查点确认无作恶行为,Babylon 链通知比特币脚本提前释放 UTXO。BSN 的验证者监控质押状态,若无违规,签署解锁交易,触发 UTXO 的提前花费。 用户发起解质押时,需要生成一笔解绑交易(unbonding transaction),这笔交易会覆盖原先质押 UTXO 的时间锁条件。交易中内置的 0.00032 BTC 是支付给比特币网络的矿工,用于处理这笔解绑交易。 该费用的大小(0.00032 BTC)是在 Babylon Phase-1 和后续阶段(如 Cap-3)中明确规定的,目的是在网络拥堵时仍能保证交易被及时打包,同时避免过低导致交易长时间未确认。 现在搞懂了吧,为了提前解锁,势必是要付出代价,这就是软件的安全性保障。脚本契约定义的质押、解绑、提现等要通过BSN上的验证节点严格按照脚本定义的规则(比如:EOTS签名方案、最终轮次多签共识等)进行验证、惩罚等控制台操作。( @tmel0211 ) 也就是说如果违约,需要被惩罚,惩罚需要矿工协助处理,这部分的 Gas 归矿工,Babylon 一毛钱也拿不到。 如果还有点迷糊,那么请允许做个对齐: ▰ 金丝雀 = BTC 或 BTC大户 ▰ 农民/土鸡 = 散户 或 小额质押 ▰ 商人 = 市场需求 ▰ 鸟笼 = UTXO 脚本契约 ▰ 村镇放映室 = BSN网络 ▰ 送信人 = BSN验证节点 如此一来,让土鸡使用高科技金丝雀鸟笼,这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么完成 15 个月合约周期,要么提前结束,接受惩罚付费找送信人广而告之提前解锁,这就是开头说的: 错配了 如果 Babylon 团队是维克托,Babylon 的产品是就是怪人,那么这个剧情也许是相似的。预期是美好的,但结局的确是用了最痛的方式给所有的参与的人上了一课:《百万农民巨亏之我是如何做到自托管还能BTCFi的》。 这也许是一次 Geek 的探险,但是分配方式、市场环境、团队综合能力构建了一出闹剧,让本来的全村的希望,变成了数典忘祖。 Babylon团队是故意的吗?我绝不做任何揣测,在他们拿出 300 万美元来补贴 Gas 的时候,我在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也许真的有商人的角色存在,也许他们也有小房间里的难言之隐,但潮起潮落,似乎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当然,也无所鸟谓,太阳照常升起,金丝雀,还是那个金丝雀。 <全文完> @anymose96 注:虚构剧情,如有雷同,实属雷同,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剧情设定仅为技术理解所用,亦不构成任何技术之外的阴谋论推测。
Show more
0
46
60
3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最近这一年,红林律师和不少做出海、做平台、做区块链技术底层的从业者聊过关于“做不做公链”这件事。发现原本被视作币圈专属的事情,似乎也成了越来越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团队开始研究底层架构,有的人尝试通过链连接支付网络和用户体系,还有的公司干脆直接下场做自己的链。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Web3.0商业项目合规服务的律师,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只是技术选择、融资路径,甚至也不完全是Web3赛道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在全球化、账户体系、支付架构和产业控制力上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和机会。 这篇文章,结合我的观察、理解和业务中接触到的实践,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观点和判断,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参考和探讨。 # 国家层面:为什么中国需要一条自己的“数字出海通道”?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高铁、电网、通信基站这些实体工程上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但在数字世界的底层设施上,我们仍处于结构性依赖状态。 账号体系掌握在Google、Facebook手里,支付路径靠Visa、Mastercard和PayPal,广告流量买量则还得仰赖Google Ads、Meta Ads这些平台。在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上,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控制权。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你出海搞社交App、内容平台、电商商城,但只要海外平台一收政策,你可能连用户都找不到了。身份认证、支付通道、应用分发全是别人的,业务命脉始终系在别人手里。 而公链,提供了一种“底层系统级替代路径”:不依赖银行、信用卡,不需要手机号和Facebook账号,链上钱包即账户,稳定币即货币,链上行为即信用。这是一种全球通用、不受主权国家单一控制的数字底盘。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雏形,比如Telegram + TON 的组合,就已经在中亚、非洲、东南亚形成了一个“聊天+账户+支付”的新体系。用户在Telegram里就能转账USDT、完成购买、接入AI插件、参与游戏。它不靠App Store、不走Visa系统,也不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 这样的模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套“数字世界里的离岸口岸”。 对中国来说,这个意义不在于“现在我们被制裁了”,而是:一旦世界变得更割裂,或者金融制裁成为常态,我们有没有备用的通路。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都在探索稳定币和公链结算系统,这是他们的应急方案,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应该是前置布局。 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要自己下场“发链”,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能力,并且能构建一套“由自己主导”的数字全球化路线。如果有一天,中国团队主导的某条链能在新兴市场成为数字身份入口、支付和资产通道,并与我们本土技术和贸易深度绑定,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项目,而是未来数字版“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商业层面:出海的中国公司,为什么开始“带链”一起走? 今天再谈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经不能只靠一款App、一套本地化方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许多中国互联网项目在全球化中遇到三大典型痛点: 一是支付受限,很多国家银行卡渗透率低、本地支付混乱、国际清算体系门槛高,传统手段成本极高; 二是账号失效,你没法用微信、支付宝、手机号来构建用户体系,只能重新搭账户系统; 三是流量压缩,投放渠道和政策越来越苛刻,甚至面临内容限制和货币收紧。 也就是说,App可以出海,但App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却无法复制出去。而公链,恰恰是一种新的出海操作系统——它提供了全球通用的账户结构、稳定币结算能力和开放式资产激励模型,让你能在“无银行卡、无ID、无广告平台支持”的国家,也能低成本做生意。 比如 Bitget、OKX 这些平台,已经跑出了“链+钱包+支付”的组合拳,用户在非托管钱包中就能完成充值、打赏、积分兑换,背后接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链和稳定币。而更轻量级的出海项目,也开始通过链上系统提供会员激励、NFT打赏、内容存证、积分分发这些“功能模块”,用链做运营的底层支撑。 这类“带链出海”的策略尤其适合金融体系不发达但用户基数庞大的区域,比如拉美、非洲、东南亚。在这些国家你很难拿到完整支付牌照、也很难对接本地清算机构,但你可以直接通过链和钱包完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且避开了传统合规的高门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是“我来做水电煤”,别人可以复用。你从一个App公司变成基础设施提供者,产业话语权也随之发生迁移。 从这个角度说,公链对中国出海企业的价值,不是融资工具,而是让你从App逻辑跃迁到系统逻辑,有机会主导新一代全球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接口”。 # 用户层面:账户、资产与身份的重构正在发生 从用户视角来看,公链最直接的改变,是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账户”和“资产”。 Web2 的账户系统是“平台附属型”的:你有抖音号、微博号、小红书号,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平台,你没有迁移权、也无法独立存在。你在这些平台上积累的关系、内容、甚至收入,一旦账号被封或产品关停,就什么都不剩了。 而Web3钱包提供的是一种“用户主权账户”:地址是你的,资产是你的,内容和行为记录也可以变成资产或信用历史。你用钱包登录,不依赖平台数据库,你的NFT、代币、积分和身份,都可以跨平台使用。平台只是服务提供者,不再是资产的“唯一入口”。 像Farcaster、Lens Protocol这样的Web3社交应用,已经开始把“链上账户”变成你在社交网络中的ID。你的一条帖子,可能是链上的数据,可以变成NFT,可以携带收益权,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用户不再依附平台,而是成为可以自由移动、带资产走的“数字个体”。 这种趋势和年轻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形成了某种对冲。很多人经历过账号被封、资金被冻结、数据丢失、粉丝清零,自然而然开始关注“我能不能自己保留我的数字资产”。钱包的普及,不只是“币圈工具”的扩散,而是用户开始理解:“一个账户可以是身份入口、资产载体、社交容器、信用凭证”的多重结构。 从这个角度看,链上账户体系未来有可能演化为一种“超级账号”,它整合了身份、资产、关系链、使用记录、激励积分……最终成为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自我主权节点”。 # 全球格局:下一轮基础设施竞赛已经打响 过去几年,公链已经从技术实验,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竞争。每一条头部公链,都在争夺未来数字世界的“水、电、网”话语权。而这场竞争不再是技术比拼那么简单,而是: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账户系统、支付网络、数据通道和价值协议。 我们可以把目前全球头部公链的战略模式,拆成三类: 第一类:平台绑定型公链(Platform-native Chains) 代表项目:TON(Telegram)、Base(Coinbase)、BNB Chain(Binance) 这些链的共同特点是,有现成的海量流量平台为依托,链是平台用户资产和账户体系的延伸。 TON 依托 Telegram 的通讯网络与社交关系链,正在构建“链上账户 + 钱包 + 内容 + AI工具”的一体化平台。TON本身不是最强技术栈,但它有Telegram这个触达全球7亿用户的超级入口,并已打通USDT转账、小游戏支付、广告返佣、钱包身份验证等真实场景。在“链上生活基础设施”这块,TON是当前推进速度最快、用户增速最高的项目。 Base 是Coinbase推出的L2链,本质上是Coinbase的链上版本,强调“合规友好、开发者友好”。Base打通了Coinbase钱包、交易所账户、KYC信息,背后是美国合规资金和技术社区的强力支持。Base并不追求技术极致,而是成为美国加密企业和机构合规部署智能合约的首选平台。 BNB Chain 则是币安的全球交易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它更像一个商业闭环系统,凭借币安流量导入,BNB Chain 得以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真实交易数据。币安甚至开始“投资带用户上链”——谁能为链带来百万级活跃用户,币安就给生态激励。 这些“平台绑定型”链不是为了炒作,而是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用户体系、支付系统和资产通路的闭环。它们的竞争优势是用户流量本身,竞争逻辑是“用链锁住平台用户资产”。 第二类:开发者原生型公链(Developer-first Chains) 代表项目:Solana、Polygon、Avalanche、Sui、Aptos 这类链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者准备的“通用操作系统”,目标是争夺最优秀的应用和开发团队。 Solana 是这类中的典型,主打高性能+低费用,在DePIN、链游、NFT、链上AI等新应用层方向非常活跃。虽然2022年曾因FTX事件一度失势,但2023年之后靠着“非EVM生态”和大型项目复兴重新崛起。现在的Solana更像是链上创业者最活跃的社区,拥有从移动钱包(Phantom)、手机终端(Saga)到支付工具(Solana Pay)的一整套工具链。 Polygon 是“以太坊扩容第一梯队”,在Web2对接方面推进极快,合作对象包括Nike、星巴克、Adobe、Stripe、迪士尼、印度政府等,主打“开发友好+企业友好+合规友好”三大标签。Polygon的战略不是抢C端,而是抢企业侧的合作通道。 Sui 与 Aptos 则来自原Meta团队,主打Move语言、模块化架构和金融级别安全性,开发体验和合约逻辑被认为优于Solidity。它们目前在东南亚和韩国开发圈中反响较好,但生态仍在冷启动中。 Avalanche 以“子网架构”为主打,为每个企业、政府、组织定制自己的链,参与了美洲多地政府稳定币、跨境金融项目,形成一种“链上SaaS”模式。 这类链的核心目标是——谁能成为下一代DApp开发的默认平台,谁就有机会像安卓/Windows一样,掌控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逻辑。 第三类:高频金融实用型公链(Payment-driven Chains) 代表项目:Tron、Stellar、Cosmos(部分) 这类链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但非常务实,不讲概念、专攻结算和支付。 Tron 虽然在西方社区名声一般,但在拉美、非洲、南亚却是真正的“链上支付大动脉”。链上USDT流转量长期居高不下,成为很多“不能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的用户的主结算路径。 Stellar 原本是做“跨境结算网络”,目标和SWIFT类似,但更轻量。其重点在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推动“稳定币作为跨国小额清算载体”的项目,合作银行和政府众多。 Cosmos 生态中部分链(比如Kava、Osmosis)也在走向稳定币、跨链支付场景。 这类链的生态未必活跃,但它们占据了现实世界中“金融基础设施未覆盖区域”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中,这类链成为数字现金网络的唯一选项。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在这场基础设施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来看,真正被广泛使用、生态成型、在全球拥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公链中,中国主导的项目非常稀少。大多数链项目在国内定位不清、产品路线含糊、海外合规能力弱、商业化缺失。很多链甚至停留在“白皮书+技术演示+内部测试网”的阶段,离大规模真实使用还远得很。 而与此同时,别人的公链已经在接银行、建支付网络、拉开发者、进App Store、与主权政府对接项目……这不再是一场“看谁技术新”的比赛,而是看谁能把链变成现实世界的金融底盘、应用通路和身份凭证。 如果我们再不入局,不仅会丧失一次系统级的全球竞争窗口,更会让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继续受限于海外技术平台的“数字殖民体系”中——账户不是我们的,支付不是我们的,身份体系不是我们的,资产流转路径也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有没有必要做链”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机会做”的问题。机会窗口已在收缩,全球链上基础设施的秩序正在快速重组。现在不抢,未来就只能继续用别人的路,走自己的路子。 # 写在最后:从使用者到建设者,中国互联网需要自己的底层网络 对中国互联网而言,公链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某一批创业者的专属项目,而是一场全局性的产业升级契机。它不是Web3内部的事,而是决定中国数字经济下一步能否独立成长的关键变量。 做不做链,已经不是Web3创业者要回答的问题了,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用别人搭好的链,继续适配别人的清算系统、登录协议和账户规则,就像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用Android、用Visa、用AWS那样。但问题是,当全球数字秩序开始重构,我们还要不要参与新一代系统级规则的制定?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更能在全球产业协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设施平台? 今天,做公链的人并不多。但趋势已经很清楚:不管是通信平台、金融机构、电商支付、内容平台,全球头部玩家都已经在用“链+账户+资产”的方式重塑自己的底层结构。而我们,正站在能否参与这一轮基础设施重建的临界点上。 我们深知这不是一场一两年能跑出来的快生意,而是一次需要产业共识、技术耐力和政策定力的长期工程。作为Web3.0法律合规服务机构,曼昆律师团队一直在支持华人主导的公链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实践落地,共同推动、见证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公链之路,也欢迎和更多互联网行业的伙伴们的交流与讨论。
Show more
0
8
17
7
有过教训才能深刻体会,还有兄弟问我ARB和OP就真的没希望了吗?我们为什么要把有限的资金放到不确定性的投资上面,与其分析ARB和OP还有没有希望,不如去选择确定性更强一些的币,比如说ONDO和SUI(不是购买建议,我空仓),至少整体行情上涨的时候不会比L2差,L2已经是过去式。 时代造就英雄,就像DOT上一轮我吃到十倍,但这一轮周期我碰都没碰,不要和任何币产生情愫,断舍离。市场有更多新的叙事、新的机遇值得去博弈。 无论任何价值币在周期面前都会沉默,熊市周期中无论多优秀的币都会下跌80%—90%,不那么优质的币会被遗忘直至消失。市场已经告诉我们钻石手是最惨的方式,所以不可继续有固定大周期思维(BTC除外),灵活应对行业的发展,我已经产生小周期的波段思维,翻倍出本金,本金又可以去博弈其它潜力,炒币思路不断的学习和改进。
Show more
勾起了回忆,曾经的以太坊Layer2的四大天王项目包括StarkNet、ZkSync、Arbitrum和Optimism,ARB、OP、STRK空投让很多撸毛党吃上肉,ZK从空投的时候就让人恶心,当然还有更恶心的Linea一直拖着不空投,你能拖出来花?黄花菜都凉啦!你还想等着牛市空投上交易所好出货有人接盘?想屁吃呢!时代早就变啦! ARB是我曾经拿了2年拿出感情的币,也是我这轮周期过不去的心结,意难平!因为ARB错过SUI,1.21U成本700多个日日夜夜1.17U止损离场,ARB让我学会了再看好的山寨都不能重仓,容错率太低,下一轮无论多喜欢的优质价值山寨币最多十分之一仓位。 OP因1U成本较低,加上空投的2万枚一直拿着,虽然坐过4.8U的过山车,但2.5U止盈,OP我是赚了些钱的。 STRK因后期上线较迟失了先机,我很明智从头到尾没有碰过它,按照2.66U算,目前0.1234U,整整跌了20多倍,曾经我撸毛团队的小伙伴撸到了4万多枚,高峰期快100万RMB,但他和当初OP空投一样,死拿...,后面就不说了,懂的都懂。 ZK这个畜生我重点撸的项目,撸了20000U,结果空投后分到我手里只卖了约5000U,你以为只亏15000U?错了!按照ETH本位算,我不撸留着ETH,按照空投那天算ETH我能卖4-5万U。 想到以太坊Layer2我郁闷的睡不着...
Show more
0
0
0
0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哈佛耶鲁不如你自己敢赌? 这种反智言论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下,其实很简单,就看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小孩说。 大多数人,即使鄙人这样没怎么上过大学的(但是毕业了),是不会这么教育小孩的。 对于教育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教育,尤其是类似埃及学这样的专业,或者二三本院校的金融学,就是个庞氏骗局,八年毕业一个亿大学生,将来只能送外卖。 另一种看法认为教育是统治者制造一个 hierarchy,混合了普鲁士体制培养工人的教育和儒家的科举选拔机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我没有那么的极端,我以为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为了培养科学家的,但显而易见即使通常被认作天才的,比如中学奥赛铜牌以上的学生,也未必适合科研。 但是念书时候的竞争环境和方法论,确实能够训练一个人的抗压能力(尽管我本人非常厌恶,因为那样的生活是我无从选择和退出的,所以最后离开学校)。以及优秀的学校,的确有不错的校友资源,原子化的社会里,这是很难得的共同体了。 我会教育我的小孩,尽可能还是要去最好的学校,但是高考、考研、考博这种大投入低产出的事情,能别干就别干。 刷题的大量能量丢给 GPU 去做,不知道省多少粮食。 但我也会教育他,基础的知识学的越牢越好,数学、基础算法、外语、写作。 因为越底层的东西越不变,只有你基本功修炼扎实,将来的上乘武功才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同时,还有学校里不会教你的那些东西,这些学校里永远不会教你,或者教你的都是骗你的。需要家庭教育来完成。 大的比如勇气教育,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教育,独立思考,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和政治,领导能力,小的比如谈判技巧,克服怯场的技巧,如何识人,如何看面相,贷款应该选等额本息、等额本金还是先息后本,利率的速算法。 总而言之: 1️⃣尽量上最好的学校,但尽量不要在重复性训练 pattern 比如做题上浪费时间 2️⃣基础知识越扎实越好 3️⃣学校本来就不是教你赚钱的,得靠家庭教育
Show more
0
2
9
2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哈佛耶鲁不如你自己敢赌? 这种反智言论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下,其实很简单,就看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小孩说。 大多数人,即使鄙人这样没怎么上过大学的(但是毕业了),是不会这么教育小孩的。 对于教育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教育,尤其是类似埃及学这样的专业,或者二三本院校的金融学,就是个庞氏骗局,八年毕业一个亿大学生,将来只能送外卖。 另一种看法认为教育是统治者制造一个 hierarchy,混合了普鲁士体制培养工人的教育和儒家的科举选拔机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我没有那么的极端,我以为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为了培养科学家的,但显而易见即使通常被认作天才的,比如中学奥赛铜牌以上的学生,也未必适合科研。 但是念书时候的竞争环境和方法论,确实能够训练一个人的抗压能力(尽管我本人非常厌恶,因为那样的生活是我无从选择和退出的,所以最后离开学校)。以及优秀的学校,的确有不错的校友资源,原子化的社会里,这是很难得的共同体了。 我会教育我的小孩,尽可能还是要去最好的学校,但是高考、考研、考博这种大投入低产出的事情,能别干就别干。 刷题的大量能量丢给 GPU 去做,不知道省多少粮食。 但我也会教育他,基础的知识学的越牢越好,数学、基础算法、外语、写作。 因为越底层的东西越不变,只有你基本功修炼扎实,将来的上乘武功才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同时,还有学校里不会教你的那些东西,这些学校里永远不会教你,或者教你的都是骗你的。需要家庭教育来完成。 大的比如勇气教育,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教育,独立思考,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和政治,领导能力,小的比如谈判技巧,克服怯场的技巧,如何识人,如何看面相,贷款应该选等额本息、等额本金还是先息后本,利率的速算法。 总而言之: 1️⃣尽量上最好的学校,但尽量不要在重复性训练 pattern 比如做题上浪费时间 2️⃣基础知识越扎实越好 3️⃣学校本来就不是教你赚钱的,得靠家庭教育
Show more
0
0
0
0
100年来,资本主义给人类上的最宝贵的一节课: 当产能严重过剩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自由竞争,淘汰破产落后产能,然后在正确的时刻,政府用金融工具托底救市。 而中国经历的几次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1998、2008、2014、2023),共同的做法是,政府和财政不惜一切代价,保全社会全部产能, 强行用拉高政府债务的方式,为全社会托底。 中国政府不是不去产能,但是所有的去产能化、所谓“新旧动能转换”、所谓“淘汰落后产能”、所谓“供给侧改革”,全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没有一次是市场主导的。 让市场主导淘汰工业和产能,留下来的产能都是精华,都是更有全球竞争力的顶级制造业,往往利润率更高,形成全球国际大品牌,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 而政府反复主导强行保产能,只能把更大的危机留在后面。 本轮关税战,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让市场淘汰落后产能的绝佳时机——可惜又被墙内小粉红渲染成“全面战争”、又要全国上下一条心、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产能”了。
Show more
0
129
905
98
总结一下,为什么很多“东北主义者”天天鼓吹东北发达程度堪比美国。 1. 东北人口大量流失,抛售房产,整个房产市场崩盘十余年,对于中国人最焦虑的房子问题,在东北焦虑最低,因为到处都是20万一套的老破小(房龄30年以上); 2. 从1994年起,东北经济产业持续崩溃,大量年轻劳动力人口外逃到南方, 留在东北的东北人,除了体制内、国企、事业单位,剩下的几乎都只能从事服务业,比如小餐饮、小超市、小网吧、小家政,吸引了东北剩余的各种老弱病残。 在这些冗余且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下,东北的服务行业非常便宜,比如10块钱随便吃的自主盒饭,比如100一次上门保洁卫生,比如便宜的外卖、快递,比如装修、修水电、修车等等。 归根到底,只要你不把东北存留的老弱病残当人,东北的劳动力就是最便宜的; 3. 东北因为发展早,承接大量遗留的公立体系福利,比如一大堆985、211大学,比如一大堆顶级医院和医科大学,比如一大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城市建设、道路桥梁、基建设施、高铁等等, 因为转移支付的原因,东北必须维持这些现存的医疗、教育、卫生、交通设施,所以在东北人口迅速萎缩的大背景下,这些遗留的资源显得优质又好用; 4. 留在东北且继续鼓吹家乡的本地人,除了早年国企员工,就是现存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员工,基本都在吃转移支付,跟社会真实生产严重脱钩,在整个东北处于绝对特权阶层和消费群体, 这些人自然对老百姓的疾苦,完全没有认知和感知,不知道哈尔滨冬天大早晨摆摊卖早点、24小时营业的自主大盒饭、晚上6点以后零下20度街边卖冰棍的辛酸; 5. 离开东北的东北人,往往都是从大学或者工作就离开了,在南方乃至全球各地赚了大钱,但对家乡依然存在滤镜, 所以他们的记忆里,永远是美丽的大连,城市建设牛逼冲天的沈阳,10块钱无限吃的大盒饭,排骨自助,各种烧烤熏酱,便宜量大的饺子,小时候国企家庭有条件天天吃的锅包肉,或者短视频里20万一套的老破小, 他们18岁以后,从来没回东北工作过一天,没在东北做过一天生意,没在东北办过事,对于东北现存的恶,他们一无所知, 归根到底,小时候被爹妈保护得太好了,每天吃吃吃玩玩玩,脑海里全是美好的回忆,压根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东北社会,对真正的东北社会弊端一无所知。 (把上面地区替换成唐山、天津,道理完全相同)
Show more
0
67
816
110
我是在传统民间借贷和银行有过一点从业经验的。 说实话看到Huma这种所谓Payfi,和之前传统P2P换壳变相民间融资没有一点区别。最终结果感觉除了暴雷跑路没有其他可能。就是资金池集资放贷嘛。 现实贸易融资,供应链保理能做到10%,哥们,但凡你有这业务能力,客户不是那种随时跑路的借这种高利贷我吃。 银行的贸易融资才基准利率上浮20-30%,大概4%左右,能借更高利息的,无一不是垃圾客户,因为,你业务合格银行早低利率借给你了。 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不需要任何高深的分析,因为这就是借贷业务的底层逻辑。 按客户质量和利息高低,优质的客户利息最低 大国强国 其次小国家,上市公司等大企业 优质企业,优质个人 然后中小企业和一般的个人抵押 垃圾企业和垃圾个人 赌场(九出十三归) 传统借贷业务是个非常蓝海鸡肋的业务,夕阳产业。 区块链的精髓在旁氏,赌场和CX。 传统金融业务规则束缚比起AAVE和UNI的自由来说有些可笑,更何况最夕阳的借贷业务🤥 借贷类资金池业务,民营公司的话就国内目前历史经验来说,暴雷率90%吧,应该更高。
Show more
0
62
321
21
在4月7日创下历史最低价2.112美元后, $FIL 随大盘反弹至2.5美元,并伴随放量买入。从周线来看,自2022年以来FIL已有五次放量拉升,且长期维持在3至6美元区间,仅在极端利空时才跌破3美元,说明市场对3美元形成了较强共识支撑。这次下跌与特朗普关税引发的整体风险资产下挫有关,而FIL相较BTC更弱,与ETH联动性更强,反映出其流动性和情绪影响更大。从链上数据看,有效算力和活跃存储均下滑,表明部分矿工正在退出,主因就是FIL价格跌破成本线。 目前每新增1TB算力需质押4枚FIL,540天可产出约1.944枚FIL,远不足以回本质押币,因此借FIL挖矿成为主流。以当前币价2.5美元和15%的年化借币利率计算,非质押成本1.6美元,加上质押借贷利息0.9枚FIL,折合总成本约为2.725美元,若币价为3美元时成本为2.95美元,基本吻合市场对FIL底部的共识区间。 虽然FIL当前价格仍处于亏本区,但通过中心化借币方式与矿场50:50分成,可将成本分摊至1.5–1.6美元,维持微利状态。小矿工被逐渐清洗出场,而大矿工更具成本控制和承压能力。未来走势仍取决于宏观流动性与FIL自身叙事是否升级,在未转为全面反转之前,FIL更适合换仓博弈,而非盲目抄底。但若价格再跌向2美元,或许将成为新一轮筑底的重要区域。 本推文由 @ApeXProtocolCN 赞助|Dex With ApeX
Show more
Filcoin 的基本面分析,Fil值不值得买,什么价格值得买。 今天邻居也是大家知道的 FIL大矿工 给我发了他们自己总结的FIL数据(图三)我突然有了多了解一下现在 $FIL 的想法,也就有了这篇推文,同时感谢 华澳 团队提供的数据,感谢 @tktang88 (邻居 侃哥 本人) @Deshen888 @Cryptoxx 在文章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的支持。 1. FIL的价格区间 先从最根本的价格来看,4月7日 FIL 创下了历史最低的价格 2.112 美元,然后随着大盘的上涨反弹到了 2.5 美元,从成交量来看高于均值,而且是买入量为主,然后我又拉了一下周线数据,发现在周线中从2022年开始有五次拉盘的动作,每次都是买入先开始放量。 而在没有买入放量的时候 FIL 的价格在将近三年的时间中始终维持在 3 美元到 6 美元之间,只有在市场出现大幅利空的时候,FIL才会跌破 3 美元,这也说明经过三年的洗盘,投资者对于 FIL 的基础价格预期低位就是在 3 美元上下,这不是说 FIL 不会跌破 3 美元,而是说 3 美元附近有较强的共识和吸引力。 这次 FIL 下跌到历史新低主要也是因为川普的关税政策,而在这个阶段别说 FIL 了,就是 $BTC 也在下跌,但不同的是从 BTC , $ETH 和 FIL 的价格走势来看,FIL 和 ETH 的走势会更相似一些,也就是相比 BTC 下跌更狠,而反弹更薄弱。 这就代表在宏观领域上,虽然 FIL 是矿币,但共识并不仅仅通过“算力”来决定的,也受到了流动性很大的制约,说人话就是 FIL 更多的还是山寨币的一个组成,即便它是类似于 POW 的挖矿机制。 (FIL 并不是 POW 而是时空证明+POS,只是因为需要电力和算力我自己把它算到了POW,实际上并不是)。 2. FIL的挖矿成本 当然这也不是拍脑子说的,从 Filcoin 的算力数据中可以看到,有效算力开始下降,活跃储存下降,有效利用率下降,这就说明有矿工开始离场了,而离场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 FIL 的价格跌破了 3 美元。而 FIL 挖矿的成本是多少钱呢,我问了一下邻居,大体上如果不算质押的话,按照 机房(电费+网费)+硬件(540天折旧完)+封装来说,每 FIL 挖矿的成本在 1.6 美元附近。 目前每新增 1 TB的算力就需要质押大概 4个 FIL,而 1TB 目前的产出是 0.0036 枚 FIL,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借贷周期(540天)中 1TB 的实际收益是 1.944 枚FIL,甚至还不到2枚,最少要挖两个半周期才能挖回质押的收益,所以借 FIL 挖矿肯定是最划算的。 目前 Glif 上的借币利率是 15%(前提是要先有节点,可以借贷的最大数量是节点价值的75%) ,1TB就需要借4个 FIL,成本是 0.9 个FIL(按照 540 天计算),FIL的价格按照现在 2.5 美元的计算就是 2.25 美元,按照 1TB 产生2枚 FIL 的收益来看那么1枚FIL的总成本就是: 1.6 + 2.5*0.9/2 = 2.725 美元左右 如果按照之前 FIL 低价是 3 美元的话,总成本就是: 1.6 + 3*0.9/2 = 2.95美元 这个价格区间正好是 FIL 的底部,符合我们前边说的在 3 美元附近有较强的共识和吸引力。 甚至是即便在 FIL 的价格跌到 2.5 美元的时候,FIL 的挖矿成本还是在 2.7 美元左右,那么挖 FIL 就非常的划不来了,但真的就是这样嘛? 3. FIL矿工和持币者的抱团取暖 其实并不是的,前边我们也说了,FIL的硬件成本每 TB 是1.6美元左右,那么如果能降低质押 FIL 的成本就可以降低挖矿的成本,通过 Glif 的接待协议肯定是不行的,那就有了中心化的借贷方法。 目前常见的分成方案是 50:50,也就是挖出来的 FIL 一半是矿场获得,一般是提供质押的借贷者获得,如果我们按照每 TB 实际收益是 2 枚 FIL 来算,矿场获得 1 枚,借贷者获得 1 枚,这样来看 FIL 的成本就降低到了 1.6 美元(矿场)或 1.5 美元(质押者),成本和风险是均摊的,所以即便是 2.5 美元的 FIL 也有了利润。 4. FIL 的价格还有下跌空间?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目前对于山寨币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整体的流动性仍然不足,主力资金即便是下场也会买入“避险类资产”比如 BTC ,而即便是 BTC 现在也有下跌的可能,毕竟目前的叙事还是以关税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主,而本质还是货币政策影响的流动性。 所以在没有发生从“反弹”到“反转”的变化前风险市场都有下跌的可能,更别提现在还没有度过经济衰退产生的“最后一跌”,所以如果情绪不好或者是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那么 FIL 的下跌仍然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从整体价格的变化空间来看,FIL很长时间都是处于低波动反复筑底的趋势,尤其是这次跌破了借币的利润空间,开始驱赶小矿工后,剩下的基本都不会用协议借币的方式,而更多的用中心化的借币方式来降低成本,这部分的矿工周期都是在 540 天,目前 GLIF 的矿池利用率也就是 77.75% ,如果利用率进一步下跌,反而是会让 $FIL 的价格更加稳定。 至于能跌多少,很难去测算,但可以知道目前从 3 美元的底部跌到 2.1 美元左右,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买入趋势,所以我反而觉得 2 美元上下是一个不错的筑底点。而价格的反弹要么就是有 FIL 本身的叙事升级,比如上次登录了 UpBit 就把 FIL 阶段性的拉上了 3.5 美元附近,但因为抛压实在是太大,所以迅速就被压回来了。 5. 总结 整体来看,FIL的叙事前景还是要看 存贮赛道 本身的发展,目前 FIL 的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少,但确实 IPFS 的分布式存储可以给未来的“头号玩家”世界提供基础的数据储备,而且现在这个赛道的头部仍然是 FIL ,并不代表未来就没有起来的机会,但对于现在来说,仍然要考虑叙事是不是能升级,宏观是否发生了转向,如果没有,FIL对我来说可能就是换仓的选择(博下跌更低,反弹更高),而未必是抄底的选择。
Show more
0
13
3
0
《如何管理我的关注列表》 我每天基本都会收到私信让我回关的,最近尤其多。基本不会回关,但如果共同关注人数较多的,我会点进去看一下是否符合我的关注标准。 今天抽了个空还取关了大概20个之前的关注,因为发现有的人推特里除了偶尔发两张无关痛痒的跑会照片,已经全是各种垃圾广子了。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么关注的他/她,但至少现在产生的内容已经毫无价值,项目方时间长了会躺平摆烂,推特号也是一样。 既然交易所都知道在不停上新项目的时候要下架垃圾老项目,那关注列表也一样。 不然就会通货膨胀下去,让推特算法无法精确推送出你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信息在你的时间线里,这不是削弱自己的时间效率么? 未来会持续优化关注列表到1500人以内。 我不太会因为蓝V求互关这种活动屏蔽他人,因为我能理解小账号想抱团取暖的需求,但是我肯定不会参与。 因为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你的背书,在注意力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和未来,这是有经济价值的。 举个例子,之前推特流行过的丢CA 大家打钱的玩法,不是有人出高价买被CZ或者其他大V关注的老推号发盘子么? 一个没有什么大V关注的推发出来的ca打钱的效果比有诸多关注的能差百倍。 同理,都是MCN矩阵刷粉起的美女号,有被多个币圈大V们关注的比没有的接的广子价格都要翻个几倍。 我不想看到哪天某某瞎搞翻车了一看这家伙的关注列表里有我。 所以,如果想要获得我的关注很简单,你完全不需要求关注,只要能: 1、写的某篇文章有价值,让我觉得牛逼,后续可能继续看到你思考。 2、某个赛道关注度集中,让我觉得可以快速获取一手信息,节省调研时间。 3、对行业热点敏感,经常有Alpha。 4、分享的内容能带我赚到钱。 纯搞抽象或者搞流量的,说实话我理解但不是特别感冒,偶尔觉得有才的也关注一下。但如果搞抽象演剧本啥的触及我道德底线的我就直接拉黑了。 真要看美女看擦边,我打开小红书/抖音/Onlyfans/Pornhub/91 能随时看到大把,我来推特是tm来赚钱的,这得想清楚🤣🤣🤣🤣
Show more
0
14
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