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o_KT
@Cato_CryptoM
KT=以后叫“小猫” ENTP晚期(间接性社恐)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一切观点,仅做自我分享! #OKX# web3入口 一个就够 https://t.co/yOrPqYVRZH 近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出入金安全,启程Web3,就在币安:https://t.co/CkKDe42Xd8
468 Following    37.8K Followers
看了一下,可能太晚了,昨天小伙伴分享的几个新币感觉流动性较差,大额刷估计不妥 所以依旧选择了刷 #KOGE# ,不过降档了,从之前的16分档降低到15档 损耗从之前的13,降低到了6.56U,这个损耗还可以接受,但是就要看领的Alpha能否补上吧!
Show more
0
0
1
0
同样感觉,特朗普此时选择对库克发难,有点令人摸不清头脑 难道是对9月降息没有信心?所以除此下册?但是此举好像也无法短时间改变9月利率方向吧? 目前上一个主动辞职的理事库勒格的后备临时理事,还卡在参议院的确认流程上,就算一切顺利的话,最乐观新的临时理事也仅仅能参加10月的议息会议 更何况此时对库克发难,很难改变9月的会议结果。 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我们套用特朗普的“谈判”逻辑,先大棒?在谈判,好像一切又变的符合逻辑了。 简单来说,特朗普展现出一副要辞退库克的决心,而作为民主党来说,必然要保住这个美联储理事的席位,所以必然要与特朗普进行沟通 而特朗普如果明白,库克短时间的去留可能无法改变9月会议结果,那么退而求其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 即,特朗普放弃对库克的针对,而民主党妥协跟库克沟通,令其在后续的利率决议上转向快速降息路径 如果是按照这个逻辑,感觉这一切好像符合特朗普的行事风格。 当然,此处仅是猜测,逻辑是否成立,还要看后续动态了。 除了猜测,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何特朗普要突然发难,当然,如果辞退了库克,空缺一个美联储理事的职位也算是好事 但是,想要辞退库克,真的这么容易吗?时间上有点紧迫呀!
Show more
0
1
8
0
智能眼镜“横评”来了,非专业角度,仅以个人使用角度来评价两款眼镜! 本次横评从 外观,配件,视觉,功能,专业性,续航,价格与性价比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带有较为浓重的个人主观观点! 先介绍两个眼镜的品牌,已经眼镜的定位 品牌一:INMO GO2 AR翻译智能眼镜, 品牌二:雷鸟 RayNeo X3 pro 概念AI眼镜,帮 @Phyrex_Ni 测试 外观: 两者我都不喜欢,个人是一个不喜欢戴眼镜的人,墨镜都比较挑,可能是个人问题,但是带上这个眼镜,跟我不搭,时尚元素少,带上有点老学究的意思。 尤其个人感觉,这个看图片这个外观,直接把小姐姐们“拒之门外”了,且两家眼镜都无法选择外观,过度单一单调话。 如果不是为了功能,我会果断“丑拒”! 配件: 品牌一: 眼镜盒,擦眼睛的清洁布,充电线(很普通款)Type-C,说明书,保修书,个人感觉眼镜盒最有设计感。 品牌二: 硬派眼镜盒,普通充电线,说明书,保修书,付僧一个墨镜夹片, 视觉: AR眼镜对于佩戴视觉是一个重要的体验感,否则戴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品牌一,戴起来视觉体验不错,使用起来,正视想要翻译的内容或者想要对话的人,同时在看翻译的时候,也不会给人感觉“目中无人” 品牌二,让我非常吐槽的一点,作为一款售价9000元的AR眼镜,佩戴体验较差,不知道是我个人鼻梁问题,还是设计有问题,佩戴的时候正视无法完整看全眼镜显示的内容。 且有些功能,会在功能下方提示是/否,但是如果我正常佩戴,我看不到下方,我需要将眼镜下滑,架在鼻梁下,就像年纪大了带老花镜一样的感觉,属于那种半带不带,且需要视角向下才能看清楚,感觉怪怪的。 功能: 品牌一: 专注于翻译功能,词库不清楚用对接的什么平台,准确率较高,选择语种的时候,英文要选择英国,如果选择美国的美式英语,准确率略低。 其次,小语种翻译,例如越南,泰国语言翻译不错,准确率60%以上 翻译速度快,采用音频接收翻译,从接收到英语到翻译延迟3-4秒左右, 采用文字翻译,翻译结果需要看眼镜上的字幕来了解对方的表达内容 翻译可选在线实时翻译与离线翻译,为无网络下提供翻译环境,同时可以连接Wifi 无其他功能,功能性单一,但是胜在专业度较高。 品牌二: 眼镜功能,拍照,视频,语音提醒,智能AI,翻译,地图,支付,小众AR游戏等。 拍照与视频功能,比手机差点,跟倪大沟通,好像比小米的AR眼镜好点,且视频仅能录一分半,长视频暂时不支持。 AI功能,家用的是字节旗下的AI大模型,懂得都懂,基本问题可以,太复杂的就不行。 翻译,三种模式,实时在线,截图,以及离线,词库对接讯飞,大语种可以,小语种例如泰国与越南语,不行,越南语直接无法翻译,离谱。翻译延迟10-15秒 地图,采用谷歌的基础构架,但是每次开地图,都需要让你上下左右环绕视角确定你当前的位置,且导航在阳光下看的不是太清楚。操作起来繁琐,如果你在大街上,容易“社死” 支付,没用,因为感觉不是太安全,手机可以多种支付方式,眼镜就略显多余。 小众游戏,直接没测试,主要是续航时个问题,后边会说,所以压根没动玩游戏这个心思。 专业性: 品牌一: 个人对其需求仅存在翻译上,其翻译速度,准确性,以及对小语种的翻译,我暂时满意,所以评价优。但是,需要注意,部分英语的俚语是无法演绎,这点应该是受词库影响。 品牌二: 功能较多,但是好像样样通,样样松,我更加关注的翻译功能,感觉还不如倪大说的小米AR眼镜,那个才2000,至于拍照,视频,AI功能,都无法跟我们的手机相比 续航: 品牌一: 充电一小时,续航1.5-2小时,可以支持较长时间的翻译功能,可能是功能单一,反而续航上加分了。 品牌二: 充电1.5个小时,续航1.5个小时,续航较差,如果多功能切换使用,续航体验大大减弱。其很多功能需要在30%以上的电量才能支持 刚买回来需要升级系统,结果20%的电量直接无法升级。 价格: 品牌一:裸机京东售价3979元,我增加了一个遥控戒指总价4289元, 品牌二:京东售价8979元, 性价比:(主观判断) 优选品牌一,品牌二的部分功能高于小米AR眼镜,但是介于9000元的高昂价格,性价比较差。 整体评估: 品牌一: 如果你的需求跟我一样,仅仅需要一个翻译功能,优选品牌一,但是同样功能的还有同声翻译耳机,可做选择 我个人用翻译主要是针对美联储讲话,以及重要人物讲话,同步翻译并且校准,能在第一时间写东分享给大家,如果个人对翻译的需求没那么大,其实不用买。 品牌二: 个人不是太过推荐,如果想尝试新鲜科技带来的体验冲击,这款眼镜的实际效果没有那么高,而且很多功能都是略显鸡肋, 例如拍照,支付,拍照用手机,美颜相机是当下年轻人必不可少的,裸机拍摄谁敢用? 支付,安全性不是那么高,且付款的时候,虽然跟AI相结合,可以喊AI来帮你支付,但是真的使用不觉得尴尬吗?明明打开手机二维码就可以直接扫码走人,结果还需要唤醒AI,让他帮你支付,有点“脱裤子放屁”的尴尬感觉 至于导航,还有其他功能,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小提醒: 以上评价仅以个人的主观评价为主,虽然个人目前喜欢第一款,但是还有一个功能没有测试,那就是在嘈杂环境中,如果有人说英语,是否可以准确翻译。 其次,两者都支持京东7天无理由,有兴趣的小伙伴,如果看完我的测评,还想试试,可以京东7天无理由,买了自己测试。
Show more
0
8
18
0
首先,“山寨”的概念需要重构,山寨市场也是如此,我们对山寨的认知以及判断都需要重构 其次,市场对山寨的信心需要逐渐恢复且积累 最重要的是,有些山寨要彻底成为“僵尸”不在吸收市场任何的“水” 当然,所有的前提都要建立在,加密经济(经济大环境)要稳步上升的阶段!
Show more
0
0
8
0
今天也做个“科技眼镜”的横评: 本周陆续买了两款智能眼镜,一款主攻翻译功能,一款是AR眼镜,渴望性居高, 翻译眼镜是 @Phyrex_Ni 上个月推荐的,正好弥补我这语言短板,优惠完4014 RMB AR眼镜是帮 @Phyrex_Ni 测试的,好像近期刚出的新款,蛮火的。优惠完 8979RMB 正好借着这个周末好好测评一下,尤其是今晚鲍威尔讲话,我可以好好测评一下 翻译眼镜的翻译能力了。 争取周末把整体测评做出来! 今晚鲍师傅讲话的官方网址: 美联储的官方Youtube https://t.co/VrxiBRFpCB
Show more
0
2
7
1
其实倪大开的这个话题还是蛮有意思的,首先贾老板的C10,如果是按照市值前十购买的话,那就有的选 图片是我引用Crypto 主流网站的Token 排名,前15中,我们需要提出 USDT USDC 还有几个Defi衍生代币 那么剩下的选项就不多了,个人好奇,BNB ADA TRX 会不会在贾老板的C10之内 另外有人说贾老板可能要挥镰刀,其实这点我并不认识完全负面,起码在资本面前,证明了贾老板有“聚餐”炒作的能力 细数贾老板出去这几年,很多次炒概念为何都能融到钱?核心还是那个老话“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大家瓜分” 所以对于华尔街以及一些资本来说,贾老板是一个“点子王”也是一个摇钱树。
Show more
0
1
3
0
钱从哪里来?全球高负债背后的终极逻辑:生产还是货币? 提问: 你认为人类从有社会以来,是先有生产,还是先有货币?是生产主导货币政策?还是货币主导生产力? 近期一个则数据,全球总债务超过了324万亿美元,同时国际货币组织IMF统计,截止到2023年,全球债务接近250万亿美元,债务对全球GDP比率达到了惊人的237% 虽然两个统计数据的涵盖的时间不同,但是都统一映射出一个问题,全球进入超高负债阶段。 其中,政府负债,企业负债,个人负债全部飙升,昨天看到推特上有小伙伴表示,全球都在借钱负债,借的到底是谁的钱?难道是“霸天虎”的吗? 虽然是一个玩笑,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的疑惑,全球负债,钱是哪里借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就是钱从哪来?钱凭什么被出现?两个问题 1,钱从哪里来? 政府发债,然后通过银行、养老、保险、个人等端口进行购买,或者由央行来回购债务,相当于自己印钱,这是政府负债 其次,企业融资,投资者、银行作为债权人,这是企业负债 最后,家庭负债,主要是房贷、消费贷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发放贷款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负责印,然后下层端口负责货币乘数然后得到更多的钱。 2,钱凭什么出现? 简单来说,就是信用背书,不管是政府还是银行体系,印钱超发货币,就是在透支未来,这里包括未来经济走向,国内生产力,国家资产等等。 所以说,不断的印钱就是不断的举债,同时就是不断的透支未来信用。 政府举债,是透支主权信用与税收,银行举债就是在透支债务人未来还款能力以及抵押品信用上。 所以,小伙伴们就能明白,为何全球举债钱从哪里来,没错,就是透支未来,透支地球与人类的未来,透支每个国家的主权信用。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问题,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相应的配合,经济是需要适当的泡沫,而吹泡泡的过程就是一个透支信用的过程,当然,合理的透支是需要后续你的主权信用,经济,生产力能跟上,如果期间偿还能力与举债无法平衡,那么就会出现大问题! 回归今天的主题,你认为人类社会初始阶段,是先出现生产,还是先出现货币? 两个角度,一个结论得出答案: 角度1:人类社会的演化顺序 在人类早起社会即原始部落阶段,是先存在生产与分工,包括采集,狩猎,农业,当时的阶段依靠的是直接分配或者互惠交换政策。 但是在劳动力满足且产能充足之后,更多的生产结果需要进行交换,交换频繁之后,人类社会发现此事需要一个交换媒介——即初步的货币概念 角度2:货币起源论 传统经济学亚当·斯密学派认为,货币的起源就是由以物易物出现后的效率不足衍生出来的,所以才发明了普遍等价物即锚定货币 同时现代人类学格雷伯等研究表明,货币早起的出现源自于债务与记账,这里与 #Bitcoin# 的出现非常类似,都是给予货币基础能力。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很清楚可以得出结论,是先有生产,再有货币! 那么经济问题,是生产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通过上文逻辑我们清楚,货币是在生产之后出现,而货币是以生产为基础,如果没有生产,单纯的货币政策,货币乘数还是否有意义呢?显然就像一个“摩天大楼”工程,失去了稳定的根基,如何铸建高楼? 在日常的货币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到短期货币领先于生产,也可以见到短期货币落后于生产,其实就是大家理解中的“通缩”与“通胀”? 那么货币政策是否可以主导生产呢?显然前后顺序以及基础逻辑就是错误的,所以,生产是货币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如何调整货币政策都属于“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生产是不可放弃的,而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特朗普无所不用其极的要恢复美国的生产,因为,特朗普清楚,单靠美联储,华尔街制造出来的货币泡沫,如果不用产能后续跟进,早晚要崩塌,因为信用背书并非“无限”的 说实话,美国政府可以支撑如此大的债市,同时维持金融泡沫不破裂,核心就是因为美国的全球主权地缘,是因为美国的军事主权地位,也是因为美元的货币主权地位,而这些主权地位,我们肉眼可见的正在衰落 所以,在主权信用衰落的前提下,债务增加,生产力缩减,种种因素都意味着这个泡沫要破,当然,这并非是短期一两年就可以看到的,但是这是未来的趋势 特朗普以及其背后的支持者,深刻了解这个问题所在,所以让特朗普来完成这一次“改革”,成,大家收获成果,维持泡沫膨胀不破裂,大家继续享受盛世,败,特朗普背锅下台,换人继续。 当然,截至目前,我的所有内容可能挑战了很多金融学士的传统理念,因为在传统的金融知识内,很多人认为,经济活动就是依靠货币来推动,钱越多,体量越大,叠加货币乘数,可以让“泡泡”更大,同时通过金融市场,产生财富效应推动经济 更有甚至认为货币是高于一切的,货币政策是高于生产的,就例如华尔街以及一些资本,他们通胀会把货币政策,金融资本凌驾于一切之上 虽然货币政策,金融资本也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把这一切凌驾于生产之上,有点属于本末倒置, 有点类似于《指环王》中拿到魔戒的“咕噜”,他以为他拿到了“至高权柄”,却不自知已经被魔戒侵蚀心智沦为“傀儡” 当然, 这一切的基础上都是在时间,我所说的这一切很多人可能认为是危言耸听,或者是过度恐吓,其实也没问题,当你以三年,五年的视角去看,这些问题压根不会存在,甚至你我也感知不到 但是,如果将时间放到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这就是未来存在的危机,你我作为普通人可以忽视长远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国,对于大的权利结构,他们必须要重视这一切 所以,恢复生产,恢复产能,才能让经济真正“着落”,之前我曾经说过,通胀在无生产力增长的环境下恶性增长是非常难以解决的,反之,在生产力扩张阶段,往往大部分的通胀都可以被视为是良性的,可解决的。 因为作为基础的生产力在,那么你只需要专注于货币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通胀或者通缩问题,反之,如果生产力是萎缩状态或者停滞不前的状态,那么单纯的货币政策,很难完成经济的调控。 PS: 当然,以上的内容我只是借用一些理论作为解读,其实其中还有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专业人士请海涵,毕竟涉及到经济以及货币问题,还有很多因素,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我也在不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友善讨论。
Show more
0
5
25
10
当一句话从你嘴里说出“我认为”“我觉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主观了,就别在辩解什么客观观点 真正客观的观点是允许其他人的反驳以及辩证 当然,直接将自己的思想带入到他人的未来以及生活中,更是不可取 “少自以为是”“少说教”“少觉得自己助人” 多成长,多学习,多深入研究,多友善讨论,多看,多听,少说,少争执。 晚安,玛卡巴卡~
Show more
0
4
23
1
警惕:美国房地产正在释放“经济衰退”信号! 阅读此文请注意, 这里说的是警惕,美国房地产出现的问题只是一个可能经济衰退出现的信号,而并非是一定证明经济会衰退,这里要分清楚不是“因果”关系,别制造不必要得误会。 根据美国最新数据,6月份美国新房月供应量飙升至9.8个月,为2008年以来第三高。 该指标衡量以目前的销售速度销售当前建筑商库存需要多少个月。 此前该数据的长期中性数值为5.8%,这意味着短期房地产的供给端压力骤增,开发商卖方的难度增加,主要原因来自贷款利率高,住房可负担性差以及需求被挤压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建筑商供应量达到这一水平共有6次,且5次都伴随着经济衰退,显然这种情况常常与经济衰退相伴,但是这并非是导致经济衰退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出现数据超过9%的6次时间点: 1,1973——1975年伴随着石油危机引发的衰退, 2,1980 高通胀+激进型货币政策引发衰退 3,1981年7月——1982年11月,通胀顽固+持续高利率引发衰退 4, 1990年初衰退,信贷危机+油价冲击+紧缩货币政策引发衰退 5,2007年——2009年,次贷危机引发经济大衰退 6, 2022年 数据超过9%,但是并未伴随衰退 参考历史数据来看,当新房月供应量超过9%后,伴随着5次经济衰退,唯独是2022年并未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而2022年没有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保持韧性,2022年失业率长期在3.5%徘徊,是50年的历史地位,就业市场的稳定支撑了消费支出 2,疫情期间大量向民众发放现金,导致居民手中有大量的“超额储蓄”,抵消了部分高通胀与高房贷利率的冲击, 3, 2022年的数据增加主要来自供应增加过快,而非需求端崩溃, 而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端情况如何? 1, 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降至6.58%,为2025年来的新低,虽然提振了买家的兴趣,但是利率依旧属于较高位置 2,房屋挂牌量大幅度增加,美国全国活跃房源超过200万套,同比增长8% 3,房源滞销的时间拉长,中位成交时间是53天,相较于去年增加5天,接近2017年的水平 4,6月有20.7%的房源降价,降价幅度为2016年来最高,同时房源撤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意味着部分买家可能因为市场疲软而选择撤回再议。 5,租房需求强劲,多户型市场的房型表现强眼,从而导致租房成本大幅度增加, 6,美国家庭月劳动力迁徙率陷入停滞,导致人口流动以及市场活力降温 通过以上数据来看,当前美国市场需求端的表现依旧不好,虽然短期来看并未能直接引发房地产的危机暴露,但是长期挤压下的房地产业,可能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隐藏“炸弹”。 最后还是那句话,分享这个内容只是为了警示,警惕,并不是引导大家去悲观,去恐慌,去看空,请合理看待内容。
Show more
0
9
42
4
美国7月零售数据公布,最乐观结果出现——数据稳健,并未引发滞胀风险也同时也并未给通胀带来更大压力! 美国7月零售数月率 0.5%,符合预期,前值从0.6%修正为0.9%,本期数值明显低于前值 美国7月零售数据年率 3.9%,小幅度增加0.5% 整体数据: 5-7月累计销售数据同比增加3.9%, 6月环比数据修正,向上修正0.3%,数据为0.9% 零售贸易部分(不含餐饮),环比增加0.7%,同比增长3.7% 非店铺零售(电商)同比增加8.0% 餐饮与酒吧同比增长5.6% 本期数据重点解读: 1,消费结构上,汽车,健康与服装、电商领跑增长,家电,建材,加油站表现疲弱 2,餐饮环比小幅度下降,含季节性因素,同比依旧属于较高数据区间。 整体评估: 总体表现0.5%,符合市场预期,并未像美国银行预期的一样达到0.8%的过度乐观阶段 不过,6月份数据明显上修,这一点可能与美国银行的分析有关,包含商家促销政策,抢关税购买等因素。 不过本月美国银行提示,亚马逊“会员日”也是推动本月零售数据的主要因素,市场要小心8月份数据失去亚马逊的会员日数据带来的大幅度回落。 整体来看,这个数据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算是中性偏好数据 数据影响: 1,如前文所说一致,这个数据算是对于当前最好的数据。前文中提到,如果数据过好,那么就要担心通胀压低降息概率,但是如果数据不好,则要担忧滞胀风险,现在来看,属于中性数据 2,6月份的数据大幅度上调,暂时支撑了经济的稳定性,打消了滞胀风险的预期, 3,零售数据符合预期,叠加6月大幅度上调,通胀压力稍微增加,数据公布后,CME掉期利率9月降息概率下降4%,对9月降息影响不大。 4,对于金融市场倾向,目前避险资产并未见到明显波动,股市盘前保持一定乐观,整体情况还算不错。
Show more
0
2
28
3
7月PPI数据公布:大幅度高于预期,引导8月通胀反弹明显,压力给到明天零售数据! PPI年率录得3.3%,大幅度高于预期2.5%,大幅度高于前值2.3% PPI月率录得0.9%,大幅度高于预期0.2%,大幅度高于前值0.00% 详细数据: 1,服务端刺激PPI增长较大,增长1.1%,为2022年3月以来最大单月增长,贡献了整体数据的75% 1)其中贸易服务,批发,零售利润增加2.0%, 2)核心服务,提出贸易运输与仓储增加0.7%,运输与仓储增加1.0% 2,主要推动项来自机械批发,还有投资组合管理,例如证券经纪与顾问服务,汽车,住宿,汽车零件,货运上涨 3,商品增长相对温和,食品增长1.4%,能源价格增长0.9% 整个评估: 1,服务业反弹较强,这是CPI数据中最为顽固的数据,而影响通胀减弱的主要就是来自服务业以及住房,还有工资,而服务业的成本增加,意味着通胀反复且有恶心走势。 2,核心PPI数据也略微上涨,能源,食品都有所增加,不过增长幅度目前来看还算乐观,意味着关税对通胀的冲击力并未有原本预想着这么恶劣。 3,需要注意,服务业中主要增长主要来自利润率的增加,以及金融服务业的价格上涨,而这两项对消费者的通胀传导能力较强。 数据影响力: 1,PPI大幅度增长引导市场担忧8月通胀的大幅度反弹,这是鲍威尔不想看到的结果,而在此前鲍威尔多次讲话中,一旦通胀反弹,意味着削弱降息的可能性。 2,当然,此时就是考验鲍威尔影响力以及预期管理能力是否被特朗普削弱的阶段了,目前看风险市场反应以及CME掉期利率显示,鲍威尔的影响力还在,市场数据确实削弱了9月降息预期,目前为96.5%,同时完全取消了市场预期50BP降息的可能性,不降息可能性增加至3.5% 3,警惕明天的“零售数据”,高通预期的增加下,一旦零售数据增长缓慢甚至明显下降,“滞胀”预期暴露的风险会逐渐显露。 4,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的成本增强,传导效应增加,会很快让消费者买单,而一旦消费者出现购买力减弱,就必然快速增加滞胀的预期。 5,珍惜当前数据的“真实性”,PPI数据业是由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并且公布,之前的就业数据被特朗普认为是假数据,换了局长,而新局长可能会完全服务于特朗普,之后的PPI数据可能未必见得会更加“真实”,可能下个月的数据就要看起来“完美”,但是这并不代表数据可以掩盖经济上的风险。
Show more
0
3
11
2
如果说 #ETH# 目前的强势部分取决于 #Bitcoin# 能在高位企稳这话应该没人反对吧? 在我看来,虽然BTC 保持回调震荡走势,但是只要不跌日线上轨的116,800附近,ETH 的持有者都不会感觉到恐慌,也不会有太多的抛压 所以很多小伙伴私下问我ETH看到多少,说实话,我也没思路了,目前走势确实足够强势。 而且CME得缺口来看,ETH的这种强劲走势,让我有点“突破”性缺口的感觉,而突破性缺口往往代表着短期不回补,价格连续拉升 这个可以参考BTC 的CME 92,000附近的缺口就是如此。
Show more
0
0
5
0
#Bitcoin# 盘面目前走势非常不错,已经按照昨天我预期的最乐观走势在运行 昨天的观点,周日价格不跌破四小时级别的MA200支撑,昨天是116,200,目前该为止上行至116,400附近 日内价格不跌破该位置,且继续向上反弹,动力不错,日线中轨116,800阻力并未带来太多压力,目前价格正在尝试突破下行通道117,000附近 上周日的推文中说过,117,000位置比较关键,价格如果突破且站稳,反弹速度加速 当然,当前阶段依旧处于二浪反弹阶段,反弹加速是好事,但是临界点在120,000——121,000附近,这个位置不突破,依旧是二浪反弹的思路,一旦回落,就要参考三浪下跌。 如果价格突破,且去尝试新高,那么才能推翻二浪反弹以及中继回调三浪的逻辑。 目前运行节奏依旧是按照我预想的逻辑在运行,周日价格这么强势,突破下行通道顶部之后还会加速,下周末应该要见二浪反弹的结尾了。 我的多单还在,参考目前1小时与4小时的涨势,我觉得可以考虑继续看120,000——121,000附近了。
Show more
0
3
9
0
对于特朗普可以尽快促成“俄乌停火”,我个人是不太抱有太大希望,尤其是我每天整理地缘事件,俄罗斯的各种军事动作以及外交政策,不太像是短期希望停火的意图 除非,乌克兰或者泽连斯基单方面妥协,但是这是欧洲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我对特朗普的乐观,保持不太乐观的观点 凌晨4:30,特朗普要公布重要事件,我就等了,明天赶飞机,要早点休息!
Show more
0
1
1
0
疑似某头部博主搞办公室“潜规则”,看着像谁?@出来, 我有独家黑料,大家锤起来! 文字太污秽,我给大家🐴上了 https://t.co/r7YsdLai4H
0
7
9
1
写给自己,也是写给那个“你” 写在北京时间凌晨的5点,当你看到这篇内容的时候,应该是上午十点,希望这个相对“负面”的内容,不会影响你快乐的一天 如果有不好的影响,我先道个歉! 睡眠困难了快十年,经常失眠了也快五年,这段话是我至今为止觉得说的最符合我个人情况的,原来我不是失眠,而是精神在内耗。 如果频繁出现身体困得不行却难以入眠情况,这意味着身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耗。此时,你会发觉,越是逼着自己入睡,反而越是睡不着,反而会因为累到极点却无法入睡,从而导致心态崩溃从而焦虑爆棚的状态。(个人倒是没有为此焦虑或者心态崩溃)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这类情况并不是不困,而是大脑停不下来。表面上安安静静的呆着,内心确实向开了无数个窗口,各种想法“吵吵闹闹”,并非不想休息,是真的没办法休息,而导致这一切的也并非是大家说的手机。(我就是如此,所以选择褪黑素或者酒精麻痹大脑,但是其实这对大脑是有伤害的,切莫效仿) 其实影响我们睡眠的不是手机,不是电脑,而是那些扔不掉思绪,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假性疲劳”。即,身体明明很累,但是精神却在高度集中与警觉中。 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自身太多情绪没得到宣泄,没说出口,甚至没得到回应,自己也从没有认真对待过,每天像个高效运转的机器,要工作,要应酬,要码字。总想着每个细节都拿捏好分寸,总想着面面俱到,总想着让别人舒心,却从没想过自己是不是也累了。 渐渐地,堆积的委屈,精神疲劳以及对自己的硬性要求,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反而成为影响我睡眠的“梦魇”。 这个梦魇会吸收白天自己主动或者被动压制的负面情绪,到了夜晚释放出来,让大脑整夜保持活跃,从而导致失眠,这并非是精神上的脆弱,而是一种“坚强”的硬撑。 其实睡不着就是身体在提醒你,身体已经超负荷了。你是不是有很多时候都是躺在床上反思今天的所有事,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说错什么,朋友说的话是不是还有其他意思等等。脑子就像是一个放映机,不断的放映着今天发生的一切所有事情。 而这个放映机防仿佛是一个“垃圾回收站”,他放映出的都是一天挤压的负面情绪,错误,失误,压抑,委屈,不满等等,这就是情绪反刍造成的大脑遮蔽。 心理学研究表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且得不到有效表达或者反馈的阶段,会让人的大脑被迫保持警觉,即便是在高休息的深夜也不例外。 并不是睡不着,而是心里的那些委屈没地方说,心里的垃圾没地方宣泄。只有那些一夜一夜都睡不着的人,其实都是太懂事了,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敢崩溃。就连偶尔放纵一下都得偷偷摸摸。 明明担心自己第二天可能会垮掉,却还是一次一次的告诉自己还能硬撑一会,恶性循环。 时间久了,睡个好觉成了一种奢望,其实这不是失眠,而是累到撑不住,尤其是精神上。也不是懒惰,而是心力交瘁(其实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心血消耗)。 越懂事的人,越容易被这种失眠困扰,因为白天都把精力给了别人,给了工作,只要到了夜晚,才能轮到自己去面对那些挤压依旧的负面情绪。 记得有个玄学的朋友去年告诉我,看我的情况,59岁可能是一个坎,而且很有可能过不去,关键原因就是因为心力交瘁,最终消耗而亡。 我不知道如何停止这种内耗以及自我伤害,可能生活以及过往让我无法停下脚步,可能是内心的倔强与不甘让自己不敢停下。 虽然我知道说了没用,但是也奉劝各位小伙伴,停止内耗,该享受生活就要享受生活呀。 这段时间跟一群新朋友在一起,真的蛮开心的,也是我2025年上半年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可惜这周就要结束了。
Show more
0
62
98
5
确实如此,只不过临近降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大多数人的误区就是降息=利好,其实不然的 从去年首次降息前,我们就热议过这个话题, @qinbafrank 还首创“亡羊补牢式”与“预防性”降息分类 所以降息的前提是经济一定要相对稳定,一旦市场在预期经济衰退风险,此时降息就会被市场视为“亡羊补牢式”降息,从而会放假市场对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与风险 所以,降息是否带来利好,要看当时的经济环境来做判断。
Show more
0
0
8
0
美韩贸易协议框架初步达成,接下来面对双方签署生效! 在上周美日贸易协议的达成我就说过,日本的妥协可能会让韩国“独木难支”,果真如此 本次贸易协议框架的大体内容: 1,美对韩征收15%关税,从原本25%降低 2,韩方承诺未来3年半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 3,同期向美国采购价值1000亿的美方能源产品 4,韩方进一步开放对美市场,包含汽车与农产品市场, 5,此贸易框架绕开了关键贸易商品米与牛肉,并未再次贸易框架内 6,对美开放的农副产品包含、大豆、玉米、猪肉与葡萄酒 注:详细的协议内容并未完全公布,需要等待双方签署协议后再公布详细内容 评估: 日本的贸易协议达成基本就定居了韩国的贸易协议也算是板上钉钉了,这也意味着日韩想要重新从美国手里夺回“经济主权”失败。
Show more
0
0
3
0
美对印度征收25%关税:一个试图“上进”大国的“悲惨”结局?没有公主命,却得了公主病! 最新消息,美国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武器引发特朗普不满,导致对印度征收25%的一揽子关税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不禁要问, “你不是说印度跟美国示好,帮助美国打印巴代理人战争,最终得到这个结局”? 我对印度的总结就是一句话——没有公主命,却得了公主病 如果按照人口,国土面积,印度足以挤入“大国”行业,但是奈何经济、军事势力依旧孱弱,想左右逢源,多方开出筹码获取最大利益,最终只能招来美国的“嫌弃” 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速近些年一直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是奈何军事实力确实经不起考验,一场“57”空战打的稀烂,最后的遮羞布差点打没了 而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一线大国,想效仿俄罗斯,中国等大国试图与美国谈条件,所以才得到这个结局,殊不知拳头大才是真“真道理”! 印度的目的很简单,向美国示好,同时与俄罗斯保持贸易往来,就是为了左右逢源获取最大利益,但是左右逢源可以,小国的左右逢源与长袖善舞在亚太地区屡见不鲜,但是人家小国有小国的态度 而印度是想以大国的角色去谋取一个左右逢源,奈何态度上就招来美国或者特朗普的厌恶,所以在关税谈判上丝毫不占便宜,导致双方贸易谈判不顺利,直接被美国来了一个25%的一揽子关税 现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下来了,就看印度作何反应了 印度一度试图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以及军事贸易上深度合作,从而让美国尊重并且在关税谈判上给予一定的尊重,但是好像特朗普并不是特别看重印度,目前印度只能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接下来我认为印度只有两个选择 1,咬牙与俄罗斯加深合作,俄罗斯需要拥有南亚这条战略线路,印度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以及武器装备,两者深度合作一起对抗美国的经济打击。 2,与美国妥协,放弃自己谈判的条件,甚至我猜测印度服软之后,特朗普可能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压榨印度,然后印度不在与俄罗斯合作,成功美国的另一个“血包” 现在特朗普出招了,贝森特也说了,8月1日之后贸易谈判依旧可以继续,接下来就看印度莫迪如何利用政治手腕挽回局面了 还有一点其实蛮有意思的,印度目前的状态与特朗普其实蛮像的——都好面子,起码在很多事情上,要面子的程度高度相似,不知道这一次莫迪如何处理这25%的一揽子关税。
Show more
0
2
6
0
没想到对于缺口来说还能存在这么大的争议,很多小伙伴认为昨天已经算是补完了缺口,但是其实严格意义上缺口还没补齐 说到这里别抬杠,最近的一个补缺是发生在今年3月11日到4月10日,整整走了一个月才完全补齐了2024年11月8日——11月11日的缺口 所以,补缺口是一个大概率问题,但是并不代表短期一定能补完,同时也并不代表短期一定要补齐 后续价格走势可能会反弹上涨,然后震荡下跌在逐渐补齐 从上周我就说过 #Bitcoin# 新高之后,如果我们假设走下跌三浪中继回调的话,目前才第一浪,而且第一浪还未结束 如果走三浪中继回调,BTC价格震荡调整,那么有大把的时间去补齐缺口。
Show more
0
6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