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货币政策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货币政策
当供应链冲击变为常态: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预示着全球经济“去全球化”的历史性转折 过去数十年,全球化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追逐成本最优,国家追求经济效率,全球市场融合紧密。 然而,自2020年以来,全球化背后的脆弱性逐渐暴露,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科技竞争使全球供应链频繁受挫,供应链危机不再只是周期性波动,而逐渐成为新常态。 传统全球化的核心逻辑是效率至上,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全球供应链的反复受挫凸显出这种效率优先的模式所面临的严重缺陷。 在半导体领域,芯片短缺迫使福特、丰田等巨头频繁停工;在医疗领域,关键药品和医疗设备严重依赖单一国家供应,疫情期间多国面临致命药品短缺。 这些现象促使各国和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置于效率之上。 例如,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目的不仅是重振美国本土制造业,更是通过战略布局,实现对关键技术和产业的自主控制权。 英特尔、特斯拉等企业加速在美国本土或友好国家投资建厂,显示出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战略阶段。 此外,欧洲国家也在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以增强能源供应链的自主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明确表示,将重新审视通胀目标与就业指标,这不仅意味着货币政策框架的微调, 更反映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根本性质正在发生转变——从纯经济工具转向地缘政治与产业战略的综合工具。 过去,美联储致力于经济稳定与全球金融协调;如今,面对长期供应链冲击,它不得不考虑美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货币政策的目标从简单的经济稳定扩展到国家战略竞争。 货币政策框架的这一调整,表面上看是技术性变化,但其背后的实质意义却深远得多。美元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过去一直通过全球化实现霸权巩固。 现在,美国的战略正在转型,利用去全球化趋势重新巩固美元霸权,通过产业链本土化、区域化和战略联盟,实质性控制关键供应链和产业资源。 例如,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明显体现了经济阵营化的趋势。 美联储的政策转型也与这些战略行动高度协同,正在推动全球经济从自由市场逐渐转向“区域战略同盟”时代。 随着美联储这种战略转向,全球经济秩序的权力格局正在经历一次深刻重塑。过去几十年,全球央行和经济机构间密切合作,通过G20、IMF等多边平台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然而,美联储高利率政策、量化紧缩、定向产业融资等措施的实施,正逐渐瓦解这一全球政策协调框架,加剧各国间货币政策与经济利益的冲突风险。 欧央行、日本央行与美联储政策的巨大分歧,进一步强化了全球经济从协作走向冲突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长期供应链冲击已经彻底改变了通胀的性质。 过去,美联储将通胀视为短期经济周期现象,依靠利率工具即可调控。 然而,现在供应链问题成为长期结构性问题,例如能源转型、稀土金属短缺、粮食安全问题,导致结构性通胀长期存在,传统的2%通胀目标不再现实。 例如,2025年4月2日,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实施“对等关税”,税率高达115%,立即引发了多个行业的供应链中断。 电子行业因依赖中国零部件,关键投入(如半导体和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上升4.2%,导致苹果公司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因关税相关供应链限制损失9亿美元。 同样,美国农业出口商,特别是大豆和猪肉生产商,面临中国于2025年4月4日宣布的报复性关税,导致2025年第一季度对华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8%。 这些中断不仅推高了国内价格,还加剧了全球贸易网络的紧张,促使企业加速近岸外包和区域化战略。美联储对此结构性变化做出回应,暗示可能调整通胀目标框架。 主席鲍威尔在2025年5月15日的托马斯·劳巴赫研究会议上表示,可能允许更高的通胀水平以适应供应链驱动的价格压力,这反映出传统货币工具在应对地缘政治引发的经济碎片化时已显不足。这一政策转向与美国推动供应链本地化的战略相呼应,例如通过《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盟友网络内确保关键供应链安全。 同时,国际反应——如欧盟与美国关税谈判进展缓慢、日本努力多元化关键矿产来源——凸显了这些政策的全球连锁效应,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从全球化相互依存向区域化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的政策转型从幕后经济调控逐步走向公开的产业政策和战略干预角色。美联储通过对关键产业的流动性扶持、货币政策定向调整,逐渐强化对产业政策的直接干预能力。 这种变化不仅是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更预示着全球央行角色的转型,央行未来将更广泛、更公开地参与产业战略与地缘经济博弈。 此外,中国在供应链长期冲击下也加速了经济战略调整,提出“双循环”战略,旨在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升国内供应链的自主性与安全性。 这一趋势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阵营化。 总体而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并非单纯的技术调整,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终结、“去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的历史性标志。 这不仅意味着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刻重塑,更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模式、央行政策角色,以及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根本逻辑。全球经济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节点,未来数十年的经济模式、规则与结构,都将由此彻底重塑。 #美联储# #货币政策# #去全球化# #供应链危机# #美元霸权#
Show more
0
0
1
0
现在市场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预期到,如果经济不衰退,美联储最少会维持2025年降息两次的标准,且在六月前没有降息的可能,但如果真的出现了经济衰退的预期,那么美联储可能被迫提升降息次数,甚至在预期前开始降息,来抗衡可能因关税而加剧的经济下行。 说人话,2025年降息少于和等于预期,说明美国的经济仍然保持增涨,2025年降息大于预期并提前开始降息,说明美联储都开始不看好美国经济了,也意味着美国很有可能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经济衰退,这也代表“最后一跌”开始了。
Show more
0
26
66
4
虽然很希望是真的,但是作为最关心澳洲加密货币政策的人之一,我觉得这个案例引起澳洲对加密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小于10%。 我简单说一下这个案子的背景: 一名前联邦警察涉嫌在 2019 年盗取 81.6 枚比特币。 法庭辩护方主张: 比特币不是财产(property),只是信息,不能被偷。 法官 Michael O’Connell 裁定: 比特币更像“澳币”而非外币、股票或黄金,因此不构成应缴资本利得税的财产。 如果该裁决被上诉法院维持,可能导致过去数年对 BTC 征收的 CGT(资本利得税)无效,甚至要求 ATO(澳洲税务局)退税,金额高达 $10 亿澳元。 再往好了想: 催生立法改革或明确修法,ATO 和议会需重新界定 crypto 的法律地位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However/然而 (重要的都在这个词后) 该判决在上诉中被维持并最终导致 ATO 大规模退税的可能性较低,Ai告诉我约为 20%-30%,但我个人觉得在10%以下 。 此案的原始性质是刑事盗窃案(联邦警察被指控盗取比特币),法院是在定性比特币是否属于“可被盗的财产”,涉及CGT(资本利得税)的讨论,属于附带影响(obiter dicta),不具有直接约束力。 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要ATO(国税局)吐钱出来,你见过貔貅吐钱吗? 此案若推动高院审理,将引发政策、财政、立法三方面利益协调,司法主动突破的可能性很小。 同理,国内也不是没有法院判比特币是资产,也不少人欢欣鼓舞拿来报道过,但跟加密在国内和阴沟里的老鼠的现状有什么联系吗? 一句话总结: 作为利好听听鼓舞一下士气是可以的,毕竟挑战了比特币的“资产定性”,引申出去还可以质疑整个加密资产税收逻辑的正当性。 但离通过,甚至澳洲开始跟迪拜一样加密友好?且等着吧,除非美国先大规模立法推进落地后,土澳才有可能跟进。
Show more
所以澳洲可能成为即迪拜后,下一个加密爱好者,比较友好的国家!太棒了!我喜欢澳洲!🫣
0
2
3
0
BTC现在再往上的源动力,除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利好,就是做空群体群体仓位倾斜,往下是买点,个人观点,现在说这波上涨结束可能有点冒失
0
2
25
0
白宫将于7月30日发布首份全面的 $BTC 和加密货币政策报告。
0
2
8
1
因为在静默期,所以鲍威尔并没有讲任何和美国货币政策相关的内容,也没有讲和自己相关的事情,这也符合鲍威尔的性格。
今晚鲍威尔将会有机会首次在公开场合回应来自华盛顿的压力测试, 当然说有机会的主要原因是,不排除鲍威尔会再次以“太极神功”让自己独善其身 目前的鲍威尔看似局面是“四方皆敌”“十面埋伏”的局面,但是鲍威尔自己也清楚,只要抗过了7月30日,一切的压力都减缓 进入八月,特朗普与其团队的重心就要再度回归关税问题,而且9月之前唯一的降息窗口已经关闭,这时候就算搞定鲍威尔也做不了什么,顶多是9月降息的幅度增加? 今晚坐看鲍威尔如何“舌战群儒”了,说实话,特朗普目前对于鲍威尔的施压与进攻,鲍威尔只要抗住了且熬到换届经济不出问题,那么未来美国历史上这些都是给鲍威尔的加分项! 历史上不乏敌人成就“英雄”的故事!
Show more
0
0
2
0
昨天联储鲍威尔讲话最深入的解读(被主流忽视的观点) “联储货币政策从纯经济工具转向地缘政治与产业战略的综合工具” “瓦解全球(货币经济)政策协调框架” “币政策框架调整并非单纯的技术调整,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终结、“去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的历史性标志之一。”
Show more
当供应链冲击变为常态: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预示着全球经济“去全球化”的历史性转折 过去数十年,全球化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追逐成本最优,国家追求经济效率,全球市场融合紧密。 然而,自2020年以来,全球化背后的脆弱性逐渐暴露,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科技竞争使全球供应链频繁受挫,供应链危机不再只是周期性波动,而逐渐成为新常态。 传统全球化的核心逻辑是效率至上,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全球供应链的反复受挫凸显出这种效率优先的模式所面临的严重缺陷。 在半导体领域,芯片短缺迫使福特、丰田等巨头频繁停工;在医疗领域,关键药品和医疗设备严重依赖单一国家供应,疫情期间多国面临致命药品短缺。 这些现象促使各国和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置于效率之上。 例如,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目的不仅是重振美国本土制造业,更是通过战略布局,实现对关键技术和产业的自主控制权。 英特尔、特斯拉等企业加速在美国本土或友好国家投资建厂,显示出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战略阶段。 此外,欧洲国家也在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以增强能源供应链的自主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明确表示,将重新审视通胀目标与就业指标,这不仅意味着货币政策框架的微调, 更反映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根本性质正在发生转变——从纯经济工具转向地缘政治与产业战略的综合工具。 过去,美联储致力于经济稳定与全球金融协调;如今,面对长期供应链冲击,它不得不考虑美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货币政策的目标从简单的经济稳定扩展到国家战略竞争。 货币政策框架的这一调整,表面上看是技术性变化,但其背后的实质意义却深远得多。美元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过去一直通过全球化实现霸权巩固。 现在,美国的战略正在转型,利用去全球化趋势重新巩固美元霸权,通过产业链本土化、区域化和战略联盟,实质性控制关键供应链和产业资源。 例如,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明显体现了经济阵营化的趋势。 美联储的政策转型也与这些战略行动高度协同,正在推动全球经济从自由市场逐渐转向“区域战略同盟”时代。 随着美联储这种战略转向,全球经济秩序的权力格局正在经历一次深刻重塑。过去几十年,全球央行和经济机构间密切合作,通过G20、IMF等多边平台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然而,美联储高利率政策、量化紧缩、定向产业融资等措施的实施,正逐渐瓦解这一全球政策协调框架,加剧各国间货币政策与经济利益的冲突风险。 欧央行、日本央行与美联储政策的巨大分歧,进一步强化了全球经济从协作走向冲突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长期供应链冲击已经彻底改变了通胀的性质。 过去,美联储将通胀视为短期经济周期现象,依靠利率工具即可调控。 然而,现在供应链问题成为长期结构性问题,例如能源转型、稀土金属短缺、粮食安全问题,导致结构性通胀长期存在,传统的2%通胀目标不再现实。 例如,2025年4月2日,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实施“对等关税”,税率高达115%,立即引发了多个行业的供应链中断。 电子行业因依赖中国零部件,关键投入(如半导体和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上升4.2%,导致苹果公司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因关税相关供应链限制损失9亿美元。 同样,美国农业出口商,特别是大豆和猪肉生产商,面临中国于2025年4月4日宣布的报复性关税,导致2025年第一季度对华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8%。 这些中断不仅推高了国内价格,还加剧了全球贸易网络的紧张,促使企业加速近岸外包和区域化战略。美联储对此结构性变化做出回应,暗示可能调整通胀目标框架。 主席鲍威尔在2025年5月15日的托马斯·劳巴赫研究会议上表示,可能允许更高的通胀水平以适应供应链驱动的价格压力,这反映出传统货币工具在应对地缘政治引发的经济碎片化时已显不足。这一政策转向与美国推动供应链本地化的战略相呼应,例如通过《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盟友网络内确保关键供应链安全。 同时,国际反应——如欧盟与美国关税谈判进展缓慢、日本努力多元化关键矿产来源——凸显了这些政策的全球连锁效应,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从全球化相互依存向区域化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的政策转型从幕后经济调控逐步走向公开的产业政策和战略干预角色。美联储通过对关键产业的流动性扶持、货币政策定向调整,逐渐强化对产业政策的直接干预能力。 这种变化不仅是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更预示着全球央行角色的转型,央行未来将更广泛、更公开地参与产业战略与地缘经济博弈。 此外,中国在供应链长期冲击下也加速了经济战略调整,提出“双循环”战略,旨在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升国内供应链的自主性与安全性。 这一趋势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阵营化。 总体而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并非单纯的技术调整,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终结、“去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的历史性标志。 这不仅意味着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刻重塑,更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模式、央行政策角色,以及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根本逻辑。全球经济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节点,未来数十年的经济模式、规则与结构,都将由此彻底重塑。 #美联储# #货币政策# #去全球化# #供应链危机# #美元霸权#
Show more
0
0
0
0
又是平平淡淡的一天,最近一直和小伙伴们说,当前的叙事重点就是关税和货币政策,当然鲍威尔继任者也算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只要这两个方面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市场还是挺稳的,一门心思搞关税的川普还是挺好的,顺便对于美国的 AI 扶持,间接性的也算是帮助了加密货币领域。 就连马斯克 XAI 的 GROK 都在和 KALSHI 合作了,去中心化的预测市值辅助 AI 做聪明钱或者提示词的想象力空间越来越大了,上个月就有小伙伴和我聊过这件事,希望接下来能看到更多这种产品。 Bitcoin 的各种数据仍然非常的稳健,虽然能感觉到投资者 FOMO 的情绪开始回落了,但价格的稳定性还是不错的,市场再次回到了抛售减少的局面,月底白宫就会发布首份全面的 $BTC 和加密货币政策报告,这应该也是市场继续看好 BTC 的原因之一,确实要感谢川普。 支撑方面的数据也非常的友善,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变化,更多的筹码开始聚集在 117,000 美元到 118,000 美元之间,说明现在仍然有不少的投资者在该区间买入 BTC ,这也代表了投资者看涨的情绪保持的不错。 而 $ETH 的数据更多的还需要关注 ETF ,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最近一个月的 ETH 现货 ETF 爆发就像是 2024年初的 BTC 现货 ETF 一样,机构在开始买入建仓,尤其是贝莱德的投资者,不知道是不是和 ETH 的质押以及 RWA 有直接的关系。 数据地址:https://t.co/kR6esQFaOE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Show more
0
5
33
1
今晚鲍威尔只发表了很短的讲话,仅与监管相关,全程并未提及货币政策,也没有对辞职传闻做出任何回应。 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一反常态表示了对鲍威尔的支持,称鲍威尔没有理由辞职。 这条信息结合昨天川普的发言:不需要任何人跟我解释这件事。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对市场有利,什么对美国有利。 以川普的个性他可能觉得被外人以为他被人操控是非常可耻的,与他心中自己聪明智慧大权独揽能力逆天的形象不匹配。 贝森特这个老狐狸多精明,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留着鲍师傅对他也没坏处,有外部敌人内部才能团结,自己才能趁机博得信任获取权利。
Show more
0
0
4
0
今天风险市场整体波动不大,尽管缺乏关键数据,但多位美联储官员在讲话中明确表达了短期内不调整货币政策的倾向,暗示6月乃至7月都可能维持当前利率不变。 此外,稳定币法案与“美丽大法案”也引发热议,但目前仍未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在BTC方面,价格一度冲至107,300美元,距离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虽然宏观数据较少,但市场关注焦点转向中美贸易局势、俄乌战争走向及川普可能的突发政策动作。 从链上数据看,短期换手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周末抄底的投资者已有减持动作,短期资金仍主导当前交易。 本推文由 @ApeXProtocolCN 赞助|Dex With ApeX
Show more
今天的作业还算好,风险市场的变化并不是非常的大,虽然没有重要的数据,但今天也有美联储官员的密集讲话,多数的美联储官员都直接或间接的讲到了美联储对货币政策并没有调整的预期。 这里的调整可能并不仅仅是指的六月,甚至是包括七月在内可能都不会有动作,包括之前鲍威尔阐述的,美联储还是要等到关税的信息更加确定后才会考虑对通胀的影响,甚至现在都不能确定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是一次性的还是长期的。 另外今天也有很多的小伙伴讨论了稳定币法案和川普的美丽大法案,我都有详细的解读,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当然这两条法案都还没有落实,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回到 Bitcoin 的数据来看,今天 $BTC 的价格再次冲到了近期新高的 107,300 美元附近,距离历史高点也只有一步之遥了,最近一周市场并没有关键性的宏观数据,所以更大的博弈还是在川普会不会搞出幺蛾子,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是否有弱化的迹象,甚至是俄乌冲突的结束都有可能促进 BTC 价格的上涨。 从换手的情况来看,随着价格的上涨,确实换手率在提升,周末两天抄底的投资者出现了明显的减持,短期投资者仍然是换手的主力,而较早期的投资者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支撑数据来看,93,000 美元到 98,000 美元之间仍然是最牢固的支撑,随着 83,000 美元附近筹码的减少,我将目前的临时支撑挪到了 102,000 美元附近,这部分虽然聚集了超过 140万枚的 BTC ,但是几乎都是短期投资者,如果出现较明显的利空仍然可能会有集中性的抛售情况。 本推文由 @ApeXProtocolCN 赞助|Dex With ApeX
Show more
0
0
1
0
非常同意武兄的观点,和武兄是完全一致的,目前市场大的叙事还是在关税和货币政策这两条路上,穆迪的突然降低评级对于川普来说是挺恶心的事情,之前两次分别是奥巴马和拜登,还都能推锅到民主党身上,但这次明显是看川普有些搞不定了所以穆迪也降级了。 昨天贝森特的重点就是 GDP 的增涨能超过美国债务的增涨,关税能充盈美国的国库,但早晨来看市场似乎不太买账,接下来就要看川普是不是能和鲍威尔达成共识了,现在这么隔空喊话意义不大。 如果想要让鲍威尔降息,要么就是直接把经济搞崩了,要么就是再关税的态度上和美联储去沟通。10年期美债都超过 4.5% 了,川普估计心里也火大的很。
Show more
昨晚的推文聊到几点: 1、上周评级下调在周五尾盘、市场特别是美股美债并没有充分反映和定价。周一美股期货开盘有可能会看到周五尾盘的走势会进一步扩大,现在看确实如此。 2、昨天币市很强,但是在今天美股开盘前还不能完全算是真正的趋势 。只有美股开盘后的走势才能体现市场整体的状态。 3、整体个人认为这一次穆迪下调评级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是远小于前两次的,因为本质上市场已经对财政失调和债务风险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如果因为评级下调美债美股被抛售的猛烈,短期可能又是机会了。 4、评级下调、沃尔玛威胁涨价,也是对川普和贝森特的倒逼,倒逼他们需要更快的动作在贸易谈判和地缘上动作,抛出更多的进展来保住这段时间的大好局面,不然市场容易逆转再次出现股债汇三杀,这应该不是他们想看到的局面。
Show more
0
1
0
1
再解释下对鲍威尔晚上讲话的理解:可能将重新回到2019年之前的货币政策框架,由“关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通胀是否达到2%”(Average Inflation Target, AIT),转为“只关注当下通胀是否达到2%”(Inflation Target, IT)。 但为什么说是在降息做铺垫?因为如果还是按照AIT(平均通胀率)的框架来操作,那么由于2021年以来通胀一直高于2%,那么未来3-4年美联储理应让通胀持续低于2%来确保“平均通胀=2%”。这意味着更强的紧缩预期。但鲍威尔在本次会议中也表示,疫情后的美联储早已在事实意义上回归了传统的IT框架,AIT“在我们的政策讨论中变得无关紧要“。 所以放弃平均通胀目标制,那么过去几年高于2%的通胀将不意味着美联储未来需要将通胀压到2%以下,这在边际上意味着相对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是晚上2年美债收益率(短端利率)快速下行的原因 当然我前面说到不用等到通胀会到2%并不准确,而是说不用等到通胀回到2%以下使得平均通胀率=2%才能达到实现通胀目标是的要求。
Show more
0
15
96
15
武兄说的非常对,目前的主要叙事就是一个是再宏观层面,比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国的经济问题,另一个就是再事件推动,比如川普的关税就是完全的事件推动型。 这两个都走完可能才是流动性上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市场本身就非常难以预测,最大的变数就是再川普身上,可以说从一月上台以来,川普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再给自己的提案打补丁。
Show more
宏观也是需要叙事的,例如4月中以来宏观叙事就四个方面:1)川普转向(认怂、推动贸易谈判)、2)衰退预期、3)再通胀担忧、4)联储政策。在个人的框架里,川普转向权重最大可以说主矛盾,后面三个是次要矛盾。之前在https://t.co/FPaN0DcEJr这里有聊过,需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重视次要矛盾的变化。 4月中以来最重要叙事就是川普转向认怂:4.9号对等关税暂停第一次,4.22号否认解雇鲍威尔是第二次、4月底否认28年连任是第三次(这次大家不太重视,但很重要意味着不再尝试冲击美国宪政核心),之前聊到川普只要转向积极推动谈判那么市场就会越老越好,必须要把市场拉回来不然最初的转向就没意义,所谓“较枉必过正”。 所以近期行情相当与是川普转向推动谈判主驱动:美英协议第一次小高潮到中美联合声明到第一次大高潮。这期间还有4月份的经济数据、和财报季的公司业绩表现打消衰退预期,上周议息会议鲍威尔的中性讲话也让市场暂时对联储脱敏,一个主要矛盾持续有进展和两个次要矛盾(衰退预期和联储政策)被短期打消共同推动了近期大涨。 接下来宏观叙事在哪里?市场从哪里获取动力?就很明显: 1)需要另一个次要矛盾(再通胀担忧)也要被打消; 2)然后主要矛盾持续有新的大进展,就是再跟几个大国达成协议,让川普从“赢麻”走向新的“赢麻”, 这样才能让当下预期抢跑的市场持续获得向前的动力。
Show more
0
1
1
0
说说我的逻辑,北京时间2月25日前后因为关税和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测开始的连续下跌(红色),这时候关税还没有完全爆发,完全爆发是 4月2日 ,所以这个阶段应该就是市场的自然反应,而目前来看整体的情绪还没有反转,不但没有反转,还有经济上的利空,起码在2月底的时候对于经济的预期并没有现在那么悲观。 所以我还是认为目前的市场情绪以及流动性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但如果说能做到反转,要么就是月底的GDP证明了美国的经济完全没有问题,然后美联储认为通胀可以看到回到 2% 的路径,提前进入到货币宽松政策,否则我还是觉得反转需要时间。 有小伙伴问,为什么要等美股开盘以后,因为只有美股开盘后流动性才会大幅提升(相对),对盘面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尤其是今天美股在盘前期货上涨的还是不错的,不排除开盘后再上涨的可能,所以我是不建议在非美股时间就去做空。 本推文由 @ApeXProtocolCN 赞助|Dex With ApeX
Show more
0
19
66
5
nick最新推文https://t.co/Ywfwzk4ypf贝森特为什么劝阻川普解雇鲍威尔,几个理由:)联储官员已暗示他们可能在年底前两次降息:鲍威尔不需要被炒也会降息,何必冒险? 2)解雇鲍威尔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投资者会觉得总统干预货币政策,不利于金融系统独立性。 3)法律程序麻烦:鲍威尔可以起诉,而且诉讼可能会拖到春季——恰逢鲍威尔任期的结束。 4)罢免了鲍威尔,没办法保证会迅速确认继任者。根据现行法律,美联储副主席在主席缺席的情况下行使职权。副主席杰斐逊是拜登任命的,也是鲍威尔的盟友。 能看出来贝森特并不是有多支持鲍威尔,而是权衡利弊告诉川普这么做也不一定得到自己想要的,毕竟时间是站在川普这一边,每过一天鲍威尔的任期就少一天。 不得不说,川普身边有贝森特这样的理性成年人https://t.co/Yan8JI2e6w,是川普之福也是市场之福。
Show more
0
5
26
4
今天的作业还算好,风险市场的变化并不是非常的大,虽然没有重要的数据,但今天也有美联储官员的密集讲话,多数的美联储官员都直接或间接的讲到了美联储对货币政策并没有调整的预期。 这里的调整可能并不仅仅是指的六月,甚至是包括七月在内可能都不会有动作,包括之前鲍威尔阐述的,美联储还是要等到关税的信息更加确定后才会考虑对通胀的影响,甚至现在都不能确定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是一次性的还是长期的。 另外今天也有很多的小伙伴讨论了稳定币法案和川普的美丽大法案,我都有详细的解读,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当然这两条法案都还没有落实,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回到 Bitcoin 的数据来看,今天 $BTC 的价格再次冲到了近期新高的 107,300 美元附近,距离历史高点也只有一步之遥了,最近一周市场并没有关键性的宏观数据,所以更大的博弈还是在川普会不会搞出幺蛾子,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是否有弱化的迹象,甚至是俄乌冲突的结束都有可能促进 BTC 价格的上涨。 从换手的情况来看,随着价格的上涨,确实换手率在提升,周末两天抄底的投资者出现了明显的减持,短期投资者仍然是换手的主力,而较早期的投资者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支撑数据来看,93,000 美元到 98,000 美元之间仍然是最牢固的支撑,随着 83,000 美元附近筹码的减少,我将目前的临时支撑挪到了 102,000 美元附近,这部分虽然聚集了超过 140万枚的 BTC ,但是几乎都是短期投资者,如果出现较明显的利空仍然可能会有集中性的抛售情况。 本推文由 @ApeXProtocolCN 赞助|Dex With ApeX
Show more
0
1
3
0
美联储博斯蒂克:国债市场的进一步不稳定将增加不确定性。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将导致货币政策调整进一步延迟,因为美联储需要寻求更多的明确性。 说人话就是博斯蒂克认为美联储目前还没有调整利率的打算。
Show more
0
8
15
0
在大的趋势上,我的观点也没有变过,虽然一直在被人喷,但我始终觉得目前并不是流动性反转的时候,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货币政策,但并不是说流动性不好,就一定没有优质资产,这个周期的七姐妹(Ai)和 $BTC 都是优质资产。 尤其是当 Bitcoin 通过了现货 ETF 的时候,我就准备看好十年长牛(慢牛)了,但是这个行业并不是只有 BTC ,除了 BTC 和少数的几个事件驱动的 Token 以外,还是会受到流动性很大的制约。 别说加密货币,美股也是一样的。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BTC就是新高了,和他们也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Show more
其实我的另一层理解是: 短线,甚至中短线是可以靠事件驱动的,川普的关税,中美的博弈,穆迪的评级,贝森特的讲话;从本质上来看,和宏观上出个CPI数据,新闻上出个比特币储备法案通过不通过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从大方向上来说,行情是奔着他本来就要去的方向发展的,就比如如何定性本次比特币反弹如此猛烈?是反弹还是反转? 起码目前,我没看到像前两年ETF通过,降息预期那样强大的向上驱动力; 并且,在做交易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前的价格,ETF和降息预期开始推动的时候,比特币的价格是3万左右,川普行情爆发的时候,比特币是在55000左右。而现在,比特币已经从75000涨到了10万; 比特币价格要从这个位置向上突破前高,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但只是诱多,再向上一路长牛,需要购买的资金量是成指数级上涨的; 市场上有钱吗?我之前说过,有,但是目前,我还没有找到这些钱下场的理由,这就是我对这轮行情判断的基本逻辑。
Show more
0
2
6
0
目前这个市场我只能说,如果你不懂宏观的重要性,对于川普和相关的实时新闻没有敏感性,就尽量不要做短线,事件型驱动是无需置疑的。 虽然我也是写数据的,但我还是觉得在宏观,政治,经济和货币政策面前,一切的不确定性太大了,没有任何的数据能预期到下一步会怎么样。 川普一句话,美股跌 20% ,川普再一句话,美股涨 20% ,这种都能预测对的,可能就只有上帝了,所以短线的不确定性还是挺高的。 但是从中长线来看,目前仍然是关税的蜜月期,货币政策的博弈期,下一次比较大的博弈应该就是六月的点阵图,和七月的关税暂停结束了。 本推文由 @ApeXProtocolCN 赞助|Dex With ApeX
Show more
睡醒一看 #Bitcoin# 差点给我吓尿,周末低流动性阶段的波动幅度过度大了吧? 图中绿线就是2周前就一直标记的 日线 106,450附近,这个位置熟悉的小伙伴应该看我日报每天都说, 这是距离历史高点前的“次高点”,理论上堆积了筹码价格到此位置会出现换手 目前来看,该位置作为阻力点起到了作用, 其次,很多小伙伴肯定要问我的 #BTC# 空单是不是还拿着呢,是的,依旧拿着呢! 理由如下: 1,如果一直关注的小伙伴应该记得,第一个空单是我 #ETH# 的空单,2700进去了,还在,当时我也说了,后续会有两次补仓,所以,这个BTC的单子,我也是准备好了补仓的, 2,昨晚摆烂喝了点酒,睡着了, 而且睡的特别舒服,所以任何动作都没做,没补仓,也不慌 理由就是这么简单,[笑cry][笑cry][笑cry] 顺便问一句,前几天看我 104,500开空羡慕的小伙伴,这次给你们这么好的机会,有没有敢进场? 说这个不是为了扎你们心,而是想告诉各位,交易中知行合一也非常重要! PS :附一个解释,还是那句话,我开合约只是为了验证与佐证我自己的交易思路,不建议盲目效仿,合约毕竟风险太大。
Show more
0
3
11
0
吴说本周宏观指标与分析:上周美国通胀数据 CPI & PPI 皆低于预期;本周可关注美联储官员发表讲话、欧洲央行 4 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以及澳洲联储公布利率决议等。https://t.co/2P2NbZL12N
Show more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