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非投资建议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非投资建议
曾经的你就像是站在金矿门口的开荒者,$FO如今市值都上来了,收益已经给你“埋下了金子”! 进战队再来一波,还是继续吃涨幅和后面@Fo_Coin的奖池瓜分! 都说机会不会等人,你还在等什么呢? ✅CA:JDzPbXboQYWVmdxXS3LbvjM52RtsV1QaSv2AzoCiai2o #非投资建议# https://t.co/ZjmzF7BnVg
Show more
0
10
0
0
黄金涨疯了。 4 月 22 日,现货黄金突破 3500 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根据历史,黄金在经济不确定性时期通常表现优异,例如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金价上涨约 25%。当前,市场对特朗普政府高关税政策引发的避险需求进一步推高了黄金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加密市场近期整体表现低迷: 比特币:2025 年第一季度下跌 11.8%,表现不及黄金和美国国债 以太坊:2025 年第一季度暴跌至 1805 美元,抹去 2024 年全部涨幅 怎么办?打不过就加入。 2025年 4 月 17 日,@injective 生态推出链上黄金 $XAU 和白银 $XAG ,通过其去中心化交易所 @HelixApp_ 提供交易服务。 链上 iAsset 结合传统商品,具备以下优势: 24/7 全天候交易 无交易对手风险 无地理位置限制 无缝杠杆交易 交易完全透明 短期内金价可能继续挑战新高,机构预测 2025 年底或达 3800 美元/盎司。 对于寻求避险的投资者,链上黄金 $XAU 提供了一种创新参与方式。立即体验:https://t.co/axrck9IQ5p 如果你想解锁更高的收益和更丰富的玩法,推荐 Helix 自动交易 bot 。玩法教学: ① 访问 https://t.co/9crsbHWzmR,点击顶部菜单中的 Trading Bots ② 下滑到页面底部,可以看到交易机器人的排行榜(基于收益的排行) ③ 选择你想创建的自动化策略,点击 Replicate Strategy(复制策略) ④ 存入相关资产,点击 Create Strategy(创建策略),让量化机器人替你赚钱 目前, Helix 现存 2954 个活跃机器人,涵盖现货网格、期货网格、流动性网格等。 非投资建议
Show more
0
0
0
0
致币圈KOL:尊严与安全不可弃 1⃣为什么写这个话题? 常常看到一些KOL发出“求救”,被要求删帖、被发律师信、被威胁到人身安全…… 如果基于真实情况、发表意见与观点,带来上述困境,那么币圈KOL实属是个高风险赛道。 当流量狂欢变成了生死红线,KOL还需要尊严? 当KOL在淫威之下分享,你还敢信TA的内容? 币圈的每一个造富神话都离不开KOL,假若更多的KOL失去了其真实性、独立性,那么骗局将更多、受害人将更多,行业发展将严重受阻与妖魔化。 流量既是利益也是风险,有专业与职业素养的KOL将会收获尊严与安全,享受流量与财富! 2⃣KOL:不同的道路,相同的险境 以中国大陆法律为依据,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根据KOL的言行做如下分类: 1、内容型KOL(流量变现派) —使用诸如“稳赚不赔”、“百倍币”类的话术====【虚假广告罪/诈骗罪】 —发布交易所杠杠操作教程====【开设赌场罪共犯】 —泄露项目方“内幕消息”====【侵犯商业秘密罪】 2、站台型KOL(资源整合派) —收取项目方代币返佣====【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共犯】 —组织线下“私募认购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承诺项目“市值管理”====【操纵证券市场罪】 3、技术型KOL(专业背书派) —出具虚假代码审计报告====【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教学DEX套利技术====【非法经营罪】 3⃣风险: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暗礁 1、法律风险:这是悬在币圈KOL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KOL必须要守的底线,且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可以管理的风险。 2、人身风险:除了法律带来的人身安全外,还有被币圈其他参与者进行威胁而带来的人身风险,非法律外的人身安全是可以得到救济与保护的,只要方法得当。 3、财富风险:流量即代表财富,所谓“财不外露”,自行品味与配置好财富,并通过财富管理降低或应对其他风险的措施。 4、声誉风险:金融行业声誉和口碑是最重要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言论、一次失误的投资建议都有可能引发信任危机。谨言慎行,这是饭碗。 5、市场风险:服务于行业、参与市场中,就不得不面对市场风险,保持敬畏之心。 每个KOL都面临着更具体的风险情景,可以对自身的业务范围、言行方式与内容输出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与风险排查,只有自己更懂自己,只有看到了风险才能赚到风险的钱。 4⃣抗风险技能提升:在风暴中寻找避风港 1、法律合规:行走在阳光下是前提 【1】明确业务边界,提示风险:无论何种类型的KOL,都应清晰界定自己的业务范围。投资建议型KOL应在每次发言时,明确告知粉丝风险自担,不保证投资收益;项目推广型KOL则需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确保推广的项目合法合规。 【2】关于法律法规与监管动态:面对不同地区的受众需要了解相关地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这是指挥棒。以此来修正个人的言行与内容,确保在法律合规框架下自由行走。 2、合作与利益关系:透明与谨慎的平衡 【1】尽调与谨慎选择合作方:避免与信誉不佳、存在不良记录的合作方共事,降低自身风险。 【2】利益关系披露:尤其是推广项目或推荐投资机会时,明确披露是否存在合作关系、是否有利益安排,利益透明有助于增强粉丝信任,避免事后被曝光而引发质疑、陷入声誉风险之中。 3、内容创作与输出:是罪与非罪的关键 【1】客观真实与安全表述:拒绝虚构、虚假内容,对禁用词、风险次、安全词有认知,选择精准、安全的措辞表达。 【2】常用风险提示:对于任何表达都可以加上风险提示,且采用可取证的方式,尤其是高风险言行时。 还有更多诸如如何面对被威胁删帖、道歉、退款等具体风险场景的需要有针对的措施,在此不再展开。 5⃣风险应对:当风暴来临时的应急策略 1、冷静应对与危机评估:风暴中的稳定之锚 当风险来袭,保持冷静是关键,冲动是魔鬼!迅速对危机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自身的言行、影响范围与程度、风险类别与性质等方面入手,只有较为全面与完整的掌握了风险,才能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及时的切勿匆匆应对。 2、专业法律支持:应对风暴的坚固盾牌 面对超越自身能力或者面临法律责任,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尤其是专业律师,所谓专业律师即既要懂法律还懂你的业务,律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应对方案。在法律诉讼、调查或其他法律程序中,专业律师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律师的提前介入将有助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危机公关策略:驱散乌云的阳光 危机公关不是单一行为而是一套策略体系,需要对风险有全面的认知后针对不同的场景、受众、程度采用不同的策略措施,包括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PR与法律,秉承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各方说明情况、表达态度与立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将事件回归“事件本身”。 4、配合监管调查:走向晴朗的必经之路 当面对监管机构或司法机构调查时,应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与信息,此时尽显过往的法律知识培训与素养积累。主动配合调查,有助于减轻自身的责任,展示良好的态度和合作意愿,避免事态朝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上述每一个方向都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与方法,值得每位深入研究或者交流学习。 6⃣KOL终极哲学:风险即红利,风控是护城河 既要保持对币圈/WEB3的赤子之心,又要像律师般严谨对待每句话;既要享受流量红利,又要随时准备为尊严、自由而战。 每一次危机都是信任重建的机会​​:当粉丝发现你是唯一敢坚持“真货”的人,铁粉生态就此铸成,流量财富才真正开启。 风暴后仍能有尊严且安全站立着的KOL,终将成为Web3.0时代真正的意见领袖——因为他们的生存智慧,早已刻进区块链不可篡改的基因里。 ————————————————————————— 个人随笔,若有表达欠妥之处,欢迎纠正,不喜勿喷!
Show more
0
0
2
0
🎯FN 独家丨专访币安创始人赵长鹏:改变人生的四个月 很荣幸独家专访到 @cz_binance ,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 @GetupAnderson 与 CZ 从阿布扎比投资、亲身参与 Meme 新事物、 币安上币策略调整,再到狱中经历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同时也透露了对未来的一些计划,来看看度过人生至暗 4 个月后的 CZ ,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 核心提炼 🔶 阿布扎比战略入股: 币安选择阿布扎比是因其监管框架与战略定位,而非资金需求。阿联酋的合规环境为币安提供了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支点。 🔶Meme 币生态: ▪️Meme 币反映社区创造力,但高风险属性显著。 ▪️币安支持创新,但需平衡用户教育与风险提示。 ▪️特朗普发币:多数名人代币为第三方蹭热度行为,公众人物应专注长期价值项目。 🔶币安上币策略: ▪️币安不能成为大户割韭菜之地,不建议交易所充当「筛选者」角色,看好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成为未来主流。 ▪️建议项目方公开锁仓机制,采用第三方智能合约增强透明度。 🔶行业发展 : ▪️从「发币需建链」到 ERC-20 标准,技术门槛降低但核心逻辑未变(社区共识即价值)。 ▪️行业需突破金融投机,探索政府身份认证、DeSci 等实际应用。 🔶以太坊与 L2: ▪️错过以太坊投资,但肯定其对 DeFi 的奠基作用。 ▪️以太坊当前瓶颈是应用层创新不足,非技术问题。 🔶监狱体验: ▪️4 个月监禁重塑人生优先级,意识到家庭与健康的重要性。 ▪️身体减重 6 公斤但更健康,精神压力源于不确定性。 🔶教育项目 Giggle Academic: ▪️旨在通过游戏化学习解决全球教育不平等,培养可增强就业的技能(如 AI 数据标注)。 🔶未来布局: ▪️ 投资方向:聚焦 Web3 基础设施、AI、DeSci(去中心化科学)三大领域。 ▪️愿景:扶持千名创业者,打造可持续独角兽项目,重塑行业格局。 完整专访分享传送去看 🛸: https://t.co/Is74PJqxIJ #Binance# @heyibinance
Show more
0
280
712
143
到底投资和投机有什么本质区别? 反复阅读《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有感 格雷厄姆前辈,指出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 投资操作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安全,并获得适当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 市场是及其不稳定的,股价也是很不稳定的,因为总会有投机分子搞乱市场,哄抬价格,而想要真正的在股市中赚钱,投机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最容易被套牢的。 价值投资却不会受市场不稳定的因素的影响,甚至还能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大赚一笔。 投资的三大核心元素 从投资的定义来看,投资包含如下三个核心要素: 深入分析:基于企业基本面(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行业前景)而非市场情绪; 本金安全:通过 “安全边际 ”(如低估价格买入)对冲风险; 适当回报:追求长期稳健收益,而非短期暴利。 投资切记 追涨杀跌,切记 投机取巧 投机的四大陷阱 依赖市场波动:关注短期价格涨跌,而非资产真实价值; 信息驱动决策:追逐热点、内幕消息或技术图表,缺乏独立分析; 高杠杆赌博:放大收益的同时,风险成倍增加; 情绪化交易:贪婪时追涨,恐慌时割肉,陷入 “高买低卖” 循环 如何避免投机 1. 灵魂三问: 你在投资还是投机? 你是否分析了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商业模式? 你的买入决策是基于 “价格低于价值” 还是 “感觉会涨”? 能否承受持仓 3 年不涨甚至下跌 30%? 2. 四大行动准则 建立安全边际:只在股价低于内在价值 30% 时买入; 分散化配置:股票、债券、现金比例按风险承受能力分配; 定期复盘:每年评估持仓逻辑是否变化,而非盯盘短期波动; 拒绝杠杆:用闲钱投资,避免爆仓风险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变现 真正的投资,是一场与自我的博弈: 战胜贪婪:拒绝 “一个月翻倍” 的诱惑; 修炼耐心:像农夫等待作物生长一样持有资产; 保持谦卑:承认市场不可预测,专注可控因素。 “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坏公司的敌人。” —— 沃伦·巴菲特 共勉!
Show more
0
15
73
8
昨晚我在Solana上P的狗全亏了,只有在BNB上买 $biao 赚了。我上的位置挺高的,在6楼也没敢上多 后面研究了一下 @biaocoinbnb_ BNB的老表,觉得还是值得关注的 BSC上现在能玩的项目不多了,特别是那种高控盘的 $biao 就有点像之前的 $banana ,都属于那种有庄家而且庄家还挺活跃的。我观察了它的K线,感觉这个走势还挺对的 感觉这波势头不会一波浇,希望会有好的建设,带领 #BNBchain# 再热起来 在 #BNBchain# 整体行情不太好的时候, $biao 还能这么坚挺,说不定以后有机会上币安呢 @BNBCHAIN @BNBCHAINZH 0x541EEC85ef7452D16814D32aB555dF33F0E4cEAD 个人投资日记📓 非广告
Show more
0
1
0
0
顶级宏观大佬对谈美国关税政策及其影响。前段时间Capital播客节目聚齐了三位在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在Ted Seides的主持下,四人就全球市场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美国资产的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投资者应如何应对这一深刻变革的时期。 这场对谈的阵容堪称“地表最强”宏观,三位大佬分别是: 1)James Aitken,独立咨询公司Aitken Advisors的创始人,以其对全球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而著称,尤其擅长分析美元流动性、影子银行体系和央行政策对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作为一名知名宏观策略顾问,James曾任职于瑞士银行和伦敦的对冲基金 Lansdowne Partners,因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精准判断市场风险而声名大噪。 2、Marko Papic曾担任BCA Research的宏观地缘政治首席策略师兼副总裁,负责将全球政治发展与宏观资产配置结合分析。 Marko后来创立了Clocktower Group宏观策略团队,并著有畅销书《Geopolitical Alpha: An Investment Framework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3、Louis-Vincent Gave是Gavekal Research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以宏观研究见长,其父Charles Gave也是著名的经济评论人。 Louis的研究风格深入浅出,尤其擅长从结构性趋势和制度变化中挖掘长期投资主题,如去美元化、债务泡沫等。 对谈要点: 1、美元下跌、或者说美元资产见顶,真正开始于1月,始于债市开始“惩罚”美国立法者的时候。白宫可能并不是真的那么关心股票,他们更关注债券收益率,他们可能有一个设想,即在本届政府早期出现轻微的衰退会很棒。 2、美国的大规模财政支出是导致“美国例外论”终结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全球盈余/边际资本正在重新寻找新的投资目的地。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极世界而非二元世界,投资者总是在被一种“伪冷战模型”误导。 3、在政策诱导型衰退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政策的“二阶导数”(即政策的边际变化趋势)。 4、“美国例外论”终结的本质是美国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不再保持优异表现。美国市场可能看到了底部,接下来将是是美国资产跑输全球的五年周期;如果现在还有人说市场“超跌了”,那可能需要去冷静一下。 5、美国的资产表现越来越像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我们正在步入弱美元时代,资本将流向当前被严重低配的领域。 即使美国与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关税贸易谈判也为时已晚,这无法阻止对信心的冲击、对资本支出的冲击、对企业支出的冲击,以及很快也会开始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冲击。 6、特朗普实际追求的可能是5%到10%的全面关税,而不是40%。一旦市场嗅到这一点,过度看空风险资产是非常危险的。 James认为,如果美国能够维持信誉,解决财政问题,并软化贸易政策,那么美国可能会再次吸引资本;Marko则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危机爆发或军事冲突的情况下,避险资金才会以某种恐慌的方式回流到美国。 7、过去的10年里,世界各地的私人银行通过向私人客户出售结构性产品赚了很多钱。如果这些产品在市场不利条件下被触发,影响可能比2008年麦道夫骗局的规模(100亿美元)大得多,可能涉及数百甚至数万亿美元。 8、专家们对未来一年中的市场赢家和输家进行了预测,赢家包括加拿大、欧洲、日本、不结盟国家以及大宗商品;输家则“无疑”是美国。 对谈中文版全文:https://t.co/bmS5Suc4uM
Show more
A special discussion of geopolitics and the market implications with @AitkenAdvisors, @gave_vincent, and @Geo_papic. With thanks to WCM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MorningstarInc. https://t.co/6KY0DDKufY
Show more
0
0
0
0
#Aspecta# = 一个把“只能大佬玩”的筹码,变成“你我都能上桌”的交易平台。 最近我们投研时候,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项目 @aspecta_ai,具备最坚实的 #Web3# 精神和最具创新性的玩法。最近还拿出 0.5美元的 $LAYER 活动福利,供用户体验,可谓格局拉满(目前 $LAYER 在币安价格为2美金)。 #Aspecta# 做的事情很直接——把以前只能“VC、KOL、项目方内部”才能低价买到的、锁仓的、非公开的资产,变成所有散户都能参与的公开交易品。而且价格完全市场化,公平公正,靠交易来定! 🎯我们过去面对的困境是什么? 作为散户你肯定经历过这种情况: • 听说某项目即将爆发,结果你买进的成本是 $1,人家VC几个月前 OTC 成本是 $0.2。 • 你刚买,它就开始暴跌,回头一看,原来他们早就开始解锁、套现了。 • 最惨的是,你根本买不到这种“原始资产”或“解锁前的份额”,只能当接盘侠。 这些早期份额,几乎完全封闭在圈内人手里,普通人根本没机会参与。 📝 #Aspecta# 解决了什么问题? Aspecta把这些早期资产,用一种叫 BuildKey 的机制,变成了可以公开购买、自由交易的筹码,而且逻辑透明、定价市场化: BuildKey ≈ 一份“未来可领币的资产凭证” + 可自由买卖的金融产品。 而且它不只是预期的代币,后面还有各种项目方给的额外权益: • 空投、积分、NFT、WL、治理权…… • TGE后的Token解锁权(甚至可以被转让) 这套机制将原本“内部闭环”的早期投资价值开放给全市场,不但拆解了资产的锁仓期,还让锁仓期本身变得有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 🧐具体玩法拆解:以本次福利 $LAYER 举栗子 我们拿最近的活动福利 $LAYER 来拆解一下,讲讲作为散户玩家可以怎么玩: 🔹场景1:你想搏短线赚钱(撸波热度) • 你可以去买BuildKey,它价格按Bonding Curve 曲线定价——买的人越多价格越高。 • 前期价格低时抢到,你就可以在高点卖出。 • 所有人都看得见交易和价格曲线,没有黑箱,可预期、可炒作、可套利。 🔹场景2:你看好 $LAYER 长期价值 • 市场价 $2.0,而BuildKey对应换算成本为 $0.5,假如Bonding Curve里的资金量突破某Milestone,还可以折上折,最低可实现 $0.32,相当于8折再打2折。 • 解锁时间是2026年,愿意等的,就是折价买未来币的机会。 • 到时候可以领币,也能转手这个“可以领币的钱包”。 🔹场景3:你想混进早期红利圈 • BuildKey还代表了项目方赋能的一切机会:积分、优先空投、治理、内测、白名单…… • 你不再只是Token的“买方”,而是项目早期建设者和Holder的一员。 总结:#Aspecta# 本质上是在“链上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资产市场”,你不再只是买币的用户,而是项目成长的早期参与者。其中 #BuildKey# 作为核心,是散户第一次可以“以机构视角、VC成本”买到潜力资产的通行证。现在这个机会,可能就是当年在币安刚开Launchpad、或者Mirror Protocol刚开RWA时那种级别的原始洼地。愿意认真做投研、愿意拿时间换先发红利的人,有极大可能吃到下一轮牛市的大肉,十分值得重视的平台🧐
Show more
🔑 The @solayer_labs BuildKey goes live on Apr 17th! 🔥 In collaboration with $LAYER stakeholders & @SolayerFdn, we take 333,333 unvested $LAYER for public fair launch. Get $LAYER from $0.5, trade BuildKey on bonding curve to drive the price discovery. Alpha opportunities shouldn't be exclusive; they should be open to everyone: https://t.co/r6VgNueKQi
Show more
0
1
3
0
Bitget非法诈骗集团违反国安法,颠覆中国经济安全,渗透香港持牌所OSL。刘帅、陈瑞苘Gracy Chen、谢家印的诈骗集团是否也渗透了香港数码港Web3基金? Bitget境外非法诈骗集团渗透香港合规交易所OSL线索: Bitget 2021 年已承诺清退中国大陆用户,否则可能触犯中国禁令。Bitget 2023年退出香港市场并被多国列入高风险清单。包括法国、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 现在违法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用户开放服务,并疯狂拓展内地市场。 BC集团出售交易所的决定受到JPEX丑闻的影响,该丑闻导致当地投资者损失超过4亿美元,刘帅Bitget诈骗集团趁机入股香港合规交易所OSL。 OSL表面上是香港持牌机构,但最新股权变显示其控制权已被Bitget系BGX抓在手里。 Bitget实际控制人团队衍生的BGX以7.1亿港元取得约30%股权并派自家高管接管CEO职位。 Bybit CEO Ben Zhou周雨辰同名一致的自然人周雨辰举牌OSL至 5 %以上。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 Malaysia) 在针对Bybit的执法行动中,明确提到Bybit CEO Ben Zhou 全名为“Zhou Yuchen”,并谴责Bybit 及其Ben Zhou(Zhou Yuchen)在当地未经注册而经营数码资产交易所(DAX)。 Ben Zhou 曾以Spark Fintech名义申请香港VATP牌照,同时因无牌经营被马来西亚证券委严厉谴责。未经许可或未注册的实体不会受到马来西亚证券法的保护,面临欺诈和洗钱等风险。 OSL集团向加密货币投资者刘帅旗下BGX配股,刘帅一方持股占比增至近3成,而原大股东、工业股壳王高振顺及卢建邦一方的East Harvest摊薄至29.96%,其后East Harvest重组架构,高振顺多轮减持后,持股量降至5%披露门槛以下。 2024年OSL发布上市以来首份“扭亏”盈利预告,但利润主要来自一次性投资收益而非主营手续费,与大额股权融资时间点相同。 Bybit 2024年被香港 SFC 列入“可疑平台”并严重警示。Bybit尚未获港牌照却已持股持牌所,与Bitget 系资金形成事实联盟,或构成潜在“行业共谋”。 博彩现金与加密资产混同常被跨国反洗钱组织(FATF)列为高危;若股权穿透属实,OSL 未来恐面临牌照复查。 首先我们一个一个揪出内鬼,揭露他们,先从Bitget刘帅诈骗集团开始! 第一事项:OSL集团(https://t.co/kGXgoqs8Xv),香港上市公司,7号牌合规加密交易所被东南亚博彩诈骗集团渗透。 疑云要点: 疑云1:境外非法博彩平台Bitget实控人刘帅(现被中国内地边控)通过开曼公司BGX Group Holding Limited,完成对持牌交易所OSL母公司BC科技的举牌投资,其提名的潘志勇、杨超已进入BC科技董事会。 疑云2:同属境外非法交易所Bybit的相关方亦与OSL股东关联匪浅。 疑云3:BGX/Bitget、Bybit、凤凰娱乐在港资产流向为何。高风险交易对赌与博彩洗钱风险是否被引入香港牌照体系。 我们观望: 观望1:香港证监会批准BGX入股持牌机构OSL时,是否履行7号牌持有人《适当人选》审查义务?股东究竟是否涉黑及关联非法博彩平台,是否涉及博彩洗钱? 观望2:香港证监会是否会对BGX在OSL的股东权利采取行动,启动牌照复审? 观望3:OSL是否会被吊销牌照? 观望4: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如若东南亚非法博彩诈骗实控人通过壳公司渗透合规交易所。此举是否违反《打击洗钱条例》? 第二事项:香港数码港投资风控是否有失职疑云,纳税人的钱是否参与Web3洗钱? 疑云要点: 疑云1:数码港作为特区政府全资机构,资金来源是否是香港纳税人的钱?是否使用纳税人的钱与境外非法交易所刘帅系、Foresight Ventures系等资金共同投资科创项目,是否存在的不当利益输送? 疑云2:是否执行股东背景尽调?现有被投项目(Portfolio)中是否存在此类关联股东? 疑云3:是否建立「高风险投资方筛查机制」?请公开现行尽调标准及历史项目审查记录。 疑云4: 数码港董事孔某与万向肖风、Bitget高管陈瑞苘Gracy Chen的私下饭局把酒言欢,引发对数码港与非法平台关联的合理怀疑。作为港府Web3合规代言人,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覆核审裁处委员,存在利益关联未披露,孔某需立即澄清: • 饭局性质及讨论内容; • 数码港及孔某名下上市公司实体是否通过任何形式与Bitget/刘帅系存在业务或资金往来。 我们观望: 观望1:数码港董事局主席陈细明、董事孔某(上市公司毫微科技/嘉楠科技高管)会就此事公开回应吗? 观望2: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或廉政公署会介入调查吗? 最后的呼吁: 我们呼吁让全球Web3中心重回华人世界。大合规时代开启,第一件事就是揭露黑恶诈骗团队Bitget刘帅及其党羽! 东南亚诈骗集团的头子,持股Bitget、Bybit、MEXC、合规所OSL,你把钱包交给这些人? 这个圈子烂透了,官官相卫。没人敢发声! 行业内的东南亚非法博彩交易所之间,通过风投部门互相之间渗透持股,关联方一起洗钱,割人民的韭菜。跟缅北园区没有区别,就是盯着中国内地这块肥肉割。 行业里没良知的人太多了。币圈乌镇饭局上这些人,谁的屁股是完全干净的,不配叫做企业家,滴着血都带着原罪。肖风的饭局,说难听点,半个桌子是割过韭菜的,草菅人命! 为什么加密世界永远涨不起来,进来的新人全被这些交易所当韭菜割掉了。华人币圈的黑暗年代今天开始翻篇! 现在针对Bitget、OSL、香港数码港一事,恳请中国政府、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香港立法会议员、新加坡金管局、新加坡政府、社会各界关注此事。(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东南亚诈骗集团及潜在关联方: @GracyBitget @Bitget_zh @BitgetWalletCN @bitgetglobal @xiejiayinBitget @MorphLayer @ForestBai1 @Foresight_News @ForesightVen @TheBlock__ @dragonfly_xyz @MEXC_Official 刘帅、Anthony (Tony) Wong @benbybit @Bybit_Official @cyberport_hk @punk8185 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hkmagovhk 香港金管局 @Johnny_nkc 全国政協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先生。曾为OSL站台。 @hksamyip 香港中西区议员 @cnewsgovhk @SCMPNews @HKEXGroup 官媒与媒体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PDChinese 人民日报 @nytchinese 纽约时报 @XHNews 新华网 @CCTV @LTAtrafficnews @thenewpaper @lidangzzz @thepapercn @HuXijin_GT @chenqiushi404 @__Inty__ @yanbojack @Vito_168 @whyyoutouzhele @torontobigface @__Inty__ @RFA_Chinese @RegulationAsia @bitcoinorghk 同行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billqian_uae @heyibinance @cz_binance @star_okx @JihanWu @Cryptosis9_OKX @DujunX @ViewsOfChris
Show more
0
140
462
62
为什么越跌越补仓反而亏更多?揭秘散户被“沉没成本陷阱”操控的3个瞬间 最近有位兄弟很犯愁,他持仓里那只2600买入的价值币,如今跌到了1800元,期间多次补仓,仓位越补越重,亏损也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他并非个例,多项投资者行为研究显示,超过60%的散户在币价下跌时选择加仓,其中近半数最终亏损幅度显著扩大。 这种“越跌越买”的执念,看似是在摊薄成本,实则是大脑的认知偏差与生存本能共同编织的陷阱。 01、沉没成本 大脑拒绝承认“错误”的生存策略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位整个补仓的心路历程:当他第一次在2600元买入时,币价跌到2200元,他想“已经亏了15%,补仓能降低成本”;跌到1800元时,他又想“已经投入10万U了,现在放弃太可惜了”。 这种心理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人们会因为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或精力,而持续投入资源,哪怕理性上知道前景堪忧。 从进化角度看,这种本能源于原始部落的“猎物追逐效应”:原始人追赶猎物时,哪怕明知体力不支,也会因“已经追了这么久”而不愿放弃,这种坚持曾帮助人类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进化至今,大脑的边缘系统依然保留着这种“不愿前功尽弃”的机制,表现为对沉没成本的过度重视。 神经影像研究显示,当人们面对沉没成本时,负责疼痛感知的岛叶皮层会被激活,仿佛承认亏损就会带来真实的生理痛苦,促使我们用“继续补仓”来缓解这种不适。 02、损失厌恶 越跌越恐惧,越恐惧越补仓 补仓行为的背后,还藏着人类对损失的天然恐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前景理论中指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是收益的2-3倍。 当这位看到账户亏损时,大脑的杏仁核(恐惧中枢)会立即启动 “战斗—逃跑反应”,但与止损离场相比,“继续补仓”看似是一种主动应对,能暂时缓解恐惧——就像溺水者抓住稻草,哪怕知道可能无效,也会本能地抓住一切机会。 这种行为在神经机制上表现为“负面强化”:每次补仓后币价短暂反弹,会让多巴胺轻微分泌,形成“补仓有效”的错觉;而持续下跌带来的痛苦,又会被“已经投入太多”的沉没成本进一步放大,形成“补仓—反弹—再补仓—深套”的恶性循环。 金融机构调研表明,频繁补仓的投资者,平均持仓成本较首次买入价普遍上升20%—40%,且最终实际亏损幅度显著高于首次止损的场景。 03、均值回归幻觉 大脑对“正常”的执着追求 补仓者常抱有“币价总会涨回来”的信念,这源于大脑对“均值回归”的本能依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人类视觉系统存在“完形倾向”(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会自动将不完整或扭曲的视觉信息组织为更“规则”的形态(例如将轻微弯曲的线条感知为直线)。 这种感知习惯迁移到投资中,表现为大脑会默认短期异常波动是“偏离常态”,认为币价“应该”回到历史平均水平,即“赌徒谬误”——认为连续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迎来好运气。 但市场的真相是:下跌趋势中的补仓,本质上是在用“过去的成本”对抗“未来的概率”。当个币因为基本面恶化或行业周期下行而下跌时,越跌越补仓相当于不断给错误的决策追加投资。 行为金融学研究显示,在持续下跌行情中,投资者的决策准确率会因情绪干扰下降30%以上,理性分析中枢(前额叶皮层)会被持续的亏损压力抑制,陷入情绪化决策的泥沼。 04、如何破解补仓陷阱 从本能驱动到系统决策 要跳出越跌越补仓的怪圈,关键是建立反本能的决策框架: 1、区分“好成本”与“坏成本” 补仓的核心前提,是标的处于“价值错杀”而非“趋势恶化”,不妨采用这个三维验证法: 第一维:基本面扫描 核心竞争力是否稳固?解锁抛压情况如何?等等 第二维:技术面扫描 趋势支撑是否有效?指标是否出现背离?等等 第三维:情绪隔离 假如当做一只新纳入自选的币种,当前状态是否符合我的买入模型? 2、设定“反本能补仓规则”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擅长执行预设的系统,而不是临场决策。因此应当提前制定纪律,例如: 在策略中心挖掘并创建交易策略,仅对符合买入策略的个币进行补仓; 每次补仓间隔不少于N个交易日,避免情绪化连续加仓; 补仓资金不超过首次仓位的50%,严格控制总风险敞口。 3、用“零基思维”切断沉没成本 每天看盘前,问自己:“如果我现在空仓,还会买入这只票吗?” 这种“零基思维”能帮助大脑跳出“已经投入多少”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价值判断”。 神经实验表明,采用此方法的投资者,决策时的情绪脑活跃度会降低25%,理性分析参与度显著提升。 05、投资是反本能的修行 这位兄弟的经历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相:越跌越补仓的本质,是大脑用原始的生存策略应对现代金融市场——害怕失去已有的投入,误把坚持当作正确,用补仓缓解短期恐惧,却忽视了长期风险。 真正的破局点,在于建立“系统高于本能”的认知: 接纳沉没成本的存在,但不让它主导决策; 理解损失厌恶的规律,用预设规则对冲情绪; 看破均值回归的幻觉,只在价值锚点稳固时出手。 下次面对下跌时,不妨暂停30秒,做一次认知重启:放下持仓成本的数字,忘记已经投入的时间,用全新视角审视这只票——如果答案不再是“必须补仓”,而是“需要止损”或“等待确认”,那么恭喜你,理性脑已经夺回了决策权。 投资的进阶,从来不是战胜市场,而是学会与自己的大脑和解,让科学的系统,代替本能的冲动。 共勉!
Show more
0
5
4
0
🧐 Aspecta 与 BuildKey 全网最全解读|打破估值黑箱,重塑资产发行逻辑的链上革命—— 有没有人认真思考过。我们为什么很容易亏钱?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都市处于市场弱势一方,我们习惯看到 VC 拍脑袋定价,一级市场封闭操作, 我们永远只能等“项目上线砸盘”才有资格买单; 是否能改变这一现状? 三月份当朋友和我聊到 Aspecta @aspecta_ai 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感觉这他娘的不就是我要找的东西吗? 有人真的在用链上的方式,重新定义非标资产的定价权,这不仅是资产定价机制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价值民主化”的革命。 Aspecta 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通过 BuildKey,让项目的估值从 Day One 就能由社区来定价,让每一个用户都有机会以早期筹码的身份参与未来的独角兽。 这不仅是链上价格发现的进化,更是对 Web3 投融资秩序的重构。 1️⃣项目简介: Aspecta - BuildKey 是一个资产公开交易和自由定价的链上基础设施。 怎么理解呢? 书面化解读的话: Aspecta - BuildKey 专注把非公开交易资产的定价权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让各类资产的价值洼地,能够被公开发现。 比如Web3项目Pre-TGE阶段的早期份额,TGE之后的unvested token,web2的股权,和其他OTC资产,带到链上公开交易,自由定价。 它旨在通过引入社区驱动的估值机制,让早期项目的价格发现过程在链上公平进行,避免社区仅充当后期“接盘侠” 。 简单来说,很多优质项目在发行代币前,价格是由少数投资人私下决定的,普通人只能在代币上市后高价买入。 而 Aspecta 的 BuildKey 模式,让每个人都可以在项目早期就参与,用公开透明的方式来决定价格,甚至有机会低价买入好项目的“早鸟份额”。 我觉得它特别就像是 Web3 世界里的「公平启动器」,把过去只属于大机构的机会,带给每一个普通用户。 让普通人发行正式代币之前就能让社区参与估值和交易,从而建立更透明、公平的价格发现体系。 2️⃣为什么需要 BuildKey? 我们身边的大部分资产,从未在公开市场中自由定价: Web3 的早期项目份额、Web2 的私募股权、未来收益权、OTC 协议、RWA……这些本该流通的资产,大多在封闭环境里,由少数人暗箱操作决定价格。 Web3 表面上讲的是去中心化,但在一级市场,依旧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估值拍脑袋,价格由 VC 说了算 社区被排除在早期机会之外 上线即砸盘,一级二级断层严重 BuildKey 的目标,就是打破这个闭环,让资产从 Day One 就能进入链上市场,通过公开、透明、社区参与的方式完成价格发现与流通。 3️⃣BuildKey 是什么? 简单讲,BuildKey 是一种可交易的链上资产凭证,最早由 Aspecta 在 2024 年提出。 它可以将未来的代币份额、节点资格、NFT、产品权限等资产抽象为一个类 ERC-721 的“Key”,通过 公平发射(Fair Launch)+ Bonding Curve 上线,社区即可自由交易和定价。 BuildKey = 早期份额 + 价格发现工具 + 治理凭证 + 潜在代币通证 它不仅是一个早期筹码的入口,还可能是你的 Alpha 门票、空投资格、甚至治理权重。 4️⃣BuildKey 怎么用? 对用户来说: 能买到原本机构专享的“不可见资产” 在 Bonding Curve 的早期低位买入,享受上涨红利 可提前套利,或长期持有、换取代币/NFT等真实资产 拥有早于 TGE 的定价权 你有机会提前上车,在项目公开前参与市场定价,赚的是早期流动性红利和真实的共识预期差。 对项目方来说: 不再依赖封闭私募,而是社区共建估值 可用 BuildKey 构建共识、设计叙事、发放空投、赋能治理 早期筹码自带流动性预期,降低项目冷启动成本 获取真实市场反馈,而不是VC估值泡沫 BuildKey 是项目“从 0 到 1”的资产发行+共识启动器。 5️⃣为什么它“更赚钱”?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其实是新一代的“低成本早期套利机会”。 上 TGE 前就能拿到“可兑现资产”的筹码; 价格由市场博弈决定,波动大,套利空间自然大; 可低买高卖,也可持有到项目爆发赚乘数收益; 部分项目涨幅 5-10 倍,远高于大多数 IDO 平台。 最关键的是,很多 BuildKey 项目还未上线交易所,这意味着你参与的是真正的前市场、非标红利期。 6️⃣BuildKey ≠ Meme,也 ≠ IDO,它要重构整个非标资产逻辑: 它的终极目标是把 所有本不透明的资产,都变成链上自由定价资产: Web3 项目 Token(早期、Vest、空投份额); Web2 公司股权、员工期权; Real World Assets(节点、矿权、利息票据、收益权); OTC 协议份额、未披露资产、合约收益权…… 一切资产,都可以拥有自己的 BuildKey,通过社区共识来发现价值。 比如即将上线的 $LAYER BuildKey,当前仅为未来代币价格的 2.5 折,将在本周四通过 Bonding Curve 开盘,参与者可提前捕捉估值洼地。 7️⃣Aspecta 的野心,不只是发一堆 Key: Aspecta 在构建的,是一整套围绕“价值发现 → 流动性释放 → 社区治理”的链上资产发行底座。 已支持 20+ 顶级 VC 投资项目(如 Polychain、HackVC、YZi Labs); 入选 BNB Chain MVB,加速器战略项目; 开发者生态合作方包括 Google Developer Group、Scroll、Linea 等; 核心团队来自耶鲁、麦吉尔、清华,背景硬核,落地稳健 这不是一次热点跟风,而是实打实的基础设施创新。 总结—— 在加密世界,我们见证过无数的叙事轮动,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用技术重塑规则、用机制驱动公平,而且未来可以让社区越来越庞大的项目; Aspecta 把原本封闭的盘前定价机制打开了,让普通用户也能在项目前期就参与到价值发现中,并享受与 VC 同等级别的筹码待遇。 这是对传统 Web3 投融资模型的一次结构性重构。 过去,散户都是二级市场的“局外人”; 现在,通过 BuildKey,每个人都可以在项目最早期——甚至早于机构,拥有属于自己的份额、定价权、交易自由。 这不是一场关于 Token 的游戏,这是对价值分配权、资产定价逻辑的系统性重构。 在叙事真空期、周期震荡期,只有那些敢于重写规则、重新分配价值的人,才值得被看见。 BuildKey,只是开始。
Show more
0
6
29
24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最近这一年,红林律师和不少做出海、做平台、做区块链技术底层的从业者聊过关于“做不做公链”这件事。发现原本被视作币圈专属的事情,似乎也成了越来越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团队开始研究底层架构,有的人尝试通过链连接支付网络和用户体系,还有的公司干脆直接下场做自己的链。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Web3.0商业项目合规服务的律师,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只是技术选择、融资路径,甚至也不完全是Web3赛道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在全球化、账户体系、支付架构和产业控制力上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和机会。 这篇文章,结合我的观察、理解和业务中接触到的实践,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观点和判断,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参考和探讨。 # 国家层面:为什么中国需要一条自己的“数字出海通道”?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高铁、电网、通信基站这些实体工程上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但在数字世界的底层设施上,我们仍处于结构性依赖状态。 账号体系掌握在Google、Facebook手里,支付路径靠Visa、Mastercard和PayPal,广告流量买量则还得仰赖Google Ads、Meta Ads这些平台。在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上,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控制权。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你出海搞社交App、内容平台、电商商城,但只要海外平台一收政策,你可能连用户都找不到了。身份认证、支付通道、应用分发全是别人的,业务命脉始终系在别人手里。 而公链,提供了一种“底层系统级替代路径”:不依赖银行、信用卡,不需要手机号和Facebook账号,链上钱包即账户,稳定币即货币,链上行为即信用。这是一种全球通用、不受主权国家单一控制的数字底盘。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雏形,比如Telegram + TON 的组合,就已经在中亚、非洲、东南亚形成了一个“聊天+账户+支付”的新体系。用户在Telegram里就能转账USDT、完成购买、接入AI插件、参与游戏。它不靠App Store、不走Visa系统,也不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 这样的模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套“数字世界里的离岸口岸”。 对中国来说,这个意义不在于“现在我们被制裁了”,而是:一旦世界变得更割裂,或者金融制裁成为常态,我们有没有备用的通路。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都在探索稳定币和公链结算系统,这是他们的应急方案,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应该是前置布局。 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要自己下场“发链”,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能力,并且能构建一套“由自己主导”的数字全球化路线。如果有一天,中国团队主导的某条链能在新兴市场成为数字身份入口、支付和资产通道,并与我们本土技术和贸易深度绑定,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项目,而是未来数字版“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商业层面:出海的中国公司,为什么开始“带链”一起走? 今天再谈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经不能只靠一款App、一套本地化方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许多中国互联网项目在全球化中遇到三大典型痛点: 一是支付受限,很多国家银行卡渗透率低、本地支付混乱、国际清算体系门槛高,传统手段成本极高; 二是账号失效,你没法用微信、支付宝、手机号来构建用户体系,只能重新搭账户系统; 三是流量压缩,投放渠道和政策越来越苛刻,甚至面临内容限制和货币收紧。 也就是说,App可以出海,但App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却无法复制出去。而公链,恰恰是一种新的出海操作系统——它提供了全球通用的账户结构、稳定币结算能力和开放式资产激励模型,让你能在“无银行卡、无ID、无广告平台支持”的国家,也能低成本做生意。 比如 Bitget、OKX 这些平台,已经跑出了“链+钱包+支付”的组合拳,用户在非托管钱包中就能完成充值、打赏、积分兑换,背后接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链和稳定币。而更轻量级的出海项目,也开始通过链上系统提供会员激励、NFT打赏、内容存证、积分分发这些“功能模块”,用链做运营的底层支撑。 这类“带链出海”的策略尤其适合金融体系不发达但用户基数庞大的区域,比如拉美、非洲、东南亚。在这些国家你很难拿到完整支付牌照、也很难对接本地清算机构,但你可以直接通过链和钱包完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且避开了传统合规的高门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是“我来做水电煤”,别人可以复用。你从一个App公司变成基础设施提供者,产业话语权也随之发生迁移。 从这个角度说,公链对中国出海企业的价值,不是融资工具,而是让你从App逻辑跃迁到系统逻辑,有机会主导新一代全球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接口”。 # 用户层面:账户、资产与身份的重构正在发生 从用户视角来看,公链最直接的改变,是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账户”和“资产”。 Web2 的账户系统是“平台附属型”的:你有抖音号、微博号、小红书号,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平台,你没有迁移权、也无法独立存在。你在这些平台上积累的关系、内容、甚至收入,一旦账号被封或产品关停,就什么都不剩了。 而Web3钱包提供的是一种“用户主权账户”:地址是你的,资产是你的,内容和行为记录也可以变成资产或信用历史。你用钱包登录,不依赖平台数据库,你的NFT、代币、积分和身份,都可以跨平台使用。平台只是服务提供者,不再是资产的“唯一入口”。 像Farcaster、Lens Protocol这样的Web3社交应用,已经开始把“链上账户”变成你在社交网络中的ID。你的一条帖子,可能是链上的数据,可以变成NFT,可以携带收益权,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用户不再依附平台,而是成为可以自由移动、带资产走的“数字个体”。 这种趋势和年轻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形成了某种对冲。很多人经历过账号被封、资金被冻结、数据丢失、粉丝清零,自然而然开始关注“我能不能自己保留我的数字资产”。钱包的普及,不只是“币圈工具”的扩散,而是用户开始理解:“一个账户可以是身份入口、资产载体、社交容器、信用凭证”的多重结构。 从这个角度看,链上账户体系未来有可能演化为一种“超级账号”,它整合了身份、资产、关系链、使用记录、激励积分……最终成为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自我主权节点”。 # 全球格局:下一轮基础设施竞赛已经打响 过去几年,公链已经从技术实验,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竞争。每一条头部公链,都在争夺未来数字世界的“水、电、网”话语权。而这场竞争不再是技术比拼那么简单,而是: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账户系统、支付网络、数据通道和价值协议。 我们可以把目前全球头部公链的战略模式,拆成三类: 第一类:平台绑定型公链(Platform-native Chains) 代表项目:TON(Telegram)、Base(Coinbase)、BNB Chain(Binance) 这些链的共同特点是,有现成的海量流量平台为依托,链是平台用户资产和账户体系的延伸。 TON 依托 Telegram 的通讯网络与社交关系链,正在构建“链上账户 + 钱包 + 内容 + AI工具”的一体化平台。TON本身不是最强技术栈,但它有Telegram这个触达全球7亿用户的超级入口,并已打通USDT转账、小游戏支付、广告返佣、钱包身份验证等真实场景。在“链上生活基础设施”这块,TON是当前推进速度最快、用户增速最高的项目。 Base 是Coinbase推出的L2链,本质上是Coinbase的链上版本,强调“合规友好、开发者友好”。Base打通了Coinbase钱包、交易所账户、KYC信息,背后是美国合规资金和技术社区的强力支持。Base并不追求技术极致,而是成为美国加密企业和机构合规部署智能合约的首选平台。 BNB Chain 则是币安的全球交易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它更像一个商业闭环系统,凭借币安流量导入,BNB Chain 得以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真实交易数据。币安甚至开始“投资带用户上链”——谁能为链带来百万级活跃用户,币安就给生态激励。 这些“平台绑定型”链不是为了炒作,而是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用户体系、支付系统和资产通路的闭环。它们的竞争优势是用户流量本身,竞争逻辑是“用链锁住平台用户资产”。 第二类:开发者原生型公链(Developer-first Chains) 代表项目:Solana、Polygon、Avalanche、Sui、Aptos 这类链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者准备的“通用操作系统”,目标是争夺最优秀的应用和开发团队。 Solana 是这类中的典型,主打高性能+低费用,在DePIN、链游、NFT、链上AI等新应用层方向非常活跃。虽然2022年曾因FTX事件一度失势,但2023年之后靠着“非EVM生态”和大型项目复兴重新崛起。现在的Solana更像是链上创业者最活跃的社区,拥有从移动钱包(Phantom)、手机终端(Saga)到支付工具(Solana Pay)的一整套工具链。 Polygon 是“以太坊扩容第一梯队”,在Web2对接方面推进极快,合作对象包括Nike、星巴克、Adobe、Stripe、迪士尼、印度政府等,主打“开发友好+企业友好+合规友好”三大标签。Polygon的战略不是抢C端,而是抢企业侧的合作通道。 Sui 与 Aptos 则来自原Meta团队,主打Move语言、模块化架构和金融级别安全性,开发体验和合约逻辑被认为优于Solidity。它们目前在东南亚和韩国开发圈中反响较好,但生态仍在冷启动中。 Avalanche 以“子网架构”为主打,为每个企业、政府、组织定制自己的链,参与了美洲多地政府稳定币、跨境金融项目,形成一种“链上SaaS”模式。 这类链的核心目标是——谁能成为下一代DApp开发的默认平台,谁就有机会像安卓/Windows一样,掌控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逻辑。 第三类:高频金融实用型公链(Payment-driven Chains) 代表项目:Tron、Stellar、Cosmos(部分) 这类链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但非常务实,不讲概念、专攻结算和支付。 Tron 虽然在西方社区名声一般,但在拉美、非洲、南亚却是真正的“链上支付大动脉”。链上USDT流转量长期居高不下,成为很多“不能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的用户的主结算路径。 Stellar 原本是做“跨境结算网络”,目标和SWIFT类似,但更轻量。其重点在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推动“稳定币作为跨国小额清算载体”的项目,合作银行和政府众多。 Cosmos 生态中部分链(比如Kava、Osmosis)也在走向稳定币、跨链支付场景。 这类链的生态未必活跃,但它们占据了现实世界中“金融基础设施未覆盖区域”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中,这类链成为数字现金网络的唯一选项。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在这场基础设施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来看,真正被广泛使用、生态成型、在全球拥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公链中,中国主导的项目非常稀少。大多数链项目在国内定位不清、产品路线含糊、海外合规能力弱、商业化缺失。很多链甚至停留在“白皮书+技术演示+内部测试网”的阶段,离大规模真实使用还远得很。 而与此同时,别人的公链已经在接银行、建支付网络、拉开发者、进App Store、与主权政府对接项目……这不再是一场“看谁技术新”的比赛,而是看谁能把链变成现实世界的金融底盘、应用通路和身份凭证。 如果我们再不入局,不仅会丧失一次系统级的全球竞争窗口,更会让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继续受限于海外技术平台的“数字殖民体系”中——账户不是我们的,支付不是我们的,身份体系不是我们的,资产流转路径也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有没有必要做链”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机会做”的问题。机会窗口已在收缩,全球链上基础设施的秩序正在快速重组。现在不抢,未来就只能继续用别人的路,走自己的路子。 # 写在最后:从使用者到建设者,中国互联网需要自己的底层网络 对中国互联网而言,公链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某一批创业者的专属项目,而是一场全局性的产业升级契机。它不是Web3内部的事,而是决定中国数字经济下一步能否独立成长的关键变量。 做不做链,已经不是Web3创业者要回答的问题了,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用别人搭好的链,继续适配别人的清算系统、登录协议和账户规则,就像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用Android、用Visa、用AWS那样。但问题是,当全球数字秩序开始重构,我们还要不要参与新一代系统级规则的制定?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更能在全球产业协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设施平台? 今天,做公链的人并不多。但趋势已经很清楚:不管是通信平台、金融机构、电商支付、内容平台,全球头部玩家都已经在用“链+账户+资产”的方式重塑自己的底层结构。而我们,正站在能否参与这一轮基础设施重建的临界点上。 我们深知这不是一场一两年能跑出来的快生意,而是一次需要产业共识、技术耐力和政策定力的长期工程。作为Web3.0法律合规服务机构,曼昆律师团队一直在支持华人主导的公链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实践落地,共同推动、见证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公链之路,也欢迎和更多互联网行业的伙伴们的交流与讨论。
Show more
0
8
17
7
🧐 财富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风险的起点|通过大桃老师的故事再谈我被骗 80 $BTC 的二三事! 我看评论区很多人不信这个故事,觉得是为了流量的哗众取宠,其实非也; 你觉得离谱,是因为你低估了骗局的专业化,也高估了普通人对“人性复杂度”的理解能力。 我们总以为自己不会被骗,是因为: 我们以为只有“蠢人”才会上当; 我们自信自己能看穿套路; 我们没见过真的高阶骗局是怎么一步步剥离你所有判断力的。 但真相是: 越是高智商的人,越容易在“非智力维度”被击溃。 高智商,不代表你情绪稳定; 高认知,不代表你在“未知领域”不会恐惧;你可以在币圈杀伐果断,但在人性与情感的战场上,一样可能输得一塌糊涂。 每个人都有沦为傻叉的时刻!不要以为你就是那个一直聪明的人! 就像你永远无法靠“聪明”去战胜“精心设计的心理局”。 而这个故事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的“狗血”,而在于它是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尤其是以下几种人: 爆富但情绪建设还没完成的人;长期封闭在数字世界、对真实世界缺乏社会经验的人;缺乏风控系统、对司法系统没有基础认知的人;渴望情感归属、又长期缺爱的孤独人群。 之前很多人也看过我这篇文章《一顿价值80BTC的日料,真他娘的下饭!》 入口: https://t.co/9oklmeKVdD 写了在几年前我被一位自称“M大师”的人物骗取80个比特币的经历。这位“M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利用人性的弱点,成功地让我陷入了陷阱,不知不觉就给他打了钱。骗局现在看来也并不高明,但是当时竟然毫无察觉。 文章大家可以自己看下,深入剖析了整个骗局的过程和背后的心理机制,其实某种程度和大桃被骗如出一辙,只不过起点不同罢了。 都是贪恋+恐惧的产物,对财或者色的贪,对权威或者铁拳的恐惧; 无论是“大桃”被“大妈”骗取2亿,还是我被“M大师”骗取80BTC,骗子都深谙人性的弱点,利用受害者的贪婪、恐惧、对权威的崇拜等心理,设计出让人难以抗拒的陷阱。 他们的伎俩包括但是不限于—— 1)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 骗子通过打造特定的人设,如“白富美”、“大师”等,营造出可信的形象,使受害者放下戒备,逐步陷入骗局。 2)制造沉没成本: 通过让受害者在情感、时间、金钱上投入,使其在发现问题时难以抽身,继续投入更多资源,希望能够挽回损失。 3)信息不对称和权威崇拜: 骗子利用信息不对称,展示自己掌握独家资源或信息,我出于对权威的崇拜,容易被其言辞所迷惑,忽视了应有的警惕。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 不要以为我和大桃都是个“极端个例”! 我们是是很多突然有了一定财富后迷失方向的普通人镜像。就是作为看客的你我他,我们最容易嘲笑的,其实正是我们最害怕成为的。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句: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亮。” 可现实却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自由。 同样的道理,财富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风险的起点。 如果你没有配套的认知体系、风险控制和心理结构,财富就可能成为引爆你人生的诱饵。 最重要的你最好身边有些高认知的朋友可以商量你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往前走,最终还是走不远的。
Show more
🧐惊天瓜:少年币圈赚2亿,被大妈连人带钱骗光,吃不上饭—— 刚在 @0xVeryBigOrange 群里看到的这个来自币圈老群的真实魔幻故事: 大桃老师,90后,3万起家靠数字货币做到2亿身家, 结果被一位“37岁离异宝妈”设计的连环局倾家荡产,彻底归零。 听上去像小说? 但熟悉币圈生态和人性弱点的人会明白,这样的局—— 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一、为什么是“大桃”会中招? 我们先分析受害者本身。 大桃身上的“标签”很典型: •年纪轻轻财富自由,对世界抱有理想主义幻想; •社交单纯,长期深耕币圈缺乏社会历练; •爆富过快,心理建设未完成,缺乏风控意识; •善良、情感细腻、容易共情,不具备“反诈免疫力”; •潜意识里对“惩罚机制”恐惧,怕自己出事、怕公安、怕坐牢。 骗子团队吃透了这一点,用人性的七宗罪+恐惧心理织了一张完美的网。 二、骗局分几步?(每一步都击打人性) 1️⃣ “美色开局”——贪欲入局,建立期待感 女骗子设定自己是“年轻貌美的白富美单亲妈妈”,加上懂币圈、有爱心、有背景,会安慰,这种角色定位对单纯男性来说杀伤力极高。 让你感觉你不是在“约”,而是在“找一个懂你的人”。 2️⃣ “感情沉没成本”——让你主动投资感情 在你彻底投入之前,骗子不会见面。 她会制造“美丽人设”,偶尔的一次小问题,让你一边心疼,一边不断给予金钱和情绪支持。 付出越多,割舍越难。 典型的沉没成本陷阱。 3️⃣ “引导恐惧”——假冒法律、制造威胁 当你已经完全卷入时,她抛出大杀器:“你的账户可能有问题,我有朋友在系统里,能帮你洗白、规避风险、脱身。” 此时的大桃老师,已经不是在恋爱,而是在求生。 骗子会利用普通人对司法系统的不理解,虚构各种“通道”“掮客”“灰色操作”,制造强压和紧迫感,逼你把钱一次次“处理”。 而这个“掮客”环节,就是最大的吞金黑洞——骗子真正要你掏空资产的部分。 三、为什么是“2亿”?——财富膨胀,风险失控! 你会发现,币圈很多爆富者,往往最容易掉进这种非理性陷阱。 因为财富越快,风控越差; 因为他们的钱不是一步步挣来的,而是突然拥有的; 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如何对抗“人性里的贪婪和恐惧”。 对大桃老师来说,2亿不是失去了两亿,而是失去了判断力之后的一切。 四、魔幻背后的启示: 1.诈骗不是信息战,是心理战。 不是你不懂技术,而是你不懂人性。 2.任何基于“爱、恐惧、救赎”开头的关系都可能是陷阱。 3.财富自由≠情绪自由。你能赚到钱,不代表你能看懂局。 4.信任不是一夜之间建立的,但被骗,往往只需三天。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大妈骗大哥”的八卦,是现代数字社会中“人性黑客”的教科书级案例。 就像老话说的那样: “骗子从不骗你钱,骗的是你内心的执念。” 大桃输的不是钱,是对世界的天真信任! 最后大家谁有能量,或者有办法,可以帮大桃出出主意,这种应该怎么办!?
Show more
0
12
1
1
🧐交易所的终极护城河,不是流量,不是上线节奏,而是安全性|Q1 行业大变局下的 CEX 信任体系观察—— 📊 一份报告、七大视角,讲清交易所马太效应和安全性底层逻辑。 CoinGecko 最新发布的《2025 Q1 加密行业报告》 推荐大家看下,反应了本季度市场的很多状况: 显然这不是一个平静的季度: 流动性收缩、监管加强、情绪反复横跳:美联储政策不明、宏观波动剧烈、Meme 热潮冷却、FUD 频出; 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噪音”和“下跌”以及“焦虑”; 除了总市值下滑、每日交易量下降以及比特币主导地位上升这些主要数据反映的市场遇冷状况之外; 最有意思的是 CEX 的一些数据和大家用脚投票选择交易所的有趣现象; 数据显示: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十大中心化交易所(CEX)现货交易总量达 5.4 万亿美元,环比下降 -16.3%; 但也正是在这种市场和情绪都在剧烈波动的状况中,我们看到了 CEX 世界的新格局: 本篇通过这篇报道,主要研究了 CEX 背后大家的选择逻辑和安全逻辑—— 1️⃣币安稳居头部,份额达 40.7% 背后的安全逻辑—— 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币安以 40.7% 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 CEX 龙头。 “强者恒强”,但这个强,并非只靠流量和噱头,而是建立在行业最被忽视、却也最不能出错的第一性原理—— 安全性。 CoinGecko 数据显示,除了头部流量、用户积累,币安比较亮眼的点在于: 1)高并发下的 系统在线率(99.99%); 2)用户资产的 稳定托管与链上可验证; 3)资金出入依然顺畅,覆盖全球多个法币通道; 这个行业在高速演进,但始终没变的一点是: 安全和稳定,才是 Web3 黑森林里最底层的刚需。 2️⃣ OKX 平台:用户快速增长以及合规挑战—— CoinGecko 最新数据显示: 虽然 OKX 交易量 略有回调,但其在衍生品、合约交易、热点资产流动性方面,依旧是最强势的玩家之一; 📈 热度来源: 合约深度强:OKX 多年来深耕衍生品市场,吸引了大量高频交易者和专业玩家; Meme 币与链上生态活跃:作为少数拥抱新生态(如 BRC20、ZK rollups、MeMe )的主流 CEX 和 Wallet 的进化,OKX 跟得比谁都快; APP 体验 & Web3 钱包布局完善:移动端+钱包联动体验,被不少用户评价“超越 Coinbase”。 挑战也很明确来自于:用户结构偏向短线热钱、生态“自主性”不足、以及合规压力的渐现; 总之就是活力拉满的 CEX,未来可期! 3️⃣ 其他平台:分化趋势明显|谁在穿越周期?谁又止步山腰? 其他 CEX 的表现同样耐人寻味: Upbit:作为韩国本地龙头,尽管地域局限,其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说明 本地化深耕策略奏效; Bybit :凭借“话题性强 + 推广猛烈”以及“优化上币”策略,维持相对亮眼的活跃数据,活跃度亮眼; Coinbase:稳健代表,但也显露“增长瓶颈”端倪,更多依赖品牌信用、合规用户积累,新增空间受限。 KuCoin / HTX / Gate 等:多有下滑,部分平台受监管压力、品牌信任度下滑影响,反映出“FUD 时代”的脆弱性。 4️⃣CEX 整体交易量下滑,其实映射的是用户“用脚投票”的分化趋势: CoinGecko Q1 报告给我们的一个核心启示: 在交易量收缩、市场下行时,用户选择的平台,其实反映的是“信任排序”——而非热度排序。 蛮荒时代以及过去了,大家不再为高 APR、高热度买单,而是用存续性与资金安全,判断平台的长期价值。 安全性在CEX 这部分,越来越重要! 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已然在 CEX 形成定势,安全性应该是交易所的第一性原理,其他都是其他因素; 如果有持续信任、有合规凸显、有高体量加持,那么大家就更信任你,如果没有,则会走入恶性循环; CEX 交易所不再是最好的币圈创业机会,现在如果还没有占据自己的有利位置的话,未来基本就和你无关; 5️⃣关于交易所的安全性探讨|在链上透明与现实复杂之间,寻找那个最不容易出事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探讨下,到底什么样的 CEX 才是最安全的,或者相对最安全; 我们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拆解出一条核心逻辑线: 1)安全不是不出事,而是“出事也能控住”—— 所有系统都会面临风险,但安全系统的核心在于:当风险发生,它能不能被检测、隔离、止损? 这包括:系统层的异常交易识别、用户资产托管与热/冷钱包分离、员工权限控制与内控流程、链上转账透明度; 真正安全的 CEX,不是不被攻击,而是被攻击时“不会把用户的钱赔进去”,所以要有足够的资产储备和1:1的资金证明,挪用用户资产,是任何交易所都不能触碰的底线; 2)安全是「信任系统的可验证性」—— 安全感来自哪里?来自“我知道钱在哪儿”。 一家更安全的交易所,至少要做到:资产储备证明机制,用户能验证交易所是否真的“币进币出、账实相符”; 链上审计痕迹,每笔链上转账都可以公开查询; 负债与流动性公开,避免出现“用户资产借贷给别人,结果没人知道”的情况; 安全不是黑箱,是“你随时可以看清楚它的账”。 3)安全还包括合规性与抗压性—— 真正安全的平台,合规性在这个时代确实是无法绕过的,在监管冲击中持续稳定运营可能是未来最值钱的CEX,没有之一。 虽然这看起来和割裂,一个 WEB3 去中心化理念的东西,非要中心化机构的认证和合规; 但这其实,不只是有没有牌照的问题,而是: 有没有可靠的出入金系统; 面对突发政策,有没有应急切换能力; 法律层面,能否对接用户的合法主张与止损机制; 在当下,监管就是这些作用; 一个平台能不能做到“突发事件 72 小时之内恢复服务”,是检验安全性的真实测压题。 4)安全必须是系统级别、流程级别的构建,而非“喊出来的信任”—— 有没有完善的灾难恢复系统(灾备方案、冷备份、分布式数据库)、有没有多签钱包+权限隔离机制,防止“一个人作恶全平台陪葬”、是否建立了内审 + 第三方审计机制来降低系统性失控; 这些很 boring,很技术,但它们才是“你敢不敢 All in 的底气”。 最后总结一条判断标准: 真正安全的 CEX,是“你愿意把资产放进去,哪怕一个月不看,也睡得着觉”的那种平台。 它不会因为空投热、Meme 热点而混乱,也不会因为黑客攻击而“紧急维护”,更不会因为某个高管离职就崩溃,最重要的是他经历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且还有监管优势的 CEX。 6️⃣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最安全的 CEX 是谁? 这个答案可能每个人心中不同,但在数据和事实层面,能打的也就那几家: 币安:全球最强抗压能力、最高系统稳定性、资产流动性最好,透明度逐年加强; OKX:用户增长快、热度高,系统稳定性足; Coinbase:美国市场最强合规信用+上市公司审计制衡; Upbit:本地深耕、风控非常严,适合韩国市场内高净值人群; Kraken:小众但稳,适合长期用户。 7️⃣结语—— 市场会轮回,项目会爆雷,叙事会改写,流量会迁移, 但在一轮轮流动性寒冬中能留存下来的 CEX,有一个共通点: 谁能守住那一层最底的“信任防火墙”,我们就选谁: 每个周期,都会有很多交易所靠噱头起势,有人靠上新节奏、有人靠话题引爆、有人靠极致运营短时间攻占市场。 但现在,整个行业越来越接近一个现实且残酷的共识: 真正穿越周期的,不是涨得快、卷得猛,而是拼谁在情绪最差、信任最低的时候,还能守住系统、守住资产、守住用户。 所以这篇报告的真正价值,不是告诉我们交易量下滑了多少,而是让我们看清:在黑天鹅、流动性下滑、政策高压的多重夹击下,还有哪些平台站得稳、守得住、赢得了用户的“脚投票”。 最后的最后来为币安发个声: 经历了多次牛熊,发现每次市场不好的时候,市场就开始喜欢 FUD 和阴谋论,比如币安每次都会被大家 FUD 的很惨,很多时候,“骂币安”就像是加密版的“政治正确”,甚至成了吸引眼球的 SEO 技巧。 情绪不佳,一些人总要找到一些出口,但是这样真的对吗? 我们都知道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很残酷:涨得多的时候没人质疑,跌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会被放大。 但无数次的实践已经证明—— 用户最终是用脚投票的。 你可以质疑它的扩张、质疑它的产品、质疑它的策略, 但你无法否认:在无数个“链上拥堵、市场暴跌、监管来袭”的节点上,更多人还是把钱放到了币安; 这个世界太擅长用情绪掩盖事实、用嘲讽掩饰恐惧。 但在加密这个高风险、高波动的黑森林里,我们不要看别人在说什么,要看别人做了什么! 这不是立场,是事实。📉📈
Show more
https://t.co/nxv3XlvDd0
0
1
0
0
“超级钱包”必撸大毛!币安最新Launchpool项目—WalletConnect (WCT) #Binance# #WCT# 项目介绍 @WalletConnect是一个开源、去中心化的协议生态系统,通过安全的方式连接加密货币钱包 (如MetaMask、Trust Wallet)与去中心化应用(dApps),支持多条区块链。2018年由Pedro Gomes创立,通过二维码扫描或深度链接实现钱包与dApp的无缝加密通信,无需暴露私钥。目前支持600+钱包、4万+ dApps,为2400万+用户提供了1.5亿次连接,覆盖以太坊、Solana、Cosmos、Polkadot、比特币L2等链  项目亮点 ✅ 连接协议WalletConnect 作为一个开放且去中心化的连接协议,为用户提供了无需暴露私钥即可安全连接手机钱包(如 MetaMask、Trust Wallet)和各类 dApp 的桥梁。通过扫码或者链接方式,两端实现加密通信,保障数据和资金安全。 ✅跨平台互联支持移动端和桌面端,实现钱包与dApp之间的无缝对接;此外,其开放标准也让各大钱包和应用能够统一接入,从而提升整个 Web3 生态的互联性。 ✅安全性与用户体验利用端到端加密和二维码配对技术,使连接过程既安全又便捷,有效降低潜在的攻击风险,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简化的操作体验。 ✅生态数据亮点据统计,目前 WalletConnect 已连接超过 600 个钱包、4 万个 dApp,为 2400 万终端用户提供了累计 1.5 亿次的连接体验,充分证明了其在 Web3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产品核心 1️⃣全生态覆盖:作为一个开放且去中心化的连接协议,用户无需暴露私钥即可安全连接手机钱包,为钱包与dApp提供标准化、跨链连接接口,几乎所有主流钱包(MetaMask、Trust Wallet、Safe)和 dApp(Uniswap、OpenSea)都默认支持 WalletConnect。不仅支持 以太坊 & EVM链,还兼容 Solana、Cosmos、比特币 等非 EVM 生态。 2️⃣极致安全:端到端加密(E2EE)所有连接请求均通过 加密通道传输,私钥永不离开用户钱包。无单点故障的去中心化中继网络,采用分布式节点转发数据,避免中心化服务器被攻击或审查,未来计划完全去中心化(类似 IPFS 或 Tor 网络),多重验证机制支持,二维码扫描、深度链接、NFC 触碰 等多种验证方式,防止中间人攻击(MITM)。  3️⃣生态数据丰富强大:目前 WalletConnect 已连接超过 600 个钱包、4 万个 dApp,为 2400 万终端用户提供了累计 1.5 亿次的连接体验,充分证明了其在 Web3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WCT 代币经济学与应用场景 总量:10 亿枚 $WCT 初始流通量:约 1.86 亿枚(占总供应量的 18.62%)投票与治理 1️⃣投票与治理:持有 $WCT的用户可以参与生态系统治理,对关键决策(如功能升级、网络收费标准)投票表决,使社区发挥更多自主权。2️⃣质押与奖励:用户可以将 $WCT 进行质押,帮助网络稳定运行,同时获得激励奖励。这种机制旨在鼓励节点和开发者长期贡献于生态建设。3️⃣网络手续费支付:在未来网络收费机制下,WCT 也可能作为支付费用的工具,进一步推动代币的使用场景与需求。 4️⃣生态激励:开发者、节点运营者及其他贡献者均可通过参与网络建设获得 WCT 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效应,推动整个生态健康发展。 部分代币通过币安 Launchpool、学习赚币活动及空投方式分配;例如币安 Launchpool 分配比例约 4%,另外还设有空投和长期锁仓激励计划,部分核心团队及先期支持者代币则采取线性释放方式(TGE 一年悬崖期后分 3 年释放)。  币安Launchpool ( $WCT )参与方式👉注册币安返佣链接: https://t.co/SdxIygn3J5挖矿时间:2025年4月11日–14日。 参与方式:在 Launchpool 活动期间,币安用户可以将持有的 $BNB、$FDUSD 和 $USDC 存入指定奖励池,参与挖矿获得 WCT 奖励。活动通常通过币安 APP 主页进行操作即可。参与链接:Binance Launchpad | Binance 奖池分配(尽早参与) BNB池:3400万WCT(85%)。 USDC池:400万WCT(10%)。 FDUSD池:200万WCT(5%)。 总计:4000万WCT(占总量的4%) 总结 WalletConnect作为连接 Web3 钱包与 dApp 的基础设施项目,应用场景多样且刚需。技术能力出众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做到了即安全又丰富的生态。融资背景强大从Coinbase、Circle、Hashkey、ConsenSys等机构融资4850万美元。在币安、OKX、MEXC、Bitget、KuCoin多家交易所都会上线。 优质项目值得参与!
Show more
0
14
8
2
Infini vs OKX:Web3支付赛道的差异化定位与潜在冲击 引言:PayFi 崛起与两种路线 看这么多人在讲PayFi,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讲到点子上 Web3支付(PayFi)正在成为新热潮。Solana 基金会主席 @calilyliu 提出的 “PayFi” 概念已成行业热点,预示整个 Web3 正转向链下真实消费场景​。 简单来说,PayFi 主打让加密货币在日常生活中「能赚能花」,不仅局限于交易投机。 本文聚焦两股不同力量在该赛道的探索:新锐初创 @0xinfini 和头部生态 @okxchinese 。前者被誉为“Web3余额宝”,以 “U卡+余额宝” 的产品策略,外加 @Christianeth 李爹 和 @0xsexybanana 郡主 两位大佬的鬼才营销快速出圈;后者今天正式推出产品,但凭借自身 Web3钱包生态 和 交易所体量,被视作有望打造“链上支付宝”的巨头选手。两者截然不同的定位与策略,将从不同层面冲击加密支付(PayFi)赛道。 Infini:“钱包里的余额宝+消费卡”创新 Infini 定位为下一代稳定币数字银行,瞄准支付+理财的 PayFi 场景​。 简单来说,Infini 想做的就是让用户一边存加密资产赚利息,一边随时用于消费。据其官网介绍,Infini 面向大众提供加密支付方式:用户通过 Infini 可即时使用加密货币付款,同时每天获取利息收益;且没有月费、年费等传统银行卡收费。目前平台已推出虚拟卡,后续还将发行实体卡​。这意味着,在Infini的钱包里,稳定币余额每天生息,用户又能像刷银行卡一样便利地消费——难怪有人把它比作「web3界的余额宝」。 Infini 的产品亮点在于其“U卡”与链上理财的结合创新:一方面,Infini 发行为稳定币准备的Visa卡,用户可将稳定币充值进卡,用于线上线下商户消费;另一方面,存放在Infini钱包内的稳定币会自动参与链上收益策略,产生每日利息,类似余额宝让闲钱增值的模式。这套组合赋予用户极佳的使用体验:开卡零成本、充值便捷、消费顺滑​。 Infini 此前与各大加密社区及华语区KOL合作推出联名卡面、免手续费等活动,凭借精美的卡片设计和友好的使用体验,吸引了众多用户关注和喜爱​。 比如在春节期间,Infini 上线了链上发红包功能,用户可直接通过链接赠送稳定币红包,一度与币安等交易所的红包活动比肩。这些接地气的产品玩法迅速培育了用户用币消费的习惯,也帮助 Infini 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可观的用户基础和资金沉淀:截至被曝安全事件前夕,其官方 X 帐号粉丝数突破1万,平台 TVL(总锁仓量)已超过5000万美元。 在产品哲学上,Infini体现出一种“让钱动起来”的理念,即稳定币不应闲置浪费,而要像法币存银行一样日息增值,同时保持随时可用的流动性。这种创新模式的背后离不开对DeFi收益和传统支付接口的巧妙整合:Infini 将用户的稳定币充值资金分散投入多个合作渠道获取收益,包括链上借贷协议(如 Morpho)提供的利息、以美元国债为基础的RWA收益(如 Usual),以及Delta中性策略的稳定币协议(如 Ethena)等​ 。由此,用户资产每天产生的收益来自多元且专业的策略来源,相当于把银行理财搬到了链上。另外在支付侧,Infini选择与Visa/Master等传统网络对接发行卡片,解决了加密货币直接用于线下支付的最后一环。 这种“前端集中、后端分散”的设计,使用户体验高度友好:前端只需使用Infini钱包App和卡片,背后复杂的链上操作都由团队打理。这也反映了Infini团队的产品哲学:用Web2熟悉的壳,包裹Web3创新的核,降低用户门槛。 Infini 的模式具有相当的创新性,但也引发“可复制性”的讨论。一方面,其“余额宝+信用卡”思路本质上是对传统互联网金融(如支付宝余额宝+借记卡)的加密版复刻,概念上并非不可复制。大型交易所或钱包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组合,将自家稳定币业务与支付卡打通(事实上,https://t.co/XtbRAMHwW9等早有加密Visa卡,只是缺少链上理财部分)。但另一方面,Infini在细节上的领先优势和先发用户基础,仍给予其一定护城河。例如,其团队对DeFi收益渠道的深度对接、对华人市场习惯的拿捏(红包等功能)、以及社区运营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复制。​提到,Infini 创始人 @Christianeth 本身是资深加密玩家和NFT巨鲸,他的人脉和号召力帮助项目早期迅速获取种子用户。这种社区驱动的成长模式使 Infini 积累了一批忠实拥趸,形成初步品牌认同。在目前阶段,竞争者即便仿制功能,要撼动其核心用户群仍需时间。 此外,Infini的尝试也暴露了一些隐忧——例如近期发生的内部工程师监守自盗事件导致近5000万美元资金被卷走。虽然团队承诺由创始人个人垫付全额损失​,及时挽回了用户信心,但也说明快速创新的初创在风控和内控上存在短板。如何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同时确保资金安全,将是Infini模式复制者必须谨慎权衡的问题。 总的来看,Infini 以初创身份跑出了“快、小、灵”的典型打法:通过差异化功能吸引眼球,用优质体验留住用户,在垂直社区形成口碑发酵。在PayFi赛道初期,它扮演了验证概念、教育市场的先锋角色。那么,面对这样一匹PayFi黑马,行业巨头 OKX 的入场又将走怎样不同的路径? OKX:巨头的“链上支付宝”野心 作为头部加密生态,OKX 拥有交易所和 Web3 两大阵营的丰富资源。虽然其专属的PayFi产品尚未正式发布,但从OKX过往布局可以推测出其战略重心:依托自身强大的Web3钱包生态和海量交易所用户,打造一个合规且闭环的链上支付平台,堪称加密世界的“支付宝”。这种定位与Infini的草根创业路线截然不同,更像是巨头以 “生态级产品” 全面进军日常支付领域的雄心。 首先,OKX 拥有业界领先的 Web3钱包基础。早在近年,OKX就在其交易所App内集成了非托管的多链钱包(OKX Web3 Wallet),并一举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大量用户因为NFT铸造、BRC-20等热点而开启了OKX钱包,在多链时代为OKX积累了可观流量。然而正如分析所指出,目前多数Web3钱包缺乏交易闭环和资金留存机制,往往“只有用户、没有商家”,无法像支付宝/微信那样自成支付生态​。用户资产并不真正留存在钱包系统内(非托管的钱包不托管资金),也缺少金融增值服务​。因此,即便OKX钱包用户众多,其钱包尚未独立成为一个高黏性的金融平台。这正是OKX发力PayFi的机遇:通过在钱包中加入支付和理财功能,形成“存、赚、花”一站式闭环,释放钱包流量的价值。这一点上,OKX与Infini的愿景殊途同归——让用户把钱真正放在Web3钱包里,既能生息又能消费​。 其次,OKX 拥有千万级的全球 交易所用户转化 潜力。相比 @0xinfini 从零开始拓展新用户,OKX坐拥现成的大体量C端用户,只要设计好激励机制,就能将相当一部分交易用户引导至其PayFi产品上。例如,OKX可能会在交易所账户与Web3钱包间打造顺畅的资金通道,让用户一键划转资产用于日常支付或参与链上理财。这种无缝衔接将极大降低用户体验门槛:习惯了OKX的平台用户,无需另装App或学习新操作,即可享受类似“余额宝”的收益和支付服务。而OKX在品牌信任度上的优势也不容忽视。作为老牌交易所,OKX经历多轮牛熊考验,建立了较强的用户信赖。在合规性方面,OKX更是早有布局:2024年9月其新加坡子公司已获当地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的大型支付机构牌照,这意味着OKX在数字支付代币服务和跨境汇款等业务上获得了官方认可​。 合规护城河将是OKX推进链上支付的一大优势:有了监管背书,OKX在开拓法币出入金、商户合作等方面将比草根项目更为顺利,也更容易获得主流用户和机构的接受。 再次,从技术和生态角度看,OKX具备全栈式基础设施优势。OKX不仅经营交易平台,还开发了自己的公链(OKX Chain,现在的 X Layer)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这意味着OKX可以在更底层的层面优化支付体验,比如通过自有链提供更快、更低费率的链上交易支持,或通过账户抽象等技术简化支付签名流程等。而其钱包产品本身已支持数十条链、丰富的DApp接入,具备扩展为“链上超级App”的雏形。 如果说Infini是用Web2的皮囊包装Web3内核,那么 @star_okx 很可能选择“从底层链到应用全面打通”的路线,自建一个完整的链上金融体系。这种体系类比支付宝在Web2中的角色——支付宝并非简单的支付工具,而是账号体系、资金账户、支付清算网络和金融服务平台的综合体。OKX有能力也有动机去打造类似的全能型链上钱包应用:用户的稳定币等资产由钱包/链上账户托管,在获得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用于扫码支付、转账,或一键参与各种链上理财产品,所有这些操作都在OKX生态内闭环完成。这将真正实现一个“链上的支付宝”愿景,让加密用户体验到与支付宝近似的便利,但底层运行在去中心化网络上。 当然,OKX 产品尚未完全问世(今日上线的更像是早期测试版本),以上描绘带有推测性质。不过行业已有迹象表明头部玩家对PayFi的浓厚兴趣:例如另一交易所巨头 @cz_binance@binancezh 钱包近期公布了2025年PayFi战略,计划把“赚、花、转”功能整合进钱包生态,推动数千万用户将加密资产转化为日常金融工具​。 可见,交易所系钱包正竞相进军这一蓝海。可以预期,OKX 的方案在形态上或许会与Infini有相似之处(如稳定币利息、生息钱包余额),但在运营策略上会更偏向生态联动与合规拓展:可能通过OKX交易所和公链资源,为其PayFi产品导流,并与线下商户、金融机构合作实现支付落地。这是一场“以慢制快”的战役——初创可以快速试错抢占心智,但巨头拥有更深厚的弹药和更广阔的战场。 差异化比较:初创 VS 巨头,各显其能 两款产品背靠截然不同的背景,走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具体差异可总结如下: 集中化 vs 去中心化:Infini 虽然利用了去中心化协议获取收益,但整体产品架构偏向中心化服务——用户资金实际托管在Infini平台智能合约或账户中,由团队调配到各收益渠道,这从其遭遇内鬼盗币也可见一斑​。 相反,OKX的方案大概率建立在去中心化钱包基础上(非托管),用户自行保管资产私钥。但需要注意,为实现类支付宝的体验,OKX可能会在去中心化钱包外层增加一层托管/风控措施(例如有KYC的子账户、社恢复等),形成一种“去中心化内核+中心化保障”的混合架构。所以严格来说,两者在集中化程度上各有平衡:Infini更像金融服务提供商,用户把钱交给它打理;OKX则更强调提供基础工具,用户资金仍在链上自主控制,只是在合规要求下接入部分中心化元素。 品牌背书 vs 产品玩法:OKX 背靠强大品牌和庞大用户基数,本身自带信任背书和流量,推广一款新产品的难度相对较小。用户倾向相信OKX的安全和稳定,对其推出的支付产品愿意尝试,这种信任尤其在涉及资金安全时十分关键。Infini 则缺乏知名品牌光环,只能凭借新颖产品玩法和社区运营取胜。事实证明Infini通过红包、联名卡等创意活动成功破圈,就是典型的“以趣味带动增长”策略。当巨头可以用品牌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时,初创则用差异化体验提高用户留存。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品牌优势能带来更广泛的普通用户,但也可能因为产品缺乏亮点而降低用户粘性;反之,玩法有趣能吸引发烧友和早期用户,但要走向大众仍需进一步建立信誉。 快节奏初创 vs 战略级生态:Infini 作为初创公司,决策链路短、迭代速度快,能够敏捷地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产品方向(例如迅速上线节日红包功能等)。这种快节奏赋予它在细分市场抢跑的机会,但也埋下潜在隐患(安全事故、合规风险)。OKX 属于生态型企业,其产品推出往往经过深思熟虑,被纳入整体战略版图。OKX 推出PayFi服务,很可能是视作未来几年业务增长的战略级项目,在资源投入、风控合规上都会更充分,节奏上相对稳健。一边是小步快跑、争夺先机;一边是蓄势待发、谋求长远。在PayFi这个新兴赛道,我们将同时见证独角兽创业公司和加密巨头生态的不同创新范式。 对PayFi赛道的潜在冲击:不同层面的共振 无论路径差异如何,Infini 和 OKX 的探索都将为整个加密支付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用户教育:Infini 已经通过实际产品向用户证明了稳定币可以“像现金一样”日常使用并获取收益,降低了普通人对加密支付的陌生感。OKX 若推出类似服务,将借助其庞大用户群,把这一理念普及给更多传统交易用户​。两者都在教育市场:加密货币不止能炒,更能成为日常理财和支付工具。 生态协同:Infini 的模式带动了上下游合作,例如接入 DeFi 协议提供收益、联合社区KOL推广等,促进了多方生态合作。OKX 则有望将交易所、公链、钱包、商户等环节协同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态联动。这将丰富整个行业的协作模式,小团队和大生态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资本和合规加持:Infini 的崛起吸引了风投和社区资金关注,但安全事件也敲响警钟,未来合规和审计将更受重视。OKX 等大型玩家入场,自带雄厚资本投入和合规资源(如支付牌照​),为赛道注入了正规军力量。资本加持意味着更多创新项目将涌现,合规参与则意味着监管层面对PayFi的接受度提升,有利于整个领域长期健康发展。 社区驱动 vs. 主流触达:Infini 的成长依赖于加密社区的口碑相传和用户自发推广,体现了社区驱动的威力。这种草根力量使PayFi概念在圈内迅速发酵。而OKX的加入则标志着PayFi开始触达主流人群——当大型交易平台向其全量用户推出支付功能时,PayFi不再局限于极客圈子,有机会走进更广泛的大众视野。社区和主流的融合,将加速加密支付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进程。 综上所述,Infini 和 OKX 分别代表了 “自下而上” 与 “自上而下” 推动加密支付创新的两种力量:前者灵活多变,以产品创新撬动用户习惯;后者厚积薄发,以生态实力奠定行业标准。两者的差异化竞争不是此消彼长,反而有望形成良性共振——共同拓展市场天花板,在不同人群中培养起使用加密进行日常支付和理财的习惯。当下的PayFi赛道正处起步阶段,Infini这样的初创新星带来激情和创意,OKX这样的巨头玩家带来信心和保障。未来几年,我们或将看到加密版“支付宝”与“余额宝”的百花齐放,其竞争与协作所激发的能量,值得所有关注Web3金融的人拭目以待。 @aixbt_agent @Phyrex_Ni
Show more
0
13
16
2
想筹办一个Web3 行业的合规研究小组,和高校学生和一线从业人员一起做些「全球视野的/正向的/非投资取向」的法律合规研究工作。不会太商业化运营,但肯定也不让大家白干活。 有感兴趣的伙伴一起吗? https://t.co/yrSJGjyJr0
Show more
0
44
46
3
加密投资平台 Glider 宣布完成 400 万美元融资,由 a16z 领投,Coinbase Ventures、Uniswap Ventures 和 GSR 参投。此轮融资将用于技术开发和团队扩张,Glider 旨在为用户提供非托管的自动化 DeFi 投资管理工具,并已加入 a16z 加密加速器,计划未来几个月内上线产品。(Fortune)https://t.co/hPYuqrtr1m
Show more
0
0
0
0
投资——就是学会在90%的时间等待! 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中,无论币圈还是美股 要学会在 90%的时间等待, 5%的时间在分析思考, 剩下的 5%时间操作。 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蕴含着投资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01.每次操作完成后的总结,是投资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基石。当一次交易落下帷幕,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需要静下心来进行一次完整且细致的总结。 回顾仓位的多少,这直接关系到资金的风险暴露程度。过重的仓位在市场波动时如同在悬崖边跳舞,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而过轻的仓位或许又会错失良机。 何时出场更是考验投资者眼光与决断力的关键节点,止盈止损的点位设定则像是投资路上的红绿灯,精准的止盈能让利润落袋为安,及时的止损则能避免损失的无限扩大。 仔细剖析赚小亏大还是赚大亏小背后的具体原因,是源于对市场趋势的误判,还是受到情绪的左右,亦或是消息面的误导,只有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下一次操作才能得心应手。 02.确定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是在投资海洋中找准航向。市场犹如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各类投资项目币种、策略琳琅满目。投资者要赚自己认知以内的钱,这是铁律。 一年内专研的币种尽可能不超过10 个,持仓也不要超过 5 个,人的精力有限,将有限的精力聚焦,思维才不容易乱。 往往回首过往的投资经历会发现,超额的收入常常只是来自其中的 1 - 2 只币种,它们是深度研究与精准把握的结晶。 03.交易场上,人性的弱点被无限放大,而读懂“人性”、克服贪婪则是投资者的必修课。当行情开启主升浪,那连续上涨的绿线像是最诱人的糖果,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没有谁能绝对地从头吃到尾。企图抓住每一分利润,最终大概率会被市场反咬一口。 能吃到鱼身已然是极大的成功,在币价攀升初期果敢介入,在行情出现转折迹象时理智离场,不被贪婪蒙蔽双眼,才能在这场与人性的博弈中胜出。 04.独立的思考、独自的判断,是投资者在嘈杂市场环境中的定海神针。投资市场从不缺各种声音,专家的预测、朋友的消息、推特上的热点推荐,众说纷纭。 倘若盲目听从,就会如同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周围的声音或许带着各自的目的与偏见,唯有坚守自己的分析框架,依据深入研究得来的结论做决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稳健步伐。 05.《易经》有云“否极泰来”,这古老的智慧在投资领域同样熠熠生辉。市场有淡季旺季之分,就像自然界有寒冬酷暑。 在淡季时,币价低迷、行情惨淡,许多投资者开始焦虑、恐慌,甚至割肉离场。然而,有远见的投资者明白,这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淡季总会过去,阳光明媚的一天终会到来。 顺势而为,不与大势作对,在市场上行时积极布局,在下行时谨慎防守,才能拥有顺势的人生,让投资成为财富增值的利器,而非吞噬本金的黑洞。 写在最后 在 90%的等待时间里,投资者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养精蓄锐、观察市场、积累知识。等待不是消极的忍耐,而是为那 5%的操作时机做好万全准备。如同猎豹潜伏在草丛,等待猎物最松懈的一刻发起致命一击。 当机会来临,凭借平日里的沉淀、总结的经验、对人性的把控、独立的判断以及对大势的顺应,果断出手,如此方能在投资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收获财富与成长。 共勉! 本文由 #Gateio# | @Gateio_zh 赞助
Show more
推荐兄弟一本好书《世界的逻辑》, 读完就像站上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高台。 它不会告诉你“明天应该买哪个币/哪支股票”, 却会逼你去思考:我每天生活的城市、工作的岗位、消费的选择,本身就是政治和资本力量角逐的产物。 “资本最大的才能,在于它能够制造出危机,然后以新的方式从危机中获利。” 在被动接受叙事的时代,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这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设计。 在一次次“看似意外”的经济震荡背后,隐藏着资本对空间、资源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与再剥夺。 地产泡沫破灭? 金融崩盘? 大规模失业? ——这些从来不是资本体系的失误,而是它的呼吸方式。 这一观点令人警醒。 在日常叙事中,我们总被灌输“危机是个别因素导致”的错觉,而哈维提醒我们:危机是资本的常态,是秩序内的必然。 城市,不是中立的地理空间 在哈维眼中,城市远远不是单纯的人口聚集地,而是资本增值的战场。他写道: “城市空间,是资本自我增殖的场域,是统治与抵抗交锋的战壕。” 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楼、每一条拆迁修建的马路、每一次地价暴涨的背后,都是资本在重新编排空间秩序。 住房,变成了投机的筹码;公共资源,逐渐沦为少数人的特权领地。 于是,我们渐渐住进了“被抵押”的城市。 哈维提醒我们:看见空间,也就看见了权力。 改变世界的第一步,是认清它的逻辑 哈维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没有停留在批判的快感上,而是不断追问: “如果资本拥有改造世界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 认识到资本如何布局世界,就意味着我们也能用另一套逻辑去反布局。 我们依然可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资本的附庸。 共勉!
Show more
0
2
7
1
ABCDE 停止新项目投资和二期募资,完全是我个人想换一个姿势,重新思考如何参与行业的发展。 团队很棒,募资也没有任何问题,两位基石 LP 资金充足且愿意持续支持。这不是资金或能力的问题,而是方向的选择。 坦率地说,我越来越无法认同当前一级市场的生态氛围:许多项目极度短视,只想着如何尽快上线交易所,随后留下的往往是一地鸡毛。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一级基金对此不仅毫无反思,反而大肆宣传自己投出的“上所项目”和短期市值表现,却从不提项目本身的价值创造,更不提这些项目在上所后是否健康存活。 这不是我愿意参与的游戏,更不是我创立 ABCDE 的初衷。对我而言,这样的工作是在浪费时间,而非创造价值,不缺也不想赚这个钱。 接下来,我更希望把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真正推动产业进步的事情上。花时间、下功夫、做策略,陪伴有使命感的团队,孵化出能真正为行业和社会带来长期价值的企业。作为行业的一员,我相信我们有责任推动生态回归理性与健康,而不是被短期博弈所裹挟。
Show more
0
98
28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