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生命力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生命力
向上的生命力比美丽的皮囊更有杀伤力! https://t.co/mRcTpH6ZuA
奶凶奶凶的幼儿园龙舟队申请出战 #非遗传承# https://t.co/iqCBhFzWC2
0
0
0
0
保持饥饿感是打开生命力的开关。空腹,20%是为了美,80%是为了健康。少吃,可规避90%的疾病,空腹10小时,肝脏糖原消耗殆尽,血液中的糖分与脂肪便会开始被消化因此,真正的减肥应从空腹10小时起步,空腹至16小时,人体将启动自功能,脏腑机能也会随之更新一次。高发疾病都是吃出来的,高血糖、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脂肪肝、动脉硬化、痛风等都是吃出来的。科学空腹的好处多多,激活长寿因子,远离亚健康,激活大脑,舒缓压力,情绪稳定减少炎症,深层排毒,清理肠道。保持空腹力可以用半日断食法,逐渐培养空腹力,不论哪个年龄段,都能打造健康的身体。
Show more
0
65
1.4K
295
平凡是一种状态,快乐是一种能力 #生命力# #自由和远方# #发疯# #摄影# https://t.co/4GYfafqTEL
0
2
36
0
恭喜 $BNB 突破800美金 创历史新高,这是崭新的开始 BNB强势突破历史新高,恰逢币安八周年,可谓双喜临门! 作为币安生态的核心驱动力,BNB从2017年的0.1美元飙升至如今的800美元,八年8000倍的惊人涨幅,堪称加密市场的传奇! 币安从初创到全球领先的交易所,凭借创新与稳健并重的理念,持续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与全球采用。 BNB不仅为用户提供交易费折扣,更在DeFi、NFT、GameFi等领域大放异彩,生态版图不断扩展。 八周年之际,币安链交易量激增,TVL持续攀升,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BNB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社区信任的结晶。未来,随着币安生态的持续壮大,BNB有望再创新高,书写更多辉煌篇章! 祝福币安八周年,愿下一个八年,BNB与币安继续领跑加密世界,点燃无限可能! @heyibinance #Binance# #币安广场#
Show more
抽88个8U 助力币安8周年 参与方式:评论+转发(或引推)+点赞 7月23号开奖 兄弟们 我看了币安8周年活动抽奖的公告 还没有人抽到币安锦鲤 而且还有好多大奖都没抽出去 时间还剩下不到三天 表哥这几天酷酷拉新, 准备最后一天猛抽一波! 看看能不能中个大奖! 不管中不中奖, 都希望大家一起来帮我助力一波, 给表哥沾沾福气! 这几天在币安交易也没少赚, 大家也能看到我的币安实盘 币安8周年,我来给大家加码一下 表哥这不废话,直接抽88个8U 给大家助助兴, 我也希望大家能在我的评论区留下一些 跟币安有关的美好的小故事, 情真意切的我直接给 @heyibinance 最后, 祝币安8周年快乐,兄弟们都能抽到大奖! 抽不到锦鲤也没关系,来表哥这里抽小奖! 祝大家发财,被爱,多赚 $BNB #币安8周年# #Binance#
Show more
0
4
2
0
Alright alright 这里是 SAWA,尊贵的 $NGNF 持有者,关于我和 #CHIPCHIP# 的故事,之前也有零零散散写过。 写过的部分不再赘述,历史推文里都有。大抵是我本来只打 Buying 200r 的线下鱼乐局,了解到 CHIPCHIP 以后开始线上战斗,还买了 1% 的 NGNF。 说点儿别的,内核是“好玩”。 Meme 的 CTO/社区/文化,要想延续保持生命力,必然有共识,而 @gokunocool 的西格玛男人到 CHIPCHIP 乃至 Sigma Labs,“好玩”贯穿始终。 好玩是一种态度,摇摆/拒绝严肃/接受一切可能性,Chill 可太 Chill 了,都几把是哥们。 我常常在放手一搏和防守一波之间徘徊,无论是合约还是德州,赌徒和务实左右脑互搏,投机和投资人格在打架。 赌着赌着意识到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比如通过分析筹码成本敢在 NGNF 1.4-1.6M 市值重仓,比如翻前拿到 A5s 敢做 4bet bluff。 胆大心细,拥抱波动。 No Gamble No Future!
Show more
0
0
3
1
「BTC 不需要 Fi,只需要持有就行」 这是令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段话。 但我想理性讨论下,BTC 到底需不需要 Fi ? 很多人说,比特币的使命是「做世界的硬通货」,与金融创新无关 也有人认为 BTCFi 是把比特币带到更大舞台的钥匙,赋予它不只是「睡在冷钱包里」的生命力。 这问题其实可以分三层看: 1️⃣ 价值主张: BTC 作为去中心化资产,它最大的优势是抗审查、全球流动性和固定供应。 这些特性让它适合做价值存储,但如果永远停留在存储阶段,它对链上生态几乎没有贡献,无法让更多用户或应用基于比特币活跃起来。 2️⃣ 经济效用: 持有 BTC,如果除了价格波动外没有其他收益来源,会让绝大多数人倾向把 BTC 留在交易所或硬件钱包,不参与网络建设、也不会在链上产生持续交互。 这种「死水」状态对网络活跃度、节点经济、甚至 BTC 本身的流动性都不健康。 而 BTCFi (比特币金融化)要解决的核心痛点,就是激活这部分「死资产」。 比如 GOAT Network @GOATRollup 通过多资产 PoS 排序器,将链上手续费收益以 BTC 形式返还给节点和质押者,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路径。 3️⃣ 技术可行性: BTCFi 在之前一直受限于技术瓶颈,跨链桥风险极高,Layer2 缺少像以太坊那样成熟的 Rollup 模型。 但 BitVM3 的提出和 GOAT Network 的落地,让在 BTC 原生安全范围内实现 ZK Rollup 成为可能。 比特币网络不仅能保留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还能在二层扩展出高性能、低成本、可组合的金融产品。 ▰ 从用户角度看,BTCFi 让持有者有收益动力; ▰ 从生态角度看,BTCFi 带来链上交易、DEX 活跃度和二层繁荣; ▰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让 BTCFi 真正落地的时间点。 但,BTCFi 不等于泛滥的高杠杆衍生品,而是让 BTC 资产真正参与到去中心化网络的价值流转和增长中。 如果说, 过去十年 BTC 靠「数字黄金」 narrative 攀到万亿市值 那么下一个十年, BTCFi 可能是它继续进化的必经之路。 理性看待 BTCFi ▰ 它不是背离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精神,而是让比特币的网络和价值,真正流动起来。 所以兄弟们觉得 BTCFi 会是 BTC 下一波 narrative 吗,还是伪命题?
Show more
0
32
45
1
LOGO的能量 bonk上的Glonk能否成为金狗再次验证 新房装修,在姑奶奶家吃了午饭,就昏昏欲睡,回家后睡了一个很舒服的午觉,感觉肚子饿饿,就起来吃了一些菜,菜有点咸,拿了一根黄瓜🥒,一边吃一边翘着二郎腿刷手机。 这时候,是我似醒非醒的时候,能量还不错。和潜意识最接近的时候。 看到了华语群里的一条新闻,MEME币Glonk,这篇报道我从头看到尾,里面讲了两个创始人亲自下场宣传,我再一看LOGO,瞬间兴趣来了。 传导性极强的MEME文化 首先,Glonk的故事性非常吸引我,标签比如躺平,虚无主义,悲伤却搞笑,荒诞幽默文化下的角色,很吸引我,这个文化具有爆点,加上双方创始人亲自下场,我预感这个币一定会火。 LOGO的能量 Glonk这个币,它的形象头大,肚子更大,它的下巴很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早期买入的 #PEPE# ,而且它的钝感力更强,爆发力,持久力更大,它的LOGO再告诉我,它一定会流传下去,它的生命力会很持久。 奇门遁甲占卜🔮 看完这篇文章,我就在 @hongshen6666btc 红神大哥阿尔法群里问玩MEME的弟弟们,两个合约Logo有什么不一样,@runyu887 润玉弟弟告诉我bonk的更大一点,形象都一样。 我迅速开始占卜,起了奇门遁甲局,我问它们两个币的生命力分别在哪一宫呈现,占卜得到bonk上的生命力更好一些。 我又问,0.00635买入bonk这个币,我能否在月底前赚钱,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这时候买了69油,又请红神大哥帮我买了200油,因为我要出门买东西。 这算是我的重仓投资meme了。 一起来验证一下,LOGO的能量。 $Glonk ca 8yxD7uSEyEKpJqaSiunworBFzirAsRXKNjD2X1mdbonk MEME波动较大,本文本人有感而发,仅为玄学学术上讨论。 #Glonk# #pepe# #logo#
Show more
0
0
0
0
早上醒来solana 钱包新高了 @believeapp 体系全面爆发 除了平台币 $pasternak 之外 昨天专门说的 $supfriend 也从我说的500k到现在2m 而龙头 $dupe 更不用说了 这个平台的整体气质和其他平台真的不太一样 上面的项目普遍都有比较强的web2属性 而明显这样的平台才更加有生命力 没有出本 狂暴牛市 💎手模式启动
Show more
今天 $DUPE 去了 20M+ 大飞,作为平台币的 Launchtoken 也来到了 22M,大家还在吗! 一周前我就觉得,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个标的极具性价比,因为这是个目前 FDV 仅 6M 的 - 在 crypto 圈内已有声量的、alliance dao @alliancedao 孵化并支持的、创始人能带优质 AI founder 资源进来的 Launchpad 只是从 @Solana_zh meme 的打法来说,快进快出看量看车头居多,价值发现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我发推之后中间一度甚至跌到 2M 出头,但我相信只要行情回暖、只要又有金狗能跑出来,作为平台币一定会被大家再次发现:怎么这么便宜? 和潜水聊的时候我也说了,他们没有选择发个新币,pivot 之后坚持把老币 @pasternak 改名做成平台币,就证明这个币一定还能继续玩下去 很喜欢明月总的一句话:我喜欢买有逻辑的币 (我还在,会找机会出本,起 call 点6M -> 22M,底部 10x)
Show more
0
6
5
0
吴说获悉,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京东集团副总裁沈建光表示,京东稳定币已进入香港“沙盒”测试阶段,未来有望在全球落地。他指出,稳定币业务发展迅速,京东发行稳定币旨在提升全球供应链和跨境支付能力。沈建光强调,稳定币在任何国家或地区发行都必须确保合规,需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原则行事。沈建光认为,稳定币有生命力。https://t.co/OlLDrEVtRR
Show more
0
5
1
0
crypto vc 批量出清了,但娜拉走后怎样?是加固casino内核,还是迎来属于真正builder的时代? 我从来不觉得这两者是矛盾的,Crypto是在法币之外再造一条流动性河流。 它流过做见不得人生意的黑灰产大哥的皮夹,也流向第三世界被无良政府坑害的人民的饭桌。 它流过p小将红绿跳动百倍神话的屏幕,也流向想在这个动荡时代重建全球化做点跨境小生意的老板的账单。 河流的生命力在于无所不至的渗透力。它哺育所有人,通过数人的手,流到我们的手中,浇筑成我们的目光与视角。 需要做的是别混淆应然和实然,wishful thinking 也得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至于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危险的曼陀罗,who knows
Show more
0
2
16
2
《公链战争3.0:我们已经进入了后 Layer2 时代》 我们先回顾公链生态的几次大战: 公链战争1.0:Layer1高性能链大战,主要在2018年到2021年期间,涌现了Solana、BNB、Avalanche等一系列的一层高性能链; 公链战争2.0:Layer2二层网络大战,主要在2022年到2023年期间,涌现了Optimism、Arbitrum、zkSync、Starknet等以太坊系二层网络; 如今,Layer2似乎也已经偃旗息鼓,但Layer2的叙事真的过去了吗? 其实,Layer2叙事并未完全消退,而是从之前的“万众瞩目”转向了“实用落地”。 以太坊生态的 Arbitrum 和 Optimism 已稳固占据 L2 市场,目前 L2 的 TVL 仍高达数百亿美元,交易量持续增长。 这表明了,Rollup 作为扩容方案仍有生命力,只是其已经变成了行业基建,变成了空气、变成了水,所以反而不被普通用户们感知。 与此同时,用户和开发者对 Rollup 的期望也在变化:从单纯的“便宜交易”转向更高的性能、更好的互操作性和更灵活的应用场景。 由此,我们已经进入了公链战争3.0:后 Layer2 时代。 在后 Layer2 时代,有几个显著特点:通用链格局已定,应用链纵向发展,多链互操作性则是横向打通。 多链生态已经成为既定格局,那么解决不同链间的互操作性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有很多项目都在解决不同链的互操作性,其中有一个项目非常有意思,正在构建“Rollups 的互联网”,这个项目就是Caldera 。 @Calderaxyz Caldera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它不试图打造一条“终极链”,而是构建一个“Rollups 的互联网”,让无数条链并存、互连,最终实现区块链的无限扩展。 与传统公链追求“单链霸权”的思路不同,Caldera 更像是一个“基础设施赋能者”,通过 Rollups-as-a-Service (RaaS) 和 Metalayer 解决方案(互操作性),重塑区块链生态的协作模式。 我们可以详细看下这个项目。 1、从扩容到定制:Rollup 的新角色 在公链战争 2.0 中,Rollup 的主要任务是为以太坊扩容。 但在后 Layer2 时代,Caldera 将 Rollup 的角色从“扩容工具”升级为“应用定制平台”。 Caldera提供一键部署的 Rollup 引擎,支持 Optimism、Arbitrum 和 ZK Sync 技术栈,让开发者能快速创建针对特定需求的链。 应用链也是后Layer2时代的发展方向之一,有许多热门方向: (1)游戏链:如 ApeChain,优化低延迟和高吞吐量。 (2)DeFi 链:如 Manta Pacific,强调低成本和高性能。 (3)AI/DePin 链:如 Bluwhale 和 Spheron,支持数据密集型应用。 这种“让应用变成链”的能力,迎合了多链生态下垂直领域专用链的需求。 即使 Layer 2 的扩容叙事不再新鲜,定制化区块链的趋势正在为 Caldera 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2、Metalayer:多链世界的“粘合剂” 多链格局的形成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链与链之间的孤岛效应。 资产跨链转移缓慢、成本高昂,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协同更是难题。 Caldera 的 Metalayer 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传统的跨链桥,而是一个全栈互操作性解决方案。 其亮点包括: 意图驱动桥接:用户无需复杂操作,系统根据意图自动完成跨链流程。 秒级结算:相比传统桥接的分钟级延迟,Metalayer 大幅提升效率。 在后 Layer2 时代,互操作性已成为区块链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一。 无论是模块化设计的 Celestia,还是跨链协议如 LayerZero,行业都在探索如何打破碎片化。 Metalayer 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服务于 Caldera 生态内的 Rollup,还能连接更广泛的多链世界,成为一个“互联枢纽”。 这让 Caldera 在 Rollup 叙事淡化后,仍能占据战略高地。 3、生态底蕴:从概念到落地 Caldera 并非纸上谈兵,其生态数据还是挺亮眼的: TVL超 6 亿美元、交易量超3.7 亿+ 笔、唯一地址超1000 万+,超越部分领先 L2。 更关键的是,主网上运行的 30 条链,覆盖以太坊 L2/L3 的四分之一,支持 Manta Pacific、ApeChain、Kinto 等项目。 这种成熟度让 Caldera 在后 Layer2 时代拥有“先发优势”,无需从零开始构建用户基础。 4、Caldera 的价值再定义 在公链战争 1.0 和 2.0 中,性能和扩容是核心命题。但在后 Layer2 时代,区块链的竞争已转向生态协同和应用落地。 Caldera 的价值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1)定制化赋能:从通用扩容转向专用链创建,满足垂直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2)互操作性核心:Metalayer 将 Rollup 和多链生态连接起来,解决碎片化痛点。 (3)技术灵活性:支持多技术栈(Optimism/Arbitrum/ZK)和多结算层(Hyperliquid/Berachain),顺应行业新趋势。 相比之下,类似竞争对手 AltLayer 更依赖“重质押 Rollup”等创新叙事吸引眼球,但生态规模和实用性尚不及 Caldera。 Caldera 的策略更像“稳中求进”,在 Rollup 基础上延伸出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5、后 Layer2 时代的启示 Caldera 的“Rollups 的互联网”愿景,实际上是对区块链未来的一种隐喻。 公链战争 1.0 和 2.0 都在追求“单一最优解”,但现实证明,多链共存才是常态。 Caldera 的横向扩展理念其实在提醒我们:区块链的成功不在于某条链的霸权,而在于协作网络的价值。 如果互联网的崛起源于 TCP/IP 的互联互通,那么区块链的下一阶段,或许也需要一个类似 Caldera 这样的“协议层”来实现多链协同。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Metalayer 的落地复杂度、多链管理的成本、新兴 L1 的竞争,都可能影响 Caldera 的发展。 但其成熟的生态和前瞻性的设计,已让它在后 Layer2 时代站稳脚跟。 后Layer2时代,大家开始卷多链互通、多链互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到底谁能跑出来呢? 我们可以持续关注这类项目。
Show more
0
16
31
7
《墓碑与河流》 很久以前,河水,是装在石头里的。 我们把那些石头叫做“钱”。它们很沉,有漂亮的纹路,握在手里,有一种坚实的、永恒不变的感觉。我们用小块的石头,换取面包。用大块的石头,建造房屋。 我们相信石头。因为石头,不会说谎。 然后,河水,开始自己流动了。 我记不清那是什么时候。没有人在意。起初,那条新的“河”非常细小,只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像一条害羞的银色小蛇,悄悄地流淌。 那时,来过一个“摆渡人”。 他没有船。他只是站在旧的、干涸的河床边,对所有的人说,他愿意用一张“网”,来换取我们手中最重、最美的那块石头。 那是一张用光线织成的、几乎没有重量的网。 我们都嘲笑他。用坚固的、永恒的石头,去换一张虚无的、一碰就破的网?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 我记得,我当时紧紧地攥着我那块最漂亮的、刻着一位古代总统头像的石头,生怕被那个疯子骗了去。 我看着他,摇了摇头。 他没有坚持。他只是对我笑了笑,然后走向了下一个人。 …… 现在,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河边。 那条新的“河”,如今已是滔天巨浪。但它很温柔。你从来看不到它的波涛,你只能感觉到它的“流”。它无声地流过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房屋,我们的身体。 那些当初用石头换了“网”的傻瓜们,成了第一批“渔夫”。 他们把网撒进河里。他们捞上来的,不是鱼。 有时候,是一段音乐。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是一捧能让作物在一天内成熟的、发光的土壤。他们从不储存,他们只是,需要的时候,就去河里捞一点。 而我们,这些紧握着石头的人,我们被留在了岸上。 河水,流到我们身边时,会自动分开。它仿佛很不喜欢石头的“重量”。它绕开我们,继续向前。 于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开始干涸。 我的房子,墙壁上出现了像龟裂土地一样的缝隙。我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带着一股铁锈的味道。我种下的植物,叶子总是焦黄的,仿佛被一种看不见的火焰,燎去了所有的生命力。 我开始变得……“干燥”。 我的皮肤,像一张被揉搓过的旧羊皮纸。我的邻居们,那些同样抱着石头不放的人,也都是这样。我们像一群被遗忘的、正在风干的标本。 我们不敢离河太近。因为,每当“渔夫”们从河里捞起他们的“收获”时,他们身上那种被河水浸润的、鲜活的气息,会让我们感到一种针扎般的、被灼伤的疼痛。 昨天,一个“渔夫”的小孩,走到了我的门前。他很年幼,手里也提着一张小小的、用晨光织成的网。 他看见了我,和他脚下干裂的土地。然后,他看见了我怀里,那块被我擦拭得锃亮、我最后的石头。 他没有怜悯,也没有厌恶。他的眼神,像河水一样清澈。 他只是好奇地问:“您的石头,真漂亮。” 然后,他歪了歪头。 “可是,它不会让你觉得……渴吗?” 那一刻,我所有的防线都崩溃了。 我发疯一样地冲出我那正在腐朽的屋子,冲向那条我既渴望又恐惧的“河”。我抱着我那块沉重的、坚实的、我曾以为是整个世界重量的石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它狠狠地扔进了河里。 我以为,这是一种献祭。一种迟来的、卑微的交换。 但是,没有。 河水,在石头落下的那个点上,像被烙铁烫到一样,瞬间,向两边分开,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空洞的圆形。 我的石头,没有沉入水底。 它就那么悬浮在那个空洞里,被整个世界的“流”,无声地、永恒地排斥着。 它永远也无法,再融入那条河了。 我站在岸边,看着那块石头,和我自己。 我终于明白了。 那个“摆退人”给我们的选择,从来都不是“石头”或者“网”。 而是,“过去”,还是“未来”。 而我,选择了抱着一块沉甸甸的、美丽的、永恒的……墓碑。
Show more
0
0
3
0
要在明白什么道理后,你不再焦虑了? 写给亏损迷茫期你的兄弟们! 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能彻底解决人的焦虑感 。 自由不是答案,还会放大空虚。 很多人以为,辞职自由了我就不焦虑,恋爱了我就不焦虑,赚到钱了我就不焦虑。 但现实常常是,每一次达成后的兴奋感都会快速消失,新的空虚却会再次升腾。 你辞掉了工作,焦虑没有消失;你搬到了理想城市,却也觉得不过如此;你拥有了一段关系,却依旧有感觉自己没有被真正理解的时刻。 人的空虚感是一种常态。以兴趣为生,并不会因此热爱每一天;建立亲密关系,也不能完全抵御孤独。 当生活不再有外部的强制要求时,自己和世界之间那种无所指的茫然会更加猛烈。 所谓理想生活,也许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幻觉。 社交媒体 有很多理想生活的模板:在京都喝茶写字,在意大利晾晒白衬衫,在巴黎的公寓里跳舞。 这类场景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们有滤镜、有距离。 但真当你到了这些地方,空虚也会如期而至。你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我在哪里,而是无论我在哪里,我依然不确定自己是谁。 人之所以会空虚,不是因为没有好生活,而是因为我们活着本身就要面对一个无法逃避的真相:这个世界没有为我们量身定做坚固的意义,我们只能自己去赋予它。 而这种赋予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内在的劳动。不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题,而是叩问自我的开放式问题。 过去我焦虑,是因为我以为一切不安都必须有解法。情绪来了要调节,关系坏了要修复,工作焦头烂额要立刻变好。 但后来发现,有些问题是没有快速的解决路径的。比如孤独,比如自我怀疑 ,比如对人生意义的空洞感。你越急着摆脱它,它就越萦绕在你身边。 你越执着于成为某种人,越容易把现在的自己变得不可接受。而你越温柔地看待此刻的自己,反而越容易前行。 空虚不是要打败的敌人。正是因为你不是一个完全麻木的人,所以你才会察觉到这无名的空白。而每一个空虚的时刻,都在提示我们,去倾听、去看见、去深入那些没有被清楚的部分。 真正停止焦虑的那一刻,不是在得到答案之后,而是在意识到答案本身并不存在。真正的生命力,也不是存在于抵达之后,而就是那种正在挣脱的内在张力。 所以后来我开始允许焦虑,并把它当作更新自己的前兆,和创造力 的入口。 不是你选择了对的职业、对的城市、对的人,就能得出安宁的结果。 不是每一条路都通向明确的意义。 不是人生所有的阶段都有标准动作和完美剧本。 我不再期待生活某一天终将安稳。我也不再期待有一个人、一个事业、一个选择能彻底消除我的空虚。我开始理解,那种到达彼岸的幻想,就是我们制造焦虑的根源。 世界在变,人在变,关系在变,身体在变。不安不是我的人生出了错,而是正在流动。 当你不再要求谁给你一份满分答卷,你才开始真正地书写你自己的故事。 当你不再抗拒那种未完成、未抵达、未命名的状态,在动荡中建立起自己的重心,你就拥有了和生命同频的自由。 兄弟们要明白,将这些对人生、焦虑、空虚的思考,映射到交易里,是相通的:交易没有一劳永逸的 “完美模式”,别执着靠某个策略、行情节点彻底消除风险焦虑。 市场时刻在变,波动是常态,要允许不确定性存在,接受每笔交易可能不完美。 停止焦虑不是找到永恒答案,而是明白交易本就充满未知张力,在行情的 “未完成” 中锚定自己的节奏,不抗拒波动、不苛求绝对盈利,与市场同频,才能握住交易真正的自由 。
Show more
0
6
31
2
说说好奇心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对各种各样的的事物都很好奇。小时候想知道,就问父母问同学,问村里的长者。他们大都答非所问,却可以讲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后来随着年龄见长,身边人的见识已经满足不了我对更广阔世界探索的需求了,我就在书里寻求答案。还记得初中时,学校晚自习放学后,我一个人躲在床上读我哥在地摊上买的《发现》。上面探寻史前文明、追寻UFO等,都非常有趣。只是杂志都是地摊上买的,有一期没一期的,没法连续探求。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喜欢阅读,其实并不。那时候,我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蜻蜓点水的了解点皮毛,根本不会深究。好像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当有人提起的时候我总是了解那么一点,比其他同学啥都不懂有那么一点优越感。 在生孩子以前的二十几年里,虽然我也勉强研究生毕业了,但我真是不那么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因为总觉得坐下来就辜负了大好时光,会减损我的生命力。不得不说,那时候精力真旺盛啊,不知道什么叫张弛有度,做什么都全凭一腔热血。也因为毫无保留,总是碰的头破血流…我不得不总结经验教训。 等到生了孩子后,随着孩子的降生,个人角色的转换,童年的创伤慢慢被唤醒,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飙升,对任何事都过度紧张,好像要把婴儿期我爸妈没有给足的关注和重视,加倍给予我的孩子。 我的神经质搞得家里鸡飞狗跳,也把自己整得产后抑郁了。但是没有人理解我,我妈说我作,我婆婆说我神经病,我老公也对我很无语,我自己也天天失眠,总在琢磨谁那个地方没做好,憋着劲儿要第二天跟ta吵一架… 我状态好转是从家里装修房子开始的,那个時候孩子八九个月大,我妈不愿过来帮我带,我婆婆也不愿跟我们一起住,就只能把孩子留在我婆婆那,我跟老公一起忙装修。搞装修那段时间,做攻略、请装修公司,搞设计买材料都是我拍板,装修搞完了,我的抑郁症也好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的抑郁症虽然看起来是生孩子引起的,其实是由于新生命的到来让我的生活突然失序了,我对很多事情失去了掌控感,它很快击穿了我的安全防线,让我不知所措。体现在情绪上,就是任何事情没有达到我心里预期,都会让我愤怒。我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没有人可以帮我,我就一天天深陷在情绪深渊里无法自拔,直到新家装修,我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安全防线才得以重铸,人的精神状态才好了起来。 后来就一边带娃一边写公号,当我发现我的很多想法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尤其是不断看到有读友反馈说,TA 觉得我的文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我有了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想要持续输出,就得大量阅读。那时候每天查资料写文章,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搞明白并写成文字,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仅满足了我的价值感和好奇心,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好像一下把我从泥潭送到了云端。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开始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原来不懂的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甚至如饥似渴。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突然就悟了。我如饥似渴的阅读,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好奇心和虚荣心,而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安全感。 小时候我并不是一个敏感的人,但常常会感到不安,对各种事情好奇并寻求答案,能让我在无常的生活中增加确定感,降低我的不安全感。现在也一样。只是到了三十几岁,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无意识行为。 人的意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你能意识到的,更多主宰你行为原则的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意识。荣格说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无意识的强迫症重复。若想改变命运,就要先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无意识。
Show more
0
0
0
0
$SHELL在一个月强劲上涨 +92.83%,特别是Shell Launchpad 代币 $VICO一周时间从200k上涨到2m,让很多人开始注意到MyShell这个项目接下来有一大波动作。 作为BNB Chain最重要的AI项目,MyShell与BNB Chain布局基本同步,都是在构建【流量获取】到【价值实现】再到【流动性交易】的完整生态体系。比如MyShell最近推出的“流动性支持计划”,直接奖励10万$SHELL,为表现优异的 Agent Token 提供“官方钱包直接注入 + 永久保留”的流动性支持。 Shell此举是为了将Launchpad平台打造成,BNB Chain上最大的AI Agent发射平台,真正的Builder就应该像他这样,是能够推动AI Agent进入【价值实现】的更高阶段,从而带动AI Agent第二波热潮。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仅凭一个AI Agent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AI Agent才能推动Web3 AI Summer。 在牛市的时候,最快发行AI Agent的方法是launchpad,https://t.co/Dcx6Fkkomz曾经通过代币实现AI Agent的部署、变现和所有权共享,这种模式让当初AI meme 大行其道,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但当市场下行的时候,这种模式逐渐被反噬。 市场也逐渐体会到了CZ说的,Agent不应该注重Token,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Utility上。只有真正做到市场需求的产品,用户愿意为之消费,投资者才愿意投资。 在 BNB Chain 做技术的项目不少,Myshell 通过ShellAgent框架提供的Basic Mode、Pro Config Mode等组件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AI Agent和其他框架服务组件。 作为25年 BNB Chain AI战略的核心项目之一,Myshell 围绕 Agent 生态与 Meme 生态全面启动新计划—— Myshell LPD LaunchPad ,为行业注入资本、资源与流量。 与Virtual 等项目的Launchpad平台不同,Myshell想要构建一个从开发者、用户、投资者三位一体的均衡发射台。开发者创作的AI Agent能满足市场需求,具备持续的商业变现能力;用户得到 Agent 提供的应用价值,愿意为产品付费;投资者给潜力较大、表现较好的AI Agent提供资金,帮助AI Agent成长,同时获得相应的投资价值。 从 MyShell LPD LaunchPad 公告来看,提供的100万 $shell “流动性激励计划”的目标是扶持真正的 Builder,共建一个有生命力的链上 AI Agent 宇宙。 为了激活 “100万 $shell 流动性激励计划”,官方还植入了两个配套活动,比如: “黄金 Agent Token 争夺战”,这个活动是在“流动性计划”前5名中选出2个黄金 Token,每个 Token 300个钱包平分 5万 SHELL,共发放10万 SHELL。 交易榜单挑战赛,提供24万 SHELL奖励,共12天,分4轮,每轮3天,5月17日截止; 从上面可以看出MyShell并不鼓励AI Agent仅靠发Token获取盈利变现能力,而是想让平台上的AI Agent 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变现路径,通过AI Agent提供的应用价值换取用户付费,使AI Agent自增长,完成“需求—消费—交付”内循环,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 在 Web3 市场中,每当基础扎实的项目启动新计划时,往往是价值重估的转折点。此次 LPD 活动,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适合初学者的“经典模式”、为高级开发人员提供的低代码的“专业配置模式”以及无需编码即可构建专业框架的ShellAgent模式,在平台创建有用的AI Agent。通过不同模式的选择,以及官方激励策略,很有可能成为 MyShell 下一阶段增长的关键触发器。当AI Agent开发越来越多, $SHELL 的代币用例一定会得到相应提升。
Show more
Our AI creator community showed up strong with the launch of Shell Launchpad. Now we’re turning up the heat. 🔥 1.34M $SHELL is being deployed to boost liquidity and ignite trading. Welcome to the MyShell Agent Token Trading Season: https://t.co/FByNfedfb4
Show more
0
0
0
0
今天 @boopdotfun 上跑出来的新币 $Pork 不知不觉已经速通8M了。 $Pork 的背景我们上个月聊过,是tiktok上一个很火的meme(https://t.co/sK0p7Wh8DA)。当时炒作的ticker是他的死对头 $TIM 。最高跑到了5M。 这次boop上发射的 $Pork dev是velo团队的@zoomerfied。Velo本身是一个类似知名度非常高的交易所数据分析工具。 当然抛开dev的背景不谈,最近也有不少大V公式化发币来白嫖空投。也因此有些KOL宁可不领空投也不愿意发币,点赞 @0xSunNFT@hellosuoha。 这次 $Pork 选择的题材终于是大家有认知的一个meme,特别是给西方的玩家一个来boop玩的理由。反观之前boop上跑出的meme,什么boopa,boob,poob,dooq全家桶,没有什么meme的感觉,最后的走势自然回归到了pvp盘的样子。 这次 $Pork 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做launchpad不仅仅是要有ponzi的机制,做市商的拉盘,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找到真正有生命力的meme题材 @dingalingts
Show more
0
1
2
0
Virtual 近日又更新了一些内容,写一下思考和接下来的操作策略。 1,增加了一些支持质押获得 Virgen Points 的 agents 代币(截图中下面那一行)。 和之前支持的 $VADER 一样,都是老币,但有一些是比较小市值的,市值靠前的像 $AIXBT $GAME 反而没支持。 暂时不清楚筛选的标准,以及质押得分的比重,这部分还是保持黑箱。 但现在 Virgen Points 是有价值的,精算师可以算出来获得积分的成本和打新的价值之间的套利空间。 我不是精算师,选择了买入列表中市值最小的几个:$XAVI $GUAN $H4CK 一个猜测:如果 Virtual 是希望靠质押拯救一些老项目的话,或许是在众多老项目里筛选了一批有一定价值但是丧失了流动性的 agents,所以一些大市值的龙头不需要质押,因为它们本身流动性还好。 但是此举是否会分散新增资金的注意力?毕竟现在 Genesis Launches 跑出来的优质项目市值也还不高,虽然 $BIOS 最高冲到了 15M,但除此之外只有三个项目市值大于 1M,其余都在 1M 以下,断层比较严重。 2,上线了钻石手奖励分和卖出冷却时间机制 属于之前黑箱机制的一部分,现在做了 UI 放在分数界面了。 简单来说,就是参与 Genesis Launches 打新之后,如果选择持有,将获得额外奖励的钻石手分数;反之,如果选择卖出,将触发一定的冷却时间,在冷却时间内将减少获得的积分。 当然,具体的数值仍是黑箱,可以精算一下。 这里增加了一些博弈点。打新与攒分/持有与卖出两两组合形成了(2,2)的博弈和循环,目的应该是为了延长打新模式的生命力,避免一些大户入场撸分然后占据了过高的打新比重。 我的策略是,可以考虑分几个地址操作。比如钻石手地址选择打新+持有策略,尽量攒分,然后参与自己看好的项目拿住长持;交易地址可以选择打新之后卖出,或者在没有积分的情况下选择开盘后买入波段。 Yap @virtuals_io
Show more
0
3
1
1
看到昨天ABCDE宣布停止投资,还是挺唏嘘的,这也是亚太地区少数扎实看项目投项目的一级VC机构。去年二季度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币市小币变化的底层逻辑,都集中在转发的帖子里,当时提出了“币市新常态”的概念:越来越成熟的市场,有效性越来越强。有效性的体现就是最具成长性(叙事)和确定性的标的一定是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和资金,要知道资本市场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未来币市这方面体现的也会非常彻底,那么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如同美股一样,现在看基本上都应验了 本质还是对过去几年高歌猛进的一种清算,所谓的高歌猛进在于: 上一周期大量一级VC大规模扩张(正好对应就是21-22年一级VC募资大爆发,一般三到四年的投资周期)带来的一级项目估值扩张严重不匹配项目发展的阶段进; 然后创新乏力没有价值落地叙事证伪; 这两点最终导致的就是项目估值天花板不断下移,想象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就是惨淡的现状 除了defi这一赛道虽然没有大起色,但是创新和价值还是能有相当的共识,绝大部分板块赛道都回到原点,无论是币价还是产业状况。但也不是没有亮点,如23年有聊过,没有十倍效率提升用户很难从web3大规模向web3迁移,但是在资产的创造、发行、交易和流动上加密世界则是天然的十倍效率提升。这两年特别是24年链上资产发行大行其道,正是这种十倍效率提升的一种表现。 虽然也有人说这是赌场的进一步体现,但换个角度17年ico大行其道孕育了19年Defi的萌芽 和20-21Defi的爆发,一直到现在还能延展到RWA概念。也在想当下的链上形态可能只是早期,后面也会孕育爆发新的东西出来,已经有迹象和苗头。 这里容易盘主@thecryptoskanda 说的https://t.co/Xk21FLqiZY市场持续奖励的,就是‘可以不断以最低成本创造出兼具高波动性、高流动性的资产和市场’的团队”,当然市场也会持续奖励那些发现了趋势并且积极拥抱趋势的投资者。 当然坚守加密创新项目如果也拥抱链上资产发行,从低估值开始,注重项目价值捕获并能回馈到代币经济模型里,让投资者能享受到项目成长的红利,也能爆发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可能是加密世界创新的“至暗时刻”,想起来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时在英国议会下院喊出了“至暗时刻”,恰恰也是那个时候从敦刻尔克撤退的三十多万英法联军孕育了四年后的盟军反攻。 贴上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的标题《绝境与生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绝境中寻求生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Show more
关于对山寨币的看法迭代和进化: 经历过币市两个周期以上的老人,对过去大周期内千币齐飞、鸡犬升天的情景估计很怀念,本周期走到现在很多人其实是破防的,小币涨的慢跌得快一波回到解放前。从三月份到现在我自己对小币的认识也是逐步进化的,今天正好把之前的推文梳理下 1、三月份认为这一周期山寨季可能是是很温和的,https://t.co/ZvNzAMHZnr 温和在于走势上振幅很大,进三退一或者进三退二是常态。没想到一语成谶,四月以来很多山寨币腰斩,跌了六七成比比皆是,真是涨三倍跌两倍甚至幅度更大。 核心原因就是: 大饼etf来的资金只拥抱大饼; 体量太大、我应该是最早从市值角度看未来的走势,这一周期几十亿美金起步,百亿美金非常多、体量越大幅度空间自然被压缩了。 2、在四月从美股当下分化的状态推演提出了币市新常态 https://t.co/hw87UwrpoO 结论是:越来越成熟的市场,有效性越来越强。有效性的体现就是最具成长性(叙事)和确定性的标的一定是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和资金,要知道资本市场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未来币市这方面体现的也会非常彻底,那么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美股5000家公司后面3000家平均市值8亿美金、日交易量不到200万美、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事实。美股的分化也不是今年才形成的、也是持续了好多年。币市新常态未来也会如此 3、如果用美股类比、那么未来币市结构就很清晰了 https://t.co/io32zEVgti 美股现在分层很严重:领头的Big3和Mag7,中间近百家二线市值股票,然后几千家中小市值股票。如果硬要类比,大饼、以太、bnb、sol这些强势主流更像是美股二线市值股票,过去一年多表现很不错涨的不少回撤幅度也还可以,之前也能跟上Big3和Mag7。 其余币市山寨其实更像是罗素2000指数(美股小盘股代表性指数),从底部涨了一些但是很快就泄了、距离前高还有相当距离(不过近期因为降息预期罗素2000稍微彪了下、币市山寨还在趴着)。 4、当下山寨的困境是如何发生的 https://t.co/ZNaWF2iHjF 上一周期的火热极大地催生了crypto vc的体量,VC体量越大就越难以投小项目再加上我也是有一帮背景非常好的创始人入场,联手推高一级市场估值,今年发现市场流动性并不充溢、二级根本接不住这么高的市值。 再一个就是应用落地遥遥无期,市场受够了重复造轮子且没有价值创造 5、新常态下如何投资 https://t.co/hUK6V7NqvH 币市投资以前重择时(大周期底部或者一波大行情起步阶段,大饼引领后小币齐飙),以后就是择时和择币并重(标的筛选重要性远胜以往) 而且要明确大家以前想象的山寨季是鸡犬升天,实际上未来山寨季可能只限于那些主线叙事逻辑板块的龙头,然后大部分小币可能就是一波流,来的快去得快。 6、如果再结合未来一两年有限度宽松的基准情景 https://t.co/BtFCN5otWm 分化和结构化市场可能依然会出现,市场宽度也会部分扩大从极度集中扩大到少部分确定性和成长性兼具的标的上。 漫天押注可能就不是好的选择了,降低预期把仓位集中在少数共识度强、流动性高的标的上可能是最稳妥的选择。
Show more
0
10
25
4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布道者,无非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菜菜为代表的拉新+反佣,他们把新用户带入圈子,菜菜跟别人不同他是那种愿意手把手教你一些东西的,比如@btc_cai 第二类,是以@justinsuntron@cz_binance 为代表的行业领袖,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推广加密行业 这二类人,看似路径不同,本质却相同,他们都在为 BTC 做布道,用自己的方式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我和 @btc_cai 的相识是在抖音,当时她的昵称里就带着ok交易所反佣。我刷到她评论 $BTC 和 NFT 的视频后,主动私信了她。她不仅耐心教我注册交易所、入金流程,还详细解释了各种术语。那时我只是入金了几百块人民币,她也愿意认真服务我。哪怕我一开始没赚到钱,她还是不断鼓励我、引导我,这对新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另一个维度的布道者,则是 @justinsuntron 孙哥和 @cz_binance 大表哥这种行业推动者 孙哥花4000万人民币拍下一根香蕉,又斥资数亿办展览,所用的都是带有交易所名字的名义。他用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告诉圈外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 大表哥更是直接给美国政府交了40亿罚金,霸榜全球新闻,而他的身份是币安创始人,媒体和公众自然会好奇:什么是币安?币安做什么?从而将关注引入整个加密行业 这些行为,说到底就是布道。他们没有止步于圈内说给圈内人听,而是主动把流量从圈外引进来,为整个行业输入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布道者
Show more
这是我为行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体现,22年在抖音做拉新,拉到了嗯哼@EnHeng456 太子,辅助他下载注册了 #OKX# 并由此进入web3。 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就是我们这些没有存在感 被忽略的节点/代理,在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而这些人 后来可能会成长为行业的布道者,建设者。 https://t.co/wjtOVwkLWJ
Show more
0
3
11
4
2025 AI X Crypto - 契子 - 散户手里资源的去中心化是个伪命题?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0xAlexon上一条讲去中心化云的视频有感而发,里面提到了去中心化算力,包括近两年的Uber和滴滴,都让我深感共鸣 但契子可以从更加久远的年代说起 - 那是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Helium这个项目时的Feel “NGMI - Not gonna make it” 当时的第一感觉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是因为我在进入Crypto之前在一家电信运营商做网络工程师,我的部分工作就牵扯到配置各种各样的Radio,然后我们的安装工程师爬去各个楼顶,塔顶把这些Radio装上 整个流程牵扯到Radio的软件配置,安装时候高度,方向,角度,阻挡物,发射频率等各个参数的调整,后面因为天气,环境,新增加的阻挡物,与其他Radio信道的冲突等等还有无尽的维护要做 当然我们用的Radio比Helium要贵要复杂,但本质上差不多,都是拿Radio来组成一个网络 在我眼里,商业组网是一个专业的设备+专业的团队才能干的专业的事儿,Helium把专业的团队这个要素拿掉了,所以我觉得NGMI。 至于后面Helium凭借叙事+Multicoin一波大奶起飞,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但至少Helium的设备是专业且统一的 然后再来看我们上一波AI的叙事 - 去中心化算力 散户手里用来打游戏的那些个型号与质量参差不齐的显卡时不时贡献出来给正儿八经的商业AI的训练或者推理做算力供应商?共享算力Airbnb? 我只能呵呵…… 因为相对于Helium,这次不仅连专业的团队没了,甚至连专业的设备这个因素都消失了 这你能整出来个啥? 纯叙事呗 我们Tech Lead当时挂了两张卡上去挖,果不其然一天几次的掉线频率 后面大家也都知道了,当时过来挖这些去中心化算力的大头根本也不是散户手里那几张破卡,都是大户租的AWS,阿里云上面的云算力。本质上最终收益的都是这些Web2的云算力厂商,我们二级市场买币接盘相当于给他们付费了 过去两年聊了上百的AI项目,也没见到几个真的用“去中心化算力项目”做自己算力供应商的,Web3的“伪AI”项目都不用Web3的算力供应,你指望Web2的“真AI”项目来用Web3的“去中心化算力”? 还记得我去年底发2025年三大主线 - Payfi,AI Agent,Meme那个帖子里提到过的这段话不? -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聊过一个去中心化算力项目,Founder非常“实诚”的告诉我们,来了比较大的或者商业化的算力需求时候会直接丢给他们的中心化机房去跑,不会交给散户GPU算力的,但可以前台“包装”成散户算力也参与的感觉”。 人家这个Founder起码是真诚,且知道商业可行性的 所以说一千到一万,这种类似的项目要真的有人用,抛开传播这个因素,底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1. Business SLA - 商业级别的可用性 2. 在满足1的同时,找到当时那个时间点,或者说那一段时间线附近成本/效率的最优解 根据这两点来看看目前Web2或者Web3的一些代表项目,你就会豁然开朗 最早的“去中心化下载” Bittorrent - 其实不太符合1,因为经常你想要下个动作片但是找不到人做种,但人家本就是个开放的P2P下载协议,主打一个共享又不收费,所以生命力一直很顽强 BT最终被杀死(拿国内举例),终局当然是网速的提升,4G,5G,短视频,在线观看和手机端的用户习惯直接KO了下载这件事本身。但在终局之前,是迅雷,网盘这些杀死的纯BT。因为人家虽然烧钱,但烧出了1,从此不再担心“谁有种子”这件事儿,大家也就不再使用纯BT下载软件了 上文提到过的Uber/滴滴 - 这几次回国,我基本都是用的都是曹操专车,虽然稍微贵点,但人家统一的枫叶车型体验真的是舒服。就像Alex在视频里所说 - “到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个人车辆还能占到营运车辆行业的多少呢?最后剩下的都是各个有组织的单位去管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辆车,然后去接入这个网络,这才是符合我们社会与商业结构的一种组织形式”。结合我个人的打车体验,这种模式对于1和2都是一个Boost 想通这一点,你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V神几年前就表示,区块生产的中心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利益驱使下的商业模型最终一定会收敛成这个样子,比如你看下个月的布拉格升级里一个重要的EIP-7251:将单个验证者的质押上限从32 ETH提升至2048 ETH,减少验证者数量及网络通信负载,提高质押效率 但只要ETH保证“验证的门槛足够低,足够去中心化”,那么我们依旧可以说ETH是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的项目,这也是ETH技术路线图上不变的宗旨 遥想2年多前聊完@megaeth_labs,我直接拍板梭哈的部分原因,也跟此理念有关 所以回看做了7,8年永远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去中心化存储,这两年看似充满希望的去中心化算力,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反倒是天生注定就是半中心化的@doublezero 这种项目我在去年第一次看到时就无限看好,可惜估值确实贵到有点下不去手 (当然就算下得去手第一轮也挤不进去 - - )…… 未来几篇会围绕去中心化模型/数据/训练/推理/Agent等一一展开,See U Soon~
Show more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