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最合理人厕体验
People
Not Found
Tweets including 最合理人厕体验
总有傻逼问用男人嘴做马桶什么感觉,就我用你们嘴当马桶已经习惯的这种松弛感,演都演不出来,这么多年的使用,已经让我不再问自己为什么用你们嘴做马桶了,只是用一个马桶而已,你会在你家马桶上排泄的时候很局促想很多么? #圈养厕# #人体马桶# #上贡吃排泄物# #女王厕奴# #禁锢厕位# #最合理人厕体验# https://t.co/04kGJsCsYn
Show more
0
11
1.1K
165
Doodles TGE 完全符合我的预期,很典,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人会买它的币,所以现在这样的走势,并不奇怪,反而算合理。 借着这个事情想聊一聊我对于应用层项目发币的看法。 很多 Web3 应用项目都有一种幻觉: 「我发个币,只要设计出足够的 utility,整体就能转起来。」 也许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也可能是被交易所、VC 教育出来的。但我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1|没有人会因为 utility 而买你的币 很多项目设计代币的第一步是:我要让它能用。 于是开始设计打赏机制、门票机制、平台费折扣、解锁内容、社区治理、升级道具……看起来丰富得很。 但问题在于:能用 ≠ 想用,更不代表会买。 我认为,一个应用层代币靠功能驱动 demand 的逻辑,从第一天起就站不住脚。为什么? ① 用户压根没使用动机 你给用户设了一条路径:要用功能 → 先买币 → 再消费。但这个「先买币」的动作,用户不会主动做。 - 打折、解锁、权限,这些功能在用户眼里属于「默认应该有」的,不足以驱动购币行为。 - 功能没有排他性,不形成痛点,为什么要用你的?更别说流程繁琐还得承担资产波动。 - 用户是短期使用心理,而 token 是长期交易性资产,二者错位。 ② 功能无法形成主权 Web2 的积分、会员、优惠券体系没问题,但没人把它做成 token。 - Token 是可流通的主权资产,你赋予它的是「持有权利」,不是「一次性功能」。 - 功能性场景(如打赏、投票)是弱关系、临时性、可替代的,天然不适合资产化。 你把咖啡积分卡做成 token,用户反而疑惑:我喝完咖啡就完事了,为什么还要承担价格波动? ③ 消耗型 token 注定面临价值外溢 这其实是底层的结构问题。 用户打赏后,币流向创作者;创作者变现就意味着抛压 没有价值回流机制,token 成为单边流通,从用户 → 创作者 → 市场 没有闭环,只有脱环。 所以根本不是「愿不愿意持有功能性资产」的问题,而是功能 token 在使用后没有任何「价值留存机制」,天然制造了持续抛压。 总结一句: Token 不是工具,而是主权。功能只能制造一次性动机,而资产需要长期信仰,两者天然冲突。 2|产品有生命周期,而资产必须面向长期 这是应用层代币最致命却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生命周期错配。 消费级产品的生命周期天然短暂,特别是 Web3 应用产品: - 用户红利消耗快,留存成本高 - 创作者和用户迁移门槛极低 - 热度是稀缺资源,持续稀释 但 token 是另一种东西: - 它是金融性资产 - 可以被定价、交易、估值、配置 - 存在时间是无上限的 你在用一个 6~8 个月生命周期的产品,去背书一个理论上可以交易 6~8 年的资产。这不是 narrative 问题,是结构性错配。 而一旦你上线 token,市场立刻用资产视角来问你: - 你的收入来自哪?能持续吗? - 收益能不能分?怎么分? - 业务增长是不是能推动 token 升值? 结果你拿出社区活跃度 + 产品 roadmap 来解释 token 价值……这不是估值模型,这是幻想。 所以,token 不该绑定某一个「产品」,而应该绑定一个能够持续创造收入、拥有资产化逻辑的「组织体」。 也就是说: 你发的不是某一款产品的代币,而应该是一个公司、一整套内容体系、乃至文化 IP 的金融代表。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规模能力,那就意味着你在用短命产品的预期,包装一个永续资产的想象。这不是构建生态,是提前掏空未来。 3|大多数 utility 是对分红逻辑的无奈替代 我和很多项目方都聊过,很多项目方其实知道,token 最合理的价值锚,是资产性的激励逻辑:分红、回购、协议收入分享。 但他们为什么不做? 不是不懂,监管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 明确分红,会触发证券属性认定 - 加 protocol fee sharing,要合规披露收入与分配逻辑 - 设计 staking 分润机制,容易被认定为 passive income scheme 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你要面对合规、审计、KYC、财务透明度、跨境法律结构等一连串问题。 所以大多数项目选择「规避」,去设计看起来有用但实际无法估值的「pseudo-utility」,这些机制看起来「合法安全」,但却又没有一个能真正支撑 token 的估值结构。 它们都是在回避资产属性的定价逻辑。然而就算你不把 token 当资产,市场也不会真把它当积分。 投资者、社区、二级市场交易者,他们看到的是:这个币,我持有它,未来能不能带来现金流、网络红利、或资源权限? 你不给答案,他们就给你一个更直接的回应——抛售。 所以你越回避,越包装,越用复杂机制掩盖分红逻辑,市场只会越快地「看穿你没打算分钱」,然后用脚投票。 那有没有办法在不踩红线的前提下,设计出合理的 token 模型?也许有吧,但一定很难。如果你发的是一个长期 token,承担的是资产属性,那你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你可以不做分红,但你必须交代清楚 token 凭什么值钱。 说到底,utility 不是目的,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市场永远是现实的,不会被 narrative 和机制图骗太久。 你可以设计得绕,但最终必须回答那个问题: 「这个币,到底凭什么值得持有?」 4|Web3 不需要这么多币,它需要的是真实的商业闭环 回头看这几年 Web3 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token 越来越不像资产,越来越像 narrative 的钩子 很多项目发币,并不是因为代币在模型中不可或缺,而是因为它太「好用」了: - 拉社群、做空投 - 套 VC、抬估值 - 制造 narrative,冷启动 token 被当成一种市场预期管理工具,而不是资产。 但你用 token 去承载热度和叙事,底层却没价值捕获逻辑,那它永远只是一个 narrative 容器,而不是利润分享的机制。 这种币在上线的那一刻起,就被市场当成期权对待: - 不赚钱时,弃之如敝履 - 涨一点,就兑现套利 - 没有长期持有动机,不具备估值锚 这不是 token 失败了,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它成功——你只是让它完成自己的工具属性,然后放弃它。 真正有生命力的 token,必须满足: ① 代表一个真实、可持续的价值创造系统 ② 有清晰、可验证的价值回流机制 ③ 它的发行不是目的,而是你的商业闭环自然演化出的金融表达。换句话说,发币不是一个 growth hack,而是你商业模型成熟到可以把未来利润 tokenize 的表现形式。 没有价值创造的项目,发币只是提前兑现泡沫; 没有价值回流的项目,发币只是制造二级接力赛; 没有长期主义的团队,发币只是变相退出的路径设计。 Web3 不缺技术,不缺玩家,也不缺钱。它缺的是能把 token 当成一种结构性金融责任来设计的项目。 5|Token 是一种价值契约,不是一个运营手段 发币这件事,说到底不是技术活,也不只是信任活,而是金融结构设计。 你发出一个 token,本质上等于向市场签下一份跨时间的价值承诺: ① 这个系统能创造价值 ② 持有者有权获得部分回报 ③ 发行方会用某种机制兑现这份权利 这是一种准契约关系,它不需要写进白纸黑字,但会被市场记在每一次交易、每一根 K 线里。 所以当你发币的时候,市场默认你已经完成了三件事: - 你理解自己在发行的是一个金融工具,而不是平台积分 - 你接受自己必须以一种理性、透明、持续的方式来分配收益 - 你认同一个事实:Token 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信任资产,不能靠热度支撑,只能靠价值兑现 但现实是大多数项目根本没打算做资产结构: - 用 token 拉人、搞增长、拱预期 - 不建立价值回流,不承担资产责任 这不是在 build Web3,这是在用 Web3 叙事做 Web1 收割。 应用层代币似乎从未以资产视角被设计过。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价值捕获 + 分配的闭环,也没有承担应有的金融责任。 Web3 不缺协议、不缺创意、不缺 narrative。 它缺的,是一种真正把 token 当作长期资产来设计的思维方式, 一种对资本市场的敬畏,一种对持有者的责任感,一种对金融模型的专业认知。
Show more
0
18
84
6
有个人给了我 trae 的邀请码,测下 solo 模式。 几天过去了,kol 们早吹完了。该我来喷了。 1 solo 模式并不算好用。愿景不错,实现全流程闭环。几个项目综合体验下来,和别家半斤八两。 不过这不是 trae 的锅。 而是目前这个阶段,全地球,没有任何一个模型+产品,能实现一个基本靠谱的闭环。 一个都没有。 有特例,但那是用的人牛逼,不是产品。 2 但这个新 solo 模式吧,印证了字节的产品力是真的强。 那个 solo 模式吧 chat 抬到主位置,右边像是“artifact”一样。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那个样子,但确实是同类产品里,可能是最合理的一种布局模式了。 激进又合理。 也好看。但这些“artifact”其实还是一种 debug ,而不是最终产物,现在混在一起,还是有点别扭。 3 solo 的效果如何? 第一条说了一半了,一般,和别人家不相上下。人不行的话还是用不好。 不过有个特点,它特别善于查漏,但不善于补缺。 如果不说 solo 模式,就 ide 模式下,我得说,这一版其实很好了。使用时候的心流有点接近 windsurf 的 flow 的意思了。 不想吹捧,但产品里,综合体验看来,trae 就是国内第一。 同行们还是比较不争气的。 北京目前遥遥领先杭州和深圳。
Show more
0
1
4
0
行了,一切存在即合理。你也慢慢活成自己最讨厌的人了,这就是成长,你要允许一切都存在。 曾经那个天天骂弄付费群的凉兮自己干上付费群了。 表哥不一样阿,我从头到尾都支持知识付费,我也支持白嫖。 关键是你有什么价值? 我觉的存在即合理,但是真正赚钱的本事你想让真正赚到钱的人分享给你,你先想想自己凭什么,有什么,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不要总想着从别人那里白嫖到什么,先想想能给别人什么。 都想明白了,进步也就快了。。。 有些时候身体年轻也是筹码交换的资本,哈哈哈,别想歪了,各位。 你是🐺还是🐏, 你是韭菜还是镰刀, 你自己说了算!
Show more
一个交流群一个禁言群,我搞付费群是不是智商税进群的人都清楚,最低点告诉大家2412抄底eth多单,让大家出多单出早了,现在2600了,但是trump的多单,12.5就喊了,告诉大家13.8出了,昨天第一波trump多单12.5近,到了13.3我说要回调等12.5再去接,吃了个回调,又13.8出,我能跟那些骗子一样吗😇,之前推特我喊这些我全都是免费的, 在之前我喊单从来就没有要过任何钱,这四年一直是这样,结果因为前段时间我失误了一次在推特上96000让大家卖现货结果都来骂我,对10次失误一次都来骂我,所以被逼的搞1000u收费群,直接筛选真粉丝喊单,省的在推特上分享观点还被骂 有事联系助理@fci1211464
Show more
0
0
0
0
未来十年最被低估的两条护城河:不是技术,不是金钱,不是资源|那是什么, 未来十年,两条最被低估的护城河—— 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两样听起来“软弱”、实则最稀缺的品质:勇气与忍受无聊的能力。 两者都很难做到,AI 无法替你做到,而社交媒体正在让这两者都变得稀缺。 @Svwang1 谈到:勇气和承受枯燥感的大致合理比例为 5%到 95%. 95%的时间里可以按捺住枯燥感,培养实力,那么等到 5%的时间里机会涌现时就可以有勇气出重手,这个比例比较认同; 1️⃣首先,忍受无聊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忍受,就是枯燥=错过,其实是认知误区。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时间市场并没有高胜率的机会,你硬要参与,只是对抗概率; 这个阶段,是认知积累、系统打磨、模型更新的过程,也是在消化“风险容忍度”。 管理“枯燥感”的评分机制是高阶心智:情绪管理是长期投资最大的隐性成本;如果你能量化管理情绪(比如设置打分机制),本质上是建立一个“操作阈值”的过滤器,这能防止很多自毁行为。 2️⃣其次,勇气是什么? 勇气的本质,我认为真正的信仰验证场; 我有长期屯住比特币的勇气本质来源于我对于 $BTC 的信仰,而非其他;如果要赚到钱,就在你的信仰建立,但是“非共识”出现的时候,勇敢入场; 好机会往往出现在恐慌或者极端不确定中,你需要靠训练出来的系统和心理建设来支撑当时的“非共识”出手; 比如曾经的312和519,你如果不敢出手就是你的勇气不够,应该扪心自问! 此时的“勇气”不是莽撞,而是“厚积薄发后的果断”。 3️⃣最后说下系统; 前面不管说道的忍耐还是勇气,都必须是你发自内心的一套系统,可以理解吗? 什么是系统? 信息→决策→验证→微调”最后形成良性出手机制的正向循环,就是系统! 大多数人勇气过于“一锤定音”,结果错了就死扛,不错也可能过早止盈,都是因为没有构建“动态调整”的系统。 你最终要建立的也是这套系统,而不是看到一个比例就去模仿,那只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总结一下: “能忍,是本事;敢动,是底气;动得好,是系统。” 一个成熟投资者最需要具备的节奏感 —— 长期耐心 + 短期果决 + 实时调整。 而绝大多数亏钱的行为,正是长期焦躁 + 短期冲动 + 固执己见。
Show more
0
46
284
113
觉得交易风格不一样其实都有可能能赢,我见过主要做Btc但有极其厉害的择时能力,机会来了敢于上杠杆,也见过喜欢玩Meme的玩家总是在行情起来的时候玩到最猛的Meme赚到大钱,也见过玩Vc价值币甚至恐龙币,或者叙事币能赚到大钱的人。也许一波行情你只拿了一个币,用了合理的杠杆,但是你依然可以赚的比大部分人多。 所以我也没什么可以喊单的币,因为我就是那个只拿着一两个币的,也不需要寻找流动性,最后可能结果也不差 没有谁比谁厉害,只有谁比谁看得准,敢赌而已。 你看我赚的快,但最后会发现涨的猛的Meme我一个没上,赚钱的交易都是无聊的币。学会祛魅,keep clicking
Show more
0
0
1
0
猫笔刀文章里说的,和我实际了解的情况不符。 1、税务局不是按照年度来收税,是按照近 3 年的盈利来算,也就是 2022-2025 年,前面的不算 2、账户如果总体是没有盈利也是不用交税的,不存在本金亏损的情况下还要去补税 3、两家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券商被查的概率很大 4、如果你的交易量比较大,尽管本金只有区区几万美金,年交易额几百万美金 5、股票的分红按照 20% 是确定的,10% 券商是直接扣走了,剩余的 10% 要补缴 这几年港美股的行情比较好,很多一被税就是上百万的,和税务局的金额并不是一定按这个交,有一定谈判的空间取决于不同地方税务,很多律所也有合理避税的方案,自己可以都了解情况再去税务局,现在其实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的,甚至有可能打电话叫你去交税的人自己都搞不明白。
Show more
0
1
1
0
今天看到推上的关于@SuccinctLabs 的舆论的时候很想写点什么,但是奈何今天起床发烧了,头疼欲裂一觉睡到了现在。 作为一个深度参与Succinct这个项目的成员,想聊聊我的感受吧,我尽量客观,不针对任何人。 ➢ Succinct的社区是我目前见过发放code最公平的社区,CM @0xCRASHOUT 和中文区的Mod爱神 @lovecity0088 也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负责的CM和Mod。 跟推上各位kol的感受不太一样,我看到的是一个每天24小时至少有20个小时都活跃在推上和DC的人,并且会给社区成员的内容支持,点赞或评论,不管你是100粉丝、还是1000粉丝。 我一开始了解到Succinct的时候也是通过Kaito投票拿到的Code,那时候我只有1400票,@0xCRASHOUT 也非常热情的回复我。 所以看到推上的言论,比较颠覆我的认知,我相信CM会给出合理的回应。 ➢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项目里面中文区的Mod @lovecity0088 会通过表格去记录社区成员的贡献的,而且生怕遗漏,之前还在提交推荐名单时会通过社区成员侧面了解,记得之前爱神就来问过我觉得哪些社区成员这两周表现比较突出的。 无法保证绝对客观,但是这样的评估方式 我觉得已经是非常公平合理了。 中文区的获得角色的成员比例其实远大于英文区,获得Code都是通过综合评估的,所以其实也不存在说老外张嘴就给,中文区“靠命抽码”的情况…而且中文频道一直很开诚布公,如果你觉得你的贡献没有被认可或者被遗漏,可以在里面公开讨论。 ➢ 之前10K推文活动发布的时候,其实我就有跟爱神 @lovecity0088 反馈过,我担心会引起中文区的fud。 因为本质上社区的出发点跟各位KOL的诉求不太一样,社区是想要培养能够自己有流量并且愿意持续为Succinct发声、积极支持社区成员的帖子的人,不论粉丝数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的意思是,无论粉丝基础,想要获得角色都需要持续的build。 目前我看到有着粉丝基础也愿意一直贡献支持的 @ouyoung11 @Greta0086 G姐和欧阳老师,确实值得给他们角色。 但是很多KOL其实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和社区成员互动,发几篇Succinct的文章就已经是极限了,而且目的很明显,就是拿二期码或角色。 所以今天我看到很多人跟着Fud多半也和这个事情有关系。 其实之前我发现 Truth Prover角色后面多了(KOL)的细分,这个角色也可能是为这类没有太多时间在DC活跃的KOL准备的。 所以再多一些时间,其实我觉得这会产生一个更加平衡合理的方案。 ➢ 关于Code抽奖,今天我看到有个说法说是对外宣传 Succinct 是 “10-bit Code”,结果自己发给人的却是 8-bit,还直接开骂曝光的人,这个说法我是极力反对的,因为这也是我正好知道实情的一件事情。 因为我此前正好因为有过几篇爆文得以加入了那个10K推文的频道。也就是Programmable Truth Potential 对应频道。 那个推特截图其实是一位社区成员P的,抽奖造势是真的,但抽奖也是真的,抽奖的名单,后续在DC都有明确列出。 而且也不存在假抽,反而抽奖的成员基本都是把机会优先给到那些一直build但是没有码的人。 最后其实我想说的是,没必要因为一些言论和噪音就放弃你当初看好的项目,一般有这种舆论事件产生的时候我很少发声,因为很容易被别有心思的人当枪使。 最后,如果你看好这个项目,请继续保持热情,不要被其他的声音所影响,jixu build。
Show more
0
24
28
2
为啥BTCFi都快被证伪了,我还在持续关注这一赛道?🔺🔺🔺 BTCFi依旧是下一市场阶段的财富密码 如同过去DeFi一样,在真正爆发前,其实也被证伪无数次,市场周期的包容性远大于人的主观性。在上一轮DeFi爆发前几个月,无数大佬还明牌说DeFi是伪概念,具体是谁我就不说了😂 说下我为啥还持续关注BTCFi 原因来自我的一个BTC大户朋友(简称w,持有500多枚btc),当时ETH各种再质押非常火爆,包括一些ETH L2,在当时确实给了ETH持有者巨大的生息、空投回报 而w是类似BTC原教旨主义者,在他眼里除了BTC,其他币都是骗局,也包括ETH。但在ETH质押、L2空投那波他明显心动了,并不想换成ETH,而是依旧持有BTC,且能在链上足够安全的生息 他一直在问我哪些BTC二层最安全,我当时并不敢推荐,甚至让他换点ETH,还好他比较犟没换 从这起,我意识到BTCFi的巨大潜力,哪怕当下BTCFi都快被证伪的情况下,我都坚信这点,这只是当下这些BTCFi方案的问题,并不是BTCFi赛道被证伪的问题,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大量BTC巨鲸真的有强烈的生息需求,哪怕他们早已财富自由 但这帮BTC原教旨主义者又是极度对安全性敏感的群体,市面上没有一个BTCFi方案能满足他们对安全性的极致需求,直到看到GOAT Network的出现,我觉得这一步快接近了 关于GOAT Network如何快接近“这一步”的具体技术实现我就不详谈,你们目前也没兴趣,说下大概的技术原理实现框架 真正的BTCFi要解决2个问题,一是BTC原生安全性,这是BTCFi发展的根,没有实现这一步后面就不需要谈了,原因就是上述w先生对安全的极致需求,因为真正的BTC持有者核心群体基本都是类似原教旨,不安全绝对不可能玩,这也是前面BTC二层发展不起来的最根本原因 二是BTC二层经济得有效跑起来,不能原生安全性实现了,结果性能不行,应用跑不起来;还得配套有效的经济模型来作润滑剂来协调各方,如此才能产生真实交易,产生税收,BTC持有者群体进来有真实的收入模型,那么这帮人的BTC流动性才能沉淀下来,作为BTC二层的底层资产、流动性驱动器 在BTC原生安全性上,市场上最被公认的方案是BitVM2,无需更改比特币主网协议、即可在链上验证任意计算的创新路径,这也是最原生的方案,但这个方案过于技术理想派,还存在双花攻击、挑战流程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所以迟迟无法有效落地 GOAT Network推出了GOAT BitVM2 增强方案,并已将其部署为 GOAT Netwrok的核心执行系统,首次将比特币 zkRollup 推向实际落地。该方案围绕三项机制进行根本性改进: 1. 加密经济安全层 结合比特币原生 Script 验证和 GOAT 网络共识层的双重惩罚机制,大幅提高操作员作恶的成本。该机制还维持合理规模的操作员集,在“1-of-n 诚实节点”假设下确保系统高活性 2. 快速挑战机制 采用多轮挑战者轮替机制,极大缩短了挑战处理周期,将有效最终性时间降低到 1 天以内。 3. 激励兼容挑战经济模型 成功挑战者可获得由恶意提议者质押金构成的“欺诈赏金”。该机制提高了挑战参与率,并实现了挑战行为与操作员作恶风险之间的经济激励对齐。 GOAT BitVM2对BitVM2原方案进行了针对性的技术工程设计,还构建了一套以通用操作员轮换为基础的强大经济系统。该系统确保排序者、证明者、挑战者、发布者等职责在所有质押者之间公平分配。解决了BitVM2刚性难题,把BitVM2从理论模型迈入工程实践 任何先进的方案必须有落地的工程实现能力才能具备价值,所以GOAT BitVM2的增强版在保持了BitVM2原生性的情况下,将其真正落地才能让BTC二层方案具备真正的商业价值 最后BTC二层经济如何跑起来,一是得满足性能问题,GOAT Network联合ZKM推出了zkMIPS 1.0,这是基于MIPS架构的首个生产级版本的零知识虚拟机(zkVM) 如Kevin所说的,GOAT Network没有选择大热的Risc-V, 反而选择了MIPS指令集,核心原因是MIPS简单、高效、成熟、稳定,而且比Risc-V支持更多的opcode,一句话总结,zkMIPS更容易支持现实商业应用,而不是去炒市场噱头 技术重要,商业同样重要,尤其是这轮各种技术叙事破灭的市场环境下,最终一个技术方案能走多远,其实是取决于它的商业模式,所以GOAT Network在经济模型上非常勇敢 无论是BTC L2,还是ETH L2在排序器上都是沿用的中心化,这本身并不是技术的选择,而是利益的抉择,因为排序器是一个强大的收税工具,可以给相关方提供持续的二层交易税收,所以大部分团队并没有放弃这个收税工具 GOAT Network选择去中心化Sequencer,放弃了这个收税工具,又通过经济设计把利益让渡于生态参与方,将二层产生的交易量所带来的收益(如Gas费用、挖矿奖励和MEV等),返还给贡献者,作为他们提供流动性与安全性的BTC原生收益回报 最好的经济模型从来都不是庞氏博弈,而是让渡利益,回归最基本的真实商业原则。我觉得这一步恰恰是最后最关键的一步,如我上面讲的w先生这类btc大户群体,他们的需求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上,享受btc链上生息,很简单的问题,这个利息从哪来,不是靠“卖币补贴”,而是真实网络收入,真实收入撑起的BTCFi生态才能长远发展 在我眼里,GOAT Network有点傻,它选了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比如对BitVM2的增强优化、选择了MIPS放弃了Risc-V、将排序器去中心化,这些本质上是要在前期付出巨额成本,且难在短期快速变现的选择 当加密市场的阴霾散去,当人们开始重新思考BTCFi的潜在价值时,最终或许只有GOAT Network才能将BTCFi带向高潮
Show more
0
1
7
0
Aspecta做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和价值的,但很难用现有的产品去定义它,如果单纯从业务覆盖范围来看包括了TGE前的盘前交易、TGE时的IDO、TGE后的OTC,可以总结为是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的资产全生命周期价格发现平台,其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凭什么”,即凭什么一个没有人用的鬼链经几个VC的手就可以开盘干到几十亿美金,凭什么大量普通的用户从0开始做贡献但是却没办法从0开始享受项目成长的红利,凭什么项目方和VC手里没解锁的Token宁愿打骨折卖给其他机构也不愿给散户。 归根到底问题就是出现在资产真正爆发增长的早期阶段,其定价权被私下和封闭的形式垄断在小范围协商交易,导致真正流通到二级市场后不论合不合理都已经完成了定价,就像是你去餐厅吃饭,根本没有点菜的权利,厨师把菜端出来后就算是给你拉了一坨屎你也没办法。 其实这也是币圈在17年ICO时最让人兴奋的故事,所有人都可以看似公平的参与每一个资产的发行,当然ICO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Aspecta想做的就是让资产的价格从0开始保持一个平滑的、尽可能公开的方式完成定价,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让更多人公平的参与进来,拥有购买合理价格资产的权力,以及享受资产上涨过程中的福利。 目前Aspecta已经上线了20多个项目,其中不乏有GAIB、SIGN等这些明星项目,基本上都是币安、HackVC等投的“大VC币”,这也是Aspecta想解决的资产价格发现不透明的重灾区。 Aspecta采用的是一个叫BuildKey的模式,每个上线Aspecta的项目方都会发行一定数量的BuildKey,而BuildKey则可以兑换项目对应比例的Token,以及其他项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福利,BuildKey本身又是可以进行定价和交易的,所以BuildKey就相当于是资产价格变动过程重的润滑剂。 在项目上线Aspecta发行BuildKey时采用认购抽奖的方式,用户可以存入一定资金下单参与抽奖,为防止机器人每个地址最多只能获得一定数量BuildKey,如果没有抽到则会退还本金,抽奖结束之后BuildKey的价格采用bonding curve。 BuildKey的持有者可以获得BuildKey本身价格上涨的收益,或者可以在TGE兑换为Token,以及获得项目方空投的BuildKey持有者福利,比如积分、白名单、NFT、额外Token等。 现在BuildKey的基本面更大了,比如最近要上线的$LAYER的BuildKey,意味着不仅仅是未发币项目方的份额,发了币的项目方,未解锁的份额也能够从极低的价格开始被公开交易,自由定价 往外衍生,所有没有流动性的资产都能通过Aspecta/BuildKey来公开交易和自由定价,比如Web2的股权,RWA和其他各种各样的OTC资产等
Show more
🔑 The @solayer_labs BuildKey goes live on Apr 17th! 🔥 In collaboration with $LAYER stakeholders & @SolayerFdn, we take 333,333 unvested $LAYER for public fair launch. Get $LAYER from $0.5, trade BuildKey on bonding curve to drive the price discovery. Alpha opportunities shouldn't be exclusive; they should be open to everyone: https://t.co/r6VgNueKQi
Show more
0
11
4
1
这篇文章可能是回复这个问题的一个视角: AGI来临后,资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人的劳动价值比任何时候都不重要) 因此人对“国家”的价值也大幅下降(不要认为文艺复兴之后持续至今的民主自由是理所当然的) 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很可能都是agi后面临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 “区块链保障的财产自由很可能真的是人类面对agi的最后一道防线” -- @myanTokenGeek 全文翻译: AGI来临后,资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作者:L Rudolf L 2024年12月28日 本文原文发布于作者的Substack。 这篇文章的修改版本现已纳入更为全面的系列文章《智能的诅咒》中。 补充说明: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能够替代劳动的人工智能(AI)将改变人类与非人类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导致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动机减弱,同时使现有权力结构更有效且更难被撼动。很多人阅读本文时产生的误解主要有两类:(a)“资本”仅被理解为“金钱”,而忽略了资本还包括工厂、数据中心等实物资本;(b)关注点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整个人类的集体处境、社会变革潜力和人类能动性。 我听过很多人说“AGI时代金钱将不再重要”,对此我一直觉得奇怪,而且几乎肯定是错误的。 1、定义与背景 首先:劳动指的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付出,用以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资本品则是诸如工厂、数据中心、软件等由人类建造的、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实物资产。我会用“资本”来泛指资本品的存量以及用于购买它们的钱。当我只想指代钱时,会用“货币”或“金钱”。 AI最关键的经济影响是使资本越来越普遍地替代劳动。因为可以用资本(例如运行软件的数据中心)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所以支付给人类劳动的需求下降。 2、由此带来的后果 我将逐步阐述这些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劳动替代型AI意味着: 购买现实世界成果的能力将大幅提升 人类在现实世界掌控权力的能力将大幅下降(至少没有金钱支持时如此),其原因包括: 国家、公司和其他机构将没有动力关心人类 人类难以凭借自身起点资源实现极端成功 激进的平权措施不大可能出现 总体来看,这暴露了变革性AI的一个被忽视的负面风险:社会可能变得永久静态,现有权力失衡被强化并固化。 3、物质舒适不是问题? 在足够强大的AI背景下,这风险并非来自物质匮乏。政府可以用AI创造的财富实行全民基本收入(UBI)。即使只有美国捕获了AI带来的财富,而美国政府对世界毫无作为,如果你愿意假设AI能创造极端的财富,美国富豪中只要有1%愿意将财富用来资助全球,那他们的财富规模增长约7万倍(16次翻倍),就能给地球上每个人发放相当于50万美元的财富。假设经济呈奇点般高速增长,这不会花费很长时间。当然,如果AI爆发没有那么极端,或AI崛起过程中大规模剥夺了全球人口权力(这是真实可能),那么物质舒适也可能成问题。 对我情感触动最大的是 一个权力阶层锁定的静态社会,对我而言既不动态也不充满生机。如果有可能,我们不应该扼杀人类的野心。 此外,这种状态还可能让AI导致的慢性灾难更容易发生,因为掌权者对人类的关心减少了。 3、解决方案假设 假设大多数人目前靠工资获得报酬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不再有显著市场价值,因为这些工作能被AI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这就是“劳动替代AI”。 应对失业问题的标准方案有两个层面: 政府实行某种形式的全民基本收入(UBI) 我们快速进入超级智能时代,假设超级智能是对齐的,生活在一个后稀缺的科技乌托邦里,万物皆有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只有一个AI系统负责所有经济规划,否则货币仍然存在。价格本质上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如果有多个参与者相互交易,价格必然存在(即便人类看不到或不直接参与)。再者,无论奇点多锋利,资源仍是有限的,必须进行分配。 4、货币难以购买顶尖人才 货币可以买很多东西:资本品通常可以买到,且不能没有大量资金(或流动资产、或可用合同担保的非流动资产、或特殊政府权力)购买。但是将金钱转换成顶尖劳动力,却异常困难。 举例:Blue Origin(蓝色起源)与SpaceX的对比。Blue Origin成立比SpaceX早两年(2000年vs 2002年),资金充裕,员工数量也接近(11,000 vs 13,000),但SpaceX却彻底压倒了Blue Origin。2000年,贝索斯掌握47亿美元,但难以想象他怎样没被资金较少、但文化和人才更优秀的SpaceX打败。 百年前,莱特兄弟凭借有限的资源战胜资金雄厚的兰利也是类似的例子。 无论是风险投资和创业者,还是收购方与创业公司,巨额资本持有者愿意出高价押注于劳动力,赌这少数人的能力能战胜大量资金。 将钱变成果的最大瓶颈是找到合适人才。困难包括: 评判人才难,除非自己在该领域有极高能力 人才稀缺且证书型人才更稀少(且很多人无法承受非证书人才的风险) 即便找到顶尖人才,他们通常不易被金钱收买 当然,资本持有者也在建造基础设施,让金钱更易转化成成果——量化金融公司就是成功例子,他们能挤压顶尖STEM人才的野心,只为在金融市场榨取微利。 5、有了劳动替代AI,这些问题将消失 首先,你可能难以评判AI人才。AI能力的评估本身就复杂。即使之前口口相传“Claude-3.5-Sonnet”比任何基准都好,这种非正式评价未来也将更难。真正区别是:AI能被克隆。目前大量资金追逐一位做出突破的明星研究者,使其能力被资本方理解(资本方可评估论文的社会认可度,但难以直接评判天赋)。而AI明星研究者可以被无限克隆。拥有足够资金买GPU的人都能获得这个AI明星研究者。无需在形形色色的独特人类中筛选。这就是为什么资本更容易获得顶尖人才。 其次,AI人才价格将大幅下降,因为AI比同等人类劳动更便宜,且AI可被无限复制,竞争将更激烈。 最后,顶尖人才的难以收买源于复杂的人类偏好:顶尖艺术家执着于艺术愿景,顶尖数学家热爱优雅与美感,顶尖企业家有坚定信念且不适合成为普通员工。人类的才能与对某种使命的神圣纽带紧密相连(这点被现实主义者、职业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轻视,最终被有雄心的实习生、企业家和信仰所颠覆)。相比之下,AI被设计成容易被“买断”(至少在安全训练范围内)。天才AI数学家会心甘情愿地用有限时间验证平凡代码。 显然,AI最终能力将远超任何人类员工。 这意味着,拥有金钱购买现实成果的能力一旦出现劳动替代AI,将大幅提高。 6、大多数人的权力来自劳动 劳动替代AI也剥夺了绝大多数人最主要的权力杠杆。最明显的是,普通人赚钱,是因为有人支付他们用脑力和体力解决问题。 但等等!有了全民基本收入,不是问题解决了吗? 国家为何“善待”人类? UBI由关心人类福祉的国家提供。国家关心人类有很多原因。 过去几个世纪,国家对人的关注大幅提升,原因包括: 启蒙运动带来的道德变革,尤其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兴起 富裕与技术进步,前工业社会普遍贫穷,帮扶穷人代价极高。有效医疗等帮助只有靠新技术实现。 国家有激励关注自由、繁荣和教育 AI将极大推动第二点,对第一点影响复杂。但我更想谈第三点,因为这一点被低估。 自工业革命以来,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异常一致。强国需要高效市场、良好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富裕中产带来消费。国家获益于无视阶级起源使用人才,也获益于高自由度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软实力。国家间的竞争推动这些方向进步——比如美国的成功,甚至中国共产党推动高效市场和教育,以及一定程度的自由以促进科技和创业。与封建制度对比,封建制的策略是建立剥削性上层阶级统治文盲农民,并将大部分租金用来打仗。详细内容可见作者对《Foragers, Farmers, and Fossil Fuels》的评论,或他关于道德价值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帖子。 劳动替代AI后,国家为最大化竞争力或权力所采取的行动激励,将不再与人类利益对齐。激励或许比封建时代还“好”:封建时代是尽可能榨取农民而不让他们死去;劳动替代AI后,人类不再是资源,只是无关紧要的存在。然而,国家仍会激励将资源投向维持竞争优势的AI。 人类对国家的影响力也大幅下降。如今若重要行业罢工,或军队威胁政变,国家必须关心,因为其权力依赖部分民众支持。人们还能说服国家“投资我们,国家十年后更强”。但一旦AI能承担经济和军事大部分劳动,国家实际上无理由理会人类诉求。 亚当·斯密写过他吃饭不依赖肉贩、酿酒师和面包师的仁慈。古典自由主义者现在可以说历史弧线真的朝自由和富足弯曲,不是靠国家的仁慈,而是资本主义和地缘政治的激励。但劳动替代AI后,这不再成立。历史弧线如果继续朝自由富足发展,只能靠国家或AI寡头的仁慈。若如此,我们最好在还有杠杆时锁定这种仁慈,并有充分理由相信它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7、民主仍是希望 现代许多强大制度(即西方民主国家)中,平等代表权是一大优势。然而,全球只有约13%人口生活在自由民主国家,这令人担忧剩余87%(尤其是27%在封闭专制国家)的命运。同时,存在“摩洛克竞争”可能:人文主义国家与不那么讲究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用于人类福祉的资源长期降至零。 我重点谈国家,因为它们是当今最强大且最持久的制度。但若未来公司或新型机构成为最重要的权力实体,类似逻辑依然成立。 8、不再有屌丝逆袭? 世界许多变革由起点无权无势者通过努力获得非凡成功驱动,然后获得财富和权力。这合理,因为拥有财富权力者往往维护现状,缺乏推动重大变革的热情。 无论你对收入不平等或个别成功者观点如何,我相信你同意,个人通过劳动实现异类成功、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对于避免社会停滞和让世界充满活力至关重要。 劳动替代AI对各种通过劳动实现异类成功路径影响如下: 创业被认为是有技术天赋且非政治性格的年轻人追求野心的“技术”。现在创业更容易,AI工具让小团队更高效,降低技能门槛。但劳动替代AI让创业可持续性成疑。或许在某种狭义情况下,AI主要作为工具,创业者还能存在。但更可能强AI让人类创业过时。比如风险投资能直接用钱发起数百个由AI驱动的创业,而无需通过人类创业者管理。 硬科学领域的人类成就时代可能在数年内结束,因为AI在有明确奖励信号的领域进步极快。 知识分子领域。凯恩斯、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在经济学上的技术贡献有限,他们更影响深远是因其推广的世界观和哲学。知识分子的成果不仅取决于技术正确性,还需道德判断。即便AI超人般有说服力,AI创作的意识形态泛滥可能使任何单一意识形态不再闪耀。历史级知识分子可能灭绝。 政治可能受影响最小,因为大多数人特别希望由人类来做这份工作,且政治家能制定规则。AI生成头像的魅力和西方对政治家的普遍反感可能带来意外变化。AI可能降低政治竞选成本,降低门槛,但如果昂贵AI比廉价AI更优,这会有利于资金雄厚者。直接影响可能小于AI对信息传播格局的间接影响。 真正的玩法可能不是直接进政府政治领域(竞争激烈),而是在政府外部运用政治技能(比如Sam Altman)。接着等待超能AI员工来降低对人类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提升组织内部政治游戏的回报。 军事作为大国和破坏力直接通路,自拿破仑以来变得不太现实。技术进步提高了军队工业基础门槛,有利现任者。AI预计被最强国控制。一例外是若AI让大国政变更易,或无人机革命催生“无人机拿破仑”挑战现有军队。两者对政变难度影响不一,难以判断净效果。重要的是,这些似乎不会促进破坏现状的良性挑战。 宗教领域,升迁可能受政治影响,创立新宗教则与知识分子处境类似。 综上,强大劳动替代AI总体上对各种异类成功机会产生负面影响,政治领域或许影响最小。尽管当前AI对创业有明显推动。 这意味着没有钱的情况下,现实世界中获取并行使权力的能力将大幅降低。 9、强制平等不太可能实现 《大平等者》一书认为,历史上大幅减少不平等的主要驱动力是“四骑士”:全面战争、暴力革命、国家崩溃和瘟疫。通过有意识政治选择实现收入平等历史上几乎未见。 设想劳动替代AI已来,UBI通过,没人挨饿。各国和企业争抢AI技术,过程资本密集,需讨好资本持有者。顶尖AI公司权力堪比国家。财富重分配不太可能登上政治议程。 例外是某种政治运动或意识形态突然兴起,且被AI赋能(比如没人工作有大量时间政治,或有新AI驱动协调机制)。 即使未来是辉煌的超人类主义乌托邦,人们也不太可能起点平等,且很难后续改变相对地位。 国家间平等亦难。某些国家获益远多于他国。诸如UBI这类平等措施难以扩展到非公民。即便美国作为最自由人文主义大国也如此。默认世界秩序可能变得(较今日更)像基于出生国的全球等级制度,移民可能更加困难,因为允许移民的主要激励是经济利益,而这种利益存在于人类经济活动仍具意义时。 10、默认结局? 基于上述假设和分析,后劳动替代AI时代: 金钱购买现实成果的能力将空前强大 人们的劳动带来的影响力空前微弱 几乎所有领域靠劳动获得异类成功的可能性消失 资本无论国内外都未发生革命性平衡 这意味着劳动替代AI启动时拥有大量资本者将永久占优。他们权力将超越当今富人——不一定是对人(如果自由主义制度坚固),但至少对物质与知识成果。后来者无法击败他们,因为资本可轻松转化为超人类劳动。 同时,掌握权力的机构将无动力关心人类以维持或扩大权力,因为一切真正权力将来自AI。或许自由人文价值会通过政治机构锁定,或全民基本收入保障购买力和经济保有人类导向部分。 理想情况是类似一个更不平等但史无前例富裕且稳定的挪威:巨大的非人类劳动资源(油田:AI)惠及全民,人人生活优越且理想中长生不老。人类野心只能在局部社会与阶级间玩政治游戏。若无资本(甚至有时有资本),影响世界不再可能。AI比人类诗人、艺术家、哲学家更优秀,谁会关心人类做什么,除非是个人认识的人
Show mor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 即使目前全球股市都在上涨,但是经济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股市上涨的最大推手以及最大受益者,其实是全球的富人权贵阶级。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产阶级是被剥削最惨的一批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本质上还是因为全球大放水、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贬值。 中产阶级的钱袋子不断被稀释,而且长期被灌输消费主义的思想,只知享乐而不懂投资。日复一日地工作,将赚到的钱都用于享受生活,从而陷入死亡螺旋; 而富人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购买力,也懂得如何剥削中产阶级。他们将大部分钱都用于投资股市、房地产、加密货币。借助大放水,轻松地转动起财富增长的飞轮。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富人越来越富,中产阶级越来越穷。直到最后中产阶级彻底消失,地球上只剩下富人与穷人。 而破局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学习富人的做法。 在全球大放水的趋势下,宁可将大部分钱投资到股市、加密货币,也不要把钱放到保险柜或者银行,因为不冒险,往往才是最大的风险。 看起来股市/币市的波动很大,但在全球货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这些风险资产才是对抗通胀的最佳工具。 将时间周期拉长,它们可以极大保护你的购买力,加快你财富积累的速度,甚至帮助你跨越阶级。 从现在开始投资,保护你的购买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Show more
0
0
0
0
$ICNT :超越短期波动的,去中心化云价值捕获之旅 最近山寨币轮动一波接一波, $ICNT 在上线 Binance Alpha 后反而走出了一段调整期,这让不少人开始观望。但我认为,这正是重新认识项目基本面、布局长期价值的好机会。 不仅仅是 Alpha 币: $ICNT 的真实实力 我们理解大家对 Binance Alpha 项目的普遍看法,认为它们多为投机性质。但 $ICNT 绝非寻常的 Alpha 币,它不是一个靠概念或热度支撑的项目,而是实实在在能跑业务、能收钱的去中心化云基建。 📌 营收驱动的真项目: ICN 已为超过 1000 家 B2B 客户提供服务,年收入超过 700 万美元,每周处理超过 15 亿次存储操作。这在 Web3 领域是极为罕见的,它意味着 $ICNT 拥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而不是空中楼阁。 📌 庞大的全球网络: 想象一下“Web3 里的 AWS”——ICN 拥有超过 2.9 万个 HyperNode,分布在全球 140 多个国家。每一个 $ICNT 都与这个庞大、正在使用的网络紧密相连。 📌 顶级机构的信任: ICN 已完成来自 1kx、NGP Capital、Protocol Labs、HV Capital 等顶级机构的 3400 万美元融资。这不仅是资金,更是对项目长期愿景和合规架构(瑞士/欧盟)的认可。 $ICNT 之所以具备长期配置价值,是因为它已经有真实客户、稳定收入、全球节点运行,还有顶级机构的资金和合规背书支撑。像 @ICN_Protocol 这样已经落地、正在跑的 Web3 基建项目并不多,如果你关注的是长期积累而非短期博弈,这就是值得分批参与、持续 stake 的方向。 Buy & Stake:参与去中心化云生态的长期方式 对于看好 ICN 长期发展的用户,最直接的参与方式就是 Buy & Stake(购买并质押)。 💡 稳定收益: $ICNT 主网已上线并开放质押。持有者可以直接通过官方平台进行质押,获取年化收益。这不仅是对网络安全的贡献,也是将数字资产转化为稳定回报的途径。 💡 参与生态: 质押 $ICNT,你不仅能获得收益,更是直接参与到 Impossible Cloud Network 的全球去中心化云生态中。 💡官方质押教程: 👉 https://t.co/1agSH7prNn 目前网络已部署超过 29,000 个 HyperNode,覆盖全球 140 多个国家。每一个节点背后都锁仓着 2,500 枚 $ICNT,构成了持续增长的质押需求与实际经济使用场景。这种与真实业务运行绑定的质押机制,不仅带来了长期筹码收缩,也为 $ICNT 提供了稳固的基本面支撑,让 Buy & Stake 成为参与去中心化云底层网络的核心方式。 交易面分析:理性看待短期波动与潜在机会 $ICNT 上线后的回调,更多是 Alpha 早期额度兑现的技术性抛压。从估值角度看,项目融资估值 4.7 亿美元,当前 FDV 约 2 亿美元,流通市值仅 4800 万美元。对于一个有真实收入、被顶级机构看好的项目来说,这个价格可能处于相对低位。 ✅ 技术性反弹信号: 短线看,MACD 零轴下死叉后柱体缩短,Stoch RSI 超卖反勾,这些都暗示可能存在技术性反抽机会。当前的资金费率 -0.15%(且波动),也意味着存在潜在的“爆空”动能。 ✅ 盈亏比优势: 从盈亏比来看,当前点位做空的性价比相对较低。我们可以关注 0.2850 的支撑位,若能企稳并放量反包,可以考虑轻仓短线反弹。 ✅ 合理观察区间: 如果价格回落到流通市值约 2-3 亿 USD 区间,同时资金费率转负、质押量却在上升,这往往是长线资金开始分批布局的典型信号。这是情绪杀跌后,基本面支持的“价值带”。 最后,每一次市场回调都可能是对项目基本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机会。$ICNT 远超一个普通的 Alpha 币,它代表着一个有真实收入、有全球网络、有顶级背书的去中心化云未来。 非投资建议,请务必自行调研。但 ICN 展现出的真实业务能力,已经超出了短期行情所能定义的范畴。 期待与大家一同见证 $ICNT 的长期发展! #ICNT# #ImpossibleCloudNetwork# #DePIN# #Web3# #CloudComputing#
Show more
Two weeks since launch and $ICNT has crossed $1B in total trading volume 🔥 Decentralized infra is no longer a niche — it’s the next wave. LFG fam 🫡 Start participating now 👇 https://t.co/IErjauXRuU
Show more
0
0
1
0
🇵🇹 葡萄牙(首選) •✅ 氣候:冬暖夏乾,沿海城市如里斯本、阿爾加維最適合養老。 •✅ 醫療:公立與私立醫療並存,外籍人士可參加公保,私立服務品質高。 •✅ 投資:黃金簽證雖已收緊但仍保留不動產投資通道,房市穩健,稅制對外籍人士友好。 •✅ 附加:歐盟國、生活成本低、英文普及度高,文化融合性強。 ⸻ 🇯🇵 日本九州(福岡、熊本等) •✅ 氣候:四季分明但不極端,九州尤其冬季溫和。 •✅ 醫療:世界一流醫療系統,外籍居民可參與國民健康保險。 •✅ 投資:土地物權清晰,地價穩定;小城市(如宮崎)仍有成長空間;適合養老型不動產投資。 •⚠️ 語言障礙較大、入籍與永住申請程序繁瑣,但法治健全保障外國人權益。 ⸻ 🇹🇼 台灣(中南部,如台中、高雄) •✅ 氣候:台中乾爽溫和,屬台灣氣候最宜人城市之一。 •✅ 醫療:世界頂尖水平,醫療成本極低。 •✅ 投資:外國人可買房(土地略受限),中南部都市化進程中,投資潛力優於台北。 •⚠️ 外籍永久居留門檻較高,但可長期居留;政治風險需評估(主要受地緣影響)。 ⸻ 🇳🇿 新西蘭(北島奧克蘭、陶朗加等) •✅ 氣候:溫帶海洋氣候,全年宜人,無嚴冬酷暑。 •✅ 醫療:公醫制度較完善,永久居民醫療免費;外籍人需購保險。 •✅ 投資:需政府審核,但土地稀缺性高,長期保值潛力好。 •⚠️ 距離亞洲遠,語言需英語,部分地區生活成本高。 ⸻ 🇪🇸 西班牙南部(塞維利亞、馬拉加) •✅ 氣候: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暖,適合養老。 •✅ 醫療:歐盟標準,對合法居住者提供保險制度。 •✅ 投資:房價合理,旅遊地投資報酬率高;外國人購房簡便。 •⚠️ 青年失業率較高,但對退休/養老者影響不大。
Show more
0
1
2
1
随着BTC价格上涨,有不少投资者选择逢高止盈。这也是市场供需关系的正常表现,并不像有些小伙伴所想象的那样,似乎只有机构的买买买,就没有人会卖。我一直说,这个市场从来都没有不能卖的筹码,只有不能卖的价格。暂时不卖也只不过是还没有到心理价码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细分这些BTC被卖出时的利润率,来观察当前市场的整体情绪。图1是利润率超过300%的已实现利润(已卖出)。这通常都是因为某些远古鲸鱼的BTC被激活,就会在数据上显示出现高额的利润兑现。比如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某位大哥将大量筹码转入OTC平台出货就是其中这一。 (图1) 不过相比于24年3月和11月的前2次行情来看,当前数据表现还算比较平稳,即没有明显增多也没有明显变少。当远古筹码的利润率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比如超过300%,就会趁着流动性相对较好的时候选择出货。但这也只能代表某些特殊持币群体的行为。 (图2) 真正能代表市场整体情绪的是占比更多的活跃投资者,他们持有的BTC在卖出时没有那么高的利润率,多数在比较合理的20%-100%之间。我们从图2就能看出,每当该群体出现密集的兑现利润时,都是市场情绪最热的时候。而当前的数据比前2轮行情看上去还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尽管当前在BTC突破12w美元的历史高点后,我们确实看到了有很高的已实现利润,但如果细分来看其中个别远古鲸鱼的卖出行为对该数据有较大的影响。但整体情绪还不到最Fomo的时候,或者说市场承压还没那么重。 因此我个人觉得更像是短期冲高后的休整时间,也是趋势中的积累期。 👇 👇 ‼️ 我的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建议 ‼️ -------------------------------------------------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Show more
0
17
114
5
Muxy 上线 Bitget:一场关于“AI 结算”的关键拼图 最近,一个叫 Muxy @Muxy_AI 的新项目上线了 Bitget @bitgetglobal ,还带来了自己的代币 $MAI 。对于不太熟悉这个圈子的朋友来说,看到又一个带着“AI”标签的项目,很容易觉得是老调重弹。但这次,Muxy 其实踩在了一个很实际、但之前一直没人认真解决的问题上:AI 工具怎么在区块链世界里被“用起来”和“付起来”。 用工具很简单,付钱最难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开发者,做了一个可以写代码、画图或回答问题的 AI 工具。有人在 Web3 里调用了这个工具,获得了服务——那接下来问题来了:你怎么收费?怎么结算?怎么激励别人继续用?传统互联网里有 Stripe、支付宝这类支付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 Web3,工具调用和结算之间其实是“断链”的。 Muxy 就是专门来补上这块断链的。它不是在卷模型,也不是在比谁的 AI 更聪明,而是认认真真地在搭一条 “AI 工具使用→自动付费→持续激励” 的通路。说白了,它关心的不是你工具多厉害,而是“用你的人愿不愿意付费、付了谁来记账、记了账你能不能拿到钱”。 Web3 不是工具箱,是一个“市场” Muxy 做的事其实很“土”:让各种 AI 工具变成可以组合、可以收费的服务单元,让愿意付费的用户(不管是人还是别的 AI)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调用这些工具——这就像你在淘宝上下单,只不过买的是“服务”而不是“商品”。 这种方式其实是在推动 Web3 的 AI 工具从“展示品”走向“商品化”,也就是从“我能做什么”变成“你要不要买”。而一旦这个市场起来了,不管是做工具的,还是需要服务的,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流动方向。 $MAI 不是一个单纯的“币” 再说说 $MAI 这个代币。很多人一听“新币上线”,第一反应是投不投、涨不涨。但 $MAI 更像是一种协议内部的“血液”——它不是在炒情绪,而是拿来结算和激励的。如果 Muxy 把这套 AI 工具结算系统跑通了, $MAI 的使用需求可能会变得非常实际,甚至“无感使用”。 你用 AI 工具,背后就会有人用 MAI 给开发者付钱。你作为开发者,被调用越多,就越能靠 MAI 获得收入。一个合理的价值闭环,可能比什么“变革世界的模型”都更扎实。 Muxy 为什么选在 Morph 上跑?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是:Muxy 是跑在 Morph 上的。这个 L2 项目,主打的是高性能、低成本。对于频繁调用、微支付、实时反馈的 AI 工具来说,这种底层架构是刚需。 AI 工具不是你点一次就完事,它是成百上千次的小请求。如果每一次都要等主网确认、付高 gas,那体验就毁了。Muxy 把自己建在 Morph 上,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省事、省钱、跑得快。 如果 AI 真要成为 Web3 的一部分,它就不能只是噱头和白皮书,而要有实打实的使用、调用和结算——而这些,正是 Muxy 想解决的。 官方网站:https://t.co/N9qK0xYwsh X (Twitter): https://t.co/gdKj8O2bH1 Telegram: https://t.co/8ZPOfjZ4iw 白皮书: https://t.co/KnSGxLaseE Gitbook: https://t.co/2X1IE5n88b Github:https://t.co/jZ4IsHfWCc CA: 0xe4635e9cd1f719c37523a80c0fb0b95a445a788a 也许它不会一夜爆红,但这类“基础设施”项目,往往是下一轮爆发前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Muxy# #MAI# #Bitget# #AIInfra#
Show more
Market attention for @Muxy_AI has been skyrocketing ever since leading exchange @bitgetglobal announced the news of the upcoming $MAI listing! 🔥 Latest data shows $MAI has surged over +30%! 📈 This reflects the growing market recognition of @Muxy_AI 's vision to build the essential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for the future of AI Agents on @MorphLayer . Real value discovery is happening! Still on the sidelines? 🚀 ➡️ $MAI: 0xe4635e9cd1f719c37523a80c0fb0b95a445a788a ➡️ TG:https://t.co/jo0DOzhIHK Follow @Muxy_AI for the latest! #MuxyAI# #Bitget# #PriceAlert# #Crypto# #AI# #Web3# #FOMO# $MAI #Morph# #Trending#
Show more
0
1
0
0
《这份被CZ转发的MCP长文背后有什么机会?》 昨天 @cz_binance 转发了 @BNBCHAINZH 官方发的一个长文,标题就是MCP与bnbchain AI 革命,作为最关心Bnbchain发展的老韭菜之一,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仔细看看里面有什么玄机的。 整片文章其实主要就讲了一个事,未来一段时间 AI和MCP会是Bnbchain的主旋律之一,且围绕MCP打造的项目会获得支持。 我让AI帮我快速整理了一下要点: ⸻ 1. AI 是 BNB Chain 的核心战略方向之一 BNB Chain 官方明确表示,AI 是其重点发展领域。随着 MCP 协议的推出,BNB Chain 正在构建一个 专为 AI 模型优化的 Web3 基础设施。这表明其未来将在: • 提供 高效的数据访问接口 • 支持 链上 AI 工具和推理能力 • 打造 AI 模型与链上交互的新范式 ⸻ 2. MCP 是连接 AI 与链上世界的桥梁 文章认为当前 AI 在 Web3 中的部署面临“上下文孤岛”的问题——即 AI 模型无法访问链上实时数据或执行合约逻辑。 BNB Chain 推出的 MCP 协议,将解决以下痛点: • 允许 AI 模型实时获取链上信息(如余额、交易、NFT 等) • 支持 AI 自动触发智能合约(如提交交易、触发 DAO 提案) • 引导形成一个更智能、更互动的 Web3 AI 生态系统 ⸻ 3. 构建去中心化的 AI 应用生态 BNB Chain 展望的是一个“AI-agent 驱动的链上世界”,未来可能出现: • 链上 AI 助理:自动读懂 Dapp、识别机会、管理钱包 • AI 交易机器人:基于链上/链下数据做出高频响应 • AI 内容生成者:结合链上信息输出有价值内容 • 智能 DAO 执行者:替代人力执行复杂治理逻辑 BNB Chain 的愿景是:任何 LLM(大语言模型)都可以成为 Web3 用户,并参与到去中心化生态中。 划重点,上面提到的几个方向,未来都是值得Dev们思考布局的。尤其如果是AI内容生成方向,欢迎找我测试一下,让我看看到底会对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带来多大的冲击。 ⸻ 4. 鼓励生态项目参与 MCP 构建 文章鼓励开发者、项目方、AI 团队共同构建 MCP 生态,包括: • 部署自己的 MCP Server,提供数据服务 • 构建 AI 应用,使用 MCP 提供上下文 • 在 BNB Chain 上训练、部署 AI 模型 这种“开源协作 + 模块化”的方式,将进一步推动 AI + Web3 的融合。 ⸻ 小总结 @BNBCHAIN 这次是把 AI 战略抬的很高了,而且还亲自下场通过 MCP 协议打造一个AI基础设施网络Infra。如果上个周期BSC上Gamefi曾经驱动了大量曹耿团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那么现在官方把指挥棒挥向了AI。 目前与这个方向契合的项目暂时也就 @SKYAIpro (对了,顺便恭喜账户找回了),但听说在香港的AI 黑客松也有不少新的项目出来,可以期待一下。 ⸻ 说点别的: 在我观察目前其实早期Solana上的Ai Agent 通过全流通meme的分发的方式其实有点问题,很多项目团队/个人会很大程度上收到代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持币社区的压力,根本无法专心开发,也变的非常浮躁。 很多Dev被骂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太短时间内看到了巨大的资金诱惑,不需要deliver结果就能拿钱,有几个久穷乍富的人能把持的住? 所以我还挺期待这波围绕MCP的浪潮能涌现出更合理,更能让散户和团队都获益,且有长久利益绑定的筹码分发方式。 谁规定Bnbchain只能跟着别家屁股后边学呢?之前BSC上创意被抄到别的链的case可不少,比如 Alpaca。 看看接下来有没有眼前一亮的东西出来吧
Show more
BNB Chain is building the future of AI x Web3. The Model Context Protocol lets AI agents access blockchain data and functions securely and seamlessly — like a native language for crypto automation. Read the full blog 👇 https://t.co/Y8hLo6Qhdg
Show more
0
4
5
0
✍️Web3 内容创作者生存指南 —— 看懂 KOL 的新玩法与市场真相 上文说到了如今 KOL 的现状,近期,在交流和学习中又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还是有必要扩展一下相关看法🤔 🌟KOL 业务的核心模式拆解: 1️⃣直连平台,跳过中间商 ▫️现在好的 KOL 都可以像「外卖骑手」一样直接接单,在明面上,合理利用新兴的数据平台展示自己的真实影响力,如今年基于 AI 算法的数据平台 @KaitoAI 等 ▫️举个🌰: 项目方可以像在第三方平台点外卖一样,在数据平台筛选出「好评率 95% + 配送范围匹配」的 KOL,直接找到 KOL 下单,等“骑手”送餐至社区和用户 2️⃣观察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 KOL 正在用图片/视频等更有门槛的创作手段筑起自己更强大的护城河,做差异化竞争 当 AI 已经能在 10 秒钟生成 100+ 篇内容差不多的仿制文章时(这两天刚试用了 @Leoninweb3 开发的 @KoegenAI,人麻了😂),会画漫画、作图、剪辑鬼畜、帅哥美女出镜视频的 KOL 注定将会更吃香,且也能相对更轻松地从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 🔅列举一些典型代表吧,其中有赛道的开山鼻祖,也有近期新晋发力的半新人 KOL,排名不分先后也不代表实力,仅提供参考,另外因个人精力实在有限,只能覆盖到一些平时交互比较多的此类赛道 KOL,如有遗漏还请诸位在👇评论区推荐补充🫡 🔸图文制作翘楚: @DtDt666 @facai988 @anymose96 @0xBeyondLee 🔸真人出镜: @gokunocool @BlockBonnieC @JYdmnLFG @Cna521 @Renee7eth @EvanCrypto17 @nihaovand 🔸虚拟人物出镜: @blockphd7 @Yukirabbit_brc 3️⃣深耕属于自己的赛道,拒绝跟风 ▫️聪明的 KOL 已经开始「种树」,而不是重复「摘果子」了: ▪️专注研究 1-2 个领域(比如 GameFi 或 RWA 等细分领域,把自己打造成垂类专家) ▪️持续输出,以长周期沉淀内容(通常需要 6 个月以上),积累一批忠实粉丝 ▫️而追逐热点的 KOL,最后可能就像春运抢票,永远在排队,但永远也赶不上热乎的 4️⃣人机合体,效率翻倍 ▫️顶级 KOL = 想法 + 框架构思 + AI 手速: ▪️利用 AI 查数据、做图表、写初稿、甚至作图(如果你会的话😂手动 @wang_xiaolou) ▪️人负责加梗、埋彩蛋、立人设,搞情绪,做 AI 做不了的事 ▫️实测:用 AI 工具可以节省 80% 以上的查阅资料时间 5️⃣反向操作,别装,越真实会越吸粉,用户粘性更强 ▫️当所有人都在装砖家时,「说人话」反而会成为独特的优势: ▪️比如分享真实踩坑经历(没必要当永赚博主,除非你想收割,那跳过当我没说) ▪️用生活化的例子加以比喻,以解释项目白皮书里的复杂概念和看不懂的技术名词 👀市场的真相 ——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加剧,愈演愈烈: ▫️头部 KOL 报价越来越高且商单不断;底部 KOL 无人问津(头部吃肉,腰部喝汤,底部出清) ▫️新人若想突围,除非有「绝活儿」傍身 除去上面说过的走差异化赛道之外,只能是自己本身就具备现象级的硬核逻辑、叙事解析能力 如 @thecryptoskanda @ZKSgu @CyberPhilos @off_thetarget 等 或是有日以继夜的高强度持续化输出能力,且能够把枯燥的信息整理、分析项目无感融入日常生活,做到日更是基础操作,更有甚者可以一日三四更🥲 此项一般人都需要消耗极大的心力,能一直坚持的一般都非常人,以持续分享撸毛教程和投研狠人居多 如 @wenxue600 @Alvin0617 @softlipa1018 @blockTVBee @Crypto_He @ZF_lab @one_snowball @Cryptowushi @Airdrop_Guard @wang_xiaolou 等 再有就是自成一派,有最终极的链上可视化战绩证明,实盘不会说谎,这是区块链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如今各个版本的链上皇太多了,且本人实在不擅长交易盯盘,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来,就先不圈了,几个大车头各位 p 将军应该也耳熟能详了 🟧数据造假成灾: ▫️10w+ 粉 KOL 实际活跃粉丝可能还不到 1,000 ▫️避坑 tips:看推文的互动质量(有10 条的走心评论绝对大于 100+ 个赞) 🟧AI 的双刃剑: ▫️好工具:能帮 KOL 一小时内搞定三天的工作量 ▫️坏影响:内容质量无法保障,劣质内容泛滥,让用户越来越难信任 🧐最近有一些新玩儿法和变化值得关注 🔸KOL 社区化 🍊随着 @sign 的大获成功,火爆的社区崛起带动了若干伴随项目成长的团队、社区成员,使得社区型 KOL 这一含义有了更精准的定位,典型如 @0xzoe_im @lj_xbt @tailai99 @yellen_2k 等,不胜列举🧡 🔸数据简历上链 随着诸多功能型工具的普及,KOL 的历史项目推广也将变成链上凭证,合作方可查「真实战绩」 @DeFiTeddy2020 主导 @biteyecn 开发的硬核工具 @cryptohunt_ai 等,让数据真实性无所遁形 🔸DAO 形式创作者“工会”的兴起 ▫️以 @yueya_eth 为核心主导的「Flywheel 医学奇迹飞轮集团」,集结了一众 Top KOL,旨在鼓励「真正的奇迹,不是你发了一条爆款,而是你开始思考、表达,并坚持下去」 以@NFTCPS 鸟哥发起的「蓝鸟会」,给更多的中小创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社交土壤,社区功能分类之细叹为观止 🔅几点给普通用户的实用建议 🔹警惕复读机:再遇到有千篇一律统一文案的项目宣发(抽奖除外),赶紧敲响警钟 🔹多关注「三有」创作者: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有经验证的实操案例、有详尽可查的历史战绩 🔹参与互动挖宝:在优质 KOL 内容的评论区提问,用心回复,有可能触发隐藏干货 🔍快速鉴别 KOL 质量的土办法(纬度虽然较为单一但大概率有效) 🔹敢不敢直接晒钱包地址? 🔹能不能承认判断失误并复盘将反思过程公布? 🔹有没有持续几个月以上的主题类输出? 🔱本文取材起源于看到了 @0xBeyondLee@Jtsong2 二位关于 KOL 的探讨有感而发,原文在这里👇配合阅读效果更佳 https://t.co/OUnBJL8s5c https://t.co/Ahttkd2MKs https://t.co/NzbswrFBct https://t.co/B8G3tJCOn2 🤔思考题 假如你知道了你最喜欢的 KOL 也开始用 AI 来生成所有内容,你还会继续关注吗?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Show more
0
128
191
35
川普再次胜选后,The Information的创始人也发了一篇社论,反思媒体行业现在出了什么问题,写得还挺老胡中肯的: 我今天早上5点醒来时,在手机上看到的第一条推送来自「纽约时报」,称唐纳德·川普在总统大选中的胜利使美国「处于一种有史以来最具威权主义风格的政治边缘」。 这言论让我胃疼。并不是因为「纽约时报」说错了。或者可以说,考虑到川普的表态以及将来的打算,「纽约时报」的陈述其实也不无道理。 但是,「威权」这个词——从「纽约时报」散播给数百万读者——给接下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某些世界重要出版物们奠定出一种令我不适的基调:表达拒绝。网站上的标题也强调出了川普「阴暗且不守规矩」的竞选。 我同情「纽约时报」和其他所有必须跟进报道这个破坏传统的总统任期的媒体。我知道背后可能已经有十几个编辑小心翼翼的挑选过措辞了,而且我也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川普的言行确实符合他们的定义。 但问题出在「分析」(Analysis)这个类型,新闻编辑团队认为标注了类型就能把文章和报道做出区分——「分析」意味着这是一篇由新闻记者撰写的文章,与之相对的,「观点」(Opinion)则是由约稿作者撰写的评论——我不确定读者们能否区分这两者。 我恳请每一位编辑和记者——其中许多人都有理由对川普下一个任期内的新闻自由状况感到担忧——选择舆论监督而非表达拒绝。大众对于我们这份工作的信任度正源于此处。 我们必须积极跟进报道所有的政治领导人,确保他们对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影响负责。 但我们完全没必要把自己加戏成政治抵抗的另一个分支。而且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我们的批评者会在每一个关键事件上把我们描述成带有偏见的激进分子。今天早上我读到几封新闻机构和记者的电邮语气都让我忧心忡忡,它们读起来的感受是,否认事实的意愿更大于做出负责任的报道。 社会对新闻业的信任正在急剧下降,甚至比四年前还要低。此时更需要谨慎。这不是软弱或回避提出尖锐问题——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读者该怎么想。我们的工作是披露新的、重要的事实——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人想要隐藏的事实。 「华尔街日报」采取了和「纽约时报」截然不同的做法,标题指出了川普t当选为47任总统,并强调他在工人阶级和农村选民中拥有强大的支持。这样的报道才是合理的。它提供的是事实,而不是自顾自的传递忧虑。 每个粗体标题,每条社交媒体的帖子,记者都面临着向读者传达何种信息的抉择。如果媒体还希望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并防止信任再次下滑),我们必须在遣词用句上慎重再慎重。 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支持川普胜利的记者。我在「福克斯新闻」上看了很多关于选举的消息,不是因为我赞同这个它的政治立场,仅仅是因为我觉得它的地图和数据分析比CNN的更有信息含量,这不由让我恍惚了一秒钟,也许我们会拥有一个「福克斯新闻」变得更中立的未来。 我知道这事不可能发生。我们两极分化的国家和新闻媒体依旧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我们不能让一切变得更糟了。我们不能把报道新闻事实和拯救新闻行业这两件事混为一谈。 我们必须把这些事分开来做。过去几个月里,我都在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为记者保护委员会筹措资金,这是个全球性的保护记者人身安全的机构。这项工作我还会持续下去。在新闻安全方面,川普曾经开玩笑说记者都应该被枪毙,这很不合适。 今天早上我和全体员工开了沟通会,明确了编辑们应该达成共识:他们会选择舆论监督,而不是表达拒绝。这是我们履行职责和服务大众的方式。这是我们向批评者们展示媒体为何举足轻重的方式。 By Jessica E. Lessin
Show more
0
15
248
37
美国政坛的奇迹 这年头,如果你关心美国政治,那一定要认识这两个缩写:MTG 和 AOC(见图)。 这是两位国会众议院的女性议员,分别代表了美国政治光谱的两极 —— 有人说她们是“极右”和“极左”的代表人物。 最近,这两人居然罕见地站在了同一阵线上,和其他几位国会议员一起,推动了一项两党支持的法案,要求川普政府解密“爱泼斯坦档案”。 老实说,并不认为真的存在什么所谓的“客户名单”。法院之所以迟迟不让公开,相信更多是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 毕竟不论是拜登还是川普执政时期,结论都一样:不公布。 美国近年来的道德确实在不断下滑,但不认为已经堕落到,公开接受性侵未成年儿童的地步。 当年以“慈善家”身份活动的爱泼斯坦,交游广泛、牵涉众多知名人士。接下来,公众所看到的这些名字中,有些确实“坏料”,但也有冤枉受到名誉损害。 美国毕竟还是一个法治社会。检方必须拿出确凿证据,说服陪审团的每一个成员,否则往往会放弃起诉,让罪犯逍遥法外。 法律上有个原则叫:排除合理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有人形容:“宁可放过一百,也不冤枉一个”。 川普当年的“通俄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你认为档案公布后,是民主党势力遭殃?还是共和党?
Show more
0
10
33
1
八卦加密交易所的“宫廷政治”:权力斗争与忠诚游戏 我有一个暴论,所有的华人交易所本质上都是一个“数字版紫禁城”,交易所老板们都可以当成“皇帝”对待,所有交易所 Drama,都可以理解成“宫廷政治”。 有的皇帝,似嘉靖,一心修道,精通帝王权术,让手下两帮人相互制衡,面对内部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愿意分享部分权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有的皇帝,强调绝对忠诚,杀伐果断,不容任何人讨价还价,一旦有人试图寻求更多利益,挑战权威,通通清扫出局。 简单聊聊加密交易所内部的宫廷政治这个话题,纯属瞎编,仅作娱乐。 权力斗争 理解宫廷政治,首先要摆脱一个幼稚的想法,这里没有绝对的善恶忠奸之分。 《大明王朝 1566》中,严嵩虽被后世斥为奸臣,却凭借过人的政治手腕稳坐首辅多年安全着陆,且很大程度帮助充实了国库;然而清流上位之后,雷霆反腐,大明国库却更加空虚。 世上哪有纯粹的忠臣与奸臣?只有此刻对皇上有用的人和没用的人,以及斗争上位和斗争失败的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争斗。 权力需要人事落地,严嵩与徐阶的斗争核心在于对大明朝廷人事权的争夺,谁能在六部九卿中安插自己的人马,谁就能掌握实际的权力,左右朝廷的实际运作。 交易所的权力斗争,同样如此,本质上是对关键岗位的争夺。 比如,最核心的上币、财务、投资等部门。僧多粥少,各方人马必然大打出手。 作为老板,很多时候是乐见下面人争斗。 下属之间相互竞争,他们便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联盟,杜绝了挑战权威的可能。 两方争斗,使得每一方都有动力向老板提供对方的负面信息,从而使老板能够获取更全面、多角度的内部情报,也拿捏了下属的小辫子。 当然,这种下属之间的争斗必须保持在可控范围内,过度的内斗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危及组织的整体稳定。 当有一方势力过于庞大,甚至已经危及了老板的权威,那么老板便会施展某些“帝王权术”,比如内部提拔或者外部引进一个职业经理人,并给予大权,清扫对方人马。 对于嘉靖帝而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忠奸难辨”的朝堂上选择绝对可靠的臣子? 交易所老板们依然有这个难题。 竞争对手的打压,监管的突袭属于看得见的危险,但在交易所老板的眼中,最大的危险往往可能潜伏在周围,不易察觉,比如身边人的背叛。于是,任人唯亲成为了当下的最优解——关键岗位往往由创始人的亲友、同学甚至家人担任,哪怕他们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欠缺。 事实证明,任人唯亲或者夫妻店反而在加密市场最为安全。 腐败与表忠 权力斗争,必然离不开腐败和反腐,二者一体两面,都是获取权力的手段。 宫廷政治,关键在于如何审时度势,正确站队。 想要结成同盟,往往需要一个“纽带”,比如同乡,同校,同职业经历…… 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连接点,但更重要的还是,利益。地域同窗等关系也还要靠金钱来维持。 如何得到“大哥”的信任? 除了给予情绪价值,更重要的其实是,送上部分把柄,主动暴露弱点。“大哥,我的问题都在这儿了,任你拿捏,我以后都跟定你了”。 所以,行贿或者说参与集体腐败其实是表忠心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考验一个人忠心与否的方式。通过钱,把几个人拴在一根绳子上了,能不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吗? 具体到加密交易所,内部腐败,老鼠仓等问题很难杜绝,原因有二。 一,无论是炒币还是工作,绝大多数人到币圈都只为一个目的,赚钱。 特别是进入交易所这样的“高风险公司”工作,更是如此,很多员工,特别是从传统行业转行的压根不会对公司产生任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是想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赚最多的钱。 二,加密交易所始终是灰色地带,相比在传统企业贪腐,在交易所贪腐更容易逃脱法律的制裁,也更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不了一走了之,但是目的已然达到。 这也是交易所长期的用人难题。 皇帝的软肋 加密交易所老板和皇帝们都有着相同的悲剧:越是位高权重,越是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 每一个接近他们的人,都可能怀揣不同目的:有人觊觎某些核心权力,有人垂涎财富,有人别有用心。在这样的环境中,猜疑成为本能,防备成为习惯。 这种信任赤字,最终导致决策圈越来越小。 从小看各种电视剧,都会有一个不解的问题,为什么皇帝身边都有一个“奸臣”,而且还受宠? 皇帝们都是孤独的,他们不缺钱不缺权,他们缺的是爱与忠诚,这也是皇帝们的软肋。 一旦有人向当权者贡献爱和忠诚,使其如沐春风,哪怕这个人才能相对一般,他就有存在的价值。 在交易所这座数字紫禁城中,技术人才不稀缺,营销高手不稀缺,甚至资金也不稀缺,唯一真正稀缺的,同样是真正的忠诚。 爱与忠诚,一个简单的表现方式就是无论皇帝干啥都表示支持,越是荒诞的你越支持,越能体现忠心。 经营一家加密交易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劳心伤身,不仅要参与同行竞争,还要防着黑客,和监管斗智斗勇,这个时候,交易所老板们内心往往疲惫不堪,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有的不知道交易所发展壮大至今究竟是靠的是他英明神武,还是运气使然,这个时候极度需要外界的情绪价值支持,心灵疗愈,孜孜不倦的告诉他,“你是对的,全靠有你,我们都感恩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被认同,被爱,被需要是人类天然的渴望。 普通人也极度需要爱与忠诚,只不过普通人还停留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下层,依然为生活而奔波,没有功夫与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价值满足。 皇帝身边的女人们 这里谈皇帝身边的女人们并不是八卦所谓后宫,而是指女高管们。 交易所往往都有大量女性高管,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 某叱咤风云的传统金融老板,喜爱重用女性高管。因为,在他看来,相比男性,女性更加忠诚。无论给男的发多少工资,最后他都不会满足。甚至很多男的被提拔升迁,获得了大量财富和权力之后,心里并没有太多感恩与忠诚,反而被拔高了自信,想的是“我上我也行”。 权力的本质是对忠诚的渴求与对背叛的恐惧。 在交易所这一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老板们最担忧的莫过于“培养出自己的掘墓人”。 男性高管获得权力与财富后,往往将现有职位视为通往更高权力的跳板。他们更倾向于将自身成就归因于个人能力,而非领导提拔之恩。他们更可能在适当时机选择离开,创办一家竞争企业或谋求更高职位。 女性高管则往往展现出更强的组织忠诚度,更注重长期稳定的职业发展,而非冒险创业。她们更愿意将成功归因于团队协作与领导栽培,因此对现有职位和组织关系更为珍视。 此外,加密货币交易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频繁的危机事件与用户沟通。在这一领域,女性高管往往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比如,女性普遍在识别、理解和回应他人情绪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这在安抚愤怒用户、处理投诉和危机公关时尤为重要,相比之下,男性在处理相关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更容易情绪上头,与用户对抗。 因此,在我看来,加密世界的女性力量,远远被低估。 挺有意思,回望历史与现在,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在传统商业世界,还是加密数字世界,权力的本质从未改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所有权力游戏最终的宿命。
Show more
0
2
9
2